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唐残》-第5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不过在这方面周淮安,就是空有理论而毫无具体操作细节的门外汉了;

      所以,在这里就要说到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了,唐末曾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及其所著的岭表录异三卷,对岭南各地所拥有的土产风物资源有着相当详尽的描述,其中就有关于:

      “新泷等州,山田栋荒,平处以锄锹开为町疃,伺春雨,丘中贮水,即先买皖鱼子散水田中。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乃种稻,且无稗草,乃齐民之要术也。”堪称是中国农业历史上最早利用稻鱼一体化农业经营的详细记录了。

      而这个人好似就活在这个年代,而且致仕后也是寓居在广州终老的,算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能懂技术知生产的奇葩官僚了。

      而技术更低一些的桑基鱼塘,在岭南的历史就更早一些了,差不多到东汉就有类似的雏形记录了。

      岭南的地貌多波折和横断,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且山地较多、岩石性质差别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岭南河流众多,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长,径流量丰富等特点;因此在农业生产上的基础,要比到处都是水乡平原的东南地区,更加脆弱和单薄的多。

      后市在当地大行其道的桑基鱼塘,主要就是通过“桑叶养蚕、蚕沙养鱼、塘泥培桑”的生态循环系统,从而在节省土地、肥料和饲料的基础上,达到“鱼肥、桑茂、茧实”并举而相互加成的生产功效;

      不过他的构想再多,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由一块稳定下来的地盘和足够的土地面积,进行多个样本和模式的对照实践,才能找出最为因地制宜的性价比方案来。

      周淮安就这么抱着一路层出不穷的想法和思路,一路向着东北的过村破寨打到了海边上。

      又一鼓作气的乘着退潮用草捆和树枝铺路,打破了当地控制和把持着十几处渔村的一大豪强,渔霸鱼大头的老巢位于山丘、海湾和大片退潮滩涂包围当中的归林坞;一下子就抄得了几十万斤的干鲜渔获,几十条近岸和内河的大小船只,还有上百石的粗盐;最后还有上百名会操船的渔民加入。

      又在他们充为向导的带领下,沿着海岸线缓缓南下,所向披靡的接连攻陷好几处乡寨坞堡;也终于遇到了来自另一路义军的探哨和游马;

      。。。。。

      又过了半个多月之后,天气也在慢慢的转凉当中,周淮安这只绕了一大圈而跋涉过来的队伍,也终于抵达了州城潮阳城下了。。

      就在已经被困守了有些日子的潮阳县城下,已经是多路人马汇聚,而一副阵容鼎盛之势了;尤其是王蟠所亲领的中分营,又壮大了许多而达到了三四千人,再加上其他几路各自聚附而来的人马,顿时是一副鸡飞狗跳而人声鼎沸的喧闹情景。

      据说王蟠这一路主力,在抵达潮阳城之前,就已经和出来迎击和官军和土团,大小接战过了好几回,而胜多败少得将对方屡屡击溃和挫败之,而不得不带着残余退逃退缩回州城里去意图自保了。

      相比之下,因为周淮安个人所坚持的宁缺毋滥要求,仅仅是增加了大半数战斗人员而拖了一大堆累赘的后分营,就显得未免有些不起眼了;不过无论是中营的王蟠,还是左营的吕端,或又是前营的周昂,都对此不以为意而觉得理所当然的云云。

      第九十六章 潮阳

      但是令周怀安有些意外的是,在路上需要多费了些功夫和周折,来收拾地方上手尾的后分营,其实并不是是最晚抵达的一路。

      最后在两天内姗姗来迟,却是左分营都头林子权这一路,而且人人带伤而衣甲沾满污泥和血渍,整体看起来很有些疲弊和损失;至于他们带来的民夫就更加不堪了,大多数都是衣不蔽体的只有少量麻片披着在身上。

      与后分营的辅助民夫们,所拥有临时裁剪出来的同一颜色的号褂和笠帽,形成了某种尤为鲜明的对照。

      随后,在接待和救治伤员的时候,才知道是不久之前左分营在朝山一带,遇上了一个比较强力的大寨,让他们围困攻打好些天;还有来自山里的土蛮作为援手,不断的骚扰和破坏他们的后方;

