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夏轻侯光着脚坐在一张矮矮的木凳上,面前的小桌上摆着一堆细竹子,他看着高思明进来也没有打招呼,而是难得的微微一笑,右手拿着一把粗粗的没有开刃的短刀,左手拿着一根竹子。
高思明没有吱声,微微施了一礼,便恭敬的站在离小桌三米外的地方,静静的看着夏轻侯手下不停的动作,他不敢打扰。
夏轻侯静静的看着面前的高思明一会儿,没有说话也没有起身,手上还在不紧不慢的把那些竹子破开,分成竹片和一些细竿,然后又用坉刀把竹片破成薄薄的如纸般的一片片。他手下不停再用竹竿为支,竹片为面编织起来,一会儿便编出一个篮子雏形来了,他全神贯注的做着手中的篮子,也没有再看高思明。
高思明则负手一直站在那里,静静的看着夏轻侯编制竹篮,不吱声也没有表情,看着几片竹片在夏轻侯手里不住的摆动,然后不住的加入竹片再编制,渐渐的一个尺余大小的竹篮慢慢成型了,精致小巧和市集上卖的别无两样。
夏轻侯看着自己手中的竹篮,抬头看了看高思明,却把桌上放着的那些小小的芭蕉和微黄的野山竹放了进去,微微笑道:“兴王府的水果和别处大不相同,小侯爷可把这些新鲜的水果带回去大理,给明王尝尝鲜!”
“思明替师尊谢谢前辈!前辈的心意思明一定亲自带到!”高思明接过竹篮也没有说别的什么,慢慢的退了出来,一直到了门口才恭敬的转身,面不改色的扬长而去再不回头。
夏轻侯脸上一直含笑,看着高思明的举止,眼神里多了分赞许之色!
从进来到走高思明都没有说明来意,夏轻侯也没有问高思明,一切似乎都在不言中一般。
夏轻侯微微看着门外似乎下起了小雨,他的嘴角却更多了分笑意,喃喃的道:“兴王府除了那几个,似乎又多了一个好玩的人哩!孔雀啊孔雀,轻侯很期待这十年未见,你究竟达到了什么高度哩!兴王府涌来的这些人就让你的【创建和谐家园】去证明你的眼光罢!”
高思明回头看着渐渐消失朦胧的木屋,眼睛格外明亮了,心里默默的念叨:“他整个人似乎和这周围溶为了一体,果然不愧是和师尊一样高度的绝世高手啊!此次兴王府之行注定是精彩的!兴王府,我会让你记住我高思明的!”
第二十五章 怎么样做官
看着明媚的阳光普照,和四周那苍翠悦目的景色,魏慎的心情也就如这天气风景一样好了!坐在毛驴背上轻轻酝酿着词句,任书童魏喜慢慢赶着行走在这刚刚拓宽不久的官道上。
对于拓宽官道这个计划,魏慎对朝廷和皇帝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道路的畅通,不但可以使国家的政令畅通无阻,也可以使附近的老百姓大大受益,经济农业飞速发展。
跟在身边的这个魏喜才不过十五六岁年纪,但是已经服侍魏慎四年多了,他是家养仆人的后代忠实可靠,魏慎看中的却是魏喜的灵气!
魏慎年前刚刚从国子监进学完,准备要参加当年的科考大比。大汉朝的科举让许多文人看到了希望,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官宦之家的后代,大家都有机会和希望。
可是突然皇帝改变了主意,一道圣旨隆恩颁下来,让国子监八百余学子中,应届科举的一百四十五人,和全国六十余州一千三百多学子全部免试受銜!虽然授衔后是邻县之间对调,但是也一时举国欢腾人人欣喜!
