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封德彝的话让李恪陷入了沉思。李靖不参与立太子一事他依然能够猜到,至于秦琼,尉迟敬德等将领,都跟长孙无忌交好,肯定支持长孙无忌,他们还没有表明态度,只是因为还不到时候,一旦李世民有立自己为太子的趋势,他们势必会极力反对。可是,他想不明白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人,他俩怎么能在朝堂上一言不发呢?这两个人的一言一行可都是影响着李世民一举一动呢。所以,他倒是觉得朝堂上议立太子之事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真正的册立太子,李世民是不会拿在朝堂上俩议的。
其实,明天的朝会,已久不是商议册立谁为太子的事情,而要是宣传太子是人选。
李恪看着眼前这个为自己奔波忙碌的老臣,心里感慨万千,想将自己刚才的推测告诉他,随即又压下了这个念头。他觉得封德彝这样的士族读书人,书生气十足,很固执,自己认定的事情就一定不会轻易的放弃。如果此刻就将想法说出来,他会在今晚不顾一切的组织支持自己的上书力谏,这样对他们未必就是好事,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还是不说的好。
李恪看到时辰已经不早,就道:“封大人官居尚书右仆射,掌管兵、刑、工三部,为国事操劳,有些事情本不该再麻烦大人,可是恪现在只是一介闲散郡王,只能求大人相助。”
封德彝道:“殿下这样说就见外了,老臣身为大唐臣子,深受贵妃娘娘的敬重。殿下有什么事情只管跟老臣言语一声就是,老臣一定尽力而为。”
李恪能听懂封德彝话里的意思,特别是深受娘娘敬重,便是表明自己立场。所以,说出了让他帮忙寻找苏定方和刘仁轨两个人。
封德彝知道李恪这是在培养自己的班底,也素闻苏刘二人的才能,所以,答应得很痛快,随后就把自己知道的两人的事迹给李恪娓娓道来:“苏定方此人老臣倒是听说过,他原为窦建德、刘黑闼部将,骁勇善战,到窦、刘败亡之后便归乡里,是一位南征善战的将才。
不过要他出仕为殿下效力倒不是一件容易事情。但是殿下放心,老臣一定极力说服他。
至于刘仁轨,老臣素闻此人颇有才能,武德初年,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瑰有次上表论事,刘仁轨见到草稿后,只提笔改了几个字,便使所奏表章焕然一新。
任傀看后,惊异不已,立即举荐刘仁轨为补息州(今河南息县)参军,后又转任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尉,目前只要一纸令书,就能把他招来。”
李恪听完意犹未竟,有心想提起薛仁贵,又觉得薛仁贵现在还不到二十,假如自己非要在这个时候把薛仁贵拉到身边,对他不一定就是好事,相反会毁了一个人才。所谓名将都有不平凡的经历才会成为名将,如果薛仁贵因为提前李恪所招而失去了他的经历,就未必会有他在历史上的成就。所以,他暂时没有提薛仁贵。而王方翼岁数更小,根本没有人会注意他,自己有的是时间找到他。
苏定方和刘仁轨的事情解决了,李恪心情轻松起来。他又请教了封德彝很多学问上知识,封德彝作为士族文人之首,才能非凡,给李恪一一做了解答。
看看时间已过申时,李恪便告别封德彝。封德彝挽留李恪在府上用饭,李恪告诉封德彝自己出宫已久,回去太晚杨妃会担心。封德彝知道李恪仁孝,不再强求,便将他送到府门口才算作罢。
第十七章 册立太子(一)
卯时的长安城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夜色中,显得庄严而又大气。远看灯火通明的太极殿在沉睡中被映衬的富丽堂皇,显出了它作为大唐最高权力中心所应有的霸气。李恪走近太极殿时已经有不少文武大臣等候在太极殿前。其中多为绯袍者,他们多为官居五品和四品之间的三省的侍中、黄门侍郎、中常侍等,也有六部的侍郎、郎中等,更有十二卫军的中郎将、御史台的御史中丞。李恪从很远就扫视众人,发现没有一个是他认识的,大家看到他过来,都只是拱手行礼,然后各自三三两两的在一起窃窃私语,很少有大声喧哗的,李恪也一一回礼。岑文本绿色的官服在众多红色服饰中尤其显眼,当李恪走到他面前时,岑文本只是稍微拱手行礼之后,便隐身在众人之中。李恪知道他此举是为了不引起更多的人注意,便直接来到队伍的前面站定不语。
其实,李恪也想在还没有早朝这段时间多认识几个大臣。一是,想了解下大唐中枢和各部任要职的官员以便更了解朝廷格局;二是,想多跟他们接触接触,留下一个好的影响。所以,他来的比较早。可没想到的是,这些人竟然比他还要早,更让他郁闷的是,看到一大片不认识的人之后,他忽然发现自己对于大唐朝廷是多么的无知。只能一个人默默的站在一边,等待自己到大唐之后第一个早朝的来临。
