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8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李正意犹未尽,“罢了,我再数一遍。”

      李泰走回院子,回到自己的房间甩手就关上了房门。

      东宫

      李承乾看着东宫属官送来的竹简,看了一遍又一遍地感叹道:“这个李正真是一个世外高人啊,如此一来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不过那一万贯确实花得有些心疼。

      李承乾把竹简上的策论抄写下来。

      一路来到甘露殿,把策论交给了李世民。

      再看自己父皇专心看着策论,李承乾心底暗暗肯定父皇一定会采纳的。

      李世民看完之后交给房玄龄,而后陷入沉思,盯着李承乾看了许久。

      房玄龄接过竹简看了许久说道:“工人的工钱不得低于货物售出价格的两成,平衡了物价也可以平衡工钱,商人不敢卖得太贵,劳工的工钱也有了保障,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如此一来这件事好办了。”

      杜如晦看着这份策论上又写着,“户部统管商户开设举报衙门。”

      “这么一来监管也有了。”

      “所有劳工到工坊工作必须有契约,劳工被工坊辞退,必付给劳工赔偿。”

      看到这里杜如晦点头赞叹,“如此一来工坊也被约束不敢随意替换劳工,让劳工的工钱更加稳定,这可以促进工坊之间竞争,工坊会拿出更多的好处让劳工留下。”

      只要有了保障,劳工们也会回来。

      商户也不敢肆意抬价。

      房玄龄说道:“陛下,这份策论可以让商户与劳工之间的约束更好,上下相扣相辅相成。”

      如今的劳工最担心的是什么,就是工钱的不稳定。

      有时候还会被工坊主随意替换。

      今天干了这家,明天又要找另外一家。

      第一天找到活干,第二天可能就会找不到活。

      现在看来劳工们也不会有后顾之忧。

      工钱也不是由工坊随意来定,这也提高了劳工的工钱。

      杜如晦说道:“太子殿下的这份策论,实乃是解了燃眉之急。”

      李世民说道:“中书省制定好章程便下发下去,挑选几家工坊试试。”

      ¡°ßö¡£¡±

      房玄龄和杜如晦告退。

      李世民又看了一眼李承乾说道:“你也退下吧。”

      李承乾心中窃喜地离开甘露殿,李正的策论果然好用。

      甘露殿里,李世民问一旁的太监,“这份策论当真是太子所想吗?”

      太监小声回话道:“东宫的眼线来报,太子送了李正一万贯钱。”

      一万贯!李世民眉头直跳,“朕的太子这么有钱吗?”

      太监把事情前前后后都说了一遍,“还说是李正五行缺钱,太子这是在给李正治病。”

      李世民听完黑着老脸。

      第一百零七章 白吃白喝的贯彻

      真要是李承乾做错了,倒也算不上,至少这个办法确实是个好办法。

      可李世民心中越想越不舒服。

      之前就是李泰和李承乾赶着给李正送钱。

      听完太监的禀报,李世民心中讶异,这里面竟然还有李恪的事。

      李承乾,李泰,李恪这三个小子没一个像样的。

      李恪也就算了,李承乾作为太子竟然还要向李正买主意。

      原本以为李泰在李正的身边,怎么也可以时不时劝导李正入朝为官。

      可以为江山为社稷出力。

      现如今李泰不仅没有劝说李正,竟然还帮着李正一起敲太子的钱!

      好在如今长安的乱象有了解决的办法。

      李世民黑着脸,李正想必是笑开花了吧。

      有道是就怕后院起火。

      朕与朝臣绞尽脑汁想着办法,太子却赶着去给李正送钱。

      莫非下一次朕也要求着李正不成!

      现在李正建设村子的钱都是从哪里来?

      那可都是朕的!

      心里越想越气,李世民看了一眼左右喝道:“朕的剑呢!”

