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君临战国》-第7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储君万岁!”

        “犯我大燕者,虽远必诛!”

        一片欢呼声,文臣武将,所有禁卫、侍卫,以及城内许多有身份地位的人,有资格进入王城,在广场边观望,也都跟着齐呼。

        辰凌望着群臣沸腾了,淡淡一笑,转为苦涩,兴致忽来,赋诗道:

        “二十年来家国,数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破灭山河,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第0198章 母子谈心

        此刻辰凌成为储君,一番言辞引发文武百官的强烈拥护,广场人声沸腾,支持着公子职的讲说。

        这时郭隗起身道:“各位大臣、将军,还有重要来宾,各国邻邦使节们,从今日起,二殿下姬职成为储君,易王后成为燕国太后,即日起,由储君总领朝政和三军大权,为反击齐军做最后准备。”

        “储君万岁,太后千岁——”欢呼声此起彼伏。

        辰凌看向赵国、东胡、箕子朝鲜、鲜卑、乌桓、中山等使臣,心中冷笑,这些国家的使节来到这里,恐怕援助是假,过来趁火打劫是真,燕国地处中原东北,比邻这些少数番邦,争斗不断,现在燕国衰弱,这些国家多是过来打探虚实,然后趁机敲诈,无非许诺出兵,但要足好处,比如割地、纳贡、称臣。

        又是一番歌舞过后,酒过三巡,气氛热烈,辰凌起身道:“诸位卿家,使节,今晚盛宴,只谈风月,不谈国政,大家尽情享受,明日议政大殿上,左庶长以上的文武百官上殿议政,各国使节,到时候也上殿讨论辅助燕国反齐之事,接下来,请欣赏燕国的歌姬表演,以及燕国美酒,本殿下车途劳顿,大病初愈,倍感辛劳,就此退席,明日咱们议政大殿见。”

        “正好,哀家也累了,还有很多话要跟王儿说,也离席了,郭上卿,这里就由你来主持宴会了。”

      ¡¡¡¡¡°Àϳ¼×ñÃü£¡¡±¹ùÚó¹ªÉíµÀ£º¡°¹§ËÍ´¢¾ý¡¢Ì«ºó£¡¡±

        “恭送储君、太后!”

        所有文物百官和禁卫军、外围三教九流的国士齐声高呼。

        辰凌和易王后起驾回宫,来到王宫的慈宁殿,这是易王后的后宫苑落。

        十多年来,母子相见,易王后刚进殿内,抱着辰凌就是一阵痛哭,再也不许掩饰什么,这几年思念亲生骨肉之情,燕王驾崩生死离别之痛,燕国内乱山河破灭之苦,这一切,交集在易王后身上,的确有些煎熬。

        殿内十多个宫女宫娥看着此情此景,潸然泪下,偷偷抹着眼角泪珠。

        辰凌深有感触,自己体内流着和她相同的血液,还是她身上掉下的肉,母子连心,有一股特别的亲近感,再联想到自己的身世,穿越时空,远在古代,再也见不到任何家人和朋友,一种落寞和孤寂的心情油然而生,也落泪了。

        “王儿,快跟哀家说说,你这些年是如何度过来的?怎么忽然出现在了魏国战场上,捡回了性命?”易太后迫不及待关心问道。

        辰凌转眼看了周围伫立的宫女一眼,微微一笑,太后察言观色,转身道:“你们都退下吧,有事再召唤你们。”

        “是,太后!”宫女退出殿外。

        辰凌这才道:“母后,儿臣在韩国做人质,得知燕国内乱,又遭到齐国的侵略,心急如焚,担心齐国趁机要挟韩国,致儿臣于死地,于是偷偷逃出了韩地……却没料到经过魏的时候,被魏军围堵住抓去从军,这两年被迫在军中滞留,不过也锻炼一身好武艺,杀敌本领,担心身份暴露,因此就起用辰凌这个名字,名义上为魏国效命,实则熟悉中原各国的内政和军队编制,以及国防布置,日后有利于我燕国复兴、称霸的大业……”

