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南宋不咳嗽》-第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你个伢子脑子灵活,还是你和你阿爷去振州吧,我带着他们出海,下海苦啊!”泊福这回算是全明白了,他果然有意见,不过这个意见让洪涛有点意外,他并不是嫌自己分配不公,而是要照顾自己,话里话外还是不愿意自己出远海去受罪。

        “福伯,我是个20多岁的大小伙子,再苦也比您能抗。看看您的手和膝盖,刮风下雨阴天就会疼吧?就别去和大海讨生活了。您和我阿爷、黄伯操劳了大半辈子,不就是为了把孩子们拉扯大。现在我表哥们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您们几位也该过几天舒服日子了。再说我是个外乡人,既听不太懂大家的话,又不懂这里的很多规矩,到了振州平白给我阿爷添麻烦,您说是不是?”洪涛不是不想享福,但是在宋代的贫民阶层,能享到什么福儿?还不如自己出海劳累劳累舒服呢。再说了,洪涛想出海还有另外的打算,他想试试自己在后世学到的那些航海知识管用不,能不能在宋朝活舒服喽,这些技能必须要弄明白,否则自己的计划就是镜花水月,根本无从谈起。

        “好伢子!就听你的!小二、小三!以后你们俩出海的时候一定看好你们弟弟,把他弄没了,我拆了你们的排船!”泊福让洪涛这一顿暖心窝的话彻底打败了,眼窝里都有水花了,借着回头喊自己儿子的机会,老人伸手抹了抹脸,用一顿怒骂平复着自己的情绪。

        “哦……”蹲在后面的泊小二和泊小三到现在为止都不明白自己咋又挨了阿爷骂,不过他们并不辩解,都被骂习惯了。

        “福哥,要不我去把翁家也叫回来?他们窝在振州连芋头都快吃不上了,我过来的时候没叫上他们,怕你这边鱼也不多。”黄海对洪涛的分配没有什么意见,立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嗯……他家女人多,日子也苦……涛伢子,翁家是你小三哥和沙哥的亲家,全家只靠他一个人下海,要不让他们过来?”泊福这次没自己做主,特意给洪涛解释了解释翁家的情况,把定夺的权利让给了洪涛。

        “嘿嘿嘿,这事儿您和黄伯做主就成,先别叫太多人来,等我们试试新方法到底好不好用再拿主意。”洪涛赶紧谦让了一下,自己虽然距离董事长的位置越来越近了,但这几位老人还是主心骨,必须不能急着抛开他们,自己在这里根基太浅。

        “开饭!拿我泡的海龙酒来,明天咱们就走一趟振州,给伢子们奔一条出路去!”泊福看到洪涛还这么尊敬自己,心情大好,吼着让儿媳妇端饭端菜端酒。洪涛到来这几天是他过得最舒服的日子,每天都有白米饭吃,还有酒喝,那些被风湿病折磨着的骨头节好像都不那么疼了。

        第二天一大早,陈名恩、泊福和黄海就驾着一艘小船,带着所有的渔获,张开黑帆沿着海岸线向东而去。他们此去的目的不光是要卖鱼,也不光是要把翁家叫回来一起加入合作社,还要按照洪涛的提议,看看能不能在振州找到可以大量收购海产品的固定客户,哪怕价格稍微低一些都可以,这样以后就不用再发愁渔获的出路了。批发、零售这对词儿又从洪涛嘴里蹦了出来,当泊福问他为啥要降低自己渔获的价格时,洪涛给了他这么一个答案,听着也挺有道理的。

      第024章 帆船能跑多快?

        此去振州单程据说要百余里,关于里这个问题,洪涛和陈名恩探讨过好几次,也没搞明白宋朝这个里到底有多长。因为里这个单位在宋朝就没一个明确的官方规定,在宋朝的计量衡单位里,最高就到引。一引等于十丈、一丈等于十尺、一尺等于十寸、一寸等于十分,再往上往下都没了。这种单位还是秦朝制定的,自秦之后就没怎么改动过,至少在宋朝没有变,官方规定的就是这么五个单位。

        洪涛自己换算了一下,如果十引等于一里的话,才300多米,有点短了,按照十六进制,由16引为一里,应该是480多米,差不多和现代的一市里相符。其实如果洪涛把历史学好点的话,就应该知道他算错了,古书里曾经有记载,在清代重新修订长度单位之前,各个朝代都是以十八引为一里的,至于为啥,不清楚,反正就是这么记载的。也就是说,宋代的里要比现代的市里稍长一些,550米左右。

