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柴哲威好想被李恪说中心事,略显尴尬,讪讪的道:“肯定是天意,让我在西市碰到三哥。”然后抱拳道:“恭喜三哥被封汉王,三哥今天多在西市转转,看到什么喜欢的东西只管拿,也算是我这个弟弟对你的道贺吧。”
李恪觉得柴哲威现在的样子有点像后世的太岁,一幅老子有钱的样子。不过他也为柴哲威能如此对自己而心存感动。看着这个铁杆心腹,李恪想到他今后将走上一条不归路,心里有点黯然。自古储位之争都是胜者为王败者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今后他李恪的成败不光关系到他自己,还牵扯到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他不能有所差池,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最起码不能让自己身边的人受到伤害。
柴哲威看到李恪沉默不语,以为他在为自己刚才所说的话生气,便解释道:“三哥你有所不知,虽然皇宫大内什么都不缺,随手拿出一件东西都比这里的好百倍甚至千倍。但是,这里的东西也有他独到之处。特别是从西域胡商那里买来的稀奇东西,更值得玩味。”
李恪听柴哲威这么说,知道刚才自己的表情让他误以为他小瞧皇宫里的东西。所以,呵呵笑道:“哲威,东西就算啦,我过两天搬出皇宫再买不迟。今天主要是想尝尝长安城的美酒,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可去。”
柴哲威一听李恪说要喝酒,立即来了兴致,对李恪道:“建康坊是出美酒的地方,我们可以去那里喝。”
李恪一直想尝尝长安最好的酒是什么样的,看能不能搞出一些酒方出来赚点钱,所以,才会有此一问。听柴哲威说建康坊出美酒,就迫不及待的和柴哲威朝建康坊而去。
两人来到建康坊的一家酒楼,柴哲威似乎是这里的常客,跟掌柜的很熟落。掌柜的见他进来,忙跑过来,极为无奈的说道:“柴公子,不好意思,今天已经没有雅间,只能屈居你在大厅饮酒了。”
柴哲威显然没有想到掌柜子会这样说,顿时感觉面子很挂不住,刚想发作,李恪忙道:“既然如此,那就在大厅吧,反正这里也比较宽敞,没什么不好的。”
柴哲威见李恪都这么说了,他也不好再说什么,狠狠的瞪了一眼掌柜道:“把你们店里最好的酒拿上来。”
李恪选了靠窗户的一张桌子,李恪对掌柜的道:“不知道贵店最好的酒是否是长安城乃至整个大唐最好的酒呢?”
掌柜子见李恪有此一问,便小心的解释道:“禀公子,小店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已经经营酒楼有数代。所以,在今天还能屹立不倒就是靠着酒好。公子放心我就把本店最好的花间醉给你拿上来。”掌柜说完,就看见李恪脸有期待,便急急忙忙的吩咐店小二去置办酒菜,自己则小心的站在柴哲威身后。当年的五虎一太岁他可是见到过的,虽然不知道李恪的身份,但柴哲威可是当朝驸马的大公子,是他小小酒店老板不干得罪的。
李恪和柴哲威落座后,李恪对柴哲威道:“哲威,别为一点小事,就动肝火。也别为难酒店的掌柜的,你让他下去吧,我们说说话,有什么需要的在招呼他过来。”
柴哲威对李恪的话不敢反驳,应声称是。掌柜子听到李恪如此说,如蒙大赦是赶紧道谢。很快,店小二端着几碟小菜,一壶酒,两只杯子,依次摆在桌子上,然后对李恪道:“客官,这就是长安城最有名的‘花间醉’你二位慢慢品尝。”
柴哲威给李恪和自己的杯子斟满酒,举杯说道:“我先敬三哥一杯,祝贺三哥升迁汉王。”
李恪看着眼前一小壶大唐的名酒,看不出它到底在什么独到的地方能称得上名酒。至少,酒香就没有后世的香。再看眼前一脸真挚的柴哲威,再也不想掩饰自己心中失落,苦笑一声道:“干了!”说完,杯已见底。
两人话说的不多,酒却喝了不少,不多时一壶酒已经被喝了个底朝天。李恪虽说饮的快,但也对这大唐名酒品出了一点味道。此酒虽无绵绵酒香,但入口极软,自有一番滋味,只是度数稍显低,不易喝醉。但李恪知道酒虽然好,却怎么也比不上他后世的茅台、青稞酒等用现代工艺酿造的白酒。
这时,天已过晌午,来的客人越来越多,店里也格外热闹起来。其中一个粗布衣衫,其貌不扬的青年男子,在衣着光鲜的食客当中很是扎眼,看他一身打扮,就知道是个没钱的主,掌柜的招呼起来自然有些怠慢。青年男子知道掌柜的狗眼看人低,但他不以为然,大声喊道:“来一斗八升酒,外加几碟小菜。”
