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到唐朝当皇帝》-第6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众人不是傻子,自然明白李恪的目的,封德彝和孙伏伽是绝对的支持李恪,是李恪的中坚力量。岑文本、马周、许敬宗和刘仁轨自不必说。褚遂良身为王府长史,李恪的授业恩师,自然逃不了干系。邓同达和左翼为李恪提拔,深受李恪恩惠。所以,众人在这个时候都选择了站在他的一方,选择了支持李恪,与他共进退。

        李恪明白了大家的心思之后,心中高兴,面上露出微微一笑,“本王猜测,过了这个冬天,朝廷会在人事方面有所变动,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

        “殿下的意思是?”封德彝老人成精,岂能不明白李恪的用意,他看了李恪一眼,见李恪对他微微点头,便不再言语。然后,将目光转向褚遂良、岑文本、马周和许敬宗四人,见他们都露出了一副了然的神情,便微微颔首道,“老夫倒是可以举荐几个人才到各部听用,只是不知道众位的意思是?”

        李恪知道意思很简单,就是你们既然选择支持我,我就肯定要扶持你们。而封德彝明白李恪的用意,便说出了这样的话,他是让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以便自己能够从容安排。

        李恪见众人不说话,便知道他们的心思,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可不敢越俎,要看李恪对他们的安排。所以,李恪便先抛出了自己的问题,“今天在御书房,父皇让本王年后镇藩并州(山西太原),所以你们很多人都要留守京城,既然明年朝廷人事有会所变动,大家何不在朝中谋求一个官职呢,总比在汉王府中当差做闲职要好的多。”

        “什么?”尉迟俊第一个出声道,“三哥你要去并州?”而李宗也是一脸不解的看着李恪,他没有想到李恪过完年之后就会离开京城。

        “殿下这是真的?”封德彝很吃惊道,他的脸色顿时变的很难看,“难道就没有什么挽回的余地吗?”

        他在李恪说完年后要去并州的事情之后就明白了这其实是李世民对李恪因书房劝谏而做出的惩罚,所以他才有这么一问。

        对于封德彝来说,他觉得一个皇子在京城,那说明他有资格争夺太子之位。如果真要去镇藩封地,那就远离了京城的政治中心,等于放弃了争储机会一样。所以,此时他的脸色很难看,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李恪劝谏的结果会是这样。

        李恪明白封德彝的心思,但他没有想过安慰他,他知道自己去并州的事是李世民拍板所定,是不能更改的。所以他看了众人一眼,见到众人的眼中也充满了疑惑和惊讶,便继续说道,“过完年之后圣旨就会下来,父皇这么做肯定有他的苦衷。所以,本王也不想难为他。”李恪说到这里的时候想起李世民最后语重心长的跟他说的几句话,“所以,你们留在府中无益,本王希望你们能够趁此机会在朝中谋得一个职位。”

        “哎!”封德彝也知道李世民的决策一般很难改变,“殿下你糊涂啊,这个时候怎么能够离开京城呢?”

        “殿下如果真要离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马周在封德彝说完之后,若有所思的说道,“当下京城一派祥和,但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其实是最不祥和的地方。殿下才学渊博,胸中丘壑,在京城处处受制于他人,根本就没有自己发挥的余地。既然如此,何不到地方做出一番政绩让皇上对殿下刮目相看呢?”

        “废话!”封德彝驳斥道,“殿下离开长安,就远离皇上的视线,即使做出政绩那又能怎么样?难道还能比得上在京城有所作为的皇子吗?”

        “老师,学生也同意宾王的意思。”此时岑文本突然道,“并州是大唐的根本所在,皇上能够派殿下镇藩并州,可见并不是常见皇子支藩,而是想给殿下一个发展的空间,让他有所作为。所以,殿下离开长安去并州要比留在京城更有利。”岑文本确实见解独到,众人都不由的点头称是。

        “恩,老夫也想到了这点,但总是没有比待在京城更能接近圣听,更能让皇上时常注意的处境好。”封德彝还是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只能无奈的说道。

        “殿下此去并州,估计很长时间不能回到京城,所以王府的蹴鞠司有可能要归礼部所辖。”褚遂良看到众人都没有说到重点,便开口说道,“宾王本身为御史台待御史,在府中掌管着蹴鞠司,何不在朝中谋求一个官职的同时再兼任此职呢?”

