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到明朝当太后》-第1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算了,这些关我什么事,反正也管不了。

        于是汪舜华只能听着郕王歌颂他哥英明神武,心里想,要不了几年,你就会看不起他,甚至想弄死他了。

        只是……她晃了晃脑袋,土木堡是不是真的不可以避免?

        尽管不是明粉,但既然生活在这个时代,她自然还是希望明朝能够坚挺一点,最好避免以后剃发易服、闭关锁国乃至亡国灭种的惨烈。

        那段历史,对于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堪回首的历史。汪舜华不是皇汉,但身在红旗下,接受了那么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党爱国是深入骨髓。

        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五十万大军可以保全性命,明朝国力还会持续强盛,武将势力也足以和文官集团抗衡,至少在对外征战中不至于太吃亏。

        而且,郕王不必上位,就算自己跟着他到封地就国,平安终老一生没什么不好,至少免得兄弟反目、夫妻殊途、郕王盛年暴崩,也免得于谦一死。

        只是,她能做的有哪些呢?干掉王振?别逗;劝英宗疏远王振?不现实,虽然是弟媳妇,话都说不上好吗?通过钱皇后递话?后宫不能干预朝政啊,何况人家凭什么相信自己?你跟人家说你是穿越的,看过剧本吗?不信马上就会被当成疯子烧死!

        汪舜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很快,正统十一年到来了。

        说是过节,其实是在过劫,因为实在太忙太累了。

        临近年底,朝臣肯定忙忙碌碌的,郕王还好,没什么事,只是结了婚,人际往来很不少,各种贺礼需要打点,这些自然就是汪舜华的事情。以前穿越小说看了不少,但事到临头,还是有点两眼一抹黑的感受,毕竟上辈子不兴送礼,最多买点烟酒茶果牛奶之类的,再发点红包就拉倒,现在可不行;要命的是在京的亲王妃只有她一个,连参考都没有!好在左长史仪铭还是很给力的,又跟几位公主打听了,好歹在节前准备妥当了。亲戚往来,送的还是锦缎茶果之类的,不过汪舜华看清穿小说,知道清人重如意,于是特意向钱皇后呈了一柄玉如意,说了祝皇后殿下称心如意,早得贵子之类的废话——娘娘是俗称,官方话语里,皇后、王妃都是称殿下,这还是郕王帮她写笺表的时候,她才知道的。

        大年初一正值立春,英宗诣奉先殿、孙太后宫行礼毕,顺天府官进春卷,御奉天殿接受并受正旦朝贺礼,然后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郕王作为御弟,自然是要打头阵的。

        不过,孙太后、钱皇后都免命妇朝贺,这也是惯例,毕竟动静很大,大冬天的,冻着伤着就不好了,不过汪舜华作为天家至亲,还是进宫道贺,在一起的就是三位公主和孙太后、钱皇后的娘家人。

        孙太后的母亲董氏精神矍铄,钱皇后的母亲包氏也是雍容华贵的,听了她的祝语,钱皇后很是高兴,夸赞王妃有心,孙太后也很高兴,说真希望皇帝早点有后,这要是嫡子,我也就放心了,一边吩咐重赏;一边说你去陪陪你娘吧。

        汪舜华这才出来,去拜见吴太妃。

        自家婆媳就没那么多虚礼,汪舜华送的反而都是实用的衣服布帛之类的,吴太妃点头,你费心了。又问了郕王起居的情况,就让她回去了,当然免不得还要问孕事,汪舜华有点尴尬,吴太妃叹了口气,儿孙运,勉强不得;我是希望你们离开北京前,能够看看孙子。

        汪舜华一下子鼻子有点酸,对吴太妃来说,如果不能在儿子离京前见到孙子,就意味着她这辈子也见不到孙子了;可是对她来说,如果不能生下并保住儿子,很可能就会给宵小之徒留下作乱的空间,断送自己和郕王的生命。

        但这事真的不是她祈祷就有用的啊!她已经很努力的锻炼身体了,每天睡觉前坚持做一百个仰卧起坐,上辈子都没有这样尽心尽力过——那天,她呼嗤嗤的在床上仰卧起坐,累得气喘吁吁,最后靠着意志力勉强做完的,结果倒在床上才听见有玉佩的声音,转头一看,郕王满脸纠结地看着她,桂香躲在后面,不敢说话——她勉强支着身体起来问怎么不通报一声,郕王面色尴尬的说是我不让通报的。

        ???

