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殿下。”正在李恪为候若依的事情苦恼的时候,就听见杨恩的声音。他抬头看到身上还沾着几片未待融化的雪片的杨恩,惊讶道,“杨老外面又下雪了吗?”
“是啊殿下。”杨恩道,“今年冬天比往常要冷很多,长安城经常下大雪。”杨恩回答完李恪的问话之后继续说道,“候姑娘在前厅来探望殿下……”
“快把她请到书房。”李恪听到杨恩的回禀,喜道。
“诺。”杨恩答应了一声,躬身退了出去。不多时,就见一脸风尘仆仆的候若依在杨恩的指引下来到了书房。李恪静静的注视着候若依,候若依也静静的注视着李恪,两个就这么沉默着都不说话。杨恩在吩咐侍女给李恪和候若依奉上茶之后,从外面轻轻的关上了书房的门。
半响,候若依才轻声道,“若依见过殿下。”
“若依……”李恪喊了一声候若依的名字便不再说话,因为他在候若依的脸颊上看到了一滴晶莹般的泪水。他的心很疼,真的很疼,就像【创建和谐家园】了一般。“若依。”李恪轻声道,“本王答应过你的事没有失言,本王回来了,凯旋归来了。”
“是的,若依知道,若依也为殿下高兴。”候若依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哽咽,“可是,若依更为殿下心疼,殿下在漠北一路吃的苦,受的难若依都明白,都能够感受得到。”
“其实也没吃多少苦,没受多少累。”李恪看到若依眼中流出了泪水,便用手轻轻的帮她擦拭,然后安慰道,“本王这不好好的站在你面前吗,你看你,今天是怎么了,像个小孩子似的,让别人看到还以为是本王欺负你了呢。”
“殿下,你能为若依写副字吗?”候若依突然拿出一页宣纸,递给李恪。
李恪接过若依递给他的宣纸,“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李恪轻声的念道。候若依让李恪写的原来是曹植《明月上高楼》。
“恩——”李恪不知道候若依为什么会让自己给她写这么幽怨的诗,但还是不想拂了她的意思,“你给本王研磨,本王这就给你写。”他一边说,一边开始在桌子上开始将宣纸铺开。然后,等他铺好宣纸,拿起笔就要书写的时候发现候若依还在呆若木鸟般的站着不动。
“若依。”李恪轻呼道,等候若依突然醒悟,他道,“你在想什么啊?”
“殿下——”候若依突然又不说话,看了李恪一眼,便过来给他研磨。
“若依,有什么事跟本王直说,本王见你今天神色不对,是不是身体不适啊?这几天天冷,你要注意身体,别染上风寒。”
“殿下,你真的不知道吗?”候若依终于问道。
李恪微微一笑,“什么事情啊,看你神神叨叨的?”然后继续在笔上沾墨,在宣纸上开始书写曹植的《明月上高楼》的最后一句:会合何时谐?
“殿下真的不知道皇上下的旨意?”候若依神情紧张的问道。
“父皇下了什么旨意?本王不知啊?本王很少关心朝政的。”李恪继续写字,并没有发现候若依此时的脸色。
等李恪写完字,将宣纸拿到火盆上把墨迹烘干交给候若依之后,就见候若依小心的收了起来,然后她仔细的端详着李恪,让李恪不明白今天的若依到底是怎么了。
“殿下,若依有话想跟你说。”候若依说的很平静,但她语气中透露出一股子坚定。
“若依,你到底是怎么了?”此时的李恪再傻也知道候若依心里肯定藏着什么事情,他轻轻走到若依的身边,注视着她布满泪水的眼睛,不由自主的将她揽到怀里,“若依,有什么事情不能跟本王说的呢?有心事就说出来吧,憋在心里会很难受的。”
候若依感受着李恪坚实的胸膛带给她的安全感和浓浓的暖意,沉默了片刻,忍住了哭泣之声,“殿下,若依在没遇到你之前,以为跟自己有缘的人就是自己喜欢的人,都有机会会和他白头偕老。然而,在遇到你之后若依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愚蠢。爱一个人很简单,那就是用一刻的时间去喜欢,用一天的时间去爱上,到最后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忘记他。”
“若依,我明白你的意思,因为本王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本王知道一个可以让自己爱上的人是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遗忘她。”李恪因为候若依的话而想到了前世的以诺,心里突然涌出了一股难以压制的悲伤之情。而他同时感觉到候若依今天的情绪起伏不定,强制忍住自己的伤感,急切的问候若依,“若依,你今天到底是怎么了?”