很快,陆陆续续来了一班的文臣武将中的大佬们。像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左武卫大将军秦琼,右武卫大将军、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右卫将军侯君集,左金吾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检校礼部侍郎、中枢侍郎温彦博,门下侍中、安州都督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兵部尚书杜如晦,还有就是谏议大夫魏征。李恪跟来的众人都拱手一一行礼,礼多人不怪,李恪一直秉持着这样的态度,所以他对于众人都比较客气。其余人如李靖,李绩,柴绍等都因为平定叛乱和驻兵要塞,不能参加今天的朝会。
李泰出现在太极殿的时候始终保持着微笑的表情,在跟群臣们拱手行礼时表现出了他谦虚和和蔼的一面,对给他回礼问候的众人一种精神上的尊敬,让很多五六品的官员受宠若惊,对他更是恭敬有加,这使得他显得越发与众不同。李恪在李泰出现在太极殿前时就注意到了他,裁剪的得体的红色王袍罩在他挺拔的身躯上,让他显得更加文质彬彬。也许,他也知道今天是册封太子的大日子。所以,才打扮如此出众吧。李恪心里如此想着,毕竟最为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之一,他也拥有资格成为大唐王朝的太子。
他来到李恪面前微笑道:“三哥倒是来的早,愚弟不及也,不知道身体可否痊愈,数日不见,让青雀甚是想念。”
李恪看着眼前和自己一般大小,身体略显单薄的李泰,说话尽如此得体,道:“多谢四弟挂念,愚兄身体已无大碍。”随即,看到缓缓而来李承乾和长孙无忌两人,继续道:“其实,愚兄来的早又有是用呢?正所谓来的早不如来得巧,四弟是不是认同三哥这句话?”
李泰从李恪的言语中听出了弦外之音,他顺着李恪的目光看到了太极殿前跟众人拱手行礼的李承乾,当他看到李承乾身边的长孙无忌的时候,一惯保持微笑的表情突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愤然之色。看着慢慢走近的两人,他的语气明显有点失落,还夹杂着一份的怨恨和不屑,就听见他狠狠的道:“确实如三哥所说,来的早不如来得巧啊!”
李恪看到刚才还是春光满面的李泰,因为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同时出现在太极殿前而变得阴沉的脸时,内心一阵好笑。毕竟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啊,沉浮不够深,喜怒之色显露在脸上,让人一览无余。
而李泰前后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是李恪早就预料到的,所以他才会在看到李承乾和长孙无忌的时候如此回答李泰。因为他知道李泰在怨恨着长孙无忌,也在怨恨着李承乾。
同样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同样和李承乾一样有继承太子之位的嫡子优势,李泰认为自己颇受太宗宠爱,比李承乾更合适做太子。
所以,当有大臣谏议李世民册立太子时,他认为长孙无忌会毫不犹豫的支持自己。而事实上长孙无忌没有表现出一个舅舅对外甥的公平和公正,他更喜欢性格懦弱的李承乾而不喜聪明好学的李泰,在太子人选问题上站在了李承乾的一边,力挺李承乾入主东宫。
李泰自觉自己不比李承乾差,甚至有些地方还要比李承乾优秀,长孙无忌作为他和李承乾的亲舅舅为什么如此偏袒李承乾呢?难道就是因为他是长子,就因为他比自己早生一年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他认为长孙无忌是在有意的疏远自己,更多的是偏袒李承乾。所以,他对这个亲舅舅产生怨恨,同时也怨恨上了李承乾。
李恪听李泰把话说完,忙不适时宜拉着李泰迎了上去。在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前一米处站定后,先给长孙无忌拱手行礼,随后对李承乾道:“参见王兄。”
李承乾已经从舅舅长孙无忌口中知晓自己即将要被册立为太子的事情,所以显得格外兴奋。虽然,他在刻意的掩饰着自己的喜悦,但一个十多岁不到的孩子不管你如何掩饰都难免会露出那么一丝的疏漏。所以,这种现实在老于世故的众人面前到成了一种做作。但李承乾却不知众人心里的想法,面路喜色的对眼前的两人道:“三弟、四弟无需多礼,愚兄近来功课繁忙,疏忽了两位王弟,是愚兄之错,以后如果遇到什么需要愚兄的时候我一定会定力而为。”
