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有些别字、错句在发布之后会自检修正,非端的更改不了,所以读者看到的可能不一样(如上节最后一句)。因此如有可能,请尽量支持正版阅读。
加更通知:收藏每增长两百,加更一节;推荐票增长300,加更一节;打赏达百元(每日总计,新书期没收入,所以厚颜一下),加更一节。
……
老李头?
这回轮到良臣愣了下:啥你管我二叔、日后的九千岁叫老李头!
良臣真是感到很突兀,“老李头”这称呼听着实在不得劲,怎么听怎么像隔壁卖炊饼的老王头。
二叔混了二十年,就混了个“老李头”?
没道理啊,虽说二叔在天启年间才发迹成为九千岁,可在这之前,肯定多少是有点身份的太监,不至于连个“李公公”都没混上吧?
李公公的亲侄和老李头的亲侄,这区别可是大了去了。同理,老李头一步登天成为九千岁,这也是难以想象的事。
当官和当太监一样,总有个资历,先来后到的理。
不可能昨天还是老李头,今天就是九千岁的。
瞬间,良臣的心有点拔凉拔凉的。
这事可能还真被他爹魏进德给说中了,他二叔就是因为在宫中混得不行,才二十年不和家里人联系。
县里可能会给李公公面子,却绝不会给老李头面子。
没了面子,家里那两亩八分地可就真保不住了。
这也意味着,良臣这次兴冲冲的上京,怕是一无所获。
失望、纠结...
良臣很是苦恼,愣愣的站在那。
他这样子被高起潜看在眼里,顿时起了疑心,暗道这少年莫不是来诓自己的。
京师这一带游棍骗子不少,内中不乏打小就跟着长辈出来行骗的少男少女。稍是不提防,就容易被他们蒙了去,到时轻则钱财被骗,重则人都难脱身。
魏良臣冒然上前跟高起潜打听他二叔,且反应有些奇怪,自然就让高起潜有了提防念头。
须知这些游棍骗子都是心黑手辣之辈,达官贵人都敢蒙,高起潜不过是个刚进宫才两年的小火者,若是栽在这帮人手里,怕是连骨头渣子都不剩。宫里面也不会因为一个小火者失踪,兴师动众找人的。
有了怀疑和提防,高起潜便不想再和魏良臣说话,并且他也没听老李头说过他本家还有什么侄子,于是抬脚就要离开,免得上了人家的套。
见高起潜要走,良臣一下反应过来,不管二叔现在是李公公还是老李头,总是他亲二叔,也必定是日后的九千岁,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任谁也改变不了。
他既然来找他二叔了,就没必要去理会二叔现在什么情况,哪怕二叔对家里出不上力,他这侄儿也得把人见了。
不为势利,只为亲情。用他爹的话说,就是生要见人,死要见灰。
良臣肯定不能让高起潜就这么走了,他得从对方口中知道二叔现在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高大哥,不知我二叔现在宫中做什么差遣?”良臣从后面拉住高起潜,这一举止更让高起潜警惕。
“我和你二叔也不熟,不是很清楚他的事,你自己去打听便是。”高起潜急着脱身,随口应付一句。
“这样啊,那叨扰高大哥了。”
高起潜以为这少年还会缠着自己,不想对方却松了开手,脸上还有些不好意栈。
路上,心情十分的愉悦。
第三十章 此乃吾家千里驹
这一夜,良臣睡得十分舒坦。
他梦到了二叔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一帮腾骧四卫护卫得意洋洋的向他走来,然后拉着他的手,对四周围观的文武傲然说道:“此乃吾家千里驹!”
一觉醒来,外面车马行的人已经在喊上车了。
睡在隔壁的许显纯早已经洗漱回来,见良臣醒了,不由笑道:“小兄弟昨天夜里梦到什么好事了,傻笑了几次。”
“噢,有么?呵呵…”
良臣挠了挠脑袋,有些不好意栈等回去的马车。
良臣洗完脸后便去上车,车上,人已经不多,只有七个人。
人少了,地方便大,坐着比前几日可是舒服不少。
马车出发后,许显纯说是临时抱佛脚没用,可还是捧着书聚精会神的在看。好在,通州往京城的大道修得平整宽阔,不然,一颠一颠的,看着肯定吃力。
良臣忍不住在想,要是日后五彪之一的许显纯看成个近视眼,那就有趣了。
到底是大明两京之首,天下繁华所在,还未到京城,这官道上的来往商旅就已经是络绎不绝了。
通州是漕运的终点站,南方的漕粮和货物经此地转运北京,由此使得通州到北京的道路异常繁忙。
有些地段因为经过的车马太多变得拥堵不堪,长长的队伍能排出数里地,南边的过不去,北边的过不来,以致顺天府不得不专门派出官兵在此维持交通秩序。
一些路口还设置了各种警戒标志,或三角形标,或圆形标,颜色分红绿黑三种,看着倒像是后世的交通信号灯。
良臣一路过来,真正是开了眼界,颇像是头回进大观园的刘姥姥,着实开了眼界。
南来北往的客商行人,操着各式方言,说什么话的都有。
只是,良臣听来听去,却是没听到他前世所熟悉的“普通话”。他听到最多的是熟悉的南京话,也是明朝钦定的官方语言。哪怕此时距离成祖迁都北京两百年,南京官话仍是明朝的官方语言。
之所以如此,却是因为当年随成祖迁都北京的大半都是江淮勋贵,皇帝自己也是说南京官话,如此一来,这官话的地位自然无法撼动。
明亡之后,直至伪清中叶,北方官话方才逐渐取代南京官话成为标准语言。良臣记得前世建国之后,官方曾票选制定标准语,结果以川话为主的西南官话一票之差败给了北京话,导致普通话在中国坐大,最后一统天下。
对此事,良臣也说不上多少遗憾,算起来,他也是精通两门语言的人。南京官话他会说,河北话他也会,所以一路上不管和谁交流,都没有问题。
临进京城,又有两人下车,接着,陆续又走了两个。等到了车马行在京城外的终点站时,车上就剩良臣、许显纯、张差三人。
许显纯着急去兵部报备,所以和良臣匆匆道别,约定有缘再见,便立即进城去了。
ÕŲîÊÇÈ¥¼»Öݵ쬻¹µÃת³µ£¬Òò´ËϳµÖ®ºó±ãÈ¥Âò¼»ÖÝµÄÆ±¡£
良臣这边也着急去御马监找二叔,但不知道御马监在哪,他听人说皇宫有专门的一道宫门供宫里太监宫女和外面的亲人联系,所以便准备去问问。
刚从车马行出来,无意见良臣看到张差被一个男子拉着,慌慌张张的不知去了哪里。
碰上抢道的了?