候若依挣脱了李恪的怀抱,此时她已经是泪满衣襟,她是想在李恪怀里待着,想这样在李恪怀里待一辈子。可是,她不能,为什么老天会这么捉弄她。在他喜欢上一个男人的时候,又要让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呢?
“殿下,在你出使突厥的日子里,若依每天想的都是你,甚至因为想你而忘记了自己。若依每天都会到渭水边等你,希望你早日归来。然而,在狄副使回京说你在漠北遭劫的时候,若依好怕,怕你受到伤害,怕你永远也回不了长安,所以若依就开始天天在菩萨面前请求她保佑你平安归来。”若依继续说道,“若依很贪心,然而此时的若依也很满足。曾经若依就在想,人的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他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能够遇到他。而若依遇到了,在若依生命最美的时刻,若依遇到了他。所以,若依没什么好奢求的。”
“若依,本王明白你的意思。”李恪终于听懂了若依的话,同时他下了一个决定,“你放心,过几天本王就去跟父皇请旨,让他下旨降婚于你我好吗?”
李恪喜欢若依,只是因为前世有以诺,今世又遇到长孙冰凝,又因为自己敏感的身份才不敢对这个女孩子有什么苛求,只想能够思念她的时候见到她。如今听到她对自己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李恪才终于有了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才有了勇气要求她跟自己成亲的要求。
“殿下,太迟了,真的太迟了。”若依哭泣道,“为什么你现在才说?为什么你回来的这么迟?为什么会是他呢?”她不敢正视李恪的目光,“就在十天前,皇上已经恩准了太子迎娶若依得旨意,并且圣旨已下,已经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什么?”李恪大声惊呼,他不敢相信若依的这句话,他神情激动,脸色发白,一把拉住候若依吼道,“若依你再说一遍,父皇下了什么旨意给你?”
“殿下,刚才若依问你知不知道皇上降旨的事情,你说不知道,然后听到你刚才说的那句话,若依已经很满足了。”若依语气哽咽的道,“皇上已经下旨将若依许配了太子,以后我们就不要再见面了吧。”
“真的?”李恪自言自语道,“父皇不会下旨让你许配你李承乾的,不会的。”
“殿下,是真的,爹爹已经答应了这门亲事,若依下个月就要跟太子成亲。所以,以后若依再也不会来汉王府,殿下也不要再来侯府吧。”若依说完这句话的时候,不顾李恪的近乎于疯狂的状态,忍住自己想留下来的冲动走出李恪的书房。
屋外大雪纷飞,白蝴蝶一般的雪花在寒风中欢快的飞旋,然后轻轻的落在地上。若依被屋外的冷风一吹,心里一阵颤抖,同时自语道,“永别了殿下。”
第一百五十一章 太宗大怒
“不——不可能。”李恪大呼一声,冲出书房,“陈其,准备车架,陪本王进宫,”然后,一把拉住候若依,神情激动的说道,“若依不可能,父皇不会下这样的旨意,本王即刻进宫禀明父皇,让他收回旨意,再将你赐婚给我。”他一边说,一边拉着若依的手,就向外走去。候若依的话就像晴天霹雳一般,对他的打击很大,所以他跟候若依说话的时候语无伦次,仿佛陷入了癫狂状态。
“诺。”此时回答李恪的不是陈其,而是黑衣卫中的双煞之一的阴煞王中长。
“殿下。”若依挣脱李恪的手,反身从李恪身后将他反手抱住,语带哽咽的道,“殿下,你冷静一下,圣旨一下,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你不要这样好吗?若依很怕的。”候若依看到李恪的癫狂举止岂能不明李恪对她的心意,再也不能装作无动于衷的离开。
爱情就是这样,在不曾拥有的时候,它就像一只无人理睬的丑小鸭。但是,当你真正的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它就像是天上的天鹅,会引来无数人妒忌的目光。
