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到明朝当太后》-第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她听见自己嘶吼——不!

        然而老头冷笑了一声,走了;出门招呼桂香,好好伺候小姐,要是有个好歹,就把你发卖到香宜院去!

        她能听见砰砰砰磕头的声音,也能感受到脸上一阵冰凉,和心在一点点死去。

        呵,敢死还不敢活吗?

        她问自己。

        只要出去,就会有办法。

        她不指望做什么郕王妃,况且明朝后妃都是从小户人家挑选,怕也轮不到她;只是能出去就是契机。落选以后,她就趁机逃走,我就不信,汪家能把宫门堵了!

        汪舜华开始好好调养身体,一定要养得好好的,才能彻底逃离这个鬼地方!

        明朝选妃很有特点。太祖亲制《祖训》:凡天子及亲王后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一经选中,族中三代不许以科第为官,只能听侯封爵,虽然显贵,并无实权,士大夫之家,自然避之唯恐不及;况且宫中等级森严、礼节繁琐,差役繁重、刑法严苛,生病无医、死无葬所;加之赏罚由心、废立随意、言出法随,虽皇后不免,因此民间也不以选中为喜,往往选妃之前,抢先嫁女。

        当然,士大夫家族不愿意,但武官却并不在内,因为有家族加持,女儿进宫以后,一般待遇都不错,家族也可以得到优待,皇帝也觉得收拢了重臣,算是互利共赢。

        太祖马皇后不说,太宗徐皇后是开国第一功臣中山王徐达长女,他的昭懿贵妃张氏,则是靖难第一功臣河间忠武王张玉之女,英国公张辅之妹;仁宗皇后张氏,父亲张麒因她得官,算是平民出身,但是敬妃张氏,则是英国公张辅之女,因功臣之女特免殉葬,最宠爱的恭肃贵妃郭氏,则是开国功臣莒国公郭英孙女,自己被迫殉葬,但四个子女深受宠爱,弟弟也得以袭祖父的爵位;后面宣宗的胡皇后,父亲胡荣是个百户,孙皇后的父亲孙忠凭借女儿鸡犬升天;如今正统皇帝的钱皇后,家族世袭正三品指挥使;各地的藩王,娶的基本也都是兵马指挥使的女儿,当然很多都是挂名的。

        汪舜华不知道这些,她只知道自己是来打酱油的,得瞅准机会,早点出溜。

        按照规定,选妃一共四个步骤:首先是全国海选,挑选8000名少女进京,然后在京城举行第二轮选拔,留一千人,留三百名留宫查看,最后留五十人作为嫔妃候选,前后耗时差不多一年。

        当然这是为皇帝太子选妃,郕王再得宠,也只是亲王,不可能按照前者的标准来。首先力度就不一样,皇帝太子选妃,是圈定几个省,强行停止婚娶;郕王选妃则是出榜,愿者报名,人道很多;范围也只是在京城,没有劳师动众;年龄也放宽了,皇帝太子是要求十三到十六岁,这回只是二十岁以下的未婚少女。

        但这毕竟只是相对来说。什么都能变,流程是不会变的。

        今年是大比之年,天子抡才取士,是天下第一等大事。等会试、殿试落幕,皇帝选定名次,传胪发榜,进士赐宝钞、上表谢恩,诣国子监、文庙行释菜礼,然后鼎甲授官,选庶吉士,然后吏部诠选,已经四月初了。

        四月中旬,在顺天府举行的第一次海选。首先是政审,家世清白、无作奸犯科之类的,都是白说;然后太监简单的看一眼,把明显有瑕疵的去掉。

        只是参选的间隙,听来往的官差和秀女们议论,今年的状元可不一般,是连中三元,长得也好,叫商辂。

        汪舜华记得这人,号称贤相,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连中三元的人,不过这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四月下旬进行了第二轮选拔。宦官们选择一个较大场地,把少女十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序,一番察看后,把那些过于高矮胖瘦的少女淘汰。淘汰了差不多五分之一。

        第二天进行第三轮选拔。宦官们采用第一天的列队方式,仔细察看每人的五官、头发、皮肤以及音色、仪态,只要有一项不合规定,便被淘汰。这一轮几乎就淘汰了一半。

        汪舜华看了下,剩下的应该不到三百人了。

        接下来的第四轮,太监们不仅会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还会考察少女的步姿与风韵。这一通折腾,就只剩下不到100人了。

