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南北杂货作者:报纸糊墙》-第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麦青,还是你最乖。”五郎伸手摸了摸自己身边那只小狗。

        “汪!”麦青表示,那就再来一口鸡蛋糕吧!

        这两只小狗被抱来罗家也有几天了,都是身体壮实的狗崽子,青灰色那只稍大一些,罗用给它取名叫麦青,稍小一点米黄色那只,就叫豆粒儿。

        这两只小狗刚来的时候,四娘和五郎就欢喜得不行,罗用干脆发话,让他俩分别负责一只小狗。

        至于买狗的银钱,那个养狗的猎户家中,近期刚好要嫁女儿,于是也不要钱粮,就说让罗用装两罐子腐乳给他,打算添到闺女的嫁妆里头。

        罗用听了这个话,就在自家院里挑了两个略大些的陶罐,装了满满两罐子腐乳,让人给捎了过去,听去那个村子卖豆腐的村人说,那猎户得了这两罐子腐乳还挺高兴。

        说起来那猎户也不算亏,罗家的腐乳一罐要卖五文钱,这两罐腐乳,就值几十斤粟米了,罗用还专门给他挑了两个大些的陶罐。

        五文钱一罐的腐乳,村人一般都不舍得吃,这几天时间下来,罗用在村里头卖出去的腐乳,加起来也才四罐,其中有一罐听说还被拿去当礼品送了人。

        县城里头倒能有一些舍得吃的,但凡能赶着牛车马车上西坡村的,一般都不会太吝惜那三五文钱。不过说起来,在他们这个县,家里能有马车的人家还是凤毛麟角,一般都以牛车居多,牛车慢,走这一个来回就得好长时间,所以一般都是派家里的仆从过来。

        待到罗五郎蹲在院子外头啃完了一块鸡蛋糕,村子里就有人提着粮食领着小孩往他们这边来了。

        毕竟最近也是挣了些钱,两升米便两升米吧,今天不出了这两升米,家里怕是消停不了。

        “阿兄,来了,他们来了。”罗五郎一看来人,立马就起身往院子里跑去,那只小奶狗也迈着短腿哈呲哈呲跟在后头,大冷天的,口里突出一团一团的热气。

        “来了?”罗用这时候正把手里捧着的几个粗陶碗往桌面上放,草棚里的桌面上,这时候已经放了好些粗陶碗,每个粗陶碗里头都放了一块红糖鸡蛋糕。

        探头往院子外头看了看,只见从不远处那条土路上过来的,还不止一拨人。

        果然,把市场基础打好了,挣钱就容易多了,与其从穷人身上刮油,不如从富人身上拔几根草,至于他罗用是不是这个村子里头最风光最有钱的一个,那又有什么要紧,反正他现在也就是想把家里这些小孩养好一些而已。

        “再加大点火,让香味飘出来。”罗用回头对屋里边那几个小孩喊道。

        “哎!”二娘高高兴兴应了一声,赶紧又往灶膛里头添火。

      第12章 西坡村

        罗用坐在长桌后头,桌面上摆着一碗一碗的鸡蛋糕,叫村人们自己挑,看中哪块拿哪块。

        “要这块!阿娘,要这块!”有个小孩惦着脚尖在桌面上来来【创建和谐家园】看了几遍,然后就指着一块糕,转头对他阿娘大声嚷嚷起来。

        “别嚷嚷。”他娘一个巴掌就把他那根手指给拍了回来,眼睛往桌上那些粗陶碗里头一扫,抬手指了指另一块糕,道:“我们要这块。”

        “阿娘……”那小孩还想再说什么。

        “就这块,再吵不买了。”他娘拍板。她说这一块更大,肯定就是这一块更大。

        罗用拨开他们放在桌上的米袋子,伸手抓起几粒米看了看,没错,是今年的新米,成色也不差,于是拿了米升,从袋子里边量了两升米出来,倒进桌边一个半人高的陶瓮里。

        这米升跟罗用前世在课本上见过的米斗差不多形状,就是用五块木板拼一拼,做成上宽下窄的方斗状,一升米大约能有一斤二两左右,一升豆子估摸着就要重些,具体的不太清楚,因为他们家没有秤,那种精细物件,一般人家都是没有的。