候若依明白让自己许配给李承乾是某个有心人的安排,打击的目标自然就是李恪。不然以自己和李恪长时间的交往,平常人岂能冒这么大的风险甘愿得罪李恪而给自己和李承乾做媒。然而,她自己能有什么办法呢?男女之事,媒妁之言,都得听从父母之命,岂是由自己做得了主的。再说皇上的圣旨已下,就是自己的爹爹都要听从,自己一个弱女子又能怎么办呢?所以,她现在能做的就是阻止李恪进宫请求皇上收回旨意。自己已经跟李承乾有媒妁之约,如果此时李恪进宫让皇上收回圣旨,请求皇上下旨将自己许配给他,皇上会怎么看李恪,朝中大臣会怎么看李恪,长安百姓会怎么看李恪,天下读书人会怎么看李恪,大唐百姓会怎么看李恪?候若依想到这里,身体不由的在颤抖,如此照自己推断,那么这个设计打击李恪的人心计之高,手段阴狠,堪称举世无双。不动一兵一卒,只用只言片语,就能将李恪推到天下人的对立面。候若依此时什么都不敢想,就想尽自己的努力阻止情绪失控的李恪进宫,等他清醒过来,就会明白这是有人在算计他,他就不会如此偏激的行事。
候若依的话似乎起到了作用,李恪被她抱住,静静的屹立在满天的风雪中沉默不语。
半响,李恪突然平静的说道,“若依,本王知道这是有心人在算计本王,即使如此本王也要进宫。”李恪掰开抱住自己的候若依的手,在雪地中屹立了片刻的李恪此时已经被冷风吹的从刚才的打击中清醒了过来,他语气不容任何人质疑,“若依,本王这一生失去的东西太多了,有些是本王故意丢弃的,有些是本王无能为力挽回的。”说到这里,李恪举目望向向南的方向,他想起了前世的以诺,想起了今生远在江南的长孙冰凝,“如果本王因为别人的算计就这么退宿,就这么妥协的话,那今后本王自己都会瞧不起自己,自己都会痛恨自己。”李恪好似在沉思,又好似在回忆,“自从父皇登基,本王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有些东西你要是去争取就还有希望,如果连争取的勇气都没有了,那本来就是属于你的东西也会被别人抢走。所以,本王必须进宫面见父皇,虽然本王知道此事很难有回旋的余地,但只要有一分一毫的机会,本王就一定不会放弃,就一定努力说服父皇收回成命,让他下旨赐婚于你我。”
候若依听完李恪的话震住了,他不知道李恪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遭遇,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番话。但是,她听到李恪为了不失去自己,甘愿站在天下人的对立面,她被感动,她无话可说,她觉得自己现在就是死了,此生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但是,爱一个人就始终会为他着想,候若依爱上了李恪,想的永远是李恪。所以,此时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劝诫李恪,但还是不想让李恪真的走上劝谏这一步,所以只能从李恪的利害关系陈述,哀求道,“殿下,你既然清楚了有人在借用此事陷害你,那你就不要进宫好吗。你知道吗?如果你真进宫面见了皇上,你将此事说出来,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啊。到时候你不仅失去的是皇上的宠爱,还将失去天下百姓的心啊!”
“若依,不要再劝本王,本王心意已决,便不会更改,你快回去吧,在府中等本王的消息,小心着凉。”李恪甩开她的手,头也不回的向走廊而去。此时他的心里在想该怎么跟李世民进言才能让他收回旨意,怎么诉说才能让他赐婚给自己。
然而,两个人的争吵惊动了府中杨恩,马周和刘仁轨等。他们以为王府中有人刺杀李恪,便领着一帮黑衣卫走了进来,正好听见了李恪的话,看见李恪甩开候若依的一幕。
“你们快劝阻殿下,别让他在此时进宫啊。”候若依此时已经没有了对策,他看到马周等人,相信他们知道皇上下旨把自己许配给李承乾的事,但并没有将这件事情告诉李恪,可能就是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才会隐瞒了下来。
“殿下,皇上已经下旨,此事已成定局,你进宫也无济于事……”马周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李恪阴冷的目光盯住。马周突然感觉自己就像【创建和谐家园】裸的站在李恪面前一样浑身感觉到不舒服。他被李恪盯的内心一颤,便生生将还没有说完的话咽了下去。一旁的许敬宗看到李恪眼中露出的寒光,低头不语,但他内心非常震惊,汉王殿下一个月不见,不知道经历了什么样的风雨,现在的他已经无形中露出霸王之气,眼神越来越像皇上了。李恪将目光移到许敬宗身上,见许敬宗低着头,便对进来的王中长说道,“车架准备好了吗?”
