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到古代玩机械》-第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林先生听了也同感地点了点头。雷晓飞解释:“我们食店做生意的对象是以行脚商、镖行为主,这些人大多没什么文化,不懂风雅,只求吃得好就行。我的店名不正含这个意思吗?而且,这个店名响亮好记,如果我做的东西真的好吃,以后人们一宣传,就可以记住我的店。”

        林先生和胡医师听了雷晓飞解释,恍然大悟,同时竖起了大拇指,胡医师由衷地赞道:“真是后生可畏。”

        林先生又问对联的内容,雷晓飞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林先生和胡医师又是一愕,这副对联也不工整呀。但细想之下,又觉得对联言意简朴,语句精练,内容哲理,很值得玩味,并且与店名丝丝入扣,店名直接就可以当作横批。两人对雷晓飞更是大加赏识。

        墨已经磨好。关键的时刻来临了,围观的众人大气都不敢喘,紧张地望着林先生,胡医师和雷晓飞也自觉地往旁让了让,怕阻碍林先生的发挥。只见林先生用左手挽着右手的衣袖,右手提笔饱沾浓墨,来到大招牌,扎好马步,笔走龙蛇,片刻,几个力透纸背的大字呈现众人眼前,众人还没来得及喘气,林先生又拿出过葵叶,一气呵成地把需写的写完,众人才松了一口气。胡医师和雷晓飞带头鼓起掌来。

        林先生写完这几个大字后已汗湿重衣,犹如虚脱般,可见,这几个大字耗费了林先生不少心力。雷晓飞连忙奉上早已泡好的香茶,并连声谢谢,林先生对这个多礼的年轻人微笑地点头,接过茶水。从这一刻起,这两个隔辈的人,相互开始在心中接纳对方,欣赏对方。

        待墨汁干透后,雷晓飞和王木匠联手把招牌和对联挂好固定好。众人还围着不愿离去,纷纷赞赏林先生那铁画银钩的字和雷晓飞那别具匠心的屋。

      第26章 物尽其用

        无土建筑的创举和别树一帜的装饰,再加上标新立异的店名和对联,好像已暗示了这食店将来的不凡。这里的街坊邻里,每次路过这还未开张的食店时,都不由自主地驻足观看一番;如果是两人一齐路过的,还会评头论足一番。

        食店的硬件既已准备完毕,雷婶就忙着去挑选开张的吉日了。食店全面完工的第二天,雷婶天没亮就去了没去很多年的墟里,要找神婆择开张的吉日。雷晓飞则忙着准备食店的菜式。

        雷晓飞分析过前世成功的餐厅,每一家成功的餐厅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拿手菜式。所以他认为,食店要留住客人,就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菜式,套用一句前世的俗话来说,就是让客人“食过返寻味”,那样食店才会客似云来。

        雷晓飞之所以会做菜,原因那要追溯到他前世的小时候,那时,他那当老师的父母常常没空,六岁起,家里的饭就由他负责做,他学会了做菜后,就越做越有兴趣,越做越好。因为有了兴趣,他就喜欢上了烹调,他自己对饮食一贯有种想法:既然人每天一定要吃菜,那同样的菜为什么不把它搞得好吃一点?所以前世时,他一有空,就会拿本烹调书琢磨琢磨,加上为了应付出国而去学的那一期烹调班,让雷晓飞的烹调技术更上一层楼。

        雷晓飞学习的烹调班以教粤菜为主,采用理论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的人基本上能掌握一些基础理论和简单操作,雷晓飞因本有兴趣,学起来也分外认真。烹调班的毕业考试是真枪实刀地每人做五道菜,雷晓飞的考试成绩优秀。所以,一般的粤菜菜式还难不倒他,加上他前世时平日喜欢刨书研究和在家中自己动手做菜,水平也就更高一线。通过上次赶集时在墟里的考察,他自信自己这个前世后备厨师的水平,在当前这种食店菜式奇缺的年代,一定能应付自如。

        雷晓飞现在缺的是钱。雷婶把全副身价交给他时,他算过,手头上的钱只够买十斤八斤的猪肉,虽说面粉、调味料等还有库存,但按现在的生意额计,也只够用一个月左右,如果生意上来的话,那能维持的时间就会更短了。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钱买原料再好的菜式也是空谈。但钱这个东西不是你想它就会有,所以雷晓飞只能“看米做饭”,尽可能将手头上的钱发挥最大的作用。

