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莫嫌旧日云中守,
犹堪一战立功勋。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歌颂一位老将的七古歌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位老将一生战沙场,功勋卓著,却不得封赏,备受冷落。诗人对他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和不平,揭露了当权者冷酷无情、滥赏谬罚的昏庸。老将在境遇凄凉年老体衰的情况下,仍怀着雄心壮志请缨杀敌,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本色。
诗人对他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精神热烈的赞扬。
这首诗刻画老将,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典型的行动,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全诗三段,每十句为一段。第一段主要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在对敌斗争中表现老将年轻时的骁勇。“步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汉名将李广在雁门击匈奴,受伤被擒,途中夺取胡骑驰回。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指匈奴。“射杀”句:
《晋书·周处传》说:周处膂力过人,但为害乡里,后来他改邪归正,射杀南山白额虎,又入水斩蛟,为父老们排除忧患。全句说,敢和勇敢的黄须儿曹彰较量本领。邺下:邺城,魏都,在今河南安阳市北,河北磁县东南。黄须儿:曹操的次子曹彰,性刚勇,善战,却常将战功归于下属。因他长黄色胡须,曹操爱称他为“黄须儿”。“卫青”句:卫青是汉武帝时名将,官至大将军。他的外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常冲锋在前,深入敌后,屡建奇功B,被认为有“天幸”。
因卫、霍是表亲,此处借用霍事。“李广”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勇武过人,屡建战功,却不得功名爵赏,自叹命运不好。诗人写他有飞将军李广之智勇,“步行”夺得过敌人的战马,引弓射杀过凶猛的“白额虎”,又象曹彰那样奋勇杀敌,却将功劳归于诸将。接着又写他身经百战,用兵神速,驰骋千里,威震敌胆。最后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两个警句作一个小收束,借李广与卫青的典故,暗示统治者用人唯亲,赏罚失当。这含义深刻的唱叹对句,又自然地把诗意过渡到第二段。第二段写老将被遗弃后的清苦生活,侧重揭示人物所处的凄凉境遇及其复杂的、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全目:两眼完好。《文选》鲍照《拟古诗》云:“惊雀无全目。”李善注引《帝王世纪》说:帝羿与吴贺北游,吴要羿射雀左眼,羿发箭中右眼,虽有失误,仍使雀无全目,可谓射艺精熟。这里说老将过去象后羿一样善射,箭无虚发。“今日”句:意思说老将左肘生疖瘤,射箭的本领不行了。垂扬:柳。柳因音转借为“瘤”,即疖瘤。典出《庄子·至乐》所说滑介叔观于昆仑之虚“俄而柳生其左肘”。“路旁”二句:用召平和陶渊明事喻老将隐居田园,靠勤苦耕作,过着清贫的生活。
故侯瓜,即东陵瓜。汉东陵侯召平在秦破后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鲜美,故称为“东陵瓜”。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先生柳:晋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以“五柳先生”自况。说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誓令”
二句:意思是说,老将还希望象耿慕那样出征建立功勋,却从来不学灌夫那样借酒泄愤。疏勒出飞泉:据《后汉书·耿恭传》说,东汉明帝时,耿恭据守疏勒城,匈奴断绝水源以围困汉兵。汉兵掘井不得水,耿恭向井祈祷,水遂涌出。匈奴以为有神助,立即撤走。
疏勒:当时西域国车师的地名,在今新疆喀什市。颖川空使酒: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代颖川人灌夫为人刚直,常借酒发脾气,即所谓“使酒骂座”,后被杀。这一段同样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首先是老将的高功和被弃置,其次是老将的清贫和他的衰朽,再次是老将的壮志和他的年迈的冲突。通过这多方面的矛盾冲突,诗人深刻地表现老将的苦闷、寂寞、悲愤、不平,同时又突出他的豁达心胸和壮志犹存。“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两句,借景物环境烘托老将的穷困孤寂;而“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颖川空使酒”一联,则让老将直抒胸臆,表达他决不消沉颓唐,誓要杀敌报国的一腔爱国热忱。
第三段,诗人又写强敌犯边,大军压境,告急文书频传,朝廷急令诸将出击,把矛盾冲突推向【创建和谐家园】,在紧急的情势中刻画老将“拂铁衣”、“持宝剑”的雄姿。
“耻令”句:意思是让敌军扰乱国家安宁而感到耻辱。
