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到山沟去种田_校对版by:二子从周》-第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酸菜制作说易也易,蜀州农村家家都有;说难却难,因为要让腌制的酸菜不咸不淡,清脆可口,就必须盐糖适中,干湿正好,放置不紧不松,这全得靠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李君阁家的酸菜都是奶奶亲自动手做的,老人家的腌菜技术是十里八乡的好手艺,用的自家后山的山泉水,那风味非常美妙。

        李君阁打开坛口,一股酸香的气息迎面冲来,顿时感觉两腮的口水汩汩的往嘴里流,砸吧砸吧嘴,捞出两把金黄的酸菜后,赶紧将盖子改好。

        将酸菜把打开,让叶子舒展开来,放入清水中洗净,沿着叶脉将菜叶部分撕成长条,菜杆部分保留原状,然后整齐的摆放在案板上,用斜刀将酸菜片成薄片。

        处理完酸菜后开始杀鱼,将大草鱼剖开洗净,剔下两侧的鱼肉,鱼头切成两半,鱼骨剁成块,再将两片鱼肉斜剖成薄片,肉跟骨各装一盆,跟酸菜一起拿进厨房。

      ¡¡¡¡Ê¯ËطҸպó´Íê³´ËâÈØìÁÜæ¼â£¬ÕýÔÚÆð¹ø£¬¼û×´¶ÔÀî¾ý¸ó˵µÀ£º¡°çÛ¶ù£¬ÄãÏȰÑÓãÂë棬ÀÏÂèÕâ»á¸ã²»¹ýÀ´¡£¡±

        李君阁说道:“好嘞。”往鱼肉和鱼骨上撒上盐,倒了些料酒,胡椒粉,抓了一把姜末丢里边,又打了两个鸡蛋,只用蛋清,蛋黄放一边待会做西红柿炒鸡蛋,然后开始翻抓鱼肉给它们上浆。

        弄完这些,李君阁坐在灶门看火,不时往里面丢一把柴火。还抓了一把干辣椒放灶台上烤着。

        石素芬又弄了几个小菜,才开始做鱼。

        铲一大块猪油放锅里融化,然后加入姜片,蒜片,葱白爆锅,爆出香味后将酸菜倒进去翻炒,然后加水,盖上锅盖大火旺煮。

        几分钟后打开盖子,一股酸菜汤的香味已经充满了厨房,然后先加鱼头,待得五分熟后加入鱼骨,熬制几分中后出锅,只留下汤汁在锅里。汤汁大开之后,将鱼肉片滑入划开,鱼汤再次大开之后起锅,撒上葱花,丢几颗青花椒,一小瓢滚油淋上去,一股浓烈的香味喷薄而出,酸菜鱼便做好了。

        石素芬一边端着这一大盆酸菜鱼往堂屋走,一边叫李君阁熄火洗手去吃饭。

        李君阁把灶火盖上炉灰,封闭灶门,再往锅里添上几瓢凉水热着待会用来洗碗。

        将灶台边的干辣椒拿起来,辣椒已经被烤得半干半糊,直接用手搓碎放入小碗里,加上葱花,盐,鸡精,端着小碗进了堂屋,将小碗放在饭桌上,舀了一勺酸菜鱼汤进去,这就是风味独特的酸菜鱼糊辣调料。

        李思齐正蹲柜子前挑酒,里面除了一些商品酒外,还有十多个玻璃坛子的泡酒,有各种果子的,草药的,还有蛇虫的。

        挑了一会才拿出一坛艳红色的酒来,里面都是一个个深红色的球形小果子,说道:“天气也有些热了,去年山里的野梅子不错,泡的梅子现在正好喝。”

        李君阁拿过一个瓷碗,将酒坛接过来倒出四两左右,往里面加入一些冰糖化开。

        野生梅子酒只酸不甜,加入冰糖后就酸甜可口,还有一股新鲜杨梅的特殊清香,非常适口。不识厉害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就会喝过量,待得后劲涌上来,会醉得一塌糊涂。

