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到唐朝当皇帝》-第1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对李恪的夸奖,马周有些赧然一笑,拱手道:“殿下取笑微臣了,这都是殿下的方案,臣只是稍微修饰一番而已。”

        李恪不再和马周推让,把自己刚才所想关于建立蹴鞠监管部门的册子拿给马周看。马周接过册子,疑惑的问道:“殿下,这是?”

        李恪解释道:“宾王,无规矩,不成方圆,蹴鞠比赛也是,如果,没有一个合格部门组织,没有一个合格的监管机构,那怎么能够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呢?所以,本王就想出了这么一个蹴鞠寺,为的就是更好的规范蹴鞠比赛,也是防止作弊的事情发生。”说着,指着马周手中的册子道:“你帮本王看看,里面的构想是否合理,还有什么不当的地方,也请宾王指正。”

        马周听李恪这么一说,小心的打开册子,认真看了起来。马周起初以为李恪所想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管理机构,就像是一些商会一样。但是,当他看完整个册子的所有内容时,心中惊叹万分。这岂止是一个普通监管机构啊,这就是朝廷的一个部门啊,一个类似于九寺五监的部门。但马周知道这样的部门只有朝廷能够设立,他汉王府还没有这样权利。所以,忙问道:“殿下的意思是要把蹴鞠比赛列入到礼部,并且每年都由朝廷来举办吗?”

        李恪见马周明白自己的意思,就问道:“宾王以为本王的设想如何?”

        马周不解的看着李恪,问道:“为什么不是殿下的汉王府呢?”

        李恪笑道:“宾王,你想如此大的赛事,涉及甚多,岂能是一个王府就能举办得了的?再说,很多事情还要牵扯到地方行政,由朝廷来举办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殿下说的就是各州挑选蹴鞠队伍一事吧。”马周道:“这确实要地方父母官来协助,由此看来,殿下的做法很明智,这样大的事情只有由朝廷来管理。”

        李恪见马周明白了,又问马周道:“宾王觉得本王这份奏章,父皇是否恩准儿臣所凑呢?”

        马周沉思片刻,才道:“只怕会让殿下失望,如今的大唐处在发展阶段,国事繁多,皇上日理万机,似乎无暇顾及此等事务,如果,再过十年,肯定会恩准的。”刚说完,马周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立即笑道:“殿下真是好算计啊,原来如此。”

        李恪有心考他,所以,反问道:“宾王,不可妄语,说话要慎言,本王何曾算计过谁?”

        马周依旧笑道:“殿下的凑章呈到皇上那里,皇上肯定不会在朝廷新设立个部门出来。但是,皇上也能看出蹴鞠比赛对大唐有利。所以,会让某个他信得过的皇子来办理这件事情,提前试行。这么一来,能胜任这件差事的就只有殿下。难道,微臣所说有差?”

        李恪见马周识破他的心思,就问马周道:“宾王以为如何?”

        马周赞叹道:“我看此法可行。”

        李恪喜道:“那以后宾王要助我。”

        马周拱手道:“臣敢不从命。”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第三十九章 朝会风波

        翌日,李恪从校场练武回来,用过早膳,在兰儿是服侍下穿上朝服,在小宝子的陪同和陈其的护卫下直奔太极殿而来。今天是十月十五,他作为亲王,今天又要参加一月两次的朝会。

        在承天门下车之后,李恪让陈其等候,自己带着小宝子来到了早朝的太极殿。距离卯时,还有半刻时间,李恪和众人一样,只能在太极殿前等候。在等候的这段时间里李恪分别跟众人一一行礼问候。

        而李泰在李恪到太极殿不久就出现在了大家面前,这让李恪有种错觉,李泰是不是总喜欢在自己到场之后不多时就出现。如今封为卫王的他,已经不似刚开始李承乾被册封为太子时的萎靡不振了,显得精气十足,和蔼恭谦,让人容易对他产生亲近之感。难怪历史记载,他和李承乾就算没有像长孙无忌、李绩这样的权臣支持,也能斗的旗鼓相当。

        关键是他的作风让那些处在中下游的官员感觉得到了尊敬,意识到了自己的机会,所以,他们支持李泰,李泰才能够在朝堂上站稳脚。李泰的作法很符合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大唐朝堂上的大员也就那么几个,这当中还有很多支持李承乾的,他即便争取到他们中部分人支持自己,也不见得斗得过长孙无忌。