      李丽质刚刚赶到甘露殿外就听到了自己父皇的一声大喝。

      停下脚步又转身离开,回到立政殿,李丽质对自己的母后说道:“母后,最近父皇怎么越来越喜欢练剑了。”

      长孙皇后用针线正在做着一件衣服,听到丽质的话语微笑说道:“可能你父皇也不服老吧。”

      说来李世民也才三十多岁,正是壮年。

      父皇也还没到老的时候吧。

      心里想着,李丽质看着自己母后的孕肚,笑着说道:“母后,我是不是又要有一个妹妹了?”

      长孙皇后笑着说道:“谁知道呢?说不定是弟弟呢。”

      长孙皇后已经快要生产了,太医署的御医说就是这两个月的事情。

      这些日子也一直在立政殿,可不敢有什么差错,现在是最需要照顾的时候

      乖巧地给自己的母后盛了一碗粥,李丽质的目光看向宫门外。

      长孙皇后看着自己女儿的神态说道:“是不是又在想李正了?”

      李丽质的脸一红立刻扭过头,“哪有。”

      尽管嘴上这么说,长孙皇后怎么会不知道李丽质的心思。

      看着李丽质的神色,低声说道:“你父皇没少为李正的事情费心,只是这小子抗拒官场,不像是个想要做大事的人,却是一个喜欢逍遥快活的人。”

      “对他来说他的大事就是建房子。”

      长孙皇后无声地笑笑,“这样的人也好,朝堂是个池子,进这个池子的人有多少人可以完好地出去。”

      李丽质问道:“那母后也不希望李正进入朝堂?”

      长孙皇后叹息道:“可能这就是李正高明的地方吧,只要他不碰权力,你父皇可以保他一辈子高枕无忧。”

      说完长孙皇后看着李丽质的神色,这丫头的神色里竟然还有一些骄傲。

      李正确实是一个本事人,一直在宫中,也不是没有听过李正的事迹。

      这样的一个孩子,能够抗拒人世间这么多的诱惑,确实难得。

      这世间的诱惑很多。

      五姓的招揽,皇子的拉拢,甚至连当今陛下都请他做官。

      ¿ÉÊÇÕâЩÀîÕý¶¼¾Ü¾øÁË£¬ËûÄþ¿É¶ãÔÚãþÑôÏØÖÖÌï¡£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一个孩子对很多事情都会好奇。

      如果换成一般的孩子说不定李正就入朝为官。

      或者成了五姓的女婿。

      可是李正没有选择这些,他反而隐居起来。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总感觉他有些暮气沉沉。

      就像是那些厌倦的凡尘中的世俗一般。

      隐居在青山绿水之间。

      房玄龄来到国子监。

      正在国子监看着学子文章的孔颖达,见到房玄龄来了好奇问道:“房相,你怎么来了。”

      房玄龄微笑说道:“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孔颖达比房玄龄还要年长,房玄龄说完做辑行礼。

      “据说现在工坊商户的事情已经有了决策,还有什么事情困扰房相。”

      ·¿ÐþÁäã°âê˵µÀ£º¡°Äã˵̫Ñôʲôʱºò¾àÀëÎÒÃÇ×î½ü¡£¡±

      太阳?

      孔颖达下意识看了眼窗外的太阳便说道:“自然是早晨和傍晚的时候。”

      房玄龄又说道:“那为什么中午的太阳是最热的呢?”

      孔颖达放下手中的文章,陷入了思索。

      房玄龄又说道:“这个问题是泾阳县的几个孩子问出来的,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似乎里面埋着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孔颖达苦笑说道:“不瞒房相,其实李正之前也交给我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倒像是一个新方向。”

      “哦,是吗?”房玄龄来了兴致又问道:“是什么问题。”

      “老朽也不好形容这个问题,若是能够想明白说不定要打破千百年来的世俗观念,有些事情老朽不愿意去相信,可真到眼前的时候,却发现有时候李正说的也不是没有依据。”

      就像是大唐的学问圈子里进入了一个异类,这个异类不是那么地嚣张。

      可若是你要去纠结这个异类的对错,你也没有办法去反驳他。

      孔颖达想过很多,或许李正的脑子里装着很多的知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2 02: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