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5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听到这里,大堂中的众多士子却是暗暗舒了口气。太仓二张现在已经扑成狗,便是怎么黑他们,也不会再有人出来替他们洗白辩驳,今天这事儿便是传了出去,大家也不会担上甚么干系。

      易星志却是不理会大堂众人的反应,只是接着道:“张溥那小人得知某家有了这等事物,曾派人上门求取。家父数年心血,又怎么肯轻易让了给他?”

      “那贼子求之不得,却是阴使张采与那吴伟业,并复社之人,于暗中散布谣言,只言说家父所造事物,会抢了松江众多织娘的生计。其中,又有不少东林君子参与了进来,甚至还有人向家父保证,只要交出了这织机,东林一党的君子们便会替家父发声,退去复社之人。呵呵,以某看来,这些正人君子所为的,不过是这织机罢了。”

      易星志也不管大堂之中士子们的脸色在提到正人君子时不大好看,只是接着道:“乡间愚夫民妇,又哪儿来的甚么见识了?只道家父所造事物,会让他们失了饭碗生计,全然想到到此物一出,他们所造的三梭布便多了,哪怕最后的价格低了些,所得却仍较之前为多。”

      “复社之人与东林之人既然求之不得,便欲将之毁了去。害怕失了生计的愚夫们在复社与东林之人的鼓动下,在一个夜晚便冲向了易某的家中。”

      夜间的清风馆中,虽然灯火通明,并不显得黑暗,只是摇曳的灯火映在易星志那张狰狞的脸上,却是透出了一股子意欲择人而噬的狠意:“嘿嘿,那一夜并不是甚么夜黑风高的杀人夜,可是,家父与家母却被人从床上拽了起来,被那些混账东西们用石头,木棍,活活打死在家中的院子里面。”

      那王姓士子听到这里,却是打断了易星志的话:“若依着易兄所言,只怕当日你也是难逃一死,为何?”

      易星志冷笑道“若非易某当时正与二叔睡在旁边儿的小院儿,只怕也是难逃一死罢。二叔听见大院儿中吵嚷,知道形势不对劲,便连夜带着易某躲了起来,易某这才躲过一劫。直到第二日,二叔再返回家中查看之时,偌大的院子,早已被烧成了一片白地。”

      “二叔这人生性谨慎,也不声张,只是用火炭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一路带着年仅十二岁的易某乞讨为生,便是身上带有银两银票,又如何敢拿出来花用?”

      听着易星志所言,大堂中的众多士子脑补了一番当时的情形,却是纷纷打了个寒颤。一年汉子用炭火烧毁了自己的脸,再带着一个孩子,有钱不敢花,一路要饭为生,想想都可怜,可怕。

      依旧是那王姓书生先赞道:“令叔父高义,王某佩服。”说着,却是向易星志拱了拱手,以示自己的敬意。易星志见大堂之中的士子都是拱手行礼,便也拱手回礼道:“多谢诸位兄台。叔父高义,易星志永世不忘。”

      谢过了众多士子后,易星志这才接着道:“直到后来,我叔侄二人一路讨饭到了岭南,最终于了蚝镜澳之后,叔父才将易某送上了西夷的船,让易某去西夷之地求学。”

      “直至四年前,易某年近极冠,这才从西夷之地归来,又化名为易志星,私下买通了蚝镜澳的官员,重新落了籍。”

      “只是等易某回来后,多方查访之下,才知道易某二叔在送了易某上船远赴西夷之后,便独身一人返回松江去寻那张溥张采等人报仇。只是易某叔父原本也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又用炭烧了脸,落下了病,还未回到松江,便已经病故在路上的一个小镇子。”

      “倒也多亏得有好心人将之收殓,这才不至于死后被人扔到乱葬岗上了事。易某又重为叔父大人立了坟茔之后,便参与了科举,这才在天启六年进了国子监。”

      一时之间,在场之人都是心有戚戚焉,那些装傻未曾退下去的姑娘,早已是个个杏眼含泪,不住地用手帕掩面低泣。

      易星志却又嘿嘿笑道:“那东林党被先帝判了个逆党,如今已经是夹着尾巴做人,至于复社,也在天启七年的时候烟消云散。易某原本便打算待春闱之后,求了恩典,去皇家学院中追随徐大人,以后便与这器械为伴,了此残生,不意当今天子竟然开了格物科,众位兄台,易某又何必去考那甚么进士?”

