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左镇肩负控卫京畿、弹压直隶地面重任,如何能抽兵东进!”王英楷毫不犹豫的拒绝,开什么玩笑,要挖他左镇的墙角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看着手下人的争吵,袁世凯也是感到有些为难,按照他一开始的想法,赵东云的第三协肯定是要和未来的第四协一起成立右镇的,实际上他当初也是按照这个想法陆续给第三协增添马队、炮队、工程、辎重等部队,为的就是给右镇打下基础。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四月份东北局势出现的巨变,导致袁世凯得派兵去辽东,而选来选去最后还是决定了赵东云的第三协,当初选定赵东云这个第三协的时候也是因为第三协各兵种齐全,具有独立作战能力。
然而却是没有想到第三协的独立作战能力竟然会成为成立右镇的障碍!
如果第三协只是个普通的第三协,那么和第四协一起编为右镇也就顺理成章了,然而第三协现在已经是一个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混成协,辖有骑兵标、炮兵营、机枪营等众多部队。要把这样的第三协和第四协一起编为右镇的话,就必须剥夺第三协原辖有的诸多兵力。
用一个计划中的、尚没有练成的右镇去取代一个已经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第三协是否划算?
更关键的还有,袁世凯又不是只扩编一个右镇而已,他还打算扩编更多的镇呢,也不是非得把第三协和第四协编成右镇的。
“现在直隶地面新军本来就不多,要往锦州增兵也是无能为力了!”袁世凯一边说着一边道:“前头我让赵东云把唐山防军给整编了练一个营,这个营也就拨给第三协那边!”
袁世凯的这话其实也就是没有给第三协派遣援军,因为那个唐山防军整编的营是用来控卫唐山福元机器厂的,根本不可能往外抽调,也就是说即便归属了第三协麾下,但是赵东云也不能把他调到锦州来。
不过赵东云请求援兵这事,也是让北洋内部继续出现了右镇的争夺,段祺瑞力争把第四协派到辽东去,然后组成北洋常备军右镇,到时候他自己担任翼长,而这事被王英楷、冯国璋等人坚决反对。
就连赵东云听闻这个消息后也是大感头痛。
为什么,因为北洋体系内除了王英楷外,就属于他赵东云最不希望右镇成立了,因为那样就代表着他的第三协混成协的地位消失,所以能够拖多久就拖多久。
为此他给袁世凯发起了私人电报,称第四协乃北洋扩军之重,不可轻易调动。又说如实在兵力紧张的话,职部勒紧裤带就撑着,援兵不来也是个可以的。
也就是说,赵东云宁愿不要援兵,也不希望第四协跑过来,然后段祺瑞也跟着跑过来夺取他现在的大部分权力。
从这事上也就可以看出,赵东云和段祺瑞已经开始实际性的决裂,如果说之前的赵东云还是属于段祺瑞派系的重要一员,两人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话,那么现在两个人的利益就已经有了冲突。
当利益有了冲突后,两人的同盟关系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
面对右镇这个老问题,加上现在是北洋扩军的关键时期,袁世凯也是不打算继续拖延下去导致事情发生太大的变化了。
六月二十七日,袁世凯下令把北洋常备军左镇改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王英楷依旧任统制,其余官佐一律留任。
原赵东云之第三协改称北洋常备军第三混成协,原马队右标改称马队第三标,炮队右标第一营改称炮队第三营,原第五标、第六标改称第九标、第十标。
从北洋常备军第一镇抽调两个步营为骨干,外加新招募士兵成立新第三协,从北洋常备军第一镇抽调骑队一营、加新编骑队一营,再招募两营,组成马队第二标,再从第一镇抽调炮队一营、新建炮队两营组建炮队第二标,辅以先头建立的第三协组建北洋常备军第二镇。
其统制之位段祺瑞虽然力争,但是由于王英楷、冯国璋等人的强力抵抗,导致段祺瑞最后被迫放弃第二镇统制之位,不过段祺瑞当不上第二镇统制之位,也别想让段祺瑞轻易放过冯国璋等人,最后争执之下,一直不被众人看好的吴长纯却是异军突起,被袁世凯任命为第二镇统制。
以上就是北洋派系内部在经过多达大半年的争斗后所形成的结果,在北洋扩军的这个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在尽量的争夺更有利的位置,而在这场争夺中,赵东云虽然在前期无法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但是依旧在段祺瑞和王英楷等人的相争中扶摇直上。
一举坐上了第三协统领之位,而在五六月份的东北局势变化中,赵东云却是被袁世凯派往锦州,从而避开了北洋内部派系在六月份的剧烈争斗,尽管从实际上来说他没获得什么好处,他的第三协还是只有原有的部队,没多什么也没少什么。
充其量也只是多了个混成协的名头而已,但是这没有失去什么就是他的最大好处!