        “恩。”李恪点头表示同意,便将目光转向了封德彝,想看封德彝的意思。

        “此事老夫会跟时文商量,肯定没什么大问题。”封德彝肯定道。他口中的时文就是尚书仆射萧瑀,也是李恪的舅舅。

        对于萧瑀这个李恪的舅舅,李恪从没有跟他接触过,而他也没有跟李恪接触过。但是,很多情况下他都站到了李恪的一边,坚定的支持李恪。所以,他虽不似汉王党的人,实则是真正的汉王党。

        “宾王必须要留在京城。”李恪说道,“正则本王考虑想让他进千牛卫,如此说来,能跟本王去并州的只有延族一个人了。”

        “殿下。”刘仁轨听到李恪说要保举他进入千牛卫,不由的心中万分感动,但他依然反对道,“就让末将随你去并州吧。”

      第一百五十四章 暗中部署

        “正则,你在突厥营救本王的时候立下功劳,本王趁此机会让你进千牛卫也算合情合理,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以后就难了,希望你就不要推辞了。”李恪肯定的说道,“至于延族,就先委屈你跟本王去并州待段时间了。”

        “能为殿下效力是微臣心甘情愿的,岂能有委屈一说,还望殿下以后休提此话。”许敬宗也回答的很干脆,同时反驳的很果断,让李恪对他很欣赏。

        “殿下请放心,老夫一定会安排好正则的事情。”封德彝此时也很干脆的给李恪一个满意的回答。就像李恪说的一样,刘仁轨营救李恪有功,封德彝凭此功劳,就能有理由让他在千牛卫当差。而李恪的意思他明白,千牛卫只是为刘仁轨这样没有深厚家族背景的寒族子弟镀金。就像李世民为苏定方编练新军而在千牛卫任职帮他镀金一样。

        “恩,多谢封相。”李恪拱手谢过封德彝后继续说道,“大理寺卿好像已经年迈,不知道孙少卿接任辞职的机会有多大?”

        “殿下放心,大理寺卿的位置老夫一定会荐孙少卿接任。”封德彝微微点头,语气坚定的颔首说道,“在大理寺没有人的资历能够胜得过他。”

        “多谢殿下,多谢封相。”孙伏伽此时也激动的拱手相谢,大理寺卿和少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权利却相差甚远。李恪如此安排,目的就是在大理寺放上自己的心腹,培养自己的实力,让大理寺成为自己的地盘。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孙伏伽的看重,岂能不让孙伏伽感动。所谓大理寺卿,在大理寺那绝对是一手遮天的人物,再加上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到时候的大理寺绝对是李恪的天下。

        李恪对大理寺的看重是有目的的,在中央的三省六部这些行政部门,自己的势力很难渗透,就是想办法安排自己的人在里面任职,他们会受到长孙无忌的排斥和打压,很难在短时间得到升迁,形成一股能够跟长孙无忌相抗衡的庞大实力。所以,他便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不被众人重视的九寺五监。因为在唐朝,九寺五监是独立的中央职能部门,它和尚书省的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平级,同时跟六部没有法定隶属关系。所以,只要是大理寺卿的位置在自己人手上,大理寺基本就是自己的地盘。但是九寺五监和尚书省的六部在职权上有重叠的部分。所以,很多时候六部基本上取代了他们的职权。正因如此,九寺五监在朝廷中的地位不如六部显赫。然后,实际上他们之间也存在分工和制约关系。六部主管政令,九寺五监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所以,李恪认为既然不能在六部中发展实力,何不在这些部门里培养自己的实力,然后用他来制约六部呢?

        还有一个让他重视大理寺的原因是,大理寺是大唐的司法机构,很多重大的案件朝廷都会交给大理寺来处理。即使刑部在处理一些大案要案,为了制约刑部,皇帝都会让刑部和大理寺共同彻查。刑部在这些事情上都不能避过大理寺而单独调查。因此,李恪就是想通过大理寺来制约刑部,同时让自己的实力渗透到大唐的司法部门。

        李恪在解决完孙伏伽关于大理寺卿的问题之后,孙伏伽便明白了李恪的意思。聪明人之间说话不需要刻意的解释,就像孙伏伽明白李恪的意思一样。所以,他给了李恪一个简单的眼神,表示自己不会让他失望。