据《说苑·立节篇》,越军侵入齐国,雍门子狄请求齐君允许他【创建和谐家园】。齐王问其原因,他说是因为越甲惊动了国君。越军闻得齐国有如此忠臣,立即退兵七十里。云中守:据《汉书·冯唐传》载,魏尚曾任云中守,深得军心,匈奴不敢犯边,后被削职为民,经冯唐为其鸣不平,才官复原职。云中,汉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最后四句,更酣畅淋漓地让老将抒发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豪情。至此,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在我们面前巍然屹立。全诗从老将的少年直写到暮年,从征战、闲置写到再度奔赴沙场,从外部动作写到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仅仅用了三十行诗句,显示出诗人刚劲挺拔的笔力和过人艺术概括力。
这首诗用典较多,诗人巧妙地将大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隐士的故事传说融合于老将一人身上,贴切得当,引人联想,使老将的形象更充实、丰满。诗中对偶句也较多,工稳自然。依靠这些工对,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使诗意有跳跃性,拓宽了诗的境界。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不见人。
¡¡¡¡É½¿ÚDZÐÐʼÚñëT£¬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ÔÂÃ÷ËÉÏ·¿èо²£¬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
竞引还家问都邑。
¡¡¡¡Æ½Ã÷ãÌÏïɨ»¨¿ª£¬
薄幕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
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诗鉴赏
诗取材于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写一位渔人因捕鱼,进入桃源世界,见到秦时避乱来居的村民,饶有无为而治的纯朴古风。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兵灾战乱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
王维《桃源行》的内容梗概与《桃花源记》大体相同,但他却将陶渊明所描绘的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描写成了一个带有虚无缥缈色彩的神仙境界,其中渗透着诗人所虔诚奉信的佛家思想。诗中的“灵境”,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人也同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对待来客淳朴、热情、亲切,诗中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出青年王维对田园乐趣的追求,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人舍去了一些纯粹交代事件的细节,将原作的故事情节予以精简、浓缩,并加以抒情,使之诗化。
例如,诗一起笔就展现“两岸桃花夹去津”的春景,改变了原作开头的“晋太陵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叙述文字。在散文中,先写“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后写“忽逢桃花林”。诗中则浓缩为一句“坐看红树不知远”,把忘路之远近与欣赏桃花紧密联系,从而突出了桃源景色之迷人。又如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一段文字,在诗中浓缩成了“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就将桃源的来由交代清楚了。
诗人还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如“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尤其是原文结尾:“(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文字简洁,但基本上是叙事。而在诗中,则使情、景、事水【创建和谐家园】融,抒写出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之“事”,峰壑变幻、青溪曲折、云林恍惚之“景”,以及渔人遍寻不得、无限怅惘之“情”。此外,还在字里行间传达出诗人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的惋惜,对云山路杳的“仙源”的向往,诗意比散文浓了。为了开拓诗境,加浓诗意,王维充分发挥想象,在诗中相继展现出一幅幅流动变幻的形象画面。诗的开篇四句,描绘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这幅“渔舟逐水”的画面,色彩明丽,景致清幽,春意盎然,把人引入优美的诗境之中。“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两句,描绘远处高大的树木仿佛攒聚在蓝天白云间,近处满眼是遍生于千百户人家的繁花、茂竹。画面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云、树、花、竹历历在目,相映成趣,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一联,写桃源夜景,月光、松影、房栊沉寂,一片恬和静谧气氛;写桃源晨景,朝阳,云彩,鸡鸣犬吠,则是一片喧闹,生机勃勃。写生活情景的“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以“惊”、“闻”、“争”、“集”、“竞、“引”、“问”等一连串动词,逼真传神地表现出桃源人待客的纯朴、热情和对故土的关心,同样荡漾着诗情画意。结尾“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两句,与开头遥相呼应,融情入景,以景结情,渲染出迷茫意境,令人惋惜感喟不已,回味无穷。整首诗的意境,美丽、静谧、闲适、虚幻、奇妙,非常迷人。
