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农家小甜妻:腹黑相公宠不停》-第16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林白会做饭是不稀奇,毕竟之前一个人在山洞里住了那么多年,再怎么不会做饭也会了。

      这就是环境造就人。

      吃完饭,林白去找里正,到县里办山头的红契,薛顺也要跟着一起去把竹林的红契办了,这样以后才不会有麻烦。

      薛双双一个人在家里没事,索性跟林白一起回娘家,到时候林白跟她薛顺爹去县里办事,她就在家里陪陈秋娘。

      薛顺家的大门上已经挂上了新锁,是薛贵一早去镇上买来的。

      薛福更是一大早就在众人的注视下,把白米白面猪肉送回薛顺家,薛顺当着众人的面,舀了一碗白米,一碗白面,又割了两斤肉让薛福带回去,说是孝敬薛老头薛老太。

      这么一来,村里众人对薛顺的印象更好了。

      老薛家人送来的锁薛顺肯定不会用。

      他又不是傻,谁知道老薛家人是不是留了备用钥匙,到时候趁他不在,偷偷开门把东西搬空?

      老薛家人连砸锁这样【创建和谐家园】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会偷偷开锁也不是不可能的。

      薛顺打算去县城的时候重新买两把锁,至于老薛家送来的这两把锁,就锁锁家里不重要的木箱。

      薛顺和林白带着各自的白契去找里正,这边薛双双正在和陈秋娘讨论,府试的时候去县城卖荷包套件的事情。

      这几百套荷包套件去年就做好了,一直留在手里就是为了等府试的时候,拿到县里去卖给那些书生,这是薛双双在开始做荷包套件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的销路。

      陈秋娘没想到要到倒里去卖,现在听薛双双这么一说,十分不自信道:“真要到倒里去卖给读书人啊?不如就在清水镇摆个摊子就好了。”

      “清水镇我以前摆着卖荷包绣品的位置就蛮好,说不定还会有老主顾找过去。”

      她是典型的小农思想, 小富即安,十分有局限性。

      但这是环境和时代造成的,薛双双也不会因此看低她。

      但是,荷包放到清水镇摆摊出售,还真不行,别说赚钱,而是一定会亏本。

      薛双双问陈秋娘道:“娘,这些荷包你准备怎么卖?你觉得要卖多少钱一个?”

      第二百五十三章 只是讨个彩头而已

      第二百五十三章 只是讨个彩头而已

      第二百五十三章 只是讨个彩头而已

      陈秋娘答道:“荷包准备卖十五文钱一个,以前不是一直这么卖的吗?我们家的荷包面料好,很多人都争着要买。”

      薛双双看着傻白甜的陈秋娘,再问:“那娘你有没有算过,家里这些荷包的成本是多少钱一个?”

      陈秋娘愣了一下,忽然就呆住了。

      她都忘了,这些荷包上面的花纹,当初是花钱找村里的刘四婶等人扶的,价钱从几文到几十文不止,光是这一项摊下来,一个荷包的成本至少就得好几文钱,这还不算面料针线以及自己缝制荷包的人工。

      陈秋娘这么一想,就开始担心了:“双双,这,这荷包成本这么高,该不会亏本吧?”

      薛双双道:“要是按娘说的,每个荷包只卖十五文,那是要亏本的,不过我们可以把价钱定高点。”

      陈秋娘愕然:“十五钱一个的荷包已经够贵了,价钱再高,哪里还会有人买?”

      “而且有些荷包的形状奇奇怪怪,本身就很难卖出去,还不知道有没有人要。”

      薛双双道:“娘你放心,我说卖得出去就一定能卖出去。”

      “不过我们不能在清水镇摆摊卖荷包,一定要去县里卖,不然就要亏本了。”

      陈秋娘当然不愿意亏本,见薛双双这么说,就道:“那到时候就去县城卖荷包吧。”

      她昨天晚上去了到县城看花灯,一时间对于县里的敬畏之情倒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

      很多事情,人们畏惧一件事,并不是畏惧这件本身,而是因为无知而畏惧。

      薛双双道:“到时候府试的时候,我们把荷包摆在考院的门口卖。”

      陈秋娘一脸不赞同道:“你这孩子就是想一出是一出。”

      “到时候考院里都是读书人,他们忙着准备考试都来不及,谁会闲下来买荷包?”