        你不会以为房里有什么状况吧?

        双方都不好意思捅破这层纸,于是另外找了个话题,汪舜华就说去年大病了一场,至今身体还弱,想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àJÍõµãÍ·£¬ÑøºÃÉí×Ó£¬Ôçµãµ®ÏÂ÷ë¶ù¡£

        在你眼里,我只能生孩子吗?

        ——好吧,暂时也没什么用。

        也找太医诊视,甚至努力回想什么排卵期之类的——上辈子没结婚也就没注意这些,但还是没有揣上包子,能有什么办法!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天意吗?

        汪舜华觉得有点沮丧。

        不过过年期间,迎来送往的,各种事情很多,留给她伤春悲秋的时间反而很少。

        晚上郕王回来,问起母亲,汪舜华很老实的说了,郕王没说什么,只是搂着她努力了一回,然后摸着她的肚子,我也希望能早点有个儿子。

        这事情算是过不去了。

        汪舜华犹豫着,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像那些贤妻一样,给郕王安排几个通房妾室,这样,就算自己生不出来,侧室生出来,自己作为嫡母也过得去;免得真让郕王因为无子焦头烂额,前功尽弃。

        但她还是下不了决心,这么多年的教育,她实在做不到这样大方的和别的女人共享丈夫,虽然知道早晚会有这一天,但让她自己亲自出面拉线,做不到,至少目前不行。

        大年初二,郕王前往奉天门东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初三是宣宗皇帝的忌辰,不仅派官前去景陵祭祀,宫里也慎重其事的祭奠了一次,英宗唤上郕王,到奉先殿祭奠父亲。

        一般来说,春节期间,如果没有十万火急的事,下面是不会来滋扰皇帝的,不过英宗偏偏是个闲不住的人。大年初四,敕大同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宣府总兵官武定侯郭玹等,西洋河口直通外境,极为冲要,宜照洪武、永乐旧制,以河为界,各严饬官军协同守备,若有疏虞,及遇警不即答应,俱重罪不宥;又下旨泰宁卫都督佥事拙赤等人,要求他们各守礼分,共图悠久,毋生事启衅,以取罪戾;同时,又提拔一些边将。

        初六,祭祀太庙,郕王自然要跟着;初八,以大祀天地,御奉天殿誓戒,文武群臣致斋三日,郕王也跟着哥哥老实待在斋宫没回来。

        正月十一,大祀天地于南郊,然后回宫拜谒孙太后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百官行庆成礼。

        第二天,以大祀礼成,上御奉天殿,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忙完这些,郕王才终于回来,亲热一番,就免不了说起外头的事:赐司礼监太监王振并各监太监钱僧保、高让、曹吉祥、蔡忠等礼物,还让王振侄子王林为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僧保侄钱亮、高让侄高玉、吉祥弟曹整、蔡忠侄蔡英,俱为锦衣卫世袭副千户,说他们随侍前后二十年,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卫调护,克尽乃心;赞翊维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实多。

        郕王用的是嘉赏的口气,毕竟这些人他经常见到,觉得很是勤勉,印象还不坏;但是汪舜华脑子一下子炸了:王振那个妖孽正得宠呢,这家伙可是坑死人不偿命的货!还有那个曹吉祥,不就是在英宗年间带着儿子曹钦造反的那孙子吗?

        都不是省油的灯!

        但现在她不敢跟郕王说要防着他们,郕王也不会信,只能默默听着,郕王其实也就是感慨一下,他哥对人厚道,能照顾的都照顾了,老婆没有回音,他也想起来不该对女眷说这些,这就转过去睡了。

        很快,元宵节到了,这在后代没什么,看看花灯罢了,在明朝这是个大假,文武官员要放假十天。元宵节当晚,英宗夫妇带着郕王夫妇,奉孙太后和吴太妃前往西苑仪天殿观灯。——紫禁城都是木制建筑,防火是第一要紧事。汪舜华想到影视剧后妃为了争宠动不动就纵火,心里狂汗,纵火罪在任何时候都是大罪,尤其在紫禁城,万一救火不及时一烧一大片,那损失可是无法估量,能想出这种主意的,真该杀头!阿不,凌迟!