        所以,他就走基层路线,和中下层官员建立感情。李世民在位时的朝堂是很注重讨论的,他喜欢让群臣讨论国事,这样一来,这些官员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想到这点,李恪不得不佩服起李泰的智谋来,他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啊,能想出这样的曲线争储的路线。就在这时,李泰来到了他身边,行礼道:“青雀见过三哥,听说三哥已经移居汉王府,臣弟很是想念啊。”

        李恪亲热的说道:“为兄谢过四弟挂念,四弟有时间可以到我的汉王府一叙。”

        李泰恭敬的道:“三哥邀请,臣弟敢有不从,等有时间一定到三哥府上唠叨。”

        两人聊得开心,忽见李承乾和长孙无忌两人缓缓而来,李恪和李泰给他们行过礼,李恪又跟李承乾说了几句客气的话,而这时封德彝和萧瑀两人则徐步而来。三人只得按部就班的站好,等待李世民觐见入朝。

        早朝讨论都是悬而未决的事情,所以难免争论不休,李恪和李泰以及李承乾因为现在年纪还小,没有发言权。让他们早朝列席,也只是李世民为了培养他们治理安邦的能力。所以,他们因此听的格外详细,一面不忘默默思考,以便随时准备回答李世民的提问。

        李恪低着头,只听封德彝慢腾腾道:“启禀皇上,老臣以为皇上登基已有三月,这年号之事也不能耽搁,该早做决定。”

        封德彝如此一说,众人无不赞同,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政变的主谋和帮凶,是他们帮李世从李建成的手中抢到了太子之位,又在李渊手里逼的他将自己的皇位禅让给李世民的。所以,用武德的年号,他们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如今封德彝提了出来,他们如何能不高兴,不支持呢。

        所以,都大声说道:“皇上是该确定年号。”

        “还望皇上早做决定,不能耽搁啊。”顿时,大殿里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吵的不成样子。

        李世民实在看不下去了,但他又不能说什么,是他规定的朝会可以讨论,不予追究。现在,他要追究这帮大臣在他面前太过放肆,显然会显得自己气度不够,所以,他青着脸不语。

        这时候,长孙无忌适时的站出来喝道:“朝堂之上,吵成这样,成何体统。”

        大家显然未测料到会有人喝斥,慌忙闭口不语,目光不由自主的朝长孙无忌看去。尤其是封德彝和萧瑀两人,心中对长孙无忌如此不识时务很是不满,都在心里骂道,自己尚书仆射都没说什么,你一个吏部尚书有什么资格吼斥大家。

        本想站出来告个长孙无忌目无君主之罪,但见李世民对长孙无忌刚才的表现甚是满意,知道是皇上宠着他,两人都是官场上的老油子,自然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指责长孙无忌。所以,终是不再言语。

        这一切李恪看得清清楚楚,长孙无忌在朝堂上吼斥重臣,李世民不但不责怪他,还很赞赏他,这说明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确实恩宠有加,难怪历史记载,李世民想立自己为皇太子时为什么不跟众人商量,非要跟长孙无忌一人商量,主要还是太信任他了。李恪不由得对长孙无忌又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防他的心开始加重起来。

        李世民等大家安静下来,才缓缓说道:“朕登基之初,大事小事一大堆,忙不过来。所以,这年号一事也一直拖到现在,既然今天被封德彝提了出来,你们大家就想想,朕该用什么年号。”

        大家见李世民让他们说,顿时七嘴八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时,封德彝再也不甘落后,大声吼住众人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用‘顺德’为好,顺其天意,恩德天下。”

        封德彝话刚说完,长孙无忌便反对道:“皇上,臣以为该用‘永昌’最为妥帖。”长孙无忌说完,封德彝刚要反驳就听尚书右仆射萧瑀道:“微臣赞同封大人的意见。”萧瑀如此说,纯粹就是为了刚才长孙无忌抢了自己的风头,看不惯他的嚣张气焰,而事实上,他并不看好封德彝所提出的年号。

        一时之间,支持长孙无忌的大有人在,支持封德彝的也有不少,朝堂上乱成一锅粥。李世民见再不训斥,这帮人非得闹上天不可,就吼道:“如此吵吵闹闹,你们是不是把朝堂当成菜市场了?”