        不管是480米还是550米吧,反正差不太多,对于洪涛也没啥大影响,也就是说从宁远河扣到振州要50公里左右的海路。按照目前这个小木船的速度,3、4级风的时候满帆可以跑到3节左右,也就是每小时5.5公里,基本上和成人快步行走差不多。

        可别小看这个步行的速度,人走路是要付出体力的,你能走一个小时快步,能走十个小时快步吗?别快步了,你能一分钟不停的走十个小时吗?帆船就成,别说十个小时了,只要不进入无风带,不管顶风顺风,它都能走,一天24小时、连续十几天、几十天的走。所以说别看速度不快,实际上它还是比人走路快很多倍,还是驮着负重走。

        说起帆船的速度问题,洪涛谁也不用问,心里门清。这件事儿他学习过,就在考帆船执照期间,他去图书馆查了不少资料,连现代带古代是一顿看啊,可见他为了玩能下多少功夫,生怕别人把他问住。如果问他懂不懂上市公司,他脸不变色心不跳就能回答两个字儿:不会!但是要被人家在玩的问题上问住,尤其他正在玩的项目上问住了,那他会觉得自己非常没面子。

        唐宋时期的帆船能跑多快呢?历史记载中给出过答案。郑和宝船日行大概100海里,平均下来只有4节多。有准确记载的实例还有一个,清末有一条远洋帆船叫耆英号,从波士顿出发,用了21天抵达伦敦,总行程5264公里,平均每小时航速10.44公里,也就是5.7节。别说6级侧后风的极端情况,那样算的话还有1级风直顶的时候呢。

        明代文献《使琉球录》里有嘉靖、万历年间出使琉球的记录,从福建到首里(即现在的那霸)需要七昼夜,慢则十日可达,可以推算出当时帆船的航速大约在一昼夜行八十多公里到一百二十公里之间。

        上面都是中国硬帆船的航速,是不是欧洲软帆船就能跑快一些呢?这还得分析,有记载的就是1660年7月巴达维亚总督派遣范德兰率12艘帆船到湾湾用时65天;1661年驰援湾湾的雅科布·考乌率领10艘军舰经38天于7月18日到达湾湾,这样就可以可推算出欧洲软帆船一昼夜航行约六十到一百公里之间。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帆船速度不快,其实大航海时代欧洲帆船照样快不到哪儿去。盖伦帆船的平均航速也就是7节左右,地中海排浆帆船快速航行也只能在8节左右,而且只能保持一整天,时间再长桨手就划不动了。就算是极端冲刺能跑出11节以上的航速,但也只能保持20分钟,不在远洋航船之列。

        这里所说的都是远洋商船和武装商船,如果换成战舰的话,船速还能上升一些,但是不会太多。别说清末的英国战舰,那时候都是19世纪了,平均航速也就不到10节,否则也不会被航速能保持11节的蒸汽船所代替。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例外,不管是古代中国还是欧洲,都有一些近海海船可以跑得比较快。比如说在福建沿海有一种排水量200吨左右的帆船,当地叫做绿眉毛,有三支桅杆五六面大帆,它有记载的航速是平均9节。不过这种船只适用于战舰,船身瘦长,无法装载太多货物,所以又叫鸟船。

        那有人问了,洪涛环球航行的时候,为啥那艘帆船能跑出30节的高速呢?两个字儿:科技!三个字儿:高科技!

        后世的帆船和中世纪的帆船完全是两个概念。首先就是船型,它是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出来的,而且吨位很小,非常适合高速航行。其次就是材料,从船体到桅杆再到船帆,都是既轻又坚韧的合成材料,帆的推重比非常大,在古代是无法找到这么好的帆布和这么结实的桅杆的。如果强行把桅杆加高、帆面积加大的话,还没等船速上来,桅杆就先被帆拉断了。最后就是用途了,古代的帆船不管是商船还是战舰,都是以实用为主,上面要搭在很多货物和人,现代的帆船主要是为了玩和比赛,一两个人就能驾驶,不用太多考虑转载量问题。