此外,北洋内部派系的争夺虽然激烈,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北洋的扩军,相反还进一步【创建和谐家园】了北洋的扩军步伐,这从袁世凯成立北洋常备军第一镇、第二镇、第三混成协就可以看得出来,从表面编制来看,短短两个月内,袁世凯就已经扩编了一个镇的兵力。
当然了这个镇目前只是个空架子,吴长纯的第二镇现在只有了一个名义而已,接下来还得招兵,购买军械,就算一切顺利至少也要大半年的时间才能成军。
在北洋扩军的这个大风潮中,赵东云也是趁机给袁世凯发电报,称既然新军兵力紧张无法东派锦州,那么可否派遣练军一部,然后由他仿效唐山防军的前例进行整编。
赵东云这的这个提议让袁世凯很感兴趣,首先赵东云没找他直接要新军援兵,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要了袁世凯也拿不出来给他。第二点赵东云没找他直接要钱,因为要钱袁世凯也不给。
赵东云是向袁世凯请求整编旧军,说直隶防军已不堪用,久留徒费钱粮,还不如让他给整编了,通过裁汰旧军练新军的方式,好说好歹也能够弄出几个营的新军来呢。
如果让赵东云来整编旧军练新军的话,那么新出来的新军所需的军费就是来之于旧军原有的经费,也就是说不用袁世凯另外拿出太多的钱来。
此外,赵东云是北洋这几年的整编旧军的主要人员,他的第三混成协基本都是通过整编旧军来获得经费,从而把第三混成协编练起来的。不管是肃毅亲军还是元字营又或者是保阳马队还是唐山练军,这些旧军可都是赵东云一手整编的。
说赵东云是北洋体系内的整编旧军第一人也不为过,现在让赵东云继续整编旧军也是说得过去。
当即袁世凯也没太多的顾虑,直接抽调练军一部奔赴锦州,并交付赵东云进行整编,如此也勉强算是给锦州派遣了援兵,对赵东云以及其他希望派遣援军的人一个交代。
当然了这些派过去的练军是不中用的,赵东云要想得到援军的话,就得仿效肃毅亲军、元字营步队的前列,先把他们一股脑给整编了,以腾出这些旧军的经费来编练新军,最后能够练出多少新军来就看他赵东云的本事了。
第071章 第三混成协的改变
“这些过来的练军怕是没有多大用处,必须得先整编了!”赵东云道:“论起整编旧军,我们第三混成协里头也就只有秀峰兄你能让我放心了!”
赵东云和面带和气地说着,可是对面的陈光远脸色却是不太好,当初听到消息说上头要派遣一部练军过来让第三混成协整编的时候,陈光远就已经预料到这整编旧军的事到最后恐怕还得落在自己头上。
因为在袁世凯、段祺瑞等人的心中,赵东云是北洋新军里整编旧军的第一人,但实际上赵东云并没有亲手进行过旧军的具体整编工作,不管是肃毅亲军还是元字营步队,它们的整编工作实际上都是由陈光远完成的。
陈光远虽然不算赵东云派系的人,但依旧是赵东云的下属,所以他的功劳也就变成了赵东云的功劳。
这让陈光远相当郁闷!
如今又有旧军需要整编,那么按照以往的惯例,这事情十有【创建和谐家园】也是让陈光远来进行的!