原来皇帝正在推行官员改革制度,魏慎因为家族有人在朝中任职,隐隐约约听到是朝廷让这些学子考试之前先锻炼一番。因为这些学子本身已经是举子身份,具备可以做官资格了,要进行的也不过是进士大比。
朝廷为了杜绝那些死读书而不会做官施政的人,朝廷将这些人先分别派到全国各地州县去任职实习,然后在任期满一年后履历回京述职,朝廷到时候再统一结合科考的名次科别决定去留和任免。
这种方式实在是有史以来第一遭,有很多举人感觉十分的好。因为有些举子念了一辈子书,已经五六十岁了还没有进士,即使以后中了也为朝廷服务不了多久,但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已经相当不错。
此前朝廷已经派了有不少人临时授职地方,这些派出的临时授命的学子,他们在各地经营建设、安定地方做得是风生水起,对当地的各项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幸运的学子自然听说过,这些前辈不少加入了大汉一个密党组织,这个组织据说党魁就是当今的储君太子。现在他们已经被朝廷颁任担当要职,尤其那些年龄颇大的举子更是期盼自己到地方一展身手!
魏慎的爷爷魏曙在高祖皇帝手里是同平章事的【创建和谐家园】,而且还是工部侍郎的实衔。到了魏慎父辈手里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高的官衔了,现在魏慎有个伯父是吏部六品的京官,但是在遍地是官的京城根本说不上话!
可是也是因为有着这些关系的缘故,魏慎自己在国子监一向又是人缘极好,本身又有着一身的才华,机缘巧合下热血沸腾的加入了密党,魏慎最后被安排在离京师不远的东莞县实习。
东莞县在古代原属于番禺县和增城县,后来又划分给宝安县,在前朝唐中期的时候才单独为县。因为在京城兴王府东边,本地又盛产莞草而得名。虽然挨着离京师很近,又有大片地方是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在岭南这个地方实在还是人烟稀少。
现在在任的知县叫赵辞健,是当年的兵部尚书赵光裔的后人。他比魏慎大不了几岁,年前七月左右来到东莞却是以恩荫入仕。本来以他的家世在京师谋个职位应该不是问题,但是魏慎听自己那个六品职位伯父说,这个赵辞健竟然是太子亲点派来东莞的。而且据说当年太子是卫王的时候,还着实在兴王府的官二代圈子里,捉弄过这个赵辞健几次。
魏慎早已经不是不通人事的少年,而且家族又有人在官场,加之祖父当年提拔的官员不少人也多多少少有些助力。知道像赵辞健这种人来东莞肯定是有内幕的,要么是被贬要么是内定提拔的。
赵辞健以前显然是还没有出任过官职,所以不存在贬职不用这种情况。而且他家族在京城的助力显然比自己家强,于是来到东莞魏慎便和赵辞健拉好了关系。
这个赵辞健也听说魏慎的祖父是魏曙后,对魏慎很是客气和交代照顾了一番。毕竟赵家和魏家都是大汉当年开国的元老,还是有着许多交集的,现在年青一代有必要加固这种双赢的关系网!
这次被朝廷派来东莞,魏慎的职务是和普通学子不一样的。一则他是国子监应届科举学子里的佼佼者;二来他自幼家学渊源,擅长器物制作、善于改进水利建设的研究。再者偷偷加入密党组织后得到了上级的培养,所以吏部直接给他定为这次考吏安排中的幸运儿,直接为每个州特设委派只有四个实衔官职之一。这四个实职官衔一般都分在州府和的重要的上中县,级别就是官品的初级从九品佐史。
本来唐末五代县级县尉是从九品的的官衔,而且每个官品都是分上下的,就是两京三都的上县的佐史都是无品的。但是刘家皇朝善于创造官职,魏慎也不知道朝廷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接到任命的魏慎和那些学子都高兴啊!
因为有品就是官啊!虽然这个官不知道能多久,但是魏慎知道自己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好好表现的。
来东莞县已经半个多月了,首先熟悉了县里的一些日常政务,然后就是研究自己主管的这些方面的事物。此时乡下正是准备农忙的时候,岭南气候良好作物比别的地方更容易生长,但是据说朝廷对粮食的产量还是有更大的期待,魏慎便想亲自下去乡间看看,和乡民百姓研究探讨一下,看在哪些方面可以加强和改进。
赵辞健安排魏慎主管的是农业和水利,正是魏慎的专长和家学的传承,魏慎隐隐便对赵辞健有些感激。赵辞健自己却一直在县城不远的海边船坞忙着督造,据说这个船坞是大汉目前三大造船厂之一,还是去年下半年才开始动工修建的新船坞。
魏慎听说去年末朝廷派来东莞五千将士,更是迁来了许多流民,在海边建立了一个大型的船务作坊,而且平时有士兵严格把守。因为不是自己范围的政务魏慎不便过问,只想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处理好,魏慎也知道政务是不能急的事情,但是必须要去做和执行才有效果!所以一心钻研自己的事情!
