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北宋闲王》-第6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虽然赵颜的做法不合礼制,但是看到他高兴的样子,曹颖也就由着他胡来,对于薛宁儿怀孕这件事,曹颖刚开始时还有些吃醋,不过幸好她对此早有心理准备,而且这个孩子出生后,也要叫自已母亲,所以她也很快就摆正了心态,亲自叮嘱厨房给薛宁儿准备一些怀孕时的食物,另外她心中也在想,若是日后自已怀孕的话,也不知道赵颜会不会像今天这么高兴?

        欢腾的一天结束后,赵颜发现自已苦逼的日子再次来临,正所谓新婚燕尔,这一个多月以来,他每天晚上都能抱着薛宁儿睡,但是现在薛宁儿怀孕,结果曹颖就下了死命令,赵颜绝对不能再碰对方一下,结果他只好再次回到原来的单身生活。

        不过在睡觉之前,赵颜却忽然跑到曹颖的房间,结果把曹颖吓了一跳,以为赵颜想做什么,但没想到赵颜开口的第一句话却说道:“娘子,我不想去辽国了!”

        “为什么?”曹颖有些不解的问道。

        “我想陪着宁儿,等她平平安安的生下孩子,否则我不放心。”赵颜一脸严肃的道,对于一个第一次要做父亲的人来说,他现在心中满是患得患失的感觉,让他一下子离家几个月,实在是一件强人所难的事情。

        不过曹颖听到这里却是无奈的苦笑一声,当下开口劝道:“夫君,女人怀孕要十个月,现在宁儿妹妹的身孕还不到一个月,就算夫君去辽国三四个月,回来后依然可以陪着宁儿妹妹生产,再说家里有我和二姐她们照顾,绝对不会出问题的。”

        “可……可是我还是不放心,明天我去找爹爹求情,这次就不去了。”赵颜还是有些不放心的道,他是一个顾家的男人,对于他来说,什么国家大事都不如自已的老婆孩子重要,现在自已的孩子要出生,他自然得在家里守着。

        “夫君,您可千万别去求爹爹!”曹颖再次哭笑不得的道,“说句夫君不爱听的,若这次是我怀孕,夫君去求爹爹不去辽国也算是情有可原,但这次却是宁儿怀孕,在别人家里,一个小小的侍妾根本不算什么,生下来的孩子也不受人重视,也只有夫君您才会把宁儿她们母女捧在手心里,若是您拿这个理由去向爹爹求情,恐怕只会被爹爹臭骂一顿。”

        “咦?宁儿才怀孕不到一个月,你怎么知道她怀的是个女孩?”赵颜立刻抓住曹颖最后话中的“母女”这个词不放追问道。

        “哼,当然是个女孩,只有我这个正妻才能生男孩,所以宁儿肚子里肯定是个女孩!”曹颖一脸醋劲的坚持道,虽然她已经接受了薛宁儿抢先怀孕的事,但是在生男生女这件事上,却还是无法释怀,现在孩子还没出生,她就已经认定薛宁儿生的肯定是个女孩了。

        “你这就没有道理了,生男生女都有一半的机率,而且从怀孕的那一刻起,孩子的性别就已经决定了,说不定宁儿肚子里的小家伙是个带把的,到时你就等着做大母吧!”赵颜笑呵呵的反驳道,他其实挺喜欢看曹颖这种吃醋的样子,因为这时的曹颖才最真实。

        “我不管什么机率不机率的,反正宁儿肚子里的肯定是个女孩,只有我这个王妃才能生儿子!”曹颖再次蛮不讲理的坚持道,也只有在赵颜面前,她才会放下平时的面具,可以随便的耍自已的小性子,因为她知道赵颜绝对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而生气。

        果然,只见赵颜听到这里露出一幅被你打败了的表情,立刻表示投降道:“好好好!宁儿这次就生女儿,以后王府的长子留给你来生。”

        说到这里时,只见赵颜嘿嘿一笑道:“不过娘子你要知道,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女孩,相比调皮捣蛋的儿子,还是斯文秀气的女儿好,就像咱们那位伯父汝南郡王一样,虽然有不少儿子,但最喜欢的却是咱们的堂姐赵英宁。”

        对于赵颜的话,曹颖却显得不屑一顾道:“我管你喜欢儿子女儿?反正我就喜欢儿子,而且女儿再好,难不成你还准备让女儿继承爵位吗?”