不过和以往两次不同的是,上两次赵东云让陈光远整编旧军,带有浓厚的偏袒因素,也就是说赵东云是要坑陈光远的。然而现在呢,赵东云之所以让陈光远进行第三次的整编旧军,却是因为陈光远有着出色的整编旧军经验以及能力,这已经不是要坑他,而算是交代正常的任务。
陈光远也不是什么笨人,也知道前面的两次是赵东云在整他,但是陈光远在前面两次整编旧军的时候却是发挥出色啊,不但没能让赵东云找到半点错处,甚至还不得不公开表示陈光远整编旧军的工作卓有成效,并且在表功的时候也是被迫把陈光远的名字给带了上去。
也就是说,在整编旧军一事上,赵东云已经不可能继续坑到他,反而还会给他送来立功的机会。
然而即便如此,赵东云却依旧选择了他来承担第三批旧军的整编工作,这里头让陈光远有些疑惑,莫非赵东云已经不在打压他,反而是给他立功的机会了?
说起来,陈光远自从到了第三混成协后过的一直都不算顺心,为了执行王英楷、冯国璋等人交代给他牵制赵东云的任务,他到了第三混成协后费尽心思和赵东云打擂台,和赵东云相互拆台,拉拢人心等等。让身为第五标统带的他不但要面对直属上司赵东云的诸多压力,而且也要面对第五标里头诸多属下的压力。
那些日子回想起来都是不堪回首啊!
然而这种情况却是在第三混成协离开保定后开始发生变化!
在保定的时候,第三混成协的诸多军官,不管是赵东云还是陈光远又或者孟恩远,甚至是下面的那些管带、队官们,都无法避免北洋内部派系的争斗,赵东云和陈光远不用说了,上头一个是段祺瑞,一个是王英楷和冯国璋等人,因为派系的关系他们是针锋相对,几乎处处打擂台。
就算是中立派的孟恩远也无法避免,因为孟恩远是第三混成协里头的骑兵统带,地位说起来其实和陈光远相当,这样的人自然能够严重影响第三混成协内部的派系平衡,所以赵东云和陈光远都免不了要拉拢他,关注他。所以不管孟恩远愿不愿意,他都已经参与了第三混成协内部的派系争斗,只不过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不会明显表态,在双方里游走,谁给他好处他就倒向谁。
而下面的管带和队官们虽然无法和段祺瑞、王英楷等人进行直接行的接触,但是在第三混成协内部的整体大环境下,他们也不可避免的参与到了派系之争。
所以说五月份之前的第三混成协,几乎从上到下都充满了北洋派系之争的味道,而且火药味还非常浓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最初造成第三混成协内部【创建和谐家园】激烈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洋常备军右镇的归属之争。
当初段祺瑞和王士珍、冯国璋、刘永庆、吴长纯等人为了北洋常备军右镇的归属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当时的第三混成协还只是“第三协”,原本预定为右镇的一个步兵协之一,可谓是处于众多北洋大佬争夺的核心,因为谁能彻底掌控第三协的话,就等于掌控了大半个北洋常备军右镇。
所以说当初的第三协完全就是一个暴风之眼,各个派系都想往里面伸手,无数眼睛都紧盯着。
如此也就导致当初的第三协自从成立之后,一直都处于激烈的派系之争!
也好在上头还有一个强势无比的袁世凯,这才能够强压着众多的派系之争保证第三协的建军速度,下面的赵东云和陈光远等人争夺归争夺,但是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编练新军上,如此才保证了第三协顺利成军。
当初第三协之所以有着诸多派系争夺,那是因为上头的大佬争夺右镇归属权,然而这种情况却是在五月份开始得到了改变。
五月份后,因为东北局势紧张,北洋新军被迫派遣部队进入辽东预防俄军南下,同时因为兵力紧张的缘故导致只能派遣赵东云的第三协前往。
而赵东云的第三协离开保定之后,也就是代表着离开了北洋的政治风暴中心,尽管还会受到派系之争的影响,但是绝对不会和在保定的时候那样严重。
离开保定之后,这个第三协内部争斗开始平缓,而等到了袁世凯成立北洋常备军第一镇、第二镇,并把赵东云的第三协改称为北洋常备军第三混成协的时候,第三协的内部派系争斗瞬间就是平息了下来。
为什么?