        雷晓飞回想到在考察墟里的食店时,曾经向食店老板了解过猪头皮和猪杂、牛杂等前世流行食品,食店老板告诉他,墟里的食店还没有这类食品经营,当代的人一般只吃猪和牛的肉,其它部件不吃。想到这里,他马上去找赵屠夫,了解关于这方面的行情。

        来到赵屠夫家,赵屠夫刚好出工回来,手里还提着一副猪杂。他见到雷晓飞来串门,忙客气地上前招呼。自从雷晓飞在这里创造了几个奇迹后,就成了街坊邻里尊敬的对象,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已和胡医师、林先生两个德高望重的人物平起平坐,所以说,人生在世不论你的年纪大小,只要你能做出成绩,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就会让人们对你刷目相看。

        雷晓飞客气地先和赵屠夫拉起家常来,了解他从事的行业。原来,在那个年代里,屠夫算是比较稳定的行业,收入也不错,但赵屠夫因为有个长年在家卧床的老病号母亲拖累,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

        雷晓飞问到猪杂的处理问题时,赵屠夫告诉了他,猪杂在这里叫“猪下水”,一般人都不吃。屠一只猪,只有猪肉可以卖钱,其它的猪头、猪尾巴、猪蹄、猪下水,甚至包括猪骨都不能卖钱,这些不能卖钱的东西,穷人家就留下来自己吃,富裕一点的人家就扔了或者喂狗,屠牛也如此。今天,赵屠夫就给一家富裕人家屠猪,人家不要“猪下水”,他就拿了回家。

        雷晓飞问他为什么不拿猪头、猪尾巴、猪蹄和猪骨回来时,赵屠夫反问道:“这些毛茸茸、没有多少肉的东西能吃嘛?”

        雷晓飞心里大呼古人不识宝,同时又为因古人不识宝方便了自己而窃喜。一个物尽其用的方案浮现出在他脑海,他要用古人弃置的“猪下水”来做菜,这正符合他那用最少的钱,发挥最大的作用的初衷。

        雷晓飞先请赵屠夫明天帮忙买五斤“五花肉”,并按他要求的规格把“五花肉”剖好,准备用来晒腊肉;然后雷晓飞又吩咐赵屠夫,从明天开始,帮他收集人家不要的猪杂、牛杂,反正是猪、牛身上缷下来的物件,不管哪个部位他都要,只要人家不要的就收回来,赵屠夫喜欢的就拿去吃,剩下的全部交给自己。赵屠夫虽然不明所以,但也爽快地应承了雷晓飞。

        从赵屠夫家出来,雷晓飞径直走到张铁匠家,让他帮忙打几张刀具。他把剔骨刀、切肉刀和刮毛刀的式样详细告知张铁匠,然后两人一起大干了两个多小时。出门时雷晓飞手里多了几张满意的刀具。

        解决了原料的问题,雷晓飞的心松了一半,还有一半就是调味品的问题。那时不单是调味品少,人们用得更少,一般人家的家里烹调只用盐和油,其它基本不用。而像雷婶这样的面馆,也只是多了一些糖、豆豉和豆腐乳,这些调味料的使用量也少得可怜。更令雷晓飞抓狂的是,前世中家庭和餐馆用途最广的酱油,在这里竟然没有。

        酱油,广东人称豉油,是烹调中调味、调色的最好调味品。没有它,很多菜式失色,引不起人的食欲,如腊味、卤味等。雷晓飞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代既然有豆豉,为何没有酱油,两样东西可是同一原理腌制的呀?但现在确是没有,雷晓飞也只好徒呼奈何,只能先用着现有的调味品,待食店安定下来以后再想办法。

      第二卷 大展拳脚

      第27章 发明酱油

        第二天中午,赵屠夫带来了“五花肉”和一个猪头。雷晓飞要付他猪头的钱时,赵屠夫坚决不要,他说:这东西本来就是不用钱的,他不过是顺便帮手带回来而已。雷晓飞无奈,也只好作罢。

