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一是希望作者在醒言如何追求天道上有更深刻地描写,或者说对“道”的体悟。在我所看过的这几卷中,与其说是醒言对“道”的领悟,倒不如说是如何掌握力量,但这决不是“道”的全部,“大道似水”、“天道无常”、“道可道,非常道”。我觉得出于对中国古文化的尊重,“道”的含义应该拓展。同样,在传统的“道”的认知中,心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力量再强,境界不够,难免灰飞烟灭,所以说,在一部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仙侠中,缺少了对“心魔”的认识,难免有失偏颇。事实上,有许多这类,写的是修道修仙,可实际上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最后的结果是和仿西方类的魔幻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一个称谓,让我感到遗憾,要写就要写出自己的特色。此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情感,指的是人全部情感(包括正面和负面的)。追求天道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体悟感情呢,“唯能极于情,故能极于道”,在这个方面,我觉得醒言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其对万物一视同仁的爱心,使他体悟生命的真谛更容易,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作者更能有所建树。同样追求天道也是一个追求永恒真理的过程,所以我希望醒言的思想不要局限于时代。
二是对“出世”和“入世”看法。道家宣扬的是清静无为,这也就决定了它以“出世”为主,但不代表它不“入世”,邱处机就曾为元朝的国师。并且,在中国传统的神怪仙侠中,不但要修道,更要修功德,在这部中,醒言自然也免不了入世修行一番。不过修仙修道需要的忍受长久的寂寞和有一种超然的对万事万物的态度,人世的繁华也不过是云烟过眼,爱恨情仇在亘古长存的宇宙面前也不过是春梦一场。所以,就这部的基调而言,醒言入世也要超脱一些,毕竟结果他是要出世呀,谁让他要证无上的天道呢?王侯将相对他只是一场笑话。
三是有关爱情的事了,这也是本书的最大卖点之一。到目前为止,醒言的身边已出现了四位美女,虽然身份各异性格迥异,但都是极品的那种。醒言到底如何同他们交往呢?就他性格而言,他认为自己对两位公主没有非分之想,但感情的种子却早已播下,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只不过好事多磨。对于小小少女琼肜(我最喜欢的就是她了,如果说这部书是一卷淡雅幽美的画卷,那么琼肜就是关键的点睛之笔了,因为我觉得在她的身上,有着一种难以莫名却惊心动魄的美,那份让人心碎的天真无邪,那份不谙世情的自然率性,那份善良而乖巧的忧伤和落寞,让我每每心动心恸甚而泪眼朦胧(见笑了,多愁善感的男人),所以请作者千万笔下留情,琼肜不因年龄而改变,性情不因世情而变化。不过她什么时候长大呀,她可与人类的成长完全不一样呀?),我觉得就目前情况而言,作者可千万不能将他们分开,因为在琼肜的心中,哥哥是他的全部,而在醒言的心中,又何尝不屡屡发誓要她永远快乐呢?我觉得他们两个之间的感情,是最牢不可破和最神圣的那种,我甚至觉得醒言为了她可放弃其他任何东西,谁让作者给他们安排了宿命的相识相知呢?至于雪宜(善良柔弱而坚韧),其实也是让人最为怜惜的女子,她在这几个女孩中,是最弱势的一个,我私心以为让她和醒言永远在一起,不是情人胜似情人那种,怎么发展还要看作者了。不过醒言可不要太滥情呀!但我还是希望她们都成为醒言的红颜知己,同修长生共啸烟霞,谁让他们和醒言这个主角走到一起呢?(晕,这也是理由)此外我还要说一说我对所谓【创建和谐家园】戏的看法。坦率地讲,在这部充满空灵气息的作品中,我总认为如若出现这种事,是有煞风景的,会破坏整体的气氛。我一直认为既修仙道,那么情爱应该赋予另一种意义,或者曰灵魂的融合,而不是沉沦于**的**中。因为修仙吗,顺则成人,逆则成仙。不过我可不是在宣扬禁欲,实在是许多作品充斥的都是**裸的**,肥肉吃多了可会腻死人呀。
四是关于醒言本人的成长了。我希望醒言越来越强大,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奇遇,但作者可不要太过yy呀,什么天下无敌呀,其实无聊透顶。就心理学角度而言,太过yy的人,都有一种自卑感,进而又导致自大,这样的文学作品纯粹是自言自语,没有任何的美学价值,看过之后除了空虚什么都留不下。此外,作者要让醒言多有一些朋友和知己呀,毕竟朋友多了路好走。我希望作者不要盲从与外界的压力,写的不是图一时自娱自乐之作,也不是一时流行之作,然后淹没于荒烟蔓草间而默默无闻了。
祝愿作者一如既往的写下去,忠于自己灵魂的写下去。什么时候玄幻文学才能有自己的金庸古龙大侠呢?
