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八零年代女首富》-第1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周秋萍笑道:“一年考不上再复读一年呗,兰香还小呢。”她招呼客人,“你先坐会儿,我去打瓶开水。”

        门一关,周高氏就撑不住了,对着自己的子侄辈也交浅言深:“这可怎么办噢?她这疯病是好不了了,愣是发神经。”

        周伟倒没觉得周秋萍是脑壳坏了。相反的,他觉得这女人做事特别有章法。

        进了县城,瞧见周围楼房一排连一排,车子一辆接一辆;他一个大老爷们都犯怵,跟人打招呼也不由自主要缩头。

        周秋萍好了,她落落大方,说话不卑不亢。除了身上打扮土气能看出来是农民出身之外,人家的做派气场哪里像是的地里刨食的农村女人呀。

        周伟虽然没搞清楚周秋萍进了城要靠什么过日子,但看到她的一言一行,他就相信对方胸有成竹。

        他安慰周高氏:“婶婶,你就别愁了,秋萍肯定都安排好了。”

        周高氏哪里能放下心来。看看小外孙女儿,还要人抱在怀里喂奶。再瞧瞧大外孙女儿,小丫头已经欢喜疯了,在宿舍里跑来跑去,看到什么都新鲜。

        只要眼里有这两丫头,她就愁得胸口都发闷。

        没有儿子,秋萍以后要怎么过?

        周伟也找不到话来劝老婶婶。没有儿子的确不成啊。那不是绝后了,自己挣的钱都要留给外人花。

        唉,秋萍真是犟。得亏他们村的规矩是同姓不结婚。果不然当初说了秋萍给他当老婆,秋萍又不肯再生儿子,那就麻烦大了。

        他坐不住,感觉板凳上都长出了牙齿,一直咬他的【创建和谐家园】。

        好在周秋萍快去快回。她不仅拎回了水瓶,还带回了一兜子油条包子。

        刚出锅的油条真香啊,叫人闻着就忍不住淌口水。

        周秋萍招呼屋里人:“快趁热吃吧,青青,别跑了,赶紧洗手吃饭。周伟,你也吃过饭再走。”

        说着,她又拎起水瓶,直接碗洗干净的碗里倒豆浆。

        原来她打来的不是开水,而是人家刚出锅的豆浆。

        乖乖,这个加了白糖,一碗下肚,真是神仙也不换。

        周高氏愈发痛心:“你有两个钱就烧的,好好的水不喝,还喝这玩意儿。”

        周秋萍不以为意:“水哪有豆浆营养?小孩不要长身体啊。”

        要不是县里订牛奶需要商品粮户口,她还打算给女儿天天喝牛奶呢。那个长个子效果真好。

        周伟不敢掺和人家母女俩拌嘴,他被劝着喝完了一碗豆浆,又吃了两个肉包,赶紧抹着嘴巴借口有事先告辞。

        周秋萍也没留人,只把人送到卫校门口,又塞了十块钱过去:“周伟,今天麻烦你了。”

        周伟赶紧摆手:“你这是干啥?又不值当个事。”

        周秋萍正色道:“叫车子本来就该给钱,油钱不是钱吗?”

        周伟头摇得跟波浪鼓一样:“那也不用这么多,我拖一天砖头也就十块钱。你这才多点东西。”

        虽然说现在用机器的价格比人工贵多了,但也有数。

        “拿着。”周秋萍不给他拒绝的机会,“我还要麻烦你个事儿。我还想好好留着我跟女儿的命,不想冯二强摸上门来杀人。我这落脚的地方,你可千万别跟人说。”

        要不是现在没搬家公司,一家老小也没办法凭着一辆自行车就完成迁徙工作,她根本就不想找村里人帮忙。

        宁拆十座庙,不散一门亲!总有人自以为是为别人好。

        周伟点点头:“我有数。”

        他也看不上冯二强,那就是个窝里横的孬种。

        周秋萍这才放下心,笑着跟人挥手道别,自己往宿舍楼去了。

        搬家费了不少功夫,她得赶紧卖掉知了猴,再去厂里拖油渣。进了城,处处都要花钱,不抓紧时间赚钱,怎么去深圳买房子安家啊。

        周秋萍从宿管办公室拿了洗干净晒好的床单被套以及凉席回了宿舍,瞧着周高氏哭丧着脸,呆愣愣坐在凳子上,顿时无语。

        她也懒得再浪费口水,她可没时间给人做思想工作。做人的道理,听人耳提面命没用,得自己去体会。

        她招呼母亲:“阿妈,你跟我过来。”