        李恪很满意孙伏伽给他的答案,他看了一眼在坐的众人,邓同达新任长安县令,难以升迁,左翼要辅助邓同达办案,不能随便调离。柴哲威、李宗和尉迟俊年纪的问题,不可能这么快就安排他们职务,再说他们的官职还是让他们自己老子安排更为妥当。岑文本,李恪知道自己就算不安排,以他的才能,明年肯定会有所升迁。而自己的书法老师褚遂良就更加不用说,书法受到父皇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所以,到此时众人的升迁问题基本已经解决,然后他才大大的舒了一口气,询问一旁的刘仁轨现在几时。刘仁轨告诉他现在已经到了亥时,他才发现自己等人在书房中已经待了好几个时刻。因为很多人第二天还要上朝,他很歉意的说道,“既然事情已经安排妥当,大家如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散了吧。”

        “诺。”众人沉声应道,跟李恪告辞,然后依次退出了书房。李恪在柴哲威、李宗和尉迟俊刚要离开的时候示意有事情跟他们说,他们便没有随众人离开,而是留在了书房中。

        其实,今晚李恪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说出来,那就是想法培养一批寒门士族子弟,成为自己今后在朝中的中坚力量。但是,此时他的心腹中有几个人如褚遂良,岑文本,封德彝都是世家大族的【创建和谐家园】。所以,李恪觉得在他们面前说要培养寒门士族子弟显得有些不智,所以只能通过另外的一些渠道。而李恪的这个渠道就是眼前的三个兄弟,他想让他们接触那些有才能有抱负的寒门子弟,然后为自己所用。如果说李恪可以结交寒门子弟会招人猜忌和被别人抓住把柄以此大做文章的话,那柴哲威、李宗和尉迟俊他们结交就不成问题。

        其次,就是李恪在回长安的路上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决定一个国家战争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回答,是军队,是军事实力。然而,李恪在突厥见识过他们的骑兵之后才明白这样的回答是多么绝对。他认为很多人都因为强大的军队战斗力而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钱,国家的财政。

        所以,财政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非常高,同时说明谁控制了财政,谁就有了左右政局的能力。因此,李恪觉得既然自己不能在现在的朝堂上用手里的实力和长孙无忌他们抗衡,何不从经济发面入手呢?用自己手里的经济实力来弥补自己将来在政治上的势单力薄呢?所以,他才会有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大力发展经济,培养属于自己的经济群体。

        然而,作为皇子,经商对他来说不但声誉受损,要是被某些人利用,便得不偿失。但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很大,钱财对于储位之争更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今后的斗争当中自己需要的钱很多,在杨妃财宝还没有着落的时候,他只能通过经商发展经济这条路来积累财富为自己所用。所以,他留下柴哲威,李宗和尉迟俊三人的第二个目的就是经商。他想通过让自己三个兄弟在长安更多的利用自己现在名下的产业资金控制更多的店铺和酒楼。另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李恪在今年夏天所搞的活体印刷术研究已接近尾声,这几天就在准备刊印第一本书,李恪想把这个技术控制在自己手里。如此一来就要在长安设立一个书局,专门从事印发书刊。李恪想的便是让柴哲威、李宗和尉迟俊三人选派人手负责此事。李恪跟三人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柴哲威、李宗和尉迟俊便没有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三哥,如果活体印刷技术被朝廷知道,是否要被朝廷收回呢?”柴哲威还是有些担心。

        “如果印刷术控制在朝廷的手中,朝廷又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银钱来负责书籍的印发,这样不但费钱,还会不利于文化的传播,父皇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朝廷不会收回印刷技术。”李恪肯定的说道,“但是,书局在书籍印发的过程中会派人过来负责察看,你们吩咐自己的手下,只要在印发的书籍上不出什么问题,至于其它的事情不必在意。”

        “既然三哥这么说,那我们兄弟三人一定不会辜负三哥对我们的期望。”李宗保证道。

        “对啊。”尉迟俊也嚷嚷道,“三哥尽管放心,小俊一定会好好辅助两位哥哥把事情办好的。”尉迟俊在经过漠北一行之后显得成熟了很多,说话也比以前稳重了很多。

        “有你们这句话,三哥就可以放心的离开长安了。”李恪叹道,“希望你们不要惹是生非,今天的长安城已今非昔比。”

        “三哥放心,我们一定谨记你的教导。”三人虽然不明白李恪话中的‘今天的长安城已今非昔比’,但他们知道李恪如此说都是为了自己好,便恭谨的答应了他。

        “三哥,那候若依的事情……”尉迟俊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路,突然问起了李恪最为敏感的话题,然而他的话还没有说完,一边的李宗便立即拉了一把他的衣襟,尉迟俊举目向李宗望去,见他双目怒视他,脸色不悦,便知道自己说错了话,立即改口道,“不知道三哥要带多少人去并州?”

