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看着镜中的自己孙露忽然觉得有种惊艳的感觉。就在此时门忽然开了。杨绍清探出头问道:“你们好了吗?大家可都…”一瞬间杨绍清楞了一下。转而他的脸一下子红了讪讪的笑了一下就溜走了。
看着自己哥哥的样子杨绯儿第一个大笑了起来。接着张玉乔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弄得孙露是又羞又滇。也正因为如此在之后的宴席上孙露和杨绍清几乎都没抬眼看过对方。于是宴席就在这种奇怪的气氛中进行着。为了调节气氛张玉乔首先提出了行酒令大家也附和着同意了。可就在此时杨绍清发现孙露不见了。起身悄悄的离开众人之后果然在长廊里发现了倚靠在栏边的孙露。
“你果然在这里。”
听到杨绍清的声音孙露一回头却和他四目相对。想起刚才的事情孙露的脸又红了于是她撇过头去问道:“你是今晚的主角啊,怎么能偷偷的跑出来?”
“那你呢?为什么也偷偷的跑出来了?”杨绍清渡到了孙露身边。
“你也知道。我玩行酒令很差的。与其丢人,还不如自己溜出来呢。”
“恩,确实。确实够烂的。”杨绍清想起了孙露上次在南园行酒令的情景不禁笑了起来。
在杨绍清的感染下孙露也笑了起来。气氛一下子就缓解了许多。孙露忽然对着他说道:“绍清,你这次去一定小心。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事千万别和他们去北方。”
看着孙露严肃的样子杨绍清皱着眉头问道:“孙露,你是不是知道什么了?北边会发生大事吗?”
孙露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件事我现在还不能和你说。不过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明白的。记住我现在的话就行了。你现在是这次勘探队的负责人了。你要保证队员们的安全啊。”
“好吧。我会注意的。”杨绍清点头道:“说实话,孙露。从第一次见到你起。我就觉得你的心中藏着一个秘密。我不知道它对于你是否很重要。但如果你觉得累了的话我愿意同你分担。”
面对杨绍清诚恳的眼神一瞬间孙露有说出一切的冲动。“绍清…我…”可是沉没了许久孙露才会答道:“这里风大我们还是回去吧。”
第三章终于结束了。总的来说这章写的很辛苦。由于事先设定同后来查的资料不符。在第三章的后半段偶做了不少修改。呵呵,可以算得上是“瓶颈”的一章。
第四章 第一节
闪爵读书 更新时间:2006-8-7 18:55:00 网址wWw.shanjue.com字数:4406
1644年的四月乍暖还寒。李自成站在高岗上俯瞰着远处的山海关。只见远处的大顺军正与吴三桂的明军陷入苦战之中。到目前为止吴三桂部明军伙同周围的民团已经同大顺军进行了数十回合的血战。说实话吴三桂部明军抵抗之强烈、战斗力之强在李自成同明军十几年的对抗中是从没遇到过的。以往别说是己方的兵力远多于对方。就算是明军的人数数倍于自己还不是象砍瓜切菜般被他李自成给解决了。哼,偌大个中原都被自己给打下来了。没理由攻不下这小小的山海关李自成自负的想道。
李自成当然有这么自负的本钱。就在这一年的二月,他的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等率领,从平阳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卫辉、彰德等地,然后经真定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原,传檄各州县,揭露朱明种种罪状。山西农民群起响应,各府州县望风而下,李自成遂率军北上,经大同、宣府南下。于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就这样长达276年的明王朝就此灭亡了。
明王朝如此快的灭亡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那些士人官绅虽然明白明王朝已经危如累卵,但却不曾想会覆灭的这么快。而崇祯皇帝之死,更是天下震动。许多士人官绅为此痛哭涕泣、如丧考妣者。更有甚者还“杀身成仁”、“殉主”、“殉国”。把李自成的农民军视为仇寇,念念不忘报所谓“君父之仇”。
当然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并不在乎这些士人官绅的想法。在他看来自己的举动是顺应民心、替天行道的。在占领北京之后,李自成觉得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准备开国登基、论功行赏、好好的享受了。于是他将大顺中央政治机构在襄阳、西安两次建置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委派官吏,改内阁为天佑殿,牛金星继任首辅。开始接管政权,稳定人心。另一方面则开始向南方地区派兵占据要地、委派地方官稳定地方。并调军南下,准备南征南明朝廷。当然按照义军的传统为了筹措军饷。也少不了清点府库,没收皇宫、宗室、勋戚、太监的财产,打击官僚来“追赃助饷”。