东莞偏居岭南之端珠江边,自古历来人烟稀少。可是年前七月份,朝廷突然便拨了两百多户一千多人来充实,让小小的东莞县不但变成了大县,而且看东莞目前为止的布局和不断的迁徙流民入户,魏慎隐隐感觉东莞有成为州府的可能。
这些迁来东莞的人家都分散四处耕种定居,也有一些就近成了船坞附近的民工,大家很快有了自己的耕地和工作,逐渐稳定和安居乐业。
其中有一个迁来户集中的地方,这个地方发展的比较有名,后来这个地方取名叫德胜营。德胜营住了三十多户这次迁来的人家,听县里的老人介绍,魏慎决定去看看这些农户现在的发展。
当时县里建这个德胜营的时候,朝廷派专员来辅导和帮助过这些农户组建家园,县里肯定也派专人辅助协作过行动。当然县里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安定和便于管理,也为了体现对朝廷派来专员的重视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魏慎于是征询了赵辞健的意见,便叫了一个常三的小捕快同行,因为这个常三当天是跟随县尉一起来过德胜营几次的。德胜营离着县城足有四十多里,而且依山傍海的地形要走山路近三十里路。
简陋的山间官道,也其实就是在原有的山路上改建,加宽一点修平一些罢了。有了代步的毛驴魏慎不感觉太吃力,何况他自己也不是那种弱不禁风的文人,魏喜和常三又是步行惯了,大家早早的出发不到两个时辰就到了。
坐在毛驴上遥遥的注目,看着山下那已经比较清晰错落有致的一家家木头搭建的矮房,魏慎甚至有些惊讶和好奇。这些房子或依山而建或三三两两比邻而居,都是用粗粗的树杆精心镶合搭建而成一个大的框架,偏偏这些房子又在树杆做成的框架中间,用大块平整的条石有序填充成墙面和地基。
魏慎知道这样可以让房子避免火灾,既像砖瓦结构结实又有木楼风格。而且家家门前都有个小院子用篱笆圈着,甚至可以看到院子里的鸡鸭,虽然远远的看着,但是魏慎已经很是惊奇了。这里哪像是刚刚迁来此地的农家,简直就是存在几百年的世外桃源啊!
常三似乎看出魏慎的惊讶,但是似乎有些见惯了这种神色一般,也有些感慨的说:“这是小的当日陪着赵大人亲自来督建的,几十间大房子在他们乡民自己和我们帮助下,一边砍树镶架一边搬石添基填房,都只在六天之内就完成了。小的们可是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方法建房和这么快的速度就建好的,私底下都感慨神奇。赵大人当时说这种方法是咱们太子爷亲自传授的,咱们岭南各地迁来的乡民住的,大多数都是用的这种方法修建。而且岭南多的是大树石头,一般可以就地取材最适合农家安居。”
他看魏慎听的聚精会神,更来了劲把当日所见所闻都滔滔不绝的说了出来,他似乎比较会表达,又加了点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听起来格外传神,就似让人回到了当时的情形一般。
魏慎忍不住示意他别停,眼光却四处远眺着。只听他停不下来一直说着:“,,,,,,而且啊!听说迁来咱们岭南的人都是受了朝廷大恩,感激不尽的遵照朝廷安排,自觉的都是用这种方法来组建家园,现在去看看家家户户都供着皇帝长生牌位呢!后来县里又把朝廷分配的家禽种苗交给他们自己安排,十户租借一头耕牛营生,小的年前授命陪县里一位佐官老爷也来过一次回访哩!当时看到的情形就和大人现在一样惊讶,还感慨着如果以后不在县里供职的话,就领着家里老小也辟个安静的地方像这般快活!”常三看魏慎好说话喜欢听,便滔滔不绝眉飞色舞起来。
魏慎确实太惊讶太震撼了,慢慢策驴走着,不觉就到了这半山。渐渐就看到了这边山坡上没有高大的大树,斜斜的山体上有一块块的水田,一梯一梯的蜿蜒而下,而且田里有不同的作物都长得很好。
魏慎更是惊讶了,这里山高水少,而且山上边显然是没有看到水塘之类蓄水的地方,这些水田却怎么来的呢?岭南虽然雨水多但是不可能几天下次雨啊!