        雷晓飞把东西拿到厨房后,先把“五花肉”洗净,再用酒、糖、盐和几粒八角、花椒腌起来,至于着色,只能随后再想别办法了。

        处理完五花肉后,雷晓飞回头处理猪头。他先要干的工作就是把整块猪头皮剥下,雷晓飞从来没有干过这类活,他凭印象按前世卖的猪头皮的形状下刀,用了足足一个多小时,才勉强地把猪头皮剥下来。剥下猪头皮后,雷晓飞又把猪舌、猪脑缷下,然后用砍骨刀把猪头骨砍开,到这时,猪头才算分拆完成。收拾完猪头,虽已是初冬时分,但雷晓飞还是汗流浃背,不是他力有不逮,而是因为新手上路的紧张所致。

        雷晓飞歇了一口气后,拿来一根缝衣针,把缷下来的猪脑里的红丝一一挑干净,然后放入一只大碗里,加入几片从胡医师里讨来的天麻,升火清炖。他准备把这盅炖品送给林先生吃,以谢谢他的题字。广东人的滋补原则是“以形补形”,猪脑补脑,加上天麻也是健脑的中药,所以这道“猪脑炖天麻”,正适合林先生这样的脑力劳动者吃。

        待到炖猪脑的水烧开了,雷晓飞把火候调到文火,然后坐下慢慢地刮猪头皮上的毛,边刮边想着如何给食品上色。

        在当前这个时代,因为没有酱油这种调味料,给食品上色确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能否找种代替品代替酱油呢?代替品,雷晓飞脑里灵光一现,死死地盯着那盛豆豉的瓦罐,心想道:豆豉既然和酱油是同样原理腌制而成的,两者味道、颜色也相近,那用豆豉开水,不就可以代替酱油吗?

        雷晓飞马上行动,从瓦罐中抓了把豆豉倒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起来,水沸了几遍后,就呈出酱油那特有的偏黑的紫红色,雷晓飞顾不得烫,忙用手沾一点尝尝。哎,味道还真的与酱油近似,只是多了一点苦涩。能达到这种效果已让雷晓飞欣喜若狂,至于那多出的一点苦涩,在豆豉开水时,用多两种药材同做,让药材味把它盖了就行。而且加了药材做的酱油,还会令酱油的味道更好。他等这“土制酱油”冷却后,倒入腌着的五花肉中,再密封起来,以观后效。

        人逢喜事精神爽,最头痛的问题已经解决,雷晓飞的动作也麻利了很多,只用了一会儿猪头皮就刮好了,他把刮好的猪头皮放到火上,让火舌把那些刮不到的幼毛舔掉,然后切成几块,升火把猪头皮煮到合牙的程度,捞起放入盆中,准备等明天去墟里买齐制卤水的材料再卤制。雷晓飞又趁着水还滚,把猪舌头放入水中烫了烫,放在一边,准备晚饭时做菜下酒。

        最后,雷晓飞把猪头骨劈开,放进一个大砂锅中,加水熬起汤来。他准备以后就用这种免费材料熬汤做汤底,再用汤底来做菜、做面。在广东菜中,汤底是最基础的,无论昂贵的菜还是平常的菜,都用汤水泡制,如做鱼翅就用高汤,浸青菜要用上汤。

        雷晓飞前世时,哪怕是小面档,也要做一锅汤底用来下面,哪像这儿,下面只用开水,这样做出来的面,当然就好吃有限了。虽然现在只用这一种材料做汤,显得单薄,达不到上汤的要求,但条件所限,只好先迁就着用,不过相信在那个年代,这已是开创先河了。

        待到汤滚后,雷晓飞调好火头,回头再收拾猪舌头。猪舌头,广东人叫“猪脷”,是家常和餐馆常用的做菜材料,特别是春节期间,“猪脷”是餐馆必备的贺年菜之一,取“大吉大利”的意头。“猪脷”的烹调一般是蒸或炒,用大头菜或榨菜作辅料就行,做法简单,不过做菜前,一定要把“猪脷”的舌苔刮干净,因为舌苔脏。舌苔在新鲜的“猪脷”中很难分辩,也很难刮去,但只要放入热水一烫,舌苔就会变成白色,整层地依附在“猪脷”上,用刀一刮就去。

        雷晓飞收拾好“猪脷”后,今天厨房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这时,晚饭的时间已经差不多到了,雷晓飞按提早想好的计划,今日晚饭要去请林先生和胡医师过来,品尝一下自己的手艺,并让两位这里的能人,就自己的见识提提意见。

