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是。”房玄龄躬身领命,就见岑文本已经将拟好的圣旨呈给了李世民。
“朕不用看了,你们大家看看,如果没什么大问题,即可下发兵部,由兵部直接快马发到边关去。”李世民干脆利索的说道。
大唐的诏书程序是由皇帝下旨,尚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然后再由中书省逐一发到各部执行。所以,李世民虽然下了旨意,但是还是需要走完这道程序,要各省审核才能下发。
门下侍中高士廉看了一眼诏书,将其递给封德彝,封德彝看了一眼,表示没有任何意义,诏书这才下发下去。
“至于如何安置百姓,等有了具体详细的战报再议吧!”李世民话语中显得有点疲惫,“户部可以提前准备物资,做好应急准备。”
“臣明白。”封德彝为尚书仆射,主管户部,他躬身领命。
“恩,你们都下去吧!”李世民知道云州急报,各省要做个防范准备,便不再多言,“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求亲的事就暂时先放一放,等到云州的战事解决了再议也不迟。”
“诺。”众人躬身一礼,退出了两仪殿。
“辅机留下。”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快要走到门口的时候说道。
长孙无忌的脚刚跨出门槛,就听到李世民的话,只好硬生生的将脚收了回来。
第一百一十三章 长孙无忌的秘密
长孙无忌从两仪殿出来的时候脸色很难看,李世民还是第一次跟他发这么大的火,他觉得自己还是不够了解他,或者说是他已经变了。作为大唐的天子,大唐的皇帝,他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秦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谁只要损害了他的利益,即使你是他最亲近的人,他也不会放过你。想到这里,他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李世民在两仪殿跟他说的话,“辅机,暗卫系统到底是怎么回事?别说这两个月没传来突厥的情报是天气变化的问题?”
“你不用给朕解释,朕把暗卫交给你,让你兼任左武侯大将军是因为信任你。朕没有别的问题,你就告诉朕,暗卫系统为什么连漠北连降大雪,突厥牛羊死伤惨重,部落生活饥寒交迫这样的信息都传递不到长安?”
“以前做秦王的时候,暗卫系统是对内的,主要针对的目标和对象你自己知道。但是,如今我们的敌人是突厥,是草原的枭雄颉利,你应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吧?”
“你知道?你要是真知道,暗卫会连突厥受灾这样的情报都传递不到长安城?你这个左武侯大将军是怎么当的?汉王李恪两次遇刺,朕都没有责备你们暗卫,因为你们有自己的任务,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现在,突厥入侵宿州,关于大唐百姓的生死,你们暗卫是干什么吃的?每个月给你们饷银,你们就是这样办事的?暗卫失职,你是让我听之任之呢?还是你自己要做出一个交代呢?”
“我不要你保证什么,你给我回去之后好好的整顿一下,朕不想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们还会像今天这样。”
长孙无忌的脑海中不断的闪过李世民的话,李世民真的发怒了,他从李世民的眼神中看到了一抹寒光。那种眼神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就像一把刀深深的刺疼了长孙无忌的心。然而,这又怪谁呢?要不是自己抽调了精锐人手去调查那件事情,暗卫在漠北的势力不会这么单薄,不至于连这样的情报都递不到长安。自己是太过疏忽大意,没有将精力放在漠北,而是放在了那件事情上。可是,李世民那一抹寒光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哎!长孙无忌微微一叹,暗卫终究不是自己的势力,由不得自己啊。经过今天的事情,估计自己左武侯的位置也做到头了。看来还是要培植一个属于自己的势力,以后办的事情还很多,不能总是仰仗别人手里的力量。