        “三郎,我再挑两个,差的粟米晚些再补给你,可好。”罗用伸手把她挑的那一块糕递过去的时候,那妇人又道。

        她想了想,决定多买一块回去孝敬公婆,另外一块,打算明日去娘家那边卖豆腐的时候,捎给自家爹娘。

        说起来,她婆家娘家两边的家境都还过得去,这两升米一块的糕点,倒也不是吃不起,只不过不舍得罢了,现如今做起了豆腐,每日里有了进项,手头上自然就要松一些。

        “你买恁多做什么?三郎明日还做呢。”罗用还没说什么,一旁的村人就先喊话了,边喊还边把瞅好的糕往自个儿跟前划拉。

        “明日不做了,做恁多卖得完啊?往后就逢五做一回。”罗三郎笑道。

        “也是。”众人点头称是,心里纷纷都松了一口气,不是天天做也好,家里的小孩想闹都闹不起来,是三郎家没做嘛,又不是他们不给买。

        他们不知,这世间竟还有“饥饿营销”这回事。像这样的糕,莫说在西坡村,就是在离石县,舍得吃的人家也是有限,两升米就换这四四方方一小块,好多人光是想想就心疼了。

        罗用若是日日卖,有些人家十天半个月也不见得能给自家小孩买上一回。他若只在逢五那三日卖,一个月就那三日,过了今日就又得等上十日,再想想,每月就这三回,吃也吃不了多少,买便买了吧。

        已经可以预见,以后每到逢五的日子,西坡村的村民必定是要成群结队往罗家院子跑,那三日的营业,未必就比日日卖糕来的少,而且罗用他们也省事,刚出锅的糕也新鲜,卖得好就不会有存货,如此良性循环,三郎这卖糕的生意自然是要长盛不衰。

        “你这袋子里的米也不够一升了,多拿两块糕,记得补四升米过来,我这里不叫人赊账。”罗三郎又对刚刚那妇人说道。

        “片刻后便给你送来。”那妇人高高兴兴又挑了两块糕,她这时候若先是回家去拿米,等她再过来,大块的糕怕是都要被人挑完了,当然还是先把糕挑好,米一会儿再补,早知道罗三郎蒸的这个红糖鸡蛋糕这般香,她刚刚就该多拿几升米过来。

        她这边开了头,后头那些村人里头就有跟着学样的,三郎说这糕要十日才做一回,今日十五,下回就要等二十五了,还是多买一两块吧,一家老小分着吃了,甜甜嘴儿也好,没见刚刚得了糕的小子那一脸好吃得要死的表情么。

        不过也有想着这回先忍忍,等到了二十五那一日再多买几块过年的,过了二十五,很快就到除夕了。

        这边,罗用在草棚里卖糕,那边,四娘五郎领着两只小狗就往村里去了,四娘手里头还拎着一个麦秆编成的食盒,二娘在里头放了几块刚出锅的红糖鸡蛋糕,叫他们拿去罗大娘那里,这也是罗用之前跟她说好了的。

        至于二娘,家里总是离不得她,下边还有六郎和七娘那两个小娃娃呢。再说林家那边还有个林六郎,罗用心想,自己得防着他点,像那样的娇少爷,实非良配。

        。

        “喂,罗四。”

        四娘和五郎走出去没多远,就有几个小孩凑了上来,村里头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舍得给小孩买这种糕吃的,那小小的一块糕,可要花两升粟米呢,确实也是有一些家庭负担不起。

        这几个小孩刚刚就在罗家院子不远处转悠着,吃不着那糕,闻闻味儿也是好的,见罗四娘罗五郎拎着食盒从院中出来,马上就凑了上去,领头那小孩,还把罗四娘喊成罗四,整得江湖味十足。

        “你干啥?”四娘个头不高,气势却摆得很足。

        能被村里这孩子头儿喊一声罗四,自然也是因为罗四娘在村里这些小孩中间有些威望。换成五郎这样的,只好被人喊墩儿,没办法,就算是在小孩子的世界,不够霸气也是混不出来的。

        “你手里拿的啥?”那小孩问道。

        “给我大姐的东西,不关你们的事。”罗四娘没好气道。

        这姐弟俩一路走,那些小孩就一路跟,嘴上还总问他们手里头那个食盒的事,罗四娘根本不搭理,领着五郎,只管往林家大院走去。

        五郎昂首挺胸跟在四娘后头,每当这种时候,他就感觉自家姊姊分外靠谱,跟在她身后特别安心。罗四娘是个厉害的,村里差不多年纪的小子们都不敢招惹她,小姑娘们就更别提了。

        那群小孩一路跟着,直跟到了林家门前,这才散了。罗四娘转头看了看他们离去的背影,扯着五郎的手赶紧进了林家院子,她心里可没面上表现得那般淡定,那些小孩要是真扑上来抢,她一个人哪里拦得住。