        雷晓飞让雷叔去请胡医师,自己则亲自去请林先生父女。

        雷晓飞来到林先生家时,林先生推辞说已吃过饭,不肯过来。雷晓飞就诚恳说对林先生说:自己新来这里,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口味都欠了解,而且自己是第一次正式当厨师,想请林先生帮忙试试味,为食店的菜式提上宝贵的意见。林先生见雷晓飞诚心诚意不好推托,只得勉强答应。

        胡医师那边,胡医师刚听雷叔说雷晓飞下厨时,早就乐颠颠地小跑着过来。

        众人就位后,雷晓飞先捧出早已做好的“猪脑炖天麻”。因为当时还没有炖盅,雷晓飞只好用一只大碗在碗口盖上盘子当炖盅,当盘子揭开时,袅袅上升的热气把天麻那特有的香味和猪脑那新鲜的甜味弥漫开来,让在座的人不由自主地深吸了一下鼻子。雷晓飞给胡医师和林先生一人舀了一碗,剩下的在座每人分一些。众人正不解雷晓飞为何不一碗水端平时,雷晓飞解释道:“这是补脑的炖品,先孝敬两位脑力劳动者,剩下的各人分些尝尝味道。”

        汤水很清,清得看不见一丝杂质。胡医师早就馋涎欲滴了,端起碗就喝,尝了一口后,连声道好。众人也纷纷端碗细尝,只感觉猪脑比豆腐还软还绵还滑还甜,汤水很浓很香很甜,这道雷晓飞叫炖品的汤水,无论在口感上还是在味道上都是一流,众人哪尝过如此美味的汤水,喝后意犹未尽,纷纷称道。

        雷晓飞待众人吃完后,才对在座的人说道:“刚才的炖品不过是我顺带做的,这种菜我还未准备在食店推出。我下面做的菜才是以后食店的常备菜,请大家品尝。”

      第28章 请人试菜

        雷晓飞接下做的菜,准备像前世的茶楼一样边烧边上菜。所以,他进厨房时,请林先生允许林采微帮忙客串一次跑堂。

        进入厨房后,雷晓飞先做的工作是要把张天牛今天送来的河虾下油锅炸香。河虾的个头小,脚、须长,雷晓飞早已把河虾的脚和须剪出,洗净晾干备用。烧红油锅把河虾倒入后,片刻河虾就被炸得金黄,雷晓飞把河虾捞出,放在一边让它晾凉,因为油炸的东西,要凉后才能变脆。

        接着,雷晓飞倒去锅里大部分的油,留下一点把切好段的大蒜和几粒豆豉爆香,再溅酒,“吱”的一声,一股浓郁的香味马上从锅里飘出,令到站在旁边的林采微不由自主地皱起可爱的小鼻子用力吸了吸,雷晓飞把切成丝的已浸到八成熟的猪耳朵倒入锅中,快速翻炒了几下,就上碟,一道“爆炒猪耳丝”完成了。

        这道菜,是雷晓飞借鉴川菜中的“凉拌猪耳丝”自创的,在前世时,雷晓飞曾听一位四川的朋友说过,在四川,一只猪的所有部位中,最昂贵的是猪耳朵,因为四川人最会做猪耳朵也最爱吃猪耳朵。雷晓飞曾特意去川菜馆品尝过猪耳朵做的菜,发现辣中带脆的猪耳朵味道、口感都果然不错。现今,雷晓飞手头上正好有这种材料,就把它改用广东菜的手法做成“爆炒猪耳丝”。他让林采微先把这道菜端出去,并要她叫众人不要等他,趁热吃。

        雷晓飞趁着锅红,把切好的尖椒丝和盐炒香,再和炸好的河虾拌匀,又做好了一道“椒盐河虾”。

        “大头菜蒸猪脷”已在熬汤的砂锅中蒸好,雷晓飞也把它端起,交给林采微上菜,然后从砂锅中舀汤出来浸了个菜心和下了锅面,不用十五分钟,四菜一主食的晚餐就完成了。这顿饭菜雷晓飞下了一番心思,用上了炖、炒、炸、蒸、浸、滚等烹饪手法。

