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王中长、候虎、孟山还有朱童对陈其的命令都有些不解。但是,鹰卫的军规就是军令如山倒。身为鹰卫,最基本的就是对上司的绝对服从。所以,他们心里虽然有疑问,终究还是没有问。而陈其同样如此,在和李恪回到府中的时候,他也有这样的疑问,但他身为鹰卫同样知道鹰卫最基本的准则就是服从。所以,他的疑惑比王中长等四人还要大,但是,他忍住了没问,因为他觉得李恪做什么都是对的。
第七十九章 皇子们的心理
上午长安城决赛进行的很顺利,长安城赛也圆满的落下帷幕。李恪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让有些人喜,也让有些人忧。喜的人自不必说,忧的人倒是可以数得出来,那就是李承乾,李泰还有李佑。
东宫,李承乾一回宫,就怒气冲冲的将侍女端上来的茶水打翻在地。而值守东宫的是左庶子于志宁和太子舍人王仁表,两人见李承乾不明所以的发脾气,同时上前道,“不知道何人惹得天子殿下如此大怒?”
“还有谁,不就是李恪吗?他有什么啊,不就是仗着自己会点杂耍吗?会点书法取悦父皇吗。你看现在父皇把他看的比谁都重,你们也看看他现在神气的样子,连我这个皇兄都不放在眼里。”李承乾怒道。
于志宁和王仁表见到李承乾又是因为李恪的事情而发脾气,一时沉默不语。因为。李承乾对于李恪,就像是蝎子碰到蛇一样,一看到李恪取得一点的成绩,他就极为不满。经常在东宫发脾气,起初他们还是规劝他,给他出主意。但是,他不但不听他们的劝告,连给他出的建议都不予理睬。所以,久而久之他们这些东宫属官在李恪的问题上也就不再规劝他,听之任之。
往往越是如此,李承乾的火气越大,认为大家都在忽略他。他不但养成了摔东西的习惯,还动不动的就殴打宫女和内侍。于志宁和王仁表看到他将东宫的摆设砸了个稀巴烂,还将一个刚要上前收拾地上残片的侍女给踢了好几脚。吓得于志宁和王仁表忙上前将他拉开。
而就在此时,长孙无忌突然来到东宫。于志宁和王仁表刚要给他行礼,就见长孙无忌招手让他们先出去。两人如蒙大赦的逃了出去,看的长孙无忌一阵摇头。自己外甥的脾气越来越不好,连他们时不时就要受到他的责骂,难怪会跑的这么匆忙,想必是被训斥怕了吧。看来自己还得规劝一二,不能让他这么下去。
“承乾,你看你像什么样子?现在,动不动就大发脾气,还像个太子的样吗?”长孙无忌一上来就训斥道。
“舅舅,难道你没有看到今天李恪得意的样子吗?还有,父皇在夸他,说很欣赏他的什么为了胜利舍弃荣耀的精神和品质。”李承乾狠狠的说。
长孙无忌看着李承乾,心里对这个外甥遇到一点小事情不能沉着冷静,而是动不动就发火有点无奈,他已经劝了好多次了,“那又能怎么样?坐在东宫太子位置的上是你,而不是他。”
“可是,他表现的如此优秀,让父皇经常对他赞赏,青睐有加,我这个位置还坐的安稳吗?”李承乾越说越恼怒,“你不是说有办法治他吗,不会让他如此嚣张吗?你到底干什么了?这就是你想的办法?让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父皇的嘉奖?”