        李君阁又拿出两大两小四个杯子,给奶奶和老妈各添上一小杯,剩下的老爸和自己各自平分。

        一家人开吃。

        李君阁把杯子端起来满敬了一个,说道:“所幸奶奶身体康健,爹娘也好。这几年回家老是来去匆匆的,好像从大学毕业后都没能好好陪陪你们,我已经把现在的那个工作辞了,准备休息一阵,想想自己该干啥再说。”

        李思齐说道:“皮娃你已经大了,做的事情我们也搞不懂,你要自己拿稳平仄,我们虽说帮不上你,但是也不会成为你的拖累。”

        “这几年你还一直在给家里汇钱,比村里其它出去打工的娃都汇得多,我们也一直给你存着的。”

        “明天我把卡给你,你看着花,但是人还是要有立身之本,你还年轻,连媳妇都还没得,总还是要做事的。”

        石素芬一向宠爱孩子:“幺儿刚回来你就说这些,急着往外头撵我儿说,我倒是觉得先休息一阵子不错,先把身体养好,你还怕凭我儿的本事找不到吃?!幺儿在渝州拿两万一个月,比你老头一年都挣得多,休息一下又怎么了嘛!”

        奶奶也凑热闹说:“我咋觉得乖孙这次回来又瘦了,没有小时候胖乖胖乖的好看。”

        李君阁一脑门子黑线,自己的身体好得不要不要的,虽然在渝州当菜鸽子不敢乱跑,但是每天还是要在跑步机上整一万米的。

        赶紧说道:“嘿嘿嘿,老妈,奶奶,我身体好得很,主要是心累,渝州闹腾得很,没我们这里清净,我还是有点不太习惯。”

        石素芬就说:“那是,我们李家沟山好水好,村里好多长寿的老人,腰腿利索得很。电视里说外头大城市雾霾凶得很,出个门人人都拿口罩遮起的,都跟棒老二一样,哈哈哈。”

        “棒老二”就是以前山上的土匪的代称,出门打家劫舍时经常蒙着面巾以防被记住相貌,在渝州时还不觉得,顺着老妈的形容一想,还真的很好笑。

        李思齐说道:“我就是顺口一提,皮娃从小就没让我们操心过,这点我还是放心的。赶紧吃鱼,喝点汤。”说完呡了一口酒又说:“回来歇一下也好,明天记得去看下四爷爷,还有几个叔伯长辈都要走到,不要在外头晃了几年把礼数忘了。”

        李君阁赶紧说:“那是应该的,明天可能要被留饭,你们就不要管我了。”

        石素芬说道:“酒还是要少喝点,多陪陪他们摆会龙门阵,尤其是你四爷爷一个人住祠堂边上,他脑壳里的东西我们都搞不懂,摆也摆不到一处去,平时净是听我们说,他都笑眯眯的不开腔,这下你回来了,你们两个大学生可以好好聊聊。”

        四爷爷跟李君阁的爷爷是亲弟兄,现在是李家沟辈分最高的长辈了,四三年毕业的南京教育学院正牌大学生,小时候读的是四书五经,文字功底非常深厚。

        李君阁小时候也跟着四爷爷学到十二岁直接上的初中,相当于半个子弟。所以李君阁全家对四爷爷都非常敬重,别人都还好说,四爷爷必须是首先要拜望的。

        李君阁立刻问道:“四爷爷今年九十四了吧?”

        老辈人都讲虚岁,所以奶奶说:“大哥今年九十五了,八月份该要办场大寿的。”

        石素芬道:“谁说不是呢,唉,思远老哥都不在身边,连君楼都不晓得今年能回得来不,儿子孙子不在身边,办得再热闹心里也不见得高兴啊。”

        思远是四爷爷的儿子,君楼是四爷爷的孙子,七几年去了美国,在那边开枝散叶,四爷爷是老辈人,不愿意漂洋过海,因此退休后就在李家沟老宅呆着。

        李君阁道:“思远老叔如果回不来,这场大寿就我家来办呗,反正今年下半年我肯定都在村里,到时候就我们起个头,好好办一场。对了,老爷子身子骨还好吧?”

