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他这话也是语出真实,不然再是有孙思邈缥缈不定的言谈交代,他也不会容许堂堂二品郡主,像一个普通人家贫苦女儿一般,成日间陪着乡间仅有微末身份的李之,在泥土地上摸爬滚打的成长起来。
按照后世现代社会的讲究,她的身份更适合坐在钢琴前,日复一日的打磨高门淑女形象,而不是十几年里,郡王耳边老是传来三位夫人的琐碎怪罪言语。
“记得稍后带着正文去见你娘亲,还有二娘,三娘,为了你俩的事,往日间没少被她们数叨!放心吧,在此之前我会在家族会议上广宣这门亲事的认定,而且会专门赋予正文府中随意走动特权,想来此举定会警醒其他族中老少上下,他李之李正文是我临淮郡王凿定的未来女婿!”
郡王凿定就如同帝王钦定,对于下级一样具有不可更改的严肃性。
而府中随意走动特权,同样如皇宫上书房带刀行走的御卫士,已经深得主人家无限信任。
就是二代中的四位叔叔,也不曾拥有此类特权,欲将面见郡王兄长,一样需要提请、申报、批复,更不用说府中女眷内院那等私密所在。
清绮郡主就属于深闺女眷内院居住,李之有了此类特权,其中就包括自如出入未嫁女子深闺秘处,这等特殊优待权限,恐怕只有郡王府那位从不知何为畏惧的李怿李弘致拥有。
李怿可是临淮郡王的第一继位传承人,一代祖上的长子长孙,便是临淮郡王本人,对他的府中肆意妄为也多睁一眼闭一眼,采取的是眼不见心不烦的最大包容性措施。
能够获得李怿也不曾拥有的大内令牌般出入不禁特权,可想而知,临淮郡王对于李之其人的额外看重。
ÊÔÏëÓд˺ÅÁî¼Ó³Ö£¬¿¤Íõ¸®ÉÏÏ£¬ºÎÈ˵¨¸Ò¶ÔÀîÖ®±¨ÒÔ²»¾´£¿¾ÍÊÇÄÇËÄλÐÄ»³ØÏ²âµÄÊåÊå±²£¬Ò²´Ó´ËÐèÒª¸ñÍâµàÁ¿×ŶԴýËûÁË¡£
“以后就在这处小院里留有你一个长安城住处,此间仅有你我二人可随意进出,有什么机密文件也不妨归置其中,绝不会有旁人可以窥探觊觎!院子里有一间地下密室,便是我从此也不再使用,一并交由你来专用,哪怕某一日郡王府前往他处,我定会竭力为你保住这片居住地!”
李之心中一惊,“李叔何出此言?难道是朝中另有许派?”
“那倒没有!你也只如今主上圣体病患难愈,武氏皇后早在两年前就移驾洛阳城,高宗虽名谓掌管政务却因或多或少在位傀儡皇帝性质,深知武氏皇后不甘皇权交由他手,此时的洛阳城,一旦高宗主上驾崩,或许就会出现重大变故!因而我高宗派系,想来定然受其所累,怕是不被遣贬已属万幸了!”