        汪舜华和同伴在五月中旬进宫。但她们见到的不是皇后妃子,而是女官和年老宫女。每个姑娘单独进入一间秘室,脱得【创建和谐家园】,女官和宫女摸其乳,探其秘,闻其味,察其肤。很多少女被臊得满脸通红,汪舜华还好,这样的场景大学时期洗澡堂每天都能见到。反正都是女人,谁也不比谁多一块少一块,没什么可害臊的,因此她很是淡定的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弄。

      ¡¡¡¡×¼±¸´òÁ˽´Ó;ͻؼҵÄÍôË´»ªÃ»ÓÐÏëµ½£¬ÀÏæÖæÖÃǶ࿴ÁËËýÒ»ÑÛ¡£

        经过这一通折腾,剩下的就只有10个了,听说皇帝留宫能留300人。

      第7章 留宫

        接下来的流程还得走,不过就简单多了,就是在宫中接受一个月左右的培训,在她们熟悉宫中规矩;当然女官没有说,学习礼仪规范的过程中,她们考察她们的智力、性格作风之优劣;诸如睡觉时咬牙放屁吧嗒嘴的,说梦话撒癔症的,绝对不能容留。

        汪舜华没心情考虑这些,正想着怎么才能熬过这一个月;又想这可能是最无忧无虑的一个月,出去以后就要操持生计了。

        小说里经常写到的女主角在宫殿御花园遇到这个皇子那个王爷,她们是一概没有碰到,都是老老实实的待在咸安宫。

        明朝的故宫和后代见到的故宫是很不一样的,目光所见,它的墙体和柱子不是大红色,而是粉红色。

        咸安宫等殿宇在后代是未开放的,因此汪舜华还是有点好奇心的,闲的没事也会看看,乱说乱动是真的不敢,这年头,搞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事情。

        毕竟大浪淘沙,而且剩下的本来就少,10个姑娘倒是都没有被中途丢出去。

        六月十二,汪舜华和同伴们鱼贯而入,前往坤宁宫拜谒皇后。大家都知道,最后最关键的一仗到来了。

        提前听女官们介绍过,她们按摆在面前的桌子上的名单,逐一将精英传进。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关姓名、家庭状况、学问方面的问题。

        汪舜华排在最后一个。她进去的时候,能看到殿中宝座上坐着个青年妇人,料想就是钱皇后了;四周站满了宫女,那一刻,她突然想到了很多年前公务员面试,也想到了曾经无数次坐在台上作报告做演讲。

        说不紧张是假的,毕竟眼前的考官和以往的考官不一样;但很快回过神来,想起了毕业前导师说的那句,考官又怎么?他们不吃饭不喝水不拉屎咋的?他们一回家,还是会和你一样,也会放屁打嗝甩鼻涕搓脚丫冲马桶。想象下他们那种样子,你还会害怕他吗?

        当时全班同学都被逗得捧腹大笑,自己也笑得半死。但这话确实有用。至少让她在面对考官和领导的时候,没有畏惧过他们。

        只是这会儿想象着太后皇后放屁打嗝甩鼻涕的场景,觉得实在不厚道,于是强忍着收回了思绪。

        钱皇后是直隶海州人。曾祖父钱整,是太宗的老部下,任燕山护卫副千户;祖父钱通官至金吾右卫指挥使,父亲钱贵继承了祖传武职,多次随太宗、宣宗北征,凭借战功升至都指挥佥事。女儿被选为皇后,被提拔为中府都督同知。正统七年五月册为皇后。

        明英宗怜惜她娘家地位不高,想要给她家封侯,钱皇后逊谢,在朝中传为美谈。十四年,英宗被瓦剌部所俘,她把自己宫中全部资财输出,每天哭泣,累了就就地而卧,伤残了一条腿,哭瞎了一只眼。明英宗在南宫,郁郁难解,钱皇后善言宽解。英宗临终前,传旨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这是《明史》的说法,《英宗实录》的说法是:皇后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养,以终天年;……择好地建陵寝,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惠妃亦须迁来,以后诸妃次第祔葬。

