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到明朝当王爷_月关》-第4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啊!啊?什么?”朱厚照慢慢抬起头,脸色立即刷成一副【创建和谐家园】状,傻不愣瞪地看着谢迁。杨凌同情地望他一眼,心有戚戚蔫。

      这孩子真的都快学傻了,说起来是够可怜的,现代学生上课还有个体育、音乐、美术啥的消遣一下,可这小子天天净上政治课与语文课了。

      杨凌咳了一声,手指在额头抹了抹,朱厚照眼角瞥见了顿时会意,他苦着脸对谢迁道:“谢大学士,我的头有点儿痛,唉哟,隐隐作痛,一想东西就疼”。

      杨凌在桌子底下向他竖了竖大指,朱厚照嘴角牵了牵,也在桌底向他回了个手势。早已候在一旁的谷大用闻言蹭地一下蹦了出来,象挎着盒子炮的汉奸似的翘着脚尖左顾右盼、如临大敌地尖声道:“太子爷头痛了么?快!快来人呐,快去唤太医,迟了要你脑袋1

      站在门口的小太监一溜烟儿去了,谢迁吹着胡子瞪着眼,半晌却只能摇头一叹。李东阳昨儿说太子一课之间跑了八回茅厕,今儿自已上课不见他要去厕所还暗自庆幸,想不到他【创建和谐家园】没问题了,这脑袋又出毛病了,唉,太子如此玩劣,这可如何是好氨。

      谢迁十分郁闷地离开太子宫,与他擦肩而过的是三个提着袍裾,一溜儿小跑的太医,后边跟着一串背箱挎包的小药童。

      谢大学士站在宫中思忖再三,太子是国之储君,他如此好嬉戏、不求学,这可算不得小事,自已受陛下之托,教导太子,就当鞠躬尽瘁、肝脑涂地,如今太子这么顽劣,就算得罪了太子,此事也该禀报陛下知道。

      谢迁思忖已定,一转身直奔乾清宫。

      乾清宫御书房内,弘治正大发雷霆,他恨恨地将一封军情急报掷在案上,说道:“北元鞑靼实在是太嚣张了,小王子刚刚劫掠而归,火筛又以三千之众绕过怀来沿线边军,从山中小径奇袭延庆,若非卓游击飞马驰援,他岂不是要登堂入室,直扑京师了么?”

      侍在一旁的中官太监苗逵细声细气地道:“皇上勿怒,火筛区区三千之众入我大明,就如一条泥鳅入了大海,能扑腾起什么风浪?我大明兵强马壮,只是咱们国土广阔,分兵把守,处处小心。

      一个守,一个攻,战和均操于敌手,咱们顾此失彼,这些蛮人却毫无顾忌,才能乘隙而入罢了。老奴只须五千兵马,必能御火筛于国门之外,打得他落花流水,从此不敢轻启战端。”

      刚刚奉诏进宫的刘健闻言急忙道:“陛下,如今卓志奇、刘瑛已率军将火筛赶了出去,蒙人游骑劫掠、来去如风,若贸然出兵,恐劳师动众、损民伤财,却难寻得敌踪,请陛下三思。”

      弘治听了不禁犹豫,苗逵听说火筛只有三千人,有心要立下这份功劳,一听刘健劝阻,急忙道:“陛下,火筛只率三千众就敢侵我大明,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若不严加惩处,恐蒙人嚣张日甚”。

      李东阳急忙道:“陛下,出师远征岂比寻常,粮草兵马都需筹备,一俟齐备了,火筛已在千里之外。况且臣闻火筛其人,赤面颀伟、骁勇善战、勇武绝伦,纵然追上,未必便能奏功,再者火筛乃是北元满都古勒可汗的东床佳婿,其孤军深入,轻车简从,可以只率三千之众,一旦出关则必有大军接应,若主动出兵,恐怕无五倍兵力于敌,难以奏效,”。,

      “这”,弘治心中一直对太祖、成祖的文治武功颇为神往,听说蒙人如此嚣张,极想出兵一战。但他一向最是重视朝臣意见,何况是朝中重臣。如今刘舰李东阳两位三位大学都表示反对,弘治不免心中踌躇,那股出兵的渴望不免冷了下来。