        至于五郎,打架这种事向来是指望不上他的。

        刚刚那个孩子头儿,大名田崇虎,比罗四娘大一岁,虚龄十岁。田姓是西坡村最大的姓氏,他们这小村总共才二十多户人家,田姓就占了十多户,平日里也挺喜欢抱团。

        至于说田崇虎,小孩子么,跟着什么样的爹妈就过什么样的日子,他老子是个好吃懒做的,他老娘成日怨天尤地,也不甚勤快,好在风调雨顺,只要囫囵个儿地把自家田地种下来,日子倒也过得,只是过得比别人差就是了。

        田崇虎是家里的老大,下边还有一个妹妹,今年六岁,听说原本还有一个更小的,生下来不多久就没了。

        村里还有传言,说田崇虎的爹娘要把她六岁的妹妹卖到城里去给人当小丫头,早前这小子不知道从哪里听了那个话,回家大闹了一通,还说要拿锄头嗑了他老子,现在他到哪里都带着他妹。

        田香儿今年六岁,长得又黄又瘦,成天跟个小尾巴似的,跟着她哥四处晃荡。

        天气温暖的时候,田崇虎还能到附近山上弄些野果之类的,运气好的时候还能逮到兔子,她反正有啥吃啥,有他哥在,横竖少不了她的那一份。

        最近天气太冷,还总下雪,山上是不敢去了,怕遇着狼,冬季里没吃的,狼就会从深山里出来,从前村里的小孩也有被狼叼走的。

        田崇虎跟村里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商量着,想出去卖豆腐,但无奈他们年纪太小,没多少力气,豆腐太重,远的地方去不了,近的地方去的人太多,不好卖。

        罗四娘刚刚以为田崇虎这些人想抢她的糕,那倒是没有的。嘴馋那些糕是确实的,但他们最近正打罗家院子里那些腐乳的主意呢,肯定不会在这种时候下手抢东西。

        腐乳这东西比豆腐精贵,拿一两罐子到外头去零卖,也不多重,赚头也是有的,只不过像田崇虎这样的家庭,必是不肯拿出那五文钱给他当本金的,就怕给折腾没了,这么大点的孩子,谁看着都不靠谱。

      ¡¡¡¡ËùÒÔÌï³ç»¢¾ÍÏ룬ҪÊÇÄܸúÂÞÈýÀÉÉÞЩ¸¯Èé¾ÍºÃÁË¡£

        他刚刚跟了罗四娘她们一路,那话几次都到了嘴边,又给咽了回去,实在不知道怎么开口。

        ·

        罗家这边。

        四娘她们回来的时候,是带着一条羊肋回来的,跟她俩一起过来的还有罗大娘。

        林家虽是西坡村最富的,却也是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的人家,精打细算地过了,也是显得有些抠门。

        上回罗家这批腐乳成熟的时候,就让罗大娘抱了挺大一罐子腐乳回去,那罐子,比村里那些帮工的可大多了。当时那一罐子腐乳,林家那边吃了也就吃了,并没给什么像样的回礼,他们有些人还记得当初那个磨盘呢,那可是一个青石大磨片,用好石料打出来的,罗三郎才给那一篮子豆腐,回礼显然是轻了。

        这回罗用让四娘五郎送糕过去,林家那边有些个还想着迷糊过去,只那林老爷子到底要脸面,发话让罗大娘去厨下切条羊肋拿过来。

        其实回不回礼的,罗用倒也不太在意,只是自家这大姐着实不错,家里做了吃食,便叫下面小的拿几块给她尝尝,有了她的,林家那边自然也不能都不做表示。

        要说过日子,林家其实也是不错的人家,罗大娘嫁过去这么久,也没叫她下地干活,也没叫她日日夜夜都在家里搓线纺布,有吃有喝的,虽也是要干活,但相对来说,在这个年代也算是很不错的了。

        ·

        不管怎么说,有肉吃总是高兴,尤其家里头那几个小的。

        “我又去地窖拿了个蔓菁过来,好一起煮汤。”罗大娘把羊肋和蔓菁递给二娘。

        一个蔓菁算不得什么好物,只是在眼下这个季节,要吃上新鲜蔬菜着实不易,林家那边因为有地窖,才能将秋里的蔬菜保存到现在,罗家这边却是没有的。

        转头看看院门口那个草屋,人群还没散,村人走了,这又来几个小贩,都是城里的,结伴到西坡村来进货,今晚是要留宿在村子里的,听村人说罗三郎这边做了一种很好吃的红糖鸡蛋糕,就都过来了。