↗↗↗
平潮附语:多谢鼓励风中芥子的鼓励和建议。对于深夜枯坐写稿之人,这样中肯诚挚的书评,又何尝不是荡涤身心的清泉?
无论如何,有了这样的书友,则即使我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把这本书兢兢业业写到完结!
另外,这则书评中有些提醒很对。比如对天道的追求,囿于情节设计,已经很久没有提及。本来在第十二卷中,有一处要作思索,只是为了行文紧凑,临时又砍掉。以后会注意一下,争取用一种较为自然的方式,对有些超乎物理科学之上的哲学之道,进行恰当的思考。当然,前提是不损害情节的趣味性。关于【创建和谐家园】戏,我想在将来出现后,读者应该不会有恶感。而且,将要发生的,并不局限唯美的描写;而是会融入到情节当中,成为对书中人物的一个有力反讽。
嗯,不追求最完美,只凭着自己的坚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将此书写完,便是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希望诸位支持我的读者,也不要对我抱太大期望。毕竟这只是我第一次文学创作,稚嫩与不足应该随处可见,还请多多原谅。:)
拈花? 我也曾有火热青春!:)
黑龙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7-17 3:19:18 本章字数:30773
按:今天是我例行科研汇报,因而不能正常更新。近来闲暇之余,翻检旧文,忽然发现这篇乐团团史。说起来,我写作《仙路烟尘》之前,唯一大型的文字就应该是这篇科大民乐团团史。在本篇成文之后一个月零三天,我开始正式尝试创作长篇《仙路烟尘》。能到起点这儿来看我小作的,虽然都未曾谋面,但这么多时日过来,也大概算是朋友,那这段写手曾经的经历,也发来给您看看,即使文风幼稚、语调轻狂,说的事儿也可能不值一提,但如果您有兴趣,也可以随便看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发这篇在外卷中,丝毫不影响符合我个人实情的更新;就如以前那些外卷诗词一样,如果您不喜欢,那就请完全无视——这个不会影响本书一贯的更新规律。谢谢理解!:)
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团史
2001年~2004年卷
谨以本文,献给所有曾为科大民乐团事业所奋斗过的人们。
前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民族乐团,自正式建团以来,不经意间已经走过了近两年的历程。作为科大民乐团的首任团长,乐团的主要创建者和参与者,于我而言似乎有责任留下一些文字,让后来者了解到科大民乐团这些年来所走过的风风雨雨,也是给所有曾经与我并肩奋斗、一同为民乐团梦想所打拼的朋友一个交代。于是,便有了这部《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团史》(2001-2004卷)。
这部团史纪录了民乐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整个历程。确切的说,这本团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科大民族乐团创业史。
本书主干部分共分上中下三编,分别是:“史前篇”、“崛起篇”、“华章篇”。此外,也有“前言”和“后记”。
期待读者能够从本书之中,获得中国科大民族乐团历史沿革的明确信息,并对乐团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科大民乐团的全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民族乐团。本书若无特别说明,带有“乐团”字样的称谓,均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民族乐团”。
上编史前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德经》•;老子
第一章起点
希望是实现的开始。
——[黎巴嫩]纪伯伦
在开始构想团史架构时,我首先便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该选择何时作为我们开始回顾的起点。对于中国科大民族乐团而言,这个问题并不那么容易回答。
在参考文献[1]的“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简况”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文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民族乐团正式启动于2003年3月,发展至今已拥有正式团员近三十人,是目前校内最大的校级专业演出团体,也是目前唯一具有排演管弦乐合奏能力的乐团。”
这么说来,科大民乐团就是诞生在2003年的阳春三月吗?正如我们开始所提到的那样,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并不是标准答案。
如果要追溯科大学生民族乐团最上游的源头,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在2001年10月14日10点06分。可以说,不管在这之后科大民乐团的光荣与梦想经历过多少曲折、挫折甚至夭折的痛苦,这一刻,为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的肇始注入最本源的动量。
在这一时分,一位帐号叫作Roy_Song的网友在科大瀚海星云BBS古典音乐板上发表了这么一篇文章,标题为:《喜欢民族音乐的看过来》,原文如下[2]:
“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乐队,我们学校一个也没有。
很想组织一个民乐队,不知道有没有感兴趣的人,
先在这初步统计一下。
请m或者r.”
