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未必长如此,
芙蓉不耐寒!
寒山诗鉴赏
寒山,是唐初的一位隐逸山林的有名诗僧。他的诗常以明白如话和富哲理性的语言,写山水景物,也有不少讽喻人情世态之作,此诗即属于后一类。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显,用的却是当时流行的五言律诗格调,平仄谐律,对仗工稳,具有时代特色。诗人针对尘俗繁华世态,进行讽刺冷嘲,隐寓佛家哀乐相生,万事皆空的禅理。
开始两句,描绘一位城中美女的花容月貌和华贵盛妆。“蛾眉”,素来是形容美女的代词。“珠佩”,是概括人物全身珠光宝气的神态。“珊珊”,佩带珠玉所发出的响声。两句诗把这位美丽盛妆的姑娘写得有声有色,光彩照人,渲染荣华富贵的场面。三四两句描写她在家早晚不同的富贵闲雅生活,由上下两句分写。
白天,她在自家花园里对花调戏鹦鹉逗趣,夜间,【创建和谐家园】幽美的月下弹起五音繁会的琵琶而自得其乐。五六句则表现她那出色的社交活动,每逢出现在宴会场面,无论是长歌,或是短舞,总是使得人们久久陶醉,万人倾羡。然而,这一切都是浮云流水似地不能久住,无可留恋,因为所有事物都离不开生死轮回、盛衰兴替的自然规律。于是诗人悯然发出警告:“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借用夏天盛开的荷花作象征,冷峻诫谕人们:别看夏天的芙蓉开得红火,秋风一起,很快就会荷盖枯尽,菡萏香消,一切美景都不可能永远存在啊!
此诗借“城中蛾眉女”的冶容才技,比喻人间高贵荣华,以“芙蓉不耐寒”的“花无百日红”比喻“人无千日好”的好景有限,言近旨远,形象生动,阐扬了佛家哲理,也起着讽时警世作用,不失释子本色。又将当时兴起的约句准篇的五律形式加以通俗化,可谓善于妙用。
上官仪诗鉴赏
生平简介
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进士。官弘文馆学士、西台侍郎等职。
永徽时,见恶于武则天,麟德时又被告发与废太子忠通谋,下狱死,籍其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时称“上官体”。又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颇有影响。原有集,已失传。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
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
蝉噪野风秋。
上官仪诗鉴赏
刘餗《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即兴吟咏了这首诗。当时一起等候入朝的官僚们,觉得“音韵清亮”,“望之犹神仙焉”。可见这诗是上官仪任宰相时所作,大约在唐高宗龙朔年间(661— 663)。
这首诗是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唐初,百官上早朝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候。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城门外是天津桥。唐代宫禁森严,天津桥入夜锁闭,断绝交通,到天明才开锁放行。因此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桥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宫,宰相也须如此。
不过宰相毕竟是百官之首,虽然一例等候洛堤,但气派自非他官可比。
诗的前二句写驱马沿洛堤来到皇城外等候。“广川”指洛水,“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首句不仅以洛水即景起头,写洛水含情不语地流淌着;更是化用《古诗·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透露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传达承恩得意的神气。因而接着写驱马洛堤,以一个“历”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
后二句是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第三句写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
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真实地为这类得势当权的宫廷文人留下一幅生动写照。从艺术上看,这寥寥二十字,不只是“音韵清亮”,谐律上口,而且巧于构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辞,使得意洋洋的神情毕现。
李贤诗鉴赏
生平简介
李贤(653— 684): 即章怀太子,名明允,唐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675),立为皇太子,曾召集张大安、刘讷言等,注范晔《后汉书》。调露二年(680),废为庶人。文明元年(684), 被迫【创建和谐家园】,年三十二岁。
《全唐诗》卷六收其诗一首,就是这首《黄瓜台辞》。
黄瓜台辞
李贤
种瓜黄台下,
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
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
摘绝抱蔓归。
李贤诗鉴赏
《全唐诗》在这首诗题下注云:“初,武后杀太子弘,立贤为太子。后贤疑隙渐开,不能保全。无由敢言,乃作是辞。命乐工歌之,冀后闻而感悟”。可见这是一首咏物托意的讽喻诗,和曹植的《七步诗》类似。
这首诗形式上为乐府民歌,语言自然朴素,寓意也十分浅显明白。以种瓜摘瓜作比喻,讽谏生母武则天切勿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伤残骨肉,伤害亲子。
开始两句描写种瓜黄台下,果实累累。诗人者使用“离离”这一叠词,简括而又形象鲜明地点染出瓜熟时长长悬挂在藤蔓上的一派丰收景象。接着写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一人“好”一个“稀”,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对比强烈,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生长变化的辩证规律,于轻描淡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远用意。
“三摘犹自可”使用让步修辞手法,以突出“摘绝抱蔓归”的可悲结局。诗人的原意是借以对武后起到讽喻规劝作用,希望她做事留有余地,切勿对亲子一味猜忌、过度杀戮。否则,犹如摘瓜,一摘、再摘,采摘不已,最后必然是无瓜可摘,抱着一束藤蔓回来!