“回禀殿下,已经准备好了,请殿下上车。”王中长恭敬的回答。
“恩。”李恪点点头,不再理睬众人,在王中长的护卫下出了汉王府。
李恪来到甘泉宫的御书房,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扑通”李恪跪在李世民面前,“父皇。”李世民抬头,看到是李恪,便和颜悦色道,“恪儿,不用行礼,快起来,这几天政务繁忙,朕一直没有时间去看你,今天看到你身体没什么大碍,朕也放心了。”李世民一边说话,一边翻阅奏章。
“父皇。”李恪刚要说话,就见李世民又抬头看了他一眼,将手里的奏章放在玉案上,语气和蔼的道,“你今天来是有事情要跟朕说吧?什么事情起来说话。”他语气中透露的威严不容别人抗拒。
但是李恪对李世民的话不予理睬,依然跪着说道,“父皇,儿臣恳请父皇收回成命。”
李世民眉头微皱,他猜出了李恪来此的目的,沉声说道,“如果你是为了你大哥承乾婚事,那就不用再说了,此事朕心里有数,你回去吧,这件事你不该插手。”
“父皇,儿臣恳请父皇收回成命。”李恪迎着李世民严峻的目光说道,“自儿臣跟候若依相识,便彼此欣赏对方的才气,后来通过相处早已心有灵犀互生爱慕,只因时日尚浅,又因儿臣还未举行冠礼,便没有禀报父皇,如今……”
“够了!”李世民打断了李恪的话,吼斥道,“候若依已经许配给你大哥李承乾,你现在在此妄言你和她的事情,是在亵渎你大哥和候若依的亲事。你不用再说了,下去吧。”李世民缓缓的摆摆手,“今天你说的话就当父皇没有听到,你也没有说过,外人也不会知道你说过什么。此事就此作罢,以后休要再提。”他的话果断而又坚决,不容李恪反驳和质疑。
李恪见李世民没有答应自己,连自己的解释都不听,便伏地而泣,“父皇,儿臣……”
“逆子,你还要让朕说多少遍?”李世民终于怒了,他“腾”的从座位上站起来,怒视李恪,“朕念你出使突厥有功,便不予追究你如此亵渎兄嫂之罪,但你竟敢不知进退,一而再再而三的亵渎你的兄嫂,你真以为自己有几分功劳朕就不敢治罪于你吗?那朕现在就……”然而,李世民说到这里突然不再说话,因为此时他看到满脸泪水得李恪,不由心中一阵酸楚。此时的李恪哪有在大殿上侃侃而谈的风雅,哪有在面对出使突厥时的舍我其谁,哪像是一个能写出《满江红》那样豪迈诗句的大唐英豪啊。现在的他根本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受了委屈跟自己的父亲诉苦的孩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作为父亲的李世民呢?所以,在看到李恪像个孩子一样痛哭流涕时候,李世民刚要说出治李恪罪的话被生生收住。他微微感叹一声,然后走到李恪面前将他扶起,露出了慈祥的面孔,就像一个慈父教导自己的儿子一样说道,“恪儿,你要知道世间没任何事情是完美的,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从中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那么你相应的就要为此而失去另一件东西。父皇知道你会明白朕今天跟你说的这句话,即使你现在不明白,迟早都会明白父皇的意思。即使你今天痛恨父皇,但当某一天你理解父皇的意思的时候,你才会明白父皇的心意。”说到这里,李世民便不再言语,同时制止李恪开口说话。他在御书房面朝北方,像在沉思,又像在犹豫不决,更像在下一个难以决断的决心。少顷,他恢复了帝王的威严,语气强硬的说道,“过完这个年,明年你就带上苏定方和他的八千骑兵去并州吧,没有朕的旨意,不许回长安。”同时,他将目光定格在李恪的身边,告诫道,“此事以后修要再提,要是让朕发现你为此事而耿耿于怀,对你大哥李承乾有所不满的话,别怪朕不念父子之情。”
“儿臣明白。”李恪被李世民的目光盯的全身发冷,被他这句话给震的内心颤动不已,躬身退出了甘泉宫。
第一百五十二章 书房谈话
李恪出了甘泉宫,懵懵懂懂的回到汉王府,将自己关在书房中沉默不语。马周等人对李恪的举动感到不安,他们轮流来劝解他,李恪都闭门不出,让他们无功而返。最后就是他最为敬佩的老师岑文本来劝解他时,他都闭门不开,不予理睬。