        她教会了母亲开关水龙头,告诉对方以后只能喝烧开的自来水;又领着人去平房那边,跟坐在门口吹牛的女人打了声招呼,指点煤炉给母亲看:“中午就在这儿烧饭。”

        一时半会儿,她也不知道上哪儿去买煤球,索性直接问平房边上的女人买了几块,先凑合着烧中午饭再说。

        “家里不是带了灰灰面过来吗?中午咱们就吃面疙瘩汤,里面下油渣。到时候配着泡菜吃,也不腻。”

        她风风火火地安排好家里,又给小女儿喂了回奶,然后摸摸大女儿的头,叮嘱她要乖乖听外婆的话;便脚踩着风火轮跑出去了。

        周高氏在酝酿情绪,好好跟女儿谈谈呢,宿舍里就只剩下她们祖孙三人了。

        得,人家根本不给她开口的机会。

        郁闷的老太太只能咬牙切齿,又恨恨地叮嘱了一句大外孙女儿:“你可别跟你妈一样,成游神了。”

        青青才两岁大呢,能懂个啥?她只觉得妈妈塞给她的奶糖好甜好甜。要是住在新房子里,可以天天吃奶糖,当然是妈妈好。

        好妈妈周秋萍正为自己和女儿还有阿妈的未来好好奋斗呢。她走街串巷卖完知了猴,一分钟没歇,又匆匆忙忙跑去了榨油厂。

        传达室的大爷接了她的香烟,叫着开门放她进去:“今天来的倒早,还不到吃饭的点呢。”

        周秋萍笑道:“天热,来早点还舒服点。”

        既然进了城,那生意当然得好好张罗。她现在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留下六七个小时睡觉,剩下的时间全都用来挣钱。

        这回她就拖了整整300斤猪油渣出厂,搞得门卫师傅都心惊肉跳:“你这姑娘也太莽了,这么多你拖得动吗?”

        周秋萍笑着道谢:“没事,我一会儿就散出去了。我也是帮人带的,不全拖到乡下去。”

        她这话半真半假,自行车出了榨油厂,她没直接下乡,而是都给拖回了卫校宿舍。

        这批油渣她准备分开卖,试试看能不能开拓新市场。要是顺利的话,以后这生意长做长有。一个月上万块钱的收益都有希望。

        这可是1988年啊。钱来得如此顺利,简直跟天上掉馅饼似的。

        她也不晓得这种好运道能持续到什么时候。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老天爷撒钞票时,她高高托起手,能接多少是多少。

        周秋萍跑了三趟,才将300斤油渣挪进宿舍。屋里空荡荡的,她抬头看了眼闹钟,那是她挣了钱以后才给阿妈买的,这回上县城她也带了过来。没钟表看时间,实在太不方便了。

        看看时针走向了11:00,她估计阿妈应该在烧中饭。这会儿吃了饭,再简单睡个午觉,还能赶去菜场捡菜叶子。要是来不及的话,也不勉强这回。反正家里还有好几坛泡菜,足够供应面馆。

        对了,下午还要抽个空,多跑几家饭店,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销售商收她的泡菜。

        周秋萍一边琢磨一边往平房方向走。她没瞧见炊烟,琢磨着阿妈动作还挺快,都已经烧好面疙瘩汤啦。

        结果等她走近了一看,才瞧见阿妈站在平房的走廊上,看看煤炉,又怯生生地将目光转向屋里。大女儿蹲在旁边,手一下下拍着箩筐里的妹妹,在哄人睡觉。

        煤炉冷冷清清的,一点烟火气都没。

        周秋萍奇怪:“阿妈,你干什么呢?”

        周高氏整个人松弛下来,像是找到了主心骨,开口抱怨道:“跑来干什么呀?家里哪里不好?”

        周秋萍莫名其妙,不晓得她又发哪门子邪火。

        “你怎么还没烧饭呀?”