        曹颖的最后一句话直接让赵颜哑口无言,看来吃醋的女人还真是不可理喻,不过赵颜也并不是好苦的,当下只见他忽然露出一个【创建和谐家园】的笑容,走过来揽住曹颖的纤腰道:“既然娘子如此想要儿子,那不如今天晚上我们就努力一下,说不定可以一举得男呢?”

        “呀!要死了你!”赵颜的话一出口,立刻让曹颖羞的满面通红,一双粉拳在他胸口捶了几下,然后就把他推出了房门,并且“呯”的一声把房门关的死死的。

        “喂!娘子你快开开门啊,刚才不是你说想要个儿子吗?”赵颜故意在外面边拍门边大声喊道,结果房间外面的觅雪等侍女听到后,全都一个个震惊的看着赵颜,猜测着他们夫妻二人刚才在里面在讨论什么事情?

        房间里的曹颖听到外面赵颜的喊话,一时间更是羞的无地自容,恨不得冲出去直接把赵颜的嘴堵上,可惜却没有这个勇气,最后直到赵颜喊了一会离开后,她才敢轻轻的打开房门,露出一条缝向外看,结果当看到觅雪她们异样的目光时,再次羞窘无比,“呯”的一声又把门给关上了。

      第二百零四章 使团启程

        几天之后,开封城的旧曹门外,赵曙带着文武百官为颍王赵顼一行人出使辽国送行,这次应该算是大宋近年来规格最高的出使队伍,队伍中不但有赵顼这个正使,另外还有广阳郡王赵颜等两位副使,随同出使的人数更是达到两千多人,当然大部分都是护卫,但也足够显示出大宋对这次出使的重视了。

        “顼儿、颜儿,你们两兄弟这次出使辽国,除了给耶律洪基贺寿之外,也要多看多想,认真观察辽国内部的一切情况,但切记千万不要擅自插手辽国的内部事务!”赵曙看着站在自已面前的两个儿子,一脸语重心长的叮嘱道。

        “儿臣谨遵教诲!”赵顼和赵颜一起向赵曙躬身施礼道,其实这些话赵曙在宫中时就已经叮嘱他们很多遍了,但是离别之际,赵曙却再次叮嘱他们,看来他对于两个儿子去辽国这件事,也不是特别的放心,不过他毕竟是一国之君,这时候个人的感情都只能放在后面,一切都要以国事为重。

        “陛下,吉时已到,使团要启程了!”正在这时,韩琦上前向赵曙提醒道。古人出行都要选个吉日,使团出行这么大的事情,不但要选定吉日,而且连出行的时辰都要计算在内,若是误了时辰,甚至可能要换个日子再出行。

        赵曙抬头看了看天色,也知道不能再和两个儿子这么说下去了,于是就命令使团启程,然后与赵顼、赵颜两人挥手告别,直到整个使团走出去数里,赵曙这才叹了口气,带着庞大的送行队伍回到了城内。

        使团中的赵颜并没有像其它人那样频频回头,因为今天早上他就已经叮嘱过曹颖和薛宁儿她们,让她们不要为自已送行,免得他不舍得离开,对此曹颖她们都答应了,只是赵颜在出门时,却被曹颖她们送过了上水庄,一直等到赵颜都快到城门了,回头看时还发现曹颖她们依然没有回去。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曹颖她们并不在送行的队伍中,至少赵颜刚才没有看到他们。

        “三弟,你在想什么,怎么一脸不高兴的样子?”这时赵顼骑着马凑到赵颜旁边道,相比之下,他现在却十分高兴,一来这是他成年后第一次担当如此重任,另外他对辽国也向往以久,当然这种向往可没安什么好心,他想亲眼见一见这个大宋最大的敌人是什么样子,只有亲眼目睹过辽国的情况,以后才能想到对付它的办法。

        对于赵顼的兴奋,赵颜却是白了他一眼,然后实话实说道:“我新纳的小妾在几天前刚刚查出怀孕了,这可是我的第一个孩子,本想在家陪着她一直到生产的,可没想到却要陪着大哥你们去辽国,你说我能高兴吗?”