李之恍然大悟,来自后世的他当然知道,显庆五年,唐高宗风疾发作,让武则天处理朝政,然而也让武则天和唐高宗出现了裂痕,也导致了武则天差一点被废。
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掉武则天的诏书。墨迹未干时,武则天从天而降,软硬兼施,废掉皇后的事只好以失败告终。
于是,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议让她和高宗一块上朝,临朝听政,合称二圣,使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进一步增长了。
近些年来,唐高宗的身体每况愈下,繁重的国事必须由武则天来决断,于是武则天又有了新的想法。
因而才有了唐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废黜皇帝李旦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既是两个唐朝皇帝的生母,又在死前被迫恢复唐朝,故历史上一般不把武周视为单独的朝代,惯例上把武周计入唐朝,武周时代计入唐朝统治年数。
现在是永淳682年九月间,距离历史上的武周建立还有整整八年,也就是说,唐高宗会在明年驾崩,中宗扶立一年后被废,睿宗继位登基,明面上临朝称制,裁决一
切政事,实际上不久后就便被软禁在皇宫中,不得预闻政事,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
自己明知这一切,却苦于无法将其尽数告与临淮郡王,此时的郡王也如史书所记载的英国公徐敬业、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江都王李绪、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均处于惶惶不安之际。
历史上虽然从未见关于临淮郡王的记载,李之听其话音,显是此人同以上势力派系属于同一派系。
他知道历史不能因自己而改变,但如何让临淮郡王处在夹缝中独善其身才是当前首要。
只是怎样来加以提醒,乃至引导,方为艰难之事。
唯一途径就是利用此人对于孙思邈的绝对信任,或许能起到扭转乾坤作用,但这位当世第一神医是何秉性,到底知晓自己多少,又该怎么将影响力施加彼身,目前的李之尚理不清头绪。
心念急转之下,于是他开口说道:“便是西行遥遥几千里之外,民间传说总是绝不了武后日后登基称帝传闻,我小小年纪,自然更加不理解其中蜿蜒曲折。但李叔此时虽不属皇亲国戚核心层面中人,怎般改朝换代,也算是步趋人身后的跟随者!容小侄说句大逆不道之言,无论怎般年号更改,只要不脱离李姓皇族人手,江山由谁来执炳与李叔何干!就是它武后果真如传言那般,就此开创历朝历代首位女皇帝又能如何?您仅需与那四世子李旦交好关系就是极好!再说句大言不惭之语,如今他在高宗与武后所生兄弟中排行最小,因而深受高宗宠爱!即使真就出了位女皇帝也不长亦,少则数年,多则十数年,势必会被李氏政权推翻,到那时,世子李旦在高宗弥留之际托付之人,就会乘机扶他上位,或许那时候才是李叔东山再起之时!”
临淮郡王在李之滔滔大逆之辞不绝于耳时候,就已经被惊骇得站起身来,一直忍住了性子,听任这位弱冠之年年轻人把话讲完,就是为着从他嘴里还能听到些怎样的大胆思想。
却不料,郡王越是听下去越觉得此中有理,原因无他,尽因他近些年里常出入于皇宫内院,时不常就被高宗招致身前畅谈些陈年旧事。
在李旦年少时,郡王就与其人交好,原本的堂兄弟关系尽管年龄相差巨大,两个人的政念、秉性、爱好却有太多相近之处。
第五十章 卧薪尝胆
别看李旦和李之同岁,不过二十岁年纪,但自小生来聪睿,心性成熟,常与上辈人交流心得。
高宗又视他为最宠爱后代,常常呼他前往上书房侍候伴读,因而与近年来频繁出入上书房的临淮郡王也是熟识。
而如今的四亲王豫王,也一直和他保持着密切书信往来,若说临淮郡王没有私念那是假话,就因自己也一直把李旦当做今后几十年里的最大靠山,对于那人沉稳的做事处世风格,也是极为期待的。
目前二者这种关系,所知之人并不为多,而郡王府更是绝无第二人知晓,李之此子能讲出这一番惊世骇俗的大话来,最后引出之人若换作他人或许临淮郡王或一笑了之,或勃然盛怒,但李旦一名出自于李之之口,就殊显其中诡异了。
一切皆因此人之言,乍一听去好似荒诞无经,但他的一番话语落脚点落在了四世子身上,就足以说明前面诸般推断绝非胡言乱语,因为只有四世子李旦才能给一切臆想中发生或可能发生之事,画上一个最完美的句号。
高宗共有八子,与武后所衍四字中,也唯有李旦其人最为临淮郡王所看重,更为关键的一点,神医孙思邈隐世之前,曾屡次指点此人日后当有登基之相,这也是它常年与之密切联系的幕后推力。
如今神医口中所言玄机一再被验证,不由他不将李之看似有意无意之言,视作与其神秘天赋血脉联系在一起。
“呵呵,正文呐,你可知你的李之之名曾被视之为与君王犯忌?而音同字不同的名字来历,缺少有人知晓是高宗圣上钦口谕定?想当年普查李姓赐姓众人家谱,亦为四世子李旦同年诞生,那一年你正好也出生,因而在奉邬县狩猎的高宗闻之此事问起!原来你并非李之之名,而是被老侯爷你定位李夕,笑言:与我儿刚好组就旦夕祸福,祸字为先,福流与他,若我是存心不善,定可以此来问罪于你家!”