王府上下对李恪的这种反常表现的束手无策,如果说他跟大家发脾气,发泄一番将心中的愤怒和不满倒是不会出么大事。反而这样不言不语的沉默往往会让一个人陷入疯狂当中而不能自拔。所以王府上下对他的反常举动束手无策,都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
聚义殿,汉王党的心腹除了还在漠北的苏定方和灵州养伤的陈其,其余人都在。尚书仆射封德彝,大理寺少卿孙伏伽,王府长史褚遂良,秘书郎岑文本,长安县县令邓同达,长安县总捕头左翼,五虎,马周,许敬宗,刘仁轨齐聚一堂,大家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李恪现在的问题。
十天前,李世民下旨将候若依许配给太子李承乾的时候,马周和许敬宗就分析出了其中的厉害关系。他们知道不管对方用了什么方法让皇上将跟汉王交好的候若依许配了太子李承乾,但其人的用心就是打击汉王李恪。
可以说这个人对汉王的性格了如指掌,他断定汉王肯定会为了候若依劝谏皇上收回成命。到时候皇上会怎么看待汉王李恪呢?李承乾是他的大哥,阻止大哥的婚事,抢兄长的女人。这让一向标榜兄弟友爱和睦的皇上肯定会龙颜大怒。如此一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马周和许敬宗想到这里,不由佩服起此人对于圣意的揣摩和利用。
候若依跟李承乾有媒妁已成事实,圣旨已下,岂能收回,所以汉王李恪劝谏皇上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让皇上大怒,然后失宠,失去皇上对他的信任。不但在皇上面前失宠,而且,汉王阻止大哥的婚约,抢兄长的女人这样的事情要是传出去的话,朝中大臣会怎么看汉王,长安百姓会怎么看汉王,天下读书人会怎么看汉王,大唐百姓会怎么看汉王?朝堂上党派林立,谁愿意相信汉王而不尊朝廷圣旨?天下百姓岂能因为汉王的一句解释就妄论圣旨的不是?所以,就这变相的将汉王推到了天下百姓的对立面,让他成为了一个阻止大哥婚约,抢劫兄长妻子的十恶不赦的人。如此一来,汉王的突厥之行对他而言也就成了无用之功。
马周和许敬宗从李世民下的旨意中分析出了这些东西,所以他们便决定将这件事情封口,不让身受风寒归来的李恪知道。所以,便有李恪回府养伤期间对此事一无所知的现象。然而,这件事情做起来不容易,他们必须要征得一个人同意,这个人就是杨妃。
千秋殿日夜思念自己儿子的杨妃在听完马周和许敬宗的分析之后明白让李恪知道这件事情的后果,便同意了马周和许敬宗的建议。在杨妃的默许下,马周和许敬宗就决定暂时不让李恪知道关于圣旨的事情,让他在府中养病,等到他病情好了之后在循序渐进的告诉他实情。到时候李恪至少不会像这样突然间受到致命的打击。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样关键而敏感的时期,候若依还会来汉王府找李恪,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所以,在李恪执意要进宫劝谏李世民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已经难以挽回他的结局。所以,两人在李恪走了之后就迅速的召集了汉王府的心腹成员,想让大家在事情还没有闹大之前就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然而,众人讨论了半天都没有得出什么有效的结果。等到李恪回府,自己将自己关在书房,他们便开始担心李恪,反而将如何处理这件事情放在了一边。
封德彝见众人都想不出一个什么好办法,最后只能无奈的道,“如此,就只有去宫里请杨妃娘娘了,也只有他才能劝解和开导殿下。”
“杨妃娘娘有病在身,如此天寒地冻的在宫里宫外来回行走,恐怕会让她病情加重吧?到时候皇上怪罪下来……”邓同达迟疑道。
“这都到什么时候了?你还想着皇上怪罪下来的事情,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样才能让殿下从这件事情中解脱出来。”封德彝怒道,“至于以后皇上怪罪下来,就由老夫帮你们顶着。”
