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唐诗鉴赏大典》-第5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

        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

        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

        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

      ¡¡¡¡µ­¶ûÝóÝç´Ô¡£

        无庸客昭世,

        衰鬓日如蓬。

        顽疏暗人事,

        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

        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

        归耕为老农。

        王维诗鉴赏

        綦母,复姓,指王维的好友綦母潜。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潜字孝通,开元中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 著作郎秩九品,綦母潜“食之无味”,于是潇洒地弃官而去,还归江东。

        好友归隐,王维赋此诗相送。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开篇四句,从感慨时遇写起,从自己和友人的相通之处写起,这样就一下子缩短了心理距离,更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诗人并未抱怨怀才不遇,而是乐天知命,劝慰友人要有坦荡的胸襟。但细品味,我们又发现,诗人虽然节制感情,但终不免流露一丝如怨如慕,不绝如缕的无可奈何之情。总之,这几句诗中包含的感情十分复杂。

        “念君拂衣去”以下八句,描绘了想象中的友人归隐之乐:“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淡尔蒹葭丛。”如水的秋色,明净的天空,鲜红的落日,辽远的澄江,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这江天一色的自然里,人的心绪也随之飘到了天之涯、江之头了。友人在悠悠清夜,皎皎月光之下驾一叶扁舟,扣舷而歌,荡漾在如烟似雾的芦苇丛中,没有悲喜,没有错愕,有的只是与大自然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般的晤谈—— 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又是那么和谐空灵。这几句诗富于清淡之味,隽永之趣,如花落香浮、月印水底,清空闲远,神韵超然,一切都已溶入那空灵的梦境之中了。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最后八句写自己对宦仕生活的厌倦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我不想在这所谓的“昭世”奔走了,我已白了双鬓,倦了心灵,官场中的种种手段,我终究学不会,也不愿学。我离皇帝总是那么远,无人赏识,无人荐举,还是象你一样归隐田间吧!如此结尾,既抒发自己的不得意之情,又表明了对友人生活道路的充分肯定。

        王维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还是著名的画家。在他的笔下,诗与画是“道通为一”的。这首诗中间八句描绘友人隐居生活的画面,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诗中有画”的特点,这首诗也是以“净、澄、清、明、淡”

        等语言上的冷色调合成了一种“单纯的静穆”,突出了自然界的清幽、静谧。诗中的景物呈现出一种和光一片、浑融无迹的特点:青色的夜空、蒹葭,皎洁的月光、水光,物物融合,没有明显的轮廓,没有明显的界定,犹如一幅上乘的水墨画。

        这首诗不仅有诗情、画境,还有一种空灵的禅意。

        在描绘隐居之乐时,诗人融入其中,心无挂碍,以空灵之心审视空灵之境,泯灭了主客的对峙、物我的差别,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晶莹、剔透的境界。

        齐州送祖三

        王维

        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

        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

        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

      ¡¡¡¡Íû¾ýÓÌØùÁ¢¡£

        王维诗鉴赏

        祖三即祖咏,是王维诗友,王维另有《赠祖三咏》一诗,称彼此“结交二十载”,可见交谊之深。此诗作于贬谪济州时。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起句平易如话,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现在又悲伤了起来。

        这两句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相逢”、“相送”“方”、“还”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

        “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挚、深厚;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

        这两句真是天生的好言语。下两句亦是叙别,“祖帐”,即饯别,“荒城”,指济州。这两句说:饯别时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之后独自进城呢。“荒城”即边城的意思。济州位于黄河下游,他在《被出济州》中谓之“井邑海云深”,谪居于此,自然更生遥远之感了。

        他的愁入荒城,也含有不甘于这种境遇的意思。那首也是作于济州的《赠祖三咏》写道:“贫病子(指祖)

        既深,契阔(离散、劳苦)余不浅。”可见二人皆是天涯沦落人,因此友情就显得分外深厚了。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沈德潜称“着此二语,下‘望君’句愈觉黯然。”(《唐诗别裁》)诗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望着友人离去,真是“黯然销魂”至极了。“解缆君已遥”,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这类的诗句很多,只是王维这两句用两个“君”分明是谈话口吻,仿佛此时他在心里默默地与友人在交谈。

        这首诗叙别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显得特别浓挚深至,而语言表达又很自然素朴,“天寒”二句的描写也似是不经意间的点染,王文濡评曰:“不设色而意自远,是画中之白描高手。”(《历代诗评注读本》)