      就在这时,小黄门进门禀报:“皇上,谢大学士求见”。

      弘治大喜,连忙道:“快,快宣他进来”。谢迁快步走进书房,刚想告太子的御状,忽地发现刘舰李东阳都在书房,不觉怔了一怔,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下去了。

      他与刘舰李东阳同为帝师,虽然彼此相交甚笃,但也不愿当着他们的面向皇帝告状,那样岂不是表明自已无能,教不得学生?[db:wangzhi]

      第六十二章 三公一老

      www。xiaoshuotxt。com 弘治见了谢迁欣然道:“爱卿来得正好,朕正要着人去东宫找你”。

      谢迁看到刘健两位大学士都在,不禁愕然道:“陛下,可是发生了甚么大事么?”

      刘健在一旁将北元小王子伯颜可汗刚刚退却、火筛又来劫掠、迂回穿插直入腹地的消息对他说了一遍,又将几人的不同意见讲了,谢迁听了顿时大摇其头,向弘治皇帝道:“陛下,兵者,天下之凶器也;勇者,天下之凶德也。此两者俱非君子之器!

      蒙人野蛮,以杀戮为耕作。我天朝上国,若亦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师之所处,未免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田园荒芜,荆棘生焉,如此岂不有违仁道?

      想我大明,乃文明礼义之邦,既不需掠夺他人财物,更无需奴役蛮夷野人,何必出兵远征呢?如今天下安定,政治清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怕的就是天灾**,依臣之见,着九边守将严加戒备,阻蛮夷于国门之外便是了。

      既然火筛循小路奇袭延庆,可见我边陲防线尚有漏洞,臣以为可将延庆长城八达岭一段加固加长,修筑边城,屯兵把守,则大事定矣。”

      弘治皇帝听了他的说辞微感不悦,兵者天下凶器?没有这凶器,大明从何而来?勇者天下凶德?可历代开国之帝乃至太祖、成祖谁不以武功平天下?难道要等前元皇帝禅位不成?

      可是谢迁所言皆是圣人遗语,纵然弘治身为帝王,也不能予以反驳,在天下读书人眼中圣人的道德文章那可是永不可触逆的金科玉律。他闷闷不乐地道:“罢了,朕已宣兵部尚书刘大夏进宫,且看他有何意见,再定行止便是”。

      稍候,御书房外一个声如洪钟的苍老声音道:“臣,兵部尚书刘大夏,奉诏晋见!”

      弘治闻言急宣。这刘大夏,已是七十岁的老头儿,须发皆白,不过精神矍烁,身材魁梧,言语举止间神情彪悍,颇有武者威风。弘治朝有两位老黄忠似的上将军,一位是刘大夏,一位是王越,都是老而弥姜。

      王越官位、武功犹在刘大夏之上,昔年曾为兵部尚书,后来总制三边,七十岁时亲自率兵远征,驰至贺兰山下,袭破小王子十里兵营,获驼马牛羊器仗,各以千计,打得小王子望风而逃,论功晋少保衔。总制三边、兵权在握的大将军,终大明一朝,也只有他一人。

      可惜当时正是正是鼓吹长生不老、成仙成道的大奸宦李广掌权,王越深知为将在外、远征鞑靼数千里,最怕的就是有自已人在后边扯后腿,一个粮草不继、后勤中断,就是孤立无援的局面。

      为了得到李广的支持,不致征途上饱受肘掖,王越派人交通买好李广,还把战功也分他一份,李广得了好处,又有战功可拿,这才尽心竭力向皇帝建议倾朝廷所能全力支持。

      可是李广病死,从家中搜出金银财宝无数,被定为巨奸大恶后,不但李广一党尽皆倒台,与他关系密切的王岳也饱受御使言官们参劾,被指斥为奸党一流。

      在那些书生们眼中,既然奸宦当道,那便该独善其身,也不可违背圣人古训,交好奉迎,哪怕是虚于委蛇为谋有为,也是断断不可的。何况如今任你口灿莲花,谁知道你当初怎么想的?你不是口口声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吗?那你就下地狱吧。