细心的朋友也许可以从帐号的格式和寄信的方式(m)看出,此时瀚海星云还是处在它的PBBS时代。作为PBBS向火鸟BBS转变的主要推动者之一,现在没有哪一篇PBBS文章值得我如此关注和怀念。现在已经不知道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年头的十月十四日那天,到底是阳光灿烂还是阴雨霏霏,但我现在能肯定的是,这篇文章为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的光辉历程映上第一缕明亮的阳光。
尽管宋志伟(Roy_Song)先生后来并没有参与科大民乐团的正式筹建创立工作,但我还是建议所有关心科大民乐团发展的朋友记住这个名字。他是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的先驱。
因为已经与Roy_Song成为好友,我知道现在瀚海星云上仍然奄有其人,只是帐号已经更替为:song。
因为后来Roy_Song所发起的这个民乐团成立运动,并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也与现在的科大民乐团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我将这个时期归结为——“史前”。
第二章蓄势
伴随着友情、创造和责任的痛苦,是令人欢愉的痛苦。
——[黎巴嫩]纪伯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离骚》•;屈原
Roy_Song这个帖子发布之后,马上得到不少科大民乐爱好者的响应。前后大概有十五位民乐爱好者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成立科大民乐队的支持。很快10月26日晚上7点钟,在科大东区二教的502室,召开了第一次聚会。记得那晚下着雨,有八位同学最后到达会场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便有江辰(ginger_Jiang),现在已经是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的中坚,并为现任副团长。那晚由于临时有事,笔者并未参加。
这次会议的纪录见参考文献[3]。对照科大民乐团筹建与正式成立所走过的历程,熟悉科大学生民族乐团创业史的人会非常惊奇的发现,这个会议讨论的结果绝大多数都与民乐团创立者(指当前正式民乐团的创建者,区别于这个时期的Roy_Song等人)的思路不谋而合,而有些思路比如聘请高水平的排练指导老师直到2004年上半年才完全实现。笔者作为科大学生民乐团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承担了民乐团创建的协调组织与外联沟通工作,现在想来主要思路与Roy_Song主持的这次会议完全吻合,虽然自己并不记得曾仔细参研过这个会议纪录或明显感觉自己受其影响,但也许是耳濡目染润物无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接受了这些思想;或者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科大创立一个社团,本来就应该那么做。
这次会议另一个参与者朱凯(Kevin_chu),在民乐团的“史前”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后来随我一起参加了这个时期的一些晚会的演出。
八位好汉就在这样的风雨之夜、莽莽撞撞地聚义于科大2502,竖起创办科大民乐团的大旗!
第二次会议在同年的11月10号晚召开,地点在文化气息浓厚的科大东区艺术中心前。记得那晚艺术中心前灯光并不是非常明亮,昏黄的灯光柔柔的照在艺术中心的白墙上,黯黯的树影笼罩在艺术中心前的那一排长凳上。六位志同道合的民乐爱好者聚集在这里一起为科大民乐队的成立出谋划策。
那晚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结识龚芳菲(Fran_gong)。简洁明快的话语、切中肯綮的见解,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龚芳菲与朱凯一道成为“史前”时期以民乐团名义加入一些晚会演出的重要骨干。这次会议的结果由我在BBS上发布出来,表明我自那次会议之后已经成为创建科大民乐团的重要成员。
此后宋志伟继续组织创立民乐团的工作,而我渐渐成为民乐演出的一个组织者。在11月23日晚,龚芳菲、朱凯、郑伟三位同学参加了由学生会和音协联合举办的“金秋音乐会”[4],首次以民乐队的名义参加,可以说是民乐团前身在科大的第一次登台亮相。三人演出的曲目是:
龚芳菲,笛子独奏『姑苏行』
朱凯,箫独奏『葬花吟』
郑伟,箫独奏『春山夜雨』
