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唐诗鉴赏大典》-第4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É½ÖÐϰ¾²¹Û³¯éÈ£¬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诗鉴赏

        王维的这首七律名篇,描写山庄雨景和隐居心情。

        全诗八句四联,首联写积雨天农家生活。清人方东树说:“此题命脉在积雨二字”(《唐宋诗举要》引)。所以,诗人一下笔就点出积雨。因为连日阴雨,山林空濛一片,异常静谧,空气潮湿,炊烟枭枭地升起。在这雨天中,男人们一清早就到东边田头劳作了。女人们在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弄好,然后赶紧送到田里去。

        寥寥十四个字,不仅描绘出积雨天的山林景色、炊烟动态,还展现了农家早炊、饷田的生活画面;既表现出诗人心境的闲逸,又体现田家生活忙碌而怡然自乐。

        用笔异常精炼、浓缩,有辞简意密之妙。

        颈联描写自己隐居禅寂生活。诗人时常在山中静参朝槿,领悟人生无常、奉佛有乐;又在松下采摘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虔诚地实践清心寡欲的佛教教义。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这两句寓禅理于写景叙事之中,颇耐人寻味。

        尾联,写自己已经尽去机心,绝去俗念,随缘任遇,与世无争。诗人把《庄子》和《列子》中的两个典故结合起来,使诗增加了情趣和理趣,也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庄子·寓言》载:杨朱去见老子时,旅舍的人欢迎他,拿凳子给他坐,其他客人给他让座。

        他从老子处学了道理返回时,那里的人不再对他敬而远之地让座,甚至同他不拘礼节毫无隔阂地争起坐位来了。这里比喻自己已摆脱了争名求禄之心。罢:废去。“海鸿”句:《列子·黄帝》说,有人住在海边,与欧鸟相亲相习。他父亲知道了,要他捉几只回家。

        他再到海边,海鸥好象猜到他的心事,便不飞近他了。

        这里意谓自己无机心欲望,鸥鸟不必相疑。

        这两句,可以理解为诗人用反诘语写自己因悟道已达忘机境界而自欣【创建和谐家园】,也可以解释为暗喻朝廷中仍有人嫉忌自己。意蕴丰富,妙趣横生,曲折有致,耐人咀嚼。

        这一联的特色是色彩鲜丽丰富。诗人把白鹭,黄鹂,灰濛濛的广阔水田,浓绿欲滴的幽深夏木这四种色彩、明暗、亮度不同的景物构成一个画面,使它们互相对比映衬。而飞翔的白鹭和鸣啭的黄鹂又给这幅色彩和谐的画面增添了动态和声音,从而将积雨的辋川山野描写得画意葱茏,幽雅迷人,悦耳悦目。朱叔重《铁网珊瑚》评这一联“即画也”,魏庆之《诗人玉屑》把它与杜甫诗的佳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相提并论,认为都是“极尽写物之工”。方东树赞它“写景极活现”(《唐宋诗举要》引)。

        “漠漠”画出了水田在雨雾中苍茫空阔的情状,“阴阴”活现出夏天树木浓绿茂盛的生机。加上这四个字,画面就显得开阔又幽深,十分逼真地再现了积雨天气空、濛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宋人叶少蕴在《石林诗话》中说:“诗下双字极难,须使七言五言之间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兴致,全见于两言,方为工妙。

      ¡¡¡¡ÌÆÈ˼ǡ®Ë®Ìï·É°×ðØ£¬ÏÄľßù»Æð¿¡¯ÎªÀî¼ÎµvÊ«£¬ÍõĦڵÇÔȡ֮£¬·ÇÒ²¡£´ËÁ½¾äºÃ´¦£¬ÕýÔÚĮĮÒõÒõËÄ×Ö£¬´ËÄËĦڵΪ¼Îµvµã»¯£¬ÒÔ×Ô¼ûÆäÃÈçÀî¹âåö½«¹ù×ÓÒǾü£¬Ò»ºÅÁîÖ®£¬¾«²ÊÊý±¶¡£¡±ËûµÄ¼û½âÊǾ«µ±µÄ¡£

        就全诗说,这首七律艺术风格淡雅幽寂,表现技法稳切工妙。无怪乎有人评论说它可以作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之一。

      ¡¡¡¡ÃϳÇÛê

        王维

        新家孟城口,

        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

        空悲昔人有。

        王维诗鉴赏

      ¡¡¡¡ÃϳÇÛ꣺ÕâÊÇ¡¶éþ´¨¼¯¡·µÄµÚÒ»Êס£ÍõάÒþ¾ÓÓÚéþ´¨±ðҵʱ£¬³£ÓëÅáµÏ¡°Ð¯ÊÖ¸³Ê«£¬²½ØÆ¾¶£¬ÁÙÇåÁ÷¡±

