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兴宋》-第1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黄娥轻轻摇摇头:“哥哥莫要发怒,环娘素来惹人喜爱,姐妹们这也是无心之语,何必因此责备人。”

        时穿眉头依旧皱着:“你把哥的话告诉她们,让她们改掉这个坏习惯——今后她们如果想过昂起头来过日子,这种玩笑的话,尽量不要说。”

        正说着,李大郎等不及了,他紧着催促:“师傅,这块煤饼似乎干得差不多了,你帮我们演示一下如何点火,哪怕火点不着也没什么,我只想知道这么小的炭炉,怎么用得上这些煤饼。”

        其实时穿定制的小炭炉体积并不小,炉膛内能同时放下四块蜂窝煤饼,但这种小炭炉相对于以家族方式聚居,习惯了大灶的宋人来说,实在过于微小。

        时穿随手用火钳子夹起两块煤饼,放入炉膛中,上面再叠加一块,解释说:“这炉膛很深,可以放两层煤饼,如果只烧个开水,烧个茶,放一块煤饼就够了,但如果要烧火做饭,可以放两层煤饼,总共八块,火头从上层点起,让它烧到下层,这样燃烧的时间久……”

        湿湿的煤饼根本如法点着,时穿也就是给大家演示一下。正说话间,豆腐西施与顾二嫂先后而来。先是豆腐西施,她很有些兴奋,两眼放光,劈头就问:“听说你们已经把茅厕建好了,我过来看一下,你们还要修建什么?”

        时穿点头:“海州雨水多,一下雨,院子里泥水汤汤,我还要把院子用青石板铺设一遍,另外还打算改建一下马棚,安装一个能在地面手动控制的活动天窗。”

        豆腐西施催促:“快领我去看看,一个茅厕你能玩出什么花来?”

        在场的人都在学手艺,没人愿意引豆腐西施去,时穿只好一手抱着环娘,一手牵着黄娥,一边引领着豆腐西施去观看茅厕,一边盯着豆腐西施的脸蛋,问:“李三娘,我看你皮肤总是水嫩嫩的,有什么秘诀?”

        豆腐西施脸一红,啐骂:“时大郎,我看你这些日子教导这些小娘子,以为你是个守礼君子,今日怎么问出这样没羞没臊的浑话来,难道你以为老娘好惹,告诉你,老娘想嫁人都想疯了,你要惹了我,还想记不得往事,把我抛在脑后,休怪我用棒槌打醒你。”

        还是环娘伶俐,她赶紧解释:“李三娘,你误会了,环娘的小手都皴了,哥哥是看你皮肤好,想问问你怎么治手上的裂口,西施姐姐,每天磨豆腐,不也是在水里来回搅和吗,为什么你的手不皴?”

        李三娘得意的回答:“这大约就是‘小宰羊’的好处吧……别叫我西施姐姐,这豆腐西施是城中的浮浪子给我起的绰号,我本姓李,行三。”

        时穿低声嘟囔:“豆浆水似乎没有这个可能,总不能每天打一碗豆浆来让孩子洗手吧,一碗豆浆洗过手后,她要接触好几盆水,能有什么效果……要是有点雪花膏就好了。”

        李三娘赞不绝口的参观完马桶的设备,急急忙忙的跑出院子询问鲁蕴:“鲁老大,你们的匠做班子在官府登记了吗?”

        鲁蕴点点头,屈鑫帮忙解释:“前几天我们已经在官府上了红契,只是现在班子只有我们三个人,徒弟还没有找好呢。”

        屈鑫说完,胆怯的望了一眼师傅。

        豆腐西施点点头:“你们的生意来了,小活,照这个样子给我屋内装一套。”

        正说着,李石发出一声欢呼,他塞了很多柴草在炉膛,几经周折,终于用柴草燃烧的火焰将煤饼烘干,三块煤饼在炉膛里稳稳的燃烧起来,烟筒里冒出的烟不大,淡淡的,几乎看不出来。

        一众女孩欢呼着,有的人去提水壶,有的人端起了炒锅,准备试试这火力炒菜怎么样。顾二嫂正领着小七娘走进来,见到这里热闹赶紧凑了过来。

        豆腐西施低头看了下小炭炉,马上补充:“这样的炉灶,我也来一套……这是谁的生意,怎么想出来的?”