长孙无忌如此想着,人已经不由自主的走到了东宫门口。他抬头看了一眼东宫气势毫不逊于两仪殿的亭台楼阁,想到李承乾的时候。同时,他又想到了李泰和李恪,微微叹息了一声。李承乾各方面都不如他们两个人,李泰有才,李恪更是智计百出。可是又有什么用呢?李承乾不管怎么懦弱,怎么无能,可他终究对自己很尊敬,最听的还是自己的话。
长孙无忌就这么的在东宫门口沉默片刻,默默的离开了皇宫。
李恪关于云州急报的内容是从岑文本的口中得知的,并且岑文本还是告诉了他两仪殿讨论的内容和结果。最后,在李恪临走的时候,岑文本还跟他说了关于李世民单独留下长孙无忌的事情。
李恪回到府中,在书房独自沉思起来。急报的内容他不关心,因为最终的结果他都知道。他关心的是李世民单独留下长孙无忌这件事情。
对待长孙无忌,李恪始终都很谨慎。对于这个人,他来到大唐之后就开始防范,一直没有松懈,监视他的力度反而因为对他了解越深而有所加强。历史上的自己就是因为他而枉送了性命。所以,他不相信自己能跟长孙无忌亲近到一起。娶他的女儿?长孙无忌肯定会推辞。跟他拉关系,把他绑在自己的船上?笑话,恐怕最后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所以,他跟长孙无忌永远是敌人,不能成为朋友。
而对待敌人的态度,李恪从来就像对待朋友一样,了解他的喜怒哀乐,了解他的优点和缺点,了解他的一起。只有对敌人真正的了解之后,才能做出对他的致命一击。
在李恪的心里永远藏着一句话,那就是自己今后想要活着,长孙无忌就必须要死。除此别无选择。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李恪所知道的一些历史知识,他能肯定长孙无忌很迷恋权势。虽然,现在的他对于权力看的很淡薄,那是因为李世民是大唐的皇帝。他跟在李世民的身边待的太久了,很了解李世民的性格。他知道李世民讨厌贪恋权势,爱慕虚荣的臣子,即使是他有才华,只要贪恋权势,爱慕虚荣就不会得到特别的重用。就像李世民对待侯君集一样,侯君集有才,但终究只能在京城做一个将军,不能统管一方的军政。就是现在让他编练新军,如果不出长安城,侯君集依然只是一个闲职在京城的大将军而已,没有多大的权势。所以,他把自己对权力的迷恋隐藏的很深,不让李世民发现。如此,李世民会更看重他,会更加重用他。就像贞观二年他请求李世民罢免自己的尚书右仆射一样,他这是以退为进,赢得李世民的好感和信任。才会在李世民病故的时候视他为心腹,托孤给他。
当初他追随李世民的时候就可以看的出来,他是一个有心计,城府很深的人。起初他只是跟随在李世民的身边,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是,等到李家有实力了,有资格推翻隋王朝的时候。他果断的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李世民。
大唐立国之后,通过李世民实力的不断增长,他又不止一次的给李世民策划夺取太子之位。并且,亲自策划了玄武门政变,让李世民顺利的入住了东宫,然后登基为帝。
之后他又干了什么呢?扶持李承乾成为太子,成为了大唐未来的皇帝。为什么是李承乾而不是李泰呢?因为,李泰聪慧,不会受他摆布和限制。而李承乾懦弱的性格决定了什么都会听他的。
但是,后来随着李承乾慢慢的长大,对于他的摆布和训斥开始做出了反抗。就是这个时候,他又觉得难以更好的控制住李承乾,所以他便舍弃了他,转而支持李治。因为,那时的李治岁数还小,他很容易控制。即使李治能够登基为帝,他相信没有根基的李治更容易受他的摆布。
李恪想到这里,不由的微微一叹,为李承乾可惜。当时,如果长孙无忌能够不舍弃他,始终如一的支持他的话,以长孙无忌的手段和智谋,皇位一定会是他的。可是,这只是一个如果,根本不能成立,只能说是李承乾的悲剧而已。因为,他没有真正的了解长孙无忌这个人,没有了解长孙无忌支持他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突厥,云州,京城。”李恪暗自忖道,“看来暗卫出了问题,不然怎么对薛延陀与回纥、拔野古等部相继叛离。然后回纥又大败颉利可汗这样的大事都没有传到京城让父皇知道呢?”
长孙无忌掌管暗卫系统,今天在两仪殿单独留下他肯定就是为了这件事情。但是,李恪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以暗卫的实力不会这么逊色,让这样的情报都传不到京城。那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冰凝是暗卫的人,并且职位不低,常年在江南究竟寓意为何呢?”李恪喃喃道,“江南,扬州!”