        李世民一吼,众人连忙跪下道:“臣等有罪,还望皇上赎罪。”

        李恪随着众人跪下,心里在想,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差别就在这里,大臣即使官职再大,你吼斥,大家只是不再言语而已,而皇帝一吼斥,众人就只有跪地请罪的份了。但让他料想不到的是,就在大家跪地求饶的时候,李世民在高处观察到了他的表情,见他对此毫不在意,似乎心中早有定计,就问道:“李恪,你觉得朕该用哪个年号?”

        李恪被李世民一问,吓了一跳,忙道:“此等大事,儿臣年小,不敢妄下定语。”

        李世民听他说自己不敢随便说,就知道他心里有主意,便道:“你且说来,用与不用朕自有决断。”

        李恪心中后悔不已,他刚才只是想告诉李世民,我年纪小,还没有到决定这样大的事情的时候,不能随便说,你也不能随便就听我的。只是,没想到李世民误会了他的意思。李恪心里暗暗着急,他到底该怎么办呢?

        李世民见李恪沉默不语,不由大声喊道:“李恪,你没听见朕刚才的话吗?”

        李恪被李世民这一喊,大惊之下脱口而出:“贞观。”

        李世民刚要对李恪的态度进行批评,忽听他喊出“贞观”二字,乍一听不觉什么,但细一琢磨,觉得“贞观”二字又很贴切。这时封德彝启奏道:“皇上,汉王殿下所说‘贞观’二字,臣认为甚好。《易大传》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天地之理主于正;观:以示人也。两字表示天地之道,就是要告诉天下臣民皇上所行之事,顺应天意。”封德彝博才多学,一番解释下来,头头是道。李世民越听越觉得有道理,又问房玄龄道:“房爱卿,你认为如何?”

        房玄龄见李世民征求他的意见,这表示李世民心里已经认可,忙道:“臣赞同汉王的殿下‘贞观’二字。”

        李世民用目光扫视着下面众人,最后定格在杜如晦的身上,问道:“爱卿,你认为呢?”

        杜如晦也觉得这两个字有新意,很适合李世民这样雄才伟略、开创盛世的明君,就道:“臣也赞同汉王殿下的‘贞观’二字。”

        众人见李世民最为信任的几个人都支持了,自己还不支持干吗,就立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这个时候封德彝又不失适宜的喊道:“汉王殿下如此大才,乃是皇上之福,大唐之福啊。”

        支持封德彝的人一听老大都如此说,自己还敢落后,所以,也七嘴八舌的喊道:“汉王殿下聪慧,实乃大唐之福啊。”反正就是好话说了一大堆,让李恪听到都起鸡皮疙瘩。

        李恪从自己说出这两个字时就预料到了结果,虽然他没有从长孙无忌眼中看到什么,但他看到了李承乾稍带怨恨的眼神和李泰警惕的神情,他不觉心里一沉,今天不小心说出的“贞观”两个字,不知将来自己要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天意如此啊,自己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李恪无心再听大家议论的其他事情,心里迷迷糊糊的,不一会就跟着群臣出了太极殿。

        出得大殿,李恪跟众人一一打过招呼,明显的李承乾和李泰对他已经对他有了警惕之心,倒是李佑,跟他说话和气,让他没有想到。

        等到众人离开,李恪径自来到李世民处理朝政的两仪殿。

        李世民刚下早朝,来到两仪殿,心里想着李恪刚才所说两个字,觉得跟很适合自己,不由得为儿子能想到如此的年号而高兴,但他还是有所怀疑,李恪武略还行,文才就没有李泰好,他怎么会想出这么贴切的两个字来呢?这时王德进来禀道:“皇上,汉王殿下在殿外求见。”

        “让他进来吧。”李世民显得很高兴,他也想询问李恪,这两个字是否是他自己所想。

        李恪走进两仪殿,连忙给李世民行礼道:“儿臣叩见父皇。”

        李世民缓缓道:“起来吧。”

        李恪起身,站在一边,等李世民询问。果然,李世民问道:“你在早朝所说的‘贞观’二字你自己所想吗?”