良臣一惊,天子脚下,光天化日的也有强人不成?
第三十一章 小哥,请留步
虽说拳脚有两下,这两年在肃宁也多少混出了点“名声”,可真让魏良臣铤身而出去救张差,他还真没这个胆。
人生地不熟,强龙不压地头蛇啊。
圣人云,君子不列危墙之下,况未来小千岁乎。
张差那怂样,想来也不是敢于反抗之人。自己又孤身一人,要是那强人有同伙的话,恐怕要吃亏。
良臣转过脸去,只当刚才那幕不曾看到,要怪就怪张差太衰,一穷光蛋都能碰上抢道的。
不过那强人也够衰的,不知是不是今天头一单,要是的话,够晦气的。
前方不远就是左安门,打这城门进去就是京师外城,车马行的人说了,一入左安门,那可就是真正的天子脚下。
眼前巍峨的城墙,让良臣隐隐从中感受到了一股难以言说的威严。
家乡肃宁的城墙和京师的比起来,完全就是个茅房。
这还只是外城的城墙,里面还有内城和皇城,规模有多大,良臣是估不出来的。
良臣注意到,不少头次进京的人都和他一样,对着城墙发呆,有的则是兴奋的在那指指点点。
吸了口气后,良臣在震憾之中,向着前方迈出了坚定步伐。
这一步,才算是他进京的第一步。
……
左安门是嘉靖年间建成的,这一带是城郊结合部,沿道路有不少农田,甚至还有一处长满芦苇的荒地。
浪费了,浪费了。
良臣连连摇头,这地方放在后世,可是寸土寸金,哪能这么浪费土地呢。
看来,大明朝的房地产开发很落后啊。
良臣有感而发,觉得将来自己要是成了小千岁,或许可以和二叔合伙开家国字头的地产公司。
城外的房子很多,也很乱,一些房子更是依城墙而建,使得外城的防御功能被削弱不少。
×Լξ¸Äê¼äÒÔºó£¬ÃɹÅ÷²×ÓÔÙҲûÄÜÈë¿Ü¾©çÜ£¬¹Ê¶ø³Ðƽ¾ÃÁË£¬°ÙÐÕÒ²ºÃ£¬³¯Í¢Ò²ºÃ£¬¶¼ÎÞÒâʶµÄÒÅÍüÁ˳ÇÇ½ÕæÕýµÄ×÷Óá£
左安门外总体给良臣的感观,和前世看到的城乡结合部差不多,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几乎所有的房子都贴有对外招租的告示。
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是在城中没有住所的打工者,他们起早进城讨生活,天黑回到这里。
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是辛苦。
“这位小哥,可是头一回进京?”
在离城门里许处,良臣被一个男人拉住了。那男人很是热情,问东问西,最后的目的则是想向良臣兜售一份京师的地图。
说是地图,实则就是个手绘草图,上面大致标明了京师主要城门和街道。这地图对京城中人来说,一文不值,也不具备什么军事价值,不过对于魏良臣却是个宝贝。
一番讨价还价后,良臣以两枚钱买下了这张草图,从中大致判断出皇城的位置。
将草图揣进怀中后,良臣继续走向城门,不想没走几步,又被人拦住了。
这回不是卖地图的,而是问良臣要不要住店。
二叔没找着呢,住啥店啊。
良臣没搭理这人,往前继续走,结果接连被人拦下。
有同样问要不要住店的,也有问是不是要找活干,对方可以帮忙介绍,只收少许介绍费。也有则是问要不要坐板车,总之,五花八门,让良臣烦不胜烦。
为了避免再被这帮“中介”给拦住耽搁时间,良臣加快了脚步,可还是有一个不开眼的老妇叫住了他。
“干什么?我不住店,也不找活干,更不坐车,你问旁人吧。”
良臣真是烦透了,一脸没好气,一边摆手让老妇别缠着他,一边拔脚就要走人。
“小哥,请留步,听老身说一句。”老妇一脸神秘兮兮。
良臣哪里肯留步,可那老妇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鬼使神差的停了下来。
“小哥,要乐子不?”
老妇很是殷勤,声音刻意压的很低,让良臣又觉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