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到唐朝当皇帝》-第1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其中,这些当中王仁表出自太原王氏,崔知机出自博陵崔氏,均有相当的家庭背景,都是世家大族。可见,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培养上是用心良苦啊。

        相对于东宫的人才济济,同样居住在皇宫中的李泰就显得孤家寡人。他至今还没有搬出皇宫的想法。给他配备的王府王官也还未到任,晚饭后的他,依旧一个人待在书房,对于李恪的举动也是深感疑惑,只是,他没有像李承乾那样幸运,有谋士可以商议,所以,在他看来,李恪此举只是因为李世民把秦王府赐给他,他怕出什么变故,才急急忙忙搬出去的。

        而李世民给李恪秦王府的时候,李泰心里很不高兴,毕竟这是一种恩宠,一种荣耀。虽然,赐给他的齐王府同样恢弘大气,甚至比秦王府还要奢华,他心里还是耿耿于怀。对他来说,王府奢不奢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府以前的主人,秦王府作为李世民的旧宅,在感觉上,就比齐王府要尊贵一些,但李世民它赐给了李恪,这让李泰不得不认为李世民对李恪的看重,心里以往对李恪的不屑有少减弱,代之的一种警惕。但最让李泰费心思的,还是东宫的太子之位,李恪不足为惧,重要是李承乾。现在,他的东宫可是人才济济,想要搬到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夜晚的太极宫在烛光的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但依然有些地方是比较昏暗;就像世上,注定有些人是容易被忽视的,只是这样的人往往更容易做出大事一样。让李恪、李泰和李承乾怎么都没有想到的是,皇子李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个儿子,为阴嫔所生,武德八年,封为宜阳王,武德九年十月进封为楚王。既为皇子,李佑也不是平平之辈,他人聪明,学得又乖。

        但李佑的聪明或许过了头,人变得有些二,历史记载,李承乾的太子被撤后,十七岁的李佑似乎看到了希望,野心勃勃的想争太子,但是因为李佑的母亲是嫔,在那个尊卑等级森严的制度下,太子的位子就算轮也轮不到他。李佑争储失败,仗着府内养了几个猛士和一些并将,竟然起兵谋反,无奈他一个小小的王爷,怎么敌得过大唐的兵马,兵败后李佑被捉,李世民震怒之下赐他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同党也一并被杀。

        由于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所以,李佑才会被写的如此不堪,智谋没有不说,更是毫无头脑。事实上,此刻的李佑,正在自己的书房想着李恪的举动,心里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在想,既然李恪已经离宫移居汉王府,他也该到楚王府居住,这样就更加自由一些,可以培养一些自己的人。他虽然没有李承乾、李泰那样的嫡子身份,也没有李恪这样的高贵血统和李世民的宠爱。但他也是李世民的儿子,对于太子之位他也很向往。所以,他觉得自己有竞争的希望。

      第三十章 黑衣卫

        李恪醒来,已经日上三竿。昨晚因为褚遂良和马周两人诚心归属,他高兴异常,以致喝的烂醉如泥,现在头还有点疼。以后绝对不能太过豪饮,李恪轻轻捶着头想,虽然酒的度数低,但多饮也会伤身啊。

        兰儿见李恪醒来,便说道:“殿下你可醒啦,董大人已经来过三趟了,每次见殿下还未曾睡醒,就又回去了。”

        李恪闻言一惊,顿时记起董伯仁说今天要教导他绘画之事,忙问:“昨晚本王酒醉之后,还有谁跟本王说过话?都说了些什么?”