        听到赵颜竟然因为这种“小事”而不开心,赵顼立刻哈哈大笑道:“男儿志在四方,三弟你有子嗣虽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与出使辽国这种大事相比,还是不值一提,而且咱们也只是去几个月就回来,到时应该可以赶上你的孩子出生的。”

        赵顼的话音刚落,就见旁边一个长脸的青年官员也笑着凑上来道:“颍王殿下有所不知,郡王新纳的小妾可不简单,正是之前号称东京第二行首的薛宁儿,现在东京城的许多纨绔子弟和文人士子都在嫉妒郡王,而且郡王纳了薛宁儿还不到两个月,平时有美人在怀,自然不舍得离开啊!”

        这个说话的青年官员也是赵颜的老熟人,同时也是赵颜的部下,那就是在军器监中担任军器丞的苏轼,他这次也和赵颜一样,都是使团的副使,甚至他去辽国的原因也和赵颜差不多,因为耶律洪基喜欢诗词,所以每次出使辽国,都要有一个精通诗词的官员,这次刚好选中了虽然年轻,但却才华横溢的苏轼随行。

        “哈哈哈~原来如此,我说三弟怎么无精打采的,原来是舍不得家中的温柔乡啊!”赵顼听到苏轼的解说,当下也是大笑着道,对于薛宁儿,他以前也听说过,不过他平时忙的要命,根本没有时间理会这些风花雪月,更没有见过对方,但是想到薛宁儿那么大的名气,估计容貌和才学肯定都是上上之选,难怪自已的弟弟舍不得离开。

        对于苏轼的赵顼的误会,赵颜只得无奈的摇了摇头,连解释都懒的解释,或者说没办法解释,对于赵顼和苏轼这样的大丈夫来说,家庭只是自已事业的附庸,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因为家庭而放弃事业,但是赵颜却完全不同,他是个一切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可以说他和赵顼、苏轼的世界观、生活观完全不同,所以就算是他想解释,恐怕赵顼他们也无法理解,特别是像苏轼这种喜欢把小妾送人的家伙,在家庭观念上赵颜更是和他无话可说。

        “大哥,那个耶律洪基是个什么样的人,咱们这次给他去贺寿,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赵颜这时直接把话题岔到他们出使这件事上道。

        听到赵颜问起这件事,赵顼立刻收起玩笑的心态,有些严肃的道:“说起这个耶律洪基,他的确是个很有才华的人,精通音律,善于书画,爱好诗赋,本人也经常作诗赐给臣下,而且还以臣子为诗友,可以说颇有雅风,但同时他又沉迷于酒色,经常不理朝政,再加上笃信佛教,广印佛经和建筑寺塔,劳民伤财之极,这几年辽国国力一直在下降,可以说全拜耶律洪基之赐,不过这对我们大宋来说,却是一件大好事。”

        “颍王殿下说的不错,耶律洪基此人若是生在普通人家,必然可以成为柳三变那样的大才子,可惜他却错生在帝王家,每日里饮酒作乐不思朝政,辽国有这样的皇帝,必然会衰败下去,实乃我大宋之福啊!”这时苏轼也开口道,他对于耶律洪基的看法也与赵顼完全一致。

        赵颜听到这里也点了点头,不过紧接着他又有些鄙视的看了赵顼一眼,因为北宋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宋徽宗赵佶就是赵顼的儿子,现在他说人家耶律洪基不务正业,可是他儿子赵佶比耶律洪基更加的不堪,整天除了喝酒写字【创建和谐家园】外,就没干过什么正事,结果不但国内爆发了宋江、方腊起义,对外更是一败涂地,最后直接被金国灭了,自已也落得个克死异乡的下场,只剩下南宋小朝廷苟延残喘,所以赵佶还不如人家耶律洪基,至少耶律洪基没把祖宗的基业给丢了。