魏慎越来越好奇,不由自己放开毛驴来,让魏喜牵了,自己便顺着梯田一路走来。更不时蹲下看田里的泥巴和水分情况,果然是一块块的梯田每块都是水分充足。
常三两个人也不懂,只有老老实实跟着,魏喜却牵了驴在一边!
走了一阵看了一阵,不时间就看到一条两尺来宽的水沟出现在眼前。它在山体边蜿蜒延伸,这水沟依山而就,有些地方藏在灌木丛下,有些地段消失在大石后面,有些地方显然有人工修饰的痕迹,但是都连绵不断的在一起。
魏慎本来就是个聪明的,仔细看罢,哈哈大笑说:“我懂了,我懂了!”常三两个人莫名其妙的看着魏慎一身泥巴,一脸高兴!
常三看魏慎高兴,似乎记起来了什么,凑近了说:“这里以前是没有这水沟的,当初来选地方的时候!据说朝廷派来的官老爷就是看中了,才选中让大家在这里建房开地。那些乡民都不愿意开这山坡上的荒地,没有想到那个大人领着乡民爬到那边山上,找到一条瀑布两三天就引了这条水沟来,没过几天功夫这些荒地便变水田了!“常三有些得意了卖关子的,得意洋洋的看着不懂的魏喜,但是看着魏慎盯着自己只好尴尬的马上又接口说。
他指着右边远处那延绵一体的山说道:“那边远处的山上长年累月有条小沟,流水不大但是有条小瀑布,都直接流到那边的海里去了,而这边你看看这山体边上天生的一片斜斜土沟,虽然不明显但是正好连着那边了,那个老爷就让他们开了这条水沟夯紧了泥巴,那水就引过来这边了,但是让人惊讶的是他没有让水往这边开的梯田直接往下流,而是只允许很少的定期放一点点的水,其余的便把这条水沟多余的水,引导到十多里外另外一个村子里去了,那边有个天然的小湖哩!没有想到这片高坡开辟的梯土竟然变成了良田,朝廷有规定这些自己开辟荒地的水田,只要不刻意破坏山林造田,就算乡民自己的永业田,而且自开辟到五年后朝廷才征收授业田一半的税收,这些乡民都高兴的不行了,就是小的也很心动啊!”
魏慎心里激动的不行了,他擅长水利开发和利用,他更是自然知道像这种政策前所未有,这种益民的举措,直接可以导致全国各地农田增加。虽然暂时国家没有明显收益,但是老百姓却受益匪浅,不出几年国家的税收自然会大大增加,而不会直接损害老百姓。
看着这条水沟魏慎的心里更是激动,常三不知道这条水沟现在的意义,魏慎却知道这意味着不但这片水田自此不会干涸,而且因为它的平行流着水线,会惠及到远处的村庄,沿线这水沟以下不管有多少荒地,此后都会变成了良田!
真不知道这方法是谁想出来的,但是简单适用意义远大。而且可能会在历史上被重彩一笔。魏慎心里沸腾了起来,为官一任需要功绩,造福万民这就是功绩!
