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5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崇祯这才嗯了一声,点点头道:“好,温爱卿果然忠心,朕心甚慰啊。对了,刚才温爱卿说有几个小问题,这才两个,可还有其他的么?”

      温体仁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刚才想要表现自己,现在的情况就是表现是表现了,可也成功的挖坑把自己给埋了!

      只是皇帝既然问了,哪怕自己不想再说甚么,但是编也得编几个小问题来凑数,否则刚才说的几个小问题变成了只有两个,那自己不就是欺君?

      左右都是得罪人,还得跟着皇帝混才能有前途,想通了的温体仁倒也光棍,接着向崇祯道:“启奏陛下,除了臣说的官话推广与度量衡的问题外,其实还有不少的问题。比如蒙古那边儿,西南那边儿,还有南方,这些都是问题。”

      崇祯好奇道:“温爱卿慢慢说,朕听着呢。”

      温体仁躬身道:“臣遵旨。”,又理了理思路,这才接着道:“譬如南方那边儿的客家人,原本就是五胡乱华还有宋时南迁的【创建和谐家园】,这些人时时刻刻想的都是重归汉籍,所以倒也不成问题。”

      “可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民族,譬如苗族,壮族甚么的,反正人么,倒也不多,但是是否愿意入我大明的汉籍,就谁也不知道了。”

      “更有北方的蒙古部族。这些人若是穷苦的牧民,倒也罢了,左右不过是哪边儿过得好,哪边儿强盛,他们就心向哪边儿,以臣之见,让他们改籍归化,倒也不难。”

      “可是那些部族的首领,却未必愿意了,一入汉籍,原本的规矩怎么办?是继续实行原本草原上的法则,还是实行我大明的律法?若是行大明律,原本可以作威作福的头人,首领,想来是不愿意的。若是还行草原上的那一套,对于我大明来说,便是我大明吃亏了。”

      “再者,臣”

      眼见温体仁住口不言,崇祯便知道这家伙心中是有甚么顾虑,当下便开口道:“温爱卿尽管说,不管说的对与错,朕绝不追究。”

      得了崇祯赦令的温体仁这才道:“启奏陛下,倘若我大明还是开国时追亡逐北的大明,草原上的蛮夷自然愿意臣伏,然则如今东边儿还有建奴之乱,大明国内又多有天灾,草原上的蛮夷么,自然也就颇多想法了。”

      “再则,开国之时,太祖高皇帝曾在户律之中有所规定,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其中国人不愿与【创建和谐家园】、钦察为婚姻者,听从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听到这里,崇祯却是有点儿蛋疼的感觉了。拜自己穿越后多读书的福,这条律令理解起来也没有甚么难度,依着前世的那个程序猿的思维来看,这朱重八的脑袋不知道怎么着,瓦特了一下后,规定别的民族不许在族里边儿自相通婚,而是必须和汉族通婚,最重要的是,要两厢情意那时候【创建和谐家园】能瞧得上那些个蛮子不?再者说了,这么条破禁令里边儿,偏偏把【创建和谐家园】、钦察给放过去了,允许人家自己在族内通婚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事儿是自己现在这具身体的老祖宗干的,等于就是自己的老祖宗干的,那还能怎么着?再蛋疼也得忍着,改改就好了,难道自己还能破口大骂朱元璋这事儿干的不地道?

      蛋疼无比的崇祯唔了一声,说道:“朕知道了。”

      更蛋疼的温体仁则是躬身回道:“启奏陛下,太祖高皇帝本意,原是要各族慢慢地融入我大明的【创建和谐家园】之中,自为一体,再也不分彼此,因此现在南边儿的苗人、畲人、彝人一类的,倒是不太是问题,唯有【创建和谐家园】”

      崇祯听到【创建和谐家园】两个字,却是想到了绿教。原本自己看中学的历史,知道绿教是【创建和谐家园】那边儿的教派,也不知道怎么地,就跑来了中原,还有甚么景教,明教一类的,乱七八糟的教派跑来了一堆,倒是本土的道教那些牛鼻子,虽然一个个的在国乱之时也有出力的,可是更多的还是想着修仙,不给力的很。

      至于这些绿绿,崇祯简直不知道说他们什么好。前世的时候,自己的婶婶也是个【创建和谐家园】,可是就在自己问她关于教法和国法的问题时,自己的婶婶回答的很明确:“教法再大,也不能凌驾于国法之上,要不然成了什么了?只有遵守国法,才能受到国法的保护,这事儿你怎么就想不明白?”