        李思齐笑道:“你四爷爷那身板叫人不得不服气,去年开春还跑碧峰山上去放铳,搞了一个兔子七斤多呢。现在大家都把他看得紧,不准他再往山上跑了。”

        石素芬道:“后来倒是不上山了,改下水了,夏天每天还要在五溪河游四五个来回,没事打个鱼摸个虾什么的,精神健旺得很。”

        李君阁道:“那就好啊,我明天去看看他去。”

        一家人吃过晚饭,又闲谈了一阵子,各自歇息。

        李君阁一个人拖了一把躺椅在院子里躺着看天,在没有光污染的李家沟,天穹上挂满繁星,一个赛一个的明亮,一道弯曲的星河从天空一头拉到另一头,四野蛙声阵阵,虫鸣唧唧。

        李家沟在群山环抱之中,宁静安详。

        李君阁抱着自己的茶杯,心情无比的安然,望着东边山上刚刚露头的月亮,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首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第8章 祠堂

        清晨,李君阁在鸟叫声里睁开眼睛,凝神细听,一堆叽叽喳喳的叫声中有三个声音最为突出,一个叫着“儿——紧睡起!”“儿——紧睡起!”;一个叫着:“米——贵呀”,“米——贵呀”;还有一个叫着:“割早苞谷”,“割早苞谷”。

        叫“儿——紧睡起!”的是树莺,体型较小,羽毛背部是暗褐色,【创建和谐家园】偏白而染褐黄,长得跟个【创建和谐家园】雀似的,不过嘴巴更尖,尾巴更长。

        叫“米——贵呀”的是鹰鹃,外形似鸽,但稍偏细长。嘴峰稍向下曲。跟杜鹃一样有巢寄生的习性,自己不营巢,只将卵寄生于其它鸟类巢中。

        卵与寄主卵的外形相似,孵化后雏鸟将寄主雏鸟杀死,被寄主喂养至成熟。一般栖息于山林中、山旁平原、冬天常到平原地带,但是仅在树上活动。

        叫“割早苞谷”的是四声杜鹃,头顶和后颈暗灰色,头侧浅灰,眼先、颏、喉和上胸等色更浅,上体余部和两翅表面深褐色,尾与背同色,但近端处具一道宽黑斑,【创建和谐家园】自下胸以后均白,杂以黑色横斑,与大杜鹃相仿。

        叫声格外洪亮,四声一度,音拟“快快布谷”。每隔两到三秒钟一叫,有时彻夜不停。

        四声杜鹃又叫阳雀,龙船调里那句:“阳雀叫哇抱着恩那哥哇抱着恩那哥。”说的就是它。

        这三种鸟都是杜鹃内,害羞类型的,平时隐栖在树间,古人把它们都当成一种,杜宇所化。李君阁虽然从小听到大,见到真身的次数也不多。

        三种鸟凑一起,一种好像长辈在抱怨小辈不够勤快还不起床,一种好像在告知生活不易,还有一种直接指点今天该干啥农活,总之就一个目的:催促起床。

        李君阁听得自己都躺不下去了。

        于是赶紧起来,走到屋后洗漱完毕,然后在家里转了一圈,发现爹妈起得早,都已经出去了。奶奶坐在门口老地方,拿着一块蜡给棉线上蜡,为纳鞋垫做准备。

        走到庭院中,清新的空气中夹着黄桷楠的花香,以及竹丛树林中飘来的清冷气息,让人感到精神一振。一吐一吸,感觉整个身体中的污浊都被排了出去,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来自山林的能量,生机勃勃。

        奶奶笑眯眯的看着他说道:“乖孙看啥呀,赶紧的,吃早饭去。”

        李君阁走到堂屋中,掀开桌上的罩子,里面一盆玉米稀饭,一碟泡菜,一碟腐乳,一盘凉拌生茄丝。

        茄丝是将茄子切丝后加盐拌一阵让茄子出水,然后用手挤干茄汁,用干茄丝拌上香油辣椒油酱油,摆上点葱花姜蒜丝,有一种奇特的蔬菜生香气息,不喜欢的人受不了,喜欢的人却爱得不行。

        李君阁喜欢这口,知道是老娘专门给他做的,坐在那里就着茄丝连喝三大碗稀饭,吃得开心得很。

        奶奶也最喜欢看自己的乖孙吃饭,吃得越多她就越开心,等李君阁吃完,才拿出两双鞋垫子交给他,让他带给四爷爷。

        一双莲花,一双兰花,都是菱形碎布打底,针脚很密,非常精致。

        “哟!奶奶手艺还是那么精致,这玩意儿完全可以加个框子当画儿看。”李君阁一边拿手里端详,一边称赞。

        “乖孙真会说笑了,谁要是把鞋垫子挂起来,还不得被别人家笑死!”