“承乾,有你这么说舅舅的吗?”长孙无忌确实怒了,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借力打力的计谋会被李恪轻易的识破,给化解。估计,现在的钱宁已经成了李恪的刀下亡魂了吧。
李承乾被长孙无忌一吼,低着头不再说话。他还是很怕自己的这个舅舅。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他文不胜李泰,武敌不过李恪,能当上太子除了长子的身份,他的舅舅功劳最大。所以,他将自己不满的情绪压在心里,低声的说,“舅舅,你说我该怎么办啊?你不是没有看到今天的情景,长安城百姓对李恪是多么的爱戴,他们眼里哪还知道有我这个太子啊。”
长孙无忌看了一眼李承乾,对于李承乾的不自信他心里确实也没办法。这个外甥的性格确实有点懦弱,最近还动不动容易发火,动不动就殴打宫女和内侍。就是东宫的属官,也时常被他训斥。他这样的脾气以前可没有,自从做了太子之后才发生了变化,变得这么浮躁,这么不思进取。
“承乾,舅舅跟你说过多少次,让你遇事冷静,不要这么急躁,你怎么就听不进去呢?”长孙无忌温言道,“你现在是太子,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皇上的注意。你看你经常的动怒,训斥老师,殴打宫女内侍,传到皇上耳朵里,你想皇上会怎么想?你长大了,也该懂得考虑问题,不能再这么无理取闹下去。不然,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无理取闹’是长孙无忌对李承乾的评价,在他看来李承乾还是孩子。李承乾如此做法不是说他能力不够,不适合做太子,而是李恪和李泰两人太强太突出。如果说李承乾当太子之后心性会变得如此浮躁不安,李恪才是最大的因素。因为,他在回长安之后行事风格发生了变化,在颓败中突然崛起,像一座大山一样,让李承乾感觉到自己的不足,感到自己在仰视他。而李世民又不断的夸奖李恪而无视他的存在,让他在内心极度的苦闷和压抑。所以,他才会在不管李恪取得一点什么样的成绩,只要李世民夸赞他,李承乾的心里就会控制不住的怒火中烧。因为,他在妒忌,同时他也在畏惧。
“舅舅,我知道,我以后会注意的。”李承乾被长孙无忌一顿训斥,又温言提醒,情绪慢慢平静下来,随即又恢复了他往常的懦弱的性格,小声的回答长孙无忌。
“恩,舅舅早就知道你会如此看不开,所以才过来看看你,哎!你以后不要对宫女和内侍动不动就拳打脚踢的。”长孙无忌道,“你要记住你的身份是太子,你不再是像还没有长大的孩子般的以前的你。还有,听说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不时的责骂东宫的属官,可有此事?”
“舅舅,那些只是,是他们总是讲一些听不懂的问题,还时常说我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玩,我就。”李承乾极力遮掩自己的不是。
“行啦,我还不知道你吗?你不喜欢看书,不喜欢听老师给你授课。”长孙无忌道,“所以,他们才会规劝你,你就是为了这个才责骂他们的。承乾啊,你要知道他们都是皇上为你挑的当世大儒,给你讲的也都是治国之道,你怎么能够不好好听课呢。”
长孙无忌说完话,李承乾沉默不语。因为,他最讨厌的就是学一些什么圣人之言,明君之道。因为,这样的言论,这些道理往往都束缚住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可偏偏那些老师天天给他讲的就是这些,什么古代的圣明贤君是如何律己律人,治国最重要的就是百姓啊什么的,让他很烦躁。所以,他有那么几次将少傅张玄素和少师李刚吼斥了几句。今日,没有想到被长孙无忌知道了,他的心里一阵嘀咕。
长孙无忌看出了他的心思,“你也不用思量是谁告诉我的,反正你以后绝对不能容许这样对少傅和少师,目无尊长。你要学会尊重他们,安心的给我在东宫读书习文。”
“舅舅我明白。”李承乾说道。
“李恪的事情你也不用管,你就安心的待在东宫,也不要因为他做出一点点的小成就就如此心浮气躁的。”长孙无忌提醒道,“别忘了你是太子,别人就是再怎么折腾,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是你。至于其它的事情就交给舅舅吧,舅舅会帮你做的。”