      老王岳率军驰骋千里、势如破竹,以七十高龄杀得蒙古铁骑丢盔卸甲,结果没有黄沙埋骨,最后却被督察院的言官们你一本、我一本给活活骂死了。

      刘大夏是朝中重臣,先后辅佐英、宪、孝三位皇帝,是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其人做事果敢,善于带兵、兼且耿直无私,所以刘健等人虽一向瞧不起武将,但是对这位刘尚书却颇有几分敬意。

      刘大夏看罢军情奏报,沉吟半晌,微微摇头道:“陛下,臣也以为宜严防,不宜出塞!”刘健、谢迁、李东阳闻言都松了口气。

      苗逵却双眼望天,大是愤怒,他知道刘大夏固然大多出于公意,但里边未必没有一些私心。这刘大夏同内官斗了多年,视宦官皆为蛇蝎,只要出自内官的建议,无论对错心中便先有了三分戒意。

      当初郑公公七下西洋,宦官势力为之大炽,刘大夏认为远洋他国是件劳师动众毫无益处的弊政,更怕宦官势力借此大举抬头,成为朝廷大患,因此英宗又欲远航时,他便横加阻挠,听说郑公公的航海宝图便毁在此人手中。

      成化十七年,安南(越南)侵老挝,兵败。当时汪直汪公公想乘机收复不再恭顺于大明的安南,要兵部找出以前安南的文牍地图。

      刘大夏认为兵衅一开,败则死伤重大,胜则宦官势大,因此又将去安南的路线图藏匿起来,不肯交出。他的锁国自保政策深得士大夫们的赞同,因此就连当时权倾朝野的汪直也拿他全无办法。

      如今他这么说,蔫知不是怕宦官重又得势?苗逵想着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眼中大有恨意。但这刘大夏是弘治目前最得宠的臣子,他治理黄河、肃清叛匪,督理兵饷,为官清廉,可以说是朝野上下有口皆碑,苗逵虽然得宠,也不敢轻掠其锋。

      弘治听到这位骁将也这么说,不禁大失所望,他不服气地道:“太祖、成祖时,数次出塞,打得蒙人一败涂地,到后来蒙人见我大明旗帜便纵马远遁,我军欲寻一战而不可得,端得威风,如今何故不可?”

      刘大夏拱手道:“陛下神武,不亚于太宗、成祖,奈将如今兵将马匹,远不及前,况且当时动辄十万雄师悉委沙漠,而今我大明军兵擅守不擅攻,兵事已不可轻举,为今日计,守为上策,战乃下策。”

      刘健等三位大学士捻须微笑,甚表赞同。弘治喟然道:“爱卿悉知军事,爱卿如此说,必有道理。若非几位爱卿的良言,朕一时激愤,险些误了大事了”。

      刘健俯首赞道:“陛下从谏如流,乃世之明君”。

      弘治苦笑着摆摆手,向刘大夏问道:“依爱卿看,朕当如何处置?”

      刘大夏微微思索道:“三位大学士所言有理,臣也以为,当命令边疆将领,了解敌情,严加防御,以作战守之计。另在延庆八达岭段再筑长城,修建隘口以御敌。同时在附近屯以重兵,在关城以北山川路口、交通要道上修建墩台、烽燧,数策并施,则京师必定固若金汤、稳如磐石了”。

      弘治在龙椅上缓缓坐了,颔首道:“依卿所言,刘大学士拟旨吧”。

      “是,臣等告退!”,弘治摆了摆手,望着身边几位重臣鱼贯而出,怅然想道:“小王子除夕袭边,我三路大军弹指间便收复了失地,难道一出了关,这猛虎就真的会变成猫不成?唉,或许他们是对的,文治武功半由人力、半由天成,创业艰难守成也不易呀”。

      太医果然不敢轻言太子无病,更不敢随便用药,随便开了几封清神醒脑的方子,嘱咐太子多多休息便退下了,杨凌微笑着对太子道:“殿下,明日一早咱们便依计行事,微臣暂且告退了”。

