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八零年代女首富》-第2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原本她们以为小面额钞票居多,毕竟猪油渣三毛钱一搪瓷缸。

        结果把钱都倒出来之后,周秋萍才发现10块钱的大面额最多。一屋子床单被面的价值不是开玩笑。

        她每数100张,就拿剪得细细的橡皮筋扎一道。等到10块钱的钞票数完以后,她面前一捆一捆的钱已经聚集了12捆,那就是12,000。

        周高氏倒吸一口凉气,来回又数了几遍:“这么多啊?”

        周秋萍倒是镇定:“货款就20万呢,12,000不算什么。”

        她的目标转向了5块钱。这部分钱的数量比10块钱更多,因为不少人囤油渣时,一次就买5块钱的。

        等数完这部分钞票,周秋萍又用出去16根橡皮筋,加上多出来的58张,就是8290块钱。加上之前的部分,光今天的流水额就超过了2万块。

        剩下林林总总一块钱两块钱的钞票,以及五毛两毛一毛的毛票,合在一起是1132块6毛。

        母女俩又重复清点了一次,周秋萍拿着计算器再度核算,最终认定了这个结果。

        两人面面相觑,俱都长长的嘘出一口气。

        今天打开的宿舍门,是囤货最少的一间。等到明天,这个数字可以翻倍。

        周高氏喃喃自语:“我还从没看到过这么多钱呢。”

        2万多块钱的钞票啊,就这么摆在凉席上,堆的跟小山似的。看着这么多钱,她心脏跳的跟怀里揣了只兔子似的。

        周秋萍同样两眼发直。1988年,一晚上的流水达到2万,是多么惊人到恐怖的数字。

        她感觉自己明天去信用合作社存钱都得小心翼翼。

        周高氏开始掰着手指头算:“一条床单挣十二块,被套是10块,沙发套和窗帘各是8块钱,那今天挣了?”

        作为一个不识字上扫盲班时就忙着做鞋底的30年代人,这道题已经超纲。

        周秋萍摇头,声音发飘:“不能这么算。我包圆了仓库,最后经典的时候算的是大致的虚数。我估计纯利润大概是本金的1.5倍到两倍。”

        也就是说20万块钱的货,最后刨去货款,她到手的门是30~40万。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啊,利润翻了一倍都不止。

        周高氏眼睛发直,声音颤抖,轻的几乎让人听不清:“这么多钱啊?”

        周秋萍笑了,调侃了阿妈一句:“也就是卖10个月的猪油渣。”

        这么一类比,周高氏瞬间人间清醒。那也没什么了不起,一年可有12个月呢,比这更多。

        母女俩坐在席子上,半晌都没再吭声。还是躺在床上已经睡着的青青想要尿尿,才惊动了怔愣的大人。

        周秋萍赶紧牵着女儿去上厕所。等回来以后,她又叹气:“今晚澡都没给她们洗。”

        一晚上她们就忙得没歇过。

        周高氏这回居然没抱怨女儿分不清轻重,而是往床上一躺,疲惫地闭上眼睛,只说了两个字:“睡觉!”

        今晚没卖的猪油渣,明天一大早得拖到乡下去卖。等卖完这一车,还能再进一回货。

        周秋萍也打着呵欠,准备关灯睡觉。

        突然间,她眼睛扫到地上的一张硬纸片,捡起来一瞧,顿时奇怪:“哪儿来的国库券?”

        周高氏惊讶:“啥券?国库券?”

        她还没到年老眼花的年纪,看清楚周秋萍手上的东西,愈发疑惑:“这不是新发行的5块钱吗?一个老师拿来买床单的。”

        周秋萍瞬间被气乐了。

        国库券买床单,亏这老师为人师表,还能做出这种事。

        80年代上过班的人,最深恶痛绝的莫过于工资里有一项组成叫国库券。比方说你每个月30块,就能硬塞给你5块钱的国库券。国库券不能流通,只能到期兑换。对于大部分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的,普通家庭而言来说,它的价值形同废纸。

        周高氏看到女儿的脸色,惴惴不安道:“这不是钱吗?是国家发行的哎。”

        周秋萍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只好苦笑:“这钱是硬存着的,你没办法拿出去买东西。除非等到国库券可以自由买卖……”

        话说出口,她猛然反应过来,追问母亲:“阿妈,今年哪一年?”