“扬州?”李恪想到扬州突然惊了起来,扬州不是自己外公最后身死的地方吗?如果,长孙无忌把暗卫的主要力量派到了江南,而且重点是扬州的话,那么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宝藏。
想到这里,李恪心里的疑惑终于解开了。能让长孙无忌如此不顾及李世民怪罪而行事的事情,除了自己的外公隋炀帝当年的宝藏之外,不会有什么别的东西。但是,同样的问题又浮上他的心头,长孙无忌寻找宝藏究竟为了自己呢?还是受到李世民的指示呢?
不管是受到李世民的指使,还是长孙无忌的擅自行动,李恪都觉得宝藏的可能还牵扯到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也只有如此,杨妃为了保护他才会守口如瓶。
“历史上的李恪是因为没有实力知道这个秘密,可我不会。”李恪暗自发誓道,“我一定会努力,努力到自己有实力,有资格让母妃可以告诉我宝藏的事情。”
第一百一十四章 一日二报
李恪想通了李世民单独留下长孙无忌的原因,又了解到了长孙无忌的秘密后李恪对长孙无忌的行事很震惊。不说他抽调暗卫系统调查宝藏一事是李世民的安排还是他自己另有目的。但其本身所表达的含义就是想置自己于死地。杨妃极力隐藏宝藏事情能跟自己没有关系吗?而长孙无忌却极力的要调查这件事情。杨妃隐藏的目的李恪知道,是为了他的安危。如此一想,长孙无忌想找到宝藏,想知道宝藏的秘密,其目的就不言而喻。
“没有想到啊,长孙无忌。”李恪叹息道,“原来你一直都在寻找想置本王于死地的办法,只是本王以前没有察觉出来而已。因为你知道平常的办法没法置我于死地,你就想用更高明的手段,用宝藏这条线索。你知道一旦让本王跟前朝扯上什么关系,本王的敌人就不是你一个人,而是整个大唐的朝堂。到时候就算是本王势力再怎么强大,也只能任你宰割。你果然不简单啊,不愧是贞观年间的名臣和永徽的权臣。手段高明,懂得借势打力,把自己对本王的不满变成大唐朝堂上众人对自己的不满。虽然,你是本王的对手,是本王的死敌,但本王不得不佩服你的智谋。”
李恪在猜测到长孙无忌的秘密之后,心里暗自为李承乾叹息了一番。如果,他能够明白长孙无忌的心思,温顺的做一个听长孙无忌的话,看长孙无忌的眼神行事的皇太子,就不至于会被逼到反叛的地步。同时,他也为李泰感到可惜,李泰太过自我,根本不把长孙无忌放在眼里。如果,他能利用好长孙无忌的他亲舅舅这层关系,明白长孙无忌的心思,皇位可能就是他的。
“本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即使要等本王有实力,让母妃主动的告诉本王宝藏的秘密。但就怕你真的查出一些蛛丝马迹来啊,这样对本王以后的行事也不利啊。所以,不能置之不理的让你调查这件事情。”李恪自言自语道,“派人将你杀了?以你家族的实力和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刺杀你容易,但杀了你之后本王的前程就没有了,得不偿失。不杀你,难道杀冰凝呢?”