        话一出口,看到阿妈窘迫的模样,周秋萍瞬间了然。

        阿妈不会用煤炉。

        乡下都是烧土灶。阿妈有没有见过煤炉都打个大大的问号。

        周秋萍哭笑不得:“你问问旁人怎么用炉子就是了。”

        平房里又不是没人,电视机还放着呢,里面传来“浪奔浪流,万里江水,滔滔永不休!”的声音。

        周高氏一张脸通红,手死命揪着衣角,坚决不说话。

        周秋萍这才反应过来,阿妈是不敢。因为平房里呆着的是吃国家粮的城里人。

        说来像天方夜谭。但这个时代城市和农村之间隔着一堵墙。

        早些年农村公社的时候,下河村的生产队种的西瓜。丰收时,队里派人去城里卖西瓜。有的城里人就过来捣乱,吃瓜不给钱不说,还会故意砸烂瓜。

        卖瓜的农民一句话都不敢说。因为城里抓盲流。农民实际上不允许随便进城,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带红袖章的人抓走。

        时间长了,下河村的农民看着城里人就犯怵。后来还是知青下放,队里安排知青陪着去城里卖瓜。不指望他们干活,就靠着他们知青的身份镇住那帮捣乱的城里人。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谁敢相信天底下还有这种荒谬事啊。

        周秋萍看着窘迫不安的阿妈,轻轻在心中叹了口气,然后才开口招呼:“走吧,时候不早了,我们去食堂吃中午饭吧。”

      第18章 、挣钱门路多

        周高氏也是犯了怵,所以才乖乖地跟着女儿走。

        等进了食堂,她又反应过来:“这哪是我们能吃饭的地方,人家不要粮票啊。”

        周秋萍没同母亲辩解,而是直接问售票处窗口的人:“同志,我想买饭票,但我没粮票。”

        那售票员正忙着看报纸,闻声抬头,半点儿不稀奇:“那一两饭得加一毛钱。”

        果然跟她想的一样。王大军的面馆都不收粮票了,给钱就行。卫校的食堂也不会把粮票当个宝贝。

        周秋萍相当痛快地掏口袋:“行,先给我来5块钱的饭票。”

        拿了票,她立刻带着阿妈和女儿开启点餐模式。

        现在还不到中午放学的时间,食堂里只有少许教职工过来打饭。窗口前空空荡荡,倒是让她们可以仔仔细细地一个菜一个菜看过去。

        学校食堂的确便宜,普通蔬菜都是一毛钱一份,一份烧茄子1毛5,西红柿炒蛋2毛,黄瓜炒鸡丁2毛5,小馄饨都是3毛,最贵的百叶结烧肉也就3毛5,而且分量不少,里面的肉也颇为扎实。青菜汤更是免费。

        【创建和谐家园】傅手艺相当不赖,青青的小脑袋埋在馄饨碗里,吃得满嘴流油。

        周秋萍好笑,开口问女儿:“以后咱们天天吃食堂好不?”

        她算了下账,她跟阿妈带着两个孩子,一餐下来有荤有素,开销也不过六七毛钱。与其大热天围着煤炉转,还不如直接在食堂吃的自在。现在没有地沟油的概念,学校食堂的材料也货真价实。

        小丫头嘴里包着馄饨,点头如捣蒜,含混不清地强调:“吃肉肉。”

        周秋萍笑着答应:“好,咱们天天吃肉。”

        可惜食堂没蒸鸡蛋买,还得想办法给小丫头找个做饭的地方。不知道现在有没有热的快卖,如果有的话,以后就用它来蒸鸡蛋。

        周高氏却急了:“你好多钱,这么糟蹋。”

        今天这一顿花了7毛钱,一天三顿就是2块1。一个月下来六七十块钱。多大的干部,一顿要吃这么多钱。

        周秋萍好声好气地跟她解释:“用不了这么多钱。中午一顿吃好点,早饭和晚饭都可以买馒头包子。刚才你不也听到了吗?食堂的肉包子一毛钱一个,馒头才5分钱。再说咱们现在一天挣的钱也够吃一个月了。”

        周高氏却絮絮叨叨,不停地强调:“进城喝口水都要花钱,这地方不能待,我们还是赶紧回家吧。”

        周秋萍压着火,一直到回了宿舍才爆发:“你够的吗?回去吃糠咽菜,回去喝飘着死老鼠的大沟水,回去上茅坑都要防止一脚踩下去。”

        田园牧歌都是文人的意淫。让他们过上几天这样的日子,保准分分钟就诠释了什么叫做叶公好龙。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0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