“谢谢舅舅。”李承乾听到长孙无忌如此说,心里宽松了不少,“还是舅舅对承乾好。”
“贫嘴。”长孙无忌看着眼前这个乖巧听话的外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李泰在回到皇宫的府邸之后,思量着今天李承乾在比赛场上说话的时候李世民看他的眼神,心里突然像明白了什么。只听见他笑道,“大哥,看来你能坐上太子这个位子还真是运气啊。”然而,他又想到李恪在长安赛上的表现,李世民对他的夸奖,心里不由的愤然道,“三哥,你确实走到了我的前面,提前出宫,在外面网络了不少人才。如果不是如此,就凭你一个人的能力能把长安赛办的这么成功吗?哎,这次我输给你输的一点都不冤。不过,还真得要谢谢你,要不是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还真以为待在皇宫就是因为受到父皇的宠爱呢。”
“看来本王也不能老住在皇宫大内,这样虽然可以接触一些朝廷政事。但是,不利于自己以后的发展啊。”李泰感叹道。
而李佑相对于李承乾暴躁显得有点平静,因为从他整治李恪而没有取得成功,而且还折了梁猛彪这样一个好手之后。他心里对于李恪不但有恨,而且还是很妒忌。妒忌他能有黑衣卫那样的高手护卫。所以,李佑和薛大鼎还有李世民给他安排的老师权万纪一起筹划,也想建立一支护卫,像李恪的黑衣卫一样属于自己的武装势力。
而权万纪就是出现在李佑书房中的黑衣人,当时,他还不是李佑的老师。本来,李世民是安排权万纪为李恪的长史,督促教导李恪的。可是,李恪突然间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说要学习书法。李世民只好将褚遂良安排到汉王府做了李恪的长史,顺便教导他书法的事情。而权万纪在听到这件事情之好,把自己没能当成汉王府长史的原因归结到李恪对自己的不屑上。所以,他对李恪心生恨意,恨让他选择李恪的对手李佑。
而他心里,他最想依附的人的是卫王李泰。可是,当时的李泰在皇宫,不是他们这些小官随便就能觐见拜访的。所以,他才在无奈中选择了李佑。他身着黑衣,连夜觐见李佑,对李佑谈了自己关于储位的争夺的看法,李佑对他的策略很欣赏,并且对他很尊敬,让他起初只是想报复李恪的想法变成对李佑效忠。所以,才有李佑对他的老师称呼,而李世民也答应了李佑的上书,让他拜权万纪为师。
不过,李恪的护卫是陈其和苏定方亲手训练出来的,李佑首先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勇猛的除了废了一条左臂的昝君莫之外,其他的人都不能引为心腹。所以,他把培养和训练的任务交给了昝君莫。而昝君莫出身游侠,在等到李佑的首肯之后将自己认识的一帮有能力的人招到了王府。
这些人都是当年跟昝君莫针锋相对的敌手,也有几个很出名的游侠被昝君莫请来。如此一帮人组建的护卫武力自然没有问题,李佑看到之后也满意。可是,李佑忘记了一点,那就游侠没有纪律性。虽然暂时他们在王府不敢闹事,但时间一长毕竟会生事。
但他又不像李泰那样,对各方面事情都思考的头头是道,所以,他没有注意到这点,而正因为这点潜在的因素,让他在今后的争储当中陷入了被动,以至于做出谋反的举动来。
第八十章 朝堂争论
然而,第二天李泰还没有给李世民上书关于要移居卫王府的奏章。就有人将一份长安县令王甫勾结刘梦龙欺压长安城商贩,敲诈勒索的弹劾奏章放到了李世民的书案上。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被李世民新任命的谏议大夫魏征。李世民看完奏章之后勃然大怒,严令大理寺少卿孙伏伽严查此案。
而孙伏伽当天就将王甫羁押到了大理寺,并将王三供词呈给了李世民,李世民看到王三的供词之后很震惊。他没有想到在他的眼皮底下竟然还有人勾结地痞流氓干这样伤天害理,危害百姓的事情。
所以,第二天的朝堂上,众人对于王甫的罪名讨论了很久,终于判王甫暂首,以儆效尤。
不过,众人能够如此长久的讨论王甫的罪名,不是说他犯的罪有多大,有多复杂。而是,各方的实力都在角逐一个位子,那就是长安县令。
长安县令虽然官职小,但管辖的可是长安城的大小事务,算是官小权大。所以,李佑、李泰还有李承乾都不想放过这么一个将自己亲信放在这个位置上的机会。
所以,李世民刚说完,“不知道众位爱卿对于长安县令可有人选?”就见长孙无忌第一个站出来说道,“请皇上治微臣之罪。”
李世民表情没有任何的变化,“长孙无忌,你有什么罪?”