        另外现代风帆的使用方式和古代风帆完全不同,虽然看着都是那么一块布,但实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古代风帆主要是利用顺风航行,这是科学技术的限制,他们不懂伯努利原理,自然而然的觉得顺风要快一些。其实不然,当飞机发明之后,大家就琢磨出一种利用机翼原理让帆产生压强差的技术,后世的帆船都是这么设计的,它在侧风的情况下要比顺风快很多。

        其实现代远洋货船的速度也都不快,全是十多节而已,就算是战舰也不能长时间保持高速航行,那样机器受不了。所以说在大海上远航,主要参数是平均航速,高速航行只适用于特殊情况,不是说不重要,但绝对不是首位的。

        按照这个速度,考虑到顶风以及休息的时间,陈名恩他们从宁远河口到振州也要20个小时左右,来回需要两天,再在当地出售货物、购买货物、怎么也得四五天之后才能回来。

      第025章 动员

        那洪涛这段时间要干什么呢?他不打算继续用地笼捕鱼,因为捕回来也不能长时间养活,死了又不能保鲜,所以他打算先去试试滚钩和螃蟹龙的效果,螃蟹抓回来比较好饲养,不吃不喝也能活上十多天。大鱼嘛,如果真捕上大鱼了,洪涛就可以再跑一趟振州,把大鱼给陈名恩送过去,也不耽误销售。

        想出远海,首先就得有帆,这个目前已经具备了,下午之前,第三面新帆就能完工,这样有两艘装备了新帆的小木船同行,安全问题基本就解决了。还得准备给养,想捕大鱼就得出远海,一来一回加上捕鱼作业时间,怎么也得四五天,这个吃喝就要备足,尤其是淡水。

        最主要的一个问题还不是船和给养,是天气!如果不懂得预判天气变化,有再好的帆、再好的船、再多的补给,跑得越远就死得越快。赶上台风什么的,连后世那些高科技帆船也得崴泥,跟别说这种破木头船了。

        依靠经验判断天气这个活儿洪涛干不了,一个海域有一个海域的天气变化规律,洪涛通过太阳、星星、月亮和潮汐变化,可以大概知道后一天的天气变化,顶多不超过两天,再长他就无能为力了。不过泊小二和泊小三可以,他们从十多岁就跟着父亲出海,每年至少都要经历两次出远海赶渔汛的情况,如何判断天气状况,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如果连这个都不会,那疍家人就别活了,死亡率还会更高。

        “这几天不会有大风雨,但是真的要出远海吗?”泊小二接到洪涛的命令,站在船头上看了半天,又爬上附近的小山看到下午,才给了洪涛一个确定的答案。可是他对洪涛出远海的计划有点犹豫,主要是没得到他阿爷的批准,他有点不敢。

        “福伯走的时候不是说了嘛,让你们一切听我的!”洪涛这是偷换概念,泊福这句话里显然没包括出远海,但是也没说不让出。

        “可是……”泊小二30多岁的汉子,让洪涛拿话绕得有点晕,只是觉得不对劲儿,但说不出来哪儿不对劲儿。

        “二哥,你不能光想着你的排船啊,三哥都有孩子了,可是还得和阿爷挤一个排船,你就不着急?我们又不是跑太远,多半天的路程,然后就下钩下笼子,如果收成好,以后我们多去几次,也能让三哥早点有自己的新排船啊。还有琪鸿,他眼看也要成亲了,总不能让他也和我、和我阿爷挤在一个船舱里吧?”洪涛这次换了一个说法,开始拿这些汉子最焦急的东西说事儿。

        “二哥,多半天路程没事儿,还有黄浪和黄涛呢,我们这么多人还能回不来?”泊小三一听排船,果然不淡定了,也开始帮着洪涛说话。

        “就是,二哥,去试试吧!我和黄涛去山上砍竹筒,多准备点水,明天就出发!”比泊小三还急着要新排船的就是陈琪鸿了,他和黄沙新年就要结婚,如果能有自己的新船,那就太好了。

        泊小二本来就是个老实疙瘩,让几个弟弟一怂恿,再加上洪涛这张破嘴,也就不再坚持。其实他也想出远海去捕大鱼多挣钱,不说弟弟们的新排船吧,他大儿子泊蛟都快12岁了,过不了几年就得娶媳妇,到时候还得给孩子准备一条排船啊!如果不冒险,哪儿来的大鱼?

