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陈丕道:“二当家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呢?我们大当家英明神武,才是真正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那胡发奎以往的胜果,还不是大当家统领有方,只要大当家想,灭他不过须臾工夫。”
朱良才不理陈丕这个外来的马屁精,他又道:“胡发奎并无意与大哥争夺香盗的主导权,而是图谋婆罗洲,恐怕他也是想学唐人,在海外开个局面,而且这回怕是要当个土皇帝了。大哥向来看不上海外之地,而且这婆罗洲水也颇深,放任他去闯了,也不一定能有什么建树。到时候若是他撞个头破血流了,还是会回来投效大哥的,何必真的撕破了脸皮。大哥不如做个样子,自己签一份令,许他在婆罗洲施为,但我们也要从婆罗洲抽一份利,婆罗洲华人经营金矿,收入不菲,光是靠大唐的资金支持和咱们对海商的抽成,还是少了些。能从婆罗洲拿到利益,对于我们来说再好不过了。”
杨真听后也是点头,道:“那么,派人去跟胡发奎说,他在婆罗洲想干什么我不管,但是婆罗洲金矿必须有三成的利益交给香港这边!”
朱良看到杨真这模样,不由心中慨叹:“杨真现在越来越刚愎自用和贪婪了。”
第145章 接近纽约
碧海的尽头似乎就是模模糊糊的地平线,詹森等人都十分振奋,因为经过了长达两个月的航行,他们终于返回到了纽约,完成他们这次出使大唐的使命。
“真的没有想到啊,我们从纽约到洛杉矶,水陆交替,距离更近,还花了小半年的时间,没有想到从洛杉矶回来,居然只用了不到两个月,这真是太神奇了。按照这样的速度,纽约到洛杉矶的航线,可以像伦敦到波士顿的航线一样,成为我们重要的贸易航线。”年轻的军官迪尔伯恩兴奋地说道。
詹森作为商人对这些事情更为敏感,他叹了口气,指了指跟在富邦号货轮和李文忠号护卫舰后面那艘同样吨位不小的轮船,道:“即便时间上没有太多差距,但是运营成本上却会是天差地别的,洛杉矶到纽约的航线大致有15000英里,大唐在中途并没有什么补给站,虽然在沿途可以得到淡水和一些食物,但是却很难得到他们蒸汽船的食物,燃煤。所以那艘船别的什么都没有装,装了一船的煤给这两艘船使用。这还仅仅是单程所需的煤炭,返程的时候,他们也必须在纽约搜集到足够的煤炭,才能够成行。”
迪尔伯恩道:“这个应该不成问题吧,宾夕法尼亚、马萨诸塞州这些地方都产煤,当地的居民们用煤取暖和烧火,用来为船舶和其他机器提供动力,煤矿的经营应该会更好。”
约翰杰道:“我想,詹森先生的意思是,来往洛杉矶和纽约,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是巨大的,我们来的过程中,两艘船补充了多少次煤炭了?数不清了吧,而且尽管唐人专门增添了便于煤炭运输的设计,但整个过程也是相当麻烦了。从购买煤炭的花费、运输,以及人手的使用上,洛杉矶到纽约航线的花费,会是从伦敦到波士顿花费的几十倍不止。不过,我想请问詹森先生,如果船上装满了来自大唐的新奇货物,然后以相对高昂的价格在东岸出售,那么产生的利润是否会抵销掉这个巨大成本能?”
