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唐诗鉴赏大典》-第3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Íòô¥°ÙȪÏàÓëÇï¡£

        忽然更作《渔阳掺》,

        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

        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

        美酒一杯声一曲。

      ¡¡¡¡ÀîñýÊ«¼øÉÍ

      ¡¡¡¡Àîñý×îÖøÃûµÄÊ«ÓÐÈýÀ࣬һÊÇËͱðÊ«£¬¶þÊDZßÈûÊ«£¬ÈýÊÇдÒôÀֵġ£ÀîñýÉæ¼°ÒôÀÖµÄÊ«ÓÐÈýÊס£Ò»Ê×дÇÙ£¨¡¶Çٸ衷£©£¬Ò»Ê×дºúóÕ£¨¡¶Ìý¶­´óµ¯ºúóÕŪ¼æ¼ÄÓï·¿¸øÊ¡·£©£¬Ò»Ê×дÓvóö£¬ÈýÊ×Ê«ºÜÈÝÒ×À×ͬ£¬ÀîñýÈ´×÷µÃ¸÷ÓÐǧÇ¸÷µÃÆäÃî¡£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先说明乐器的材料与来源。选用入声韵,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从听者的反应说明(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从听者的反映说明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会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知者寥寥,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奏出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犹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且有的象风吹枯桑,有的象吹动老柏,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象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细致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又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变沉着,后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黄云遮天四目萧条,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仿佛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繁花似锦,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

        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

        “岁夜”二字点出此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美酒一杯声一曲”,写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独自来往的感慨了。末了这两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美酒一杯声一曲”,也有借酒浇愁之意,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微隐,用笔含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古意

      ¡¡¡¡Àîñý

        男儿事长征,

        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

        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

      ¡¡¡¡ôPÈçÎoëíÝ¡£

        黄云陇底白云飞,

        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

        惯弹琵琶能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

        使我三军泪如雨。

      ¡¡¡¡ÀîñýÊ«¼øÉÍ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用五律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作铺垫。这两句统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向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太重,因此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以致敌人不敢向前。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抓住胡鬚这一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鬚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鬚又短、又多、又硬。表现出他英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鬚髯怒张的神态,简洁、鲜明而有力地刻画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黄云陇底白云飞”,这是诗的主人公身处的情景。

        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方面表现好男儿志在报国,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远征边塞的男儿其实也有思乡的柔情。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因此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

        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坚定果断的劲道。

        接下去,出乎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可以联想其风韵。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辽东的【创建和谐家园】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以致“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原本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但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泪如雨下。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之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

        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麑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逸含蓄。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鬚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接着,忽现辽东小妇,“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

        将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全诗血脉豁然贯通。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Àîñý

      ¡¡¡¡²ÌÅ®ÎôÔìºúóÕÉù£¬

        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

        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

        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

        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

        深山【创建和谐家园】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

        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

        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

        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

        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

      ¡¡¡¡Âßæ¶É³³¾°§Ô¹Éú¡£

        幽音变调忽飘洒,

        长风吹林雨堕瓦。

      ¡¡¡¡±ÅȪìªìª·Éľĩ£¬

      ¡¡¡¡Ò°Â¹ßÏßÏ×ßÌÃÏ¡£

        长安城连东掖垣,

        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

        日夕望君抱琴至。

      ¡¡¡¡ÀîñýÊ«¼øÉÍ

        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所谓“胡笳声”,也就是《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

        因此董大是弹琴而非吹奏胡笳。此诗,约作于天宝六、七载(747—748)间。

        这首七言古体长诗,通过董大弹奏《胡笳弄》这一历史名曲,赞美他高超过人的演奏技艺,同时以此寄房给事(房琯),为他得遇知音而高兴。

        诗开篇不提“董大”而说“蔡女”。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文姬归汉时,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拍,等于段)。三、四两句,是说文姬弹奏该曲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反衬琴曲的感人魅力。五、六两句补叙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使人越发感到乐声的哀婉动人。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对“胡笳声”的来由和艺术效果作了十分细致而概括的描述,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邃的艺术境界。如此深挚有情的《胡笳弄》,作为一代名师的董庭兰又弹得如何呢?由此,诗人顺势而下,转入正面叙述。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为第二段。“先拂”句是写董大弹琴开始时的动作。古琴七弦,配宫、商、角、徵、羽及变宫、变徵为七音。董大轻轻地拂拭琴弦,由商弦到角弦,是指曲调开始时迟缓而低沉。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纷纷落下。一个“惊”字,出神入化,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称他的演奏简直象是“通神明”,不仅仅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