        候若依确实是李恪此时心中的伤,尉迟俊的问题虽然没有说完,但还是触动了他内心情感最脆弱的部分,他脸色顿时变的煞白,嘴唇不由的蠕动。柴哲威和李宗两人看到李恪的反应,心中叹道糟糕,使劲使眼色想让尉迟俊跟李恪认错。而就在此时,就见李恪一脸疲惫的说道,“事情就谈到这里吧,天色不早了,你们回去吧。”

        “诺。”三人不知道该如何劝诫李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犹豫了片刻,微微一声叹息,退出了书房。等三人离开之后,在月光的照射下才发现李恪脸颊上一行的清泪。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而已。

      第一百五十五章 信

        第二天,长安城传出了一个谣言,说汉王李恪阻止太子大婚。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知道这个谣言是谁传出来的,它就像传染病一样在长安百姓当中慢慢的扩散开,并且还引起了一番争论。长安很多百姓对李恪颇为敬重,这是他通过蹴鞠比赛,出使突厥所积累起来的声誉。所以,他们对于谣言说李恪阻止太子大婚这件事情嗤之以鼻,认为是有人故意在编造谣言诋毁汉王。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不是造谣,不是诋毁,而是事实。他们为了证明这确实是李恪贪恋美色,阻止兄长大婚这个事实,甚至将李恪和候若依是怎么认识的,又是怎么相处的,然后李恪在听到候若依被朝廷赐婚之后是如何面圣等事情说的头头是道。然而,李恪和候若依两人之间的事情本来就是真实的。所以,他们举例了李恪和候若依的故事,然后再跟谣言联系在一起大肆宣传,让很多支持李恪,相信李恪的人都难以辩驳。

        在汉王府中的李恪在听到外面的谣言时微微叹息了一声,他为自己爱情感到伤感。外面的谣言是谁传播的他不想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背后策划了太子大婚的人是长孙无忌。因为,长孙无忌最喜欢的是用以力打力,杀人诛心这样的手段来对付别人。还有就是他谋后而动,一击必杀,这才是他最为可怕的一面。

        然而,很多人认为这件李承乾和候若依的婚约是一个偶然,但李恪不这么认为,李恪觉得这是他跟候若依相识之后长孙无忌便一直在策划针对自己的计谋。他自己就是不出使突厥,候若依下嫁李承乾的事情依然会发生。只是自己出使突厥使得大婚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顺利的决定了下来而已。

        从这件事情当中李恪再一次领教了长孙无忌的城府和智谋。自己在跟候若依相识,然后彼此交往的时候,长孙无忌没有做出对这件事情担忧或者阻止的行动,甚至一点点的反应。但其实不然,他在知道两人接触的时候便已经在心里开始谋划此事。由此可见他的城府之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

        其次,太子大婚岂能儿戏,都要按照《礼记·昏义》里规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步骤完成。所谓的采纳就是:男方欲与女方结亲,必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而,李承乾虽然是皇太子,但礼不可废。请媒妁往女方提亲不能幸免。问名、纳吉这些事情也不需要他自己操心,会有专人帮他。所以,他只需要李世民下一道旨意降婚给候若依就行。

        然后,就是所谓的纳征,就是送聘礼。太子大婚,聘礼自然不菲。纳征之后就是请期,就是要选定太子大婚的日期。这是需要司天台算好良辰吉日,才能娶新人过门。

        所以,长孙无忌能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做完这婚嫁五个步骤,并且连最为看重的请期都能提前算好,并将它选在年底。太子大婚到了这种地步,就是李恪有通天之能,要想反对也无济于事。因为婚嫁的所有程序已经走完就差亲迎,就是说这个时候谁也阻挡不了这门亲事。由此可见,如此精密的设计岂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提前准备好了一切计划,就等李恪出使突厥这时间段来完成。