        兰儿一边给李恪梳头,一边说道:“殿下酒醉之后是由苏将军搀扶回房的,他没有跟殿下说什么话,倒是岑大人很晚才离开,奴婢不知道他跟殿下说了什么。只是他离开的时候,微微叹息,奴婢不知道他叹息什么。”

        李恪听完,心里懊悔不已,直怨自己昨晚喝的太多,他的表现肯定让岑文本很失望。他立马对兰儿道:“吩咐杨恩,准备车驾去岑府。”他心中焦急,不能因此而失去岑文本这样一个顶级谋士的心。

        兰儿见状,小心劝道:“殿下,岑文大在宫内处理公务,到晚上才能回府。”

        李恪一怔,自己一时情急,倒忘了现在才是午时,便微微一笑对兰儿道:“还是你聪明。”

        兰儿笑道:“是殿下太过心急了而已。”

        李恪见兰儿如此说,也不在意,心里在想,一会要到董伯仁那里去一趟,人家一上午跑三趟,怎么也要给这个老爷子一个交代。而他从中也发现了董伯仁治学严谨的态度,心中佩服不已。

        董伯仁正想第四次去看李恪时,李恪带着歉意微笑赶来了,先给董伯仁深施一礼,一面自责道:“恪害老师多次来而又返,特来请罪了。”董伯仁忙扶起李恪,颔首道:“殿下不必多虑,你今天能亲自前来跟老臣道歉,已经很让老臣欣慰了。”李恪心里一热,赶紧扶董伯仁坐下,董伯仁讲了些绘画方面的常识,李恪感觉获益匪浅。

        从董伯仁的住处回到聚义殿,苏定方领着陈其正在等着李恪,二人行过礼后,苏定方对李恪道:“殿下,昨天甄选出精壮士卒已经编为五队,每十人一队,有队正一人,队副一人。其余四百多人末将已经编为一个营,共有三伙,每伙有五队,五十人,每伙皆有一个旅帅,两个旅副管理。”

        李恪没想到苏定方只一日时间,就已经整编完了从各处调来的勋卫,颇为惊喜,笑道:“定方果然是大才,区区一日就将勋卫组建完成,今后王府勋卫就交给你了,本王的亲卫也有你统管。”

        苏定方喜道:“多谢殿下厚爱,一切听殿下安排。”

        李恪满意的点了下头,忽然想到不能老是亲卫、勋卫的叫,该给自己的护卫起一个名字,他思考再三之后道:“从即日起,府中护卫皆称‘黑衣卫’,黑衣卫都必须着黑衣黑甲。”

        李恪这样做,是效仿秦朝的黑甲精兵。秦军扫六合而得天下,兵威之猛,世所罕见,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军队中最具备国家军队性质的常胜军,与岳家军等私家军性质的武装相比,秦军无论是谁指挥,都可以打出辉煌的战绩,其军队的强大令人瞠目结舌。秦军不仅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事制度,足够激起士兵心中对战争的渴望,还有当时世界上最严明的军事纪律,军令如山,誓死前行。在加上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战车和弩箭。这一切都使其称霸天下在河套会战一战定乾坤,打的匈奴十年不敢南下牧马。所以,李恪希望自己的护卫也像黑甲精兵一样,勇猛无敌。

        见苏定方没有反对,李恪继续道:“本王的亲卫就叫‘黑衣鹰卫’,由陈其负责训练。”

        陈其听后,激动不已,忙道:“末将领命。”

        李恪继续说道:“剩下的全部四百士卒组建一营,就叫‘黑衣狼卫’,由定方训练,我要他们上马可成铁骑,下马便是精甲,要让他们成为大唐的狼群。”

        苏定方心情激荡,李恪如此命名,又如此重视这四百多人,料想他定有大用。于是连声道:“殿下放心,四年之内,末将必定能训练出堪比秦军的精兵铁甲。”

        李恪知道苏定方的能力,对他道:“有你们这些话,本王就放心了,以后需要什么,只管跟本王言明,本王将会全力支持你。”随后,李恪又对陈其道:“黑衣鹰卫的训练不比黑衣狼卫那样只要求征战沙场,以一敌十。我第一个要求他们的是武艺,第二个要求他们的是还要有一技之长。你明白吗?”

        陈其微一思索,明白了李恪的意思,朗声道:“殿下放心,末将一定不辜负殿下的期望。”

        见陈其明白自己的意思,李恪欣慰苏定方确实给自己找了一个人才,又对陈其道:“本王让你在五十六个健壮士卒中选出六个资质、能力出众的人来,你可选出?”