        三个人边走边聊辽国的情况,辽国的历史在后世虽然有些记载,但是因为金国灭辽之后,把辽国的很多历史文献都给焚毁了,甚至连本来庞大的契丹族也神秘的消失了,结果就导致后世对辽国的记载并不是很多,赵颜接触的就更少了,最多只是对耶律洪基和耶律重元等重要人物的生平有些了解,但是对于辽国的风土人情就很少知道了,幸好无论是赵顼还是苏轼,都对辽国有不少了解,赵颜也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关于辽国的情报。

        “颍王殿下,现在已经离京十里,请两位殿下和苏副使下马乘车!”正在赵颜他们三人说话之时,忽然又有一个熟人上前开口道,正是赵曙身边的大情报头子黄五德,使团和间谍向来是不分彼此,每次大宋派出使团去辽国,也是收集情报的好时机,特别是这次还有赵顼和赵颜两位皇子,所以赵曙特意把黄五德也给派来了。

        听到黄五德的话,赵顼当下也点了点头,赵颜则是对他笑着打了个招呼,然后与苏轼一起下马,刚才出城时之所以骑马,是为了看起来更威武一些,但是去辽国路途遥远,若是让赵顼他们三人天天骑马的话,绝对能把人累死,所以只要离开东京,他们就会改乘马车。

        其实不仅仅是赵顼和赵颜三人,使团里的其它文职人员也全都改乘马车,只剩下那些禁军护卫中的将领骑马而行,至于那些普通的禁军士卒,就只能靠着两条腿跑步前进,这也是没办法的话,谁让大宋的马匹奇缺,除了西军和河北军有少量的骑兵外,京城禁军中也只有将领才有马匹代步。

        等到晚上的时候,赵颜他们终于赶到东京城东边的一个小城中的驿站休息,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几乎全都是在赶路中度过的,幸好他们的行程事先都经过严密的安排,每天前进多少,在哪个驿站休息事先都计划好了,再加上使团又有禁军护卫,因此一路上也没有什么不开眼的家伙阻拦,可以说十分的顺利。

        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赵颜他们的使团终于来到大宋距离辽国最近的瀛州,这个瀛州并不是传说中海上的那个瀛州,而是大宋河北路治下的一个州,本来是隋唐时期的河间郡,现在被大宋和辽国一分为二,大宋占据的地方称为瀛州,后来又被宋徽宗改成河间府。

        当赵颜他们的使团赶到瀛州时,当地的官员全都赶来迎接,这种事情一向都是由赵顼应付,赵颜只需要跟在他后面点头微笑就行了,不过也就在这时,赵颜忽然在迎接自已的官员中看到一个人,当下有些奇怪的自语道:“他怎么在这里?”

      第二百零五章 交河县令张载

        苏轼也站在赵颜的旁边,同时也听到了他自语的话,当下顺着赵颜的目光看去,结果立刻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因为他看到原来在京城的好友张载竟然穿着官服站在那里,这让苏轼立刻想到,去年那次西园雅集后,张载忽然被任命为交河县令,于是就匆匆上任而去,当时还是他和李公麟等人为他送行,而交河县就是瀛州下属的一个县。

        想到这里,苏轼立刻笑着对赵颜解释了一下张载出任交河县令的事,然后拉着赵颜上前与张载打招呼道:“子厚兄,上次东京一别,本以为会数年难以相见,没想到还不到半年,我们竟然又在这里相见了。”

        张载昨天就接到消息,今天早上赶到瀛州城准备迎接使团,不过他只知道使团的正使由颍王赵顼担任,但却万万没想到赵颜和苏轼这两个老熟人也在使团中,看到苏轼时也不禁大笑道:“子瞻兄你竟然也要去辽国,以子瞻兄之才,定然可以扬名于大辽!”