此时我已经成为科大成立民乐队的一个主要推动者,代表民乐爱好者们发布乐团创立动态,并组织了第三次聚会[5]。聚会时间为2001年12月1号下午,地点在科大西区生物楼前的草坪上。那天天气不算太好,多云,没有阳光,有点冷。在这次聚会上,江辰为大家吹奏了还不太熟练的笛子曲《春到湘江》。那时他这首曲子吹得没有我熟练,现在吹得应该比我好,可以看出江辰是个很勤勉的人。
民乐队的第四次会议在2001年12月15日下午2:30召开,地点在西区三教一楼的某个小教室中。记得那次只有宋志伟、龚芳菲和我三个人出席,虽然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有事未能前来(比如江辰和朱凯),但在我的记忆中,经过最初两个月汰沥,已经大概可以确定真正专注于民乐队创立的人员了。
面对空荡荡的屋子,我们第一次感到了创业的艰难——虽然后来相较于其他困难才知道这个也许根本算不了什么。
当时为了争取学校的支持,我们还通过e-mail与程艺副校长联系,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宋志伟、朱凯和我于东区的桂花园,与刚接受完电视台采访的程校长面对面的交谈,面呈有关创立科大民乐团的想法。那一次,我们获得程校长原则上的支持。
在这个时期另外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致力于创建民族乐团的科大民乐爱好者,已经在各种场合使用民乐队的名义进行演出了,比较有印象的有:我和顾宁合作在理学院的迎新晚会上表演笛子二胡协奏《敖包相会》,我表演大葫芦丝独奏《瑶族舞曲》,地点:东区桂花园郭沫若像前广场;龚芳菲在音协的爱心音乐会上表演巴乌独奏《竹楼情歌》,地点:水上厅;等等。顾宁是位温婉可爱、善解人意的女孩子,在民乐团的那些日子里,我与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那把笛子和大葫芦丝,就是拜她所赐。
在这些演出场合中,机缘凑之下我与后来科大学生民乐团副团长刘桂琳觌面相逢。科大民乐团的两位首任团长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为共同的理想而打拼。用一句时下流行的玄幻笔法来说,似乎应该是:“自这两人相遇时起,历史的巨轮就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开始转动了”;若加上中国传统的神幻笔法,应该还得添上对那个场景中天气的描写,大概就是类似于“天雨粟,鬼夜哭”吧。:)
第三章曙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宋志伟同志倡导的科大民乐队创立运动,是科大民乐发展史上的第一缕曙光。通过几次会议,初步形成了创立民乐团的核心阵容,确立了创立指导思想,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一些可能的创业活动。
这一时期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成果便是创立民乐队的核心骨干,已经开始以民乐队的名义参加各类演出。所有这些以民乐队名义参与的演出,虽然基本上只是零零散散的以个人独奏为主,但已经让科大的部分同学知道有一群致力于建立科大民乐团的人存在,“科大民乐队”已经作为一个专有术语存在于科大校园中。有识之士会认识到,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民乐队将会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团体正式登上科大社团的历史舞台!
虽然囿于历史条件限制,这个史前时代充斥着盲目的乐观和冲动,以及社团创建理论知识的相对匮乏,但不可否认,它是科大学生民族乐团创业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笔者认为,科大民乐团这个“史前”时代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在这个时期凝聚起一批真正致力于创办科大民乐团的民乐爱好者。他们是科大民乐发展史真正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现在再回想起那个时期的种种往事,越发觉得这个“史前”时代,的的确确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创建和谐家园】燃烧的岁月!
中编崛起篇
柔和苍白的曙光期待着登台的时刻,仿佛整夜都在那遥远的天际里徘徊……
µÚÒ»ÕÂÕÝ·ü
oldlongingsnomadicleap,
chafingatcustom‘schain;
againfromit【创建和谐家园】rumalsleep
Wakenstheferinestrain.