        陈其恭敬道:“末将已经选出六人,现已在殿后等候殿下召见。”

        李恪对陈其的表现甚是满意,他需要苏定方这样的帅才,也需要陈其这样的干才。苏定方终归是要回归沙场去建功的,但他走后自己身边不能没有忠心的家将,陈其是他选定的人员,李恪昨天没来得及询问陈其有什么能让苏定方看上的能力,今日想了解一下,便直截了当问陈其道:“陈其,不知道你身怀什么绝技,能让定方对你青睐有加?”

        陈其似乎早知李恪会有此一问,所以不假思索的道:“禀殿下,末将天生力大无穷,又自幼习武成痴,除了一身蛮力,别无一技之长。”说完不好意思的挠挠头。

        李恪有心证实,又问道:“你力能扛鼎否?”

        陈其谦虚道:“殿下恕臣斗胆一试。”

        李恪微一点头道:“你且举来让本王看看。”

        陈其朝四周看了看,朝着大殿外的一口青铜大鼎走去,来到大鼎之前,陈其双手放在鼎的两个腿上,慢慢用力,只见大鼎被他一点点的举起,直到举过头顶,方才缓缓放下。

        李恪被震住了,他今天终于见识到了书中所说的“霸王力能扛鼎”之事,不过现在的扛鼎之人是陈其。许久,李恪才回过神来,对陈其道:“你就是本王的恶来,有你这样的虎将,别说本王的安全,就是颉利大帐也能去得。”

        陈其略懂文字,知道李恪所说的恶来是三国时期曹操的护卫典韦,能够被李恪这么器重,陈其非常感动,连忙道:“谢殿下夸奖,末将不敢当。”

        李恪止住陈其道:“不要谦虚,你当之无愧。”

        此时,刘仁轨走了进来,见到陈其刚才的一幕,心中为李恪得此虎将而高兴,上前对李恪道:“恭喜殿下又多一员虎将。”

        李恪对他笑笑,道:“正则来的正好,本王正好有事情要与你商量。”说完,李恪示意三人坐下说话。

        “殿下请说。”刘仁轨道。

        李恪略一沉吟,说道:“定方把王府‘黑衣卫’已经组建了起来,他们以后就是本王的私兵,本王想给他们每月发一份饷银,以助其养家,你们看怎么样?”

        李恪这么想,是有理由的,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度,不像后世宋朝那样有固定的禁卫军。府兵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马匹需要自备,当时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府兵执役分征防两种,征即临时调派,防则固定上防,除亲身上番外,还可以输资代番(花钱请人),依军职大小和距离缴纳一定的绢或钱,执役的都是永业田的农户,一年五番,一般最长不得超过三年,否则容易造成士兵逃亡。

        所以,朝廷除了十二卫,东宫诸六率是从各折冲府选出的常备精壮,属于常备军之外,其余都是服兵役而已,是没有军饷。如果李恪给他们发银饷,对兵士必将是种鼓励,更加让士卒们感到他的仁爱。

        三人都觉得李恪的提议很好,这样士卒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战场杀敌会奋不顾身,军队会更加能征善战。所以,都表示赞同。

        李恪心中欣喜,对刘仁轨道:“那正则就拿出一个具体方案出来,给本王递上来。”

        刘仁轨身为府椽,又兼任附属职责,掌王府通判功曹、仓曹、户曹事,兼管通判兵曹、骑曹、法曹、士曹事,这件事情是他的职责,他连忙答应。

        府卫的事情处理完了,李恪对苏定方和刘仁轨道:“本王昨天说给你们寻件趁手的兵器,今日正好有空,你们看看这两件兵器是否称心。”话刚说完,杨恩已然领着几个随从拿着两件用纱布包裹的东西走了进来,放在了大殿中。

        苏定方和刘仁轨疾步走到兵器面前,随着纱布被接去,两人眼里不由荡起一阵惊喜。苏定方的是一件长槊,足有丈一,金属槊头和多棱形状的槊尖在阳关下银光灿灿。刘仁轨的是一杆大枪,枪长一丈有余,黝黑的枪柄与枪尖,异常的浑厚,好似要将整个地板吸纳进去般,让人感觉千钧的重量。显而易见,都是两件不凡的神兵利器。

        两人不由拿在手里仔细端详,看着两人对手中兵器爱不释手的样子,李恪就知道他们很喜欢。两人把玩了一会,才想起跟李恪道谢,李恪欣慰道:“神兵利器能者得之,你们都是大将之才,这两件兵器在你们手上也不辱没了它,马匹之事等忙完这段时间再给你们准备,不如我们现在就到校场,两位比试一番如何?”