      可是再看看西边儿的那些绿绿,成天喊的口号就不说了,不知道他们怎么得出来的结论,教法最大,惟有那谁谁谁最大,每年都闹事闹个不停,就算是国家给了优待,依然不满足。

      向来皇汉主义的崇祯皇帝决定不惯毛病,因此开口道:“这事儿么,毕竟是太祖高皇帝允许的,朕要是想改一改?”

      心里被一万头神兽践踏而过的温体仁躬身道:“启奏陛下,此事不易为之。一则是朝堂诸公未必同意,再则,民间也未必同意陛下旨意。”

      崇祯却是好奇道:“朝堂诸公不去说他,民间又怎么了?”

      温体仁道:“【创建和谐家园】所信奉者,不食猪肉,又有诸多限制,身上膻味极重,故民间未必愿意与之通婚。长久下去,【创建和谐家园】恐有族灭之危,必然生乱。太祖高皇帝所特别许其族内通婚,便是为了此故。”

      崇祯却是想到了的一些说法,干脆道:“那就许其与汉族通婚,亦不禁其族内通婚。若再有生乱者”,说到这里,崇祯却是嘿嘿冷笑了两声。

      第一百四十六章 五行缺德温体仁

      

      不管是温体仁,还是一直没有机会说话的施凤来,都是暗自打了个寒颤。皇帝的这声冷笑太吓人了,这一笑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要人头落地了。

      施凤来暗自瞄了温体仁一眼,心道这首辅还是你当吧。就这么依着皇帝的意思去办,慢慢儿地得得罪多少人?死了之后这坟都得让人给刨喽!

      在这一点儿上,温体仁表现的就比施凤来要强得多,温体仁根本就不在乎死后会不会被人刨了坟,反正跟着皇帝走,若是最后能混个陪葬帝陵,除非有人去刨皇帝的坟,否则自己的坟应该也是安稳的。

      说到刨坟,温体仁却是想出一招绝户计来,既然决心跟着皇帝走,干脆就把事情做绝了算了。

      温体仁躬身对崇祯道:“启奏陛下,臣还有一事想要禀报。”

      崇祯却是十分好奇,温体仁这么老奸巨滑的家伙,不主动暗示他,他就敢给你装聋作哑一辈子,这会儿除了抗起了统一度量衡和搞定【创建和谐家园】通婚的黑锅,这家伙又想到什么事儿了?好奇的崇祯当即问道:“爱卿有什么事儿要说?”

      温体仁看了一眼身旁的施凤来,接着躬身道:“启奏陛下,前汉之时,多迁富户于帝陵群居,如今我大明也可以学上这么一学,迁富户于先帝左近,以为先帝守陵。”

      温体仁的话音刚落,旁边儿的施凤来就先炸了毛了:“温大人此言差矣!前汉之时能迁,我大明却迁不得!”

      崇祯听到温体仁的话,却是想起来前世看过的那本《我要做皇帝》,里面确实有这么个说法,一代代的皇帝挂了之后,都要迁天下富户去守陵,实际上就是起了个剪羊毛的作用。

      当一大堆的有钱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钱还是钱?可是这事儿明明是个好事儿,施凤来又反对什么?

      不懂就问,好学为上,崇祯当即问施凤来道:“施爱卿有甚么不同的意见?”

