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到明朝当太后》-第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郕王不知道老婆肚子里这些弯弯绕。他跟外公一家虽然有来往,但实在有限,十王府戒备森严,仅次于紫禁城,除了特殊时候,很少会开门接客,毕竟要避嫌疑。这会儿一见,看他们一家不能说衣衫褴褛,也实在寒酸;觉得外公一大家子很不容易。想到先帝对皇兄那是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孙家同样爱屋及乌;对自己却几乎不闻不问,母亲更是被扔在宫外,连正式的名分都没有,更别说推恩家族,心里有些酸涩,于是打发陈符去账房里支了一百两银子,又取了些布帛罗纱之类的。

        吴安等人赶紧磕头。郕王慌忙招呼他们起来,这要是在民间,该是外甥见舅舅,可是如今,是君臣有别。

        送走了这一【创建和谐家园】人,两口子的日子就真的清净下来。虽然在宫外,但是各方面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除了吴家和驸马家属,此外孙太后的家属也偶尔走动,其他朝中公侯大臣是绝不可能登门拜访的,汪家和周家女眷倒是来过几次,看她过得不错,都放下心来。

        当然,王府的属官也要见一见。按照规制,左右长史各一员、典簿一员,下面还有审理、典膳、奉祠、典宝、良医、工正、纪善、良医、典仪、伴读、教授、引礼舍人二到三人不等,各仓库大使各一员,当然这些都是就国以后王府的配置,现在有,但是不全,总共加起来也有二十多号人。长史府还好,左长史仪铭、右长史杨翥;下面还有审理俞纲,伴读章文、俞山,良医陆子才、欣克敬等人。除了仪铭和杨翥,其他人都只是匆忙见了一面。只是汪舜华看到满头银发、举止费力的杨翥,还是受到了惊吓。

        仪铭父亲仪智,字居真,高密人。洪武末年,以耆儒授高密训导,不久改任莘县教谕,继升任高邮知州。太宗即位后,改任湖广宝庆知府。当地土人彪悍,经常滋事,却独畏仪智。后奉召为右通政兼右中允。不久,又升为湖广右布政使,后拜为礼部左侍郎。后以老成正大,辅导皇太孙。致仕卒,追赠太子少保,谥文简。

        仪铭是仪智的幼子。宣宗即位,以侍郎戴纶推荐,授行在礼科给事中。九年秩满,改修撰。正统三年预修宣庙《实录》成,迁侍讲。

        七十七岁的右长史杨翥同样来历不算正道。杨翥字仲举,苏州府吴县人,少孤,随兄戍武昌,授徒自给。当时杨士奇寒微,流寄窘乏,杨翥于是辞职让他,而自己到别的地方去教书。杨士奇因此认为他贤德,等到富贵了,荐举杨翥经明行修,也就是夸他经学博洽,德行美善。宣德时,授翰林检讨,历修撰。正统五年,诏为郕王右长史。

        俞纲字宗立,上元人。因为书法出众,由诸生缮写实录,试中书舍人。

      µÚ15ÕÂ àJÍõ

        当然,日子是不是真的不错,只有汪舜华自己心里清楚。

        宾客们三三两两的走了,属于夫妻俩的时间也就多了,自然……狐狸尾巴也就露出来了。

        其实平时也不是没有事,郕王休完婚假,就要去上课,当然课程并不很紧,翰林院的老师并不怎么催着他,因此每天卯时上课,未时初就能散学;汪舜华更是闲到发慌,平时也没多少亲戚往来,除了去看看公主们,就是初一十五进宫给太后太妃皇后磕头,其他时候就老实在郕王府猫着。

        以前不是没有宅在家,也不是没有闲暇,但是休闲的方式很多,现在,简直能让人长毛。

        汪舜华有点抓狂,难道就要这样一辈子吗?

        好在,她注定是个劳碌命。

      ¡¡¡¡ÄÇÌìÏÐ×ÅûÊ£¬àJÍõ¾Í˵Ҫ²»ÏÂÆå°É¡£

        汪舜华苦着脸,我不会。

        她这话说的不算错,汪家本就是武宦之家,对文化教育并不重视,何况是个女孩子,亲妈又没了。虽然说指望着联姻帮衬家里,到底舍不得花重金请先生教才艺,最多买两本女德教她好好学习,再跟着祖母料理家务罢了。

        何况她最多大致了解原主原来的生活,什么记忆,一概没有;偏偏上辈子也是苦出身、劳碌命,更不会学这些了。

      ¡¡¡¡àJÍõÓеãʧÍû£¬ÄÇÄã»áµ¯ÇÙÂð£¿

        汪舜华摇头。

        郕王的失望已经掩不住了,那你会什么?