不过除了这些在李自成的心中还有一块心病。那就是驻扎在山海关吴三桂的三万关宁铁骑。三月初,明廷特封辽东总兵官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他放弃宁远,率边兵入关守卫北京。吴三桂统领数十万军民向关内进发,十六日入关,二十日至丰润。但当吴三桂得知北京已被李自成大顺农民军攻占后便开始犹豫不前。李自成当然知道此时安抚吴三桂的重要性。于是他让吴三桂之父安抚吴三桂,并且顺利交接了山海关。可是事情却临时发生了转变吴三桂突然背弃了约定拒绝投降。并在滦州击败了降将唐通、白广恩率领的大顺先遣部队,急归山海关。
吴三桂的这一举动极大的【创建和谐家园】了李自成。李自成并没有反省自己没收吴叁桂的大笔财产、将吴三桂的家人下狱、甚至默许刘宗敏抢走吴三桂的爱妾陈园园的错误举动。而是在四月十二日亲率大军经密云、永平东部攻山海关。又派唐通别领轻兵从一片石越关外,以阻截吴三桂与清军联合。李自成的大顺军列阵关内,北自山南至海,对山海关的吴三桂形成包围态势。
以李自成现在的实力攻下山海关只是个时间问题。但在李自成的心中却总有一股不安的感觉。若说是为何不安李自成自己也说不上来。只能说是多年来征战的经验告诉他有什么事情不对劲。忽然李自成听见了一阵隆隆的声音。这声音就象是潮水般袭来。李自成下意识的顺着这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却看见了一副让他终身难忘的情景。
地平线的上扬起一阵尘土,那隆隆声正是万马奔腾时发出的马蹄声。李自成甚至可以从望远镜中看见铁骑盔甲上闪着的寒光。此时的大顺军正与吴三桂军酣战正急。只见两股铁骑同时从他们的两翼驰入。一时间万马奔跃,矢石如雨。这两支骑兵就象两把钢刀在大顺军阵中间来回撕杀着。这些骑兵所过之处必定留下一片血雨。惨叫声不绝于耳。
就在李自成为眼前的景象惊讶得说不出话时。一个身负重伤的都尉上前报告道:“启禀陛下,唐将军已经在一片石被辫子兵打败了。现在,现在大队辫子兵正向山海关袭来。”
不错!眼前的这两股骑兵正是由满清英王阿济格和豫王多铎所率领的前锋部队。由于吴三桂被李自成困在了山海关。在权衡众多利弊之后吴三桂终于一咬牙向清朝乞师。而此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正领兵略取关外之地。得到吴三桂请求的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并以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为前锋,带着几万清军星夜赶赴山海关。四月二十二日清军进抵山海关外十五里处,先在一片石打败了唐通的边外兵。
但是眼前的这种震撼的情景却是多尔衮同吴三桂刻意制造的结果。此时的吴三桂早已带着亲信向多尔衮称臣迎降了。多尔衮利用了这稍纵即逝的战机。在吴三桂兵力接近崩溃的时候杀了出来。为的就是要在李自成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造成神兵天降的效果。给李自成带来极大的压力。
多尔衮的这一招心理战无疑是成功的。李自成面对这些突然出现的庞大数目辫子军。他并没有象以往面对明军时那么勇敢的迎击而选择了撤退。这一举动对于大顺军的士气来说是极大的打击。混乱的撤退行动造成了大量的大顺军士兵自相践踏而死。山海关之战最终以大顺军的败北而告终。虽然直到最后大顺军都掌握着人数上的优势。但在士气上当清骑兵出现时就已经丧失殆尽了。
站在山海关上看着底下四处逃窜的大顺军吴三桂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可是转之而来的却是阵阵的寒意。吴三桂深深的感受到自己身旁的这个男子的可怕。多尔衮满清的摄政王。何为摄政王?说白了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角色。自己既然发誓效忠于他那往后还得小心行事才是。效忠?是的。自己现在已经投降满清了。吴三桂摸了摸脑袋后面的那根短短的辫子。这是刚才才梳起的辫子。从这一刻起吴三桂知道自己成了真正的汉奸。当然他也有自我安慰的方法。毕竟万岁爷已经殉国了、毕竟明朝已经灭亡了。他一个小小的总兵能有多大的作为呢。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旁边的多尔衮自己都不是他们的对手。相比较而言投降满清压力还小些。大明刚刚被灭亡,不思报国犹自可,不报“君父之仇”,马上投奔“反贼”,必定会引起非议。况且先帝也有过要他放弃山海关破“贼”的旨意。