李恪想到冰凝,心里突然一疼。这个女孩子是自己来到大唐之后唯一感觉自己喜欢上的女孩子啊。她给自己的那种平淡,不拘束的感觉就像是自己的初恋一样,很纯洁很舒心。
“可是为什么你偏偏是长孙无忌的女儿呢?虽然不是亲生女儿,但是就算是养女,以你的性格是不会背叛长孙无忌的。”李恪想到这里,心里有点悲伤,世间事情十有【创建和谐家园】都是不尽人意啊。
“刺杀她,本王真的做不到的,不忍心啊!就算是跟皇位扯上关系,自己能忍心下得去手杀她吗?”李恪叹道。心里不由的想起在渭水边送别的场景来,长孙冰凝对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还有她那一轻轻的吻。那句话,那个吻就是表示了她的心。一吻定终身,在她的心里,不会再有别人男人,除了李恪。
……
李世民在收到云州八百里急报之后,心神不宁,总是觉得事情不是这么简单。但是,急报的内容和暗卫提供的关于突厥的情报很少,让他难以做出具体的对策,只能暂时让李靖节制所有北方各都督府的兵马,防御突厥的入侵。可是,他也知道这不是什么好办法,这样的对策对于突厥寇边显得过于简单,达不到阻止他们入侵的目的。所以,三天来他的心情都不是很好,始终在想云州的战事。
可是,就在李世民想云州战事出神的时候,突然间王德匆匆闯了进来,不及李世民问他就开口道,“皇上,宿州急报,三天前宿州遭到突厥入侵。”然后,王德递给了李世民一份急报,李世民看完急报,气愤的将急报扔在桌案上。宿州遭到突厥夜袭,副将孙富通战死,主将王宽带着部分百姓从北门出逃。突厥在宿州城烧杀抢掠,烧毁房屋无数,杀死的宿州百姓更是数以万计,更为可恨的是他们还掠走了不少宿州的百姓。
“传召封德彝,萧瑀,房玄龄,高士廉,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高士廉,王珪和岑文本到两仪殿议事。”李世民语气冰冷的说道,突厥寇边,抢劫钱财的结果想到了,甚至他们会屠杀大唐百姓的结果自己也想到了,可就是没有想到他们还掠走了不少的百姓。漠北的冬天,北风呼啸,即使常年生活在那种苦寒之地的突厥人都难以忍受,更何况是一些衣着单薄,没有饭吃的大唐百姓呢?死了人自己没法解救他们,可是活着的百姓自己不能不管啊。
“臣等见过皇上!”李世民在想宿州百姓的时候,尚书仆射封德彝和萧瑀,中书令房玄龄,门下侍中高士廉,兵部尚书杜如晦,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尚书左臣魏征,谏议大夫王珪还有秘书郎岑文本等人来到了两仪殿。
“宿州急报你们都看看吧!真不出朕之所料,云州的突厥骑兵只是一个幌子,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宿州。看完了说说自己的看法。”李世民用眼神扫了一下玉案上的急报,语气愤怒的说道。
王德上前将急报拿给了封德彝,封德彝接过急报,一目十行的看完急报,然后再给萧瑀,众人依次看完急报之后,急报又回到了王德手里,王德将急报放在了案几上。
“皇上,老臣建议让李靖整顿兵马,立即北伐突厥,解救宿州百姓。”封德彝两朝臣子,辅佐了两代帝王,对于揣摩帝王心思的本领很高。他知道李世民心里也想着北伐突厥的想法,所以第一个开口说道。
“皇上不可啊!”封德彝话刚说完,还没有等李世民搭话,就见长孙无忌突然反对道,“皇上,突厥寇边已非常事,但出兵突厥乃是国之大事,不能轻易北伐啊。”
“长孙尚书,宿州的百姓在突厥的手里遭受磨难,漠北酷寒之地,宿州百姓在那里生命危在旦夕,你阻止皇上北伐,想置宿州百姓于何地?想置皇上于何地?”封德彝和长孙无忌一向不对头,见他反驳自己,责问道。
“皇上,宿州百姓之事可以另想它法,北伐之事不能操之过急啊。”长孙无忌依旧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今的大唐还没有跟突厥一战的实力,轻易北伐不但救不了宿州的百姓,还会损兵折将,兵败阴山啊。”
“那你说说宿州百姓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李世民语带愤怒的问道,他也想出兵攻打突厥,突厥的嚣张和残忍使他不能再这么沉默下去了。所以,他对长孙无忌的劝谏很不满意,责问道,“难道朕作为大唐的皇帝,见百姓落入敌手,见死不救?”