詹森想了想,说道:“我之前预估这条航线中间花费的时间可能是七八个月的时间,可是现在唐人只用了两个月就跑完了,虽然维持这条航线的成本极为巨大,而且沿途的天候等条件并不算好,但是以大唐商品的受欢迎程度,我想还是可以赚取巨额利润的,比航运成本高得多是绝对没有意外的。我想,这一次唐人在货船中携带了不少的货物,本身也是在做一次测试,他们想看看这条航线的盈利性如何,如果唐人认为利润还不错,那么他们会继续这条航路。”
迪尔伯恩抱着怀里的小茶壶,说道:“至少,我觉得买唐人带来的茶叶,应该比买英国人的茶叶,价格更便宜一些。我们的商人如果从唐国那里接货,会比英国人的茶叶更有竞争力。”
詹森点头说:“这一点没有争议,大唐共和国有些类似尼德兰,主张贸易自由,不过他们似乎比尼德兰更极端,我进行了一番了解,他们的进出口贸易关税非常低,很多商品的关税低到让人不可理解了。如果唐人的茶叶能够分销到北美,一定会比英国茶叶有优势。至少,唐人不会垄断茶叶的贩售,我们的茶商也都能够得到利益。”
历史上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根源并不在英国人提高了税收,实际上经过北美人民的抗争,英国害怕激化矛盾,取消了印花税,并把茶叶税从每磅一先令降到了三便士(1英镑=12先令=144便士)。三便士的茶叶税相当于当时每磅茶叶价格的2.5%,并不算是特别高昂。
真正引发倾茶事件的原因比较复杂了,虽然英国人降低了税收,但是乱立名目,横征暴敛的想法从来没有结束,他们不断地再重复着这样的事情,印花税立了又取消,然后又是汤森法案,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对此已经厌倦了。英国人不断地在制定税收法案,想尽一切办法弄钱。除了税收,还包括强制性不正当竞争。
英国在北美征收茶叶税由来已久。这种征税并不直接针对消费者,而是针对东印度公司。英国政府授予东印度公司茶叶垄断权,征收每镑茶叶25便士的税金(1先令是后来又降了一次,主要还是为了提升东印度公司茶叶销量)。东印度公司不能在北美直接卖茶,而是需要在伦敦拍卖,由伦敦商人运到北美销售。高昂的税收和复杂的销售体制无疑抬高了北美茶叶价格,这导致东印度公司的茶叶销售不畅,大量积压。北美市场上的私茶反而流行了起来。
英国东印度公司经营困难,英国为了挽救它而制定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该条例允许东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贩售积压的茶叶,同时免除了东印度公司在北美十三殖民地的高额关税,仅征收百分之二点五的茶叶税,同时严禁私茶。而当时殖民地居民消费的茶叶中,九成是走私茶叶,相当多的茶商在靠这个生意养家糊口。通过这个新条例,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在英国本土积压的茶叶可以弄到北美来出售,价格要比走私茶叶低一半。
这当然严重伤害了北美本地茶商的利益,而且积压茶叶的品质自然也不怎么样,加上反英宣传和北美人民对于英国政府的不信任,导致了倾茶事件的发生。当时茶商们宣传,“不要饮用这种受到诅咒的东西,因为恶魔会随着这种东西进入你的体内,立即使你变成一个叛国者。”于是人们为了避免被扣上叛国者的帽子,为了“政治正确”,开始饮用咖啡。
现在的北美十三殖民地处于严重的【创建和谐家园】英货的时期,只要能不买英国人的东西,他们就不想买,以此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大唐同样是茶叶的转运商,因为本国消费的茶叶其实比较有限,所以大批购入的茶叶已经做了转运贸易,詹森认为按照唐人的低关税和其他贸易优惠政策,唐人的茶叶进入到十三殖民地,应该还会比较有竞争力的,本地茶商可以跟唐人形成合作,将英国茶叶彻底赶出北美。
詹森道:“我已经跟大唐国贸公司的人谈好了,这一批货物,我将会联系纽约商会中各个有实力的商人,按照他们平时贩售商品的门类,进行接货,大唐不参与在我们本地的销售,他们对此表示同意,认为这样省去了他们工夫,而且利益均沾,唐人在贸易中信奉和气生财,互惠共赢的哲学。”
现在在几个准美国人的心目中,大唐是一个先进、友好的国家,所以他们会不自觉地美化这个国家,而且吹捧和赞美,完全是不自觉的。
约翰杰此时道:“贸易的事情,詹森先生帮忙处理就好了,我们主要的使命还是将军火送到大陆军的手上。”
迪尔伯恩重重点头道:“是啊,我们快要到了,不知道现在战争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其实他们都有些害怕,如果大陆军没有支撑下去,在他们返回之前就被消灭了,英国维持住了他们在十三殖民地的统治,那么他们所有的努力就变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反而跟他们同船的唐人,清楚地知道这段时间内,英军和美军打成了什么样子。未来国父华盛顿在接掌大陆军之后对大陆军进行了组织和整顿,并且开始了长达十个多月的波士顿之围。想要夺取所有英国北美殖民地的大陆军又兵分两路攻向加拿大,不过这两路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挫败,明显加拿大居民的反英热情没有十三殖民地的居民们那么高涨。而且异地作战的大陆军也展露了自己的稚嫩。
就在船舶快要接近纽约港的时候,富邦号上的水手们微微骚动了起来,然后船长走来对詹森他们说道:“我们在港口外发现了三艘英国人的战舰,为我们的入港造成了一点麻烦,李文忠号已经发了命令,要求我们和补给船后退,由李文忠号将其击败后,我们再入港。”
约翰杰此时也通过望远镜看清楚了英军的战舰,他有些颤抖地道:“那是一艘战列舰和两艘护卫舰啊,仅凭大唐海军一艘船,能够将他们击败吗?”