        这可是后代的中南海啊,汪舜华想着,忍不住东瞧瞧、西看看,简直就像是第一次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郕王很担心她没见过世面,失了礼数,拉了拉她的袖子。

        很快吉时到,太监宣布掌灯,楼下的灯相继亮起来,连绵不绝,确实壮观;烟花也响起来,引起阵阵惊叹。汪舜华看惯了后世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场景,尤其是北京奥运的焰火,对这种场面自然很不感冒;反而转过头看着正跟英宗嘀咕的那个死太监,真想冲上去掐死他!

        对,那个身量瘦削、个子不高的小老头就是大名鼎鼎确切的说臭名昭著的大太监王振,现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王振是河北蔚县人,原本是一个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在一家私塾里教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由举人、进士入仕对他而言,实在太难,于是便自阉入宫。王振善于伺察人意,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

        英宗即位初,因年幼不能理政,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但她并不处理国家政务,而是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这个时期,王振很是老实。一次,英宗与小宦官在宫廷内击球玩耍,被他看见。第二天,王振故意当着三杨等人的面,向英宗跪奏说:先皇帝为了球子,差点误了天下,陛下今天复踵其好,是想把国家社稷引到哪里去!三杨听了,深受感动,慨叹地说:宦官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啊!王振每次到内阁去传达皇帝的旨意,都装得十分恭敬和小心的样子,总是站在门外,不入阁内,深深感动了三杨,后来,王振再来传旨时,三杨打破惯例,特把王振请到屋内就坐。

        王振表面上讨好三杨,事事顺从,装成不干预政事的样子,但一有机会,就想法抓权。他常趁无人在英宗旁边时,劝英宗用重典制御臣下,反对开经筵、倡导文治,建议英宗发展军事、以武治理国家等等。英宗曾让他带领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阳门外阅兵,王振则利用这个机会,压制真正有才能的人,把他的私党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报为骑射第一,一下子提升为都督佥事。

        传说太皇太后张氏发现王振有干预朝政的迹象,十分不安。所以令女官穿上戎装,佩好刀剑,恐吓他要是敢有异心,定斩不饶,吓得王振面如土色,直打哆嗦,还是英宗解围,但毕竟只是传说。

        正统六年十月,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重建竣工,英宗大摆筵宴庆贺。按照规定,宦官没有资格参加宫宴。可这时的王振已深得宠信,英宗见不到王振,派人前去看望。王振大发牢骚:周公辅助成王,为什么惟独我不可以到宴会上去坐一坐呢?英宗不但不怪罪,反倒觉得王振受了委屈,下令打开东华门的中间大门,让王振进入宫中参加宴会。王振刚刚来到门外,宫中百官即向他罗拜,表示欢迎。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此时三杨中杨荣在正统五年病死,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只有杨溥在朝,而他也已经老去,新入阁的大学士马愉、曹鼐资历太浅,威望不够,王振终于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他早就看太祖挂在宫门上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不顺眼,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块牌子摘下来。随后又在京城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府邸;还修建智化寺,为自己求福。

        王振曾经劝英宗以重典治御臣下,他自己更是如此。谁若顺从和巴结他,就会立即得到提拔和晋升;谁若违背了他,立即受到处罚和贬黜。一些官僚见到王振权势日重,纷纷前来巴结贿赂,以求高升。工部郎中王佑最会阿谀逢迎。一天,王振问王佑说:你为什么没有胡子?王佑回答说:老爷你没有胡子,儿子我怎么敢有。王振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徐希和王文亦因善于谄媚,被王振提拔为兵部尚书和都御使。王振还把他的两个侄子王山和王林提拔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又把死心塌地依附于自己的心腹马顺、郭敬、陈官、唐童等,安插在各个重要部门;福建参政宋彰依靠贿赂被提拔为布政使。

        对于那些稍有不服的朝臣,王振决不留情。正统八年,炸雷击坏奉天殿一角,英宗因遭此天灾,特下求言诏,要求群臣极言得失。翰林侍讲刘球上疏提出皇帝应亲自处理政务,不可使权力下移等项建议。王振大怒,立即将刘球逮捕入狱。当时正值编修董磷因自己要求任太常卿一事而被王振关进狱中,王振指使马顺用毒刑拷打、逼迫董磷承认所请太常卿之事是受刘球指使。刘球被逼不过,只好屈服。王振以此下令处死刘球,并将尸体支解。朝野大臣听说,皆不敢上疏言事。驸马石璟,一天在家里责骂佣人太监员宝。王振有了兔死狐悲的感觉,把石璟投入锦衣卫大牢。