      第一百五十三章 清风馆书生立誓

      

      易星志的一番话,恍若惊雷落下,众多士子的脸上却是一阵青一阵红。

      原以为东林也好,复社也好,一个个都是些正人君子,只是学问不受朝堂所喜,这才被朝堂打压不已。如今听到易星志此番亲身经历,众多的士子却是恨不得立刻便让东林与复社之人尽数去死才好。

      若是普通商贾之人说出这番话来,众士子倒也不会有这般反应。只是这易星志毕竟是数年的同窗,平日里与大家伙儿过往也算不错,尤其是易星志家中倒也算得上是诗书传家,这就让众士子感同身受了——你们东林和复社甚么的,再牛逼也不能向着同为名教【创建和谐家园】的读书人家里下手罢?

      这还只是普通士子心中的想法,至于从一开始,便颇为活跃的王姓书生,却是将手中酒杯猛地掷于地下,怒喝道:“好不要面皮!”

      旁边儿的士子见状,却是赶紧站了起来,一把扯住了王姓士子劝道:“王兄息怒,息怒,事已至此,便是再怒,也是无益。先坐下说,坐下说。”

      见那王姓书生依然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站起来的士子劝道:“王兄何必再如此动怒?便是有天大的恨,如今那些人都已经被天子判了凌迟,易兄的大仇也算是得报了,王兄现在便是再怒,又能如何?”

      王姓书生却是不理会旁边劝他的书生,只是对着易星志拱了拱手道:“先前是王某的不是,这里先向易兄赔罪了。”

      说完,也不待其他人做出甚么反应,便端起举杯一饮而尽。易星志苦笑道:“王兄这是何必?易某又没有怪罪王兄的意思。再者说,王兄方才所言,都是为了小弟着想,小弟又怎会不知?”

      王姓书生却正色道:“方才易兄说不考进士科时,王某却是腹诽易兄不知好歹。再听完易兄所言,却是王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未曾了解真实情况便妄下断语,实非君子所为,故而王某要向易兄道歉。”

      易星志却是一揖到地,拜服道:“王兄真君子也!易某佩服!”

      待这事儿揭了过去后,王姓书生却是又端起酒杯站了起来,环视了众士子一番,见众人都望向了自己,这才道:“今日听了易兄之事,王某却是深感无力。若是心术不正之辈读书多了,为起恶来,却是要甚于那些乡间农夫愚妇。再者说,倘若人人读书明理,那些无知百姓又怎么会干出冲击易兄府邸之事?”

      “由此可见,教百姓读书明理,要比中那甚么状元,题名金榜更为重要。王怀文不才,便在此立誓,愿以毕生之力,教那些乡间童子读书,分文不取,若违此誓,情愿受万刃加身之刑!”

      一番斩钉截铁的话说出,却是在大堂之中搅起了更大的波澜。方才易星志之事,众士子虽然同情,毕竟不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而且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便是当年主事之人,皆已尽数伏法,再追究已然没有什么意义。倒是这书生王怀文,却当真是好大的胆魄,情愿一生做那乡间塾师,就此与官场决绝。

      众书生原本便都是些十听闻众书生的反应,却是一揖到底,行了个团礼后这才道:“各位兄台高义,王某深感佩服,王某家中颇有些余财,愿意将来立学,便于京师周边儿先立几个社学,教授童子读书。到底设在哪里,我等还需商议一番。”

      待到众多书生商议完毕,纷纷散去之后,清风馆的老鸨子却是于暗处走了出来,看着大堂中一个个呆若木鸡的姑娘,喝道:“怎么着?都傻了不是?还不把事情跟老娘一五一十的说来?”

      说来好笑,这老鸨子也不过是二十余岁的年经,便称一声风华正貌,也不为过。兼之风月场上见得多了,又多了一些寻常大家闺秀身上所没有的媚惑之意,此时故作凶恶之态,却是引得这些姑娘们纷纷发笑。

      听完众姑娘们叽叽喳喳的将事情说了一遍,老鸨子也是深感头大,这些该死的书生,你们要商议这般的大事儿,在老娘这里搅合个什么劲儿,去旁边儿的醉红楼多好!现在好了,老娘大半夜的还得折腾!