      最后是折损了好些老兄弟,费了老大的功夫才得以打下来的,最后又被泄愤式的烧成了一片废墟;因此人员和物资都有好些个折损。

      虽然周淮安所在后营的人数是最少的一路,甚至还不如只有五百人的前营;但是相比之下从地方所获得的钱粮淄用,却是比其他几路的总和加起来还要多少一些;而且这还是在周淮安在一些关键数目上,刻意有所保留的情况下{主要是那些粗大笨重比较占用容积和重量的物件。

      其中大部分都被交公出去了,只有一小部分留下来作为作为后营的自用所需,差不多按照人头是一个半月的衡量;有他开了这个头和作为参照,其他分营也不得不有样学样的,相继交出大部分的物件来充公。

      然后为此王蟠专门在小范围的军议上,好好的骂娘和表彰了一番,尤其强调了万万不能让老实人明里暗里都吃亏的道理;

      所以这些物资在交割的账面转了一个手之后,差不多又加倍的回到了周淮安的支配之下了。谁叫他主要的职事,还是那个总览后方庶务的营管呢。

      然后他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先统计出各种粮食的新旧成色和相应的保质期来,再根据这些分类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比如作为近期秋收来的新粮,基本不用怎么处理,而只要进一步的晒干脱水,就可以在袋子里最少保存上大半年时间;如果和碎木炭、粗盐一起贮放的话,时间还可能更长一些。

      而时间稍长一些的夏粮,则要进一步的摊开暴晒脱霉和去屑,然后比照前者进行处理;。。。而那些明显隔年的陈粮旧谷也要进行筛选,糟朽的就只能煮过后和糠麸、豆粕一起拿去喂养牲口,或是参合草料做成饲料饼和草砖;

      勉强还能食用的则就地碾磨烹煮掉,然后混入盐菜、干苔、酱料而搓成团饼,再在专用的炉具和铁模上烘成一块块,轻便小巧易于携行的死面饼干。其中又暗中分作三个等类,最常见就是提供给普通士卒,没发过的巴掌大小,非常抗饿的死硬浓缩饼干版本,不泡水软化的话,就只能用牙齿一点点的啃磨下来。

      然后是给小头目们的,加入少量豆油、灰糖和粗盐,而进行发酵膨化的口感改良版;最后是少量【创建和谐家园】头目们的升级高端版本,有鱼松、肉脯、腊禽和熏肉、灌肠等不同成分。

      其次,就是给所有在编的新卒配发齐全最基本的行头和装备:一身灰土布的号褂{外穿和背心{内衬,一顶油纸罩的竹笠子和三尺缠头布,一双编得老结实的芒鞋{草鞋和一双厚木底浆布边的硬履,一粗一细的两条绑腿带;一只竹筒水壶和竹壳碗,一条可以挂上零碎东西的布带,一盘可以所有东西都扎起来的草索。

      每一火还有公用的针线包、砺石、胡禄、火盂、藤筐、帐布等杂物,每一队则又多出蓑衣、草垫、毡布和驮具、推车等物件;每一旅则进一步配全了驴子和牛,以及畜力的板车和车上的穹帐,各色铁质工具和竹木物料。

      这么一气就编排下去大约六七千个人头还有所剩余。却是在他进兵路上停驻时,派人从附近乡村用米麦布匹盐巴铁具等民生物件,就地搜罗和置办起来的结果;虽然在诸如鞋帽衣被的尺寸和手艺上还有些偏差,但是在集中整理和简单分类之后,那些习惯了光头赤脚的新卒,是不会暂时有所嫌弃和抱怨情绪的。

      接下来是配合这些东西发放的,同步个人勤务和卫生整理活动;

      来自其他分营的驻队新卒,被按照各自所属的资序先后,分批给拉进第一大队所管辖的临时营地里。在划定和截流的河段里相互监督和帮助下,用鬃毛刷子集体清洗全身和检查健康情况,然后剔除掉身上多余的毛发,处理身上可能传染的疥疮和其他皮肤病,