李恪本以为李承乾只是因为嫡长子的身份和长孙无忌的关系才会被册立为太子,然而,刚才他的一番话让李恪改变了自己对李承乾的看法。李承乾说话得体,进退有据,并非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性格懦弱,优柔寡断。所以,开始怀疑前世在影视剧中和点滴的历史资料中知道并非就是真正的李承乾。而那个性格懦弱,因为李泰受太宗宠爱而怕被他夺走太子之位,尽然于侯君集等密谋造反,最终因为优柔寡断而泄密失败的李承乾是否是被胜利者篡改了真相的赝品呢?他想生在帝王之家的孩子因为耳濡目染,见过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所以都不是寻常之辈,李承乾也不例外,不至于会像书中描述的那么不堪。
李泰明显对李承乾带有敌意,他不紧不慢的说道:“大哥此话折辱青雀了,作为弟弟岂有埋怨兄长之礼。还有就是我们做弟弟真是不明德体,本该时常去看望兄长才对,怎么能让兄长时常挂念呢。”
看到李泰跟李承乾一见面就争锋相对,李恪内心暗道:“果然如史书描述一样,李承乾和李泰的储位斗争才是大唐贞观年间政治斗争的重点。”随即又想道:“难道李泰跟李承乾因为太子之位斗个你死我活的根源就是长孙无忌因为册立太子而偏袒李承乾所致”不过,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他们两个斗个你死我活的李恪乐意看到的,也是他是否能夺得最终胜利的关键。所以,他不会阻止两个人,反而会推波助澜。
李承乾似乎对于李泰有意跟自己争锋相对而感到气愤,他淡淡的道:“四弟如此说话,不是承认错误,怕是另有所指吧?”
李泰看到李承乾有点恼怒,心中甚是得意,便说:“青雀所说并非大哥所想,大哥何必执拗于青雀之言呢。”
李恪也不适时宜的说道:“大哥误会四弟的意思了。”
长孙无忌站在距李承乾不远的三米处,三个人的对话他悉数听在耳中,内心震撼不已,没有想到三个不到十多岁的孩子尽然已经开始针锋相对。但因为即将册封太子,对于此时他不及细想,对三人吼斥道:“即刻便要早朝,你等三人不按班就部等待入朝,何故再次喧哗。”
三人被长孙无忌一阵痛斥,不在言语,站在自己的位置默然不语。
第十八章 册立太子(二)
李泰和李恪并列站在一起,他没有因为长孙无忌的痛斥有所收敛,而是继续低声的对李恪道:“不知道父皇召所有七品以上凡是在京城的文武大臣来太极殿朝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情?”
显然李泰这是明知故问,最近群臣力谏太宗立储,在这个时候让所有七品以上凡是在京城的文武大臣来太极殿朝会本身就不言而喻。只要对政治稍微有些敏感的都知道宣布立储之事,李泰不可能不知道。再说支持李泰入主东宫的人也有不少,李泰不可能什么都不闻不问。所以,李恪虚伪的迎合着李泰道:“愚兄也不太清楚,四弟若是知道不妨告诉愚兄,好让愚兄有所准备,不至于被父皇问起来的无言对答。”
“好像是关于册立太子一事,具体的我也不知道,三哥对此有何看法?”李泰见李恪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又适时的抛出了另一个心中的问题。
李恪表情的很惊讶:“原来是这事?愚兄整天舞枪练剑,不甚清楚。至于对此事的看法,一切遵从父皇的旨意。”
李泰见在李恪身上问不出什么,就不再言语。转而低头沉思,李恪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
这时,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和尚书左仆射萧瑀两人才姗姗而来。封德彝看到早朝的队伍残差不齐,不时还有三三两两的人相互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人未到,声音已经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他吼斥道:“此等庄严之地,尔等还不按部就班等待觐见皇上,岂能窃窃私语,有失体统。”
话音一落,众人摄于他的威严,赶紧按照官职大小依次排的整整齐齐。封德彝和萧瑀经过众人身边时,大家都拱手行礼。
封德彝和萧瑀作为中书省的宰相排在文臣第一位,身后分别是房玄龄和侍中高士廉,再后面分别是兵部尚书杜如晦、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人。李恪和李泰并列排在文臣中间的位置,李承乾在李恪飞正前方位置,他们这些王公子弟都在各部尚书之后。武将因为李靖、李绩、柴绍等人出征在外,或者镇守要塞故以秦琼和段志玄带头,他们身后是尉迟敬德,长孙顺德和侯君集等人。
卯时刚到,李恪就见太极殿的宫门打开,里面走出一个内侍,站在台阶前朝着众人喊道:“皇上早朝,列为臣工入殿觐见!”