就在吴三桂搜肠刮肚的找着理由时多尔衮开口道:“吴将军,辛苦了。面对如此多的贼寇。吴将军能坚持到现在实属不易。”
“那里,若不是摄政王及时赶到。恐怕山海关危已。大明蒙难,摄政王能如此仗义出兵。下官真是感激涕淋。”吴三桂连忙回答道。
“明主惨亡,做为兄弟之国理应出兵相助。如今我们当乘贼寇新败。乘胜追击,直捣黄龙将闯贼赶出北京城。吴将军意下如何啊?”多尔衮反问道。
“这?”吴三桂楞了一下。确实山海关都被打开了。整个中原就在这胡王的眼前没理由不再向前的。于是吴三桂抱拳道:“全凭王爷调遣。”
“好!来人啊。拿笔墨来。”多尔衮哈哈大笑道。不一会儿就有侍卫那来了笔砚。多尔衮大笔一挥写道:“明主惨亡,不胜发指,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族,期必灭贼,出民水火,为尔等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杀者阐贼也。”写完之后多尔衮郑重其实的签下了自己的落款并盖上了官印。
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的消息引起北京人心惶恐。那些明降官纷纷南逃。而各地的官绅地主也纷乘机组织武装反噬。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逃回北京的李自成仓卒即帝位。并在次日即离北京南下,经晋入陕,试图仍以陕西为基地再起。而清军也在吴三桂的指引下于五月二日进入了北京城。就这样北京城在被大顺军攻陷四十二天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主人。
*******************************************************************************
当全国各地的士人官绅们叫嚷着要为殉国的崇祯皇帝报“君父之仇”时。广东等地却显得明显低调得多。虽然北京城陷落、崇祯皇帝殉国的风声也已经传到了这里。可是以《香江评论》、《岭南早报》为首媒体却没有怎么报道这件事。只是一口同声的说李闯已经包围北京城了。另一方面广东官府也没有证实这件事。在还未知道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已经习惯了跟着媒体走的广东百姓也相信了媒体的报道。
广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当然都是孙露一手策划的。早在四月初她就已经得到北京陷落的消息了。为此沈犹龙还来找过她。要孙露派义勇军海军北上勤王。但都被孙露以消息不明,怕是误传等等理由给挡了回去。并且孙露还警告广东官府不得将此事公布于众。按照她的说法若是北京没有陷落那必定是贼寇发布的谣传为的是动摇民心。若是北京真的陷落了现在赶过去也是为时已晚了。以广东的这点兵力是不可能挡住李自成的百万大军。此时若是公布这个消息同样也会动摇民心让居心叵测者有机可趁。经过孙露这么一番威吓加解释。广东官府也觉得这个时候做出任何的表达都会引起百姓的恐慌。所以也就一直保持着缄默。
虽然沈犹龙对于孙露的做法十分不满。但无奈广东的军队由孙露控制着。就算他能自己筹集乡勇没有义勇军海军的帮助也是不可能北上的。当然孙露也得到消息说沈犹龙去找过郑芝龙。不过对方好象也在和他打着太极拳。相信现在的沈犹龙已经将自己和郑芝龙在心里不知诅咒多少回了。
想到这里孙露无奈的摇了摇头。自己的想法有时真的很难让这个时代的人了解。就在此时一个精瘦的中年男子被警卫员带了进来。他一进便谦恭的向孙露行礼道:“草民,王诚参见大人。”
“王主编,不必多礼。请坐吧。”孙露指着他面前的那把椅子道。
“谢大人。”如果各位仔细看就会发现眼前的这位王主编同当年《广州报》的主编竟然是同一个人。不错,自从那次“十月涨风”之后随着陈王道等人的倒台。《广州报》也被查封了。作为主编的王诚自然也就失业了。不久倒霉的王诚还被义勇军请到孙露面前。说实话那时的王诚真的以为自己这次完了。铁定会被装进麻袋投到香江里去。要知道在那些日子《广州报》上可是刊登了不少诋毁孙露的文章。其中有几篇尖酸刻薄的文章还是自己亲笔写的呢。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孙露并没有把他怎么着。而是让他出任了《岭南早报》的主编。孙露的这一举动真是让他感激涕淋。
“王主编,这段时间《岭南早报》的表现不错。”孙露夸奖道。
“大人过奖了。这是小人该做的。”王诚点头哈腰道。
“这是新的消息。我希望你们能按照这上面的语气报道此事。”孙露将一份材料推到了王诚面前。王诚双手接过材料仔细看了一边。惊讶的抬头问道:“大,大人。这是真的吗?”