        李恪就知道李世民会如此问,回道:“启禀父皇,是儿臣所想。”

        李世民又问道:“你是如何想到这二字的?”

        李恪恭敬的道:“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以正示人也。含义就是指示人们按照社会自然发展规律去做。”李恪以前看过这两个字的注解,记住了宋朝朱熹对这两个字的注解。所以,即是封德彝博学,也不可能知道晚他几百年的人的注释。

        李世民听李恪解释后,倒也不再怀疑他,勉励道:“你能有此学识,朕心甚慰,还望你以后继续努力,不可因此而骄傲自满。”

        李恪谦虚道:“儿臣敬遵父皇教诲。”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对他道:“你今天所来何事,说吧。”

        李恪就直接把昨晚马周帮他所写两本奏章呈给了李世民。在李世民观看奏章的时候,李恪细心打量了李世民处理政务的两仪殿。确实如历史上所说,李世民奉行节俭,就是自己的两仪殿也不是很华丽奢侈,这在很多帝王中是不多见的。

        约摸过了一刻,李世民看完奏章,放在案几上道:“你所说的这个新蹴鞠朕虽然没见过,但蹴鞠在大唐民间比较兴盛,而奏章中所列详细,朕也能对你的新蹴鞠之法略知一二,如凑章中所说,确实对大唐百姓百利无害。”

        李恪听李世民如此说,知道他不反对自己推广蹴鞠比赛,心中暗喜。李世民继续道:“至于你建议由朝廷举办这样的比赛,朕认为还不是时候,如今大唐发展迫在眉睫,朕和群臣都无暇顾及此事,等突厥之事解决,朕到时候可以下旨此等比赛由礼部举办。”李世民的答复正如李恪所料,李恪也没指望他能在由朝廷举办,由朝廷监督。

        李世民看到儿子面呈失望之态,安慰他道:“你也不用灰心丧志,毕竟,这是件利于百姓的事情,朕即使现在不能办理,也不会弃之不顾。”李世民说着看了李恪一眼,见他有些希望的等待自己下文,便道:“朕可以容许你以汉王府的名义举办蹴鞠比赛,而你提议的这个监管部门就一并列到你的汉王府中,只是不能再叫蹴鞠寺了,这样不合体制,就叫蹴鞠司吧。”

        李恪一听,高兴不已,忽听李世民问道:“这份奏章不是你写吧?”

        李恪回道:“奏章中的内容是儿臣府中主薄马周所拟,奏章是儿臣抄写的。”

        李世民赞道:“这份奏章条理清楚,文辞严谨,一看就是才学之士。”然后,看了一眼李恪道:“蹴鞠司就由马周负责,朕再任命他为御史台侍御史,可以纠举百寮比赛中的官吏【创建和谐家园】现象。”

        李恪赶紧谢恩道:“谢父皇恩准,儿臣一定竭尽所能办好此事。”

        李世民道,“没想到短短数日,你的书法紧张神速,父皇很高兴,希望你能再接再厉,创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李恪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李世民又问道:“你还有其它事情吗?”

        李恪回答道:“暂时没有,等以后蹴鞠司遇到问题,儿臣再来请教父皇。”

        李世民道:“那你就下去吧,记得不要因为此事而学业有所怠慢,知道吗?”

        李恪知道李世民还有凑章要批复,就不再打扰他,关心的道:“父皇注意身体,儿臣告退。”

        李世民在李恪刚要退出两仪殿的时候又道:“明天朕就让尚书省草拟圣旨,你也不用担心此事。”

        李恪再一行礼,退出了两仪殿。

        李世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自语道:“朕就期待你,看你是否真能办成这件事。”

      第四十章 偶遇新星

        李恪出了两仪殿,直接来到杨妃的千秋殿,杨妃见李恪到来,满是欣喜,拉着她道:“恪儿,几日不见,你消瘦了很多。”

        李恪感动道:“多谢母妃挂念,儿臣一切都好。”

        这时,李愔和李蓉还有李敬在几个宫女的簇拥下走了进来,一见李恪,几人顿时高兴不已,七嘴八舌的说个不停。李荣亲热的问李恪道:“三哥哥,这些天你去哪里了,荣想听你讲故事了。”“我也想听了啊。”李愔急忙道,“三哥哥你多讲几个好吧。”“还有我,最爱听三哥的故事了。”李敬嘻嘻笑道,充满期待的看着李恪。