        张载与苏轼说完后,立刻向赵颜行了一礼道:“上次西园雅集一别,下官本想去郡王府上拜望,但刚巧被朝廷指派到瀛州这里为官,这让下官也一直颇为遗憾,没想到竟然在这里又遇到了郡王。”

        “哈哈,上次与子厚兄一别,本王也颇为想念,我也没想到竟然在这里又与子厚兄相遇,看来咱们还真是有缘啊!”赵颜说这些话实在有些亏心,上次西园雅集结束后,张载虽然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在那之后,他就把张载这个人抛在脑后,若不是今天在这里遇上,恐怕他一辈子都不会想起来对方。

        赵颜和苏轼虽然是副使,但迎接他们的官员大都被赵顼吸引了过去,因此他们两人也没什么事,就和张载聊了起来,特别是对于他担任县令的交河县,更是引起了赵颜的兴趣,因为这个交河县就位于瀛州的最北边,越过县境就是宋辽两国之间的缓冲区,再往北就是辽国。

        张载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交河县的情况,赵颜刚想问一下辽国军队打草谷的事,但这时赵顼已经和瀛州的官员寒暄完毕,赵颜也不好再和张载多说,先是去了驿站休息了一下,顺便洗个澡换身衣服,然后又和平时一样,去赴当地官员为他们举行的酒宴,这种官场上的迎来送往早已经形成俗例,基本上不可能再改变了。

        因为瀛州这里已经是大宋与辽国的边境,再加上赵颜他们这一路走来也十分的辛苦,所以按照原来的计划,他们将在瀛州休整几天,同时派人通知辽国,等到辽国前来迎接的军队到来后,赵颜他们才会再次上路。

        赵颜穿越到大宋后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锻炼,再加上正处于青春期,正是精力最旺盛的年纪,所以他仅仅在驿站里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就精神抖擞的起来了,吃过早饭后就拉着苏轼出了瀛州城,然后去交河县拜访张载,同时也向张载打听一下对面辽国的情况。

        不过当赵颜他们赶到交河县城时,却没想到扑了个空,张载竟然不在这里,问了衙役才知道,原来张载出城处理事情了,本来赵颜打算到城外去找张载的,但却被苏轼劝住,毕竟交河县北边就是辽国,县境内也并不太平,虽然赵颜了护卫,但万一出了什么事情的话,那可就不好办了。赵颜也知道自已的身份实在不好涉险,于是就和苏轼在交河县城里转了起来,一边参观交河县的风物一边等张载回来。

        可能是因为地处宋辽边境的缘故,交河县城修建的极为坚固,城墙比一般的县城要高大的多,而且还驻守着不少士兵,城中的人口倒是不少,特别是南北门都有不少商队进入,使得县城竟然显得十分繁华,一点也不像边境县城。

        “豆腐!又香又软的煎豆腐了,南来北往的客官都尝一尝喽!”一声卖小吃的吆喝声,立刻吸引赵颜和苏轼两人的注意,倒不是说这个卖煎豆腐的有什么特别,而是这时赵颜他们两人忽然发现,交河县城里卖豆腐的真是太多了。

        比如赵颜他们眼前这条大街上,街道两侧满是各种卖豆腐脑、煎豆腐、豆腐干之类的小吃摊,两边的酒店也有不少堂而皇之打出各种豆腐菜的招牌,甚至还有什么百年老豆腐、麻绳豆腐之类专门卖豆腐的店铺,实在让人感到惊讶。

        “子瞻兄,看来交河县这里的豆腐应该很有名,你看那些进城的商队,大都会买一些豆腐吃食边走边吃,咱们不如也找个地方品尝一下如何?”赵颜看到县城中竟然这么多卖豆腐的地方,当下也十分感兴趣的道。

        “哈哈,在下也正有此意!”苏轼本来就是一个喜欢品尝美食的人,对于交河县的特产豆腐,他也很想品尝一下。

        当下赵颜他们找了一间比较大的酒楼,因为现在还不是饭点,所以酒楼里的客人不多,赵颜他们在二楼找个靠窗的好位置坐下,伙计立刻上前招呼道:“两位客官要吃什么?”