“已经证实了。”孙露点头道。
“那么说。陛下确已殉国。清兵入关了?”得到了孙露肯定的答复但王诚还是有些不相信。200多年的大明朝就这么亡了。虽然王诚做过许多不光彩的事情。但他也是个读书人知道什么是“通虏辱国”、什么是“靖康之耻”。他一脸严肃的保证道:“大人放心。王诚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四章 第二节
闪爵读书 更新时间:2006-8-7 18:55:00 网址wWw.shanjue.com字数:4669
1644年的六月,清廷乘机打出“为尔君父报仇”的幌子拉拢了一大批的地主士绅。一时间满清成了许多士绅眼中的“兄弟之邦”。那些地主老财们更是叫嚣着要同清军合师进讨,问罪秦中,讨伐李自成军。
与此同时,广东却发出了迥然不同是声音。《岭南早报》最先发布了关于先帝殉国、李自成称帝、满清入关的消息。《香江评论》则在第一时间发表了一篇以“靖康耻,犹未雪”为标题的文章。文章中严厉的批驳了当时关于满清是“兄弟之邦”的汉奸言论。一针见血的指出清军这是趁火打劫意图图谋中原。所谓的“为尔君父报仇”也不过是满清入关的遮羞布而已。之后《岭南早报》也一致发出了要“驱除靼虏”的口号。不仅如此广东政府也没象其他地方政府那样大肆漫骂李自成。而是将矛头指向了清军。认为清军既然是来帮助大明报君父之报仇的。现在李自成已经被赶出京城理应将京城归还大明。
不过明朝一下子灭亡的消息对于整个岭南地区冲击也算是不小的了。不少官吏面对这样的突变根本就不知所措。幸好在此之前孙露就已经让政务院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在陈邦彦的精心设计下政务院在第一时间控制了两广地区的政务工作。使得广东和广西并没有象其他地区那样出现权利真空的现象。很好的安定了民心。而孙露则乘此时机向广西官府施加压力。再加上义勇军已经控制了广西大部分的地区。于是五月十日广西效仿广东也成立了议会和人民委员会。沈犹龙在无奈之下同意让义勇军接手广西所有的军务。五月十五日当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时。广东官府与广西官府也发出了通告决定组成两广联盟。并表示拥护南京弘光政权的领导。
两广联盟的成立再加上这段时间媒体的抄作使得岭南地区的抗清情绪异常的高昂。现在广州几乎每天都会有学生和百姓进行【创建和谐家园】【创建和谐家园】活动。茶馆酒楼以及戏院里《岳飞传》、《杨家将》等讲述民族英雄抗击鞑掳的戏文最受欢迎。大量的青年踊跃的参军。
而此时的孙露正站在窗台边看着楼下一队队【创建和谐家园】的人群走过。看着人们异常兴奋的样子孙露觉得十分满意。多年来自己苦心经营,要的就是现在这样的效果。相信在大明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些百姓会象现在广东百姓这样好战。就象当年希特勒用《凡赛尔条约》【创建和谐家园】德国人,罗斯福用珍珠港事件【创建和谐家园】美国人那样。这种近乎歇斯底里的狂热带来的则是高昂的士气以及尚武的精神。这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军国主义。军国主义?南明的小朝廷要是有这里的一半狂热自己就不用天天这么绞尽脑汁了。想到这里孙露回头向身后站着的萧云问道:“萧参谋,南京那里是这么回事?”