李恪跟着一班子文武大臣走进太极殿,上下打量着这座大唐贞观年间的权力中心,心中感慨万千。贞观年间,李世民和大臣们都在各自的府衙办理公务,大臣们遇到解决不了问题需要请示皇帝的时候,往往会去皇帝的内殿如两仪殿或者甘泉宫的御书房。每逢朔(初一)望(十五)皇帝才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视朝听政。也有例外的时候,譬如册立太子,边关战事等的大事在大臣们讨论不出结果的时候,李世民也会召集群臣在太极殿视听朝政。而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如此甚大的朝会,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又有些好奇。
李世民不愧是马上皇帝,身着明黄九爪龙袍,头戴翼善冠在王德和几个侍卫的护卫下来了太极殿。群臣在李世民坐到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龙椅上时齐声跪拜高呼万岁。
李世民让群人起身后开门见山说道:“自数月前朕登基以来,有人就开始上书谏议朕早立皇储,说以免夜长梦多被奸人利用,搞得皇子们明争暗斗祸起萧墙。”李世民说完之后停顿了片刻,看了看底下的一众大臣,继续道:“朕思来想去觉得立储之事还是早做顶多为好。所以,就和三省六部主事一起讨论了关于太子的人选。”李世民说到这里明显的看了扫了一眼李承乾、李恪和李泰。
“但是,大家都各抒己见,对于册立谁为太子始终不能统一意见。朕思量数日,最终采纳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的谏议册封太子。”说完看了一眼李承乾和李恪,便对王德道:“宣旨吧。”
王德从李世民身后走到前面,打开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祗告天地社稷,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还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僵之休。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朕起自国危,与群雄角逐,戡定祸乱,就功于多难之际。今基业已成,国泰民安。朕绪应鸿续,夙夜兢兢。仰为祖宗谟烈昭缶,付托至重,承祧行庆,端在元良。嫡子李承乾恭懋谦让,人品贵重,深宵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册立为皇太子,宜明申布,咸使知之。钦此!”
李承乾早就知道册立自己为太子的事,但在听到他自己的名字时还是不由的激动万分,忙上前道:“儿臣领旨。”然后退了回来。
王德又拿出另一份甚至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见古公祖、父之迹,然后知王业之难。仰惟我高祖之栉沐风雨,以启天下。是用兢惕,若坠泉谷。豳之旧地,积德之余,俗厚而忠,人悦其上。王于兹土,克懋贤戚。咨尔李恪,乃朕之三子,质重性和,神清气茂,威仪俨若,恬淡寡言。介然风规,坐镇流俗。固可将吾勤俭,宣化豳郊。是用命使礼官持节册命尔为汉王。四子李泰,南风斯玄,俊秀笃学,颖才具备。事国军,甚恭;事父母,甚孝;事手足,甚亲;事子侄,甚端;事臣仆,是用命使礼官持节册命尔为卫王……”
李恪听到封自己为汉王的时候虽然早就知道了结果,依然是兴奋不语,忙上前道:“儿臣领旨谢恩,祝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至于之后分了众人什么爵位他一点都没有听见去。李泰照葫芦画瓢似地的跟在李恪身后行礼,他不像李恪知道结果,内心中还是期待着能立自己为太子,然后结果是李承乾,心里难免失落。
李世民高坐在龙椅上,眼前自己众多儿子的表情一览无余。李承乾听到被册封太子时一脸的激动,李泰的表现则很失落,显然是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而相反的李恪对于太子一事不怎么上心,倒是对于自己被封汉王爵而高兴不已,这让李世民有点恍惚。因为,李恪的表现出乎他的意料,这是否意味着他只想做一个闲散的王爷呢?还是有意而为之,意在自己面前表现他对于皇位没有多大的兴趣,如果是这样,那他一个年纪轻轻的十三岁的孩子,城府深的令人害怕。但是,李世民更相信第一种可能,就是李恪无意皇位这让他对这个儿子又高看了几眼,也对自己心中做出的决定坚定了几分。