富邦号的船长嗤笑一声,道:“英国人的船,我们还不放在眼里,几位就看着好了。”
迪尔伯恩此刻又兴奋又担忧,大唐海军居然丝毫不忌讳面对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这说明唐人已经跟他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可是虽然大唐护卫舰的吨位比得上寻常三级战列舰,可是以一对三仍旧令人担心。
富邦号与运煤船改变了航向,向后方撤去,而大唐海军的李文忠号却毫不迟疑地满帆向英军战舰驶去。舰长在出航时就有指示,如果碰上了英国人的战舰,不妨斗一斗,验证一下本国海军的实力,也算是打击一下现在的海上霸主。
µÚ146Õ ¶àâ¶½¢³¤µÄ³õÕ½
李文忠号舰长名叫焦强,民国众,河北新海人(今河北黄骅),穿越过来的时候年岁三十三,现在三十五。他生得并不是很健壮,中等身材,长相也普通,属于放在人群里找不出来的那种。幼时家境并不好,读书却很努力,1931年公费进入了青岛海军学校第四届读书。只是因为焦强并不太会搞人际关系,而且得罪了人,被人诬告是“通共”,便被抓了起来准备处决。
就在焦强万念俱灰的时候,却被地下党给救走了。然后地下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因为焦强在学校里成绩很好,所以组织同志想要吸收他进入,谁知这时候地下组织又遭到了敌人的破坏,救出焦强的几名同志都牺牲了,焦强侥幸逃得一命,返回家中没想到却赶上了七七事变。
侵华日军迅速占据了他的家乡,他的亲人都死在了侵略者的屠刀之下,焦强满腔仇恨,改名换姓参加了国府军的抗日队伍。只是这个家伙实在是命衰,连续加入了三支队伍,三支队伍都被日军打散了,虽然每次焦强都负伤,但是却都没有死。
这么稀里糊涂地一直打到四五年战争结束,焦强还只是个大头兵,而且麻木地随着部队不停地转进,输多赢少。内战爆发后,焦强不想参与,想要开小差,结果在四六年又遇上了埋伏在中央军中的无间道同志,他所在的部队哗变起义了,不过转过天来接着又要去打KMT。焦强对此很厌倦,就开小差跑了,却被组织上给逮住了。
当PLA也要处决他这个逃兵的时候,没想到遇上了大队中央军攻击,慌乱间也没顾得上这个俘虏,所以焦强又被中央军裹挟走了,一路跟着中央军打败仗,然后逃亡。当然这个过程中厌倦战争的焦强出工不出力,直至渡过海峡的时候穿越到了十八世纪。
在渡轮上的时候,轮船的轮机坏掉了,焦强尝试着指导船员修了一下,居然修好了,所以也被船上的人所重视。穿越之后,没了内战的伤痕,没有了亲朋的关系,虽然茫然但焦强也选择了重新开始,他完成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宿怨——成为一名驰骋波涛的海军。
也许是这家伙天生就是一个好水手,在陆军打了十二年的仗没有提拔过,结果到了海军后,却因为能力突出受到了上级看重。戚继光级护卫舰前几艘,因为政治因素所以指认了明代众的大太监当了舰长,但是后几艘舰长都是经过综合考核的。焦强报名参加考核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任命为李文忠号护卫舰的舰长,军衔直接提到了中校。
这个人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小说。
焦强为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骄不躁,而且记忆力好,船上的每个部门所涉及的事务,他全都铭记在心,如何调动士兵进行作战,他也十分熟悉。虽然他也是一名比较新的舰长,但是在考核中,他能够完全按照作战手册,不出一点错的完成任务。当然,一个舰长除了记得住作战手册,临阵经验也很关键,只不过现在大唐海军中几乎没有谁有这种经验。
此刻的焦强保持了自己一贯的淡定,他放下手中望远镜,自言自语道:“一艘战列舰、一艘护卫舰和一艘Sloop吗?”