      薛双双笑道:“肯定有人会买。”

      “娘我跟你说,这些荷包人可不打算一个一个卖,而是一套一套卖,每套荷包的个数,从三个到九个不等。”

      陈秋娘:“……”

      从没听过荷包还能这样卖的。

      薛双双把这些绣好的荷包,按照颜色、形状、花纹、数量开始分组,先把把不同形状的荷包全都分开放好,然后找出数量最少的一种,根据不同的颜色、图案,从其他形状的荷包里,挑出适合的荷包,组成套件。

      组好套件之后,把这些荷包先放在一边,再从剩下的荷包当中,依然找出最少的那种开始组套件。

      就这样,薛双双一共组出三百多套荷包套件,其中九个荷包的套件四组,八个荷包的套件五组,七个荷包套件八组,六个的十一组,五个的九组,四个十三组,三个的最多,有十八组。

      薛双双把这些荷包全都搭配分好之后,指着三个一组的荷包套件对陈秋娘道:“娘,这个福星高照套件,一百零八文钱一套。”

      四个的:“这叫吉祥如意套件,一百六十六文钱一套!”

      五六七个的:“……”

      八个的:“这叫金榜题名套件,八百八十八文钱一套。”

      九个的:“这叫蟾宫折桂套件,九百九十八文钱一套!”

      ³ÂÇïÄïîªÄ¿½áÉ࣬±»ÕâÌì¼ÛºÉ°ü¾ª´ôÁË¡£

      半晌才回来神来,慌慌张张道:“双双,不行的,卖的这么贵,怎么可能会有人买?”

      而且什么金榜题名,蟾宫折桂,要是买了荷包套件的读书人没考中,那岂不是要找她们麻烦?

      陈秋娘胆子小,可不敢冒这样的险。

      薛双双好笑的看着她,说道:“娘,这些荷包套件叫什么名字,对读书人来说,只是讨得彩头而已,他们考不中那是平时读书还不够用功,怎么能怪到荷包头上?”

      陈秋娘还是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不能这么做,这是骗人家的钱吗?”

      薛双双道:“娘,我们把荷包摆在那里,明码标价,愿意买的人来买,不愿意买的人我们又不是非拉着别人买荷包不可,怎么就是骗人呢?”

      陈秋娘道:“反正,反正那么什么金榜题名,蟾宫折桂,都是哄的,又不是说买了一定会考中,那还不是骗人是什么?”

      陈秋娘的性子是真的纯良,这种人是不适合做生意的。

      薛双双笑了笑,对陈秋娘道:“娘,那照你这么说,那叫状元楼的客栈,要是读书人住进去没考中状元,那就是欺骗喽?”

      陈秋娘:“……”

      论口齿伶俐,她怎么可能是薛双双的对手,一下子就被说得哑口无言。

      薛双双道:“娘,我们的荷包套件叫什么名字,就跟状元楼一样,都只是个名字而已。”