旁边的人一听,顿时吃惊不已,一斗八升酒,这还是人吗?(唐是一斗就等于现在的十升,一斗八升就等于现在的十八升)
掌柜的可不管他能不能喝下这么多酒,只要卖出的酒越多,他就越高兴。赶紧让店小二将酒菜端了上来,放在青年的桌子上。青年也不管他人的眼光,只顾自己喝酒吃菜。
李恪从青年一进门就注意到了他,倒不是因为他简陋的穿着,而是他在这个青年身后感觉到一份傲气,还有三分的不屑。李恪知道,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大才之人,就是大恶之徒。于是一直细心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青年似乎有所察觉,朝李恪这边看来,发现李恪正在注视自己,便说道:“兄台如果不介意,可过来一饮。”
李恪本想多观察一番,看他是否真的有才,再决定是否相交。见此刻青年邀他一起饮酒,也不好拒绝,便带着柴哲威和青年坐到了一起。
青年给李恪和柴哲威面前的大碗斟满酒,然后,说了句“请”就自行一饮而尽。柴哲威哪见过如此狂妄之辈,便要起身指责他,被李恪及时按住。李恪也说了声“请”,端起酒碗一口喝干,柴哲威亦起了豪情,饮尽了碗里的酒。如此,三人饮了九碗方才作罢。青年看李恪两人饮酒干脆,喝了九碗仍不见醉意,心中对两人顿生好感。其实,刚才他见身着不凡,掌柜的对两人也是点头哈腰,心里本就不愤,再看两人还不时的打量自己,便有心叫两人过来饮酒,想让他俩出丑,没想到两人也非泛泛之辈。虽然李恪和柴哲威年纪虽小,但经常吃喝玩乐练就了一份好酒量,倒让他对两人刮目相看。酒逢知己千杯少,他忍不住自我介绍道:“在下马周,不知道两位尊姓大名?”马周如此自先介绍自己,已经不在因为两人的年纪小而就轻视两人。
李恪听到“马周”两字,心里一阵激动,不会是历史上的那个名臣马周吧?如果是,看他今天的穿着,估计刚到长安不久,还没有像历史上所说,做了何常的门客。要是这样,就不能放过他。如果不是,权当交一朋友,也无甚大碍,略一沉吟,便如实对马周道:“在下李恪,这是我三弟柴哲威。”
马周一听李恪的名字,也是一震,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少年就是大唐的汉王,隋炀帝的外孙,当今的三皇子李恪。而他身边的这个少年则是大唐驸马柴绍的个子,难怪掌柜的对二人异常恭敬。但他也稍惊愕便已回过神来,起身要给李恪行礼,被李恪制止道:“马兄,此事不必声张,你也无需在此地拘泥于礼数。既然相见就是缘分,我们就知己相称,不醉不归。”
马周不是笨人,知道李恪不愿意身份暴露,见他如此说,也就不在执意虚礼,道:“既然如此,臣就失礼了。”
李恪看他刚才在知道自己身份后淡定的表现,确信他就是历史上的名臣马周。因为,有意想与他结交,说话也开始亲热起来。马周见李恪虽是王爷,不摆架子,待人随和。他自己说话便也不再拘束。
跟马周的闲聊中李恪知道,马周确实如历史上所述,有着一段曲折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他出生在一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然而,他十分好学,胸藏济世之才,只是他生性豪放,还有些怪异,因此被周围的人所不理解。他先是在博州因刺史达奚恕所出任州助教之职,因“日饮醇酎,不以讲授为事”而被达奚恕斥责,一怒离开博州。
离开博州,马周先到曹州(今山东菏泽)晃了一圈,跟着又到了汴州(今河南开封),在汴州浚仪县,担任浚仪县令的崔贤就曾狠狠地侮辱过他。后来马周到了密州,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赵仁本。赵仁本是个有钱的主儿,他见马周才华出众,不知是出自慈善的考虑,还是出于投资的意图,总之他资助了马周一大笔钱财,帮助马周西入关中,到京城长安谋取仕途。
只是,历史上的马周,贞观元年(627年)的时候还在博州,而李恪眼前的马周,还没有到贞观元年,则已经来到了长安,比历史上的时间早了两年,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随着话题的深入,李恪和马周谈论的内容越发广阔,对彼此也越发的尊敬。不知不觉一个时辰悄然而过。小宝子看了看窗外的天,知道李恪出宫时间长了不妥,该是回去的时候了,就在身边小声的提醒他时侯不早了。李恪也知道现在不能在外面久待,所以,就直接问马周道:“周兄,此次来长安有何打算?”