        于是,众人就都忙了起来,该去准备竹筒的带着砍刀上山,该用贝壳粉和上桐油给船只堵漏的就去沙滩,该清洗渔具的也忙着把那些做好的螃蟹笼放到海水里去泡一泡,去掉上面的异味。洪涛也有活儿要干,他拉着泊蛟和几个孩子去沙滩上绑鱼钩了。

        这些鱼钩比洪涛想象的还不堪入目,哪儿是鱼钩啊,如果放到后世里,洪涛肯定不敢往鱼钩这方面想,它们更像是杆秤下面的吊钩。大拇指粗细的钩身,黑乎乎的很粗糙,一个能有半斤重。钩柄上有个穿绳子的铁圈,钩尖倒是打磨得很锋利,洪涛用一块木板试了试,扎进去再拿出来,钩尖就顿了,钢口不好。不过钩尖上的倒刺做得比较精细,不是一个,而是一上一下两个。有总比没有强,钓海鱼也比钓淡水鱼省事儿,只要够结实,什么锋利不锋利的,凶猛的海鱼看到什么像是能吃的东西,都会过去猛咬一口,估计没有这个钩尖也照样能钓上鱼来。

        洪涛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这20只大鱼钩绑在由三股细麻绳编制成的子线上,然后把这些一米多长的子线再绑在镐把粗细的大缆绳上,每个接头都要绑牢固。每根缆绳上绑十个大鱼钩,然后再在缆绳上绑四个由几根一米长竹筒捆扎成的浮漂。这个工作也不轻省,粗糙的麻绳沾了水之后非常涩,不一会儿就把洪涛那双细嫩得和土人女人一般的手给磨得生疼。对他手的评价是大家的一致认为的,泊福就一直纳闷,精通捕鱼还号称从小就捕鱼的洪涛,怎么会长了这么一双手。

        好不容易绑完了钩子,洪涛还得去礁石上把三支搭钩磨锋利,这玩意也是洪涛画出图样让陈名恩拿到崖城镇找铁匠打造出来的。它就像古代的戈,尖部就是一根带着倒刺的四棱锥,有一尺多长,后面还探出一个枝杈,是个向后的钩子,最后面是个铁套筒,直接套在一根两米长的木棍上,再通过上面的孔洞和木棍上钻出来的孔洞对其,用细麻绳一道一道的缠紧。木棍后面还连着一根几十米长的麻绳,麻绳末端固定在一大堆绑起来的竹筒上。

        这是洪涛设计出来的鱼叉,它平时可以当搭钩用,碰上个体较大的海鱼,直接往鱼身上一拽,后面那个弯钩就把鱼钩住了,可以防止大鱼挣扎的时候伤人。要是碰上体型特别大的鱼,那就当鱼叉用,直接把带着倒刺的四棱锥【创建和谐家园】鱼身体中就撒手,让大鱼带着麻绳跑,最终把浮筒带走,什么时候它折腾没力气了,就会浮上来,然后大家找到浮筒也就找到大鱼了。

      第026章 船太次

        这玩意也不是洪涛发明的,是借鉴了因纽特人捕杀鲸鱼的鱼叉,区别就是人家的鱼叉后面连着的是一个海豹皮做的充气浮筒,洪涛没地方找海豹皮去,也没时间去找羊皮或者牛皮做同样的浮筒,正好山上的竹子多,因地取材吧,反正只要是浮筒就成了,不见得因纽特人用海豹皮,自己就非得用海豹皮,因纽特人还没竹子呢!

        至于能不能管用,洪涛哪儿知道啊,有没有那么大的鱼让他用这个玩意还是未知数呢,他这是有备无患,反正也不费什么力气,没有大鱼当搭钩使也不错!