        英宗复位后,当时钱皇后已经不可能再生育,于是册立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太子的母亲周氏趁机提出想要当皇后,被英宗拒绝,只是册立为贵妃。明宪宗即位后,要尊嫡母钱皇后和生母周贵妃为皇太后,同时确定徽号。太监夏时为讨好周贵妃,传谕独尊周贵妃为皇太后。大学士李贤、彭时力争,才两位太后并尊。称钱太后为慈懿皇太后,周太后为皇太后。

        天顺八年七月,遵照英宗的遗嘱,宪宗册立吴氏为皇后;但他更宠爱的,却是比自己年长十七岁的万贞儿。他不止一次的提出立万贞儿为皇后,却都遭到了拒绝;在万贞儿的设计下,宪宗决定废后,钱太后极力反对,但周太后却支持了宪宗。最终,吴皇后仅做了31【创建和谐家园】后,便被废居西宫。由此,两宫太后的地位彻底颠倒,宪宗开始亲近周太后,从此母慈子孝;而对钱太后却开始疏远。成化三年,晋封周太后的哥哥周寿为庆云伯,追赠周太后的父亲周能为庆云侯;但对于嫡母家族的晋封,却提都没有提起。

        成化四年,钱太后去世,按照英宗遗诏,应该合葬,但周太后坚决反对。首辅李贤早就发现周太后不好相与,于是在给英宗挖坟的时候,提出在地宫中同时营建三间墓室。但是周太后不甘心,坚决反对;自然也遭到群臣的集体反对。

        宪宗因为和钱太后有了嫌隙,犹豫不定,在周太后压力下,奏疏被交给廷议。本以为可以靠人多驳回辅臣们的建议,却没有想到,这个建议竟得到了以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为首的九十九位与会廷臣的一致响应。

        宪宗左右为难,只好哀求:卿等所言极是,可是你们也该可怜可怜朕,朕多次向母亲请求劝慰,也没能得到母亲的依允。现在朕违背礼仪是不孝,可是违背母亲也是不孝,你们倒是给我想个法子?

        群臣深为不满,詹事柯潜、给事中魏元当天就上疏进谏;第二天,以礼部尚书姚夔为首,四百七十名大臣联名的疏章摆在了宪宗的案头。都是为钱太后【创建和谐家园】。

        周太后勃然大怒,一意孤行,彻底激怒了群臣。第二天,给事中魏元偕同僚三十九人、御史康允韶偕同僚四十一人,下朝后集体在文华门外放声大哭;周太后要儿子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拒不从命: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

        面对这样的阵势,宪宗再也顶不住了,周太后也害怕再惹出更大的乱子,终于答应了朝臣们的要求。于是正式为钱太后上谥号为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并将神位祔入太庙,与英宗并列在一起。

        但即便钱太后与英宗合葬裕陵,周太后还是没有放弃,暗中授意经办此事的太监,将钱太后墓穴的那条隧道故意挖错,不但与英宗墓室方向错开足足数丈之远,而且在中途就把隧道堵住。留给周太后的石穴则刚好相反,有一道宽敞且直通英宗墓室的隧道。

        直到弘治十七年,周太后驾崩。孙子孝宗在检阅裕陵地图时,才惊讶地发现裕陵地下的隧道隐情。他将此事告知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打算为钱太后打通隧道。并决定将周太后的牌位画像和自己母亲纪太后的牌位画像一起别祀于奉慈殿,而不是与英宗共祔太庙。但最终因钦天监和阴阳师都认为会影响风水而不得不作罢。英宗夫妇生同衾,死同穴的诺言,就这样化成了泡影。

        她给自己鼓了鼓劲,反正我就是来打酱油的,过了这一关就可以逃出生天了,欧耶。

        她还在胡思乱想,上面的太监已经开始问了,下立何人?

        汪舜华回过神来,民女汪舜华,金吾左卫指挥使汪泉之孙。

        一个年轻的声音接过话茬,你就是汪泉的孙女?

        声音很好听,应该是钱皇后。

        汪舜华称是。

        钱皇后朝她招手,过来让我瞧瞧。什么状况?