“微臣身为吏部尚书,官员考核均在吏部,而长安县令竟然如此不顾王法,勾结地痞,打压商贩,从中谋利,虽然不关微臣的事,但微臣既然是吏部的主官就有责任承担这个核查不严的罪名。”长孙无忌不提长安县的候选人选,先是自己认错。
李世民最为欣赏的也就是长孙无忌的这点,严格律己。所以,他的表情缓和了不少,“这件事情与吏部无关,王甫任长安县令时间已久,你刚到吏部才几个月,如果将他的罪名给你治个失察的罪名,确实有所欠妥,你就不用再提。”
“谢皇上。”长孙无忌退班道。
然后,众人又是七嘴八舌的说了半天,终于还是没有一个妥当的人选。毕竟,大家选择的人选都是跟自己利益有关的人。
像李承乾的人支持长广公主之子鸿胪寺主薄赵节为长安县令。像李泰的人支持户部员外郎杜楚客为长安县令。而李恪的人却支持长安县尉邓同达为长安县令。
李世民在看到这三个人背后代表的三股实力,心里对推荐这几个人的大臣很不满。不过,对于邓同达他有印象,在长安演练赛和长安赛上都见过。此人协助李恪维持过比赛的秩序,对于缉捕盗贼,整治治安还是有点能力。不过一想到他似乎跟李恪有牵扯,就将他划出了自己心中长安县令标准的名单中。
“房玄龄。”李世民见众人选出的人选自己都不满意,就直接点名房玄龄,“不知道你心里有什么人选?”
房玄龄对于几个皇子的斗争知之甚详,他不想参与其中。所以,微一思索,“微臣推举夔州永安县令狄知逊为长安县令。”
“微臣也赞同房中书的意见。”杜如晦出班说道。刚才李泰的人推荐他的弟弟杜楚客为长安县令的时候他脸上一抽。自己的弟弟什么性格他知道,做个小吏还行,至少上面有那么多人压着,他也翻不起什么大浪。可是,做了长安县令,他的小心思就活了,肯定会给杜家惹事。所以,他支持房玄龄推荐的人选。毕竟,对于狄知逊他还是很了解的,这个人的能力做长安县令绝对没问题。
“狄知逊?”李世民疑问道。
“启禀皇上,狄知逊就是现任尚书左丞狄孝绪之子。”封德彝作为右仆射,不能不说话。所以,他站出来给李世民解释道。
李世民道,“狄孝绪可在?”
李世民话音一落,站在朝臣当中的一个老者出班,对李世民道,“微臣尚书左陈狄孝绪见过皇上。”
李世民看到眼前已经年过五旬的狄孝绪道。“狄知逊身为你子,对于房玄龄推荐他为长安县令你有何看法?”