        易太后听辰凌道出来龙去脉,越听越心惊,有些地方,掩口惊呆,浑身战栗,尤其是辰凌说出自己带人杀入秦军十万大阵中,生擒了敌将,接下来在大梁城内,与魏太子周旋,几次险些丧命,这次出兵河东之战,又是一番浴血奋战。

        “王儿,你每次九死一生度过,太让哀家担心了,这次既然回到燕国,甚为一国储君,就不要再回去犯险了,留在燕国本土,好好考虑如何打败齐军,收复河山,接下来防备诸侯国分割我燕国才是当务之急。”

        易太后有她的考虑,现在燕国的命运全押在了姬职的身上,一旦他有个闪失,燕国不久玩完了吗?

        辰凌答道:“母后,眼下燕国形势虽然严峻,但是并非到了难以挽回的绝境,在我看来,燕国要复兴,不是没有可能,甚至十年之内,就能重新恢复元气,成为战国七雄,但是要称霸诸侯,日后甚至吞并其它诸侯国,横扫劲敌,一统中原,那可就差的太远了。”

        “甚么?王儿你……你还要称霸诸侯,横扫中原,这似乎不大可能吧,燕国相对其他秦齐楚魏赵韩六大诸侯国来说,实力最弱,地处塞外边关,中原文化传播不多,自保尚且不足,谈何吞并诸侯大业?六百年来,周天子封大小诸侯近百,相互吞噬锐减,唯独燕国,从未干掉任何一个诸侯,何谈其它?”易太后问道。

        辰凌微微点头,途中经过淳于臻的解说战国正史,让他心里有个大致轮廓,战国七雄唯有燕国是周武王灭商后直接分封的“公”字号老诸侯国,第一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奭,一脉延续六百余年竟未失政。

        另外六国,楚国是蛮夷部族自立为诸侯国,西周第三代天子周康王才予以正式册封,迄今五百多年历史;秦国是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册封的诸侯,迄今三百多年。

        现下强大的齐国也不是周武王分封的老齐国,那个齐国的君主是姜姓,第一任国君是赫赫大名的姜尚,世人称为“姜齐”;目下这个齐国,是老齐国的田姓大臣田乞在势力坐大时杀掉了姜姓国君,田乞自立为国君,至今已经传了七代,世人称为“田齐”,时下也就一百多年。

        魏赵韩三国,原是老牌诸侯晋国的三家大臣,势力坐大后,三家共同瓜分了晋国;周威烈王于魏文侯四十三年不得不正式册封魏赵韩三家为诸侯国,迄今不过五十余年。

        这就是说,七大战国中,有四个是坐大夺权建立的——齐魏赵韩;一个是山高水远先自立而后被王室认可的——楚;只有燕秦两国是正式册封立国而一脉相延的诸侯国。燕国是西周的开国诸侯,秦国是东周的开国诸侯,燕国比秦国恰恰老了整整一个时代。

        最老牌的诸侯国,却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让人吹嘘不已,而辰凌要做的,就是重新打乱格局,给燕国一个喘息恢复的机会,利用他现代的机械力学、科技文化等知识,十年内推动燕国进行一次大变革,彻底超出诸侯百年的科技差距,那将是如何的惊心动魄?

        “母后,王儿已经有了定策,规划燕国的发展,具体的实施还需要和大臣们商议,我一定会让燕国复兴起来的。”辰凌信心满满地说道。

        易太后担心道:“哀家出自秦国王室,乃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秦武王正是舍弟,也就是你的舅舅,燕国的复国大业,还需要秦国外交上的支持,原来我还打算向秦国求兵,再迎娶燕国一位公主联姻,你现在帮助五国联军攻打秦国,这不是帮助敌人攻打咱们的盟国吗,一旦五国合纵大军得胜,瓜分了秦国,尝到甜头,掉过头,就要瓜分我燕国来,到时候,谁又能来援助咱们呢?”