美国人认为那是一艘战列舰和两艘护卫舰,但是真正的海军人焦强却能够清楚地区分,最大的舰船是一艘英国人的74炮三级战列舰,小一点的则是一艘32炮护卫舰,而更小的那一艘则是一艘Sloop-of-War,中文一般翻译成小型风帆战船,吨位在600吨以下,20门炮位以下,也就是说比海军分级中的六级舰还要小一些。风帆战舰的分级是英国人搞的,他们把一到四级风帆战舰叫做战列舰(ship-of-the-line),四五级战舰称为护卫舰(Frigate),而更小的则通称为Sloop-of-War,可能包括双桅帆船(Brig)或者单桅的近岸快艇(Cutter)。
实际上在殖民地的海域中,殖民国家通常很少用得上四级以上的军舰,一艘三十多门炮的五级护卫舰已经算是比较大的了,而更多的则是18门炮以下的小型风帆战舰,这些帆船速度很快,火力也差不多够用,所以大受欢迎。一些海盗也会选择这种灵活快速的Sloop-of-War作为座驾。
戚继光级并不是西洋帆船,扯的是硬帆,没有全帆装,虽然在大唐海军的分级中,她属于一种护卫舰,吨位有1800吨左右,但是她的炮位只有16个,分别是四门105毫米S1775火炮和12门76毫米HS1772火炮(各舰可能略有出入不同),比起普通的英国皇家海军的小型军用帆船是要少,当然火力上就不是一个量级了。
此刻英国人也看到了海上的李文忠号,英国的船长带着疑惑,问左右道:“那面红色的旗帜是哪个国家的,这种奇特的船型,并没有听说过啊。”
有一个见识比较多的军官说道:“虽然这个船型我们并不熟悉,但是我听人说,北美大陆的另一端,东方人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做大唐共和国,他们使用的就是能够冒出黑烟的船只,速度相当快,这应当就是唐的军舰了吧。”
英国船长啐道:“整个北美大陆应该都属于我们大英帝国,那些东方来了泥猴子怎么配占据国王陛下的土地?还有,他们没事跑到东海岸来做什么,这里可是皇家海军做主的大海,他们真是不知死活。”
军官道:“难道唐人跟殖民地人有勾结,您看那军舰似乎保护着后面两艘商船,难道是向殖民地人输送物资的?”