        李恪在府中听到长安城的传言时候表现的很淡定,他能够如此气定神闲的原因是因为昨天他和杨妃在书房中的一席话让他明白了李承乾和候若依婚约的全部事情。杨妃在书房中没有劝阻他,她只是将候若依婚嫁的一切细节原原本本的告诉了李恪。李恪不傻,他在听完杨妃的诉说之后就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知道不管自己如何劝谏,如何的努力阻止,这件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而且,他也猜到了第二天肯定会有关于自己阻婚的谣言,有人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想在百姓中诋毁自己声誉的时机。所以,他昨晚在府中设宴款待众人就是为了针对今天长安城的谣言。昨天,他从书房出来的时候心里便有了主意,而他吩咐众人在府中设宴款待大家的原因除了布置他到并州之后众人的升迁问题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针对今天的谣言。他想告诉那些传播谣言诋毁他的人,他在知道李承乾和候若依大婚的时候能够在府中设宴款待众人,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庆贺太子大婚。

        所以,从汉王府传出汉王昨晚在府中设宴款待群臣,是为了庆贺太子大婚的事情之后,当然这里的群臣是指李恪的心腹,长安城关于李恪贪恋美色,阻止兄长大婚的事实传言便不攻自破。李恪的声誉没有受到一点的影响。

        然而,长安百姓能够相信李恪府中设宴是为了庆贺太子大婚,但朝中很多大臣都认为李恪款待众人的目的是为了掩人耳目,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商量如何对待太子这次的大婚。但是,这也只能是他们的猜测,至于详谈的内容,他们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再加上汉王党的成员都承认李恪设宴是为了庆贺太子大婚,对于其它的一切事情大家都是守口如瓶。所以,长孙无忌精心设计的,想通过长安百姓,朝中大臣的口来毁坏李恪声誉的计谋便被李恪轻易破解。

        此时的李恪,站在府中的院落里,在雪后初晴的黄昏,独自屹立,就像是雪中的一只寒梅,孤傲而挺拔。“若依。”他轻声叹息道,“你现在好吧?本王希望你会好好的,等待我们的再次相遇。”虽然伊人昨天还跟他见过面刚刚离去。然而,因为她此时已经被许婚给了太子李承乾。所以,此时的李恪心中既惆怅又寂寥;既自责自己的无能,不能保护若依,又后悔自己的太过自大,完全没有考虑到长孙无忌岂能如此轻易的让自己跟侯君集联姻。所以,若依的离去就像掏空了他以往坚实的胸膛,让他心中已经找不到自己心跳的颤抖。

        “若依,我们一定会相见的!”李恪心里默默的祈祷,同时他看了眼前残雪中的腊梅,娇艳的梅花,淡淡的清香,在洁白的雪中遗世独立,他不由得为眼前雪中寒梅的遗世独立所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暗自感叹道,“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要付出才能得到回报,是自己对若依的付出不够才会导致今天的结果吧!”李恪心里默念道,人也不由的陷入了沉思当中。

        “殿下!殿下。”就在李恪呆呆出神的时候,杨恩的声音传入了他的耳中,将属于他的宁静沉思给打破。

        “喔。”李恪突然回过神来,对眼前一脸担忧的杨恩道,“杨老什么事情?”

        “殿下,这是刚才门外一个姑娘送来的一封信,”杨恩说着话将信件递给了李恪,“她说务必让你亲自拆看。”

        “姑娘?”李恪查看了一眼没有任何落款,只写着“汉王亲启”四个字的信件疑惑道,自己最近好像没认识过什么女子吧,怎么突然间就有一个姑娘给自己的信件呢?难道是若依?李恪想到这里,立即利索的拆开信件。

        然而,在看到信的第一眼他便失望了,不是若依给他的信。因为,若依的字体他认识,她的字体隽秀,透露着一股清新淡雅的气质,而眼前这封信上的字体虽然秀气,但字体跟若依比,还是稍有逊色,其次这份书信上的字体也不是若依喜欢的王体。

        李恪有气无力的开始看信件的内容,甚至在心里厌恶这份信来的不是时候,打破了他自己在宁静中对若依的思念。他看信的时候脸上表现出了一副极度厌烦的样子,用一目十行的速度将信扫了一遍。

        他身边的杨恩看到他看信的时候无精打采样子,微微摇头,内心暗自叹息道,“殿下表面上看是没有什么大碍,实际上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很大啊,现在他是在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不想让人知道他心中的痛苦和对候若依的思念而已。”杨恩想到这里,抬头又看了一眼正在观看信件的李恪,心中酸楚不已。李恪对他以师之礼待之,杨妃又以士之礼待他,在他的心里李恪位置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今天他看到了李恪内心真实的想法,岂能不为他伤心和难过呢?