      施凤来躬身道:“启奏陛下,若是陛下手中有一支天下无敌的强军,或者如开国的太祖高皇帝一般,能压得住全国的卫所或者地方乡绅,则迁富户守陵是一招妙棋。”

      见崇祯若有所思的样子,施凤来接着道:“臣冒死直言,方今天下,赋税几乎收不到多少,陛下又拿甚么去掌控全大明各地的卫所?若是没有卫所在手,倘若被迁的巨富豪商们举旗造反,又当如何平判?”

      崇祯心中也是暗骂一声【创建和谐家园】,这事儿还真不是自己举着屠刀就能行的事儿。别看自己在朝堂上杀几个大臣没什么,可真要是学前汉这么玩,东南一带立即就得烽烟四起。

      现在大明的财政操蛋,收不到多少钱,自己抄了灿招降郑芝龙的事儿,还有崇祯准备重新开始建造宝船的事儿跟温体仁说完之后,崇祯这才接着道:“朕意以郑一官所部转运南方各国的粮食,从广东运往山东,再从山东运往山西一带,二位爱卿有何看法?”

      温体仁却是接着道:“陛下重建大明水师,这事儿正好和臣刚才所说的迁富户于帝陵一事相合。”

      见温体仁又提起了这茬事儿,崇祯好奇道:“怎么说?”

      温体仁道:“方才施大人所虑,原本也是臣之所虑,故而臣才说先迁一地的富户,以免惹出大乱子。但是有了这郑一官么,事情却是有所转机了。”

      见崇祯依旧是一副好奇的样子,温体仁虽然不相信崇祯没有猜到自己的想法,却仍旧规规矩矩地奏道:“东南一带,原本便是依靠海上走私谋取暴利,若有了这郑一官的水师在手,若是苏杭之地的富户不同意,便加大对东南海禁的封锁,到时候只要些许风声传了出去,不怕那些福建浙江的巨富豪商们不向苏杭之地的富户施压,如此一来,事情又成了大半。”

      本书来自

      µÚÒ»°ÙËÄÊ®ÆßÕ õú¶·³Ó¶ÈÖØÀ嶨

      

      第二天的大朝会,整个大明朝的朝堂都会再次出现在朝堂上的温体仁给惊呆了。原本以为温体仁只要进了诏狱,别说再次高居庙堂了,便是能混上个告老归乡,都算他温体仁祖上积了,车同轨,而后国人上下如一,如此方才傲视宇内。如今旧制使用,已有千年,当革新之,使之更为精准。”

      崇祯还是嗯了一声,对工部尚书薛凤翔道:“薛爱卿以为如何?”

      薛凤翔躬身道:“臣愚钝,附议温大人所言。”

      崇祯见薛凤翔甩锅甩的干净,却也不为己甚,只是淡淡地道:“既然如此,便由薛爱卿的工部主持此事,重新厘定度量规制。”

      薛凤翔躬身应道:“臣,遵旨。臣愚钝,望陛下示下,度量规制以何为准?”

      崇祯很想告诉他那些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单位,想想也不太现实,便接着向温体仁道:“温爱卿以为如何?”

      温体仁知道用着自己的时候到了,当下便挺身而出,奏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民间多以十六为进,或以三为进,其多有不变,莫若以十为进,以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丈,量具亦如此,以十两为一斤。”

      听着温体仁这番话,明知道这是崇祯皇帝的意思,薛凤翔仍然忍不住驳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温大人所言不妥。”

      崇祯依旧是唔了一声,问道:“有何不妥?”

      ¹ªÉíµÀ£º¡°Æô×à±ÝÏ£¬ÒÀ³É»¯Äê¼ä¶¨Àý£¬Î嶷Ϊһõú£¬ÈôÈç½ñÐÅδóÈËËùÑÔ£¬µ±ÔòÊÇÊ®¶·ÎªÒ»õú£¬ÆäÓÚÃñ¼ä£¬²»±ãÕ߸üÉõÓÚǰ¡£¡±

      温体仁却是开口道:“若如薛大人所言,即以权衡器为例,此物现有万历年间所制的二十两和六十两的两种规制,民间使用二十两或者六十两,究竟便是不便?再者以斛为例,故宋之末改十升一斗,五斗为一斛,二斛为一石,如此不也是变来变去?”