因为这个时候的第三混成协已经不再是决定北洋常备军右镇归属的关键,也更加影响不了刚成立的北洋常备军第二镇的诸多要职归属。
此外整个六月中下旬保定的那些大佬们,不管是段祺瑞还是冯国璋又或者王英楷等人,他们的争夺目标已经是改为新成立的北洋常备军第二镇,尤其是第二镇的统制之位,两个协统领的位置。
他们争夺起来谁胜谁负其实已经和第三混成协里的诸多军官无关了,相反,那个时候开始第三混成协内的军官们开始更加注重自身在第三混成协内的未来和去向。
因为第三协被改编为第三混成协,直接导致第三混成协成为了一支具有独立性质的部队,就和第一镇、第二镇一样,第三混成协虽然规模小,人不多,但从性质上来说,它和第一镇和第二镇其实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而且看现在北洋扩军的速度而言,第三混成协变成第三镇的日子似乎也用不了几天了,一旦第三混成协变成第三镇,那代表着什么?那代表着更多的高层职位。
按照如今北洋常备军的编制,一个镇辖步队两协四标十二营,骑队一标四营,炮队一标三营,辎重队一营,工程队一营,机枪队一营,共有二十二营。
届时第三镇的诸多兵种相加,将会产生一个镇统制,两个协统领,六个标统带,二十二个营管带的职位来。
按照北洋军内的传统,一般来说扩编后的部队主官都是从原部队里择优选用,很少出现从外面部队调集军官过来任职的情况。
也就是说,到时候有很大的机会是营管带变标统带,标统带升协统领,协统领任镇统制,其中的几率不说百分百,但七八成的机会还是有的。
其中的镇统制自然和那些中下层军官无关,不出意外的话十有【创建和谐家园】都是赵东云这个第三混成协统领升任,但是剩下的协统领和标统带的位置却是可以争夺的,而在争夺这些位置的过程中,赵东云将发挥决定性的影响力,他也许不能百分百决定谁能当统带,但是他绝对能够决定谁不能当统带。
第三混成协的诸多军官们都不是什么笨蛋,这么明显的事情自然能够看得出来,尽管第三混成协扩编为镇的事情还没成为现实,但是考虑北洋扩军的迅速步伐,估计顶多也就是一年半载的事情,到时候自己的命运可就决定在赵东云手中了。
在关乎自家前途上面,什么派系,什么大佬都被他们抛之脑后了!
王英楷、段祺瑞等人影响力再大,也只能去影响全新成立的部队的中低级军官的任职,可是没办法影响已经成军多时的第三混成协扩编为镇后的诸多任命,具有这个影响力只有赵东云。
其实这个时候的赵东云在北洋内部的实际影响力,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可以和段祺瑞、王英楷、冯国璋等人相提并论的人了。
掌控第三混成协的赵东云,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北洋高层之一,只是还没有什么人认识到而已,在众人的眼中,赵东云只是爬的快了一些,风头也很大,但他依旧只是段祺瑞的手下,和王英楷手下的王占元是同一个等级的人,顶多算是第二梯队的第一人,距离第一梯队还很遥远呢。
别说其他人会出现这种习惯性的失误认知,实际上赵东云自己也是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大。
第072章 骑兵机枪队
第三协变成第三混成协,也许对于袁世凯来说只是一个称呼上的改变,第三混成协并没有因此增加一兵一卒,但是给赵东云、陈光远、孟恩远等人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大而明显的。
至少陈光远现在面对赵东云,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高傲和不满了,似乎处处和赵东云打擂台的陈光远已经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有一个努力办事的陈光远了。
看见陈光远没有任何犹豫就接受了整编旧军的事情,这让赵东云感到有些不太适应,这和自己不对付的下属变成了俯首听命的部下,这让他感到很奇怪。
不仅仅是陈光远的态度有所改变,就连孟恩远也是改变了以往的态度,让赵东云要求孟恩远的骑兵们加大对锦州东部的巡逻侦查后,孟恩远竟然没有和以往一样和他讨价还价或者推脱什么,而是直接答应了下来。
这让赵东云相当不解,要知道扩大侦查范围,对于骑队第三标来说是一件苦差事,为了让孟恩远答应下来不影响锦州外围的侦查,赵东云可是准备给骑队第三标六挺重机枪作为补偿的。
可是孟恩远连问都不问,苦也不说一声就答应了下来,这让赵东云原先准备好的话都没发说出来!