封德彝说完话,环视了众人一眼,见大家都没有异议,都表示赞同,就对身边的马周道,“宾王,你火速进宫一趟,将殿下的事情告诉娘娘,多余的话不用说,娘娘自然能够明白该怎么做。”
“封仆射请放心,微臣这就进宫。”马周一拱手,然后快步离开聚义殿,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
马周离开不久,约莫过了两柱香的时间,杨妃就从皇宫中匆匆赶到了汉王府。因为思念李恪而重病在床的杨妃在李恪回来之后病情有了好转,恢复的速度很快。此时,虽然脸上还略有憔悴,但掩饰不了她的雍容华贵。虽然,脸上布满对李恪的担忧之情,但身为前朝公主,如今大唐的贵妃娘娘的她依然有着几分母仪天下的气度,让聚义殿的众人折服不已。
“微臣参见贵妃娘娘。”众人给杨妃施礼。
“平身。”杨妃在封德彝还没有跪地施礼前将他扶起,对于这个两朝重臣,杨妃极为看重,在李恪势单力薄的时候,他能够挺身而出,力挺李恪,就这点就值得自己对他要礼遇三分。
“殿下在书房,娘娘请。”封德彝知道杨妃时间有限,便在马周等人的陪护下来到了书房门外。
“咚咚。”杨妃以前身边的侍女,如今服侍李恪的兰儿敲门,“殿下开门啊,娘娘来看你了。”
“恪儿,是母妃,快把门打开。”杨妃神情紧张的说道。
半响,“吱呀”一声,书房的门推开,李恪神情失落的走了出来,此时他哪有半分昔日汉王的气度,要不是穿着华丽,憔悴的样子跟饥寒交逼的饥民没什么区别。
“母妃?”李恪对杨妃的突然造访很吃惊,他看到在雪花纷飞的屋外,脸上被冻的有些煞白的杨妃,然后他突然“扑通”一声,跪在杨妃面前,“儿臣不孝,时常让母妃担忧,还让母妃在如此天寒地冻的时候来到府上劝导儿臣,还请母妃治罪。”
杨妃不顾身边众人的看待,将一脸憔悴的李恪揽到怀里,“恪儿,是母妃不好,让你受苦啦。”然后,在兰儿的服侍下,杨妃和李恪两人进了书房。
封德彝知道杨妃和李恪母子有很多重要的话要谈,便吩咐刘仁轨在书房外面派重兵把守。刘仁轨岂能不明白封德彝的意思,所以他调集了黑衣双煞王中长和朱童率领数十名黑衣卫将书房四周守护的严严实实。封德彝看到刘仁轨的布置方才满意,然后吩咐众人离开此地,继续到聚义殿商讨如何解决李恪劝谏李世民收回圣旨的事情。
商讨只是一个形式,他们主要还是在聚义殿等杨妃的消息,看她是否能够劝导李恪,解开他心中的心结,让他能够从这件事情的打击中解脱出来。毕竟,李恪已经面见过李世民,肯定已经得到了李世民的回复。他们现在还不知道皇上对汉王的态度如何,所以一时也拿不准主意该如何行事。所以,只有等待杨妃劝导李恪,然后从李恪嘴里得到皇上的真正态度,才能制定相应的对策。
所以,回到聚义殿的众人依旧不说话,沉默的沉默,喝茶的喝茶,气氛很诡异。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聚义殿外的大雪越下越大,就像刻意跟李恪的心情作对一样,让众人在等待中显得越来越难以沉得住气。
就在众人等到快要崩溃的时候,杨妃和李恪终于从书房中出来,来到了聚义殿。众人看到杨妃身边神情不再显得沮丧的李恪,心里不由的轻松了不少。
“恪儿已经没什么大碍,大家不用太多担心。”杨妃对众人道。然后,在李恪和众人的陪护下出了汉王府。看到杨妃的车架消失在雪花漫天的尽头,李恪方在众人的拥簇下来到聚义殿。
“多谢大家对本王的关心,本王现在已经没事了。”说到这里,李恪看了众人一眼,继续说道,“至于这件事情,父皇已经下了旨意,本王不会再插手此事。杨老,吩咐下去,备好酒菜,本王要在府中宴请大家。”李恪吩咐完之后,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聚义殿。
“诺。”杨恩在李恪离开之后才回过神来,回答道。
而众人的反应跟杨恩差不多,他们都为李恪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感到吃惊。同时他们更加惊讶杨妃娘娘究竟跟汉王殿下说了什么话?会让刚才还是一副失魂落魄,憔悴不堪的汉王此时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然而,不管杨妃娘娘说了什么话,只要汉王殿下能够从这个沉重的打击中解脱出来,对他们来说就是好事。所以,在听到李恪在府中款待自己的时候,他们知道汉王殿下终于解开了心结。所以,心里都高兴不已。