        为了能让男人们顺利的出远海,嫂子们在篝火旁加班加点的忙了半宿,终于把最后一张黑帆给赶制了出来。疍家女人的地位比较低,所以出不出远海她们没有发言权,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然后向龙王和妈祖祈祷,祈祷这些男人们能顺利回来,要是再能带回渔获那就更好了。

        “她不能去!女人不能出远海,那样妈祖会不高兴的!”第二天凌晨,当泊小二带着一众亲兄弟、表兄弟、儿子、侄子在船头恭恭敬敬的拜完了神灵之后,发现洪涛要带着泊珠上船,立马就不答应了。

        “我和泊珠带着泊蛟一条船,不影响你们还不成?”洪涛还想帮泊珠力争一下。

        “不成,这是祖宗的规矩,如果她上了船,我们就都不能出海了!”泊小二此时对待亲妹妹比对敌人还狠,不光断然拒绝了洪涛请求,还恶狠狠的瞪着泊珠。

        “二哥说的对,不光是泊珠,疍家女都不能出远海,嫂子们都一样……”泊小三看到洪涛求援的眼神,也没心软。

        “你在家等着我,我给你带大鱼回来啊!”看到自己孤立无援,洪涛也没辙了,只能转身安慰泊珠。

        “我本来就说不成,你非说成……如果阿爷在又得骂你!我天天唱咸水歌等你回来……还有我阿哥!”泊珠本来就没报什么希望,所以她也不失望,还大大方方的安慰洪涛,最后觉得不合适,又把她的哥哥们也都带上了。

        三艘小木船,挂着三张同样的黑帆,借着天边一道青白色,慢慢的使出了小海湾,身后连排船上还能看到几个身影在不断挥舞着头巾。每次疍家人出远海的时候,疍家女人都是站在船边这样送别的,等男人们驾着船回来时,她们还会这样迎接。只是有时候等待她们的并不是好消息,但日子还得过下去,擦干净眼泪,她们还要每日擦船板、洗衣做饭、砍柴、织补渔网、带孩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这样过下去。

        每当洪涛想起这些贫苦的人们,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然后就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她们比以前过得快乐一些,不光是她们,陆地上也有很多和她们一样的人。既然天上那个王八蛋一脚把自己踢到了这个年代,自己就要让他看看,这样折磨自己并没有用,省得他以后再打这个念头,这不光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虽然泊小二他们都学了如何使用这种新式的帆,但还不是很熟练,主要是放不开胆子,生怕再把帆弄破了,所以升到三分之二之后,就不敢再升了。洪涛为了让他们把步子迈得再大一点,只能自己升满了帆带着头往前跑,这样泊小二为了怕自己跑远,不得不也升起帆来追。

        在大海上航行很无聊,尤其是速度比较慢的船只,你会觉得它根本没动地方,十分钟前回头看鼓岛就在那里,十分钟之后一回头,得,还在那里!大家找个事情干,还能缓解缓解烦躁,反正洪涛觉得这个追逐的游戏挺好玩,既能让大家熟悉这种帆的操作技能,又可以暂时忘掉时间这个概念。这些人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都长一个脑袋一双手,谁愿意在自己比较熟悉的事情上输给别人呢?

        事实证明这种竞赛还真是有益的,不仅能忘掉时间,还让洪涛得出了一个结论,这种小木船不适合装太大的帆!为啥呢?因为它的船底没有稳向板。虽然疍家人这种小木船是尖底的,但是缺少了稳向板之后,一遇到侧风满帆,船体倾斜的角度就非常大,如果帆再大一点或者风力再强一些,船只很可能就会倾覆。

        怎么办呢?没辙,洪涛不是造船专家,根本不会改造这种船头尖尖、船尾宽大的小木船,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等到自己攒够了钱,可以建造新船的时候,再慢慢和这个时代造船的设计师讨论这个问题。至于这个年代的船舶设计师会不会听自己的,洪涛还没有把握,反正离那个时候还早,走一步算一步吧。

        不过在有了新船之前,洪涛是打死也不敢往远海跑了,2、30海里就是极限,再远的地方水深就会有洋流,一旦上面刮侧风,底下洋流拱,多一半就得翻船。而且远海的浪涌也大,真是不适合这种小船航行,怪不得疍家人每年都会因为出远海追逐鱼群而遭海难呢,原因除了天气因素之外,就是这种船害的!