“报告司令,凤阳总督马士英于四月十六日来到碧云山庄接走了福王朱由崧。按照事先安排香江商会江南总号支出了二十万两白银支助福王。马士英拿到这笔钱后便同阉党阮大铖联络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人于五月初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并在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萧云以他一贯冷静的语调讲述着马士英等人的活动情况:“就象司令事先预计的那样期间也发生过关于拥潞王与拥福王之争。不过马士英比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早一步进京。又有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人的支持。最终史可法还是让步了。现在的南京内阁是由东林党和阉党混合组成。”
“哦,你是说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都到江南了?”听外萧云的讲述孙露侧着头问道。
“按照最新送来的情报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人都到了。黄得功还没来。不过按照估算他现在也该到了。”
“这段时间南京方面有什么动作吗?”孙露想了一下问。
“按照特科传回来的情报显示。以马士英为首的阉党与高弘图等东林党斗的厉害。不过在战略部署上他们都认为:应联合北朝,共对流贼。”萧云直言不讳的说出了现在南京政府的想法。虽然这与两广联盟的方针是背道而驰的。
“联合北朝,共对流贼?”孙露仔细玩味着这句话。相信就连史可法都是同意这个观点的。包括沈犹龙虽然他嘴上不说不过心里应该也是这么想的。在他们看来“忠君”远比“报国”来得重要。想到这里孙露忽然问道:“萧参谋,你认为呢?”
“这要看为的什么样的目的。”
“目的?”孙露饶有兴趣的看着萧云。等待着他进一步的论述。
“联合北朝,共对流贼这句话为的是一家之天下。而驱除靼虏这句话为的则是天下人之天下。”萧云正色道。
“哦?那你呢?你为的是谁的天下?”孙露进一步问道。
“我不在乎这天下究竟是谁的。我只是按照当年的誓言做我该做的事。”萧云仍旧以他那不温不火的态度回答道。
面对萧云直指人心的回答孙露微微一笑道:“你记得就好。萧参谋,命令特科加大对于南京内阁的监视。还有要密切注意湖广的左良玉部。”
“是!”萧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便出去了。
*******************************************************************************
清晨天还蒙蒙亮,一队人马正缓缓的从南京宫门前的长街走过。为首的那位官员身穿红色一品官服,手持尚方宝剑。此人正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明朝南京同北京一样设有相同的衙门和官职。现在南京在军事方面最高长官分别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南京守备勋臣沂城伯赵之龙。不过就目前来说史可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方最高长官。虽然他调动不了多少兵马。
眼前的史可法看上去精神并不怎么好眉宇间显出淡淡的忧虑。也难怪马士英等人抢先一步将福王迎入了南京城。当史可法赶回南京城时马士英则已经神气活现的奉福王监国于南京了。面对这木已成舟的事实他只好无奈的做出了妥协。并竭尽全力的尽一个臣子该尽的职责。虽然这个皇帝可以称得上“五毒具全”了。但无论史可法怎样的努力这朝纲却是越来越糜烂。
前些日子总兵刘良佐、高杰、刘泽清以及靖南伯黄得功的兵马陆陆续续的都来到了江南。对于这些实力派军阀作为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当然不敢有一丝的怠慢。不得不左右逢源的周旋于这些势力之间。可是这些军阀着实是让他失望透顶。在这些人心目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国家社稷。他们一到江南就开始互相争夺地盘,到处掠夺百姓。也难怪朝廷一直都没发粮饷这些总兵们也只好“自谋生路”了。
四月二十七日,山东德州官绅赵继鼎、程先贞、谢陛等推明宗室香河知县朱帅 为盟主,称济王,并发檄文号召光复明朝。一时间山东及北直隶到处响应,在一个月内,山东、河北两省合计四十三个州县光复,举起明朝旗号。但朝廷仅仅只是委任了无数的巡抚、总督等大小官吏做个样子,却不发一兵一卒。朝廷这种做法说到底是怕北上收复失地会得罪满清。史可法本人也和马士英一样认为此时不应该得罪满清。而是要和满清一起共讨闯贼,问罪于秦。
让史可法感到欣慰的是清庭在六月发布了那封承认现在的朝廷是继统于明正统,表示各地仍属明之辖地的告文。“九酋”多尔衮在告文中表示:“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但当通和讲好,不负本朝。”看来“联合北朝,共对流贼”还是很有希望的。
不知不觉间史可法等人已经来到了宫门前。虽然知道皇上不会那么早上朝,但为了粮饷的事他还是忍不住早早的来了。出乎意料的是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众位官员竟然已经等在了宫门前。下了马史可法不禁暗自纳闷难道出什么事了吗?