      第0199章 外交施压

        易太后毕竟出自秦国,对于秦国有一种依靠和寄托,眼下时局,东方五国联军在河东战场歼灭秦军近六七万,现在战火燃烧到函谷关外,破秦已经迫在眉睫了,她有些担心。

        “母后,当前战国之间,征战不断,我燕国要趁机复苏崛起,必须要有一个安宁的后方环境,只有把诸侯国的目光都聚集在函谷关,让秦国与东方五国激战,我燕国才能置之事外,图谋大事!”辰凌解释道。

        “可是秦国若受到重创,诸侯国下一个目标就是瓜分燕国了。”太后仍是不放心,既担心秦国,也担心燕国。

        辰凌自然不会说出自己全部计划,那样太匪夷所思了,而且容易伤了母后的心,毕竟她曾是秦国的公主,道:“这次是为了削弱东方五国,秦军虽然在河东失利,但本土实力几乎没受到太多影响,如今六国的人马,加起来足有百万人马,如果拼个两败俱伤,无疑等于给我燕国创造了一个机会。”

        “六国衰弱,燕国崛起,不但能迅速追平其它大国,还能后来居上,与诸侯国争锋,母后,秦国虽是我们的盟友,但列国之间,利益至上,我燕国面临覆灭,秦国也不见出兵,现在合纵连横,对峙起来,胜负未可知,母后不必担心,当务之急,还是我大燕复国要紧。”

        易太后一听,也是这个道理儿,便没再坚持,心想我王儿智勇双全,能文能武,胸怀宽广,睿智果断,有他肩负重任,掌控燕国政权大局,自己也就放心了。

        “王儿,这些事,哀家也就不便多管了,从今晚开始,你就是咱们燕国的储君,未来的大王,定要处心积虑,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也让燕国列祖列宗,能够含笑九泉了。”

        易太后在秦国时候曾见识过商鞅变法,当时她还只有十几岁,但是秦国变法之后,秦国富强起来,从战国七雄之末,一跃成为战国前三甲的强国,军事方面更是排在首位,使东方六国谈虎色变。

        变法,虽然荆棘丛生,但却是能带来巨大的利益和收获,国富民强,燕国之所以没落,就是因为远在北部,文化断层,社会落后,一直没有变法,纵然是老牌诸侯国,却位居七国之末。

        辰凌暂时不想她在中间为难,日后她自然会明白,靠政治联姻而影响彼此政权的事,是最不可靠的,微笑道:“母后,夜色已晚,您早些休息,儿臣也去歇息了。”

        易王后也知道他委实太累了,说道:“王宫内,有前朝旧时的宫女和宫女、舞姬,王儿若睡不着,或闷得慌,可以选几个中意的女子,暂时一下,等齐军一退,就商议为你选妃的事。”

        辰凌微微一笑道:“不用了,明日就是朝政会,我回去考虑一下如何施政的事,母后,儿臣告退了。”说完起身,退出了慈宁宫。

        易王后看着辰凌退出的背影,心中微叹:十年未见,职儿终于长大成人,又是当世人杰,燕国的大业,自己可以放心撒手了。

        ……

        辰凌回到养心殿,并没有立即入眠,而是提笔谋划一番,首先是应对明日文武百官以及最主要还是变革,如何整顿百官,整军人马,储备粮草和兵家、安顿百姓难民,开垦荒田,重新颁布法令等。

        要办的事实在太多了,他还想开山建工厂、采煤采矿,大型冶铁,制作最简单的汽轮机,用来灌溉等农业水利,以及制作活塞蒸汽机,推动工业的发展。

        但是眼下,复国的首位,就是聚民强兵,粉碎齐军在燕国的军事部署。

        他起笔写下不少内容和项目点,这些都是大致方向,至于如何实施,还需要和大臣们具体协商。

      ¡¡¡¡¡ù¡ù¡ù

        翌日,王城议政大殿上。

        辰凌头戴一顶前后流苏遮面、镶嵌一颗光芒四射宝珠的天平冠,脸色郑重,目不斜视,坐在了大殿的鎏金王座上,俯视下方。

        易太后这次在王座侧旁,摆放一个凤辇长椅,屏风半遮,垂帘听政。

        文臣武将数十人,侍立在殿点前方,各国使节也都到了,站在另外一排,唯独墨家的人没有出现,像这样朝政议事,墨者是不会参与的,他们是门派,兼爱非攻,匡扶正义,但不居于庙堂,不会到任何国家任臣,有别于鬼谷宗、圣贤庄等。

        “参见储君!”