      陈秋娘不作声了,开始跟薛双双一起,给这些组好的荷包套件做最后的包装。

      三个四个五个的套件没有包装,谁买了要么当场挂上,要么直接提着走。

      六个七个的套件,薛双双让陈秋娘缝了个小巧的收纳袋,把它们装在里面,袋口的绳子往两边一拉,绑个好看的结,当真是让人赏心悦目。

      至于八个九个的套件,薛双双让人做了木盒来装。

      任何东西都需要包装,一个的包装,能让商品价值无限增加。

      那两种八个九个的荷包套件之所以价格那么高,也跟包装有关系,而且做这样一个盒子的本钱也要二十文。

      薛双双和陈秋娘在整理荷包的时候,薛顺、林白两个跟王方木一起已经到了县衙。

      所谓红契,即是在交易后向官府上交契税,由官府在契尾加盖红色钤章,即为红契。

      红契受官府保护。

      薛顺买块小竹林倒还好,白溪村的小竹林,到县衙按规矩交契税,改红章就可以,县衙一般不会多刁难。

      但是林白买下的那个山头就太打眼了。

      而且山头的归属并不属于白溪村,而是属于丰阳县的,虽然说王方木已经先替林白拟了白契,可如果县里有人要使绊子的话,白契也是不作数的。

      并且一般买得起山头且又愿意买山头的,不是大地主就是有钱员外,县衙的人已经习惯了他们用钱开路,比如说交契税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的向他们多要点钱,少上点账,这样就有一笔外快进账。

      王方木把这个情况跟林白说了一遍,最后叮嘱道:“反正你记着, 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得罪官差。”

      王方木这是在为他着想,林白也不是不识好歹的人,立即点头应下:“谢谢里正大叔,我自己会小心的。”

      几人说着话,已经来到县衙里面。

      薛顺那四五亩竹林,交了一百五十文钱的契税,很快就有人在契约后面盖了个章,然后交还给薛顺。

      接下来就是林白。

      他在王方木的示意下,把山头的白契递了过去。

      第二百五十四章 这是打发叫花子吗?

      第二百五十四章 这是打发叫花子吗?

      第二百五十四章 这是打发叫花子吗?

      县衙里办事的文书一开始看到一张山头的地契时,无疑是惊喜的,能买得起山头的人出手都不会小气,每次有这样的人出现,他都能发一笔小财。

      所以,这位在县衙工作的文书,此时看向林白的目光就跟在看银子似的,带着笑意,嘴里飞快说道:“荒山四百六十亩,每亩地价二两半,总计一千一百五十两。”

      王方木上前,把一千一百五十两银票交给文书:“官爷,这是卖山的银票,请您清点。”

      文书接过王方木递来的银票,一张一张清点起来,点完之后愣了一下,看了王方木和林白一眼,慢条斯理道:“这银票的数目好像不对。”

      村里第一次卖山头,所以王方木根本不知道,以往其他人买山头办红契的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会在上交卖山头银票的时候,多加一张银票放在其中,金额依据山头大小,五十两到一百两不等,算作这些县衙办事人员的辛苦费。

      所以现在,县衙这个办事的文书发现王方木交上来的银票,竟然刚好一千一百五十两银票的时候,当场就不高兴了。

      可这要辛苦费却不能摆在明面上来说,只好说数目不对,让王方木和林白两人自行体会。

      可问题是王方木和林白两个都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王方木听他这么一说,当真以为银票数目不对,那可都是五十两、一百两的大额银票,真要丢了一张,把他卖了都赔不起。

      王方木一下子就慌了,哆嗦着把银票拿回来,说道:“我数数,我全放一起了,难道从家里出来的漏拿了?”

      他边说,一边数起手里的银票了。

      县衙的文书看他这个样子,脸色稍为好看些,还好,还不是那么无可救药。

      四百多亩的山地,大方一点的就该给一百两银子的辛苦钱,哪怕再小气的买主,至少也得给五十,不能再少了。

      就在他以为王方木会再加一张银票进去,然后再递给他的时候,却见这看上去老实憨厚的中年汉子一把将手里的银票直接递回来,无比耿直道:“我数着是对的,官爷您是不是数错了?要不,您再数一遍?”

      县衙里的文书简直不敢相信,他还没遇过这么一毛不拔的人!

      这真不怪王方木,他知道要送礼的,不然之前也不会提醒林白说办红契什么的至少需要一百多两银子。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8 15: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