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唐诗鉴赏大典》-第3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后两句由写环境进而写人。诗人以“相逢畏相失”五个字,表现出青年男女们相互爱慕,不忍分别的微妙心理;紧接着,又以“并著木兰舟”五个字,表现了他们对爱情大胆炽热的追求。作者既善于细致入微地展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善于敏锐准确地捕捉人物的行为动态。这既需要比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又得益于作者对于他的描绘对象的深刻体验和认识。作者是吴郡人,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对于采莲青年男女们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的感情和性格,有过细心的观察,写来得心应手。

        清人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五言绝..取其天然,二十字如弹丸脱手为妙。”这首五言小诗风格清丽,富于情趣,生活气息浓郁,确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内容上赞美劳动,赞美大胆的爱情,亦显得清新活泼。

        怨词二首(其一)

        崔国辅

        妾有罗衣裳,

        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

        秋来不堪著。

        崔国辅诗鉴赏

        这首宫怨诗以一个宫女睹旧物而生哀怨的口吻,展现了宫女的内心世界。女主人公拿起一件敝旧的罗衣,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不禁黯然神伤,开始了诗中所写的感叹。封建宫廷的宫女因歌舞博得君王一晌欢心,常获赐衣物。第一句中的“罗衣裳”,既暗示了主人公宫女的身份,又寓有她青春岁月的一段经历。

        第二句说衣裳是“秦王在时”所作,这意味着“秦王”已故,又可见衣物已有多年。唐诗中多以“汉宫”泛指宫廷,这里的“秦王”也是泛指帝王。后两句紧承前两句之意作感慨。第三句说罗衣曾伴随过宫女青春时光,翩翩起舞;第四句语意陡然一转,说眼前秋凉,罗衣已不能穿,久被冷落。两句对比鲜明,构成唱叹语调。“不堪”二字,语意沉痛。《怨词》中对罗衣的悼惜,句句是宫女的自伤。“春”、“秋”表面指季候,实则暗示年华的变换。“为舞春风多”包含着宫女对青春岁月的回忆;“秋来不堪著”,则表明其后来的凄凉。“为”字下得十分巧妙,大约有正因为有昨日宠召的频繁,久而生厌,才有今朝的冷遇之意。初看这二者并无因果关系,细味其中却含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妾薄命》)之意,“为”字便写出宫女如此遭遇的必然性。

        此诗表面感叹罗衣,实则叹己,运用的是比兴手法。衣和人之间是“隐喻”关系。罗衣与人,本是不相同的两种事物,《怨词》的作者却抓住罗衣“秋来不堪著”,与宫女被弃这种好景不长、朝不保夕的遭遇的类似之处,构成确切的比喻。

        唐人作宫怨诗,固然以直接反映宫女的不幸这一社会现实为多。但有时诗人也借写宫怨以寄托讽刺,或感叹个人身世。自屈原以来,就时常有文人自比美人,感叹自己的才识不被君王赏识。清刘大木说此诗是“刺先朝旧臣见弃”。或许有一定道理。

        小长干曲

        崔国辅

        月暗送湖风,

        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彻,

        知在此塘中。

        崔国辅诗鉴赏

        小长干,属长干里,遗址在今南京市南,在长江附近。长干曲,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长干里一带江边女子的生活和情趣。

        这是一首表现爱情的情歌,但作者没有从相见、欢聚、别离等处落笔,而是紧扣江南水乡的特点,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环境,自然而风趣地表现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名采菱女子的爱慕和追求。

        “月暗送湖风”,诗一开头,即点明时间是夜晚,地点是湖滨。月暗,不是没有月光,而是月色朦胧;湖风用“送”,显得轻柔,善解人意。切合小伙子此时的心境。因为他很兴奋、很欢快,湖风吹到他的身上就显得特别轻柔,仿佛大自然特意为他送来的一般。

        这五个字,勾勒出了一幅月色朦胧、湖风轻拂的动人画面,造成了一种优美而颇具神秘色彩的环境氛围。

        在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湖滨,一位年轻人,踏着月色,沐着凉风,急忙忙、兴冲冲地去与恋人相会。