        雷晓飞出到大厅时,看到众人还没有动筷,就连忙招呼大家趁热吃。众人好像才从雷晓飞变魔术般的速度中惊醒,拿起筷子一一品尝,众人才尝了第一口,就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原来这么平凡的材料也可以做成如此的美味,现在不用催了,人人都争着下筷子。须臾,连那锅面条也一扫而光,连已吃过饭的林先生都忍不住吃了两碗面条。

        吃完后,雷晓飞让林先生和胡医师两位这里的能人提意见时,两人正吃得撑了,饱到连开口说话也辛苦。林先生只是简洁地总结道:“炖的浓,炒的香,炸的酥,蒸的甜,浸的清,滚的入味。”

        胡医师的话更简洁,只有两个字:“极品。”

        看着众人像小孩子似的,由大快朵颐到后来饱到抱着肚的样子,雷晓飞不禁莞尔。既然连两位当世的曾经“牛人”,对自己做的菜都无意见,都一致肯定,那就说菜确实不错啦。而且他们那挺享受的模样,也证明了他们的评论不是虚言。此刻,雷晓飞对自己的厨艺更有自信,对食店的前景也更加看好。

        雷婶挑的开张吉日是十几天后,正好有充足的时间让雷晓飞准备。雷晓飞去了趟墟里,买齐了制卤水需要的材料,还买了一大包豆豉。回家后,他把豆豉全制了酱油,再用酱油、糖、酒、药材费尽心机制了一缸精卤水,准备以后就用这缸精卤水来循环制作卤味菜。

        卤味、腊味已经备好,雷晓飞又开始考虑主食。这时代的人继承了北方人的习惯,以面食为主。经历过后时代的雷晓飞清楚地知道,面食其实并不合适南方人,可能是气候的关系,面食吃多了会让南方人肠胃不舒服,所以后来南方人把面食沦为早餐或宵夜,改用大米为主食。但雷晓飞虽然知道后来改主食,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改的,既然现在的人以面食为主,就要入乡随俗,顺应当代的潮流才能生存嘛。当然,在做好面食之余,可以考虑做一些大米类的辅助食品,试探市场的反映,如果有需求,再扩大经营范围。

        定下了经营的方针后,雷晓飞就努力回想前世面食的做法,在他前世时,面食以“兰州拉面”最为出名,面馆开遍全国各地,他也曾多次前去品尝。兰州拉面是即拉即煮的面食,它的煮法很多,有汤面、脍面、拌面等等,雷晓飞自问没有如此手艺,就算雷婶会做拉面,他也不会煮,更不知道配料。他只好退而次之,转而考虑做前世时南方的面食,南方的面食简单多了,汤面中最常见的是云吞面、牛腩面,干面中最常见的是广东人叫“捞面”的拌面。这几种面食的做法并不复杂,辅料应该也可以解决,就决定先以这些品种的面食来做食店的主食。

        打定主意后,雷晓飞立即付之行动。他先到赵屠夫处,托他明天帮买一斤精瘦肉,用来做云吞馅;又来到孙伯家,托他明天去卖菜时,帮自己买几斤绿豆,用来发绿豆芽。

        绿豆芽,在雷晓飞前世的家乡叫芽菜。芽菜的做法是把绿豆藏在沙子下面,每天浇充足的水,让绿豆发芽后长到一定的长度时,就成了芽菜,可以收获食用。芽菜质脆、肉嫩、味甜,是配菜的最好原料,广东菜中很多菜式都是用芽菜来配菜,包括昂贵的鱼翅。在雷晓飞的前世时,做“捞面”最常用的菜就是芽菜。想到“芽菜捞面”,雷晓飞就想起前世的一位好朋友,他最喜欢吃的宵夜是“芽菜捞面”,而且还要芽菜比面条多的那种做法。忆起永无聚期的故人,雷晓飞一阵黯然神伤,唯有遥祝诸位亲人、朋友平安幸福。

        面食的问题解决了,雷晓飞考虑大米类的辅助食品,他自来到这里以后,还从来没有吃过米饭,包括在墟里的菜馆、食店也没有见过有米饭供应,由此可想而知米饭在那年代的地位,既然人们对米饭无需求,那么经营米饭目前肯定行不通,那做什么大米类的食品好呢?想了很久,雷晓飞找不到什么头绪,只好把它放下,先用心做好手头上的工作再说。

      第29章 新品面世

        雷晓飞当即就着手做发芽菜的前期工作。

        雷晓飞虽然没有发过芽菜,但他小时候见过邻居发芽菜,大概知道流程步骤。发芽菜的流程是:用箩筐这类的容器,装着沙子,然后把绿豆藏入沙了里,每天浇水就行。

        雷晓飞先去河里挑了几筐沙子回来,然后整个面馆里翻找盛沙子箩筐。在翻找过程中,雷晓飞无意发现了一扎干粽叶,这个发现让雷晓飞欣喜若狂,思索很久而无头绪的大米类食品问题迎刃而解,粽子不正是大米类代替品的最好选择吗?