于是双方只在同僚立场上互相寒蝉了几句后值班的太监出来宣布众臣进宫见驾了。史可法顺势做了个请的姿势。马士英则客气道:“史督师,请。”于是两人一前一后的入了宫。
大殿上朱由崧精神抖擞的看着下面的众臣。比起几个月前在淮河边上的朱由崧现在的他显得精神多了也瘦了些。人逢喜事精神爽。从落魄淮河边到被搭救到碧云山庄再到如今坐在这大殿的龙椅上。朱由崧可谓是感触颇多。这也使得他在登基之后越发的放纵自己。此时身边的太监尖声尖气的宣布道:“有本起奏无本退朝。”
“万岁,臣有本奏。”马士英率先出列道。
“马爱卿请讲。”对于马士英朱由崧还是很感激的。当初兵部尚书史可法与高弘图等人密谋立潞王为帝。要不是马首辅的现在的自己也不会坐在这个皇位上。
“臣启万岁,大将军吴三桂已经借胡兵入关讨贼。胡兵既能杀贼,那便是为大明报了君父之仇。臣以为理应给予胡虏以义名。使其能名正言顺的关内讨贼。如今应以国仇为大。至于先前满人同大明的间隙也应既往不咎。趁机借助胡兵兵力之强,尽歼闯贼丑类。臣等已经备齐银币、敕书。着遣文武之人北上和谈。还请万岁圣裁。”马士英唠唠叨叨的说了那么多就只一个意思承认满清合法地位并派使者前去和谈。
“臣启万岁,臣认为此事不可。大明的江山是先辈们一寸一寸的打出来的怎么能如此轻易的就送与他人。而且向来开疆辟土都是靠武力夺取之,从未听说过靠求和能求到的。”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强烈反对道。
朱由崧并没有理会陈子龙。而向他的上司兵部尚书史可法问道:“史爱卿,以为如何?”
“回万岁,臣同马首辅的意见一致。”史可法面无表情道。
史可法的回答让以陈子龙为首的“少壮派”异常的失望。陈子龙再想反驳时史可法却继续说道:“然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若是胡兵趁势南下便有图我之心。不可不防啊。总兵刘良佐、高杰、刘泽清以及靖南伯黄得功的兵马系已南下。臣认为应以总兵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安,经理山东一路招讨事;总兵高杰辖徐、泗,驻泗州,经理开、归一路招讨事;总兵刘良佐辖凤、寿,驻临淮,经理陈、杞一路招讨事;靖南伯黄得功辖滁、和,驻庐州,经理光、固一路招讨事。以上江北四镇会同宁南伯左良玉部组成江淮防线。以防闯贼和清兵南下。”
听着史可法说完了自己的江北防线部署朱由崧只觉得头昏脑涨。对于军事他可是一窍不通的。朱由崧下意识的看了马士英一眼希望他能给个提示。
马士英会意道:“史督师所言甚是。臣以为此刻应令闽粤等地驻军立即北上勤王。据问广州女参军孙露忠君爱国。率领众军民扫除贼寇,巾帼不让须眉。实乃国之栋梁。现在正是朝廷用人之际。臣以为此等能臣理应嘉奖收为国用。”
“哦,爱卿所说的可是香…哦,广东的那个女将军吗?”朱由崧差点儿说漏了嘴。马士英一再的提醒过他不得向外人提起香江商会的事。朱由崧也知道香江商会的重要性。有了广东军队的支持自己的皇位当然能坐的更稳些呢。于是朱由崧说道:“恩,如此能臣确实该嘉奖啊。”
看着马士英与皇帝一搭一唱史可法心中不禁皱了皱眉头。这个马瑶草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怎么又扯到什么女参军身上去了。不管怎样广东驻军的到来势必会打乱现在的部署。史可法当然希望军队越多越好。江北四镇虽然号称有几十万的人马。但在他看来二刘之兵皆“虚夸不中用”,惟有高杰部战斗力强。可是广东这样的边廷能调集多少兵马呢?战斗力怎样?现在朝堂之上党争就已经很厉害了。若是再波及到军队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里史可法插嘴道:“启禀万岁,广东地处偏远。来回恐不便。还请万岁三思。”
“哎咿,史督师此言差已。闽粤诸军以水军为主。从外海来江南花不了多少时间。再说广东府已经筹集了大批粮饷。不日即将到来。”马士英摆摆手道。
粮饷?史可法的眼睛亮了。目前他最缺的就是粮饷。要是有了粮饷的话…于是史可法再次保持了沉没。