      连声喝滚,将众姑娘赶去休息之后,老鸨子直接命现在才敢出来伺候的大茶壶直接关门落锁,清风馆今儿个不开张了,各位恩客们,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罢。

      众多大茶壶被指使的团团转,都忙完了之后,老鸨子这才出了清风馆,连夜奔向了锦衣卫提督田尔耕的家中,砸响了田尔耕家的大门。

      本书来自

      第一百五十四章 但说帝心怜赤子

      一秒记住 .bookben.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被田尔耕半夜求见打扰了的崇祯皇帝此时正是一肚子火。看着跪在地上的田尔耕,崇祯渐渐地把火气压了下去后,才淡淡地道:“起来说罢,甚么事儿。”

      田尔耕这才站了起来,躬着身子道:“启奏陛下,今日国子监二十六名监生,在春风馆【创建和谐家园】,一致决定放弃考举。”

      刚听完这句话,后边儿的还没有听,就已经把崇祯的怒火腾地一下燃了起来,这些混账想干什么?集体放弃科举向朕施压?

      明显想多了的崇祯皇帝干脆眯着眼睛问道:“然后呢?就这事儿?”

      被崇祯语气中的冷意吓了一跳的田尔耕慌忙回道:“启奏陛下,这二十六名监生,打算放弃考举后,专心于乡里教学,教授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去读书识字。从此不再过问考举和官场,只专心于教书之业。”

      崇祯闻言却是略微有些愣神。这他娘的不是后世的希望工程干的事儿么,怎么大明朝就有人开始这么玩了?这事儿必须得掺一手进去才行。邀买人心这种事儿,自己这个皇帝不参合,他们怎么可能干的起来?就算他们能,朕也不能让他们起来啊。

      心中想着,明显开始感兴趣的崇祯却是问道:“具体的呢?详细的跟朕说一说?”

      田尔耕理了理思路,开口道:“启奏陛下,据微臣所下属的卯课的千户尚以涵回报,这二十六名监生原本是去清风馆消遣,顺便商议是否应试明律、明算及格物科考举的,只是不曾想中间有考生直接便说要参加格物科,不再应试进士科。”

      听到这里,崇祯却是笑了,这事儿越来越有意思了。开始对这些监生感兴趣的崇祯干脆吩咐护卫在身旁的方正化道:“去派人将这二十六名监生的资料调取过来,朕要看一看。”

      方正化领命,派出内耳厂的番子去办这事儿,崇祯却接着对田尔耕道:“继续说。”

      田尔耕这才接着道:“启奏陛下,那名直接要放弃进士科,应试格物科的监生名叫易星志,其父因制造了提提高三梭布产量的器械,被求之而不得的复社之人暗中撺掇无知百姓殴打致死。”

      崇祯打断田尔耕的话道:“复社?就是那张溥与张采的那个复社吧?”

      田尔耕道:“是。其父死后,易星志被其叔父暗中求走,送至泰西之地游学,四年前方才归来。原本便是想待殿试之时向陛下求了恩典,去皇家学院给徐大人打下手,如今听闻开了这格物科,便想放弃进士科,直接应举格物科。”

      崇祯唔了一声,说道:“若只是这般,倒也不至于让其他的二十余人都放弃进士科,选择去做一个西席先生。你继续说。”

      田尔耕躬身道:“陛下圣明。易星志此人言语中,多是对于东林及复社的怨恨之语,又言之若是百姓都能读书明礼,则其父未必会死的如此之惨。其间有一监生,姓王,名怀,却是对此颇有感叹,当场便立誓要放弃科举,专心于教那些读不起书的百姓家【创建和谐家园】读书识字且分不取。”

      抬头看了看崇祯的脸色,见看不出来甚么喜怒,田尔耕只得硬着头皮道:“清风馆老鸨,卯课千户尚以涵唯恐这些书生,尤其是王怀此人在邀买人心,故而不敢怠慢,待这些监生散去后便报给了微臣,臣亦不敢擅专,这才打扰了陛下休息。臣万死。”

      崇祯却是轻声笑了,对田尔耕道:“行了行了,别说万死这种没用的话儿了。用心办差,朕又怎么会怪罪于你。这事儿是好事儿,但是也不是好事儿。”

      见田尔耕依旧一副躬身待命的样子,崇祯突然哑然失笑,说道:“是了,朕和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且去,把这易星志,还有王怀二人,带来见朕。另外,看看温体仁与施凤来睡了没有,若是没有,命他二人进宫。再者,传朕的旨意,明日停朝一日。”

      田尔耕实际上是懵逼的,这二十六个监生的事儿自己根本就不想多掺合。自己的名声本来就臭,掺合的多了,只怕真就成了厕所中的石头,一臭到底了。

      只是皇帝已经吩咐下来了,自己就得去办。至于温体仁和施凤来,老子半夜不睡觉来回折腾,你们也陪着吧!别说俺老田卖队友,皇帝召见,你二人便是已经睡成了死猪,也得立即从床上爬起来不是?