        英宗对王振的所作所为全部赞同,总是称王振为先生不称他的名字,以示尊重。朝臣只有等而下之,连王侯公主都称王振为翁父,大臣们只能望风便拜,更有【创建和谐家园】者纷纷认王振作干爹。

        当然也有宁死不屈的。御史李铎碰到王振没有跪拜,就被逮捕,关进监狱,后被贬官流放到辽东铁岭卫服役。大理寺少卿薛瑄是王振同乡,但他痛恨王振擅权专恣,不和他来往。一次,王振会议东阁,众公卿见王振来到,都俯首揖拜,唯独薛瑄不拜。王振遂怀恨在心。后来有位指挥病死,王振的侄子王山欲将其妾岳氏据为已有,但指挥的妻子贺氏以三年守孝期未满为由,不同意,王山与岳氏密谋,诬告该贺氏毒死了丈夫,并逮捕贺氏交给都察院审讯。薛瑄审理时,发现所告与事实不符,即主持公道,为贺氏辨冤,又触犯了王振。王振大怒,立即指使党羽控告薛瑄收受被告贿赂,将薛瑄问成死罪。临刑时,薛瑄的几个儿子争着代父受刑,王振的仆人和侍郎王伟也出来为薛申辩。王振见众怒难犯,只好免去薛瑄的死罪,但仍罢官削职,放回乡里。

        一些【创建和谐家园】之徒为了讨好王振,极力帮助王振收礼,并当众公布礼物数目。王佑就曾在众人面前说,某人以某物送给王振,某人没有送礼等。结果送礼者得到提拔,没有送礼者受到处罚。于是,人们纷纷向王振送礼,多至千金,少亦百金。时间一久,向王振送礼成了宫中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有人不送礼,也要受到惩罚。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曾建议改建国子监以发展教育事业;但他不向王振献媚,不贿赂不送礼,只是依制接待,引起王振不满。王振便以李时勉砍掉国子监前古树的一些树枝为借口,罚李时勉身带重枷在国子监门前示众,李时勉身顶烈日,坚持3天,他的学生一千多人伏阙上书,请求释放李时勉。有个学生石大用上书皇帝,愿意自己代替老师受刑。正好国子监助教李继通过太后的父亲孙忠向太后求情,孙太后便告诉了英宗,英宗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王振见压力太大,便放了李时勉。

        这些事情汪舜华知道的不多,不过于谦的事倒是知道一些,毕竟那首《入京》实在太有名气。于谦两袖清风来到北京,结果被王振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皇帝不满的罪名而关进监狱,并【创建和谐家园】。后来在山西、河南两省官民进京伏阙【创建和谐家园】的压力下,才免了于谦的死罪。

        这会儿看着王振,真恨不得上去扭断他的脖子,但是不能,估计她还没有接近王振,就被拿下了。

        王振似乎也感觉到汪舜华在看他,扭过头看,汪舜华强压住火气,低下头摆弄玉镯。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王振有点奇怪,郕王注意到王振在看自己的王妃,他倒也没有多想,只是问:翁父在看什么?

        王振回过神来,没什么,就是觉得今天的灯火不错,殿下觉得呢?

      ¡¡¡¡àJÍõµãÍ·£¬ÕæÊÇ̫ƽ¾°Ïó¡£

        汪舜华头脑一下子炸了——翁父?那是媳妇称呼公公的词语!堂堂御弟,居然要称呼一个太监为翁父!

        一个真敢称呼,一个真敢接受,还有那个英宗皇帝,居然就这样听之任之,你脑子里都是浆糊吗?

      第17章 明英宗

        算了,这个昏君脑子里就是浆糊。

        受某部畅销书的影响,汪顺华曾经一度真的以为英宗是个好人,只是被王振给哄了,直到某部电视剧热播,论坛上骂声一片,这才发现自己被坑了——明英宗,他既不是好皇帝,也不是什么好人,而是一个十成十的坑货!坑死人不偿命的那种!