        这真是“淡者屡深”(司空图语)了。

        宿郑州

        王维

        朝与周人辞,

        暮投郑人宿。

      ¡¡¡¡ËûÏç¾øÙ±Â£¬

      ¡¡¡¡¹Â¿ÍÇ×Ù×ÆÍ¡£

        宛洛望不见,

        秋霖晦平陆。

        田父草际归,

        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

        时稼绕茅屋。

      ¡¡¡¡³æË¼»úèÌÃù£¬

      ¡¡¡¡È¸ÐúºÌÊòÊì¡£

        明当渡京水,

        昨晚犹金谷。

        此去欲何言,

      ¡¡¡¡±ßÇîáß΢»¡£

        王维诗鉴赏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这四句交待路途情况。早上与周人辞别,晚上在郑州寄宿,离开亲人,越来越远了,一种凄凉的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寂寞的旅途中,与诗人相亲相近的只有那随身僮仆了。这后两句摹写人情极真,刻画心理极深,生动地表现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凄清。

        唐末崔涂诗“渐与骨肉远,转与僮仆亲”(《巴山道中雨夜抒怀》)就是由这两句脱化而出。

        接下来八句由记叙、议论转为写景。诗人将这种凄清孤独的感情外化为具体可感的“雨中秋景图”: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鸣,雀喧禾黍熟。”南阳、洛阳在视线中已逐渐模糊、消失,空阔辽远的原野笼罩在霏霏的霪雨、濛濛的烟气之中。

        村头,田父荷锄踏青而归,牧童短笛声声,怡然自得,村东水边高地上的主人家环绕在一片油绿鲜亮的庄稼中。还有悲鸣的秋虫,摇动的机杼,喧嚣的雀鸟。

        诗的最后八句又由写景转为直接抒情。“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京水,源出荥阳县高渚山,郑州以上称为京水,郑州以下称为贾鲁河。金谷,晋代富豪石崇花园,此处代指昔日繁华。这两句是说,我昨天还在繁华的洛阳,而明天就要去偏远的郑州了,句意和头二句“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前后呼应,既体现出感情的凝聚、深化,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开合有度,收放自如,浑然一体。“此去欲何言,穷边循微禄”是指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到穷僻边远的地方去。这二句话感情深沉、情韵丰厚而不作平白直露的激越之语,在自嘲中流露出更深沉的忧郁—— 情到深处人孤独!

        全诗在征途愁思中以简淡自然之笔意织入村野恬宁景物,又由恬然的景物抒写宦海沉浮的失意、苦闷和孤独。全诗诗情与画境的相互渗透、统一,最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

        偶然作(之六)

        王维

        老来懒赋诗,

        惟有老相随。

        宿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

        偶被世人知。

        名字本皆是,

        此心还不知。

        王维诗鉴赏

        王维《偶然作》共存六首。这首诗写“老”态、“懒”意,抒写了一种大彻大悟、无悲无喜的宁静淡泊之心。

        “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随着时间的飞逝,诗人已经连赋诗的热情也没有了,只有衰老的感觉时时伴随着自己。王维早年积极从政。张九龄贬荆州,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以后,王维对现实极为不满,但又无力反抗,因而长持斋戒,结庐辋川,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旧唐书·王维传》)。

        安史之乱后,他曾被迫以伪署。乱平,因曾赋诗怀念朝廷获免,责授太子中允,但从此他又带上了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心境也更为枯寂,因此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对人世也更淡漠了。这就是诗人“懒”的主要原因。这两句诗出语平淡而感慨深沉, “惟有”二字含“无可奈何” 、别无选择之叹。

        “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宿世”,意指前世;王维一身兼长诗画,当时便有“天下文宗”(代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当代诗匠”(苑咸《酬王维并序》)之誉。《纯全集》盛赞其“文章冠世,画绝古今”。但王维并不在乎这些虚名,他只是把它他们当作一种“积习”的泛起、创作冲动的流露:“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余习” ,语出《维摩诘经》: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本指前世积淀下来的不能改变的东西。这两句诗说的是:

        我不能改变前世的习惯,吟诗作画只是偶尔被世人知晓。

        诗人名维字摩诘,取自佛经,乃菩萨名,其义为净名。但“不能舍余习”,即有违经义,因此说:“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然而明知不应为而为,这实际上是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的反映。王维虽然皈依佛教,但同时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诗人啊。

        这首诗富于禅味。“宿世”、“前身”是以禅语入诗;“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是以禅理入诗;“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则是以禅趣入诗。诗人以禅入诗,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真谛的直接探索与感悟,诗人以坦然的态度、平淡的语调表现出对生活的理解,感伤的低吟中渗露出彻悟之感。

        这首诗的语言达简淡朴素之极致,娓娓道来,与全诗格调相一致。

        献始兴公

        王维

        宁栖野树林,

        宁饮涧水流。

        不用食粱肉,

      ¡¡¡¡Æé᫼ûÍõºî¡£

        鄙哉匹夫节,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7 0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