        周高氏叫她给弄糊涂了:“今年是龙年啊。”

        周秋萍自己已经回过神来,对对对,1988年,今年是1988年,开放国库券市场的1988年。

        她重生之前,手机曾经给她推送过一篇文章,是悼念民间股神杨百万的。

        周秋萍从头看到尾,感觉这个人是不是股神要两说。不过他在1988年倒卖国国券成为百万富翁,却是件真事,当时闹得动静很大。

        红旗下第一波吃金融投资红利的就是1988年的国库券。

        周秋萍伸手按住胸口,似乎这样就能阻止心脏真的从胸腔里窜出来。

        倒卖国库券,对,这是光明正大的钱生钱。合法的,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投资方式。

        40万现在看着是不少,但如果想开家上规模的店,正经将生意做出样子来,40万其实根本不够用。她还需要更多的钱。

        继续倒卖猪油渣,再攒上一年?不行,这样太慢了,而且进货渠道单一,不确定因素太多,很容易被卡脖子。

        况且冯二强那个【创建和谐家园】还在,她得迅速地强大起来。

        上辈子的惨淡人生告诉她,只有强大到跨入高高在上的阶层,冯二强连碰都碰不到的阶层,她才有可能彻底摆脱这坨烂泥。

        单靠离婚都没用。

        因为他是男人,他曾经是她的丈夫。

        周秋萍当场就下定了决心:“没事,阿妈,你明天指给我看,看到底是谁拿国库券过来的。”

        周高氏也气愤。她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她尊重有文化的先生呀。先生怎么能骗人,实在太过分了。

        “好,睡觉,明天我一定把她揪出来!”

        第二天一早,周秋萍送完孩子去托儿所,连猪油渣都没急着卖,先去信用合作社存钱。

        听说她的来意后,合作社的主任都亲自出来招待她了。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周秋萍总怀疑这位中年秃顶的领导眼睛饱含热泪。

        太激动了,主任真的太激动了。从七月底到现在,他们信用社登门的客户全是来取钱的,连5%的定期存款利息都放弃,直接要求取出本金就行。

        这种浪潮愈演愈烈,现在信用社门口每天都排出一条长龙,大家都挥舞着存单急着等拿钱。

        说个政治不正确的话,这跟当年南京政府要溃逃去台湾前,所有人都急着去银行挤兑也差不多了。

        有领导背书,周秋萍第一个得以上柜台办理业务,顺利入存两万一千元。剩下的422元六角钱,阿妈拿去榨油厂进猪油渣了。

        被拦在信用社门口的客户十分气愤,破口大骂信用社走后门。

        主任挺起肚子,板着脸道:“你要存钱的话,现在也能办。这位同志存了……”

        “三百块,我攒了半年凑了三百块。”周秋萍急忙打断信用社领导的话。

        他张嘴两万一说也就说了,会给她带来多【创建和谐家园】烦和危险啊。财帛动人心,要是叫人知道她身上怀揣着两万多块的存单,她出门走不完这条街都可能被人当街抢劫甚至杀了。

        周秋萍做出如释重负的模样:“钱放在家里老怕遭贼,还是存到信用社好,心里踏实。百八十块慢慢来,积少成多。”

        信用社主任回过神来,能一次入存两万多元的,那肯定是生意。而现在信用社九成以上的客户就是普通老百姓。他们进出不了五位数,三位数也是好的。

        “对对对,都把钱放手上多危险,存在信用社多好啊。几百块钱一年也有几十的利息。”

        可惜急着取钱换成东西拿在手上的人谁都懒得搭理他,大家铆足劲儿往前冲。

        郁闷的信用社领导只能回过头试图劝说周秋萍:“你存定期吧,你看一年的利息就好几百块,够……”

        周秋萍毫无兴趣:“不行,这是货款,我马上就要拿给厂里的。对了,主任,我问一声,国库券能存银行吗?”