        杨恩觉得自己该对李恪说点什么,至少要再劝解他一番,然后等他再次将目光聚集到李恪脸上的时候。李恪脸色却露出了一丝久违的淡淡的笑容。杨恩一惊,他不知道候李恪为什么会露出笑容,他现在的样子跟刚才愁苦不堪的情形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啊。难道是这份信?杨恩疑惑道。

        “原来是你,原来是你!”杨恩疑惑的同时听到了李恪暗暗自语时说出的莫名其妙的这句话。

      第一百五十六章 柳桥上的神仙眷侣

        “杨老,送信的姑娘呢,还在吗?”李恪惊喜之余问了杨恩一句很【创建和谐家园】的问题。

        “她把信给门外的卫兵后就离开了,什么话也没有说。”杨恩不解的问道,“殿下,难道信件出了什么问题?”

        “没事。”李恪见杨恩一脸紧张的询问,“咱去书房谈吧。”然后不理一脸不解的杨恩径自来到书房。杨恩听李恪说没事,对他的问题也不予解释,便不多言,跟他来到了书房。

        “杨老,你从府库中拿出三万两千贯钱,给千牛卫两万贯,让他们抚恤这次跟本王去漠北阵亡的五百将士,剩下的一万两千贯送到代州都督张公谨的手里,让他发给在漠北阵亡的三百亲卫。”李恪在杨恩将书房的门关上的时候说道,然后就见他的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都是本王处事不当啊,不然八百多人也不会就这么葬身漠北。“哎!”他叹息一声,继续道,“快到年关了,这些将士们为了本王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漠北,可是他们的家属呢?他们的家人听到自己的儿子,自己的丈夫身死漠北的时候会是什么感受呢?快到年关,本王没有多少钱给他们,虽然每个家属只能得到四十贯,也算是本王对他们的一点心意吧。”

        “殿下!此事不是你的错,任何人遇到那样的事情都不会袖手旁观。”杨恩知道李恪是怪自己得罪施罗德而致使八百多人的护卫丧身漠北而自责,便开导道,“更何况殿下去突厥谈判是为了大唐的百姓,岂能受一个小小左贤王的侮辱。所以,丧身漠北的大唐军人能为殿下而战是他们的光荣,殿下何故如此伤感呢。”

        “杨老,千牛卫的抚恤钱就交给千牛卫中郎将李仙重吧,本王看他为人正直,这件事情交给他不会出什么问题。”李恪不想和杨恩纠结此事,便继续说道,“代州的抚恤钱财也必须要在年底送到阵亡将士家属的手里,这件事情就让朱童跑一趟。”

        “诺。”杨恩应声道,“老奴现在就去办。”

        “恩。”李恪摆摆手,“去吧,越快越好。”

        “老奴告退。”杨根躬身施礼之后退出了书房。

        李恪在杨恩走出书房从外面将门关上的时候,从抽屉里拿出了长孙冰凝离开长安时给他的香囊,神情专注的注视了片刻,便将香囊配在了自己的腰间。然后,又拿出那份杨恩给他的长孙冰凝写的信,看了一眼最后署名的一句话:明日午时,断桥相会。不由的会心一笑,“不知道一年没见你变了没有呢?”然后,他表现出一副很向往的神色,内心期待着明天午时跟长孙冰凝的渭水相会。

        世界上最漫长的时间不是一万年,而是我知道你在那里,但要相见的话就必须要等待。

        李恪再次看到长孙冰凝给他的信时,内心的激动让他难以压制,就像喷涌而出的泉水难以控制一样。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对长孙冰凝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情。难道是因为她是自己喜欢上的第一个女人的缘故吗?又或者……?李恪想到此处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思绪很乱。首先是长孙冰凝给自己的那一抹难以挥去的情愫,然后是候若依那让自己陷入爱中难以自拔的深情,还有突厥的阿史那云对自己慕名冲动的背后的爱慕。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女人,自己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总是逃脱不了感情的束缚呢?他苦笑一声,思绪不由的回到了自己当时给长孙冰凝送马的时候两人在渭水边的相会情景。长孙冰凝,那深情的足以将自己融化的眸子,然后再想到她在离开长安时对自己所说的话:我第一次做的香包,也是唯一一次做的香包,只会送我自己喜欢的男人。李恪想到这里,手不由自主的摸了一下自己腰间的香囊,然后微微叹息。他何尝不知道长孙冰凝对自己的情,然而,他们两个人之间尴尬的身份,自己又该如何对待呢?他不知道明天自己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她呢?面对这个为爱而逃避到江南,又因为为爱而陷入两难的女子。

        然而,想到要明天午时才能跟她相见,他又觉得剩下的时间是如此的漫长。

        漫漫长夜,难以睡眠!