        苏定方和刘仁轨得到这么好的兵器,也想试练一番,便满心喜欢的答应下来。李恪率先起身向殿外走去,苏刘两人忙跟在他后面。走到门口,李恪转身又对陈其道:“你喜欢什么兵刃,本王也为你寻一件。”

        陈其正暗中羡慕苏定方和刘仁轨两人,听李恪问他,又惊又喜,忙道:“谢过殿下美意,末将善用刀。”

        出的大殿,就见眼前六位军汉一字排开,站得笔直。李恪知道这是他让陈其在五十六个精英中选出的六个精英,于是吩咐杨恩将他们带下去,自己和苏定方等三人朝校场而去。

      第三十一章 文本的忧虑

      ¡¡¡¡ÓÐÁ˺ñøÆ÷£¬ËÕ¶¨·½ºÍÁõÈʹì±ÈÊÔÆðÀ´£¬¾ÍÊÇÓëǰ¼¸ÌìÁ½È˵ıÈÊÔ´ó²»Ïàͬ£¬Ç¹¼âÎ趯£¬Ïñ²¨¹âôÔôÔ£¬ÁîÈËĿѣÉñÃÔ¡£éù³´©Ëó£¬ÈçËÉÌιö¹ö£¬ÁîÈËÐÄÉúº®Òâ¡£Àîã¡È̲»×¡ßõßõ³ÆÌ¾¡£

        从校场回来,李恪心思还沉浸在刚才校场苏刘两人的比试上。用过晚善,李恪带着小宝子、陈其及其黑衣鹰卫的护卫下来到了岑文本的府邸。

        岑文本下朝回来,刚吃完晚饭,沏了一杯茶在书房看书,下人禀报说李恪来拜访他,已经等在前厅。岑文本忙叫下人将李恪请到书房。李恪进来后,小宝子乖巧的将门关上,和陈其守在门外。

        岑文本起身迎上去,李恪面带愧疚,对岑文本解释道:“昨晚恪喝的太醉,没能听到先生教诲,甚是遗憾,今天特来聆听。”说着给岑文本深施一礼。

        岑文本知道李恪今天来是给自己请罪的,就语气严肃的道:“殿下,以后还要慎重,不能像昨晚那般喝酒,有损身体,也有损形象。”

        李恪点头表示明白,岑文本拉李恪在自己对面坐了下来,继续道:“殿下今日过来,我倒是有三点建议,还望殿下能够采纳。”

        李恪知道岑文本有能力,他给自己的建议,必定有益无害,就答应道:“先生请说,恪一定谨遵先生教诲。”

        岑文本略一沉思,道:“第一件事,微臣观察殿下府中现在已经是人才济济,希望殿下对他们以礼待之。”

        李恪震惊于岑文本的识人之术,他昨晚就见了大家一面就能看出他们是有才之人,心下暗暗吃惊。岑文本见了,微微笑道:“殿下务须吃惊,文本也只是从他们言行举止中窥得一二。”然后,又补充道:“刘仁轨,苏定方微臣早已听说,就不需解释。陈其此人,虽无大将之才,但臣观其人心志坚毅,做事稳重,是一个不可多得护卫之才。”

        听岑文本如此一说,李恪倒是觉得在陈其身上发现了他的闪光点,确实是心志坚毅,做事稳重。

        接下来,岑文本说到了马周,也是侃侃而谈:“臣观马周,胸藏丘壑,必定也是一个才学之士,臣观他不但明于大势,而且亦擅实务,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至于褚遂良,更是深得陛下赏识,再加上他的才华,今后必得重用,殿下有他相助,以后办事毕竟事半功倍。”岑文本的话,让李恪觉得他实在是个深藏不漏、懂得帝王之术的谋士,尽管他看起来只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书生,带着一身的儒雅之气,但他的胆识和谋略却无几人能及。难怪李世民会有这样的一段话:“这十几年,我知道你身在曹营心在汉,放弃了所有欲望,忍受无法忍受的屈辱,我很想把你揭穿,但居然找不到你任何把柄,现在,我也只有把这个职位给你,否则,史书一定会说我不能用贤。”