        “众卿家平身,今日诸位文武大臣,可有要事参奏?”

        郭隗率先道:“各国时节数日前就已经来到大燕,与我国商议出兵之事,但是番邦各国都欲我大燕割地、纳贡,才肯出兵!”

        “哦?各国都有何要求,不妨说来听听。”辰凌淡淡说道。

        这时一个东胡的使节,握拳横在前胸,说着并不流利的中原话:“储君,我们东胡王有言在先,只要燕国同意让出西北十城,包括平阴、渔阳在内,每年纳贡十万黄金,美女五百人,良马两万匹,【创建和谐家园】原无敌的东胡骑兵,开赴燕国境内,一举横扫齐军,助燕国夺取失去的国土,不知储君意下如何?”

        辰凌不答,微微一笑,转向其他使节问道:“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我鲜卑族愿意出兵一万壮丁,助燕国夺取失地,但是需要燕国割出东北部长白山以北的土地,让给我们鲜卑族,同时给我们三十万石粟米粮食。”

        “我乌桓部落,出兵一万五千兵马,只要小兴安岭以北,但是襄平周围三城,都要划给我乌桓。”

        辰凌越听越冷笑不已,这些少数族落,这个时候趁火打劫,狮子大开口,当我是三岁小孩儿?他们明着过来说帮助,其中暗中肯定也与太子平一方,齐军一方都有联系,就看谁给的利益多,他们就站在哪一方。

        既然他们真的出兵相助,一旦他们的各路人马进入燕国之地,帮助赶走了齐军,万一他们不离开,屯兵在燕国境内,岂不是赶走了猛虎,招来一群恶狼,都很难说,就像当初齐国一样,本来出兵前是打着帮助燕国平定内乱,可是内乱被镇压后,齐军掉过头变成了侵略者,肆意烧杀抢夺,攻占了燕国全境,企图要吞并燕国。

        “我中山国,出兵三万,切断齐军的补给,等燕国复国后,只要燕国的易水长城和城北五十里边界。”

        辰凌心中杀意暗生,但不露声色,强压下去,保持冷静,微笑道:“好呀,眼下燕国蒙难,需要邦国大力帮助,这样吧,你们把要求都写下来,我与大臣们要好好商议一番,等来年开春之后,燕国大规模反攻之机成熟,自然会携带合约,到各国去求援,当时出不出兵,各国也可斟酌行事。”

        他心下想,把开战定在明年春季,蒙蔽这些番邦国家,以及齐军和太子平一方,放松所有敌对势力的警惕,辰凌打算迅速练兵,短期内趁着五国与秦军在函谷关外大战,他就来个兵贵神速,先把燕国内部的几个齐军大营,全部偷袭拿下,逼着齐军退兵不可,等燕国实力大增,掉过头再收拾这些比邻的邦国。

      µÚ0200Õ Ô˳ïá¡á¢

        辰凌听过诸国使节的话,心中已有定计,微微冷笑,打算先敷衍一番,稳住各国的使节,让他们把错误的信息传出。

        很快比邻的番邦、太子平一派、齐军阵营都会知道辰凌要在春季出兵,这样一来,会骗过所有世人,出其不意收到奇效。

        辰凌虽然不太懂外交,也没有纵横家的口若悬河,但是多出两千年的社会经验和知识,这些交际经验,还是有的。

        所有大臣都愣住了,包括易太后在内,都以为储君答应了各国使臣的要求,即使没有马上签下协议,但口头上妥协,也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储君三思!”