马周听出李恪话里的意思,是想有心招揽自己,心中一喜,他本就是来长安谋取仕途的,如今大唐还是士族的天下,没有人举荐是很难入仕的。能让得到李恪的招揽,也不失为一条入仕的捷径,便如实回道:“在下想来试试运气,看是否能谋取一官半职,衣锦还乡。”
马周的回答没有半点做作之态,李恪感觉得出他也有进自己的汉王府做事的念头,心头不禁大喜,直接相邀请道:“不如,马兄来我府上暂时屈居一段时间,以后定为马兄寻得一官半职。”李恪如此直接,就是因为历史上马周曾做过何常的门口,知道他也是想通过别人举荐。
马周怎不知这是李恪相邀,就干脆的答应道:“既然如此,在下敢不从命。”
见马周答应了自己的邀请,李恪心情大好,又和马周多喝了几杯。再看看天色,确实不能在待,于是让柴哲威给了马周十两银子,让他给马周安排下客栈。柴哲威从李恪与马周交谈的话语中,已然看出了马周不凡的才能,而李恪邀请马周到王府共事,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他拍着胸脯爽快的答应下来。随后,李恪又叮嘱马周先在客栈暂住几天,等过几天自己搬进汉王府,就请他过去。马周没有拒绝李恪的安排,大方的接过了银子。
李恪这才告别柴哲威和马周,放心离开。
第二十二章 王府易主
回到皇宫,李恪来到书房,开始思考今天让自己感到疑惑的几件事情。
首先,就是李孝恭被封宗正寺卿,而不是历史上的吏部尚书。
宗正寺卿是从三品,吏部尚书是正三品,从品阶上就可以看出吏部尚书要比宗正寺卿高。而相比宗正寺,吏部尚书的权利要大,所管一部之事涉及大唐的礼仪外交等,是一个是实权部门。虽然,宗正寺卿所管的都是宗室的事,但是能有什么事情让他管,轮到他管的事情的时候他能管得了吗?能涉及到宗室王族的事情,不是一个王爷就能管得了,只能用皇帝亲自过问。
所以,宗正寺卿只是一个闲置官职而已。历史记载,李孝恭只是一个武豪之人,胆识不凡,性奢豪,喜欢游乐,自养歌姬【创建和谐家园】百余人,整天陶醉于饮宴之中。然而性格宽容仁厚,无骄矜自伐之色。唐太宗李世民十分亲近他,这在李姓宗室中再无第二个人。宗族中,也唯有李孝恭与江夏王李道宗兄弟二人最为当时人们所称颂。李孝恭曾怅然地对亲人说:“吾所居宅微为宏壮,非吾心也,当卖之,别营一所,粗令充事而已。
身殁之后。诸子若才,守此足矣;如其不才,冀免他人所利也。”由此可见,李孝恭并非是因为受到别人的打击,或者是李世民的猜忌。他能对亲人说出那样的话,说明宗正寺卿是他自己谋取的,如此做法只是他急流勇退的一个信号,这位王爷已经不想在大唐的权力中心有所作为,只想过平淡的生活。而李孝恭急流勇退之后,宗室唯一能有所作为的当属江夏王李道宗。
所以,李恪觉得,是否和李道宗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李支持自己,这关系到关陇集团中一部分人对自己的态度。至于李孝恭,他也不能轻视。毕竟,能成为两代帝王的都欣赏的将才,立下赫赫战功的他,即是不在朝堂,对朝局也能影响一二。
其次,就是李世民为什么把他以前的秦王府赐给了自己呢?这是很突然的事情,是李恪没有想到的。至少,历史上李世民并没有如此做法。
由此可见,他在甘泉宫御书房和李世民的一番对话明显为这次能赐府秦王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说明李世民现在很重视自己,赐府秦王府似乎在是在给自己一个信号。
“到底里面包含着什么深义呢?”李恪自语道。
虽然,自己没有能够被册立为太子,但李世民似乎有自己的考虑。赐府秦王府,虽然没想像李承乾被册立太子一样对自己的肯定,但也是一份荣耀。
武德年间,李世民进封秦王兼尚书令,领右翊卫大将军之职,当时的秦王府又称天策府,可见李渊对李世民的器重。所以,秦王府无论从规模还是装饰都不会比东宫差,李世民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秦王府赐给李恪。
显然,不是让他做历史上的秦王,学他发动政变,他是在政变中弑兄杀弟登上皇位的。所以,他是不会让同样的事情在自己的儿子中发生。因而,赐秦王府给自己,李恪确实在欣喜的同时有点忧虑。
第三,就是马周,李恪刚在酒楼结识的贞观名臣。历史记载,盛世明君唐太宗曾有一段四请马周的故事。太宗不仅在创基业、马上定天下时注重求贤,在登基称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辅国政。