        第二天,李恪如往常般的练武,然后用早膳,然后是在书房看书练字,在时间到了午时便吩咐王中长准备车马。

        黑衣卫中陈其受伤在灵州,候虎和孟山还在漠北,朱童带着银钱去了代州,剩下的只有王中长一个人。他在听到李恪要出城的命令之后,出于对李恪安全的考虑,带了五十名黑衣卫。李恪在汉王府门口看到王中长和他身后的五十名黑衣卫的时候,心里不由的苦笑,自己刺杀的次数确实有点多,搞的现在的黑衣卫人心惶惶知道自己要出门的时候就像要如临大敌一样。然而,他并没有因为王中长的安排而责备他,相反的他倒是欣赏王中长的沉稳,宁可多带人也不要出什么大错。

        李恪一行五十人的队伍在繁华的长安城百姓们已经司空见惯,不会产生什么好奇心,但是,五十人骑着高头大马,杀气腾腾的在长安大街上奔驰的时候就显得很惹眼。黑衣卫不像一般的兵丁护卫,他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可以以一当十的精锐,再加上此次漠北之行,他们经历了战场的洗礼之后,现在的他们眼神中露出的杀气足以让离他们五十步之外手无寸铁的长安百姓胆战心寒。

        长安城行人很多,所以李恪等人骑马的时候只能慢行,等出了明德门,他们便加快了速度,不到半柱香的时间便到了长安城外的渭水桥边。

        现在已经是贞观元年的十二月,渭水被寒冷笼罩,草木枯萎,柳树只剩下像秃笔一样的枝干。来到渭水边李恪下马,将马匹交给身后的黑衣卫之后阻止了众人的跟随,径自走上来已经结冰的渭水的柳桥。在柳桥上,李恪终于看到了对面的长孙冰凝,她依然是一身的白衣,将高挑的身体包裹在里面。她看到李恪之后慢慢的走上柳桥,李恪在等长孙冰凝走到自己面前,看到眼前脸上薄施粉黛,仿若樱花初绽,柔风若骨处隐约着刚绝清冷,美丽的眼里,目光中闪着青花瓷的质感,有一种说不出的清绝脱俗,犹如世间昙花,绝美,却倾入人心的长孙冰凝,半响方才说道,“你没变,还是这么美。”他的话说完,微风吹过,长孙冰凝一身的白衣随风而动,幽黑的发丝,在阳光般的反射下,让李恪看她的时候如深海般难测。

        “你的样子也一点都没变,只是又长高了不少,变得越发沉稳了。”长孙冰凝同样注视了李恪半刻之后才深情的说道。

        “恩,”李恪应道,然后他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半响,他看了一眼长孙冰凝刚才待的地方一眼,“你是一个人来的吗?”

        “哼,我一个弱女子,谁会对我图谋不轨啊,倒是你堂堂的王爷走到哪里都有人护卫。”长孙冰凝白了一眼李恪,不愤的说道。

        “本王,本王的事情你又不是知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李恪显得有些窘迫,微微叹息一声便不再言语。他知道长孙冰凝是在埋怨跟自己约会的时候身边这些护卫显得有些碍事。

        “其实你做的也对,遭遇了这么多的刺杀,是该注意安全,以后可不能太过掉以轻心。”长孙冰凝看到李恪窘迫的神色,“噗嗤”一笑,便改口说道。

        “恩。”李恪答道,然后,两个人都不再说话,气氛变得有些冷清,两人的谈话陷入了沉默。

        今天的约会不像往日,既不是当时的柳桥送马,也不是当日的渭水送别,而是两人自从去年分别后的第一次相会。两个人都知道在一年的漫长等待中,彼此之间对对方的感情与日俱增,彼此心里都有对方。然而,此时当两个人见面之后倒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才好。

        沉默总是要被打破,需要的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冰凝。”沉默了片刻的李恪突然说道。

        “什么事?”长孙冰凝问,被李恪突然问她,她显得有些紧张。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7 04: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