      “好好,明日一早,你在后宫门外等我”,朱厚照心不在蔫的挥了挥手。他昨儿晚上看了半宿罗祥、高凤表演的皮影戏,现在正有瘾头,谢大学士走了,正好叫他们接着演。

      杨凌将他神色看在眼中,他不动声色地深施一礼,又向旁边的谷大用颔首示意,缓缓退了出去。从这两天的交往,他也看出所谓的八虎现在根本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但是他们为了迎合太子,哄他开心,所作所为却不可避免地正朝着这条路走。

      如今他与太子刚刚结识,八虎却是从小照顾朱厚照长大的,论感情现在绝对比不得他们,如果被八虎对自已起了戒心,在太子面前随便说些坏话,那他这个侍读也不必再干下去了。况且太子正处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时期,如果自已学忠臣一味地苦谏,恐怕反而起到反效果。

      所以杨凌面上不敢露出一丝反感,他只希望通过自已的努力,能让这个按照原来的历史规迹铁定要走向荒唐的皇帝,能够与历史有一些些不同,只是虽说少年期正是可塑性极强的时候,但仅仅两年时间,唉,时不我待,尽我之力罢了。

      护国寺街,布衣、蓬发、一匹瘦马。

      何参将一路打听寻到了杨凌的家门。

      他自被递解进京关进刑部大牢,如今已经大半个月了,直至今日他才被开释出狱,贬官副千总,着即日赴广西僻远之地就任。

      这半个多月,他总算尝到了什么叫人情冷暖,什么叫世态炎凉。昔日一班袍泽故旧,也有些是在京为官的,但是竟没有一个人敢出面替他说句公道话。

      家中闻讯,让三弟带了大笔金银进京活动,可是这件案子是天子交办下来的,又惹得兵部、工部、户部、五军都督府全纠缠其中,这时避犹不及,谁敢一脚踏进这个风暴中心?是以想找个稍为通融的人都没有。

      偏偏这时又听说年近七旬的老母,一知道他获罪下了大牢,可能有性命之虞,急忧之下大病不起,如今病势严重,家里连寿棺寿衣都已准备齐了,更是心焦如焚、悲愤欲绝。

      正监军叶御使是一介文官、而且已经死在战场,没人愿意冒着刻薄卑鄙、身败名裂的危险去弹劾一个‘战死’在沙场的书生,况且他还有督察院一百十枝笔杆子摇旗呐喊着支持。

      而那位刘公公是大内的中官,太子身边的红人,虽然目前无权无势,却甚受太子倚重,况且他是圣上钦点的内官监军,指谪他不免有暗谕圣上用人不明之意,所以更是无【创建和谐家园】劾他的过失,这一来所有的罪名,旁无责贷地压在了他的肩上。

      何参将原先以为顶多判他个贪功冒进、为敌所乘的过错,大不了削官降职便是,后来见原本对他还有些善意的大牢狱官越来越是冷淡,再后来连家人探视也不准了,这才觉得不妙,三弟用银钱贿赂了狱中看守,偷偷进来见他,他才知道半个京师的官儿现在都卷入这场议罪案中。

      何参将顿时心灰意冷,他在官场多年,如何不知道官场的规矩?这件事既然闹得这么大,议罪的结果必然形成一个死局,要解开这个结,那么十有**要拿他这个替死鬼开刀,一了百了。

      何参将含泪嘱咐三弟不必再在京中活动、白白浪费银钱,要他速速返乡照顾老母,又凄然要他多备一套棺木,对他言道:“老母卧病在床,我身为长子,不能在身前尽孝,只有黄泉路上再侍奉母亲罢了”。

      三弟洒泪而别,自此何参将一门心思等死,这几日原本乌黑的头发都变得花白了。今日锦衣卫持了圣谕来到刑部大牢,何参将还道死期已至,不料听来的却是释他出狱的消息。

      何参将又惊又喜,向锦衣卫侍卫打听,这才知道鸡鸣驿丞杨凌进京做了太子侍读,那个当初根本不曾被他放在眼里的小小驿丞,竟然仗义直言冒死进谏,在陛下面前为自已摆功抿过,这才得出生天。