全诗虽只六句三十六字,却表现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语言平易晓畅,体现了乐府民歌的特色。全诗运用比喻,寓意蕴藉深婉,能收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艺术效果。
骆宾王诗鉴赏
生平简介
骆宾王(约630—684 ),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为“初唐四杰”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诗人和文章家。
骆宾王自幼随父到博昌,从师于张学士、辟吕公,七岁时赋《咏鹅》诗,被传为佳话,时称神童。父骆履元,曾任青州博昌(今山东济南东北)令。可惜父亲早逝,生活窘困,母亲带着他到袞州瑕丘投靠亲友,“藜藿无甘旨之膳”,以致沦落为“市井博徒”。青少年时期落魄无羁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崇尚侠义,性格豪爽,富于反抗和冒险精神。文如其人,宾王的豪爽及侠义精神自然也现于他的文学及诗歌的创作中。
青年时代的骆宾王曾在道王李元庆府中任参军、录事之类的小官。适逢乾封元年高宗登泰山封禅,宾王作《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因此被赐为奉礼郎,后又任东台详正学士。咸亨元年,骆宾王以奉礼郎的身份从军西域,正遇薛仁贵战败于大非川,滞戍边塞两年多,回到长安不久又进入蜀地,从军姚州(今云南楚雄一带), 在姚州道大总管李义总府里任书记,随军征战,拟写檄文布告等。上元元年官任武功主簿,后又调任明堂主簿、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升任侍御史。此后不久因事入狱,究其因,据说为“坐赃左迁临海丞”。《新唐书·文艺本传》中却记载为:“武后时,数上疏言事,下除临海丞。” 诗人在狱中作有《萤火赋》、《狱中咏蝉》和《狱中书精通简知己》,屡次诉说自己的冤屈。仪凤四年改年号元调露元年,大赦天下,宾王因此得以出狱,之后又赴幽燕进入幕府。
调露二年秋天任临海县丞,因郁郁不得志不久弃官而去。嗣圣元年九月,徐敬业起兵扬州,以匡复李唐王朝的名义征讨武则天。骆宾王加入了匡复府在其中任艺文令,此期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名扬天下。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不明。史诗记载说法不一,《朝野佥载》称:“宾王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而死。”《本事诗·征异》则说他落发为僧。
民间又有他在灵隐寺与宋之问联诗的传说。
骆宾王现存的作品,有《骆临海集》十卷,《全唐诗》中收入其诗三卷,共一百多首。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
骆宾王
山河千里国,
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
安知天子尊。
¡¡¡¡»Ê¾ÓµÛÀïáź¯¹È£¬
¡¡¡¡ðÈÒ°Áúɽºîµé·þ¡£
¡¡¡¡ÎåγÁ¬Ó°¼¯ÐÇõð£¬
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
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嵚岑对玉楼,
¡¡¡¡½··¿ñºñ»Á¬½ðÎÝ¡£
¡¡¡¡ÈýÌõ¾ÅİÀö³ÇÚñ£¬
万户千门平旦开。
¡¡¡¡¸´µÀбͨøTȵ¹Û£¬
¡¡¡¡½»áéÖ±Ö¸·ï»Ę̈¡£
剑履南宫入,
¡¡¡¡ô¢Ó§±±ãÚÀ´¡£
声明冠寰宇,
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
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
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
习战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
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
¡¡¡¡´¶½ðâÍÓñ´ýÃùÖÓ¡£
小堂绮帐三千户,
大道青楼十二重。
宝盖雕鞍金络马,
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暎,
锵金鸣玉王侯盛。
王侯贵人多近臣,
朝游北里暮南邻。
陆贾分金将讌喜,
陈遵投辖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
萧朱交结亲。
丹凤朱城白日暮,
¡¡¡¡ÇàÅ£ç¤Òºì³¾¶È¡£
侠客珠弹垂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