——《ThecalloftheWild》
成功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很快到来。在2002年上半年大部分时间里,民乐团创立工作的脚步停滞不前。预想中的官方援助并没有到来,得不到有力支持的年轻人们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困境。而此时民乐队的倡导者和灵魂人物宋志伟因为确有事务缠身,已经在事实上退出了民乐团的创立工作。而另一骨干人物朱凯同志,由于毕业的缘故又将离去。科大民乐团的创建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众所周知,成立民族乐队这样的专业社团,且不说合法手续的办理如何如何,就拿乐团必须的乐器设备来说,如果得不到校方的经济支持,想要成立民乐团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即使冒冒失失的拉起民乐团的大旗,如果没有经费来源和设备支持,要维护和发展民乐团,那是一个Impossiblemission。现在想来,当时我和几位同仁辗转于各个晚会之间打出民乐队的旗号,颇有点“无知者无畏”的味道。
既便在2002年上半年致力于创建科大民乐团的人们还有什么零星的活动,那也于大局无补。大伙儿变得有些焦躁,而更多的则是迷茫。这个时期刘桂琳的一则题为“同志们,还要干等吗?”的帖子,可以部分折射出那时我们面临的困境和所处的心态[6]。
这则帖子发表于2002年3月31日,在这则帖子开头的第一句刘桂琳同志使用了一个适于表达强烈感情的反问修辞:“假如民乐队的事已被不幸搁置,我们就这样一直干等下去吗?”。很不幸的是,事实上民乐队的事真的已经被搁置了。有时候,这种在学校看来实用性较强投入较大而暂时又看不到眼前有何需求的社团,除非迫在眉睫,一般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的学校领导,可能暂时会权衡轻重将其放在一边——在编程理论里这叫作“事件驱动型”。对于民乐团而言,不幸的是它恰好属于这种类型;而更不幸的是,暂时人们还看不到有什么事件能够构成驱动。
局面,似乎已经颇有几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味道了。
眼见学校支持暂时无望,刘桂琳在这则帖子里提出能不能先成立一个“民间民乐队”,“等学校看咱们干得红红火火,自然就会动心”;即使退一步讲得不到学校的支持,我们这些热爱民乐的年轻人也可以自己一步步的干起来。整篇帖子充满了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为困境中的人们建议了一条看似也颇为可行的出路,主要的思路便是自谋出路,“竖起招兵旗”,就不怕没有“吃粮人”。
可是,很多事情真正实施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仅仅要考虑经费、设施等硬件条件,还要算计上人性这个软性条件。不可否认,刘桂琳是我所有认识的民乐爱好者中,对民乐热爱得最深沉也是最有才华的朋友之一。但事实上热情这东西同政客们的那些天花乱坠的承诺一样,是我们最不能作为根本倚靠的东西,尤其是在要将其作为最终唯一倚靠的时候。且不提硬件条件,仅仅没有正式名份、“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一项,便决定很难靠一时的热情维系一个团体长久的生存,遑论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了——尤其在中科大这个学业繁重的大环境下,更不能保证所有的成员长期保有一颗热情洋溢的心。而我们在那个“史前时代”,其实就是靠着一腔热血在维系着民乐团的梦想,但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作为当事人,在参加活动时颇有游兵散勇的感觉,底气并不那么足。而且,真正凝聚在一起的,只有那么几个铁杆人物,不少人都在事实上先后退出了。而这个主要靠热情维持的时期,也很不幸的被笔者归为“史前”时代……
难道,科大民乐团的旗帜,就只能永远的飘扬在梦想之中吗?
所有人都陷入沉默……
第二章转折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孙子兵法•;军形第四》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诗词』
不再记得2002年的那个秋天是不是真的秋风萧瑟,不过在那批致力于创立科大民乐团的年轻人眼里,确实是“换了人间”!
转折出现的起因还是BBS上的一则帖子。也许,自科大民乐团这个梦想诞生之日起,它就注定与BBS有着纠缠不休的宿命。
如果说史前篇中宋志伟同学那篇帖子播种下一粒希望的种子,这个帖子则让这颗种子冲破重重坚冰,艰难的破土而出,开始生根发芽,向华荫如盖的葳蕤之梦迈出了意义非凡的一步!
这则帖子由笔者于2002年09月11日发表于“校长信箱”板,题为:“【建议】成立科大学生民族乐团”[7]。为什么发表于校长信箱板呢?那是因为我同时担任BBS站长、研究生会干部、后勤监督委员会干部的缘故,常与学校一些领导老师打交道,与校长信箱板的版主吴老师也比较熟,知道校长室对于校长信箱板十分重视,有专人搜集学生或教工所提意见,汇总成册,然后分发至意见所涉部门,至月底时将统计这些问题的解决率,其结果与该部门的表现评定直接挂钩,因此这个版面是一个真正能“上达天听”的渠道。
在这则帖子里我尽量用平和的措辞表达着在科大成立民乐团的强烈愿望,虽然语气还算平和,但显然字里行间时常流露出失望与愤懑——请原谅其实我并不是这么没有修养,只是一干兄弟长达半年无望的等待已经消磨了我最后一丝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