他“四请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显示出他思贤若渴的明君本色。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严重的灾情已危及到国计民生。作为一国之君,唐太宗忧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极为虔诚的谴责自己。只是风霜雨雪,都是自然现象,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多次求雨无果后,唐太宗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切要有几条具体的意见。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长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为难之事,马周不加思索,伏在案上,洋洋洒洒,一挥笔就写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非常优美。次日早朝,常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奏疏呈给太宗。
太宗一看,颇为震惊,这些建议有根有据,切中时弊,确属可行,但武夫常何决非有这神来之笔,便问他是何人所写。常何告诉太宗是马周所写。太宗又问马周是何样之人,常何便向太宗简要介绍马周的情况:“马周是清河荏平(今山东荏平)人,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先秦诸子的典籍。不过由于他自负才学出众,性格难免清高孤傲,因此郁郁不得志。起初他在博州一所学校教书,常受地方官的训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离家远游。穷困潦倒的他,经常受人欺凌,历尽艰辛来到长安,遇到了臣,臣觉得他乃当今一大奇士,就让他住在了家里。”
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非常高兴,立刻就想见见这位人才。于是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这位性格高傲的马周请到了皇宫。当唐太宗第一眼看到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感到了这个人非同一般,于是和颜悦色的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
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的非常细致,让李世民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当即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马周的真才实学及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没过一年,马周就当上了权利很大的监察御史,有了用武之地的他,十分感激唐太宗的信任。他觉得自己得到的不仅是【创建和谐家园】厚禄,更得到了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如鱼得水,尽其所学为唐朝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但感激归感激,在为官上,马周清正不阿,常常敢于直谏。公元633年,马周上书皇帝,对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大建宫室的做法提出了比较宛转的批评。
公元638年(唐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书李世民,从以前的朝代兴亡开始议论,并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说唐朝建立前的那几个朝代之所以存在的时间很短(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朝代的君主不懂得爱护百姓,一味的挥霍奢侈,对百姓横加剥削,劳民伤财,不得民心,而且统治者昏庸无能,不会用贤良的人才,导致最后灭亡。
马周尤其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隋朝在文帝杨坚时的基础很雄厚,本来是可以长治久安的。可是炀帝杨广当皇帝以后,开始腐化堕落起来,剥削百姓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最终失去了民心,被人杀死在扬州。
马周劝李世民要以隋亡为鉴,时时刻刻谨记隋亡的教训,不能因为天下刚刚平定下来就走隋炀帝的道路,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使统治巩固,才能使唐朝由乱到治。李世民通过这篇奏折,更看到了马周出色的治国才能,越发重用起他来。
公元639年(贞观十二年),马周迁为中书舍人。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因为一直为国事操劳,在长期的工作中积劳成疾,最后一病不起。