“那我家老祖还不被惊吓坏了?”临淮郡王左顾而言他,李之必知其另有后续,索性顺着他笑道。
“还不是怎地!老侯爷扑通一声就是跪落在地,好在你们李家能够被赐李姓,是老侯爷早前乃太宗跟前贴身侍卫,与高同一医辈分,小时候就已相熟,因而高宗完全就是单纯的玩笑之语!那时候见老侯爷真的害怕了,也知自己一时口误,想是生怕你们李家因此而被后代朝廷怪罪下来,才突发奇想:你奉邬县李家与我乃是知根知底自家人,我看不如把你孙儿李夕改作李之,我可不认为与自己名讳上犯冲,相反我李治之名因沾染了初生儿喜气,从此福运齐天也未可知!座下尔等群臣可听令了,此子为我当朝皇帝亲口赐名,曰之李之,乃是想讨沾些喜气富贵,你们可不能因此而记恨此家人等!”
“为何我从没听说过此事?”
“只因这名字来有太大了,不等高宗一行人出得奉邬县区域,朝廷相关部门就找上了你家老祖,严告老侯爷势必要封锁此事,不能向外间泄露半点!在我等后来听说者猜测,那些人也是为你家好,不然到处宣扬,总会引来本可避免的【创建和谐家园】烦!老侯爷想必尽管不情愿,但有金口玉言在先,当然不敢轻易做改动,于是李之名号就此留了下来!”
“但我的名字和高宗的确有近似之处,为何二十年间从未有人提起?”
“那是因为几十年里从未有人宣扬高宗名讳,便是他老人家久不朝政,也有李旦放出风来念及此事,因为知情不知情者都忌讳莫深,你耳中听不到相关论调也属于正常!”
李之万没想到,自己的名字来历,居然和堂堂当朝皇帝牵扯上了关系,尽管此种关联尚不知祸福,但对于来自于往世的灵魂来讲,无疑是个莫大惊奇。
不过他心里在想,这些和我之前的一番言论有关系吗?
许是猜测到他的疑问处,临淮郡王才进一步讲述,“我的话里有个关键节点,那就是为何需要李旦出面干涉此事!你可想明白其中道理?”
“您是说,一切都是圣上另有指示?”
“就是如此!实际上早在李旦与你你出生之前的两年前,圣上已经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后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近些年,随着圣上圣体愈加不堪,她便加快了手下动作,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洛阳这两年都在大修宫殿、佛寺,她的野心掩藏的并不成功,或者说她根本没打算瞒过他人。”
郡王话说到一半,就止住了话语,望向李之,显然在等着他出言接续。
“您老的意思是说,圣上我主也是心知肚明,已经在有意无意的培养他的最宠爱幺子?”
郡主赞许地点点头,“你只猜对了一半,并非仅仅是在培养世子李旦,同时也是在保护他!如你一样,四世子年方二十,就是心性再是成熟,名义上总会给人以幼稚之感。若立他为继位者,武后会延续明目张胆的干政行为是其一,寻机推翻继位者,四世子的难度相对更难一些为其二,因为她知道,当今圣上的大部分效忠臣子资源都在此人手中!此时武后所生四子里,大世子李弘猝逝,二世子前年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三世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此人一直有庸弱无能传闻,朝内早有废黜太子呼声,若你是武后,会选择谁来继位?”
“当然是三世子李显了,他对武后的威胁最小!”
高宗李治共八子,非武后所生前四位世子,除了庶长子李忠早被高宗赐死之外,另三人也接连被武后贬废,实际上目前仅有李显、李旦二位世子有继位可能。
“孺子可教也!当今圣上刻意凸显李旦世子的目的,就是将他推向被武后深深忌惮境地,这样他才能拥有个人势力发展壮大一说!圣上其人幼而聪慧,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就因他极念旧情。关注你这个小小的九品乡下人,也仅是因为名字是他赐予的原因,因为需他暗自照料的老臣旧部太多了,绝大多数便是四世子也不清楚。在你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我主圣上的宽仁之处,你可要念着他的好!”