        报告报表调研开会算吗?

        汪舜华苦着脸,我就两样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郕王怔了一下,笑道,是吗?

        汪舜华噘着嘴,琴棋书画不会,洗衣做饭嫌累,所以……我就是个废人。

        反正都这样吧,您爱咋的咋的。

      ¡¡¡¡àJÍõЦ£¬Ò²±ðÕâô˵¡£Å®×ÓÎ޲űãÊǵÂÂï¡£

        他看着汪舜华,我听说你喜欢读诗?

        ???!!!

        估计是钱皇后跟他介绍那天面试的情况,随口安慰他你媳妇会识字、能念书,他就记下了。

        只好低着头,跟着家人出去上香的时候,偶尔听到有士子在念,觉得很有风骨,所以记下来了,也不全。殿下取笑了。

        郕王却很惊喜,你只是上香的间隙听到人家吟诵,就能记下来,可见是聪明的人。这样吧,我来教你。

        汪舜华很是惊喜:居然是皇帝亲自上课,这机会,太难得了!——以前教授上课都很难得好吗?虽然历史上的代宗不是以博学出名的,但毕竟名师出高徒,都是名儒教出来的,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于是赶紧答应了。

        看着她这么积极上进,郕王也高兴起来。教王妃读书其实只是找乐子,他也希望这个女人能跟他多一点共同话题,不至于每天大眼瞪小眼;以后王府里的女人肯定不会少,不过很难说能有有文化的,毕竟这年头文盲率太高,男人读书的都不多,何况女人?只是刚开始钱皇后跟他说王妃会背诗,以为是个才女,抱了点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他一高兴,想起来汪舜华还没有字,于是赐字德音。

      ¡¡¡¡ÓÐŮͬ³µ£¬ÑÕÈçË´»ª£¬½«°¿½«Ï裬ÅåÓñÇí袡£±ËÃÀÃϽª£¬ä­ÃÀÇÒ¶¼¡£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再怎么喜欢美色,也要标榜自己是正人君子,爱好的是德行,不是相貌;何况正妻,最重要的就是德行。

        郕王教书,自然不会是《女德》《女诫》之类的,而是四书五经,当然他书房里的书很多,以后会更多。按照惯例,藩王就国时,皇帝会赏赐大批书籍,让他们找点事干,不至于找官府百姓的麻烦甚至生出不该有的想法。

        郕王虽然是亲王,但毕竟是荣养的闲散人员,不干涉朝政,自然也就没什么机密,所以他的书房,汪舜华可以出入。

        这真的是个大好消息,汪舜华激动地差点泪流满面:以前每年开会都要当众检讨学习不深入、不系统,被迫学得多,主动学的少,然后立flag,从今以后要好好改正,尽量抽出时间学习,其实还是江河依旧,大家都懂。

        除了工作确实繁忙,没有多少时间;进取心退化懒得读书,其实也是重要原因。有手机、有电脑,微信不好玩吗?小说不好看吗?电影电视剧不精彩吗?为什么要读书?——就算这些都不好玩,至少不费脑子啊。

        反正,汪舜华已经不记得上次买纸质书是多少年前了,甚至单位买的报纸杂志也堆在一边,懒得看。

        现在可好,皇帝,加括弧未来的,亲自上课,书本都是宋元珍本,至少是明朝的线装书,放到后代妥妥的进博物馆的级别,汪舜华再懒散,也不能不提起兴趣。

        何况,读书写字是她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了,毕竟没有工作,也没有网络。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既然选择活下去,就只能咬着牙走下去。

        好在除了这些圣贤经典,还有不少其他的诗词歌赋,当然汪舜华这种俗人最喜欢各种小说,《三国》《水浒》还没经过删改,和后代的不大一样,可以拿过来看看;《世说新语》之类的世情志怪小说也很有意思,不比《聊斋》差,当年在网上浪的时候没少八卦,什么《唐朝穿越指南》《唐朝的黑夜》《如果那是宋史》,不过都看的是翻译本,现在看原文有点吃力,但还真是带感。

        只是郕王心里有点犯嘀咕,老婆怎么回事,同一本书,有些东西她背的滚瓜烂熟,甚至还能旁征博引的论证;但就是前后的东西却偏偏磕磕绊绊乃至一无所知,甚至牛头不对马嘴。

        汪舜华只好解释,就是觉得有意思才记下来。

        毕竟没怎么读过书,相当于自己刚开蒙的时候,郕王也就不计较什么了。

        只是看着汪舜华的字,实在很想撕掉!

