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2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李世民抚着额头说道:“朕会安排人查。”

      魏征点头退下。

      李世民站起身,“退朝。”

      这一退朝,刚转身的李世民回头发现这些文武大臣走得比自己还要着急。

      “他们这是……”

      “回陛下,都急着去看诗去了。”

      “已经几首了。”李世民问道。

      “快三百首了。”太监说道。

      李世民脚下一个粗咧差点没站稳。

      “陛下!”

      太监来报说道:“陛下,太原急报。”

      李世民神情紧张接过来自太原的奏章,一般来说普通的奏章递入宫中先要经过门下省,再是到中书省,把紧要的和可以善后处理的中书省都会挑选出来。

      中书省挑拣出比较棘手的奏章才会由房玄龄和杜如晦递给自己。

      若是特别紧急,会越过中书省直接送到自己的面前。

      看着奏章上的内容是太原出事了。

      太原周边的田地里发现不少蝗虫的幼虫,今年的冬日结束得早,莫非蝗灾还要再来一次?

      太原的刺史也在奏章里说明了想法。

      可以一把火把这些田地里的粮食都烧了,连带蝗虫的幼虫都烧死。

      这样一来太原很多地方今年都会颗粒无收。

      若是不烧等蝗虫飞起来就会有更多的地方受灾。

      这样的决定一个刺史不敢做,想让朝中做决定。

      要不就是颗粒无收,要不就是各地都受灾。

      去年蝗灾席卷关中的时候,房玄龄就说过,蝗虫会留下虫籽。

      来年还要防范。

      是要一把火烧了这些田地吗?

      烧了之中朝中要怎么应对颗粒无收的太原?

      李世民心乱如麻,一边是跃跃欲试的凉州。

      另一边又是太原出事了。

      做皇帝好累,李世民突然不想干了。

      拿着太原的这份奏章,吩咐道:“把房玄龄和杜如晦,召入甘露殿议事。”

      回到甘露殿,李世民这才坐稳,喝下一口茶水终于让自己平静下来。

      又有太监急急忙忙跑来,“陛下!陛下!李正他……”

      “他还在作诗吗?”李世民吃惊问道。

      “回陛下,李正倒是没有诗送进长安。”

      “总算结束了。”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说道。

      见小太监面色犹豫,李世民问道:“怎么了吗?”

      小心翼翼地拿出册子,小太监递上说道:“陛下,李正开始写词了。”

      李世民赶紧拿过册子看起了上面的内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个李正!”

      从来没有对什么人如此咬牙切齿,李正是第一个。

      ÀîÊÀÃñ×ÔÈÏÏëÒª°ÑÌìÏÂÓ¢²ÅÊÕÈë÷âÏ¡£

      出了这么一个妖孽般的人。

      偏偏他还不想入朝为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近三百首诗贴满了城墙。

      这还不够,李正又开始写词……

      长安文人还没疯,有人说李正疯了。

      第三十二章 城墙贴不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孤坟千里,没有地方述说心中的悲凉,相看无言只有眼泪。

      李泰品着这些诗词,“好文章,好词句啊。”

      不过左看右看,李正的字确实太过不堪入目。

      而且还有好多错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秦琼感叹道:“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可还有谁能写出这样诗篇,还有谁能一天一夜之间写出数百首诗词。

      城墙之下人群拥挤,只好出动了金吾卫来维持这里的秩序。

      长安的各个坊间都在传唱着李正做出来的诗词。

      有文人癫狂地喝着酒水,大声念着诗词。

      长安所有的文人都痴狂了。

      ×ÔÌìÏÂһͳÒÔÀ´£¬Õ½Õùƽ¶¨Ö®ºó¾ÍÓÐÁËÎÄÈ˻ӳⷽåٵĿռ䡣

      千百年来出过多少的文人,出过多少的才子。

      也有很多很多精彩绝伦的篇章。

      发展至今大唐的诗文虽然没有达到顶峰。

      那些当代的大儒也都是写文章的好手。

      好诗好词数不胜数,那些流传于世的也是凤毛麟角。

      唯独这一次李正一天一夜之间的数百首诗词。

      看着长安城墙上挂满了诗篇。

      哪一朝哪一代有如此景观。

      生在当下有多少人读书人激动。

      在这些诗篇面前又有多少人失落。

      程咬金站在长安的一处楼台上,从这里可以看到长安城墙上贴满的诗词,“长孙家的书舍以李正写不好字为理由把人赶出来的书院,现在长孙无忌连肠子都悔青了吧。”

      须发皆白的孔颖达说道:“先祖圣贤孔子有云:有教无类,怎么能因为李正写不好字就把人给赶出去。”

      程咬金冷笑说道:“可惜啊,这个李正现在怎么都不想做官。”

      孔颖达想到长孙家的作为失落地摇头。

      ……

      长孙无忌在自己的家中怒火中烧。

      一个李正要搅得长孙家名誉扫地。

      长孙家的书舍是给长孙家培养人的。

      只要培养出一个能进入朝堂的人。

      那这个人就是就是长孙家的羽翼。

      将来可以有更多的人在朝堂上站在长孙家这边。

      说来也有些自私,长孙无忌一直以来的政敌,杜如晦和房玄龄一直都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自己不过是想要站在这两人的前面而已。

      李二登基之后,长孙无忌心里就明白。

      自己与房玄龄和杜如晦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没有自己的这般家底。

      如今的长孙家虽说比不上世家也是长安的权贵中数得上号的。

      长孙无忌心里清楚,李世民也一定知道自己在培植羽翼。

      他没有戳穿自己。

      因为李世民现在没得选,大唐的读书人太少了。

      他需要有人来给他培养读书人。

      自己建设书院,给弘文馆培养可以投卷的读书人都是自己做的。

      这也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人没有的优势。

      他们没有长孙家的经营,他们也没有长孙家积累的家底。

      长孙无忌心里一直都有一个阴影。

      也有不少人说自己是靠着当今皇后上位的。

      长孙无忌冷笑,早在李世民还没发迹的时候,自己和李世民就是布衣之交了。

      比房玄龄他们更早结识李世民。

      确实在治国的韬略与谋略上,长孙无忌自认自己比不上房玄龄。

      所以一直以来都给长孙冲最好的,想尽办法让他跟着太子伴读。

      让他可以比朝中所有的权贵子弟都耀眼。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15: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