        李大郎赶紧上前表白:“豆腐西施,承惠了,两贯三百文。”

        两千三百个铜板,也就是两千三百块钱,获得一副当代最先进的炉具,这价钱并不贵,现代的顶级煤气灶可不止两千三。

        豆腐西施却嫌这价钱贵,皱着眉头望向时穿,甜腻腻的说:“时大郎,你住在这里我可没亏待你,如今都是你徒弟的生意,你不能打个招呼,让他们给我优惠点?”

        时穿摇头:“不好吧,这是他们第一桩生意,亏了本了不吉利……豆腐西施,你有房有事业,怎么老是斤斤计较几个铜板。”

        “啐,我容易吗,我一个女人独门独户过日子,如果手里不多抓几个钱,外头那些浮浪子还不吃了我……李大郎,你给个优惠价。”

        李大郎得到了时穿撑腰,立刻为难地说:“豆腐娘子,精铁很贵的,这么大一坨铁,我又要花功夫细细打制,两贯三百文已经是【创建和谐家园】了,以后只会卖的比这更高……豆腐娘子就别讨价还价了,我开个张,已经给了你大便宜。”

        豆腐西施还想继续讲价,旁边观察了半天的顾二嫂已经插嘴:“李掌柜,这个铁炉子能缩小不能,如果整体用铜打制,里面放的煤块再小一点,刚好能够烧开一壶水的量就足够了,那真是个好物件——哪怕一个女子也能提着炉子到处走,上面一招呼马上烧水泡茶,文人官宦们一定喜欢这样的风雅。”

        “那就是旅行炉了”,时穿在一旁插嘴:“这倒是个好想法,孤舟蓑笠翁,脚边这样一尊小炉,定能卖出好价钱,李大,记上,我回头给你设计几个花样,你用上好的白铜、黄铜、紫铜,不惜工本的做出来,咱走高档路线。买得起小铜炉的人不在乎这几个钱,人家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李大郎躬身,连忙应承着:“师傅放心,铜片敲打起来比铁件容易,若能卖出价钱来,那可比这铁炉子更挣钱……”

        顾二嫂身边站着顾小七娘,在一旁一直忽闪不停的用大眼睛崇拜地望着时大郎。这些日子来,小七娘每天天亮就过来,跟院中的小娘子们一起听时穿讲课,学了不少东西,时穿也算她的半个老师。

        时穿每天讲两个小时,也即是古代的一个时辰。在头一个小时,时穿主要教姑娘们识字,他用的课本是当时的启蒙书籍《千字文》、《百家姓》,而南宋之后才诞生的《三字经》也被他删去部分宋以后的内容,提前弄了出来,一起编入《女书》作为识字课本。

        而这本《三字经》一出,所有人对时穿的老师资格,再无话可说。《三字经》三字一句,四句一段,共一千多字,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时穿要求姑娘们每天背会八句,一个月的工夫,进步快的姑娘已经能将完整的三字经背诵下来,并能认识其中大多数字,当然,就是她们认不得,学会拼音后,也能据时穿在旁边标注的汉语拼音,朗朗的读出来。

        每日早课的后一个小时,时穿教姑娘们背诵乘法口诀,并举一些家务上的事理,比如给家丁们发月薪,计算自己的绣活收入,来帮助姑娘联系加减乘除运算。有时候,他的三个徒弟会站在一旁旁听,那时,时穿就会随手举一些工程预算上的例子,要求姑娘们计算出盖一堵墙需要多少砖,多少人工费,花费多长时间,以及怎么运用组织学管理学内容,调配人手,分工协作。

        在一个宋代小姑娘看来,传言中凶恶无比的时穿,竟然能知道如此多的东西,讲课中,身边的例子信手拈来,并运用数学的手段一一剖析,让姑娘们恍然大悟——原来,处处留心皆学问,说的就是这个?!

        原来,过日子竟可以这样精细;原来,生活中的那些看似小事,都可以如此规划?!

        在不断的咀嚼知识当中,小姑娘则不断遐思:所谓渊博如海,大约就是这样的吧。

      ¡¡¡¡ÕâÑùµÄÄÐÈË£¬ÒÔ֮Ϊʦ£¬ÈÕÈÕÏà´¦±ãÈç´ËÓÐȤ£¬Á¬Ñ§Ï°¶¼±äµÃÁîÈËÈç´Ë¿ÊÍû£»ÈôÒÔ֮Ϊ·ò£¬ÄÇÓÖ¸ÃÊǺεȵÄì½ì»£¿

        这样想的人当中,最热烈的便是顾小七娘。

        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姑娘们从未接触过。一个月中,即使脑筋迟钝的姑娘,因为时穿举的例子鲜活,完全可以把学堂内容当故事来听。事后,时穿所说的一点一滴都会被她们拿出来回味,越回味越觉得有道理,越觉得有道理越是……崇拜!