        李君阁哈哈一笑,也不多言,把鞋垫子收到包里,就往村里走。

        出门前摸出手机看了一眼微信,昨天的照片消息下面多了好多点赞,还有好些回复。

        齐菲菲:“哇!鸽子哥你家乡真美!”

        王文强:“师父,老家好地方啊,求收留!”

        叶小芹:“江花渚竹,美不胜收!”

        冯崇飞:“有时间必须来玩一趟!”

        ……

        还有钓友的。

        白条也是鱼:“艾玛这环境,太漂亮了。”

        切尔西席:“这水太好了吧?这要是水边一坐,不上鱼都美的慌啊。”

        黑龙真水:“我有点坐不住了,瘾勾起来了。”

        白金钩:“能组团不?水边哥能接待不?”

        懒鱼:“组团,AA,走起。”

        杨疯子:“求带。”

        ……

        李君阁统一回复:“家乡风光秀美,民风淳朴,欢迎大家来旅游,修养,品尝河鲜山珍。一定让大家体会到咱乡民的热情!”

        揣好手机,走过鱼塘,迈上青石板路,李君阁向村里祠堂走去。

        一路跟乡亲打着招呼就来到了村子中心,那里有一个巨大的打谷场,打谷场的前方是一座白墙青瓦的古建筑,那就是李家祠堂。

        祠堂是旧时宗法家庭制度的产物,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族中办理婚丧寿喜等事的地方,一般还是族里联宗,议事,决事,修谱,表彰和惩戒的场所。

        祠堂内供奉着族祖的牌位,记录着家族的辉煌和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象征和标识。

        李君阁站在祠堂大门外打量。

        李氏宗祠的大门仪门和盖顶是由一大块整体的大青石雕琢而成,彰显了李氏宗族在当年强悍的经济实力。

        屋顶上是两条相护缠绕的螭吻,鳞爪纷然,沿着屋脊盘旋,然后在屋顶两角昂首向天。两条螭吻各自守护着一个圆盘,一为太阴,一位太阳。

        屋脊下来雕刻成盖瓦屋顶样式,拉出完美的弧度,底部做成瓦当和滴水的样式,每个瓦当和滴水上都雕饰着吉祥的花草芝兰。

        整个屋顶由多达十九层的石雕斗拱支撑在两根巨大的方形石柱之上。将屋顶的重量均匀完美的转移到石柱上,斗拱上还盘绕这多条小龙,也就是文蟒,给庄严肃穆的祠堂增加了一分活泼的气息,显出几分生机。

        再往下是两根巨大的方形石柱,石柱底部不是一般的瑞兽,左边是一个石鼓,右边是一个石号角。

        李君阁估计,这也是受到当地少数民族——苗族的影响。

        这两件东西非常神奇,敲击石鼓,可以发出咚咚的声响,就跟真正的大鼓一样,而石号也能吹出悠扬的号声,小时候李君阁跟小伙伴们还常来这里比赛谁吹得响亮。

        两根方型石柱上铭刻着一幅对联:“三省门第,百代家声”。

        往前进入门厅,迎面就是仪门了,当中是两扇黑漆大门,门上有一对神兽椒图咬着门环,门环被人经年的摩挲,显得油光锃亮,已经包浆浓厚。

        仪门上方雕刻着一个巨大的竖型门匾,门匾周围被葫芦灵芝蝙蝠等祥瑞环绕,雕工非常灵动,门匾中间是四个大字——“李氏宗祠”。

        进入仪门,左右两侧是两道青瓦盖顶的走马廊。前方是一个影壁,影壁上镶嵌着一方石碑,上面刻着一首诗。

        “朝廷闻方正,田泽录清忠,贤良思君雨,道德慎宗风。”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21: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