狄孝绪老人成精,早就知道李世民会如此问,他微一沉思,“举贤不避亲,微臣谨遵皇上安排。”
李世民见狄孝绪都赞成自己儿子出任长安县令,那说明他对自己儿子的能力很肯定。再加上房玄龄和杜如晦的举荐,长安县令的人选算是定了下来。
如此一来,倒是让李承乾和李泰有点始料不及。因为,他们对于王甫的事情不曾知晓。所以,没有做充分准备。当魏征将弹劾的奏章提上去的时候,他们才发觉长安县令要有变动,正要做些准备,没想到孙伏伽当天就结案,李世民第二天就判了王甫斩首,并且让他们推选新的长安县令人选,给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这次三人推荐的人都没有被李世民所重用,让三人心里多了一份安慰。至少,只要不是对方的人,别人就可以拉拢。
但是,李恪关注更多的还是夔州永安县令狄知逊。因为,夔州永安县令狄知逊就是大唐神断狄仁杰的父亲。李恪担心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夔州永安县令狄知逊任职长安县令后,跟历史上他在夔州永安县,然后又是夔州府任职的履历不一样。而这是否影响狄仁杰的出身呢?这让李恪有点担心,他可不希望因为一个小小长安县令的位子就影响到了未来大唐名相的出生和成长。
但是,李世民已经在朝堂上定下了狄知逊,李恪也是无奈,也就顺应天意。
下朝之后,他回到王府将邓同达招来,详细跟他说了下朝廷关于长安县令的人选。邓同达在听完李恪的诉说之后,脸上显得很平静,这倒是让李恪有点奇怪。
邓同达知道李恪的疑惑,笑道,“殿下有所不知,微臣在长安县尉的位子上才坐了三年的时间,不能够被升任县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李恪见邓同达如此淡定,心里也很高兴,觉得收了邓同达这么一个人也很值得。因为,只有以不升官为目的给他效力的人,才是真正为他着想的人。
同时,在李泰的卫王府,李泰回去之后跟杜楚客将朝廷关于长安县令的事情一说,让杜楚客后悔不已。而李泰也懊悔自己的消息不灵通,这件事情发生的太迅速,让他始料不及。所以,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王甫的脑袋已经搬家,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致使他的人呢,没有抢到长安县令这个位置。
李泰同时也在懊悔自己怎么收了这么一个败类,幸亏自己跟他走的不近,要不自己难免不会受到牵连。如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广收党羽,不能再像这次一样事先一点风声都没有,当他知道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还有,就是不能收一些像王甫这样的蠢材,该把目光放到朝中。这次没有能够抢得长安县令的位子,还是吃了朝中没人的亏啊!
李承乾在东宫却不像李泰这么的愁苦。因为,一个长安县令对他来说不多,没有也不少。关键是李恪的人没有得到这个位子,让他高兴了不少。
而李佑就更加愁苦不堪,他在朝中根本没人支持。所以,今天这样的朝会推荐人选,他只有看的份。所以,他也在心里暗自决定,今后一定要广收党羽,不能如此被动。
µÚ°ËʮһÕ ØÍÆ·ºáÐÐ
在汉王府的李恪,经过长安赛和王甫案之后,他便过上了每天练武,学文,练习书法和绘画的清闲日子。
他正在书房和董伯仁讨论绘画的技巧,就听杨恩说宫里的王德来人传话,让他下午进宫一趟。
李恪赶忙来到前厅,就见王德坐在椅子上喝茶,见李恪进来,立马起身行礼道,“殿下,皇上让你下午进宫去他御书房觐见。”
李恪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突然找他,还在自己的书房里见他,不解的问道,“不知父皇传召儿臣所谓何事?王公公可否知一二?”
王德为难道,“殿下,不是老奴不肯说,老奴也不知道皇上召见你是什么原因。”
李恪知道王德不会撒谎,所以也不再勉强他。等王德离开王府之后,李恪回到后院,在兰儿服侍下沐浴更衣,换上了一套他最为喜欢的黑色王袍,带着陈其就匆匆去觐见李世民。
十二月份的长安城刚下了一场雪,天气比较寒冷。李恪没有骑马,坐在车架中,正在专心的细读《论语》。他现在对这本书内所体现博大精深的思想越来越震撼,一有时间就看,还不时的揣摩其中的意思。不多时,就听见陈其道,“殿下,已经到玄武门。”
李恪知道车架只能到玄武门,再也不能往前走。所以,他下了车。
下车之后看见雄伟的玄武门屹立在自己面前,他有点恍惚。今天还是第一次注意这个标志着李唐王朝走向繁荣富强的一个见证的城门,细细品味着玄武门发生的政变,心里感叹不已。自古争储,没有心慈手软的人,也不会有心慈手软的时候。
当他在王德的带领下来到甘泉宫的御书房时,李世民正在练习书法,他见进来的是李恪,在李恪还没有行礼的时候就说道,“不用多礼,你过来看看朕的这幅字如何?”