      随着一队锦衣卫校尉前去喊温体仁与施凤来起床,另一队的锦衣卫校尉也是打着火把来到了国子监门前。

      看着紧闭的国子监大门,前面开路的锦衣卫小旗回头望向了带队的百户。那百户正是上次带队抓捕孔兴燮之人,自打抓了孔兴燮之后,便真正找到了身为锦衣卫的爽点之所在,当下一挥手,喝道:“给老子砸门,拿人。”

      既然得了上峰指令,那锦衣卫小旗也是兴奋起来。这他娘国子监里边儿虽然也有锦衣卫的座探,然而这些狗屁监生向来清高的很,根本就不把锦衣卫的座探放在眼里。而锦衣卫座探也是蛋疼的很。这些监生要多乖就有多乖,从来不谈什么政事,每日里在自己跟前吟诗作对的秀学问,早就烦的要死,跟自己报怨过很多次了。

      那小旗眼见着有替自己兄弟出气的机会,当下也毫不客气,砰砰砰几声,砸响了国子监的大门。

      不多时,国子监的大门便吱呀一声开了条缝子。门子却是睡眼惺忪地道:“谁呀谁呀,大半夜的,叫什么魂啊这是。”

      被火把愰的眼睛不舒服的门子定睛看了看门外,发现是一队锦衣卫,当即便陪笑道:“哟,锦衣卫的各位军爷,现在这时候儿了,来这国子监有何贵干?要不要小的替军爷通报我家祭酒大人?”

      那百户这才咳了一声,清了清嗓子道:“奉上谕,要带你国子监监生易星志与王怀二人入宫见驾,并无他事,你无须惊慌。”

      第一百五十五章 须知天意念苍生

      

      其实那百户心中所想着的场景,比如说甚么众书生闹事不让带人啊,国子监祭酒抗旨不遵,不让他们把易星志和王怀文带走啊,这类狗屁倒灶的场景并没有出现。

      一来,毕竟是奉了皇帝旨意而来,二则,大半夜的皇帝要见这么两个平时里并不多么出彩的监生,想来也不是甚么大事儿。因此上,这锦衣卫百户倒是颇为顺利的把易星志与王怀文二人带出了国子监。剩下二十四个青风馆之事的监生心中惴惴的,唯恐是哪儿出了问题。

      被塞上马车带走的易星志也是忐忑不已,思前想后,易星志却是对王怀文道:“王兄,此番多半是小弟狂悖之言被人告发了,若是有甚么事儿,小弟便一力担之,绝不致连累王兄。”

      本来已经闭目养神,打算给皇帝留下一个好印象的王怀文闻言,却是睁开了眼睛笑道:“易兄在说笑么?”

      易星志苦笑道:“王兄何出此言?小弟现在心中惴惴,生恐祸事来了。”

      王怀文打量了易星志一番,见其神情不似做伪,这才笑道:“这哪儿来的祸事?莫不是易兄你在泰西之地读书读的傻了?”

      易星志好奇道:“王兄莫不是取笑小弟?这还算得上好事儿?”

      王怀文笑道:“自然是好事儿。我等自清风馆回来后,这才多长的时间,锦衣卫便找上门了,你可知道为何?”

      易星志老老实实地回道:“还望王兄教我。”

      王怀文道:“只有一点儿的可能,那清风馆原本便是锦衣卫所属的眼线。今日在清风馆中,你说放弃应试进士科,我们二十五人干脆便是要彻底放弃科举,这事儿自国朝以来,前所未有,这清风馆中的探子又如何敢瞒?只怕我等前脚刚走,后脚儿,这事儿便已经上达天听了。”

      由于王怀文说话之时并未压低声音,便是车外的锦衣卫也是听了个清楚,那百户也是暗自佩服,这读书人的脑子就是好使,一转眼儿的功夫便想通了此中关节,真该弄到锦衣卫来才是。

      马车外面那百户满脑子的胡思乱想着不提,坐在马车里面的易星志却是舒了口气,对王怀文道:“如此说来,此番当是天子召见,要命你我人等回去科举了?”