        李恪拉他们在杨妃身边坐下,不忍让他们失望,就给他们讲了起来,只是对于古代的典故故事,李恪知道的不是很多,于是讲了几个他前世上幼儿园时听过的童话,有龟兔赛跑,有白雪公主,还有丑小鸭和灰姑娘。李恪讲的绘声绘色,李愔三人听的津津有味,就连杨妃在一旁,也面含笑意,感兴趣的听着。

        不知不觉,四个故事已被讲完,可是三人还觉得意犹未竟,缠着李恪再讲。李恪想到还有事情要做,就哄他们道:“三哥今天很忙,等以后有时间了再给你们讲吧,你们要多努力学习,三哥以后把知道的故事写下来,你们自己就可以看了。”

        三人虽有些不乐意,但都很懂事,听话的点点头。李荣拉着李恪的手,强调道:“三哥哥说话可要算数。”

        “肯定算数。”李恪认真道,李荣展颜一笑,李愔和李敬也笑了下,李敬忽然想起什么,问李恪道:“三哥,听母妃说你搬出皇宫住了,皇宫外是不是很好玩?”

        李恪一怔,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在他看来,皇宫大内虽然好黄奢侈,守卫森严,但住在里面,总觉得不如外面自在,可是他又不能和李愔直说,便搪塞道:“外面怎么能和皇宫里相比,等哪天我带你们去我的汉王府看看,你们就知道哪里好了。”

        “好啊!”李敬拍手笑道。李荣李愔听后也非常高兴,看李恪眼神竟有些羡慕。

        李恪站起身来,想要离开。李愔三人也急忙起身,好像生怕李恪走了似的。李恪看着三人恋恋不舍的样子,没有立即跟杨妃告辞,挨个抚摸了下三人的脑瓜,关切的道:“我不在宫里,你们要听母妃的话。”三人连连答应。

        李愔好奇的问:“三哥,你在外面忙什么呢?”

      ¡¡¡¡Àîã¡ÏëÁËÏ룬¾ö¶¨°Ñõí¾ÏµÄÊÂÇ鏿ËßËûÃÇ£¬±ã¼òµ¥ËµÁËÏÂËûÔڲ߻®õí¾Ï±ÈÈüµÄ¹¹Ïë¡£ÈýÈËÌýÍ꣬Ð˷ܵĵÀ£º¡°Ì«ºÃÁ˰¡£¬ÎÒÃÇÒ²¶¼Ï²»¶Íæõí¾Ï£¬Èý¸çÈÃÎÒÃÇÒ²²Î¼Ó°É¡£¡±

        “没问题。”李恪回答的很痛快,又话题一转道:“只是,蹴鞠比赛要求组队,你们三个人数不够啊。”

        三人顿时有些泄气,李荣嘟着小嘴,李敬皱着眉头,李愔眼睛眨了几眨,欣喜道:“我们可以找人手啊。”他这一说,李敬来了精神,附和道:“我找其他皇子说说,他们一定愿意加入。”李荣也不甘落后,喊道:“我也可以找到人,紫秋和月玲也都喜欢蹴鞠,而且她们踢的还相当不错呢。”

        李恪知道她所说的紫秋和月玲一个是柴哲威的妹妹,一个是李宗浩的姐姐。想到蹴鞠因此可能会被更多人关注,李恪的脸上不觉浮起一丝微笑。

        杨妃看在眼里,关心的道:“恪儿,母妃刚才听你说的蹴鞠之事,感觉关系重大,你一定要谨慎行事,不要出什么乱子。”

      ¡¡¡¡Àîã¡ÅÂ×Ô¼ºº¦Ñîåúµ£ÐÄ£¬¸Ï½ô±£Ö¤µÀ£º¡°Ä¸åú·ÅÐÄ£¬ã¡Òѽ«õí¾ÏÒ»ÊÂÏò¸¸»Ê×àÃ÷£¬¸¸»ÊºÜÖ§³Öã¡¶ù£¬ÈÃã¡ÔÚººÍõ¸®½¨Á¢¸öõí¾Ï˾£¬×¨ÃŹÜÀíõí¾ÏÊÂÒË¡£¡±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13: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