      虽说兵部将他降为副千总,贬至广西偏远之地,但相对原以为必死的心理预期,这已是好得不能再好的结局。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现在何参将心中,杨凌无异于他的再生父母,象他这种传统的武将,固然有许多缺点毛病,但是忠义耿直、知恩图报的信念,却是从小就深植在心中的道德标准。

      何参将去广西上任并不急于一时,但家中老母病危,若临死不能见上一面实是天大的憾事,所以归心似箭。一领了兵部的任命文书,他立即赶来杨府,想拜过救命恩人后便立即返乡。

      何参将来到杨凌门前,却见院门儿上挂着一把铜锁,何参将不由一怔,听锦衣卫的人讲,杨侍读进京,他的夫人是随同前来的,为何家中无人?

      胡同里一个摆摊卖鞋垫、绣帕兼卖瓜子、大枣的老头儿看见了,扬声问道:“嗨,你是谁呀?是杨侍读杨大人家的客人么?”

      何参将牵马过去,抱拳道:“是,老哥认识杨家的人么?可知道杨府的人去哪儿了?”

      老头儿得意洋洋地道:“认识,怎么不认识?我家可是和杨家挨着住的,杨大人是太子爷身边的侍读,是天子身边的近臣,天天进皇宫的主儿,我怎么不认识?

      我可是特意起了个大早,才看见杨大人上朝的模样,啧啧啧,天子咱是没见过,可是太子身边的人都是这般人物,可想而知万岁爷该是何等模样呢?要不人说呢,皇帝是真龙,是天上的紫微星君下凡”。

      何参将皱了皱眉:“这地方的人儿怎么这么能侃呐?说起来就没完没了,再等一会儿他不定扯到哪儿去了。”他忙打断老头儿道:“那么请问老哥可知杨大人家的人去哪儿了?”

      老头儿被打断了说话,有点儿不爽,他摆了摆手道:“杨大人当然在宫里陪着太子爷嘛,这还用问?杨夫人上街买菜去了,要说杨大人那是太子爷身边使唤的人,嘿,清廉哪,连个轿夫都不雇,到今儿还是天天走着去紫禁城,家里就杨夫人一个人操持家务,这杨夫人可真是个漂亮贤惠的媳妇儿,长得如花似玉,真配得上杨大人那种俊俏的哥儿”。

      何参将深揖一礼道:“多谢老哥”,他转过身又来到杨凌门前,伫立半晌,忽地弃了马缰,翻身拜倒在地,一个头磕在尘埃里。

      那边卖杂货的老头儿瞪大了眼睛瞧着,只见这个满头花白头发、模样瘦黑、胡子拉茬的汉子跪在那儿,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响头,然后翻身上马,打马扬鞭疾驰而去。

      老头儿半晌才醒过神来,抿了抿掉光了牙齿的嘴唇,千百个可能的故事开始在他丰富的想象力下酝酿。[db:wangzhi]

      第六十三章 八虎游街

      www.xiaoshuotxt.com 翌日,因为太子‘有恙’不必进宫,杨凌得以睡了个懒觉,直至辰时二刻,他才自梦中醒来。春日明媚的阳光透过窗纸映射进来,正铺在他的被子上,光线柔和而明亮。

      幼娘小猫儿似的偎依在他怀里,甜甜的睡得正香。一头乌黑的秀发掩去了她半张清秀的脸,俏美精致的脸蛋儿上,呈现迷人弧线的长睫毛静谧中带着浅浅的些微律动。

      她【创建和谐家园】清秀的脸蛋十分耐看,眼角眉梢虽然仍散发着一种稚气和清纯,却已有了一种初为人妇的味道。杨凌怜惜地看着怀里的小妮子,轻轻地蜷起手臂来枕着脑袋,不敢动作太大,怕惊醒了她。