        “言迟”两句概括董大的技艺。“言迟更速”、“将往复旋”,说明董大指法是如此娴熟,得心应手,那悠扬顿挫的琴音,洋溢着【创建和谐家园】,仿佛从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来。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撩乱,琴声又如何呢?诗人不从正面着手,却以种种形象的描绘,来烘托那凄恻动听的声音。琴声忽纵忽收时,就象空廓的山间,群鸟时散而时聚。曲调低沉时,就象薄云遮天;明朗时,又象云开日出。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悲切的哀鸣,诗到此忽然宕开一笔,联想起当年文姬与胡儿诀别时的情景,呼应了第一段蔡女琴声,而且以雏雁喻胡儿,更使人感觉到琴声的悲切。

        接着二句,借自然界景物来反衬琴声的巨大感染力。

        琴声回荡,河水为之滞流,百鸟为之罢鸣,世间万物都为琴声所感动了,这不是“通神明”了吗?诗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弹琴不仅仅是动听,他还能完美地传递出琴曲的神韵。细细听来,那幽咽的声音,充满着汉朝乌孙公主远托异国、唐朝文成公主远度沙尘到逻娑(【创建和谐家园】的另一音译)那样的异乡幽怨之情。这与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相合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

        “幽音”是深沉的,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来,时而象“长风吹林”,忽而象雨打屋瓦,忽而象掠过树梢的泉水汩汩而下,忽而象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轻快悠扬,变幻无穷,令人如醉如痴!

        这一段,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再现董大弹奏《胡笳弄》的情景。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

        丰富的琴韵得以充分的体现。最后四句,是“兼寄房给事”的。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是门下省的要职。

        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官位令人羡慕。

        最后,诗以赞语作结。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而李颀对董弹《胡笳弄》的欣赏,自然也非知音所莫能为。

      ¡¡¡¡ÕâÊ×Ê«Éæ¼°Èý¸öÈËÎ¡ª ¶­Í¥À¼¡¢²ÌçüºÍ·¿¬g¡£

        写董庭兰的技艺,要通过他演奏《胡笳弄》来写。要写《胡笳弄》,自然要提蔡琰,写她的创作,又写她的身世、经历和她所处的特殊环境。全诗的特色就在于巧妙地将演技、琴声、历史背景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笔姿纵横飘逸,忽天上,忽地下,忽历史,忽目前。三条线索周全细致又浑然天成。

      崔国辅诗鉴赏

        生平简介

        崔国辅(生卒年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开元进士,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部。天宝间贬为晋陵(今江苏常州)司马。以五言绝句著称。其诗多拟南朝乐府民歌,写宫闺、田园儿女之情,含思婉转,风格清新活泼。原有集,已失传。《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采莲曲

        崔国辅

      ¡¡¡¡ÓñäÓ»¨Õù·¢£¬

        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

        并著木兰舟。

        崔国辅诗鉴赏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清人宋荦《漫堂说诗》中说:“五言绝句,起自古乐府,至唐而盛。李白、崔国辅号为擅长。”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借用南朝乐府旧题,描写江南水乡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和他们对爱情的追求。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诗的头两句紧扣着江南水乡特点。形容水塘边碧草莹莹如雨一般,百花争奇斗艳,水塘上洒满了金灿灿的阳光水波涟滟,令人眼花缭乱,色彩鲜明而和谐地描绘出阳光明媚的风光,给采莲女们的生活环境作了诗意的描述。这环境不是寂静的,而是活动的,富有生气的。岸上,春花争发;塘中,碧水乱流。“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

        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争”和“乱”二字非常生动,说的这是一个热烈的劳动环境。“水乱流”是指荷塘水一般来说是波平如镜的。

        现在多的采莲舟在水塘上来往穿梭,以致水波乱流,青年男女们紧张、欢乐地劳动,显露出清新活泼的情趣。

        后两句由写环境进而写人。诗人以“相逢畏相失”五个字,表现出青年男女们相互爱慕,不忍分别的微妙心理;紧接着,又以“并著木兰舟”五个字,表现了他们对爱情大胆炽热的追求。作者既善于细致入微地展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善于敏锐准确地捕捉人物的行为动态。这既需要比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又得益于作者对于他的描绘对象的深刻体验和认识。作者是吴郡人,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对于采莲青年男女们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的感情和性格,有过细心的观察,写来得心应手。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