        这就不该是一个美女尤其是王妃该写的字!太糟糕了!

        汪舜华其实也挺憋屈:踏马那时候谁办公用毛笔?也就小学的时候练过几天;我的硬笔倒是不错,至少能看,但是你们没签字笔,连钢笔都没有啊!

        没办法,还得从头来。

        只是有天独自在家,实在写字累了,忍不住将毛笔折断,拿着笔杆写,总算有点感觉了;只是没想到郕王回来看到,皱着眉头,汪舜华实在有点被抓包的尴尬,只好讨饶,就是觉得这样写轻松些,我马上改。

        郕王只是淡淡的,你的硬笔倒是写的不坏。???!!!

        这年头已经有硬笔了?

        确实有硬笔,仅考古发现就有骨锥笔、刀笔、竹梃笔、木笔、铅笔、荆笔、芦管笔、竹锥笔、鹅翎管笔、双瓣合尖竹管笔、铁锥笔、毡笔、火炭笔、钢管笔等十余种之多。其中铅笔以石墨为粉,和胶搓条而成,直接用于书写,史称铅椠,和后代铅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鹅翎管笔用鹅翎削制而成,原理与西方鹅管笔同。白居易有诗云: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

        明朝硬笔并不流行,不过还是有的。隔天郕王就让人做了几支双瓣合尖竹管笔来,其实和后代的钢笔很接近,当然肯定是不蓄水的,得蘸着墨写。

        汪舜华感恩戴德,连连道谢,一时兴起还抱着他赏了个红印子,这才想起来对方是谁。

        郕王显然也没想到老婆这么激动,有些好笑,于是手一挥,宫女们就退下了。

        ???

        不是说白天不能那啥吗?

        郕王显然不理会这套,折腾了一通,这才心满意足的放开她;不过回到桌案前,还是提了要求:硬笔当然可以练,但毛笔字更要好好写。

        汪舜华正在穿衣服,听了这话,微低着头称是。

        除了读书写字,女红针黹似乎也不应该放下,虽然她是王妃,不靠这些过日子,不过总有需要的时候,比如给郕王绣个锦囊鞋样什么的。原主自然是学过,只是汪顺华是真的不会,也不是不会,就是手艺粗糙,拿不出手,好在丫鬟们几乎都会,粗使的丫头中程绣春、卫巧姐手艺尤其出色,汪舜华跟她们学了几天,虽然还是拿不出手,好歹有模有样了。

        只是突然想起了一个被忽略的重要问题,只得画好了草图,交代绣春去做了,反正里里外外都是人,衣服也是别人洗,瞒不了。

        绣春果然聪明伶俐,没过两天就悄悄交上来了,一边问道:王妃,这东西有什么用?

        汪舜华憋住笑:没什么,你以后就知道。

        赶走丫鬟,汪舜华穿上新内衣,到铜镜前得意地摆了几个普斯——做女人,挺好;又叹了口气,某亲戚可是不好伺候。

        科技改变生活,真是一点都没错,可惜她虽然是工作狂,但除此之外就是个废柴,那些东西是真不会。

        果然,一会儿郕王回来,看到正立着抄书的汪舜华,眼睛闪了闪,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就是说不上来。

        到了晚上,自然揭晓。

      ¡¡¡¡àJÍõÖå×Åüͷ£¬ÕâÒ·þ£¬ÒÔÇ°ËÆºõû¼û¹ý¡£

        汪舜华低着头,我也是才想起来,刚让人做的。你觉得不好吗?

        带着点撒娇和献媚的味道,汪舜华心里恶寒;果然郕王摸了摸,这样很好——人更精神了。

        只是隔天进宫的时候,宫女的目光都很是诧异,连孙太后和吴太妃还有含山大长公主都多看了两眼,汪舜华心里有点打鼓,觉得是不是应该捂住胸口;倒是钱皇后悄悄拉住她,问怎么回事,她才说让人做了件小衣服,钱皇后失笑,这才知道现在不流行什么波霸,而是以贫乳为美,什么鸡头肉、丁香乳之类的。

        汪舜华恍然大悟,难怪一路看过来都是太平公主,以前原主还束,她嫌麻烦,直接扔掉了,只是毕竟已经成年,没什么效果;倒是结婚以后长大了不少。嗯,这个划掉。

        你们爱是你们的事,我可不奉陪了;就算你们不喜欢峰峦起伏,我还担心以后下垂呢。这么苗条的身材,可是不能走样。

        不过,钱皇后眼珠子一转,你穿上这衣服,倒是精神多了,很有风流婉转的味道。

        旁边的真定大长公主和常德长公主也夸赞了两句,说这样倒衬得很有精神气了。

        汪舜华眨眨眼,原来估计审美大同小异啊,也对,文人说喜欢,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不好意思说,觉得掉价;而且宋朝以后,女子以纤弱为美,身体都弱不禁风,自然也就挺不起来了。