      ¡¡¡¡£¨Íõά¡¶É½ÖÐÓëÅáÐã²ÅµÏÊé¡·£©£¬¶þÈËͬӽéþ´¨ÃϳÇÛêµÈ¶þÊ®¾°£¬¸÷³ÉÎåÑÔÊ«¶þÊ®Ê×£¬ÓÉÍõά¼­³É¡¶éþ´¨¼¯¡·£¬²¢×«Ð´ÐòÑÔÔÆ£º¡°Óà±ðÒµÔÚéþ´¨É½¹È£¬ÆäÓÎÖ¹ÓÐÃϳÇÛê¡¢»ª×Ó¸Ô¡¢ÎÄÐӹݡ¢½ïÖñÁ롢¹²ñ¡¢Ä¾À¼²ñ¡¢ÜïÝǛc¡¢¹¬»±Ä°¡¢ÁÙºþͤ¡¢Äψ“¡¢ì¥ºþ¡¢ÁøÀË¡¢èï¼Òäþ¡¢½ðмȪ¡¢°×ʯ̲¡¢±±ˆ“¡¢ÖñÀï¹Ý¡¢ÐÁÒÄÎë¡¢ÆáÔ°¡¢½·Ô°µÈ£¬ÓëÅáµÏÏÐϾ£¬¸÷¸³¾ø¾äÔÆ¶û¡£¡±

        孟城坳是辋川的第一景。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宋之问曾以文才出众和阿附权贵而显赫一时,后两度贬谪,客死异乡,这所辋川别墅也就因此荒芜了。王维搬入此处,眼望古木衰柳,很自然地想到别墅的旧主人,内心油然生出一种昔盛今衰之感。诗人为“昔人”宋之问而悲哀,但想到以后的“来者”也会为自己而悲,又觉得今日自己的悲哀是徒然的。这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

        的悲叹,渗透了人生无常、万事皆空之感,更显得无比深沉。王维隐居辋川,是因为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采取的一种不满现实又逃避现实的行动,但他内心的幽愤始终无法消除。

        所以《辋川集》中的一部分篇章,在悠游山水中,不时透露出悲哀、愤郁的情绪。

        《辋川集》绝句每首都以地点为题,都是选择一地富于特征的或优美明朗或暗淡清冷的景物,抒发诗人在隐居生活中的欢乐闲适或孤寂苦闷,渗透了诗人静观万类或参禅过程中的某种了悟,使诗富于理趣和禅味,这就是它们比一般泛咏山水景物的小诗显得意境深邃乃至幽玄之处。每首诗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合起来又是一幅和谐的全景。诗人采取篇幅短小的五言绝句形式,更使这些作品以小见大,以一当百,写得精炼含蓄,耐人寻味。这一首《孟城坳》写景仅一句“古木余衰柳”,借一片疏落的古木和枯萎的柳树,显示出孟城口衰败零落的景象;又借一个“余”字寓无限感慨,使人由今之衰联想到昔日古树参天、杨柳依依掩映着精雅山间别墅的盛景,可谓画一目而尽传精神。一句“古木余疏柳”即形象鲜明如画,三四句兼写出今视昔之悲和后视今之叹,从而使诗境包蕴了昔日、今天、未来的广阔悠长时空。清人李锳评这首诗:“ 四句中无限曲折,含蓄不尽。”(《诗法易简录》) 洵非过誉。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王维诗鉴赏

      ¡¡¡¡ÕâÊÇÍõάºóÆÚµÄɽˮʫ´ú±í×÷¡ª¡ª Îå¾ø×éÊ«¡¶éþ´¨¼¯¡·¶þÊ®Ê×ÖеĵÚËÄÊס£Â¹²ñ£¨zh¨¤iÕ¯£©£¬ÊÇéþ´¨µÄµØÃû¡£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廊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 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在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个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全诗用反衬手法。前两句描写山的空寂,却给深山加进了隐隐约约的人语之声,让它打破空山之静,这神秘的不知来处的人语声,愈发衬托得山林寂静。后两句写深林幽暗,反而给林中投射一束夕阳的余辉。这束冷淡的阳光艰难地透过密林的重重遮挡斜射进来,散成微弱的金黄光斑,洒落在冷得发青的斑驳青苔上,划破深林中的阴暗,但随着夕阳的沉没,这一点亮光也将最终消失。

        这样,密林的幽暗就愈发可感。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写法,可谓开前人所未有,显示了王维写景的惊人才能。清人李锳《诗法易简录》评论说:“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

        这首诗不拘泥于“鹿”的字面,从空山不见人而闻人语,深林中苔翠阴阴而反景照入,让人想象这幽深冷僻之山林,定是麋鹿来往之场所。

        诗人王维在《鹿柴》中创造如此幽深空寂的境界,究竟要说明什么呢?陈允杏先生说,这是“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觉”,即禅宗最为尊奉的《金刚般若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参见《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史双元先生说,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禅境画意入诗情》,载《南京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诗中虽有禅意,却并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禅宗要义在于当下妙悟,必须不立文字,不落言铨,不涉理路,不作推阐。王维此诗表现禅意而不着痕迹,正是臻于禅趣之境的上乘佳作。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白石滩

        王维

        清浅白石滩,

        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

      ¡¡¡¡ä½É´Ã÷ÔÂÏ¡£

        王维诗鉴赏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何以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不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吗?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 它们长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绿”字:光线稍弱,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足见月光特别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用笔都空灵、超妙。这正是司空图所推崇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的高境。