      昨儿已告诉她今日不用早起进宫,这时见她仍放心地甜睡,杨凌才惊觉这几日来自已起早进宫自觉苦不堪言,可是每天都是她唤醒自已的,每次起床饭菜都已做罢,她不但起得早,心里老担着这些事睡得怕也不是那么踏实,身子一定更加疲乏。

      尽管疲倦,一会儿幼娘还是醒了过来,她睁开双眼,瞧见夫君已经醒了,忙吐了吐舌尖不好意思地道:“哎呀,相公已经醒了?真是的,妾竟然睡过头了”。

      杨凌见她慌慌张张地要爬起来,便伸手按住了她肩膀,微笑着说:“这两日你起的太早,晚上收拾净身的,又睡得太晚,反正我今儿不用去那么早,多歇会儿吧”。

      幼娘听他说起风月之事,脸上浮起一片不易觉察的红晕,又羞又喜地瞟了他一眼,答应了一声,温顺地偎进他怀里,撒娇说:“嗯!我这两天也不知怎么了,尤其今儿感觉骨头都是酸酸软软的,竟是不想动弹呢,在娘家时我每天都要起早练武的,现在却越来越懒了”。

      杨凌听她说身子酸软懒得动弹,忙道:“怎么会?可是伤了风?”一边说着一边探她额头,额头微微有些湿意,却是凉凉的并不发热。

      幼娘身子一向强健,从小不爱生病,所以也未往心里去,还道是这两日刚刚破瓜,相公需索过度弄的,这事儿可就羞于出口了,遂轻声笑道:“不妨的,妾从小练武,身子硬朗着呢,真要伤风着凉了,我去找郎中开服药吃几贴也就好哩。”

      杨凌摸她额头并不发烧,也就放下心来,又见她一副娇懒慵恹的美态,充满了新妇风情,那种难得的妩媚大大迥异于往昔的俊俏稚气,不觉**渐动,将她揽近了些,黠笑道:“来,相公帮幼娘【创建和谐家园】【创建和谐家园】解解乏。”

      被子里的手不规矩地探进幼娘的小衣,偷偷摸索到了她温软细腻的胸口,轻轻摸挲起来,韩幼娘悄悄白了他一眼,脸上晕起了一抹醉人的嫣红。

      幼娘默不作声,晕着脸任杨凌在怀里乱摸了一通,被他一阵抚弄身上不自在起来,只觉腻津津的,偏偏一种难言的倦意使她不想动弹,便微喘着嗔道:“相公,别闹了,你不是说还要去宫里一趟么?快些起身漱口着衣,我去给你做饭”。

      杨凌见她羞怯,也不忍相迫,在她颊上轻轻一吻,呵呵笑道:“你倦了就歇着吧,相公一会在路上随便吃点东西也就是了”。

      幼娘哪里肯依,一边撑起身子穿衣,一面问道:“相公,昨儿回来柳彪请你去北镇抚司一趟做什么?你现在不是在太子身边么?”

      杨凌趁她起身,在她翘盈丰满的臀丘上拍了一记,笑道:“可是挂着锦衣卫的官阶,总得派分差使呀。张提督怕我无瑕处理公务,暂时给了我一个清闲些的差使,专门负责南镇抚司上呈京师的公文”。

      幼娘麻利地挽着头发,轻轻“哦”了一声,侧着脸儿问:“相公,南镇抚司管什么的呀?”

      杨凌道:“南镇抚司掌管卫中刑名和军匠事务。刑名呢,就是给人定罪的,军匠么,比如盔甲、军械、火箭、火铳乃至战船、战车的制造工匠,都归南镇抚司管”。

      杨凌说的这卫中刑名,只负责给锦衣卫内犯罪的人量刑,普通官吏、将领犯了罪还是交由三法司管辖的,所以南镇抚司的负责范围有点象一个小范围的军事法庭。至于军匠的管理,若搁在现代当然是相当重要的部门,但是在那个时代管理这些技术工人,却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幼娘自然不懂这些,杨凌吃罢早饭,嘱咐幼娘若是不舒服就上炕歇着,自已背了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慢悠悠的奔了京城后门。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22: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