        “店家,刚才我们一进城,就发现城中卖豆腐吃食的特别多,是不是你们这里的豆腐特别有名?”赵颜没急着点菜,而是笑着对伙计打听道。

        “客官猜的不错,我们交河县的豆腐那可是一绝,在附近几个州府都是十分的有名,甚至连瀛州城里的大酒楼都要从我们这里订豆腐,南来北往的客商从县城经过时,也都要品尝一下交河豆腐再走,两位客官不如也品尝一下小店的几种特色豆腐如何?”这个伙计很会说话,介绍完县城的情况后又顺便推销了一下自已店里的菜。

        “哈哈,那就把你们店里的特色豆腐都送上来一份,我们也尝一尝与别的豆腐有什么不同!”赵颜听到这里也是大笑道,伙计也看出眼前这两人身份不一般,高兴的吆喝一声,转身就去报菜,结果不一会的功夫,就送上来一桌以豆腐为主料的菜肴。

        当下赵颜和苏轼拿起筷子尝了尝,结果发现桌上的菜虽然做法不同,但是所有豆腐都是细腻柔滑,不但口感极好,而且豆腐中也没有其它地方带着那一丝苦涩味,反而有一股淡淡的清香,估计这就是交河豆腐出名的原因了。

        “不错不错,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交河这里的豆腐的确不错,无论是东京城还是我老家那边,都没有这么美味的豆腐!”苏轼是个嘴刁的人,能够让他开口夸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可知这里的豆腐是如何的美味。

        “子瞻兄,交河县这里已经是大宋的边境了,为何街上还有那么多的商队?”赵颜品尝了几口豆腐,当下又指着街道上的商队问道,刚才他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按说交河县这里除了豆腐外,也并没有其它的特产,但是县城里的商队却着实不少。

        “哈哈,仲学兄怎么忘了,正是因为交河县这里是大宋与辽国的边境,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商队,毕竟大宋和辽国之间的贸易可是十分的兴盛啊!”苏轼听到赵颜的问话哈哈大笑道。仲学是赵颜的字,因为他的身份不便暴露,所以苏轼就以他的字相称。

        赵颜听到这里也立刻恍然大悟,自从当年的檀渊之盟后,大宋虽然要向辽国缴纳岁币,但同时也打通了两国之间的贸易通道,无论是工商业还是农业,大宋都比辽国要强盛的多,所以在两国的贸易中,大宋一直占据着优势地位,每年的贸易收益甚至可以达到岁币的数十倍,因此若仅仅从经济方面来看,檀渊之盟对大宋还是有利的,但是从政治、军事层面来看,却又对大宋极为不利,特别是每年岁币对大宋国民精神的打击,使得宋人在面对辽人时,总感觉矮上一头,这可不是区区金钱就可以买回来的。

        想到这里,赵颜也不由得轻叹了口气,虽然他穿越到大宋还不到一年,但已经处处感觉到辽国对大宋的压制,甚至连他这个皇子也被逼着身不由已,要去辽国为耶律洪基作画,虽然对方表面上是很客气的请他去辽国,但暗中却有威逼之意,这也让赵颜倍感屈辱。

        不过赵颜紧接着又想到辽国内部的情况,特别是耶律重元这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以及耶律乙辛、张孝杰这些玩弄权势的近臣,虽然他现在还没有想好要怎么做,但等到了辽国了解一下情况,总可以从中找出机会,最好能够让耶律重元直接反叛,然后辽国内斗不休,到时他们也就无暇顾及大宋了。

        当然赵颜也知道自已上面的想法有些太过理想了,不过他既然提前知道耶律重元要反叛,那就得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这也算是自已给耶律洪基带去的一大寿礼吧。

        “县老爷回来了!”就在赵颜考虑着这次辽国之行时,忽然听听街上有人高喊道,紧接着只见街上又是一阵喧哗,不一会的功夫,就见从县城北门的方向走来一队人马,其中最前面的板车上,拉着满满一车血淋淋的人头。

      第二百零六章 交河剿匪

        看到大街上推来了一车人头,酒楼上的赵颜和苏轼全都震惊的站了起来,甚至赵颜还以为是辽人杀过来了。不过当他看到车后跟着的全都是宋人,而且街道两侧的百姓非但没有任何惊慌,反而还一脸兴奋的指着那些人头议论纷纷,最后赵颜更是看到张载穿着一身官服骑在马上走来,这让他终于完全放下心来。

        “哎呦,县老爷这是把铁头贼给剿灭了,看来咱们交河县总算要太平了!”正在这时,刚才那个上菜的小伙计凑到窗边向外观看,结果立刻大声赞道,满脸都是兴奋的表情。

        “店家,什么叫铁头贼?”还没等赵颜开口问,就见二楼另外一个桌子上的客人就开口问道,看他的打扮应该也是外地来的客商,而且现在整个二楼也没人吃饭了,全都站起来挤到窗边看外面的热闹呢。