他在临死之前,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上的奏折统统烧掉,并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子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把马周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皇陵。
想到这些,李恪心里有些忐忑,马周如此才能,却被自己几句话就说动到汉王府就职,表面上看是马周为李恪效力。或许,只是马周的一个权宜之计,他只是想借李恪的势力再进一步,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因此,他不能掉以轻心,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接下来就是处理马周的问题,如何在和马周以后相处的时间里,让这位名臣对自己忠心耿耿,真正的为自己所用,才是他要考虑的事情。
脑海里把今天的事情都过了一遍之后,李恪觉得还有件事情要重视起来,那就是酒。这几天来他也品尝了不少大唐的名酒。虽然,在大唐,这样的酒已经数一数二。但是,在李恪看来,这样的酒根本算不上好酒,酒的味道不说,就是度数也是低的可怜。难怪会有马周的“一斗八升酒”之说,更有李白斗酒诗百篇。
所以,他在极力的思考脑子里关于酿酒的配方和过程,想搞出一个方子,酿出更好的酒。大唐的酒文化他是知道的,只要酒好,就不怕没有销路。他以后用钱的地方很多,又不能【创建和谐家园】,要想多赚些银子,就只能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了。
李恪细细的在脑海中将知道的酿酒知识过了一遍,终于找到了适合于唐朝工艺水平的酿酒配方。他立即在纸上写了下来,顺便将酿酒的过程和一些设备也一一罗列了出来。看着写完的酒方,他心中感慨万千,知识在什么时候都用得上,就看你怎么利用。具体该用哪一种方式来经营,他要好好考虑下,自己肯定不能亲自酿酒。
作为一个王爷,他要是经商,不知李世民会怎么看他,在朝臣们心中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李恪没有想,但答案是已经肯定,没有一个君王喜欢经商的王子做自己的继承人,也没有一个朝臣认为自己该支持一个喜欢经商的王爷做未来的天子。或许,他们会认为这只是李恪的权益之计,但是,他们没有胆子赌一把,他们也赌不起。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李恪的不会做的。他想,这件事情也只有找别人做,自己加入股份。
至于找谁呢?他思考良久之后想到了柴哲威,他知道柴哲威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只有他帮自己经营酒,才不会招人怀疑,也不会有人说长道短。
李恪整理完自己的思绪,处理完了自己该处理的事情,觉得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便开始了他一如既往的生活,只等着王府收拾完毕就搬出皇宫。同时,他也对自己前一段时间让封德彝帮他找的两个人开始了期盼,这两个人分别是苏定方和刘仁轨。
第二十三章 李泰的心思
对于李承乾被册立太子,李恪因为早就知道结果,所以,变现的很从容,很淡定。但是,李泰的表现却与他截然相反。
此时的李泰在自己的书房,心不在焉的拿着一本《论语注解》翻着。其实,李泰的心已乱了,他根本就读不进去书。虽然,手里拿的是《论语注解》,但心思早已回到了昨天的晚宴上。李泰知道,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自己舅舅长孙无忌的极力支持。但是,凭长孙无忌个人的力量或许不够,站在长孙无忌身后的关陇集团才是这支李承乾入主东宫的决定性因素。李泰不明白长孙无忌为什么这么偏袒李承乾。“舅舅,你为什么不支持自己,反而支持才能和聪慧都不如我你的大哥呢?难道,你就这么偏心吗?”李泰语带怨恨的自语道。
天已过酉时,月色如水,夜深如墨,天地间一片静谧。李泰将手中的书卷放在案上,目光盯着眼前的烛火,微微叹息,默然不语。从昨晚晚宴跟在李承乾身边的一众东宫众人就可以看出,他已经入住东宫。而自己已经被进封卫王,不日就要移居卫王府。这样离父皇就更远了,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更难让操劳国事的父皇注意到。
如此,自己还有多少机会把太子的位置抢过来呢?一想到这里,他感觉心头像堵着什么,沉沉的不是滋味。暮然间,一幅李承乾觐见李世民,跟他对答,李世民眼带喜色的影像就像一个特写浮现在他的眼前。李泰愤怒的拿起案上的书朝影像仍了过去,书到之处影像随之消失。