        一般人只知道,这货在土木堡之战丧师辱国,葬送几十万大军;复辟后杀害民族英雄于谦。前一件事一般推给王振,后一件事一般归咎徐有贞。但如果没有英宗的首肯,这两个人想要达到目的,那是痴人说梦。

        几十年后的程敏政说的非常直率:故窃以为肃愍公之死,虽出于亨,而主于柄臣之心,和于言官之口,裁于法吏之手,不诬也;首祸之罪,则通于天矣!《春秋》讨贼,必先党与,亦乌可缄默,而自异于孔氏之家法哉?……

        跪在岳飞墓前的有四个人,但是缺席的宋高宗,才真的是幕后主使。

        当然,王振和徐有贞既然干了,就不要怕背锅。

        但问题是,明英宗干的奇葩事还有很多。最【创建和谐家园】的一件,就是被俘后,以皇帝身份叫守将开关献城。这位昔日口含天宪的天子,不仅丧失了帝王的尊严,而且完全丧失了民族气节,其行径远超过一般的汉奸。对不肯给他开关卖国的郭登,他竟衔恨在心,复辟后以此为罪,将之削爵流放,可见此人全无心肝。

        后代人评价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其中,绝对不包括明英宗。

        正统年间的种种,史家习惯将其归咎于王振;然而复辟以后,这位仁兄也从来没有痛定思痛,改过自新;而是变本加厉,大肆报复。

        他首先大规模清洗朝堂,报复众多京师保卫战的有功朝臣。包括兵部尚书于谦和内阁辅臣王文被同斩于市,德胜门之战击退也先的副总兵范广被凌迟处死;内阁辅臣陈循、工部尚书江渊、刑部尚书俞士悦被发配流放,内阁辅臣萧镃、商辂,吏部尚书王直、右都御史李实、右通政殷谦等罢职。至于景帝宠幸的宦官,则几乎屠杀殆尽。

        如果说这是政治需要,也还说得过去,但接下来,他干了一件是人都无法理解的事:为瓦剌太师也先立庙。在北京的西大市街石老娘胡同东口,建了一个庙,座南面向北,当年车马皆由庙之两旁绕行。直到民国初年修马路时,这个庙才被拆了。堂堂天子为胡虏酋长、敌国君主在京城立庙,尤其是南面向北,这是古代臣子对君主的坐席!不知道土木堡阵亡的数十万将士,几十位殉国文武重臣,瓦剌入侵蹂躏河北、山西时惨死的几十万百姓,当做何是观。当时左副都御史罗琦曾因参劾王振党羽被发配,闻知此事后云朝廷失政,因此被捕死于狱中,其家中男性流放,妇女没入浣衣局,类似因忤逆英宗而被处置的大臣,并不乏人。

        他在重用李贤之前,用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辈又如何?石亨石彪叔侄骄纵不法,图谋变乱;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公然在京师举兵造反;他还重用锦衣卫逯杲、门达,推行特务统治。放纵他们纳贿弄权,制造多起冤案。各地按察使、参政、巡按等大员因此被罢免和下狱无数,甚至连皇族宗亲也不幸免。堂叔弋阳王朱奠壏,得罪锦衣卫,竟被诬陷与其母【创建和谐家园】,他明知此事荒诞不经,还是下令冤杀朱奠壏母子,并焚其尸;就连他在瓦剌时相依为命的护驾功臣袁彬,也被拷打下狱,流放闲置。

        此外,荆襄地区的流民、河套地区的丢失,乃至满清的崛起,无不与这位两朝天子密切相关。

        这些人和事,汪舜华记得不那么真切,但大体还是知道的,毕竟当时书和电视剧都太热了。她真切的觉得,这货恩怨不分,敌友不辨,是非不明,轻重不顾,为人则凉薄阴狠,为君则罪孽深重,更为异族侵略者叫门叩关,丧失民族气节,不但不是个好皇帝,甚至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好人;即便是加上停止嫔妃殉葬的善政和释放建庶人这样的小惠,依旧是大明朝两百余年间最差劲的皇帝,不用加之一。

        ——甚至在整个历史上,这货都是排的上号的昏君,号称江山药丸教左【创建和谐家园】,仅次于秦二世胡亥,与北宋徽钦二帝等量齐观,比桓灵二帝杨广李治都差劲!跟阿斗赵构互换人家朝代粉都不要的渣渣!