李恪不知道李世民找自己的原因,所以,表现的很小心。他快步上前,来到李世民的御案上看着李世民用王体写的“民重君轻”四个字。沉思了片刻后道,“父皇四个字写的刚劲有力,气势如虹,远胜王右军字体。”
“噢?”李世民没有想到李恪会如此评价他的字,“你说说看,朕哪里胜过王羲之?”对于自己儿子的夸赞,李世民还是很受用,虽然有点马屁的嫌疑。
李恪再次仔细打量了片刻后才道,“王右军的字体虽然笔法苍劲,字体矫如惊龙。可是,对于现下大唐来说已经太久远,字里行间缺少一点东西,那就是对大唐现状的感悟和理解。”
李世民还是第一次听李恪评价王羲之,又听他说什么感悟和现状,一时好奇,听的也很认真。
李恪说到这里,见李世民在仔细听,道,“父皇的四个字道出了君王和百姓的关系,君舟也,人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明确了一个大唐应该把百姓的生活安全放在第一位。所以说,父皇的字蕴含了治国之道,远胜于王右军的字体。”李恪一说到书法,就没有了拘束,侃侃而谈。
“君舟也,人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李世民皱着眉头,默默念了几次,突然间哈哈大笑道,“你果然没有让朕失望啊,竟然懂得如此道理,可见你平日也是很用功啊。”
李恪在听到李世民反复读他说的句子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吓了个半死。这下闹大发了,自己怎么把李世民的名言给说出来了。这句话他可以说,但自己不能说啊。不过,他再看到李世民没有责怪他,而是褒奖他,心里平静了不少。连忙解释,“父皇,儿臣最近正在细细研读《论语》,才会有此感受,还忘父皇恕罪。”
“恕什么罪啊?”李世民笑道,“你说的真有道理,朕很赞同,就因为你说了君王和臣民的关系朕就治你的罪,那朕不就成昏君了吗?”
“儿臣不敢。”李恪低头道。
“《论语》里面包含了很多治世之道,你能对他细细研读,父皇很欣慰。”李世民说道。然后,他看了一眼李恪道,“你最近很缺钱吗?”
李恪被李世民问的一头雾水,李世民怎么会这么问呢?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是说缺呢,还是说不缺呢?李世民见李恪犹豫不说,确定了心里所想,“今日内侍又收集到一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你帮父皇看看是不是真品。”
李世民一生没有什么别的特殊的嗜好,唯独对王羲之的书法很痴迷,所以就有在民间收集王羲之书法真迹的嗜好。昨天,正好在宫外负责收集王羲之书法墨宝的内侍给他送上了一副王羲之的书法。他一看就明白了其中关窍,所以,才找李恪过来看看。
李恪知道李世民收集王羲之真迹的嗜好,见他这么说,知道原来为此而召自己来。心里松了一口气,上前将李世民递给他的卷轴拿在手里。
可是,在他打开卷轴的时候,一颗刚恢复平静的心突然又掉进了冰窟。原来,他手里拿的不是什么王羲之的墨宝,而是自己在前不久用王体写的一首曹操的《短歌行》。
当时,他因为一时兴起,写完也没多思量就挂上了王羲之的大名。还让陈其拿出去卖了,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辗转到李世民手里。难怪李世民刚才问他缺不缺钱,原来他早就看出这幅字是自己写的,以为自己缺钱才模仿王羲之的字体卖钱呢。
“你帮朕看看这幅真迹是不是王羲之的墨宝。”李世民再次说道。
李恪被李世民的这句话给惊醒,不过他一思量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既然李世民没有当中揭穿他,那说明也没想治他罪的意思,就是想看看他的态度而已。想到这里,他心中有了主意。他装模作样的看了片刻,“父皇,这幅墨宝是赝品,不是王羲之所写。”
“恩。”李世民点头道,“这已经是朕收到的第三副赝品,朕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因为不识真伪而被他人蒙骗,把赝品当成了王羲之的真迹。你对王羲之的书法深有研究,而且见解独到,朕倒是希望你能够在这方面做出表率作用。”
李世民的话不言而喻,就是告诉李恪,不能因为你对王羲之的字体研究透彻,就可以随便写字欺骗他人。你应该好好反省,以后不但自己不能这样做,也不能让别人这样做。而且,你还要时常的帮助别人,分辨真伪,别让他们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