        李恪感叹之余,对岑文本道:“第一件事情,恪谨遵先生指示,先生,请说第二件。”

        岑文本见李恪虚心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心中欣慰,说道:“第二件事情是,殿下结义的五位兄弟。现在大家年纪还小,无需计较,但是,再过几年,都长大成人之后,殿下就要跟他们保持点距离,以免遭某些人的忌惮,影响到他们的仕途。”

        李恪心里一惊,他只是想到了如何跟他们搞好关系,成为支持自己的一支不可动摇的力量,没考虑到岑文本分析的这一点。确实,如今他们都小,跟关系亲密自然没人注意,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授予实职的时候,凭他们跟李恪的关系定会招人妒忌和猜疑。到时候再被他人利用,他们的升迁肯定会出问题。

        由此,李恪想到了历史上为什么会关于他们的记载少之又少。试想,都是将门虎子,不可能在他们的父辈去世之后只是继承爵位,毫无一点建树吧。就是矮子里拔大个,也不见秦怀玉他们五个人都是草包吧,在史书上连一点笔墨都没留下。因此,李恪肯定了岑文本说法,确实,他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以他们的身份和背后的实力,在今后的争储中很难不让人妒忌。如果,长孙无忌到时候用手中的权利阻止了他们的升迁,那就害了他们,只能终其一生都只是一个闲职的爵位。

        岑文本见李恪明白他的意思,继续说道:“第三件事情,就是殿下以后要勤学诗文,苦练书画。”李恪疑惑的看了下岑文本,似乎心有不明。

        岑文本解释道:“殿下在被进封汉王还不到十天就搬出皇宫,移居汉王府,这本身就会让很多人猜忌背后的目的,引起很多人注意。昨晚在府中大摆宴席,宴请群臣,更会让有心人有了戒备,如果长此以往,必定招人注意。”

        李恪对岑文本的话深有同感,他也知道如果他经常做这样高调的事情,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倘若李泰和李承乾都对他心存芥蒂,那就得不偿失了。

        岑文本见李恪沉默不语,开导他道:“最主要的就是皇上将书法名家褚遂良派到王府做长史,目的就是让你向他请教书法之道。如果,你不能领悟他的意思,皇上对你也会有所不满的。”

        岑文本如此一说,李恪倒是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他也险些忽略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的这一事实,幸好被岑文本给提出来,不然会对他影响很大。

        当日,李世民在看到李恪抄的一千遍《兰亭序》,为他能够临摹的如此逼真而感到吃惊,后来,李恪现场给李世民写了几个字,才让李世民打消了疑惑。不过,李世民也李恪能有如此高是书法领悟能够感到吃惊。当时,就夸奖他,还踢给了不少书法真迹。

        只是,李恪没有想到的是,李世民会对他如此期待,尽然将褚遂良都派到王府教导他,甚至让他做长史,由此可见,他对这个儿子能够在书法方面取得成就是很看重。如果李恪不好好学,或者最后一无事成,李世民会对他很失望,那他就更没有机会在以后取李治而代之的条件。

        李恪回味着岑文本所说三件事情,虽然平淡无奇,但他却看的深远,将十年数十年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已想到了,不由深感佩服。起身对岑文本行礼道:“先生的三点建议恪铭记于心,恳请先生放心,恪一定照先生所说行事。”

        岑文本不敢受礼,对李恪道:“殿下能接受文本的三点建议,文本心中高兴,为殿下排忧解难是分内之事。”

        李恪听出了岑文本话中的含义,就是说他是自己的老师,给自己出谋划策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很高兴岑文本这么说,这就表明岑文本是他李恪的人。