        最后两句,诗人在白石滩上绘上了一群少女。她们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都趁着月明之夜,来到这浅滩上洗衣浣纱。不言而喻,正是这皎洁的明月,才把她们吸引过来的。这就又借人物的活动中再衬明月一笔。由于这群浣纱少女的出现,幽静明媚的白石滩月夜,顿时生出开朗活泼的气氛,也带来了温馨甜美的生活气息,整幅画面都活起来了。富寿荪先生评此诗:“写白石滩浣纱女子,点缀以绿蒲明月,素雅绝尘。”(《千首唐人绝句》,此诗同《山居秋暝》意境类似,幽静而有生气,乡村生活气息颇浓,与《过香积寺》、《鹿柴》那一类诗的冷寂情调、意境是迥然有别的。

        竹里馆

        王维

      ¡¡¡¡¶À×øÓÄóòÀ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诗鉴赏

        《竹里馆》描写在远离人烟的竹林深处诗人所感受到的天然乐趣。诗人独自一人,尽情地弹琴,时而发出长啸。在这幽静的竹林里,没有别人知道诗人的存在,只有天上的明月,将它皎洁的光辉透过竹叶射进来,洒落在诗人身上,给予诗人深情的慰藉。

        这首诗也采用动静相衬的手法写景抒情。首句写静境,次句写动境,三四句也是一静一动,而愈见动中之静。与《鹿柴》、《栾家濑》等篇不同的是,本篇不着意写景,侧重写人,而且是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

        诗中以具有典型特征的清幽的月夜竹林为背景,将外物—— 幽篁、深林、明月与人的活动—— 独坐、弹琴、长啸有机地融合起来,传达出诗人超然物外、潇洒绝尘、悠然自得的情怀。尤其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两句,照应首句“独坐”二字,表现出了诗人与明月相亲相爱、肝胆相照的关系,同时也反衬了人世的冷漠。诗人与自然身心交融,合为一体,这就启迪我们:要摆脱尘忧俗虑,进入禅宗所推扬的“无念为宗”的心空之境,只能到清净幽美的大自然中去寻。意蕴深奇,语言浅易,可以说是妙绝天成的佳句。

        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

        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象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世说新语·栖逸》载有阮籍访苏门山隐者孙登,惊闻孙登长啸之声震荡山谷的故事。

        诗中表达了王维对阮籍、陶潜的钦慕。他们还认为:

        “结句还暗示着时间的变化过程。很可能诗人从白天就坐在竹林里享受那幽静的乐趣,一直坐到日暮圆月升空以后。全诗二十个字,描绘了一个高深莫测的天地。”(《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

      ¡¡¡¡É½Öз¢ºìÝà¡£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王维诗鉴赏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这首诗描绘深山幽涧中辛夷花自开自落的自然景色。前两句,将辛夷花比作芙蓉花,写它开得那样猩红艳丽,而且盛开在高高的树梢,俯临深涧,显得那样的高标傲世。诗人化用了《楚辞》句意,选取美的喻象并敷彩着色,展示出辛夷花的勃勃生机。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把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写它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令人想象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它自开自落,顺应着自然的本性;它自满自足,无人欣赏,也不企求有人欣赏。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然而,诗人又反对绝对的空无和死灭,因此他在这个空寂得发冷发白的涧户中,却又描绘出辛夷花猩红的色彩与开落的动态声息,使人感到空寂中仍有生命的存在。也许,他写辛夷花仅仅为了说明宇宙自然虽有色而实空、虽动而常静的佛禅义理,但我们却在这空寂之境中,感受到了大自然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生命脉博的跳动,还有一种甘于寂寞、冷落超然的感情。

        同是以空寂之心观照山林,《鸟鸣涧》描写桂花落、明月出、山鸟鸣,捕捉的是特定的春山静夜之景,在空寂中透出生机,也透出一股恬美温馨迷人的气息,而这首《辛夷坞》仅写辛夷花寂寞地在亘古寂静的涧户中自开自落,却使人在这诗意的一瞬中仿佛经历了千载万世,诗中涵盖了无尽的时间,在空寂中更显得冷清。同是以动写静,《鸟鸣涧》侧重以声写静,主要从听觉感受方面捕捉自然界的声息音响借以反衬静境;《辛夷坞》则主要渲染视觉意象的花的色彩及其自开自落的动态。清人李锳《诗法简易录》称这首诗“幽淡已极,却饶远韵”。如同以动衬静一样,诗人也巧妙地偏以艳笔反衬出幽淡之境。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在创造清幽绝俗意境的天然浑成方面,《鹿柴》、《竹里馆》与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绝句中最妙的作品。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篇》说:“东坡《罗汉赞》:‘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世称妙语,亦即此诗之意境。”明人胡应麟《诗薮》把此诗同《鸟鸣涧》称作“入禅”之作,并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杂诗三首(选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王维诗鉴赏

        《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第一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三首: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这里所选的第二首,则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三首诗之间有一定的意蕴联系。它们都用口头语,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正如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三首皆淡中含情。”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显然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说得颇中肯。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13: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