“李叔教诲的是,我一定会不会忘了圣上隆恩降施!”
“那你可曾理顺清楚李旦其人在今后的潜在作用?”他不断询问李之,未尝没有着意教化之念。
“在我想来,圣上此举意义深远,已在谋求李旦今后十几甚至几十年后的继位可能!”
“是,这就是近两年,他老人家频繁找我入宫的谈论话题。此乃绝密,我想你会心内有数!不止是我这个勉强算得他嫡系的更外围人选,据我所知,亲王级别的某一派系,早在数年前就被圣上暗自召见入京,嘱咐我的目的仅仅是安慰而已,因为我被遣派远离长安城,几乎是不可避免之事,如何卧薪尝胆才是老人家的用心良苦!”
“所以小子我之前的一番妄自推断,恰好契合了您老心中打算?”
“正是如此!关键之处在于,你能很明确的提出来四世子李旦一事,这就说明你已经在用心解读当前局势。不得不承认,你于此方面有天赋,看待问题直插核心所在!不然换做旁人,我早就拂袖而去了!”
李之心下暗自惭愧,他哪里是有甚天赋,只不过上学时候的历史课记得多一些而已。
两世为人的信息获得,再不知下一步如何行进,为免也太过愚笨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提醒你,既然无心仕途,往后任何朝廷内之事你千万不要掺和!哪怕事关李叔我将来生死大事,你和清绮也要及时划清界限,这一点你可能做到?”
“父亲,这怎么可以?”清绮郡主被郡王的话吓到了,此时忍不住惊叫,“哪怕放弃手中已有一切,也不能眼看着您出事情!”
女儿的急切态度,郡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清绮,你且听你的正文哥哥如何解读!”
李之笑笑,“清绮妹妹,李叔的卧薪尝胆,可不是我们不顾一切救助能够解决得了的,再是于商业上的强大,还能与朝廷公然起冲突?”
“这可是我亲生父亲!你总不能要我束手旁观吧?”
“你先别着急!我现在也算是临淮郡王府一份子,怎么能放任不理?救助不是拼命就得以解决的,最正确的办法就是从现在开始的自我救赎,而非临时抱佛脚的慌乱无措!”
“吆呵,倒是说说看,你李叔应该如何事先自我救赎?”郡王兴趣大起,颇有兴致的望向李之。
“还是老话,我言语中若有唐突之处,您来可不许生气!”
“但说无妨!”临淮郡王丝毫不以为然。
第五十一章 市署与平准署
“那就好!以小侄以为,当前您老就要和圣上一众老臣划清界限,当然您的良苦用心需要令那些人知晓,不然今后哪里还会有东山再起之时!眼下商业上的一系列契机就是个绝好机会,也不许您老就此辞去职位,仅需经商旗号高举起来,频繁参奏相关商业举措就是了!之前我们的各个势力间的利益合纵连横就是基础,这时候就不能在同一阵线中选取商业合作者了,而是表面看起来一视同仁的普及性质!我们的优势在于,每一个具体商业项目都将是独一无二的尖端存在,首先就把握住旁人不得不与我们合作的坚实根基!”
“接着说,目前你的大方向没错!”见李之语气稍顿,郡王适时鼓励到。
“见您老不再著意朝廷势力间争斗,又有像是宣纸类似可名留青史贡献,再加上朝内人际关系普遍交好,势必会影响到武后一系额外关注。在她那一方面,由我来试图通过商业渗透,营造出日渐浓郁而单纯的商业气息,或许您老就此留在长安城也未尝不可!另一方面,同样利用商业合作,还是由我支持圣上一众老臣财源来处,也算是您在侧面施以援手,尤其是地方上士族势力,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您的并非背叛之举。”
“你要知道,武后一方也不是傻子,总会刻意制造出要我取舍抉择的试探!”