第一百五十三章 升迁部署
晚宴开始的时候杨恩来到了聚义殿,将众人邀请到了聚义殿的偏厅,也就是举办晚宴的偏殿。众人到了偏殿才发现李恪早已就坐,众人见到李恪,便要给他施礼,李恪在封德彝施礼前将他扶住,就像杨妃一样,李恪对封德彝颇为敬佩。
在李恪的招呼下众人落座,然而,明显的让人感觉到的就是京城六少,也就是昔日的长安五虎一太岁很不和睦。现在已经被分别分成了两个阵营。以秦怀玉和程怀亮为主的阵营,他们虽然跟李恪是结拜兄弟,但在政见上还没有表现自己的意见。另一个阵营李宗和尉迟俊。而柴哲威和李恪的堂兄弟关系使得他被李宗尉迟俊所接受。所以,他也在李宗和尉迟俊一方。导致他们之间不和的原因就是因为李恪在突厥遇难时的分歧。所以,即使李恪平安回归长安城,李宗和尉迟俊也没有对秦怀玉和程怀亮两人态度有所改变。而李恪自然而然的站在了支持他的李宗和尉迟俊一方。所以,京城六少表面上因为兄弟情义虽然维持着团结和睦的形象,但实质上已经分崩离析,不复往日的辉煌。
所以,宴会在举办到一半的时候,已经喝得醉熊熊的尉迟俊和秦怀玉突然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而吵了起来,之后又牵涉出程怀亮和李宗。对于双方争吵原因李恪没有过多的询问便站在李宗和尉迟俊一方说话。所以,最终秦怀玉和程怀亮负气离开。宴会便被搞的不欢而散。
但是,这似乎是李恪最想看到的结果。因为,秦怀玉和程怀亮离开之后,李恪便将众人请到了他的书房,并且吩咐杨恩增加了书房的保卫工作,没有他的命令不准任何人靠近书房。这样,在李恪的书房中,真正的汉王党成员除了还在漠北的苏定方和灵州养伤的陈其便聚集在了一起,他们分别是:尚书仆射封德彝,大理寺少卿孙伏伽,王府长史褚遂良,中书省秘书郎岑文本,长安县县令邓同达,长安县总捕头左翼,京城六少的柴哲威、李宗和尉迟俊,待御史马周,许敬宗,刘仁轨。
李恪看了一眼属于自己的绝对核心成员,心里快慰了不少。他们可都是以后大唐政坛的翘楚啊。或许现在自己手中的这些人在大唐的朝堂上显得微不足道,但只要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时间,再过十年,甚至十五年,他们肯定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绝对能撼动大唐政治的半壁江山。
李恪想到这里心中豪气顿生,脸上有了淡淡的笑容。他以前只顾着将这些有用的人才召集到自己麾下为自己效力,而没有想过如何能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集团,发挥更大的潜力。因为,结党营私是每个帝王最大的忌讳,李世民也不例外。所以,他不想让自己提前引起李世民的注意,提前暴露自己的实力。然而,通过候若依这件事情之后他终于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若想要做到能够左右政局的能力,就必须要让自己身边的实力成为一个集团。要想跟长孙无忌这样根深蒂固的权臣和他背后的势力相斗,就只有联合自己身边实力,培养自己的势力才能与之抗衡。
所以,李恪在这个时将大家刻召集在一起,名义上是府中宴请众人,然而真正的目的是增进众人之间的相互了解,让他们能够抱成一个团,在今后的朝堂上相互扶持。同时,他想给大家透露一个信息,那就是从今天起,他汉王李恪要真正的参与到朝廷的政局当中去,要直面与自己的政敌交锋。所以,他想知道大家的态度,他要大家表明自己的立场,是支持自己,或者是选择离开。
众人不是傻子,自然明白李恪的目的,封德彝和孙伏伽是绝对的支持李恪,是李恪的中坚力量。岑文本、马周、许敬宗和刘仁轨自不必说。褚遂良身为王府长史,李恪的授业恩师,自然逃不了干系。邓同达和左翼为李恪提拔,深受李恪恩惠。所以,众人在这个时候都选择了站在他的一方,选择了支持李恪,与他共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