不过那四挺机枪既然已经是准备给骑队第三标的,这固然是赵东云预定给孟恩远的一个补偿,但这也是增加骑兵部队战斗力的必要配属,总不能说孟恩远不开口要就不给了。
“日常巡逻范围要保持在四十公里以上,我可不想让什么人偷偷地溜到眼皮子地下来!”既然孟恩远不做任何反对就答应了下来,赵东云自然不会跟他客气,直接提出了要求提高日常巡逻范围。
孟恩远道:“日常警戒巡逻的话,也不用太多的兵力密度,一方面也可以代表日常训练科目,这个问题倒是不大!”
赵东云虽然不习惯孟恩远的这种有求必应的状态,但是装备好的机枪还是得送出去,当即道:“这一次保定给我们第三混成协送了六挺机枪过来,所以我是打算在马队第三标里成立一个机枪队,以驮马运输,伴随骑兵作战!”
孟恩远一听,当即浮现大喜之色:“真有一个机枪队?那就太好了!”
孟恩远年初的时候就开始向上头要机枪,说要成立骑兵机枪队,对于他的想法赵东云虽然支持,不过一直没能获得机枪。
这年头的重机枪价格不便宜,而且全部都要依靠进口,在1901年到1903年期间,中国还受到军火禁运的限制,尽管从事实上这种限制只是表面上的,但依旧给北洋军购置进口军械创造了诸多麻烦,而这些麻烦最后都从价格体现了出来。
去年赵东云掌控新建机枪营的时候购进了大批机枪,随后新建机枪营里的各个机枪营被分散配属各军后,北洋新军并没有停止机枪的发展,反而是继续,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北洋又陆续购进了两批数十挺德造马克沁机枪,型号依旧是MG01为主,分别用于补充装备四个机枪营以及多个独立的机枪队。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国外的骑兵部队也开始装备机枪,向来注重紧跟世界潮流的北洋新军自然不甘落后,尝试在骑兵部队编入机枪,并且为了这个师袁世凯还专门找了赵东云。
赵东云虽然已经不是专管机枪部队了,但是身为一个依靠机枪起家的军官,他在北洋内部里可是名副其实的机枪第一人,就跟段祺瑞在北洋新军里的炮兵第一人一样,这和机枪有关的事情基本上都绕不过他。
赵东云在参考了德法俄日等国的骑兵部队后,尤其是参考了日本在骑兵旅团里配属机枪的编制后,向袁世凯建议了向每个北洋常备军骑兵标都配属一个机枪队。
这里得说一说当今北洋常备军军的骑兵编制了,现在的北洋常备编制和后世人们所熟知的三十六镇时期的清末新军编制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有着极大差别的。
比如说炮兵方面,北洋常备军的一个炮兵营是十六门火炮,不过以后清末新军时期的一个炮兵营却是十八门火炮。
骑兵也是如此,后世清末新军编制里的骑兵一个标才三个营一千一百多人,而现在常备军时期的一个骑兵标则是四个营一千三百多人。
实际上,北洋新军内的骑兵标编制是太大的,西方列强的一个骑兵团一般在五六百人左右,然而北洋新军的一个骑兵标人数却是高达一千多人,基本上是西方骑兵团的两倍。
这里头的主要因素是有两个,一个是受到传统军事概念的影响,哪怕是接受了近代化军事教育的北洋军官们,依旧认为骑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