“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正是您老的优势所在。看似是你在悬崖边上举步维艰,两难择选,实则却起到活稀泥的进退中绳作用!势力间的勾心斗角,也是彼此交联,相互啮合状态,一旦有人需要您出面明确阵线,就一个拖字即能在接下来的商业利益上化解。看上去您的处境格外凶险,实际上因为利益交割,雷声大、雨点小的效果方为最适合局势进展态势。退一万步讲,万不得已,再一次举起您老的鲜明旗帜也不为迟!但那种几率极小,因为我们大唐幅员辽阔,您也知晓,往往一个偏远区域执掌者,若是皇上请其远赴京都赴宴,往往就要提前一年下发诏书,为了一席酒宴,这一个来回就是两年。您的拖字诀不需频繁使用,仅需三两次,几年的时间就过去了,那时候你不问朝政大名早就宣扬开了!”
“也是哈,洛阳距离长安城就有近八百里之遥,一个命令下达,来去最快也要一月时间,这段时间差,足以两边采取相应应对措施了!但你我一方也存在讯息不通畅之难!”
“不知您老听闻过飞鸽传书一说?”
“飞鸽传书?前隋就有此传闻,南方一带曾有过类似典故。不过,如此重要信件,寄托于一只小小的飞禽可靠吗?”
“讯息内容使用密语就是了!而且信鸽本身会认回家的路,就像倦鸟归巢一样,所用飞鸽传书讯息往来极快,它自行辨认方向优点是驯化鸽子的天赋异禀,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保险程度相当高,一次性再有限增加数只,总有一只会安全抵达!这种方式,在西域很多地方早已形成规模了。”
“此类信鸽飞行速度有多快?”
“据说只要训话化得当,普通信鸽至少能日行千里,足够一日里长安城往返洛阳了!”
“我的天,速度有如此恐怖?”
“所以说,只要能保证往来信件密语不被破解,便是几天里多释放几只就是了,只要掌握了讯息知会先机,应对起来不就容易太多!”
“这办法我看可行,明日里我就吩咐可信之人,在郊外暗中培殖驯养此物。”
简短解说,三人间的谈话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此时已至巳时将过,郡王正好利用午饭时间召集府内族人。
他有心陪着二人一直走到郡王府议事厅,这才放任他们离开,自有俟老六、夏婆婆带着几人远远跟随。
清绮郡主也被特许缺席,吩咐由她来引领李之先在长安城内到处逛一逛,晚饭时间再与府中人正式见面。
不出意料,那四位郡王府二代叔父,像是始终守在偏僻小院门前不曾撤离,郡王的一同出现,自然破坏掉了各自心中打算。
一路行来,清绮郡主不免又在抱怨那几人的无趣,李之笑着劝慰:“怎么说也是自家人,再是有想法你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刚刚李叔也说了,未来局势相当不明朗,你当几位叔叔心里没数?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给各自家庭多一份保障!”
“那也不能在明知你和郡王府有第一笔交易之时,就想着横插一棒子!你可要理顺得清楚,既然不敢占用府中份额,势必就会侵占你的,这种行为和强取豪夺又有何不同?”
“不论怎样,宣纸他们是别想着另分一杯羹,倒是你那绒线毛衣生意可以照顾他们一下!我看这样,第一批成衣织出来,除了你父亲和三位娘亲,首先要给他们四家送过几件,不许你张口,几人也是要参与进来的,到时候要他们各派人前去别院学习就是了!”
“你倒是大方,这一下几乎就和我们编织进展同步了,哪里还有更多利益获得?”
“仅是长安城李里的富贵人家,就远不是一两家作坊能够提供货源的,而且一旦那股风潮一起,就会极迅速繁衍开去。即使当前仅能提供纯羊毛的昂贵物,但每一家需求也绝非一两件,或许某些高门大户的就会大批量采购!”
“也是呢!纯羊毛毛衣保暖效果,就能令人们冬日里脱去臃肿累缚,如今我大唐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空前繁荣,听老一辈人讲,衣着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开明风尚。”
“所以说如此大好情势下,毛衣前景很开阔,或许短时间内比宣纸更要来得利润巨大!试想这样本不具有多少严格工艺要求物,你我能做到一家独大?索性就放开来,建业初期就放手引入一批有心里手,我们不仅提供花色编织工艺,而且还要配合除金钱外的他们一切所需!”
清绮郡主正为李之的大度感慨之际,他已经被渐至步入的长安城一派繁华景貌所吸引了。
他并非首次来到城内,却也是两年之前了,如今的古城长安更要繁华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