        这时代虽然很开放,姑娘们可以随意走出闺门,甚至约会男友,但大多数小姑娘们,因为交通不便利,平常接触过的男人并不多,像时穿这样的,任何事你提个头,他就能说出一番原理和道理来的男子,别说姑娘们以前曾见过,就是传闻当中,她们也不听说过。

        过去的一个月,大多数姑娘们都过得很充实,她们早晨学习两小时后,会聚在一起做针线活,嘁嘁喳喳的聊着家长里短……女人嘛,就喜欢这样聚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的生活,这时候劳作对她们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渐渐的,姑娘们舒缓了心中的压力,开始振发出对未来生活的渴望。

        对这一切,顾小七娘感受弥深。

      第51章 想不挣钱都难

        以前养在深闺里的顾小七,亲生经历了姑娘们整个心理治疗过程,当姑娘们从绝望走向快乐憧憬的时候,小七娘也从一个沉默寡言的女子,变的心境开朗起来——原来,日子可以这样过,原来,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活法。

        啊,连曾经被人拐卖,被人【创建和谐家园】的女子,也能对自己今后的日子有一份期待,对比她们,我虽然美貌不如,或许不得不为了生活嫁人做妾,但我比她们懂得多会的多,爹娘老子呵护我,兄长疼爱我,我应该比她们今后更出息。

        跟女伴们在一起,小七娘越来越自信……可惟独在时穿面前,她所有的自信都被粉碎。

        曾经,小七娘充满信心的向时穿展示自己的茶艺,她那一套被海州城许多茶艺老师称赞过的娴熟手法,并没有获得预期的赞赏,当时穿首次坐在她面前,享受她泡出来的茶……但那杯茶汤他根本没有喝下去,半途中,他借口查看徒弟们的工程进度而离开,从此再也没有坐在小七娘面前。

        这样的男子,我一辈子只能仰望吗?

        小七娘想的入神,感觉到母亲碰了一下她,她赶紧点头,却完全不知道母亲在说什么。

        李大郎听到新点子,目光亮的像饥饿的狼:“顾二嫂放心,如此坚硬的铁块我都能打出形状来,铜炉更没有问题,你那会儿需要,我亲自送到你门上。”

        与此同时,另一边,被挤在一边的时穿思绪又跑题了,他牵着环娘的手,望了望争先恐后组装几家炉灶的小娘子们,情不自禁自语:“整整一个月了啊——现在应该是四月三了。”

        时穿说的是:自己来到这世界,已经一个月了。

        李大郎没听到时穿的感慨,他正跟顾二嫂开始讨价还价,那头的豆腐西施盘算半天,认为时穿讲的也有道理,人家开门第一桩生意,总不能让人亏了本。

        回过神来的豆腐西施先答应着李大郎,说:“大郎,奴家先与你定钱,按你说的那价走,其余的余款吗……找他!”

        转过身来,豆腐西施接上时穿的话题:“没错呀,这眼见的,寒食节要到了,文人学子开始登高赋诗,平民百姓准备更换新火——不过今年出了你们这档子事,恐怕没有多少女子敢于出城……嘻嘻,时大郎,你还别说,你真是一尊佛啊。打从你住在这里,周围的浮浪子路过这条街,总是贴着墙边走,我的豆腐店倒是清净了许多。”

        时穿看着豆腐西施的粉脸,赶紧问:“你的生意没有受影响吧?”

        豆腐西施嘻嘻一笑:“浮浪子偶然来买几碗豆腐,不过是图个新鲜,或者想顺手占个便宜,奴家原不指望靠他们挣大钱。”

        李大郎插不上话,转而与顾二嫂商议,顾二嫂看到一向抠门的豆腐西施都如数付款了,忍了忍,决定也按这个价格走,只是细节上,需要与李大郎敲定,便一遍一遍叮咛自己需要的款式。

        那一头,时穿接着问:“寒食节,也叫清明节吧……得,姑娘们在院子里呆了整整一个月,外面人的好奇心也该淡了吧,等寒时节那天,我领姑娘们去踏春。有哥在,看哪个家伙敢来骚扰。”

        豆腐西施拍手:“有时大郎在,我也歇业一天,跟着去凑个热闹,三月三我没有在庙里烧成香,这次去补上。”

        小七娘拽了拽黄娥,焦急的问:“跟你师傅说一声,我也跟你们同去怎么样?”