      一些身体素质是在不堪,或是需要调养和治疗的人,就此被过滤和分离出来就此另做处置;而剩下的人才获得开始吃饭兵进行指定活动的资格。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第三大队的大夫,负责轮流巡视和查看,进一步的甄别和挑出一些,可能潜在内科疾病或是伤势的人,另做一类观察处理。

      于是,才到个人勤务和卫生习惯的宣教阶段,从行军中床铺摆设的位置,便溺器具和废弃物的方位,再到用一块布和一点清水,完成个人洗漱洁净的流程,个人物件的保养和存放,用餐前后的清理和入睡前的准备事项。。。。

      最后才是简单的军纪和操条、口令的宣讲和背诵过程。

      在相互监督的连坐法之下,不能完成相应基本几项指标的人,就没有饭吃也不给睡觉,扣留在营地里一遍遍的整改,直到符合要求才给放出去;而屡教不改或是企图对抗,或是私下违背的,就军法处置从挨棍、号枷、站台到丢掉性命,来为后人以儆效尤,也丝毫不会手软的。

      因为这涉及到集体卫生和健康环境的原则,在如此密集扎堆一处的条件下,万一有一个疏漏的源头,就很有可能祸及倒一大片的附带影响。哪怕现在麻烦一点而让人怨声载道,总比事后躺倒一大片而要人来手忙脚乱的补救的好。

      当然了,这是他面对来自王蟠等义军上层头领,关于会不会太过火和浪费资源的询问,而出自公心的解释和说辞。

      而从私人角度上,他虽然义军在非洲打过好几种多联疫苗,但鬼知道在穿越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会不会还继续管用下去,所以干脆撑着还有所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把自身所处的环境给整的像样一些,以减少某种不必要的概率才对呢。

      第九十七章 潮阳(中

      第九十七章潮阳{中

      “这就是潮州州城潮阳啊,”

      周淮安站在城外小北山上灵照观的围墙上眺望着。

      “看起来还是有些险阻的啊。。”

      这座北圆南方东端格外凸出的不规则形城池,看起来又比循州州城规模更小更紧凑上一些,但是城墙却又高上了不少,而达到了两丈有余;而城池本身又依托名为临昆山{也称孤山或公孤山,今铜盂、和平两镇交界之小北山南麓的土丘而筑成的,自有一番居高临下的天然优势加成;

      而且,潮阳城北面和西北都是大片难以通行和跋涉的山区,也没有开出任何的城门;东面和东北角则被流经潮汕平原的龙江北支曲折环绕而过,而只有靠着城门附近几处渡口和浮桥连接两岸;因此,最终能够让义军投入大部兵力进行攻击的,其实主要还是面对开阔平原的南向,以及城池延伸出来的西南角和东南角。

      这就需要重新制作足够数量,合适尺寸的长梯和望车、冲车之属,然后一点点清理和填平地形上的妨碍和阻隔,慢慢推进到潮阳城下,才能形成一鼓作气全力集中一点的突破之势。

      好在既然周淮安已经来了,就没有必要再按照过往那样,仅凭一些简陋的器械而急于用人命去堆了。身为总览后方庶务的营管,他也有着带人勘探合适的位置,就地筹集物料和安排人手,打造相应攻城器械的职责。

      当然,这对周淮安来说也是一种从诸多亢繁事务当中暂时脱身出来,忙里偷闲式的变相放松和消遣。多数时候他只要交代个大概意思和方向,就可以在手下一片忙碌当中,以思考问题为命看看风景,放飞一下心情什么的。

      比如,在这里可看到,城外的山丘土坡上,还有许多柑橘、油甘、杨梅、香蕉和橄榄的树丛,现在正值临近橄榄收获季节,因此很多青中泛黄的橄榄挂果累累在树上。

      É½Çð¹ûÁÖÔ°ÆÔÖ®¼äµÄ±ß±ß½Ç½ÇÀÔòÊǼû·ì²åÕëʽµÄÖÖÉÏÁË£¬´óÒ¶µÄÓóÍ·¡¢ÊíÝ÷£¬Ð¡ÃçµÄÞ²ÜÓ¡¢°Þ×ÓµÈÔÓÊô×÷Îï¡£