      ¡¡¡¡À×Ïþ·ÉǰÊÀʱ£¬¹ã¶«´ó²¿·ÖµØÇøµÄ½ÖÍ·Ïïβ¶¼ÓÐÂôôÕ×ӵ쬼ÈÈ»ºóÊÀôÕ×ÓÄÜÕâÑùÁ÷ÐУ¬¿Ï¶¨ÓëËüµÄ¿Úζ±»¶àÊýÈ˽ÓÊÜÓйء£¶øÇÒÔÚÃæ¹ÝÖÐÕÒµ½ôÕÒ¶£¬Ò²ËµÃ÷ÁËÕâÄê´úµÄÈËÓÐ×öôÕ×ÓµÄÏÈÀý£¬ËùÒÔÀ×Ïþ·É¾ö¶¨ÏÈ×öһЩôÕ×ÓͶ·ÅÊг¡£¬¿´¿´Ð§¹ûÈçºÎ¡£

        想通了难题,雷晓飞的手脚也麻利了很多,他把沙子盛好放好,待明天孙伯买绿豆回来就下种。

      ¡¡¡¡×öºÃÁËÕâЩ¹¤×÷ºó£¬À×Ïþ·ÉÁ¢¼´¾ÍÈ¥ÏòÀ×ÉôÁ˽⵱´úôÕ×ÓµÄÐÐÇé¡£À×Éô¸æËßËû£¬ÕâÀïµÄÈËÖ»ÔÚ¶ËÎç½Úʱ²Å¹ü¼¸Ö»ôÕ×ÓÓ¦½Ú£¬ôÕ×ÓÊDz»ÏÂÈκÎÏÚÁϵģ¬ÕâÀïµÄÈËÆ½ÈÕ²»³ÔôÕ×Ó¡£

        听完雷婶的解说,雷晓飞心里马上有了计较,没有馅料的粽子就等于白饭,当然不好吃,想起前世那满街飘香的粽子,雷晓飞马上有了垂涏的感觉。

      ¡¡¡¡À×Ïþ·ÉǰÊÀʱ£¬¹ã¶«³öÃûµÄôÕ×ÓÓÐÕØÇìôÕ¡¢Ì¨É½ôպ͹ãÖÝôÕ£¬ÕØÇìôÕÒÔ¸ö×Ó´ó³öÃû£¬Ì¨É½ôÕÒÔСÇÉÁáççºÍÏÚÁÏ×ã¶ø³öÃû£¬¹ãÖÝôÕ½éÓÚºõÁ½ÕßÖ®¼ä¡£

      ¡¡¡¡À×Ïþ·É¾ö¶¨×ǫ̈ɽôպ͹ãÖÝôÕ£¬ÒòΪÊÖÍ·ÉϵÄôÕÒ¶Ö»ÊʺÏ×öÕâÁ½ÖÖôÕ×Ó¡£ÕØÇìôÕÓõÄÊÇÁíÍâÒ»ÖÖ´óµÄÒ¶×Ó£¬¶øÇÒÏÖÔÚÖ»ÊÇÊÔ̽Êг¡£¬ÓÐÕâÁ½ÖÖôÕ×ÓÒÑ×ã¹»´ú±íÐÔ¡£ÕâÁ½ÖÖôÕ×ÓÒ»°ãÓõÄÏÚÁÏÊÇ»¨Éú£¨»òÂ̶¹£©¡¢À°Èâ¡¢·ÊÖíÈ⣨»òÎ廨È⣩ºÍÏ̵°»Æ£¬Ò²ÓиߵµµÄ¼ÓϺ¸É¡¢¶¬¹½¡¢»ðÍȵÈ×öÏÚ¡£