李泰看着眼前破碎的画面,不怒反笑,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做。“既然你这么欺我,那就别怪我不顾兄弟情谊。”李泰阴沉的说道,幼小的面容上闪过一丝杀机。虽然之前他也听闻李世民有立李承乾为太子的想法,但他一直不愿相信,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如今,事实就摆在眼前,他才知道,木已成舟,无法改变。也许,这对自负才能尤胜于李承乾的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果,他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那他肯定会因此而颓废下去。
但是,刚才他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创建和谐家园】了他,让他有所感悟。李泰终于想明白自己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他还有机会把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来。“我是不会就这么认输,大哥,我有的时间。”李泰言语中透露出一份坚定。他已经决定了,虽然李承乾已经顺利入主东宫,但他不会就此罢手,太子能被立,就能被废,只要李世民还没死,李承乾还没当皇帝,他李泰就有机会去争太子的位子。
想通此结,李泰虽然心里很不服气,但也不在计较得失。他知道从小到大,他都比李承乾优秀的多,就是被父皇夸奖过的武略出众的李恪,他也觉得他比不上自己,毕竟父皇更喜欢才学博文之士,李恪只懂舞枪弄棒,学问根本难以与自己企及。所以,只要他继续发挥他的优点,继续让李世民注意他,他就不是没有机会。
历史上,在李世民的几个皇子中,李泰可以说是个神童,聪敏绝伦的他,不论在学识,还是在心智上,都比和他同年龄的孩子要出类拔萃,他本人也非常努力,好文学,工书画,在文人圈里,他年纪虽小声誉却如雷贯耳。这不仅引起了李世民对他的关注,也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史书上记载,按照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该去封地,不能随便在京畿长驻。但因为李世民太偏爱李泰了,就特许他长年留在自己身边。
众人都说是李世民的宠爱,诱发了李泰想当太子的野心。其实也不能说是野心,太子和皇子,一个字的差别,却是命运的差距。当上太子,就意味着将来接班帝位,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而皇子呢,被封的王再大,在皇帝面前也终究是臣子。皇帝对于男人的诱惑,就是无上权利的诱惑,不止李泰,天下男人,谁不想当皇帝呢?何况李泰与李承乾都是皇子,又同为长孙皇后所生,所不同的,只是李承乾比他早出生一年,在年龄上成为了李家的嫡子。所以,李泰才会对李承乾被册封太子而反映如此的大。
想想其他皇子在被封王时的喜悦之情,李泰不屑的摇摇头。但是,他也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李恪对于自己被进封汉王比较欣喜。他想不通自己这个三哥为什么会如此反常。在宴会上,他还特意留意了下李恪,发现他表现的很平静,这让李泰猜不透他心里所想。
事实上,在立太子之前,李泰也曾把李恪当作最强劲的对手之一。毕竟李恪性格有些像自己父皇,也是极为受宠的一个皇子,而且凭着直觉,李泰感到李恪是个深藏不漏的人,即使他想争太子,也轻易不让别人看出心思。
所以,李泰对李恪多少是心存戒心的。但这种戒心,在李承乾成为太子的那刻,已经在李泰心里烟消云散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同病相怜理解和同情。同为父皇夸奖的两个儿子,最终太子的位置却落在了他那个才学不如他,武略不如李恪的大哥李承乾身上。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低沉凄凉的歌声伴随着幽怨的丝竹之声,隔着窗棂传到了李泰的耳朵里,在静夜中听起来感觉格外突兀。李泰知道,这歌声是从太上皇的寝宫传出来的。太上皇,他的祖父李渊在欣赏歌舞《霸王别姬》。而刚才的这四句诗歌正是虞姬自刎楚营之前所吟唱的。
李泰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似乎想把困扰在眼前的郁闷一并揉去。李泰自言道:“我还不至于到楚霸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的地步,项羽在如此情况下都能镇定从容,坦然面对,我李泰难道就不及一个只懂武略,没有智谋的武夫?”随即,他又想到了李恪,嘴上露出一丝的不屑。现在的李恪似乎就像当年的霸王项羽,武略出众,智谋不行,更何况还有一座不能跨越的大山——立谪不立庶。