        “二哥,就在这片下笼子吧!”跑到傍晚,洪涛还真不敢再往远处跑了,伸手往下一指,猎场的位置就定下来了,其实他也不知道水底是个啥模样。

        “好嘞!阿浪……下笼子!”泊小二倒是真听话,半个不字儿都没有,一点也不觉得他被一个比他小的外乡人指挥有什么不妥,拢起双手冲着后面的黄浪喊了一嗓子,就开始和泊小三一起把堆在船头的螃蟹笼子解开,一个一个的往里挂鱼肉,完后往水里扔。

        这次带过来的笼子只有16个,泊小二船上这一串是十个,黄浪船上还有6个,剩下的不是没材料而是没时间编制。洪涛也不想一次性编太多,后世的螃蟹笼子都是钢筋做的,这种竹子蟹笼到底管用不管用还得试试,确定好用之后在多编不迟。

      第027章 艰苦的海上生活

        泊小二为蟹笼设计的竹筒浮漂很有意思,他的一堆竹筒不是平躺在水面,而是立着的,中间还插着一根两米多高的细竹竿,竹竿顶上挂着几根布条,老远就能看到。从这个小细节上就能看出来,泊小二的性格很随泊福老头,细心、专注。而且他比泊福老头多了一个优点,就是嘴不碎,很少唠叨别人,只是不知道等他岁数大了会不会变。

        洪涛对蟹笼倒不是太担心,螃蟹的嗅觉很灵敏,只要水底下有食物,它们很快就会闻到鱼肉的味道。这种动物本来就是海底的清道夫,死鱼死虾是它们的最爱,一旦发现,不吃到就不会走,一旦吃到,它们想走也就走不了,除非它们长了一个人脑子。

        滚钩才是洪涛的主要目的,对于此时的海货销路,洪涛和陈名恩、黄海、泊福都交流过。普通的海鱼是最不值钱的,上不了正式宴席,宋朝人喜欢新奇,一定要够大、够稀少的深海鱼才能卖出好价钱。螃蟹这个东西也不缺,但也是越大的越值钱,如果是一两年的螃蟹,只要不是中秋节蟹黄丰满的时候,一般也没什么人吃,只有四五年以上的大蟹,肉厚味道足,才会有饭馆愿意买,因为它们不管有没有蟹黄,都有一身嫩肉。最贵的还是大虾,一般有点档次的酒楼里,大虾都是一道比较受欢迎的菜,可惜洪涛乜有什么好办法去捕捞大虾,那玩意除了用网眼细密的拖网拖,没什么大规模捕捞办法,用蟹笼也可以抓到一些,但不会太多。

        相比起来,滚钩钓获大鱼的机会要多一些,只要钓到一条金枪鱼、旗鱼、马林鱼之类的大鱼,拿到振州城里去,就可以采用类似后世拍卖的方式售出。这玩意在眼下还属于稀罕物,尤其是个头上了3、40斤的大家伙,很少能抓到,哪家酒楼有了这种货色,就会挂出彩色招牌,能吸引过来很多客人。

        宋人很爱赌博,什么玩意都愿意赌一赌、搏一搏,所以要是有大鱼出现,城里的酒楼就会派人来喊价。其实宋人一点儿都不傻,这种互相竞价的过程本身就是给自己的酒楼打广告呢,谁赢了不光面子上好看,也会招引很多的食客,顺便把其它菜也卖出不少,并不吃亏。

        蟹笼有绳子和浮漂,下滚钩不能在蟹笼附近,一旦大鱼上钩乱冲乱撞,有可能会缠在蟹笼的绳子上。黄浪的船下了锚,留在蟹笼附近看着,泊小二和洪涛的船则继续往前行驶了两刻钟,趁着天色还没完全黑下来,先把两艘小船连在一起,免得晚上被潮水吹散。

        “你们先睡吧,我守头一班。”简单的吃完了晚饭,泊小二从船舱里拿出两个麻袋片子,递给洪涛和泊蛟。泊蛟把麻袋片往身上一裹,一头就倒在船头上,睡了!合算这玩意就是铺盖啊!怪不得泊福和黄海的手脚腿都有风湿呢,就这样在大海上睡觉,就算在热带海域,早晚也得得病。

        可惜洪涛也没好办法,条件太简陋,既没塑料布之类的可以抵御潮湿,也没羊毛毯能保温,顶多是再多裹一个麻袋片。洪涛已经好几晚没怎么睡好了,每当睡觉的时候他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各种各样难题,思来想去也想不通顺,一晃一夜就过去了。现在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往船尾的舵把上一靠,感觉着船体被海浪有节奏的托起放下,听着海浪拍打船体发出的啪嗒声,时间不长也迷迷糊糊的进入了梦乡。