        “嘿嘿,客官有所不知,我们交河县临近辽国,最大的祸患除了每年秋末的辽国打草谷外,还有县境内的几股盗贼,这些盗贼经常趁着官军和乡勇不备之时偷袭村寨,以前每年都有村寨被屠的事发生,从我们这里经过的商队也是提心吊胆,一旦遇到这些盗贼,轻则货物被夺,重则也是性命不保,幸好县老爷来了之后,组织乡勇一连剿灭了大部分的盗贼,只剩下一伙最大的铁头贼,不过今天看这样子,铁头贼也终于被剿灭了,日后我们的日子可就好过多了。”小伙计兴奋的解释道。

        “为什么叫铁头贼,而且店家你怎么肯定车上的人头就是铁头贼的?”这时苏轼也好奇的开口问道,同时心中对张载也更加的佩服,以前在东京时,他就知道张载不但精通儒学,而且对兵法也颇有研究,甚至年轻时还组织过民团准备去夺回被西夏占去的土地,后来还是被范相公劝说,这才弃武从文,但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张载对于兵法更加的精通了,仅仅凭借着县中的乡勇就剿灭了几股盗贼,这可是大政绩啊。

        听到苏轼的问话,只见伙计向他行了一礼回道:“客官您仔细看看车上的人头,摆在最上面的那个大光头的匪号就叫铁头,据说这个铁头以前是个契丹贵族,没人知道他的真名,因为在契丹得罪了贵人,于是就跑到我们这里做盗贼,靠着几个契丹手下拉拢起一批人,有契丹人也有【创建和谐家园】,在交河县一带是无恶不做,光是死在他手里的有就有上百人,他这一死,总算是给以前死在他手里的那些人报仇了。”

        赵颜和苏轼听到这里,扭头看向窗外看去,果然发现车上的人头堆顶上有一颗人头,虽然已经死了,但看看起来依然十分的凶恶,而且头上并没有留头发,若不是伙计指认的话,恐怕赵颜和苏轼也不知道他竟然是契丹人。

        只见张载有队伍推着人头在城中转了一圈,这也是剿匪之后的惯例,一来可以向百姓炫耀一下官府的战功,二来也可以警告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让他们在做坏事之前掂量一下,免得误入歧途。

        等到那车人头从酒楼下面过去后,赵颜和苏轼也立刻下了酒楼,然后到县衙等着张载,结果足足等了将近一个时辰,张载这才带着人回来,见到他们也是一惊,紧接着立刻赔罪道:“本以为郡王和子瞻兄你们会休息几天,没想到你们竟然今天就来了,实在失礼了!”

        “哈哈,若是我们今天不来,就没有机会见到子厚兄车载人头的壮举了,刚才我与子瞻兄见到时,周围百姓可都夸赞子厚兄此举实在是大快人心啊!”赵颜这时大笑着道,对于张载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他也十分的惊讶,毕竟在他的心中,张载一直都是中年书生的形象,但没想到对方竟然文武双全,这样的人才可不多见。

        “郡王谬赞了,保土安民本来就是我等官员的责任,张某也不过是克忠职守罢了!”张载微笑着道,脸上依然还是那种波澜不惊的神色,之前也正是他身上的这种气度,给赵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哈,子厚兄你就不要谦虚了,我和郡王可是等了你好长时间,不如我们找个地方好好的聊一聊,另外我对你是如何剿灭交河县境内的盗贼可是十分的感兴趣,最好是准备几个酒菜,咱们边吃边聊!”苏轼受到父亲苏洵的影响,对于武事也十分感兴趣,现在他急于想知道张载剿灭盗贼的经过,日后若是回到京城,也能为张载扬名。

        对于苏轼的话,张载也哈哈一笑,当下请他和赵颜进到内宅,然后命自已的妻子准备酒菜,然后三人边吃边谈,其实主要还是张载说,因为赵颜也和苏轼一样,很想知道张载剿匪的经过,对此张载也没有拒绝,当下把自已上任后的经历讲了一遍。