      见薛凤翔无言,温体仁接着道:“若是讲究祖制,温某想问问薛大人,太祖洪武元年便令铸造铁斛斗升,付户部收粮,用以校勘,仍降其式于天下,令兵马司并管市司,三日一次较勘街市斛斗秤尺,并依时估定其物价。这话薛大人是知道的罢?”

      薛凤翔却是蛋疼无比,这话自己说知道还是不知道?自己说不知道,显示是扯蛋,不说这是当面欺君,光是自己这个官是怎么当上来的,只怕都有人要问一问了。若是说自己知道,自己都能想到温体仁下面的话是什么玩意儿。

      果不其然,温体仁也不待薛凤翔答话,便自顾自地说了下去:“景泰二年、正德元年、嘉靖八年,皆令工部制造斛斗秤度,分给各司监收内府银科道官及内外各衙门,以保证量值统一,凡私造斛斗秤度者依律问罪,知而不揭发者事发一体究问,这也是写在了大明律之中的,你薛大人也是知道的罢?”

      崇祯却是心中【创建和谐家园】了一声。自己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一出规定。早知道的话早他娘拿出来怼人了。大斗进小斗出是怎么来的?若都是官府统一的规制,又怎么可能出现大斗小斗的情况?看起来,民间私造的情况,根本就他娘的没止住过!

      心中不爽地崇祯不待薛凤翔开口,便直接道:“好了,都不要争了。此事以工部牵头,会同户部,朕亦会命徐光启地皇家学院配合,参与东西度量,重新厘定,不论是何度量,皆以十为进。重命其名与此前定制不同,以免百姓将之混乱。”

      等到薛凤翔无可奈何地应是后,崇祯接着道:“其令,工部厘定斛斗秤度后,明发天下,各地官府之中,务必有斛斗秤度之量具,供百姓核验,若再有私造斛斗秤度量具者,玩甚么大斗进小斗出的把戏坑害百姓,不论是谁,皆抄家问斩!”

      本书来自

      第一百四十八章 科举八股掺沙子

      

      等到重新厘定度量衡之事定来之后,还不等崇祯提出大行的天启木匠托梦一事,礼部尚书孟绍虞就先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亦有本奏。”

      看着这个平时在朝堂上基本上不发声的孟绍虞也出班上奏,崇祯却是压下了自己想要讲天启托梦的事儿,好奇地道:“孟爱卿有何事要奏?”

      孟绍虞躬身道:“启奏陛下,崇祯元年恩科将至,臣请陛下示下,以何人为主考官?主考何题?”

      崇祯皱眉道:“礼部原本是个甚么章程?往年如何?”

      孟绍虞道:“启奏陛下,往年皆是由天子指定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便是春闱。”

      崇祯自己不是没有补过课,知道这大明朝的科举有多操蛋。自从有科举开始,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到了大明朝,就只设进士一科。至于明法、明经、明算,这些科举内容统统都消失了。以至于有人写歪诗嘲讽:“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这两句,说的就是这种操蛋情况,整个大明只剩下了进士科,玩的是老朱规定的。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注意了,如果单纯是这样,估计现在的那些学霸们努力一番,还是有点儿希望的。最他娘的让崇祯皇帝感觉到蛋蛋的忧伤的,是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

      所谓的用古人的语气,不是说让你学习古代人说话的方式,而是使用孔子、孟子的语气!

      这他娘的,孔孟二位圣贤都埋土里几千年了,从战国到大明足足差了两千多年,你让大明的人去研究他们是怎么说话的?用的什么语气?

      彼其娘之!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把现在清华北大那些研究古代或者历史的学霸们扔过去,估计这些家伙们也得懵逼!