        “阿嚏……阿嚏!”睡是睡了,但洪涛的脑子还是没闲着,梦里他正驾驶着帆船在海面上拖钓,一条上千磅的马林鱼上钩了,经过几个小时的搏斗,终于制服了这个力大无穷的家伙,洪涛自己也累得腰酸胳膊疼,一【创建和谐家园】就坐在了甲板上,身上的汗让海风一吹,立刻打了两个喷嚏。

        前面的都是梦,后面两个喷嚏不是梦了,洪涛醒了!身上的酸疼也不是梦,船板不光硬还小,自己这个大个子躺在上面还得蜷缩着,真是腰酸腿疼。

        “三哥,什么时辰了?”洪涛不打算继续睡了,把身上的麻袋片盖在了船头泊蛟身上,转头看了看旁边的小船。此时船尾的泊小二已经倒下了,船头的泊小三正坐着值班。

        “过荒鸡半个多时辰了……”泊小三抬头看了看天空,报出了一个时间点。看星星月亮来估算时辰,不知道是疍家人的绝招啊,还是所有宋人都这样,反正洪涛私下计算过几次,还是挺准的。荒鸡就是丑时,凌晨1点到3点之间。

        “三哥你也去睡会儿吧,我来守夜,反正我也睡不着。”洪涛站在船尾开始做操,穿越了两次,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穷富,身体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只要有可能,他每天的锻炼绝不停止。在小木船上无法搞大动作,那就做操然后卧推仰卧起坐,反正不把身体折腾出一身汗来不算完。

        “这是你家乡的舞?”泊小三没去睡觉,这些汉子都是死心眼,说干吗就必须干完,看到洪涛这个现代广播体操,泊小三觉得像是拜神时候的舞蹈。

        “不是舞,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对了,三哥,咱疍家人有没有武功?”洪涛一边做操,一边想起一些杂念。

        “武功?”泊小三让洪涛问愣了。

        “就是打架的技术!”洪涛也不知道怎么解释武功这个玩意,现在也没有武打片,说李小龙谁也不认识。

        “打架还要啥技术,谁力气大谁敢搏命谁就赢呗!咱们疍家人不会惹事儿,但是有人敢惹咱,咱就用鱼叉招呼他!”别看泊小三比他哥哥还老实,一天也不说两句话,但是越老实的人越狠!一出手就是要命的办法。

        “等没事儿我教你打架的本事吧,不用拿鱼叉,只用身体,就能把别人打趴下,想不想试试?”洪涛又开始显摆他的柔道技术了,他除了钓鱼之外算是身无长物了,唯有这个技术还能拿得出手。

      第028章 牵星术

        “身大力不亏!”泊小三很羡慕洪涛的身材,这个年代的人身高稍低,陈名恩的说法是五尺男儿,并没有七尺男儿这个词儿。按照宋尺算的话,应该在一米六左右,是标准身材。疍家人的身高不太一样,像陈名恩和陈琪鸿这种北方民族,身高就接近了一米七,黄海和泊福这种南方人,身高就偏矮。

        “不是靠身体,而是靠技术,等回去我教你!不过我不白教,你也得教我点东西,比如怎么用星星月亮看时辰!”洪涛并不是想教他们柔道,而是想用这个为由头,请教知识。疍家人对自己的知识保护得很严密,泊福和黄海就好几次嘱咐过洪涛,如果有别的渔船经过,那就停止下地笼,别让其他人看到,即使是疍家人也一样。

        这个习惯洪涛觉得一点错儿都没有,后世也有专利保护,凭什么自己发明的东西要免费给别人用呢?但是有一个地方洪涛觉得古人做得不太合适,就是宁愿把技术带到棺材里,也不愿意著书立说流传下去,这未免就有点浪费了。这些技术是经过几代人慢慢总结下来的宝贵经验,即使自己家里没传人了,教给别人还能留个名号在呢,何必让它从此流失呢。

        “不用换,现在就教你,这不算啥,谁都会!你看那个七星官……”泊小三比洪涛大方多了,根本不用洪涛费这个心思,指着头顶的星空,让洪涛找北斗七星。

        “勺子头竖过来,就是夜半,勺子头横过来,就是荒鸡,再竖过来一些,就是平旦,也就该天亮了。”泊小三讲得非常简单,原理什么的他都不清楚,只知道从上一辈口口相传下来的口诀,而且没有丝毫变通。