        这几人没带粟米,罗用就跟他们说一文钱一块糕,那几个小贩都有些嫌贵,可这糕闻起来又实在香甜,跟县城里卖的那些糕饼都不一样,于是几人一起,花了一文钱先买一块尝尝,没想到入口竟然十分松软香甜,口味浓郁。

        这用蛋白打发做出来的糕,跟城里头那些用面粉发酵出来的,口感自然是有些不同。

        为了蒸这两锅糕,乔大郎那胳膊怕是要酸上好几天,这年头也没个打蛋器,完全纯手工操作。罗用和罗二娘也都上手打了,不过主要还是靠乔大郎,这乔大郎干活着实不错,那两根筷子在他手里能甩得跟风火轮似的,罗用他们根本比不了。

        第一锅糕蒸出来,罗用给乔大郎也切了一块,他自己吃一半,给阿枝留了一半。阿枝现在完全已经是个货郎模样,学着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模样,也是大咧咧地说话,乔俊林他爹娘若是见了,怕是要大吃一惊。

        ·

        待罗三郎卖完糕,关了院门进了灶房,大娘和二娘已经把汤煮好了。在外面草棚里冻了许久,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喝下去,真是浑身舒爽。另外还蒸了些豆包,就着羊肉汤吃豆包,也是不错。

        大娘也没着急回去,晚饭就在这边吃了,林家那边,今天没轮到她做家务,稍晚些回去也无妨。

        那林家大院毕竟人多,林大郎林二郎都已结婚生子,林三娘虽已出门,却也常常回来,下边除了林五郎罗大娘两口子,还有个不省心的林六郎,再加上那个恨不得把心偏到胳肢窝的林母,这一大家子,各人有各人的心思,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罗大娘有时候也烦。

        话说林家原本还有一个四郎,长到十来岁的时候,生了一场病,人便没了。这年头,许多人家都有这样的事,也无甚稀奇,在这个医疗技术不发达交通又十分不便的年代,生命总是显得尤其脆弱。

        吃过饭,姐弟几人坐在屋里说话。

        罗大娘说,最近村子里那些没有学到做豆腐的,似是有些按捺不住了,村里有两个经常过来找她那两个妯娌一起说话干活的妇人,这几日总往她跟前凑,想探她的口风。

        罗二娘也说自己被人问起过,然后四娘五郎也在一旁附和。不知道有没有人找去那些已经学会做豆腐的人家,不过目前来看,除了原本来罗家学过的人,并没有其他人家做出豆腐来卖。

        现在那些人都是从大娘二娘她们那里旁敲侧击,直接问到罗用跟前的反而少。

        这也不难理解,罗三郎自小读书,不常在村里走动,村人们并不十分了解他的脾性,若是当面问了,万一罗三郎回问他们一句:“当初为何不来?”又该如何作答。到底还是跟大娘二娘她们更熟悉,还是先从她们那里问问吧。

        “等过了年关再说吧。”罗三郎道。同在一个村子里生活,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再说能白得几个帮工也不是什么坏事。

        不过总该留出一些时日,让前头那些一早就选择相信他的人,多挣几个钱,要不然如何能显出差距?

        只有显出了差距,叫前头的人尝到了甜头,将来罗用再说点什么话,这些人才会把他当回事。

        “下回再有人跟你们说这个,你就问他们家里头,年后打算叫谁过来。”罗用想了想,又说道。

        这回的人选不能太大意,上回罗用开出那样的条件,他们都不肯过来学,除了个别不肯相信的,剩下的人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罗用也不想弄几个不像样的人来罗家院里给自己添堵,尤其那些人品不好的更不行,家里还有二娘四娘她们在呢。所以就要在那些家庭中挑选一个最合适的人过来,大人若是不行,就换小孩过来,小孩毕竟还是更好【创建和谐家园】一些。

        送走了罗大娘,罗用又去灶房看了看,前些天拌好的豆腐和豆渣,现在都还在发着呢,这个时候做酱,季节有些不对,霉菌长得慢。

        既然要卖杂货,又怎么能少了大酱和酱油。

        那些豆子是用来做大酱的,豆渣则是用来做酱油,罗用没做过这两样东西,就是看了空间里一部智能手机里面存着的一篇小说,照那上面写的做大酱和酱油的情节做的,头一回,季节又不对,也不知能不能做得成。

        作者有话要说: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