        几尊大佛喜欢,草样自然就画出来了,反正也不复杂,只是制作的时候,因为不敢兴师动众找铁匠制作勾扣,只能用扣子,为了方便,就放在前面。

        汪舜华估计不出一个月,宫里的后妃们都会穿上了——当然,她还是太保守了。不只是后妃,而是整个朝野。女人的八卦能力是超强的,古今中外都不例外,尤其是大家都没有什么娱乐项目的时候。

        这个后果是汪舜华没有想到的。她现在正在努力学习琴棋书画、圣贤经典,顺便练练女红。精细活儿做不了,不过可以练手艺,后代的毛绒玩具一般用中空棉之类的填充,现在肯定没有,不过棉布和棉花都是有的,汪舜华就拿过来了。

        只是郕王的心情很纠结。那几个表情,明明是带着笑,却斜着眼睛,还有倒着眉毛装委屈的,大着眼睛卖萌的,够生动,也够奇葩!——汪舜华本来还想做几个阿狸,想到这年头很忌讳狐狸精,总算收住了;不过兔子是可以做的,鹰酱毛熊巴巴羊就算了,主要是天南地北扯不到一块儿去。

        汪舜华得意洋洋,可郕王看着总觉得寒颤;尤其那天晚上舜华裹着床单顶着斜眼扭着身子扑过来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崩溃的。

        真是幼稚可笑,哼!

      第16章 王振(正统十一年,1446年)

        汪舜华每天的日程安排的很紧,这让她多少有点安慰:尽管还是有很多不适应,但好歹在穿越一年后,渐渐找到感觉了。就算不能改变世界,也好歹改变了自己:学了不少圣贤经典,虽然经常想摔书;毛笔字也渐渐能看,棋艺虽然拿不出手,但好歹基础知识学会了;当然,琴艺还处于要命阶段,本来还想学琵琶——主要是深受那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毒害,而且汉服圈的美女们经常抱着琵琶摆造型,多少有点心向往之;算了,贪多嚼不烂,反正日子还长,一步步来吧;诗文水平就不说了,让人伤心——虽然她会背一些明朝以后的诗词,但很担心水平太高反而引人注目,万一郕王要求诗词唱和就不太美妙了,所以只是很老实的说不会,好在郕王自己也不会写诗,也就放过她了。

        幸亏遇到的不是个才子,否则一定会被嫌弃死。

        汪舜华悄悄在心里给自己捏了把汗。

        腊月初十,郕王早早的回来,显然很是高兴,说思任发被缅甸活捉,正在押解到北京;万岁得报大喜。

        ???

        思任发是谁?

        郕王高兴,于是耐心解释,这家伙是麓川宣慰使思可发的儿子,承袭父职,刚开始还老实,后来势力逐渐强大。正统二年,居然据地拥众反明,次年攻占南甸、腾冲,曾击败黔国公沐晟等军。正统六年,兵部尚书王骥、定西伯蒋贵等率兵十五万,征讨麓川。正统八年,败走缅甸,为宣慰卜刺浪囚于阿瓦。明军兴师征讨,务求根除。缅甸不予,并以水师迎战,声言割麓川给木邦,割孟养、戛里给缅甸,始交付。其子思机发以精兵坚守者阑,继退守蛮莫。皇帝责成云南总兵沐昂再向缅甸索取思任法,许割孟养等地。直到今年,他与其妻孥等32人被缅甸献于明朝。

        汪舜华想起,好像确实有个什么三征麓川,原来是为这货?和缅甸交界,估计是在云贵高原偏南吧;宣慰使估计相当于后代的民族区域自治,看来这不是新鲜事,毕竟现在交通通讯不发达,中央王朝控制力有限,只能以夷制夷;但是割地是什么鬼?抓个人居然要割地盘?难道没有别的办法?

        汪舜华马上想到明宣宗,历代对他评价很高,但她偏偏对这位天子不感兴趣,玩蟋蟀什么的是小事,关键是放弃辽东和安南!那是在国力鼎盛时期,说放弃就放弃,以后怎么能收拾回来?

        好吧,汪舜华自认在这个问题上,是民族主义者,毕竟那是好大一片地方;而且辽东是满清龙兴之地,越南白眼狼,至今不能消停。

        算了,这些关我什么事,反正也管不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07: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