这个猜测倒是相当准确了,也立即引发了船长的怒火,这位船长带领的是一艘三级战列舰,同时他也是整个小舰队的指挥官,在大海上英国人嚣张惯了,从来不把谁放在眼里,就算是自己的盟国船只惹到了自己,他们也照揍不误。这个时代的大海上就是没有公理只有拳头的斗兽场,执行的是丛林法则。海上一国的军舰将另一国的船只击沉了,所有人都杀死,被攻击国也不知道这艘船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遇上了风暴或者失踪了什么的。每年都有这样的船消失在海洋中,所以后世的探险家们极为热衷在海底寻找沉底的船只,寻找那古代的宝藏。
虽然在纽约的岸边,也算是众目睽睽之下了,但是英国船长丝毫不把唐人放在眼中,英国海军霸权正在快速的增长,虽然真正英国人建立起绝对的海上统治力,还要等到下个世纪初的特拉法加海战以后,但是现在经历了无敌舰队之役,几次英荷战争,还有七年战争的海上冲突,英国海军已经事实上世界上最强的海军了。
就算大唐海军的军舰采用了什么新技术,但英国人不觉得这种新技术能够起到什么颠覆性的作用,对方不过是一个什么殖民地小国,揍了也就揍了,说不定还可以捞些好处。
于是,两方各自都没有打招呼的想法,这个年代的旗语虽然已经发明了,但是跟后世还是有比较大区别的。
英国人的战列舰一马当先,两艘小型舰船则跟在后面,排成了一个这个年代最为常见的纵列阵,偏开了一个角度,朝着李文忠号的侧方驶来。这个进攻方法有两个好处,将会更快速地将自己的侧舷对准敌人而不需要再次变相,因为风帆战舰的侧舷才是火力最为充沛的一侧,甚至一直到一二战的时代,海军仍旧热衷抢占T字位,以得到最佳的侧舷火力输出。其次,英国人还可以直接冲击后方没有武力值的大唐货船,迫使对方做出应对。
焦强看出英国人这是想上来就朝自己进攻,本身他也没有跟对手谈和的打算。这是大唐和大英的第一次会面,充满干劲儿的双方没有任何友好,一方是对于强权者的不满和挑战心,外加有些对自己能力的历练打算,另一方则霸主意识满满,绝不容没见过的家伙挑衅。
“如果戚继光级足够灵活,那么我可以直接打左舵,先行将我的侧舷对向他们,用更远的射程将他们修理一遍。只不过戚继光级还是不尽如人意啊,如果是新研制的自由风级的话,一定可以做到。”焦强想道。
英国人的阵列处于上风位,乘风而来速度也不慢,李文忠号虽然在下风位,但是其主要动力来源于蒸汽机,外加硬帆八面受风,就算是逆风也照跑不误。
“好吧,利用机动和速度优势,抢占上风位,拉开攻击距离。”焦强瞬间就顶好了战术,这实际上也是标准的使用戚继光级护卫舰的方法。戚继光级没有铁甲,木壳船的防御力不够,倒是火炮的射程还是不错,十四节的航速也足以落开敌人。
“右舵45度,全速前进,注意与敌保持三千码以上的距离!”焦强下令道,他判断对方战列舰上最大的炮,也就是长身管的24磅炮,这种炮射程还可以,但是大部分海军船长,更喜欢拉近到一千码的距离上开火。而三千码显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全速前进的李文忠号,向着东北方向突进,而英国人很快发现了这一点,那名战列舰船长道:“这些东方猴子是傻了吗?往东北去,是抢占上风位?那么他后面的商船岂不是就暴露给我们了吗?”
不过很快,英国人面色凝重起来了:“居然跑得这么快,瞭望手,给我测速一下!”
“是的,长官,他们现在的速度有十三节,哦不,已经达到十四节了,天啊,好快!”
李文忠号在试航中极限速度到达过16节,不过一般戚继光级标注的航速都是14节,船长们也基本上不会将船开到16节的速度。早期的戚继光号和俞大猷号使用的蒸汽机品质更差一些,所以速度还要略慢。
不止是李文忠号,就连后面两艘民用船的速度也快的惊人,他们调头脱离战场,也都是十四五节的高速,船上的迪尔伯恩还有些不爽:“这样就没法近距离观战了啊。”
另一边李文忠号上,观通部门汇报:“距离敌舰3145码!敌方进入我侧舷火力覆盖区域!”
焦强此刻也是格外激动,他颠簸了半生,更多时间是作为一个普通的陆军大头兵,现在他终于统领一艘战舰作战,一股自豪情绪满盈胸腔。
“左舷,开火!”