        一些大臣纷纷站出来,劝辰凌三思后行,不要向番邦使臣妥协。

        辰凌淡淡一笑,根本不为所动,开口道:“寡人心里有数,来人,先带各国使臣下去歇息吧,接下来,是我大燕国朝政议事,非我朝大臣,统统规避。”

        顷刻,各国的使臣面带喜色地退了出去,既然燕国储君已经当面应承下来,他们也就算完成出使的外交任务,也无心留下来听燕国的内政。

        议政大殿内,剩下五六十人,都是燕国的老臣和一些年轻的将领,参差不齐,断代比较严重,真可谓到了无将可用,无臣能辅的地步。

        辰凌见众卿家在下面交头接耳地议论着,他义正严词道:“诸位卿家一定在纳闷,燕国虽然摔落不堪,毕竟还是一个泱泱大国,即使灭亡,也不能向那些番邦妥协,要有气节是不是?”

        这些大臣听到储君说出了他们的顾忌和不满,都住嘴望来,不自然地点了点头,由于这些老臣和新将,除了一些迂腐穷酸的老儒生,就是一些年轻气盛的小将,还有几位王亲贵族的人物,担任要职,对于公子职,第一次大殿接触,看他这次外交妥协,都有些不满。

        辰凌轻哼一声,语气转严道:“这些番邦使臣,趁火打劫,到我大燕国来敲诈,难道我不知道?要靠这些番邦出兵,等于引狼入室,刚赶走猛虎,便引来群狼,这些寡人心里清楚的很,现在虚与蛇尾,就是为了稳住周围敌国,咱们可以专心对付齐军,以及太子平的人马!”

        “哦?”所有文臣武将这时目光一转,都暗自吃惊一下,心想原来储君早有定计了。

        “由于寡人刚回到大燕,执掌国政,对于农耕、经济、军备、兵马,甚至朝中大臣谁是谁,如何分工职责等等都不熟悉,我现在想问问各位卿家,当务之急,我们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吗?”辰凌问向群臣。

        这时一位文臣士子站前道:“回储君,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王权,号召百姓,扩大军需,整顿兵马,恢复经济,反抗齐军!”

        辰凌微笑道:“说得很好,可不能一下子全面抓起,必须有突破点,你认为该从哪几个方面先入手?”

        这位士子顿了顿,恭敬答道:“当是整军第一,没有强大的军队,抵挡不住齐军的进攻,其他都是妄谈,其次是安抚难民,眼看冬季来临,难民没有存粮,很难熬过这个冬天,如果不能即使安抚,恐怕在燕地要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甚至大规模哗变。”

        辰凌微微点头,这个文臣的年纪,看上去挺儒雅,应该是位饱学之士,不禁问道:“这位爱卿叫什么名字?官居何职?”

        “臣叫杨延和,官居治粟内史。”

        辰凌点头,他通过与淳于臻途中交流,知道燕国的朝廷机构,大约向中原魏赵韩靠拢,也有三公九卿,三公原来指的是司马、司徒、司空,从上一代燕王开始,仿照中原诸侯国,把三公改为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则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于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地泽之税。

        杨延和身为治粟内史,那就是九卿之一了。

        辰凌点评道:“杨卿家说得很好,当务之急,首先是整军,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纪律严明,严格训练,短时间内有一支精锐之师,难以保存王室和燕国仅存的朝廷,还能继续存活下去,因此,寡人决定,首先第一项条令,就是招募人马,从当地百姓中也好,还是难民群中,挑选精壮小伙子入军,加强训练,保家卫国。”

        “第二条令,就是安顿难民,立即清点我方手中仅存的粮食,并清点当地的难民和百姓人口,能不能熬过寒冬,派人集中人手搭建击出难民房,让那些追随王室来到此地的百姓们,都能生存下去,不可寒了民心,这件事,就交给你杨延和去办了。”

        “谢储君,臣领命!”杨延和躬身领王命。

        辰凌点头,问道:“延尉何在?”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19: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