        按照他的办法,洪涛大概测量了一下,结果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很简单,他们把北斗星的天枢、天璇两颗星连了一条线,这条直线的延长线过去就是北极星。然后拿北极星当圆盘中心,北斗星的延长线当指针,就和看手表一样,这根针指到哪儿就是什么时刻,很科学。因为北极星基本位于北极上方,位置有小幅度变化,但不会大变动,等于这个圆盘的中心一直不动,越往赤道靠近,这个办法准确性越高,误差越小。

        按照这个办法,洪涛试了试,嘿,还真管用,当那根指针指到4点半的位置时,东边的海平面上就露出一丝青白色,误差也就十多分钟而已。如果要是做个圆盘,在上面画好刻度,找到正南正北,这就是一个古代钟表啊!如果再能把季节和纬度差计算进去,基本就没啥大误差了!

        这个办法和西方利用星座导航的原理非常相似,古代中国人早就会用,可惜没人出来把这种方式总结成一套谁都能用的理论,结果还被西方人抢了先。

        “玛德!不成,等老子有功夫了,先把导航弄成一门学问,我开班授课,著书立传,我让你们抢!等我死了,我把我的书密封到罐子里和我一起埋下去,等几百上千年之后说不定就挖出来了呢。一看,嘿!中国人发明的,有图有真相啊!嘿嘿嘿嘿嘿……”一边看着已经模糊的星座,一边想着自己以后出现在古籍当中,被众人膜拜的样子,洪涛乐了。

        “涛伢子,你怪叫什么呢?真难听!”泊小二在睡梦中就被洪涛阴森森的笑声惊醒了,看着仰头怪笑的洪涛,直皱眉毛,这个外乡伢子哪儿都好,就是经常犯神经病,不太正常。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你懂个毛!小蛟,起床啦!”被泊小二打断了自己的畅想,洪涛恨得直咬牙根,思想上刚起飞就落地了,不能忍,直接拿泊蛟撒气,你阿爷打断我,我就踢你!

        海水洗了洗脸,凑合吃了几口芋头,天色就已经放亮了,东边已经露出了一片红色,眼看太阳就要露头了。两艘船升起了半帆,逐渐拉开距离,开始把绑着竹筒的滚钩缆绳往海里续。这个玩意要比下地笼稍微费事儿一点,下钩的时候不光要在每个钩子上穿好鱼肉,还得注意别把子线和主线缠一起。

        钩子下完了,火红的大太阳也从海平面下面蹦了出来,露出大半张脸偷偷的看着这两条鬼鬼祟祟的小船,并且用自己的光亮把海面上浮动的竹筒照得直反光,估计是想提醒水下那些鱼,千万别过来,这里有几个坏人!

        滚钩下完了,干嘛呢?总不能坐在船上晒太阳吧?不会的,出海捕鱼没那么清闲,下完了钩子之后,就要拿出小鱼钩,穿上海虾去钓鱼,钓上来的鱼当做滚钩和蟹笼的诱饵。如果半天都没有大鱼光顾,那就还得换一遍鱼饵,保持诱饵时刻发出鲜肉的味道。

        此处的水深有80多米,洪涛用光了自己那盘麻绳,还把泊蛟的麻绳也抢了过来,接在一起才找到了海底。不过这次他运气不好,钩子挂在海底的礁石上了,只能把绳子拉断,不光没上鱼,还损失一枚鱼钩和二十多米绳子。泊小二和泊小三那边已经上了好几条鱼了,都是一尺来长的马鲛鱼,这玩意属于上层鱼,到处都是,不值钱也不好吃。

        洪涛不甘心失败,更不甘心和别人钓一样的马鲛鱼,只有钓上别人钓不到的鱼才是本事嘛!他是玩,别人是工作,根本就不是一个心态。绳子断了没关系,既然知道大概水深了,那他就不把钩子完全沉底,到了70多米就停住,然后站在船上玩命上下提拉绳子,就和后世抽铁板一个道理,让海底的鱼注意到头上有个能动的东西,保不齐有嘴馋、好奇心重的鱼就过来咬一口呢。

        有这种鱼吗?必须有,否则钓鱼人就该郁闷死了。刚抖落了十几下,洪涛就觉得绳子一沉,不是挂底了,因为有东西在下面拽呢。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4 23: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