        雷晓飞要做的是普通版的粽子,大部分的馅料应该没问题,但咸蛋他在这里还没有见过。雷晓飞忙去问雷婶,果然当时真的还没有咸蛋。雷晓飞记得王木匠家中养有几只鸭,就立即找王木匠,看他家还有没有鸭蛋,有的话就买几只回来腌咸蛋。

        来到王木匠家,雷晓飞说明来意后。王木匠二话没说,就把家中剩下的几只没有舍得吃的鸭蛋拿给了雷晓飞,雷晓飞给钱他他都不要。

        时间在雷晓飞的忙碌中匆匆溜过,转眼间就近了开张的日子。这段时间里,雷晓飞研制的各种对这个时代来说是新玩意的食品也陆续登场。

        腊肉腌出来了,外观油光闪闪,肥的金黄,瘦的黑亮,卖相不错;走近腊肉,则肉香、酱香扑鼻,令人欲食之而后甘;入口后,更肥的、瘦的韧,口感一流,味道也一流。让腌了几十年腊肉的雷婶,尝过后也自叹弗如甘拜下风。

        精卤水经过几次调试后,也挑选到雷晓飞自认为满意的精品。雷晓飞把赵屠夫送来的几副猪杂和猪头皮卤好后,每户送些让众人品尝,反馈情况良好。特别是为了谢谢赵屠夫提供的免费原料,雷晓飞送了他一整副猪头皮,赵屠夫尝过猪头皮后,如获珍宝,每日都要切一些来下酒,他说吃肉一辈子,就这个肉最好吃。

        芽菜发出来了,“芽菜捞面”也做出来了。吃过“芽菜捞面”的人,都惊奇原来面条还可以这样做,而且这么好吃。

      ¡¡¡¡Ï̵°ëçÒ²³öÀ´ÁË¡£À×Ïþ·ÉÓÃÏ̵°»ÆºÍ×Ô¼ºëçµÄÀ°Èâ¹üÁ˼¸Ö»ÏÌÈâôÕ×Ó£¬ÈÃÖÚÈËÊÔ³¢ºó£¬³Ô¹ýµÄÈ˶¼ÔÞ¿Ú²»¾ø£¬¶¼ËµÃ»ÓÐÏ뵽ƽÈÕÈËÃǶ¼²»³ÔµÄôÕ×Ó£¬¾¹ÊÇÈç´ËÃÀζ¡£

        云吞也做出来了,一个个清甜美味可口的小东西让人咄咄称奇,也让人吃过赞好。

        这几样食品的发明中,雷婶可占了大半的功劳,面条不用说是雷婶做的了;做云吞皮时,雷晓飞也只是出了口,由雷婶出手完成的;而包云吞时,雷晓飞毛手毛脚地包了第一个,雷婶就在旁看会,她推开笨手笨脚的雷晓飞,把剩下的云吞自己麻利包完;粽子就更不用说了,雷晓飞只会吃,不会裹,当然就由雷婶代劳了。

        这几样新奇食品的横空出世,让邻里街坊对雷晓飞更加敬重,也令他在这里的声望也直追胡医师和林先生。邻里街坊们对雷晓飞曾说过,三个月让洪彪来食店帮工的豪言,也相信了大半。毕竟,雷小哥的厨艺是摆着的,况且,雷小哥给这里的人的印象是屡创奇迹,所以再创一个奇迹也是常事。

        胡医师成了面馆的常客,只要不出诊,他就坐镇面馆,每出新菜他都当仁不让地第一个尝试。不过,他每次试菜后,都会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所以雷晓飞也乐意让他试尝,借他那见多识广的意见和建议来调整菜式、口味。

        林先生对雷晓飞的态度也有了三百六十度的转变,看他时目光多了些许欣赏,招呼和说话时也和蔼亲近了很多。

        对于雷晓飞的出色表现,林采微的心情就复杂多了,既有想不通,又有崇拜,还有一丝妒忌。想不通的是和她同龄的雷晓飞脑袋中怎会有这么多古灵精怪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又是那么实用。崇拜的是雷晓飞的能干,什么平常东西到他手里,都能变出不平常的另一种东西,建屋如此,做菜也如此。那一丝妒忌的是现在赞她手巧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几乎人人都赞雷晓飞,雷晓飞的风头完全盖过了她,虽然两人的手艺不同类,但雷晓飞的创举也太令人惊叹了。