但是魏慎没有在县里的以往资料里看到这件事。魏慎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想想在一些缺水的地方,如果可以用这种方法去保持保存水量,这将是什么意义!魏慎几乎不敢想像了,马上让魏喜拿出来纸笔,飞快的记录抄写这周围的环境起来。
随着下到山脚来,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作物!因为这些农家都挨着海边也不远,甚至都可以看到海边沙滩上有条大木船。魏慎没有走到那边去看船,而是看到不少人在一片水田边上指指点点,似乎正准备劳作,看他们的衣着就是这里的农家。
魏慎让魏喜拴好毛驴,便领着他们一起也往这边水田边来了,随目所见这些水田的泥巴都已经翻耕,搅碎处理过了,浑水的田里显然准备种植作物。
渐渐的近了就可以看到这些水田里,有些地方已经撒开了一些束成一把一把的,足有五寸多长的青草一般的绿苗秧子,魏慎不是土包子,知道这些秧子是闽国现在普遍栽种的稻苗,据说这种稻苗是从交州传过来的,大汉也有少量种植,它们五十多天就可以收割,而且产量不菲!
还离着大家一块田的距离,魏慎不敢唐突了。看到一个年轻人正在和两三个老人卷着裤腿,站在水田里认真的说着什么。
这个年轻人手里拿着几根绿色的秧子,那几个老人一脸恭敬的神情,附耳听着这个年轻人说话。而这个年轻人也穿着农家的土布衣物,魏慎看他却直觉气宇轩昂,偏偏他满手泥巴光着脚。
他身边还有几个人也细皮嫩肉的,但是也穿着农家衣物,其中有个粗壮的高个农家汉子,双目炯炯有神的朝这边看了过来。魏慎没有畏惧的微微一笑,朝他礼貌的点了点头,看他们在说话便没有出声打扰。
这时候魏慎便看着这个年轻人,竟然把自己的裤腿挽的更高了,然后大步走进了那水田里去。他拿了一把束着的青绿的禾苗,分开后捏了一两棵单株,然后小心的用右手三个指头,把着禾苗插入了那混混的泥水里,只见禾苗稳稳的站住了,他便依次的分开距离四五寸插了一排。
然后他再分开七八寸插第二排,这样他不一会儿功夫便插种了一大片。他没有停一边插种,一边和那些老人说着插种的方法。魏慎隐隐已经听的很清楚了,知道这个年轻人是在教这些人栽种这种禾苗。
一旁的老农小心的看着他操作,全神贯注的学习,老脸上一直带着笑。一会儿年轻人直身问他们会不会的时候,他们连忙说懂了,却又问了一些禾苗管理和水利的问题。
魏慎在一旁听了却是完全不懂了,心里却是越来越惊奇,因为这些农家说的都是中原官话,而这个年轻人官话也很流利。但是看这个年轻人显然不是一般农家人物,便也一直静静的在一旁看着。
年轻人便走到田边自己把脚洗干净了,也没穿鞋就含笑问身边的那些农家懂不懂,大家都笑着说会了!魏慎煞是好奇,看他站在田边上便忍不住走过去几步,遥遥的拱手问礼!
“某这厢有礼了,看公子熟知这些农作物的操作方法,某家是这东莞县新来的佐吏魏慎,想向公子讨教一些农家作物的问题!不知道公子可否指教!”
年轻人还没说话,他身边那个粗壮的汉子便欲制止魏慎,年轻人一挥手,那个汉子便退到了一边。年轻人身边几个农家老人,是见过常三的,有几分记忆的,在年轻人耳边说了几句。
年轻人一直含笑,这个时候他淡淡的说到:“难得难得,老爷是县里的官老爷,有什么事应该在县里待着,何况现在又不是例行回访住民的时候,不知道老爷怎么有时间来这乡间小村了!”