        然而夜色暗淡,道路难辨,走着走着,突然路被隔断了。“相寻路不通”,侧面点出了菱湖之滨的特点:荷塘遍布,沟渠纵横,到处有水网相隔。显然,这个小伙子事先并未约会,只因受思念驱使,突然想会见自己的恋人。一个“寻”字,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正在犹豫不决之际,优美动听的菱歌吸引了小伙子的注意,他侧耳谛听,仔细辨别是谁的歌声。彻,这里用来形容菱歌的时断时续,同时也描摹出歌声的清脆、响亮。听着听着,小伙子又眉开眼笑了,知道自己的意中人就在不远的荷塘中。“知”字十分传神,不仅表现了小伙子心情由焦急到喜悦,而且说明小伙子对姑娘十分了解,甚至连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非常熟悉。可见爱恋已久。

        短短的一首抒情诗,写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和思想活动,且有起伏、有波澜,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

        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张旭诗鉴赏

        生平简介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他是盛唐著名的大书法家,精通书法,草书最为著称。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当时被称为“三绝”。相传他最嗜酒,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或以头濡墨而书,世呼为“张颠”。他的诗,今存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诗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首句先写远景。远望,长桥被野烟所隔。“隐隐”二字,写缭绕的山岚云烟之中,长桥忽隐忽现、似有若无。正因为云烟弥漫,静止的桥仿佛活动起来。

        作者用一个“飞”字表现这种感觉,写出了这座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恍若飞腾之状。这句诗仅以“桥”和“烟”相互映衬,就创造了一个具有朦胧美和神秘感的艺术境界,一下笔即引人入胜。

        次句由远而近,描写近景:溪水中露出的岩石和在溪上轻摇的渔船。“问渔船”三个字,若实若虚,似乎是问眼前的渔人,又好象是遥问古代的武陵渔人。

        或者说,是沉醉在这幅美景中的诗人,在恍惚间把眼前渔人当作了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了。这三个字,逼真地表现出作者心驰神往的情态。

        三、四句,是问讯渔人的话:但见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断漂出,却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这里,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从问话中虚写的,诗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难求的心情,也是从问话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来的。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前人评论这首诗“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不无过誉,却也颇有道理。读这首诗,如与王维的《桃源行》对照比较,可以领悟同一个题材,以不同的体裁和不同的艺术方法去表现,是能各臻其妙的。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辉,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张旭诗鉴赏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 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 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

        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又何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呢?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主要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王昌龄诗鉴赏

        生平简介

        王昌龄( 698— 约757 ),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727 )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734 )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诗鉴赏

        《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

        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他们内心【创建和谐家园】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七十七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诗鉴赏

        这首诗以久戍边关的士卒口吻抒写军中思归之情。

        首句中的“烽火城”,代指设置烽火台的边城;古时边境上筑高城以御敌,一旦敌人入侵,便于城垛上燃狼粪或柴草,白天以烟、夜间以火来报警。“百尺楼”,也指边地戍楼。这两种景物,都是边境上所特有的;它既点明了地理环境,又给这首边塞诗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沙场氛围。次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一个傍晚,在苍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迎着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阵阵寒风,默默无语,神驰他乡。

        “黄昏寂寞,独坐凄凉;海风入楼,秋夜怀远。只一句,而层次之中,无穷边思。”(清人王尧衢语)耳边又传来呜呜咽咽的羌笛声:“ 更吹羌笛关山月。”关山月,乐府曲调,属《鼓角横吹曲》,内容大都表达征戍离别之情。本来心绪已十分悲凉的征人,伤离别的乐曲又引发了他无穷的思亲之情。禁不住心驰万里而涌起滔滔愁思。“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指无奈。金闺,女子闺阁的美称;这里借指家室。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因边城闻笛而代为金闺之愁;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诚如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诗法易简录》)

        这首诗起句壮逸,断句凄楚伤神。烽火城是一片孤城;百尺楼为一座危楼;征人独坐其上。一个“独”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此外,“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也有“一击两鸣”之妙。

        闻笛者固然闻笛伤情,吹笛者又何尝不是和泪吹奏呢?!

        吹奏者借吹奏《关山月》所抒发的绵绵离别之情,深深地感染了闻笛者,使闻者顿起金闺之思。

        在章法结构上,诗以前三句的写景叙事,来烘托第四句的直接抒情;以第四句的直接抒情来深化前三句的写景叙事。“更吹”、“无那”,转折有致,将全诗推向【创建和谐家园】。而末句中最末一个“愁”字,为一篇之诗眼,使戍卒怀乡思亲的真挚感情,被刻画得既饱满深刻,又含蓄蕴籍。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 “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情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王昌龄素有“七绝圣手”之称,他的七言绝句写得概括凝炼,言近旨远;涵义丰富、神韵悠然。这首《从军行》便是一例。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01: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