散朝之后李恪留在最后,等一帮子老少大臣跟李承乾道贺完离去之后才走到李承乾面前,向他说了极具象征性的恭维的话。李承乾因为被封太子,对李恪甚是热情,嘘寒问暖,说以后有什么为难的事情可以找他。李恪看着眼前志得意满的李承乾想到他的结局,不禁为他感到悲哀。但不曾表现出来,只是说了声,以后有什么事情少不来的打扰大哥之类的话后就离开了太极殿。
回到府中,径自来到书房,封王的喜悦一扫而过。因为他知道历史并未以他的到来而改变,李承乾依然被封为太子,李宽被追封为楚王(过继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逝。)。他为汉王,李泰为卫王,李佑为齐王,其他人也都一一分了王爵。只是他未注意到的是,李世民在册封太子时观察着所有皇子的一举一动,他的举止表情深深印在了李世民的心里。就因为他在朝堂上对于太子册封一事表现出的淡薄和从容赢得了李世民的青睐。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才会在他之后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从而挽救了李恪本人,也挽救了大唐被武后颠覆的厄运。
第十九章 册立太子(三)
戌时,弯弯的月牙,像一把剑,劈开了沉沉的夜幕,淡淡的洁白的月光从窗外映进李恪的书房,朦胧光线下,依稀可见室内装饰极为奢华。正中一排楠木雕花的书架上摆满了经史子集,名家经典,在最为醒目的地方放着《尉缭子》、《吴子》、《六韬》、《武经总要》等兵书。李恪将手中看了一半的《孙子兵法》放在桌上,走到窗前看着夜空的点点繁星回忆着早朝的场景,记忆是有味道的话,在他的感觉里,早朝的场景,像酒的香,甜而热烈辣而寂寞。李世民立李承乾为太子这个铁一般的事实,让李恪在为自己被封汉王高兴的同时,隐隐感觉到有那么一点遗憾,和一点忧虑。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李恪感叹道,摇摇头。因为连日来的学武练剑,学习兵法韬略,李恪已经习惯紧张而又忙碌的生活。晚上,他没有像往常那样练习运气之法,师傅刘温也没有出现在他的书房。因为有比练剑还重要的事情在等待着他参加,确切的说,这件事对李承乾的意义更加重大。李承乾被册立太子,李世民特意下旨在太极殿设宴,与民同乐,所有在京五品以上文武大臣都能出席。自从李世民登基以来,还是第一次举行如此盛大的宴会,因此,李世民格外重视。在他登基之后战乱被平息,突厥被安抚,他也想借此隆重的宴会抚慰一下群臣的心。
想到宴会,李恪心情微微有些激动,怎么说他还是小孩子天性,对于没经历过的事情,总是带着一份好奇与期待。夜晚的月光见缝插针似的,从大红丝绒窗帘缝隙中透进来,照着桌上的彩色琉璃饰件,反衬出点点绚丽的光芒。李恪看着,出了一会神,想到时间不早了,就唤兰儿和宫女服侍他穿衣。梳洗时,李恪特意把自己打扮一番,从今天起,他就是大唐的汉王,他要做一个受人尊敬和喜欢的汉王。
宴会在太极宫大殿举行,金顶、红门,古色古香的格调,使人对太极宫油然而生庄重之感,四周雕栏画栋,檐牙高啄,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从哪个角度看,都呈现着一派恢宏气势。殿内桌椅早已排好,文官武将无不盛装赴宴,按照官职大小,一一就坐。大殿靠北的地方,高出一块宽阔的席台,席台上安放着五章桌椅,分别为李世民、长孙皇后、燕妃、杨妃和阴妃准备的,然后依次是太子李承乾和李恪等宗室王族亲贵子弟们。李恪和李泰等几位皇子坐在一桌,和昨天一样,李泰看到李承乾时,脸色依旧掩饰不住愤懑。李恪看在眼里,却不动声色,微笑着和大家行李打招呼。
台阶下左边最前沿是封德彝和萧瑀的席位,高士廉和长孙无忌一起坐在台阶右边的位置。出乎李恪的意料,早上刚被册封太子,宴会的时候李世民已经为李承乾配备的东宫宫臣孔颖达、令狐德棻、于志宁、张玄素、赵弘智、王仁表、崔知机等人。此时,他们早已围在李承乾身边,一脸恭敬的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李恪想,这可能是长孙无忌的主意吧,他肯定李承乾会被册封为天子,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这些人,只等太子册封就把他们派遣到李承乾身边。而能出现在今晚的宴会上,也是他给李承乾笼络这些人的手段,让他们参加如此隆重的宴会,从而对李承乾产生感激之情,这样就更能为李承乾所用了。想到这里,李恪确实有点佩服长孙无忌,他做任何事情都是滴水不漏,总是把事情想的很远远。