      王怀文却也老老实实地答道:“应该不是。若是命你我人等回去科举,只要明日有旨意下来呵斥一番便是了,又何须半夜传诏你我进宫?罢了罢了,不想了。反正不会是坏事儿就是了。”

      易星志胡思乱想,自己吓自己,被锦衣卫从床上拎起来的温体仁与施凤来心里也是念头乱转。当今这位天子的胡闹之处,只怕较之当初封一个叫朱寿的家伙为大将军的正德天子更其一筹,这大半夜的也不知道是有甚么事儿,非得把自己两个给传召入宫。

      待入了宫,听闻田尔耕所述之后,温体仁心中也是拿捏不定。看皇帝的样子,明显不是生气,应该不会搞出甚么大乱子来,可是这些监生也太他娘的不让人死心了。你说你故意不中行不行?就算中了再求恩典行不行?现在这么干,明显就是陛下所说的那什么不按套路出牌!

      崇祯看着眼前那个不复往日风度,神色变幻不定的温体仁,心下也是好笑不已:“温爱卿,说说看,这事儿该怎么个章程?”

      温体仁纠结半晌,最后还是开口道:“启奏陛下,此事牵连过大,臣亦不敢决断。”

      崇祯嗯了一声后说道:“尽管说,哪怕是说错甚么都无妨。”

      温体仁这才斟酌了一番,开口道:“这二十六名监生一同退出科举不试,莫说是本朝了,便是自前隋有了科举以来,便未曾听闻。尤其是故宋汪洙作了神童诗后,这天下为莫不以读书为荣。读了书,应举做官便是应有之意了。如今这二十六名监生之所为,当真是开了数百年所未见之先河。更何况,分文不取,只为了教贫苦百姓家的子弟读子,此举亦不免有邀买人心之嫌。”

      听完温体仁的分析,崇祯又望向了施凤来。待听到施凤来所答与温体仁基本一致后,崇祯才开口道:“罢了。朕已经命人召此二人入宫了,到时候二位爱卿且好好看看这易星志与王怀文究竟是何等人物,到时再做决断罢。”

      就在崇祯和温、施二人念叨的时候,易星志与王怀文也来到了宫中。临时教二人见驾的礼仪明显得不及了,只得由应值的太监赶紧嘱咐了几句必要的礼仪,便匆匆引着二人前去见驾。

      王怀文方才在宫外之时,表现的倒还算镇定,只是见到崇祯皇帝的真人之时,却再也抑止不住心中的紧张,和易星值一起“噗嗵”一声跪倒在地,山呼万岁。

      有意考较二人的崇祯也不命他们起来,直到二人伏在地下的身子都微微打颤了,崇祯这才开口道:“都平身罢。”

      易星与与王怀文二人如蒙大赦,谢恩后赶忙从地上爬了起来,只是崇祯接下来的话,却是吓得二人再次趴到地上:“你们倒是好大的胆子,怎么着,这国朝的进士,你们便是这般地看不上,要直接弃了这科举?”

      王怀文敢在众多国子监监生聚会之时,挑头搞事情,本身便不是个心声坚定之人,此时虽然心中害怕不已,却仍是硬着头皮道:“启奏陛下,今日之事,罪在学生,望陛下恕罪。”

      见崇祯仍是看着自己,笑而不语,王怀文又接着道:“学生不是看不上进士科考举,只是学生鲁钝,便是应考,也不会有多大的成绩。又感叹于同窗易星志的遭遇,一时激愤之下,便想着去多开几间私塾,教授那些读不起书的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书识字。”

      崇祯唔了一声,却是不再理会王怀文,转而问易星志道:“你是在哪里游学的?”

      易星志道:“启奏陛下,学生游学之地,乃是一个名叫葡萄牙的小国,彼国虽小,水师与此人,虽然也是一腔热血,只是难保其以后生出其他心思,故而可用,然则不可大用。”

      施凤来也道:“臣附议。遍开社学一事,不应由王怀文此子主导,否则天下百姓皆念其好,容易让此子生出其他不该有的心思。”

      崇祯闻言,忽然问温体仁道:“大明原有社学如何?”

      温体仁躬身道:“启奏陛下,自伪元之时,以五十户为一社,立社学,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我大明承袭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教以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然则百姓家贫者甚多,其实孩童至十余岁时,多半便要随着大人入田耕种,故而社学一说,其实有名无实者甚多。”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21: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