“皇上,营救宿州百姓并非要动用兵马,突厥掠劫宿州百姓无非就是为钱财和粮食而已。”长孙无忌语气坚定的说道,“我们只要派人出使突厥,跟颉利谈判,用他们现在最缺少的粮食换回百姓,颉利不会不答应。”
“长孙尚书。”萧瑀在长孙无忌说完之后,语气阴沉的说道,“如果颉利漫天要价,难道我们也要答应吗?你要知道现在宿州百姓就在突厥人的手里,他们可以不在乎宿州百姓的死活,但是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宿州百姓在漠北冻死饿死。”萧瑀对长孙无忌的傲慢嚣张也不满意,见他刚才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不由的出声反驳道。
“皇上,微臣认为长孙尚书说的对,以现在大唐实力,没有跟突厥一战的能力啊!请皇上三思。”高士廉作为长孙无忌的舅舅,他自然支持长孙无忌。
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支持暂时不要出兵北伐,但长孙无忌说用钱财赎回宿州百姓的办法他们也不甚支持。毕竟现在的大唐国库很吃紧,突厥有宿州百姓在手上,真要是用钱财赎回的话,他们不会放弃这么好的一个漫天要价的机会,到时候大唐可能会在钱财方面付出很沉重的代价。
封德彝在听到高士廉反对出兵突厥,刚要反驳就听到李世民问道,“玄成,你对此事怎么看?”
魏征见李世民问自己,沉思了片刻说道,“皇上,宿主百姓不能不救,还请皇上以宿州百姓安危为主,臣便无话可说。”他不谈出兵不出兵,但告诉李世民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只要能救宿州的百姓,我就支持这样的决定。
“叔玠你和景仁,你们两个的意见呢?”李世民是一个善于聆听建议的帝王,他见在场的王珪和岑文本沉默不言便问道。
“臣建议皇上立刻出兵北伐突厥,营救宿州百姓。”王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用钱财赎回,突厥一旦漫天要价,如果两方的谈判陷入僵局的话,宿州百姓不会被冻死,也会被活活饿死啊。”
“还请皇上以宿州百姓为重。”岑文本也说道,他的建议倒是和魏征的意思一样。
岑文本的话一说完,就见王德匆匆的走了进来,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个脸色苍白,虚弱疲惫的校尉。
王德道,“皇上,云州张都督八百里加急!”
而那个校尉见了李世民也是跪地行礼,“参见皇上。”
“快说云州战报。”李世民急切的问道。
“宿州受到突厥夜袭,张都督知道宿州战况后特此呈上急报。”说完,校尉从怀中掏出了一份奏章。
李世民从王德手中接过奏章之后,一目十行的看完之后传给了封德彝等人,然后继续问道,“张公谨想主动出城消灭西坡的突厥骑兵?”
“末将来长安之前张都督已经下令整顿兵马,想在西坡突厥人还没有得到宿州战况的时候向突袭西坡。”校尉说道,“末将日夜不停的快马疾驰,方才在今天到达了长安城。至于其它的事情末将就不清楚了。”
校尉日夜不停的赶路,再加上宿州送往长安的战报发的有些晚,竟然让他同宿州的战报同一天到了李世民的案几上。
李世民摆摆手示意校尉退下,然后问道,“如今,张公谨已经出兵西坡,你们觉得我们还要再等下去吗?还要再用钱财赎回百姓吗?”