        岑文本知道李恪对于学文之事很感兴趣的,所以,指点了他一些学问上的事情,李恪都虚心的接受。最后,在告辞的时候岑文本又给李恪布置了一些作业,让他完成后给自己看,李恪一一答应。

        叮嘱完这些事情,岑文本对李恪说道:“殿下,臣身为秘书郎,不能时刻陪在殿下身边,还望殿下时刻看书,从古之圣贤的书籍中吸取知识,臣有一时间就到府上指导殿下。”

        李恪感动道:“谢先生,恪知道,先生注意身体。”

      第二卷

      第三十二章 马球和足球

        从岑府出来,长安城的大街上已经暮色降临,行人很少,李恪坐在车里想着岑文本给自己三点建议,心中有了决定。他掀起车帘,看见骑在高头大马上的陈其一幅严肃的神情,警惕的注视着四周,心中想起岑文本对陈其的评价:“心志坚毅,做事稳重,天生护卫之才。”不禁记起对陈其说过要给他寻找一把兵刃的事,心里想甲胄库是否有呢,如果没有,也要给他用好钢打造一把,不能亏待了这样一个忠心的部下。

        而在唐朝,最出名的就莫属唐刀。唐刀作为中国冷兵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仅伴随着唐帝国的建立、昌盛、荣辱悲欢,也成功的影响到整个亚洲冷兵器文化,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唐刀中的仪刀和横刀发展成为以后的佩刀,仪刀向东流传到高丽和日本,并进化成为本民族的冷兵器,向西南则成为藏刀的祖先,陌刀在以后的演化中成为宋掉刀,其中变化出的来数种长刀都为后世流传,唐刀的诞生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唐刀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灿烂辉煌的,仅已此文追忆那段伟大的历史。

        所以,李恪在想,是否给陈其铸造一把唐刀呢?是否在这个时候就提前把唐刀给研制出来呢?到时候,自己的鹰卫每人一把唐刀,战斗力肯定会提升不知一个档次。

        如此想着,车架回到汉王府,李恪下车,来到聚义殿之后,让陈其离去,自己在杨恩的带领下将下午陈其选好的六人召集到聚义殿,然后和杨恩带着六个人来到了刘温在后院的天香阁。

        刘温似乎知道李恪今晚要来,在他和杨恩来到天香阁的时候,他已经在等候多时了。李恪给他行礼完毕,他拱手回礼之后,对李恪身后的杨恩道:“杨疯子,殿下的安全就交给你了。”

        杨恩不在意刘温对他的称呼:“刘老道,你放心,没有你,我依然能护得殿下安全。”说完不再理他。

        李恪刚要问刘温,两人之间到底什么关系,为何刘温会叫杨恩为杨疯子,而杨恩会称呼刘温为刘老道,就被刘温提前抢道:“老奴知道殿下会有疑问,只是暂时不想告诉殿下,等时候一到,老奴一定会如实禀告殿下,还忘殿下也不要再问杨恩,也不必和他人提起。”

        李恪越发好奇,但他知道刘温的性格,他这么说,就是不告诉他,他只能恭敬的道:“恪,答应师傅就是。”

        李恪无奈的点了下头,刘温见李恪答应,也不管他心中高不高兴,看着他身后的六人道:“这就是你选好的六个人?”

        李恪道:“这六人是五百人当中最出色的,师傅觉得如何?”

        刘温平静的道:“资质一般,但也足够。”说完便细细打量着六人。

        李恪了解刘温的性格,说话不多,却有分量。于是和杨恩一起回到了书房,在路上李恪一直想问杨恩他和刘温的事情,但最终还是忍住没问。杨恩也是出奇的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跟在李恪身后。

        走进书房,李恪对杨恩道:“杨老,明天本王就跟你学习枪法吧!”

        杨恩道:“不光枪法,骑马射箭之术老奴也会一并交给殿下。”

        李恪听后非常高兴,吩咐杨恩离去之后,他开始在书房中思索刘温和杨恩的事情,但始终不得要领,只好做罢,便铺开纸张,开始在纸上画起来。他要亲自设计鹰卫和狼卫的衣服标志,要让两支护卫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灵魂。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00: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