晚宴开始,李恪收回心神。因为是宴会吃饭,气氛自然比上朝议政时松弛许多,大臣们也忍不住三三两两的说笑一下,就连太监和宫女,也满脸的笑容,衬托着高高挂起的大红宫灯,整个皇宫都沉浸在一片举国欢庆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之中。这时,“陛下到!”王德一声高昂的喊话,让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停止了交谈。目光不约而同转向大殿门口,李世民走进了大殿,面带笑意,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登上席台,身后跟着长孙皇后、燕妃、杨妃和阴妃。
登上席台的李世民,没有立即坐下,他面对着台下,高声说道:“自朕登基以来,先是罗毅造反,再是突厥颉利南下,让长安城的每个百姓都寝食难安。如今,战乱被平息,突厥也已退兵,正是举国同庆的日子。”然后,李世民看了一眼志得意满的李承乾道:“今日早朝,李承乾在太极殿被立为太子,大唐也有了未来的储君,实在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所以,朕在太极殿举办这个宴会庆祝以示庆祝,与众臣公共勉,与民同乐。”
“谢陛下圣恩。”众人齐声道,感激的看着李世民。
“好!话不多说!各位臣民不要拘束,开宴吧。”李世民说完,在桌前坐了下来。一时,殿外鞭炮钟鼓齐鸣,宣布盛宴开始。
很快,各种食物、酒水被宫女端上桌面,李恪每日所吃虽未称得上山珍海味,但也是美味佳肴,可是和这次宴会的酒菜相比,明显要好很多。虽说是在太极殿举办的国宴,但处于继续休养生息的大唐贞观年间,国宴的水平甚至不如一般的世家大族。从中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勤俭节约。
为了盛会更隆重,席间,还安排了演艺杂耍表演,在大殿中间的过道上,装扮绮丽的女艺人,一花冠,一巾帔,她们精彩的表演让宴会【创建和谐家园】迭起。李恪看着大殿内热闹的场面,一句话闪过他的脑海: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想到此处,李恪不觉一阵伤感,看了眼李承乾,李承乾正一脸志得意满的接受着一些大臣的敬酒,李恪又看了眼李泰,李泰神色低沉,眉峰微皱,像乐曲中不和谐的音符,在殿内高涨的气氛下,显得格格不入。热闹的人自有热闹,寂寞的人,最后归于寂寞。李恪喝了一杯酒,对参加这样的宴会不禁有些失望。
李世民高坐在席台上,话虽说的冠名堂皇,但心里又是一种滋味。自他登基后,战乱被平息,突厥退兵,大唐需要的休养生息,而休养生息最重要的就是钱,举办如此盛大的宴会,虽然只是一边的菜肴,但花费也颇大。这么一想,李世民心情就沉重了很多,多喝了几杯。长孙皇后看在眼里,想说几句但有不知道如何开口。李世民淡淡笑道:“皇后不必担心,朕今天高兴,多喝几杯也没大碍。”长孙皇后温柔一笑,不再勉强,目光越过席台,落在台下的李承乾的身上,眼里充满关爱,连带着一丝骄傲。
李承乾正忙于和一众大臣喝酒应酬,并没注意到长孙皇后在看他,但李恪注意到了,面对着山珍,海味,金樽,美酒,他有些心疼父皇如此浪费,于是望向台上的李世民,却不期撞见了长孙皇后看着李承乾时自然流露的母爱之情,而李承乾却浑然不觉,李恪为长孙皇后感慨的同时,忽然想起自己的母亲,于是赶紧将视线转向杨妃,杨妃也正看他,眼里蕴含的神情和长孙皇后刚才的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李恪从杨妃的目光里,还感觉到了一份对他的担忧。
“母妃,我没事。”李恪嘴唇动了下,却没让话说出口。杨妃顿时领悟,对他含笑颔首,李恪也笑了下,心里感觉温暖起来。
盛宴散时,已经是深夜了,皇宫内却依然灯火通明,李恪回到住处,想到由于宴会,今天他和未曾习练运气之法,于是忍着困意,盘膝入定,只到天已拂晓才上床休息。
第二十章 汉王府