        林采微很多时候恨不得扒开雷晓飞的脑袋,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构造。现在雷晓飞除了张天牛以外,又多了一个“跟屁虫”,是林采微抱着好奇的心理,一有空就跟着他转。

      第30章 开张前奏

        随着开张的日子临近,雷婶告诉了雷晓飞,开张的那天要宴请这里所有的街坊邻里。

        这里的街坊邻里连雷叔他们一共有十八人,要坐两桌,而面馆现在除了面条和卤味够这么多人吃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的原料。雷晓飞正为这“无米之炊”而头痛,他手头上的钱已用了七七八八,真是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直到了开张的前一天,街坊邻里陆续送来了礼,雷晓飞的“无米之炊”才迎刃而解。原来古时候的人送礼是送实物,不像现代人那样送“红包”。

        先送礼过来的是林采微,她代林先生送来了一面大旗,旗的布料很高级,雷晓飞也不知是绸还是缎,布料是杏黄色,很鲜艳,上面写着一个龙飞凤舞的斗大的“食”字,很显眼,如果挂在食店的高处,相信一两里以外都可以看到。

        雷晓飞收到这份礼后,大喜过望,食店以后又多了一个招牌。当他展开彩旗,想看什么样挂时,却皱起了眉。原来古时候的旗都是像前世的奖旗一样竖着挂的,旗子这样挂法挂在外面的话,就得不到迎风招展的效果。雷晓飞想把它改成和前世的旗一样横挂,他把这个想法跟林采微说出,林采微虽不明所以,但也答应了雷晓飞的要求,马上拿回去改。

        胡医师送来了一本中药滋补类的手抄食经,说是皇帝的御用食经,他年轻时从皇宫里抄来的。雷晓飞翻了翻,书记载着一些滋补类的菜谱和汤水,相当于雷晓飞前世时的“药膳”,这方面正好是雷晓飞的弱项,他连忙谢过胡医师,胡医师却笑道:“这书放在我那里是浪费,送给了你,我以后就多了口福。”

        哦,原来人老成精的胡医师,心里的算盘拨打得贼精。

        王木匠送来两只鸭;赵屠夫送来几斤牛肉、一副牛杂和几根牛骨;孙伯送来了几条自己捕的大鱼和一筐菜;烧陶的钱师傅送来了几件雷晓飞曾请他做的厨房用的陶器。

        金婆婆也叫了儿子洪彪回来。洪彪要送钱做礼,雷婶坚辞不收,洪彪就自作主张到墟里买了几只鸡送过来。

        张铁匠收到宴请通知后,就开始发愁,为送什么礼而发愁。天气越来越冷,过往的旅人也越来越少,铺子里基本上没有什么生意做,他家现今连日常的吃喝也难维持,更不要说送礼了。直到今天,他还没有想到办法,就只好对张天牛说,明天不去宴请了,找个借口躲开。张天牛不依,一定要去飞哥的宴请,张铁匠就把实情告诉张天牛。张天牛呆想了一会,一言不发提了个筐就出门。

        初冬时分,天气已很冷,山上的猎物都躲藏过冬了,很难捕捉,张天牛只好到河里去碰碰运气。

        晚饭前张天牛才回来,他带回来了满筐平时人们不吃的田螺和黄沙蚬。张铁匠看了张天牛的收获,叹了一口气说:“这些东西哪能做礼?”

        “飞哥曾说过,凡是能动的东西只要会制作,绝大部分都可以吃,我相信飞哥一定会做。这些东西飞哥一定会收。”张天牛不服气对张铁匠说道。他太想参加飞哥他们的宴请了,张天牛说完就提着筐和昨晚用飞哥教做的黄鳝笼捕获的几条黄鳝,往面馆走去。张铁匠连忙追出门,边追边叫道:“天牛快回来,这些东西平时人们都不吃,当不了礼。”

        雷晓飞正站在准备开张的食店前,做着旗杆,看到了张铁匠父子你追我赶地往面馆走来,就迎了上去,问:“天牛,出什么事了?”

        他还以为是张天牛又淘气了,被张铁匠追打。张天牛把手里的东西交给雷晓飞,说:“飞哥,我太想参加您面馆的宴请,但父亲却说筹不到礼不能参加。我就去捞了这些东西,您看能不能吃,能不能当做礼?”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6 09: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