        “啊?存银行?”主任瞠目结舌,嘴巴张了半天才找回自己的舌头,“国库券就相当于存单,已经存过了啊。”

        “我是觉得这种存单有点多,怕丢了,想把五块十块的换成一百块。”

        主任立刻积极推销:“你要大面额的,买就是了。我跟你说,现在国库券的利率15%呢,你两万块钱换成国库券,利息都三千了。”

        周秋萍赶紧喊停:“我不要,我拿国库券给人当货款,人家不跟我拼命才怪。”

        她不死心,又追问信用社有没有可以租用给私人的保管柜。结果还是否定。现在不提供这种服务。

        周秋萍只能拿着存单走人。

        她要在宁安县收购国库券,但她不会在银行买。1988年8月的宁安,实物价值>现金>国库券,她拿东西换国库券,要比在银行买便宜的多。

      第35章 小面额变成大面额

        今天床单被面的生意比昨天更火爆。

        中午周秋萍又从榨油厂拖油渣去小区卖时, 就看到有人聚集在校门口排队,门卫扯着嗓子喊:“挤啥啊,当学校是公园, 谁想逛就逛?都等着。”

        周秋萍假装没看见, 骑着三轮车继续去商场门口卖油渣。

        一直到傍晚去托儿所接了孩子,周秋萍还带大女儿上黄秀琴那儿吃了大骨头汤面, 又给小女儿喂了奶粉, 她才打包自己下厨做的鸡蛋炒面往回走。

        没到校门口,她瞧见阿妈骑车朝学校去,赶紧招呼人先停下吃面条。

        “吃饱了再回吧,我们一进去估计连喝水的功夫都没有了。”

        “这么厉害啊,我看昨晚也没多少人。”

        “你自己看吧。”

        一下午的功夫,卫校门口排的长龙都赶上过年前火车站售票窗口了。

        周高氏赶紧加快速度, 三口并作两口干掉搪瓷缸里的鸡蛋白菜炒面, 又喝了一杯绿豆汤, 然后抹着嘴巴跟女儿外孙女一道回宿舍。

        周秋萍搬了桌子拦在打开的宿舍门口充当柜台,防止情绪激动的顾客冲进去抢货。

        事实证明, 她们的决策是英明的。因为接下来的六个小时, 别说吃饭喝水了, 母女俩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到后面,周秋萍都庆幸天热出汗多尿少,不然她能被尿活活憋死。

        她跟阿妈集体忙成陀螺, 连俩小丫头都不得不托付给宿管帮忙照应。报酬是再卖十条被面给宿管。

        买床单的人从宿舍二楼一直排到卫校大门口。卖到后面,甚至有顾客压根不知道买什么。因为他们就是出门乘凉的, 看到有人排队, 赶紧惯性跟上。

        周秋萍无语:“那你还要吗?”

        后面立刻有人接话:“你不买就饶给我, 我拿六条水仙花床单。同志, 我另给你一块钱。”

        谁知这人瞬间改变主意:“买,谁说我不买。三条是吧,我都要了。”

        阿妈立刻拿了三条水仙花床单递过来。

        做完这单生意,再收了两个人的钱,周秋萍数着手上的钞票,抬起头皱眉:“同志,这钱不对啊,你要三条是六十块。这只有五十五。”

        站在桌子外面的女顾客脸上红红,不知道是热的还是羞窘的,却死鸭子嘴硬:“这不是钱啊,新发行的十块钱。”

        “这是国库券,写得清清楚楚,我识字。”周秋萍在对方面色青红相交时,露出微笑,“国库券只能对折用,我昨晚没说明白,您在补十五块钱的国库券吧。”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22: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