见史可法不再反对。朱由崧整了整坐姿宣布道:“北上议和之事就交由马爱卿操办了。江北防线则由史爱卿全权负责。现升广东都司佥书孙露迁为广东总兵。着广东巡抚沈犹龙督师其即日北上勤王。”
第四章 第三节
闪爵读书 更新时间:2006-8-7 18:55:00 网址wWw.shanjue.com字数:4568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尤唱后廷花。”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南京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看着身边哗哗流淌着的秦淮河水沈廷扬的心情异常的沉重。出生在崇明岛的沈廷扬从小就在海边长大。对于大海他有着深深的眷恋。也就是因为这种感情。在明崇祯十二年,崇祯帝下诏议恢复海运事时。他毫不犹豫的诏上疏,建议从太仓浏河出海直抵天津。为此他进呈海运书和海程图,并自备船只,亲自试这条海运线路。结果大获成功。沈廷扬也被升任为受户部员外郎职。十五年,清军入侵,锦州告急,他又被加以郎中官职,至山东登莱,筹划海运粮饷,接济锦州明军。为此崇祯帝夸奖说:“居官尽如沈廷扬,天下何难治!”眼看着海运越来越受到重视。自己的“蓝色的梦”就要实现了。可谁知转眼间先帝爷就这么去了。恢复海运的事情也就此搁浅了。
五月初沈廷扬随着南逃的官员来到了南京。皇上下诏令他以原官督饷江北军,编练部下熟悉水道的水手。这让沈廷扬又看见了希望。可是事实却远没这么简单。现在南京内阁的党争远比北京来得厉害。上面忙着争权夺利。就连史督师都很难讨到粮饷。更何况是自己这些原本就不被重视的水军呢。再说成立水军的花费远大于陆上练团的花费。自己的折子当然是石沉大海了。想到这里沈廷扬不禁黯然神伤叹起气来。
“季明(沈廷扬的字)如此叹息所为何事啊?”
沈廷扬一回头却见史可【创建和谐家园】笑呵呵的站在门口。他连忙行礼到:“见过史督师。”对于史可法沈廷扬可是十分崇敬的。一方面当年就是史可法保荐自己为光禄寺少卿,后又升太仆寺正卿兼户部事的。另一方面在他看来目前的南京内阁也只有史可法是在积极备战的。
史可法挥挥手示意沈廷扬不必多礼。虽然同沈廷扬一样史可法也在为粮饷的事情头痛不已。但他却从不会在下属面前表现出来。这次来找沈廷扬为的就是浙直水师。江淮一线的防御措施水师是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多年的海禁现在的浙直水师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在史可法的影象中沈廷扬在这方面是很有研究的。于是他问道:“季明可是在为水师犯愁啊?”
“咳,不瞒大人说。下官正是为此事头痛不已。浙直水师名存实亡。舰船大多年久失修。而水师众官兵也是久未征战。缺乏训练。要想重建浙直水师。目前首要任务是建造新的舰船。就算不造船也应该从民间征调船只。舰船上都要配置火炮。除此之外要征集大量的船夫水手。水手不象乡勇,不是给把刀枪就能上战场的。若能招安水贼、海贼那是最好。可这一切都是要钱的啊。还有粮饷。没有这些一切都是白搭。”沈廷扬滔滔不绝的向史可法吐着自己的苦水。
听了沈廷扬说了这么一大堆史可法也是无可奈何。钱、粮这两样打仗最重要的东西。身为南京军事最高长官的他一样都没有。当听到沈廷扬说要每艘船上都配有大炮。史可法更是只有在心里苦笑的份。大炮?自己哪来那么多大炮啊。就算是有大炮史可法也运到前线守城去了。不过无论怎样都要安抚一下眼前的沈廷扬:“福建和广东的水师很快就会赶来。到时候水师方面压力会轻些。季明啊,现在国家正值危难之季。我等应共赴国难以报圣恩。”
“是,是。史督师教训的是。”被史可法这么一说沈廷扬也觉得自己这么斤斤计较太不该了。
就在此时外面响起敲门声,一个二十多岁的白衣儒生走了进来抄着略带广东口音的官话对着沈廷扬施礼道:“学生杨绍清见过两位大人。沈大人,这是前天测得的海运线路图请大人过目。”说完杨绍清将一份地图递给了沈廷扬。
“季明,这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