        黄娥回瞪了小七娘一眼:“他不是我师傅,他是我哥。”

        黄娥随即转向时穿,继续说:“哥,我们做了一个月绣活,趁寒食节快到了,不如把那些绣好的香囊送到店铺里,也好趁着节气卖个好价钱……嗯,哥,我们时间紧,绣了一个月才出几批活儿,若不赶在节气前加紧做一点,眼下连炭火钱都付不起了。”

        时穿哈哈一笑:“放心,有哥在,一切无忧——香囊,小活,辛辛苦苦做一个挣几个钱,忙活一个月,能攒下多少?咱出去散散心,顺便……哦,如今这节气开什么香花,我们去游玩的时候,顺便多采一些花瓣。我突然想起更好的挣钱办法——看我的!”

        豆腐西施娇笑:“踏春郊游,顺便提篮采花,也是一件雅事……没说的,那天的吃食我来准备。”

        黄娥皱起眉头:“虽然事情过去一个月了,但逢到节日大家不免想起我们的事情,背后难免指指点点——哥哥,我不要出门。”

        时穿低声劝解:“还是出去一下吧,外面的世界,你们总要面对的,这也是一种心理恢复……嗯嗯,瞧环娘手都皴了,我刚才想到一种治疗方法……再说,做绣活来钱太慢,而我想出来的活技,如果做好了,来钱一定很快,独门生意啊,想不挣钱都难。”

        豆腐西施在一旁感慨:“唉,所谓因祸得福,大约就是这样的吧。这些女孩子遇到你,也算有福了,你这人虽然人傻但心好,知道的东西蛮多,不知道什么人有福,能嫁给你这个傻子。”

        豆腐西施在这头唠叨着,李大郎已经跟顾二嫂将好了价钱,鲁蕴也跟师兄弟们商量妥当,过来禀告师傅:“师傅,生意上门了,虽然是小活儿,可我们也想认真点,开张生意嘛,容不得半分马虎……如今徒儿们得回去备料了,师傅还有什么吩咐?”

        时穿想了想:“屈二,让你兄长再帮我烧制一批小瓷瓶,只要拳头大小就可以了……嗯,形状精细点,再给我烧上一些浅碟,碟子的胎越薄越好。还有,你再帮我采购一些硼砂,以及碱面、草木灰……碱面知道吗,就是漂白荨麻的白色粉面,去印染坊问一问,他们都知道。”

        话音刚落,又有人来敲门了,旁边的顾二嫂盈盈而笑,凑趣说:“大郎,今日你这院子可是车水马龙,真一刻不得闲啊……鲁老大,刚才李三娘订的那套茅厕,你给我来三套,就按照李三娘的价钱走。”

        鲁蕴点头答应着,李石蹦跳着过去开门,时穿吩咐鲁蕴:“寒食节我领着大家出去踏春,院子正好空下来,你不妨多雇几个人,把院子的地面铺设一下,留下马棚附近的空地,等你把李三娘的活干完了,我们动手修建。”

        鲁蕴点头答应着,奉上几串铜钱,讨好的说:“师傅,这是刚才李三娘、顾二嫂付的工程订金,你看,你留多少合适?”

        啥?徒弟揽工程,师傅收提成……这样子,行吗?

      第52章 一书出,天下惊

        时穿正迟疑着,黄娥淑女般的看了一眼他们,抢先回答:“留下三成吧,其余的全部归你们。”

      ¡¡¡¡Ê±´©µÍÉùà½à죺¡°¸çÕýÏëÍÑ¿ªÉíÄØ£¬ÄãÊÕʲôǮ£¿¡±

        对面的鲁蕴没听到时穿这句抱怨,他憨笑着,向喜上眉梢的屈鑫说:“师傅好厚道,徒弟们就不客气了。”

        这话一说,时穿就知道有古怪。果然黄娥急着支开这些人,急急说:“你们既然接了生意,就赶紧忙去吧,如今这里的活已经干完了,煤块还要晾晒一阵,我们也要开始做针线活了。”

        黄娥这话明显露出赶人的意思,大家听了,都倒退着开始告辞,李大郎想了想,也拱手而退。

        顾二嫂脚下不动,她的女儿也在这里学习,她有理由留在原地。刚才心中一直懊恼错过什么的顾二嫂,目光灼灼的看着李石又从门外引进一个人——是印书坊老板。

        老板憨笑着:“时大郎,活儿你催得急,但我们紧赶慢赶,总算给你印出来了,瞧,都放在门外马车上,头一辆马车是印出来的三百本书册,后面三辆马车是我们送过来的刻板,只是……”

        时穿没能理解老板的犹豫,黄娥在一旁快嘴快舌的责问:“主管(老板),你是不是多印了很多份?”