      而在城郊大片大片用火耕水耨法开辟出来的平田里,则种植的主要是清一色当地植株低矮的再生稻;也就是在早籼稻收割后留下三分之二的断株上,再用追肥水灌等方法催生出第二茬的谷穗。

      而且,据当地农户出身的士卒所言,当地亦有一种海路传自占城国的矮稻品种,曰为“蝉鸣稻”;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取义于蝉一开始叫唤就可以收成了。

      只是产量不高并且口感甚差不易久贮,基本上只用来作为类比芋头山药之类,救急救荒的不得已选择和补充。

      不过,当地农民种的最多还是所谓的咸水稻和旱稻,也就是耐盐碱和浸渍的滩涂稻种和耐山地贫瘠的旱生种;因为多年土地兼并的缘故,地方上好一些的田地,比如位于省时省事的平地上,或是便于浇灌的河流边上的,几乎都掌握在那些豪强大族手中;

      就算是普通乡民辛辛苦苦几代人,从看不上的荒僻旮旯里开出一点丰熟的好地来,也大多保不住多久,就会被这些对方势力给强取豪夺了去。

      要是手段委婉一些或是讲些体面的,就会用各种拐弯抹角的放贷手段来设套,并在日常制造机会让农户不得不欠下债来,比如生病和受伤,家宅失火和田地遭灾,乃至用赌博和男女关系作为诱惑;再在讨债的人气汹汹上门逼迫时,以救急的好人身份出面解决,而名正言顺的以乡里乡亲的由头,行那趁火打劫之事而将其收入囊中。

      这么做的确可言迷惑和欺骗大多数人,而在乡土舆论当中形成当事者只是是在运气不好,或者不幸有子弟败家之类,非主观的普遍认知和氛围,以及老爷们总是急公好义而扶危救困,出于无奈才收了对方的田产,还收下对方做佃户和奴仆作为补偿云云。

      许多所谓的靠累世行善发家的“大善人”、“大田主”、“良绅”什么的,就是这么一番具有相当欺骗性和隐蔽性的套路,给一代代慢慢的催生和打造出来。

      而还有不那么讲究的,就会直接勾结官府派下来的胥吏,给事主儿罗织各种罪名和是非过失,然后恐吓他们变【创建和谐家园】价出来打点和弥合;如果对方比较顽固的话,那就正好以抗税抗捐为名捉了去拷打站枷,直到家人拿出财货来赎回;

      如果遇到比较强硬又有点基础的家庭,比如兄弟比较多的农户,再花钱收买公人直接上门,就显然有些得不偿失了。这时候另一种手段就开始派上用场了;首先是那些城狐灶鼠、破皮无赖什么的上门滋扰,不停的恶心人,乃至昼夜不停尾随左近的惊扰和恐吓其家人。

      一旦事主不胜其烦愤而出手的话,就会顺理成章的落入其彀中而吃上官司,开始不断的折腾和消磨其身家;但是如果事主依旧不吃这一套,反过来强硬以对的话,那就轮到最后一种手段了。

      这些大户家中旺旺蓄养着亡命为爪牙,而同时与那些流窜在山野中的贼寇、匪类,乃至深山里的土蛮寨落,都有所瓜葛和往来干系;于是,不知好歹的事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一夜之间天降横祸;不是自己或是家人被劫杀、绑架于外出的道途上,便是举家被流窜的剧盗给灭了门。

      这样,就算时候有死剩种幸存下来,也无法与掌握了大多数社会资源和人脉、舆论的豪族较劲了,就算是想要告官申冤的话,光靠自己的力量能否活着走出家乡,而不出任何的意外还是个问题呢。