      而且更操蛋的是,由于圣人之言总共就那么点儿——当然,可能是为了省竹子,所以都是“微言大义”,翻天覆地的考,题目难免有重复的,这种情况怎么办?

      大明朝的人才多啊,这么屁大点事儿能难得住谁?两句话给他拼成一段话不就得了?比如寡人好色,而吾日三省吾身。

      上一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下一句就是《论语》里边儿的。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因为老子喜欢小娘们儿,所以每天都要自我反省三次。

      但是,如果你敢在科举时这么写,恭喜你,落榜是好事儿,诽谤圣人才是大问题!这破题入手的地方根本就不是甚么好色不好色,而是在三省吾身上面,但是这个好色,你不理它又不行!

      总之,既要让这些考生写出花团锦簇的文章,又不许瞎咧咧自由发挥,连孔孟之后的典故都不许用!当然,这个是个隐形的附带要求,你一定要用也没问题,反正被黜落了,自己慢慢找地方哭去吧。

      比如一代大佬蒲松龄,这大佬放现在怎么着得混个起点白金什么的,但是章一般,故而明律、明算、格物三科,不设八股文章。术业有专攻,明律者当熟知大明律,明算者当明知祖率、九章算术等算学一道,格物亦然。”

      “至于总裁人选么,明律科以刑部尚书阎鸣泰为总裁,张瑞图为副总裁。明算科以户部尚书郭允厚为总裁,张瑞图为副总裁。格物科么,以徐光启为总裁,内阁施凤来为副总裁。”

      本书来自

      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兄托梦有话说

      

      基于掺沙子的目的,崇祯安排了明律、明算、格物科的考试问题,可是在朝堂上的这些人精的眼里,很显示的,这属于崇祯放出的一个信号:老子打算多弄些不一样的人来朝堂上搞事情!

      可是就算朝堂上的人心有不满,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用【创建和谐家园】想想就知道,大明的读书人太多,可是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就算是一年加一次恩科,大不了一年录取个三百人,剩下的怎么办?

      大家都想做官,可是位置就那些,进士科考不过的都不活了?如今崇祯弄出来这么个明律、明算、格物科,好歹是有了别的一条出路,增加了录取人数,好歹这是给广大考生一条出路不是?

      犹如后世的高考,在扩招以前是什么样儿的?一年就那么点儿名额,从上学第一天起,就已经进入了干部的行列,从工作到住房,都有国家包了,人人都是挤破头地想去考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真正是形容的非常到位。

      当然,这种政策也不是没有好处。从扩招以前的大学生整体素质来看,要甩了扩招后的整体素质不知道几条街。若原来的素质评价为十分,扩招后的整体素质,估计能有个六分,就已经是烧了高香了——网吧包夜的,宾馆开房的,写小说的看小说的,全放了羊了……

      然而情况放到崇祯时期,却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就算这些学生再怎么放羊,基本上都算是大学毕业的学生来参与公【创建和谐家园】,多录取几个,根本就是屁的影响没有。

      若一定要说有影响,那也是官员太多,位置太少,不好分配罢了。但是对于崇祯来说,光杀贪官,就已经足够给这些预备役的小萌新官员们腾地方了,哪儿会存在不好分配的问题——就算是不好分配,大不了等以后国家稳定了,再推动向外扩张,多弄点儿地盘,不就好分配了?

      总之,对于崇祯这种明目张胆掺沙子的行为,不满的只有朝堂上的大佬,至于考生和民间,等消息传开后,只会有一片欢呼声,一如后世高考扩招一样。至于以后的事儿,以后再说好了,崇祯才不会想那么远的问题。

      待到春闱的事儿都安排完毕,崇祯这才开口道:“钦天监监正何在?”

      根本就没有想到还有自己什么事儿的钦天监监正吴景山(杜撰,未查到其人)一头雾水地出班道:“臣在。”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08: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