朝阳,水一样从东方倾泻而下,夜幕被一点点冲淡,丝丝晨曦从窗外映进李恪的卧室,朦胧光线下,依稀可见室内装饰极为雅致。李恪翻了个身,醒了过来。昨晚宴会的场景,仿佛渐渐拉近的镜头,很清晰的闪现在眼前。李世民立李承乾为太子,然后大赦天下与民同乐,足以证明他心里也对李承乾期望很高。这让李恪被封汉王的喜悦之情一扫而光,反倒隐隐感觉有那么一点遗憾,和一点忧虑。
“没有完美的结果,只有完美的开端。”李恪自我安慰的摇摇头,从床上坐起身。因为连日来的练剑和学习书法,他已经习惯了早起。
今天,他尤其醒的早了一些,因为有比练剑还重要的事情在等待着他,那就是移居汉王府。从此,他将不能再住在皇宫大内。其实,历史上很多皇子都以住在皇宫大内为荣,因为那是皇帝所赐的一份特权。能享受如此待遇者,皇帝只有对自己最喜爱的儿子才会恩宠,这对皇子来说,是一个机会,能直接接近圣听的机会,极容易让皇帝注意自己,如果再做出一点成绩,赢得圣心可谓轻而易举。同时,这也说明他在众皇子中更加得宠,而有幸得到如此殊荣的。
在唐一朝,李治最为幸运,贞观后期,李世民留已成为太子的李治在身边,为此大臣们在贞观18年和贞观20年两度上书,在奏章中说“父子不可以滞爱”,要求皇帝放太子回东宫,最后双方妥协,太子李治15日在东宫,15日留在父皇身边。李恪现在已经贵为亲王,移居亲王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虽然,李世民没有特别下旨让他尽早搬出去,他不用如此着急,但他喜欢早点移居自己的汉王府。尤其,在昨晚的宴会上看到李承乾已经入主东宫后,他就更不想再在皇宫多呆。皇宫人多眼杂,有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还有众多人的监督,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行事。
李恪在一如往常的练剑,用膳,到千秋殿给杨妃请安后,带着小宝子出承天门来到宗正寺。
宗正寺为中央九寺五监之一,是管理皇帝宗族事务的直接机关。一般官员的升迁,皆由吏部考核出示公文,然后再由礼部负责官服府邸印绶等的配备。宗室作为皇帝的家族,属于一个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社会地位,因此对宗室的管理机关宗正寺都极少插手。李恪被封亲王,属于李氏皇族,吏部只是象征性的出下公文,其它的事都归宗正寺管。宗正寺一般设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卿掌叙宗派属籍,以别昭穆而定其亲疏,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主官多由皇室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或者是辈分身份极高者出任。
所以,能来宗正寺的不是皇亲就是国戚。差役见来的是李恪,急忙将他迎进内室,端上茶果点心,叫他等待片刻,自己去禀报值班的管事。
李恪喝了一口茶,百无聊赖的坐着,身后的小宝子小心的站着。不多时就见一个身着王服,年近四十的男子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刚才那个差役。李恪赶紧低声问小宝子来人是谁,小宝子回说是河间元王李孝恭,他的王叔,李恪不敢怠慢,忙起身相迎,上前施礼道:“李恪见过王叔。”
李孝恭一把扶起李恪道:“贤侄无需行此大礼,不知今天来此所谓何事?”
李恪脑子转的很快,记忆里有关李孝恭的资料竟被他搜了出来,李孝恭是贞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战功显赫,更是宗室难得的一位帅才。李恪心里一阵疑惑,宗正寺卿虽然管理着宗室一切事物,地位尊崇,却没有实权,属闲置,主要安置一些宗室战功显赫的王族,李孝恭怎么会做宗正寺的卿呢?难得,李世民已经对他心有但纵观贞观时期很少出现所谓的功高震主而被杀的事例啊。还是办正事要紧,李恪一阵嘀咕,不便多想,语气恭敬的说道:“昨天恪被封汉王,理应移居汉王府。所以,今天特来宗正寺办理移居手续,领取印绶等。”
李孝恭没想到李恪昨天刚封汉王,今天就想搬出皇宫,心中奇怪他为何如此这般急着搬出皇宫。难得,其中册立太子其中另有隐情?但终究没有问,只是淡淡的道:“贤侄稍等,本王这就着人为你办理。”然后对身后差役吩咐了几句,差役点头表示明白,躬身退了出去。
李恪见李孝恭立即差专人去办理,忙感谢道:“多谢王叔。”