      故此,许多还算殷实或是灾年勉强过得去的中等人家,就是在这种大鱼吃小鱼的兼并游戏当中,纷纷破产和沦为他人奴婢的。在义军打掉这些大户全族,并确保其短时内再也无法翻身之后,他们才敢纷纷站出来现身说法进行一一的揭举。

      然后又有人为了家破人亡的仇恨而就此投了义军,一方面是为更多相同遭遇的人讨回公道,另一方面也算是藉此远离这篇伤心之地;只是,在知悉这些手段和内幕周淮安看来,这又是一种何等绝望和窒息的现实和状况啊。

      却又让他不免生出一种恍然隔世的错位感和即视感么,这不就是后世那些城乡结合部里【创建和谐家园】工程当中,那些半灰不白的【创建和谐家园】公司和讨债公司,在洗白的社会资本遥控和圈养下所扮演的角色么。只是在过了一千多年以后,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类似的套路和手法啊,

      只是在社会主义的红旗和招牌下,那些资本暂且没有了敢于公开与之勾结的官面手段;所以只能拼命的收买各种无良文人和公知、专家,到处鼓吹在农村回归“乡贤之治”,来取代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和用途;然后在城市里宣扬“国退民进”的小政府好处,好给“有活力的民间力量”腾出空间和余地来,让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导向”。

      所以在这种令人绝望而麻木的社会现实之下,普通人家基本上没有继续改善种植手段,或是采取良种的动机、余力和条件;就连肚子都没法填饱之下,也就谈不上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了;

      因此,只有那些坐拥大片田地的豪族们,才有条件和余地,比较随心所欲的决定种植作物的具体种类和多样、丰富性;并在此基础上维持丰富多彩的饮食习惯和日常享受水准。但是他们往往同样也是保守和固化的主导者和受益者,恨不得千秋万代的间眼前这一切,一成不变的永远延续下去。

      除了变本加厉的压榨手段之外,自然没有多少打破熟悉的现状,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基本动力和欲望了。

      因此,像这潮阳城外大片原野中的田地,也几乎是集中在城中一小戳上层人士的的名下;虽然他们努力的进行清野坚壁的准备,但是实际上在王蟠的本阵抵达之前,也只毁掉了城墙下半里多范围以内的田稼而已。

      所以,在周淮安带来的大队劳役加入之后,就开始大规模放手的收割和采摘起,这些城外半熟未熟的物产,并将那些山丘上但凡是合用的树木和其他柴草物料,都多多益善的砍伐下来待用了。

      当然了,在潮阳城的城墙面前,那种原本用来打土围子和木寨的竹篾弹射器,就不怎么管用了,竹子的应力强度毕竟是有限的;虽然说在攻城手段和技术上,周淮安也就是个形而上学的论派,但还带有着过人的眼光和知识不是?在目前时间和资源都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他可以逐一的进行尝试。

      比如历史上作为中国冷兵器战争巅峰的【创建和谐家园】炮{重力杠杆抛石机,旋风炮{离心旋转抛石车,乃至国外东罗马帝国已经运用成熟的扭力投石器和蝎子弩什么的。得益于a站b站之类大量军事爱好者和仿古发烧友聚集的视频其中对于各种古代兵器的复原手段和流程,可以说有着相当详尽的描述。

      以此为参照的话,周淮安只要让人照葫芦画瓢的按照大概形制,定做一些主要构件;比如对木材进行蒸煮曲化处理,尽可能编织和收集一些可言用来绞城股的粗麻绳,制作防蛀防干裂的大漆,作为杠杆的高硬度和弹性的圆材种类,用来固定基座和门形框边的铸铁件和护套等等;

      最后再组装起来一一的调试和发现问题,最后达到最基本的功能和效果就行了,反正不强求多少次使用寿命,只要确保能够积累相应的经验和工艺,在下一次依旧有能够再造出来就行了。

      第九十八章 潮阳(下

      潮阳城外的小北山和南岩山之间的谷地里,

      呼噜噜的杠杆拉伸扭动响声中,一枚被打磨过的石蛋,搞搞的掠空之后,在逐段标着射界的泥地面上砸出一蓬沙土来。

      “射角八时八刻,落点一百四十三步余。。”