这首长篇七言歌行,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韵脚平仄相间,转换自然有致。起、结及中间抒情浓郁的地方均用悠扬悦耳的平声韵。全篇音节和谐,韵致清新,语言婉转流畅,易于上口成诵。很明显,王维吸收了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格律,受骈偶化影响较大,诗中有不少符合今体格律的句子,这就是前人所谓的“运律入古”。同时又发挥古体诗的长处,形式比较灵活,骈散相间,自由转韵,时而用典,采用比较浅近而又华美的语言,带有清新活泼的民歌风味。这种七言歌行,上承“初唐四杰”、刘希夷、张若虚之风,下开中唐白居易、元稹叙事歌行体之先河。前人赞扬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矧逎辞情闲畅,音调雅驯,至今人师之诵之,为楷式焉。”(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附录二引《史鉴类编》。
清人王士禛对这首诗评价很高,他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
翁方纲更盛赞说:“ 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 (《石洲诗话》)
洛阳女儿行
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
才可容颜十五余。
¡¡¡¡Á¼ÈËÓñÀÕ³ËæõÂí£¬
¡¡¡¡ÊÌÅ®½ðÅÌëÚÀðÓã¡£
画阁朱楼尽相望,
红桃绿柳垂檐向。
¡¡¡¡ÂÞàøËÍÉÏÆßÏã³µ£¬
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
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
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
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
¡¡¡¡×±³ÉÖ»ÊÇÞ¹Ïã×ø¡£
城中相识尽繁华,
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
贫贱江头自浣纱。
王维诗鉴赏
洛阳女儿:指莫愁。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有:“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这里借莫愁泛指唐代贵族妇女。
这首诗,题下原注:“时年十六”,是王维青少年时在洛阳生活期间所作。当时,东都洛阳非常富庶繁华,比京师长安有过之而无不及。王维生活在大都市中,与豪门贵戚和贫寒有志之士都有交往,目睹了繁富豪华背后掩盖着的日趋腐化的社会现象,对权贵的骄奢淫逸和贫寒才士的坎坷困顿感触很深,激发他写出一些较有思想意义的作品,《洛阳女儿行》即是其一。
这首诗的思想意蕴相当丰富。诗中描写了两个女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揭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借贫时西施江头浣纱却无人理会,寄托了贫寒志士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说:
“结意况君子不遇也。”(《唐诗别裁集》)围绕着这一主题,诗人抨击了东都豪门大户骄奢淫逸的生活,谴责了一个花天酒地的青年权贵。他虽然也“自怜碧玉亲教舞”,但并不懂得真正的爱情,无非是将“洛阳女儿”当作消遣的玩物。诗人还渲染“洛阳女儿”成为贵族【创建和谐家园】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香车代步,宝扇送归,十分豪华阔绰。然而,她终日“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生活无聊、空虚。
诗中先写贵族妇女的骄奢空虚生活,运用工笔重彩,细致入微又带点艺术夸张地铺排、渲染,描写她服饰的奢华,住所的富丽,迎娶的排场,丈夫的骄恣,戏娱的无度,交际的频繁。词藻耀艳华彩、富丽堂皇,语言形成与其所表现的内容高度和谐。“狂夫”以下四句,巧妙地使事用典,比类合宜,更发人深思。诗人将自己愤懑不平之情,讽刺谴责之意,融注于刻意的藻饰、渲染之中,只在“戏罢”两句委婉含蓄地点出,却使讽刺揭露的效果更为强烈,可谓入骨三分。
结尾写贫贱妇女虽美丽而无人怜爱,江头独自浣纱,虽然仅只淡淡点染两笔,却由于以鲜明的事实,与前面贵族妇女的骄奢生活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显出笔锋犀利,笔力沉厚,犹如异峰突起,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答张五弟
王维
终南有茅屋,
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长闭关,
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
君但能来相往还。
王维诗鉴赏
这是诗人中年以后隐居终南山期间写的一首赠答友人的小诗。张五弟,即张湮,唐代书画家,官至刑部员外郎,与王维友好。因排行第五,故称张五弟。
此时,诗人仍在朝延任职,但由于对李林甫把持下的黑暗政治不满,不愿同流合污,又不能与他们决裂,因而采取了半官半隐的方式,时常住在终南山中,在清寂的林泉中寻求精神寄托。这首小诗表现了诗人在隐居中寂静安闲的生活情趣,又表达了对志趣相投的友人的真热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