一整面船舷布置的8门火炮此刻竞相出膛,两门105毫米炮装填的是榴弹,而76毫米炮则使用的是穿甲弹。当然谁都知道就算是榴弹也足以洞穿对方的木头壳子。只见到刹那间,八颗炮弹笼罩了敌人的74炮三级战列舰,炮手们明显第一轮炮击手感并不好,只有两发炮弹命中了目标,一发是榴弹,砸在了船的前部桅杆附近,炸开的炮弹直接扫倒了周围一片人,而且将前桅杆也折断了前甲板上也出现了一个大洞,后一颗76毫米穿甲弹则击中了炮甲板,在水线以上的船壳上撕开了一个大洞。
“上帝啊,他们怎么在这么远的地方还能命中?!”英国船长之前的狂傲此刻已经变成了紧张和畏惧,他没有预料到展开会是如此的。
不过他的反应也是不慢的,“右满舵,拉开距离!”
如果他的船完成转向,那么他们的受弹面积就会减小,而且拉开距离后可能会超出唐军战舰的射程,这显然是一个防御措施,英国船长已经被唐人射程远而且威力大的炮击给吓到了,所以本能地想先躲避这个射击。
仅有两炮命中,就已经破坏了这艘战列舰的前甲板,而且还端掉了左舷多达三个炮位,这种效果往往是普通海战中对方射击二三十炮才能实现的。
只是,除了炮的射程和威力,英国人还算少了一部分,那就是射速!
“弹药装填,再打!”焦强下令道,他看到了对方开始了转向,决定再打一轮后,然后再做出调整。
射速更快的76毫米炮再次开火,而敌方舰船转向只完成了二十几度,这一轮炮击还是瞄着那艘战列舰,而且精度有了些许提升,六门76炮有三门完成了命中,两枚命中了上层甲板和炮甲板,造成了人员杀伤和炮的损坏,另一枚形成近失弹,直接击穿了水线下的船体。
76毫米炮造成的破坏,远比这个时代实心弹的破坏更大,汹涌的海水倒灌而入,水手们根本还没来得及举着木板来封堵就被冲了出去。
焦强这个时候就该做出判断了,如果他要对对方旗舰穷追猛打,那么他应该主动接近,左舵甚至调头跟过去,不过他选择了更保险的方式,这位有着多舛经历的海军舰长,有着足够的耐性跟这群英国人玩下去。他知道,戚继光级防御力并不比这时代的舰船强多少,所以他不能打得太激进,躲在敌人射程以外,用机动速度和射程的优势慢慢将敌人送入海底,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于是,焦强命令继续前行,抢占上风位!
此时对方的三艘船已经基本完成了转向,从纵列阵型变为了横列阵型,而李文忠号已经处在了他们的T字位上,当然,也由于英国人舰艉朝敌,所以他们这样的受弹面积变小了。接下来李文忠号的几轮射击,命中率都不高,第三轮命中一发,第四轮没有取得命中,第五轮命中一发。而且这三轮命中的两颗炮弹,还都击中了不同的船。
“看来炮手的射术还是有待提升啊,我们对比敌人的优势,也不如我们之前想的那么巨大,也是需要靠多次命中后才能有效击沉。”
旁边舰上政委道:“如果是扬威级的155炮,我看打在水线上一发,就够让这三艘英国船的任何一艘下海了。”
焦强很客观的分析道:“155炮打在水下撕开的口子确实不是英国人能补得上的,他们也没有水密舱结构,但是要想完全沉入水下,恐怕还需要一会儿时间。”
政委笑道:“多等一会儿又如何,我们完全可以躲在对方射程外看着他们淹死。”
说话的工夫,李文忠号已经来到了上风位,仍旧保持跟对手三千码左右的距离,焦强对于操舵的航海部门比较满意,航海部门也是训练最多的,他们单是从洛杉矶一路到纽约,两万多公里的航程就够他们熟悉舰船的航行性能了。单纯以航海能力论,大唐海军水兵绝不逊于英国人的水兵,当然他们驾驶的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船只。
“先对付那艘Sloop-of-War。”来到上风位的李文忠号,侧舷正对着奔逃的小型风帆战船,虽然对方很想挣脱,单是就像是持之以恒的狼,李文忠号始终保持着一个稳定的攻击距离,这当然与李文忠号更快的航速脱不开关系。