        ——文治武功都在最鼎盛时期的大明被他一手带到亡国边缘,没让他成为亡国之君的君臣都被他干掉。如果不是根正苗红的接班人,大家完全有理由相信这货是敌人打进明朝内部的间谍。

      ¡¡¡¡¡ª¡ª¾ÍÊǽú»ÝµÛÄǸö¹«ÈϵĴóɵ×Ó£¬¿´µ½ïú¿µµÄ¶ù×ÓïúÉÜͦÉí¶ø³ö±£»¤×Ô¼º£¬»¹ÇëÇó¾üÊ¿²»ÒªÉ±Ëû£»Õ½ÊÂÆ½Ï¢ºó£¬ÊÌ´ÓÒªä½Ï´ÓùÒ£¬»¹ÖªµÀÕâÊÇïúÊÌÖеÄѪ£¬²»ÒªÏ´È¥¡£

        ——神一样的猪队友!

        摊上这样的最高领导人,真他娘的家国不幸!

        汪舜华想到论坛上的那句话:穿越到明朝,要么穿越成明英宗,要么干掉明英宗。因为这货实在太奇葩,仅次于胡亥那种千年一遇的超级大奇葩。

        汪舜华决定不跟这些人计较,反正她也管不了,早晚有这妖孽遭报应的一天。

        只是……英宗这货可是没遭到什么报应。

        谁让人家有个好儿子呢?

        她吐了口气,承光殿位置高,还是能看到外头的灯火,突然想到阅兵时的一句流行语山河仍在,国泰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现在一架飞机都没有,不知道自己走的时候会不会看到一点希望?

        一边想着电视剧里老喜欢说推出午门,斩首示众的话,还是后来参观故宫才知道午门是庄严神圣所在,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尤其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状元、榜眼、探花可以走一次,其他人都只能从两掖门出入,绝不会用来杀人,太膈应人了;不过想到故宫闹鬼的传说,心里有些堵;转念一想,明朝皇帝喜欢在这里打大臣【创建和谐家园】,大才子杨慎和圣贤王守仁都曾经在那里被拍过,还出过人命,说斩首似乎也不算冤枉,心里更不舒服了。

        无可奈何,只好到处乱看。其实西苑能看到的多是水面,只能凭借想象。后代的北京和明朝有很多不同,包括长安街,明朝是不通的,有左右长安门。她听郕王说过,这是百官上朝的必经之路,无论官居几品,爵位多高,都要下马下轿,步行进长安门,经天街,上金水桥,入承天门,继而进午门,到皇宫大殿上朝。门前竖立一座巨大石碑,上面刻有8个大字:官员人等,到此下马,并有禁军站岗。

        唯一可以允许骑马是在金殿唱名后,黄榜捧出午门,在鼓乐御杖导引下,经承天门穿过广场,转出长安左门,张挂在临时搭起的龙棚内。由状元率领新进士看榜,随即由顺天府尹给状元插花、披红绸,新进士骑上御赐的高头大马,走过天街,以显示皇恩浩荡。随后到顺天府衙饮宴祝贺,这就是金殿传胪。一旦金榜题名,便如鲤鱼跳龙门,因此,长安左门被称作龙门。

        当然,作为亲王,他还是有优待的,不用走那里兜圈子,直接走东安门进东华门,近便很多。

        她心里想着长安街被左右长安门截成几段,实在不爽。心说幸好拆了,否则长安街还不知道堵成什么样子;想到梁思成的北京城墙下看夕阳很美,所以不能拆,当时就觉得酸,现在更觉得不合时宜了——国家当时贫困落后成那个鬼样子,你不想着怎么搞建设,倒想看夕阳,夕阳哪里不能看?几千年还没看够?——你哪怕说现在工业全放北京,以后污染加剧又要搬出去,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者人员过度密集,北京城放不下,领导人估摸还要琢磨一下。

        汪舜华吸吸鼻子,不能这样再想了,否则真有拆拆拆的潜质;又一想,我倒是想拆,有谁能让我拆吗?

      第18章 天机

        元宵节长假,郕王带着汪舜华出去走了一趟,自然不是回娘家,而是去城外的白云观求子。

        白云观在后来的西城区西便门外。西便门是嘉靖时期为抗击蒙古骑兵修建的,现在还是一片平地;距离郕王府不算近;虽然没有后世的平稳快捷,但因为没有堵车,还算顺利。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12: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