        汪舜华脑子有点卡,但还是依着吩咐,上前三步,跪下磕头;钱皇后还招她,只得又上前三步磕头;钱皇后还招手,无奈还得上前三步磕头,已经距离钱皇后不到三步了,跟前就是皇后的靴子。等站起身来,只觉得膝盖都要磨破皮了。

        哪知这回钱皇后吩咐:把头抬起来。

        汪舜华觉得自己再这样下去,一定要暴走,到底记得这里没有记者和围观群众,却生杀予夺在人掌握,只得微微扬起头。

        钱皇后这回却看清了,赞道:是个端正的人。

        今年春节,她听父亲钱贵提过弟弟钱钟的婚事。未过门的弟媳妇去世,弟弟年纪不小,应该尽快把事情定下来;好不容定了汪泉的孙女,结果平乡伯陈怀又应承了,只得作罢。听说那汪家小姐至今还躺床上,心里有点过意不去。

        刚才听到她报名,知道差点曾经是弟媳妇,所以留意;看她挺胸抬头,微垂眼眸,礼节不差、声音也平稳,料想是个端庄大气的人。

        这会儿招近前,能够留宫的,不能说万里挑一,也是百里挑一;何况折腾了大半年,虽然将养的不错,到底有点怏怏的,颇有点楚楚动人的风姿,钱皇后点头,读过书吗?

        虽然对这位传奇皇后很是好奇,汪舜华到还记得身份,并不敢直视尊长,只是微垂眼眸,略读过几本书,只认得几个字。

        钱皇后含笑,读过什么书?

        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算吗?似乎都忘的差不多了;三国西游水浒红楼?不大好说;马列毛邓三科学发展观新时代思想,你能听得进去?金庸古龙琼瑶网络小说?说不出口。

        这真让人纠结。

        她只得老实低头,只读了《女德》与《女诫》。

        这倒也不算说谎。前几个月被禁闭在家里,汪老头不让家人来瞧她,只是扔了几本书让她好好念,好好反思,自然不是什么戏曲小说,史书也不是,就是现在闺阁女子必备的女四书。

        汪舜华对这些封建糟粕自然不只是拒绝,简直想撕成碎片,只是想挣表现,让汪家放松警惕,加上没有网络和工作,实在闲得无聊,所以从头到尾翻了翻,气的胃疼。

        但是没有办法,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于是每天就靠翻这几部书过日子。

        钱皇后高兴起来,女子无才便是德,你能识字,还读过《女德》《女诫》,就很好,看来真是个知书识礼的好姑娘。

        ???!!!

        汪舜华脑子一懵,这是什么逻辑?

        还没容得及她反映过来,钱皇后又问,平时读诗吗?国朝最喜欢哪个诗人?

        ???!!!

        我不是说了只读了《女德》《女诫》吗?毕竟明朝最出名的是小说,诗文反而不怎么出名吧?后代叫得出来的唐寅杨慎之类的,都还没有生出来吧?

        但是皇后问了,你还得答!明初都有哪些诗人?

        ——写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好像是元朝人。

        ——高启?可惜就记得一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全诗是什么?忘了。

        ——解缙?就记得他那一堆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对联,诗词还真不记得。

        还有谁?

        ——于谦!

        ——男神于谦!他也会写诗!

        ——《咏石灰》《咏煤炭》都是托物言志的极品好诗,《入京》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同样铁骨铮铮,高风亮节。

        ——只是他现在什么职务来着?这些诗写了吗?

        ——《入京》应该是讽刺王振乱党的,这妖孽现在还活得风生水起,就不要拿来说道了;另外两首可以试试,就算说错了,也可以说听别人说的,记错了。

        于是她微微扬起头,民女听说有个叫于谦的人,诗写得很好。

        钱皇后有点意外,于谦?是国朝的?

        她身为皇后,久在深宫,不问朝政,所以对朝中大臣并不了解,倒是对高启、解缙等国初明贤很是推崇。

        到底是皇后,马上就问,他写了什么诗,念给我听听?

        汪舜华于是念了《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钱皇后怔了一下,真是一首好诗。

        汪舜华道,民女更喜欢他另外一首《咏煤炭》。

        钱皇后哦了一声,念给我听听。

        汪舜华突然想到那句女子无才便是德,皇后面前,别犯了忌讳才好。于是低着头,民女是听别人念的,只记得最后一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钱皇后说了一声好,看汪舜华的眼睛也就够柔和了,这个于谦真是心怀苍生、坚贞不屈的人,你喜欢读他的诗,也必是受他情绪的熏陶。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05: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