想到这里,李泰终于笑了,笑的很开心,笑的很高兴。他终于明白在他前进的路上,李恪根本就对她构不成威胁,他真正的敌人的李承乾,东宫的太子。
由于,昨晚宴会上,李泰由于心情失落,几乎没吃什么东西,此刻才感到饿了,于是叫宫女端上早饭,李泰一阵风卷残云,竟把饭菜吃个精光。吃过饭,李泰的思绪仍在想怎么让李承乾的太子不保,他知道,李承乾是李世民第一个儿子,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期望甚高,从东宫官员的配备来看,他对李承乾这个太子寄予了厚望。
所以,李泰觉得凭他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扳倒李承乾的。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李泰豁然开朗起来,他知道以后他该怎么做了,那就是笼络人才,扩大和增强自己的势力。
至于用什么方式招揽人才,李泰觉得还需慎重行事,他是皇子,不可能像江湖上那些打把式卖艺的,随便在大街上扯个旗子就大喊大叫的招人,那样恐怕会被人耻笑,更可怕的是,因此会招来李世民的猜疑和李承乾提防。
李泰不是傻瓜,他要招人,但还要让别人看不出他的动机。这就要找个理由,李泰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注意。他自幼喜欢诗词书画,李世民尤为喜欢他的文章和书法,何不由此入手呢?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招引学士了。李泰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只是,现在的这些朋友也要时常联系联系才行啊。”李泰的自语道。他说的这几个人其实就是一直都在支持他入主东宫的铁杆心腹,他们分别是,先任尚书左丞韦挺、给事中杜楚客,侍御史刘洎等人。
第二十四章 名将归心
距离册封太子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五天,李恪仍然未等到宗正寺关于汉王府准备妥当的通传。他心中有点焦急,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难道是李世民又改变主意不成?
在此期间他也知道了李世民赐给李泰的卫王府在延康坊,是齐王李元吉以前的王府。齐王李元吉在武德年间颇受李渊的宠爱,所以,他的府邸规模宏大,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由此可见,李世民也极其宠爱李泰。只是,李世民如此做法让李恪心里震惊不已,李恪在想,李承乾居住东宫,李泰住齐王府,他住秦王府,这样的安排究竟是无心之过,还是另有深意?
“哎——”李恪叹气道:“还是缺人才啊,手下没有一两个超级谋士,什么问题都要自己想,终究不是办法!”此时,李恪才理解了刘邦得张良,曹操得郭嘉为何会那般欣喜,才知道发现谋士的重要性,难怪战国四君子门客上千,谋士如云。而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恰恰是人才荒。这让他开始认真对待起这件事情来。“一定要找到几个顶级的谋士,”李恪对自己说,随即,又想起了柴哲威,“不知他的酒弄的到底怎么样了呢?”
在等待搬迁的这几天,李恪并非一无所获,倒是办成了关于酒的事情。他出宫后的第三天,柴哲威就借机进宫看了他一趟,李恪正好将自己写的白酒配方和具体操作流程以及合作事宜交给了他,让他找人办,柴哲威满口答应。
李恪对于柴哲威的忠心很放心,唯独对他的能力有点怀疑,不知道他是否能办得了。毕竟,他现在还是一个孩子,有些事情做起来不方便。如若不是他身份显贵,估计,这样的事情他根本就不可能完成。李恪能将这件事情交给他,也是看中他的这种身份。
翌日,李恪来到杨妃的千秋殿,杨妃拿出一个盒子交给李恪道:“恪儿,过几天你就要出宫居住在汉王府了,一切用度皆由亲王俸禄来出,母妃知道你手头没钱,什么事情都办不了。这是母妃的心意,你拿去用吧,不要委屈了自己。”
李恪看着眼前的盒子,眼睛有点湿润,杨妃根本就没有什么积蓄。这都是逢年过节时李世民赏赐的东西,更多的则是她在自己的食用中节省下来的,今天拿出来给李恪,李恪能不感动吗?他哽咽道:“母妃,儿臣有亲王俸禄,还有封地食邑,不缺钱。”
杨妃见李恪不忍收下,就板着脸道:“母妃给你东西你就拿着,亲王俸禄到也罢了,封地食邑你要好生对待,切不可做那【创建和谐家园】的事情。”说着,又叹气道:“本来母妃希望你能平平淡淡过你的生活,可是,自从你坠马苏醒之后,你似乎变了一个人,母妃知道你要做什么,母妃也不拦你,想拦你也拦不住。你需要钱可以跟母妃说,但不要为了钱财做出一些罪大恶极的事情。”
李恪知道杨妃不希望他争储,但是,他又不能告诉他实情,说自己不争就必须要死,如果争了倒是有机会活。所以,只有听话的从杨妃手中接过盒子,交给身边的小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