      随着远处挥舞着传回来的旗语,一名义军士卒大声的喊道。

      “下调半刻,准备再发。。”

      而响彻着此起彼伏的报数声,在坑坑洼洼一片狼藉的地面上,已经落下了好些不同材质的弹丸;其中有已经破碎陈多瓣圆形烧陶弹,也有纯粹用当地红黏土晒干捏成,而崩碎散落了一地的泥蛋,更有混入巴豆和马尿或是浸了油的纵火草蛋。甚至还有用泥粘卵石成团的崩碎弹。

      为了减低难度和便于入门积累熟练度,周淮安最初各自制作出了几具缩小版本的模型来,然后进行不同材质和版本上的对照实验。而其中主要的构件,还是他亲手画下的图形,并亲自督促打造出来的。

      在几种投射实验方案当中,来自西方古典时代的扭力投射器,在实际射程和精度,还有投弹分量上都有些明显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垫底,反而是本身的重量和结构上别有优势,而更便于拆卸携行而随军机动。

      另外,虽然这东西看起来比较一目了然的简明,但是在作为扭力输出的关键,需要两束张紧的马鬃、皮绳或动物肌腱产生的反向动力;这就严重限制了可言使用和拓展的上限了。毕竟,无论是作为生物材料的毛发还是肌腱的强度和寿命,都是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弱化乃至失效掉。

      如果只是作为弓箭的弦那还不甚明显,但是作为远程攻击的蓄力手段,就相当的尴尬和无奈了,尤其是在这湿度和气温都相对较高的岭南地区。也许到了相对寒冷而干燥的北方之后,这东西会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到最后,反而还是作为配重杠杆和牵拉式投石器的【创建和谐家园】炮,及其所代表的上限更高一些,虽然结构和体积要大上许多,但在理论上只要用来牵动配重的人数够多的话,可言在最大限度材质强度的基础上,堆积射程达到相当远的程度。

      只是,一架合格的【创建和谐家园】炮所需的物料,也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对眼下的这只义军来说,目前才造出来这么一件【创建和谐家园】版的样品;再刨除了因为手艺不精或是材料选择不当造成的废品外,也许最后只能七拼八凑出区区几架来就算了不起了。

      而在人员杀伤为目标的压制器械上,类似大号复合弹弓的蝎子弩结构,远要比传统弓臂张力叠加原理的床弩或又是车弩复杂一些,但是在操作简便和射速上还是要略胜一筹的;只是以眼下农民军的物资条件和技术水准,连符合标准的床弩都造不出来,更别说这种实验性的产品了;

      最后也只是周淮安用多种替代手段的修修补补之下,最终完成了一具缩小版的原型,又加装了绞盘和箭匣放在板车上作为曾经存在过的一个样品而已。

      反倒是后世在宋朝对西夏战争当中开始闻名的,可设置在马背或是骆驼背上,依靠十字形框架转动的离心力,来抛投石块和其他重物的旋风炮;在前来围观的义军头领当中,获得为数不多的好评和赞赏。

      理由也很简单,因为他们因陋就简的穷惯了,就连竹篾弹射器都能当成是某种意义上的宝贝,更别说这种不用车辆负载,光靠牲口就能驮行的投射器具了。更何况这东西无论是攻坚还是野战,都能兼带着派上些用场的。

      虽然旋风炮的射程和准头,还有杀伤效能都是最垫底的存在,同样还考研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技巧;但是实在架不住他的结构简单而足够便宜,只要竹木制作的固定框架,以及绳子、皮兜和木片扎成的摇臂;更加适合从一穷二白走过来,而严重缺乏技术兵种的农民军。

      因此,在当下就纷纷出言建议,而拍板下来以此为标准,就地搜罗物料先制作出一百具来再说其他。

      “和尚那。。”

      看完了这一轮的演示之后,特地抽空过来的将头王蟠,也对着周淮安亲切而诚恳的道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00: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