此刻李文忠号的轮机已经减速,保持与敌舰同等的速度,使得不会太快而超过她。侧舷的炮手们终于获得了稳定输出的机会,这一次他们也热身完毕了,炮手们并没有先进的火控,他们靠着纯手工的测距仪等简易设备,测算着射击诸元,然后调整射击。
就是这么一套算得上是复杂的步骤,在这个时代也称得上黑科技了,在炮手们得到稳定的输出环境之后,他们的精度大为提升,大片的炮弹直接击中这艘凄惨的不到五百吨的小船上面。连76炮也装填榴弹,直接靠着爆炸的冲击力,将单薄的木头壳子撕碎。
简单的105炮两轮射击和76炮三轮设计,共命中了十七发炮弹,直接将这艘船打得不成样子了,旁边英军护卫舰上的水手们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那艘Sloop-of-war几乎已经没有了船的形状,桅杆也折断了,半面船舷已经彻底破碎了,甲板什么的也没有了,她已经直接倾覆,向大海中滑入。而上面的水手们,几乎没有一个是活着的了,爆炸产生的冲击与弹片、木屑,已经足以将上面的生命彻底洗礼。
李文忠号上面爆发出欢呼,所有的大唐水兵都满意他们参军生涯中的第一个战果,敌人越凄惨,他们便越高昂。焦强则显得淡定许多,因为从交战开始他就知道,今天这三艘英国舰,都会报废在这个地方。
“下一个。”焦强用不疾不徐的语速说道。
李文忠号快速调整方向,粘上了另一艘护卫舰。英国人之前见机得快,已经撇下那艘Sloop-of-war准备先逃生。可是他们绝没有想到,那艘Sloop-of-war居然没有撑过几分钟,在敌人的数轮炮击下完全崩解了。而敌人的速度足以快速赶上他们。
英国的船长已经完全不想着教训东方猴子的事情了,他急忙叫道:“让戴安娜号留下断后,海格力斯号立即向波士顿撤退。”
做出这个决断也是很正常的,虽然一艘32炮护卫舰在殖民地已经算是很厉害的船了,但是怎么也比不过皇家海军的核心级别的三级战列舰。皇家海军虽然有着大量这样的船,但是每一艘都是他们的重要财产,造价几万镑,而且可以用于大规模海战中。虽然此时被人击败,但是只要能够保留下一艘三级战列舰,那么英国人也不算一败涂地。
只是想法很美好,现实往往很残酷。
戴安娜号并没有在李文忠号面前支撑太久,她就像是自己的名字一样,一名贵妇在猛将的面前只有被摧残蹂躏的份儿。一如刚才的那艘Sloop-of-war,戴安娜号被打得散架,李文忠号没有丝毫救援水手的打算,调整航向后追向了并没有跑出多远的海格力斯号。
绝望已经彻底包围了英国人。现在已经不是为英国皇家海军保留一艘三级战列舰的问题了,是如何在唐人凶猛的炮火下求生。
失去了作战勇气的英国船长一脸灰败,他知道对方追上他只是几十分钟的事情,于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他道:“打白旗吧,我们投降,希望东方人能够给我们一个体面的结局。”
第147章 希望的方向
打着腾龙旗的莫名军舰以一敌三,痛击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场面,让距离交战海域并不远的纽约人看的一清二楚。他们并不清楚那像是郊游一样就干掉了两艘船,还逼得最大的一艘战列舰投降的“战列舰”(在他们看来这艘船跟海格力斯号差不多大小,而且那么强大,应该就是主力的战列舰了),到底来自哪一个国家,但是不论来自哪里,可以帮助他们暴揍英国佬,就是好朋友!
所以,当焦强的军舰停泊在纽约哈德孙河口的码头时,迎接他的是惊天的欢呼和掌声。
“瞧瞧,我都快以为我们是美国的海军了。”政委对焦强开着玩笑。
富邦号和运煤船也相继停靠了,詹森等人从船上下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而纽约的官员这才知道,原来是大陆会议派出的求援者,真的在大陆的另一头搬来了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