        当初张载上任时,交河县并不是赵颜他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虽然县城还是这个县城,但因为交河县境内盗匪横行,不但让交河百姓整日里提心吊胆,更导致往来的客商宁愿绕道周边的县,也都不愿意从交河县经过。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张载上任后的第一要务就是剿匪,只要把盗贼给灭掉了,那么就会吸引商队经过,而只要有商队,那么县中就有税收,同时也可以带动县里商户们的生意,可以说一举数得。

        不过想要剿匪,张载却面临着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手中无兵,虽然交河县中驻扎着一支千余人的河北军,但是这支军队主要是用来在辽国南下打草谷时防守县城的,而且没有上头的命令,张载也无权调动这支军队。

        张载刚开始也向上面请示过几次,希望可以取得县中河北军的领导权,但是上面对他的请求却根本没有理会,在这种情况下,张载只好另想它法,最后就把目光放在了乡勇之上。

        交河县每年都要面临着辽军南下打草谷的危险,平时各地也是盗匪横行,所以为了自保,这里的百姓都会结寨而居,平时寨子里的男人也要进行训练,也就是所谓的乡勇,遇到辽军或盗匪时,这些乡勇就会依寨而守,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等到官兵的救援,从而减少寨子里的损失。

        不过乡勇的组织松散,而且平时都只受各个村寨的头人指挥,张载为了说服这些人村寨可谓是费尽了心机,最后总算是将那些乡勇组织了起来,然后张载亲自训练这些乡勇,并且在去年腊月时一举灭掉了其中的一股盗贼,这才使得他在交河县中声望大增,各个村寨也都对他这位知县心服口服。

        正是有了那些乡勇,张载花费了几个月时间,使得交河县境内的盗贼或死或逃,今天被他杀死的铁头贼那些人已经是县中最后的一股盗贼了,他们平时行踪不定,之前张载几次围剿,都被对方逃了出去,这次他设下一个巧妙的圈套,而且连赵颜他们也被张载利用了。

        昨天张载去瀛州迎接赵颜他们时,故意把消息泄露出去,让贼人误以为他会在瀛州城住一晚,结果几个月都没有开张的铁头贼再也忍耐不住,终于在昨天晚上突袭城外的一个村寨,结果连夜回到交河的张载接到消息后,立刻带着乡勇前去围剿,结果铁头贼没有攻破村寨,反而被张载一举剿灭。

        “好!子厚兄用兵精妙,三国时的诸葛孔明也不过如此!”苏轼听到这里,当下抚掌大笑着赞道,赵颜听到这里也同样是连连点头,感觉张载此人的确不凡,仅靠着一群战斗力不强的乡勇,竟然可以剿灭境内的盗贼,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对于苏轼的夸赞,张载却没有露出任何得意的表情,反而苦笑着摇了摇头道:“子瞻兄不必夸我,这次能够剿灭境内的盗贼,主要还是那些村寨肯出力,乡勇们也愿意效死,这才能够剿灭盗贼,为此还有七十多名乡勇战死,两百多人受伤,虽然为将者不能太过计较伤亡,但是每次想到这些死伤,我都感觉心痛难安!”

        说到这里时,只见张载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另外这些乡勇虽然剿灭了境内的盗贼,但是交河县最大的祸害却还是辽军每年秋末时南下打草谷,那些辽军可比盗贼厉害多了,到时我也不敢让乡勇们与辽军正面作战,恐怕也只能像以前的官员那样,尽量将百姓迁到城中,然后利用县城的城墙和守军抵抗了,但这样一来,城外的百姓恐怕会损失巨大,身为他们的父母官,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被敌人劫掠,实在让人于心难忍啊!”

        听到张载提到辽军南下打草谷,赵颜和苏轼也都是沉默下来,打草谷的事由来已久,大宋高层对此也没有任何办法,虽然耶律洪基以三年不打草谷为条件换取赵颜去辽国一行,但是辽国的信用实在让人不敢相信,所以赵颜也不敢保证辽军今年会不南下。

      第二百零七章 豆腐乳

        “子厚兄,你能不能帮我们介绍一下辽军每年打草谷的情况?”只见赵颜沉默了片刻后,忽然开口问道。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9 2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