        印书坊老板尴尬的摊开手:“先生要得活儿急,我不免有点好奇,便私下里翻看了你们印的书……这一翻看之下,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恰好这松木雕版,一般印个五六百册不成问题,我忍不住多印了点……”

        黄娥逼问:“多了点,多了多少?”

        老板一指门外:“也就是多印了三百套,如今书都在门外的车上,时先生如果不愿意,这三百册多印的书,我不要钱了。”

        黄娥继续与印书店老板争执着,时穿捡起一块雕版查看,发觉这雕版,每块背后都盖着官府的印章,并用朱砂笔标着编号——“版权”一词大约就起源于此,印书坊雕版之后,印完书必须把这些雕版归还作者,由作者保存。

        正像那老板说的,松木板子软,容易雕刻,但也容易磨损,多印了几百套后,板子上的字迹已经模糊,继续印下去,得到的很可能是一张张墨团。

        时穿翻看着雕版,顺着印书坊老板的话反问:“否则的话,怎样?”

        印书坊老板回答:“如果时先生能容许我把多印的书籍发售,那你可以付给我两折的印书价。”

        时穿丢下木板:“早说嘛,早说能让哥省钱,我怎会不答应呢,成交。”

        老板欣喜,连连拱手,黄娥嘟着嘴,抱怨:“哥哥答应的太爽快,时下什么最贵,书本最贵!皇宋每册书都论页卖,咱们的书这么厚,字数又多,单另卖的话,全本书怎么都要三五贯上下。那老板仅仅出了一些纸张,刻了几套印版,便平白得了两千多册书,这可是一份大便宜,哥哥怎么还答应他支付书价的两成。”

        时穿随手拿起一本书,翻看着印书的质量,他总共印了三套书,其中第一套是带标点符号的识字课本——绘图《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合集。与宋代书籍略有不同的是,书中字句都用汉语拼音注解、注释过的。

        另一套书是《家庭经营术》,书中首先讲的是一些算账、记账的诀窍,其中略略提到了收支两本账、会计与出纳分离等基础会计学理论,以及一些简单的生财、生息手段,商业店铺及农庄管理技巧,等等。

        第三本书书名为《家务百问》,是用一些古代寓言与小故事,讲述家务事的处理技巧,比如炉子怎么生活,饭菜如何烹饪,饮食禁忌等等。其中也包含了大家族内人际相处的技巧……除此之外,就是些具体家务的原理以及工作方法——这本书基本上属于现代《情商学》与《常识》的混合体。

        这三套书总共七册,除了识字课本是上中下三册外,其余书籍都是上下两册,合计两千一百多本。书编得很粗略,里面的内容也只是一些粗略的常识与方【创建和谐家园】——毕竟是一种仓促出笼的应急版本,然而,书店老板翻看了这本书之后,却觉得很有味道。听说这套书是给女孩子识字读书用的,特意在书前面加了两个字:《女书》。

        于是这三套书成了《女书之三字经》、《女书之家务百问》、《女书之家务经营法》。

        宋代出版业发达,据说清朝的时候编录古代书目,只准三万余册书流传,其余的书则一把焚毁,现代有学者感慨说:三万多册书,还不如两宋每年出版书籍的百分之一。在大宋这个时代,基本上什么都能写入书中出版,连市井百态,甚至某座城市有什么著名小吃,都能写成专辑。

        然而,即使是这样,在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维惯性下,有人肯专门给女人编一本书,教会女人一些基本的判断能力……在愚民体制下,这却是绝无仅有的。

        大宋是一个市民阶层崛起的时代,在这个享乐主义盛行的年月里,有钱有闲却没有什么消遣的人很多,他们当中有男有女——在这个女人拥有财产权的年代,基本上男人的钱袋子都是女人掌管。女人嘛,她们心爱起来,仅仅一个攀比心理就会让她们不惜一切代价——遗憾的是:这年代,供女人心爱的消遣并不多,包括书籍也是。

        故此,印书坊老板看到这几套独特的书籍,立刻两眼溜圆。不说别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光是为了教育子女,父母也会打破头争抢这样的书籍。便是女人买给自己看,有这本事也能将来选个好丈夫,不是吗?顾二嫂不惜千金教养女儿,为的什么?平民小户的人请不了学问高深的大儒,买这样一套书去,不是把大儒请回家去了吗?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1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