李孝恭轻声一笑道:“贤侄何须如此客气,管理宗室之事是本王的职责所在。”说着,李孝恭在李恪旁边坐下,接着道:“贤侄被封汉王,王叔先在这里恭喜你了。”
李恪赶紧道谢,他本就跟李孝恭不甚熟悉,再加上失忆事件,和李孝恭闲聊时是可以的很小心,所谈也涉及不深。少顷,那个差役和一个身着六品朝服的官员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堆东西,有公文和印绶等物。那六品小官给李孝恭和李恪行过礼后,将东西交给李孝恭。
李孝恭接过递到了李恪手中,脸含深意的笑道:“贤侄,一切手续都已办妥,汉王府就在平康坊,陛下如此安排,你肯定会满意。”随即,又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只是圣旨昨天刚下,今天王府还没有收拾妥当,你需等几日方能入住。”
李恪知道自己有点心急才会如此,于是不介意道:“有劳王叔了,既然手续还未办妥,恪在宫中多待几天,陪陪父皇和母妃也好,恪有事先行告辞,等有时间再来看望王叔。”
李孝恭知道李恪急着要去看王府,就没有挽留他,将他送出了宗正寺。
李恪出了宗正寺,刚才来不及不想的疑问不请自来的浮上心头,李孝恭怎么会是宗正寺卿呢?历史上记载,在贞观初年,他历任礼部尚书之职,这次册立太子的朝会没有看到他,李恪还以为他领兵在外呢,没想到他就在长安,还是宗正寺主官。这让他对历史和现实是否相符而感到头疼,也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地步,究竟该不该相信历史?不知道该是按照历史按部就班的进行呢?还是,看准时机伺机而动。
当车架停在平康坊之后,李恪心跳不免加快,下车架时有些迫不及待,但当他看到汉王府的门匾时,赫然给吓了一跳。这哪是什么汉王府啊,这不是秦王府吗,是李世民还是秦王时的王府。他脸色一暗,对身边的差役怒道:“尔等小吏安敢戏弄本王,这明明是秦王府,怎么就被你说成汉王府呢?你胆子也太大了吧,有几个脑袋让本王砍?”
不怪李恪因为差役把他带到秦王府就要砍他的头,实在是人言可谓,他本来就是从秦王府出来的,若在以前,过来看看也无大碍。然而这个时期他来这里难免会被人说闲话,会被御史弹劾。他刚封亲王,就把秦王府当成自己的汉王府,一旦传出去可就不是流言这么简单了。差役被李恪的话明显吓住了,忙跪下道:“殿下息怒,小的没有带错路,这确实是汉王府。只是皇上昨天刚下的圣旨,今天还未及收拾,更换匾额,殿下就来办理王府手续,故而才会如此。”
李恪听完差役的话,略微松了口气,难怪李孝恭在说自己汉王府在平康坊是脸上含有深意,原来如此啊。不过,另一个疑惑随之而起,李世民为什么把自己以前的王府赐给他做汉王府呢?长安城作为前朝的都城,李世民再穷,一两座王府还是能拿得出手的,没必要把自己王府送出去,这里面肯定有深意。李恪现在也只能想到这些,也许,只有知道李世民赐给李泰的王府是哪座时,他刚才的问题才会得到解决吧。既然,王府是李世民赐给自己的,李恪也不便多想。
因为王府还没有收拾好,府门紧闭,李恪在府门口看了一眼,就离开了平康坊。再说,即使王府门没有关闭,他也不敢到里面去看。虽然,以前他可以自由的出入,但现在绝对不行。李恪让差役自行离去之后,看看还不到晌午,没有急着回宫,而是和小宝子朝西市而去。王爵是封了,王府也有了,现在缺的就是人了。他想在西市看看,看是否能遇到一些大隐隐于市的王佐之才。
第二十一章 初遇马周
李恪和小宝子走走停停,不时的看看这个,瞧瞧那个。正在李恪全神贯注的欣赏一件瓷器的时候,小宝子突然在李恪耳边说道:“殿下,你看那不是柴大公子吗?”
李恪顺着小宝子的手臂所指,正好看到柴哲威在几个家将的拥簇下朝自己这边走来。李恪不免奇怪,他两次出宫怎么总是能碰到柴哲威?他觉得这肯定不是巧合,或是有人告诉柴哲威的,或者是柴哲威有意打听自己的行踪。李恪对于长安不甚熟悉,正为小宝子作为内侍不能太过放肆的带他到各处闲逛感到无聊。此时见到柴哲威,他怎么能不高兴呢。
柴哲威显然也看到了李恪,一边大喊三哥,一边疾走几步来到李恪跟前。李恪打趣道:“哲威,我每一次出宫,怎么都能在东市或者西市碰到你啊?这是天意呢,还是人为啊?”
柴哲威好想被李恪说中心事,略显尴尬,讪讪的道:“肯定是天意,让我在西市碰到三哥。”然后抱拳道:“恭喜三哥被封汉王,三哥今天多在西市转转,看到什么喜欢的东西只管拿,也算是我这个弟弟对你的道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