“还有,你们两个人呢?怎么不说话?”李世民看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一眼,沉声问。
“出兵北伐之事还望皇上慎行啊,但既然张公谨已经出兵西坡,以送急报的时间来算,估计战事已经有了眉目,我们何不再等待几天,等到云州战况有了结果之后再做决定呢。微臣认为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解决流离失所的宿州百姓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房玄龄见李世民问自己,毫不犹豫的说道。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人灭一国
“张公谨不明敌情,擅自出兵云州救援,造成宿州被突厥奇袭,皇上应该严惩他。”萧瑀语气平静的说道,在朝中他算是唯一一个没有结党的人,所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皇上,宿州的百姓不能不管,但突厥手上的百姓更不能不管,还望皇上早做决断。”封德彝就用强迫式的语气说道。
“皇上,朝廷已经对北伐突厥做了充分的计划,不能因为一时之气而置大唐国策不顾啊。宿州百姓要管,突厥手上的宿州百姓要救,但并非就要出兵,还望皇上三思啊。”长孙无忌再次苦劝道。
“封德彝房玄龄你们两个人负责宿州百姓的过冬问题,务必要使宿州百姓顺利的度过这个冬天。粮食可以暂时从附近的州府调集,房屋也要尽快的建起来。”李世民没有搭理长孙无忌的话,语气显得有点平静,倒是让众人有点不解,“兵部给漠北突厥一代防线的各州府都督下令,让他们整顿兵马,做好随时出兵漠北的准备。”
“遵旨。”房玄龄和封德彝还有杜如晦三人答道。
“至于张公谨的问题等战事一结束再做讨论,云中之战还没有结束,不能妄下定论。”李世民继续淡淡的说道。
“遵旨。”众人对于李世民突然的太过平静的语气疑惑不已,不敢再说什么。毕竟,这和刚才气愤不已,怒不可言的他要想着出兵北伐态度判若两人,众人一时倒是不知道该怎么适应了。
“你们下去吧!”李世民继续淡淡的说道。
“遵旨。”众人退出两仪殿后不断的询问李世民到底是怎么了,态度为什么会转变的那么快?这样的转变让他们不解,皇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表情,莫不是他有什么新的主意了?众人相互看看对方,见大家均是一副迷茫的神色,不由的失望,摇头叹息的各自离开。
众人离开之后,李世民望着众人离开的背影出神。通过张公谨云州救援一事,他发现了现在大唐军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级将领一听突厥寇边,都表现的很莽撞,不谨慎。遇到突厥问题,他们就忘记了思考。所以,他刚才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大唐普通将领对突厥的态度很难在短时间有所改变。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在这断时间扶植一批年轻的将领呢?
一则可以让他们在边关得到锻炼,二则可以让他们熟悉漠北的环境和突厥的习性,用北伐做准备,不是一举两得吗?
“既然,你那么能干,朕就让你到边关去锻炼锻炼吧!”李世民自言自语的说道。
旁边的王德在听到李世民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突,他突然觉得过了这个年,朝廷又该有一番大动静了。照皇上刚才这句话,他已经做出了抉择,很多人的职位可能就要有所变动了。
……
李恪在府中听完今天边关的两份急报和两仪殿商讨战事的结果后,沉默不语。他知道李世民的北伐是不可能进行的,和突厥和谈用钱财换取宿州百姓会成为李世民最终的决定。但是,如此一来,这个和谈的人选就显得极为关键。既不能太过软弱,让突厥的气势压住,漫天要价;但也不能太强悍,最后两方谈判陷入僵持阶段,受害的是宿州百姓。
放眼大唐的朝廷,马周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可是以他现在的为官资历和官职,根本没有资格去出使突厥。即使自己力谏马周,马周的职位再怎么升也不可能达到出使突厥的级别。所以,他在听完两仪殿李世民和众人讨论宿州百姓的事情之后,就考虑谈判的人选。
“可惜王玄策还没有出生啊,不然以他的外交才能,出使突厥,忽悠突然人那是绰绰有余啊!”李恪叹息道。他说的王玄策就是一人灭一国的,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外交官,一个在历史书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关于王玄策的故事,李恪还是在前世的时候读唐史才看到的。当时,在大唐周边葱岭南有国名叫天竺,现在改叫印度,其国民我们亲切的称之为阿三。在唐朝的时候印度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块。姑且分别叫东、西、南、北、中印度吧。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印度统一了印度半岛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会吐蕃王松赞干布,睦邻友好。三是看看文成公主。
但当时的印度正好发生了政变,在唐朝的时候,交通闭塞,通讯落后,李世民在遣出使者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印度会发生政变。所以,王玄策等人到了印度边境,知道了印度政变的事情之后,因为没有李世民的旨意,也只能照常上路。
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以为自己篡位引起了大唐的不满,同时他对大唐也很不感冒。所以,竟派了2000人马半路伏击,在路上的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皆遇难,而王玄策和蒋师仁被擒后扣押。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发誓要灭绝印度,以雪使者被杀之耻!
两人于是策马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1200名精锐骑兵,人马总数接近一万。他自己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