常三刚刚想说话,但是看魏慎要说,便知机的止住了话头,领着魏慎慢慢往这边走近了。
离着一些距离魏慎使了个眼色日常三退开了,拱了拱手朝年轻人道:“某家自幼秉承家学,对水利和农业十分钟爱,一心只想凭所学为国家做些事情。此次得皇帝隆恩眷顾,使得某家如愿来的东莞县,便发愤要把一身所学惠及百姓。”
说到这里,魏慎已经是一脸慎重道:“某家一路来得这德胜营以后所见一心欢喜,朝廷所实行的这些举措果然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哩!尤其刚刚某家一路所见,更发现一项可以令我大汉留名青史的大好事,某家决定自此多收集各种利国利民的技巧,编辑成书推广万民。让大汉的子民此后多多受益,如果可能就是以后整个中原地区,也会受到我大汉的影响哩!某家观公子一定熟知作物,便想和公子交流一番,望公子不吝指教!”
这个年轻人哈哈大笑:“如此甚好!魏老爷请过来一聚!”他已经大步迎了过来。魏慎连忙几步赶上去,把了年轻人的手和他一起走到了那宽一点的田埂上,眼光中满是开心之色。
年轻人便问魏慎刚刚说的什么利国利民的好事,魏慎便滔滔不绝把刚刚在山上看到的,那水沟蓄水灌溉的好处告诉年轻人。更说出来如果水势不够高时水车的利用,堰塞蓄水的秒用一些技巧。
而这个年轻人果然也是深黯农业,说出来的见解让魏慎大为佩服,对魏慎的想法也是大为赞赏,一时间两个人越说越投机。
两个人一时投机话语不停,一边交流一边不由慢慢走到了一户农家院前。这户农家主人正在这群人里,虽然看似农家一般,却也颇有几分知书达理。赶忙把一帮人迎了进去,魏慎也没有在意和年轻人牵手走了进去。
第二十六章 海上雄师
魏慎跪在地下大气不敢出,甚至浑身都有些不住的发抖了。他实在无法想象到面前的这个和自己手把手,聊了半天的年轻人就是当今的太子爷,当今大汉国真正的掌权人。
他无法去想象自己刚刚的无礼,和各种失态会让自己遭受到什么样的厄运。他甚至只记得以前在兴王府的时候,人们对太子爷的传闻和自己听到的种种。可是自己刚刚还把着他的手勾肩搭背,和他侃侃而谈的一路走来。
更让魏慎郁闷的是,那两个看起来秀丽的出奇的男人,竟然就是太子传说中的几个夫人,因为没有大婚,太子的女人中还不能有妃子。魏慎也奇怪为什么像蜀国和大理为什么不争名分。
而这两位显然还是比较有名的两位,一个是文采才华冠绝大汉文坛的王瑜王学士,一个是闻名于野的江南高门士族之后的萧玥。至于萧玥的身份,朝廷自然不会对外宣布她是江湖上的妙心文姬。
魏慎是个地地道道的文人,文人自有文人墨客的风流,王瑜绝对是自己的偶像,这个时候虽然还没有偶像一说,但是魏慎绝对是拥护王瑜的忠实粉丝,甚至当天还参加过拥护王瑜辞去王傅的行动。对于自己这一刻能见到自己的偶像,魏慎感觉就是被太子赐死自己的话,现在自己的遗憾也会少一些了!
当然魏慎甚至多次参加过王瑜在白云山举行的文学社活动,不过以魏慎当天在文坛的影响力,和王瑜当天的高度和身份眼光,魏慎显然是还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过王瑜,只是和一些朋友远远的看着过王瑜的风采。他当然不是欣赏王瑜的美丽,在他们眼里王瑜自然称不上天姿国色,王瑜有的是冠绝大汉的文采才华。
可是这个时候的王瑜换了男装,魏慎不可能盯着一个男人看,开始自然更没有看出来王瑜是女扮男装,但是刚刚听到刘继兴自己一说,魏慎越看越像心里也更紧张,此刻心里是又紧张又恐惧又有些激动。
刘继兴面色平静轻轻把着了魏慎的双手臂,对于此刻魏慎的身体体能和重量,刘继兴可以轻轻把他托了起来,这一刻自然可以看出来魏慎的恐惧。刘继兴很欣赏魏慎的务实对答,和他亲民的策略对水利农业知识的能力。
凭着刘继兴后世的丰富阅历,自然可以看出来魏慎不是空空之谈之辈。刘继兴可不希望因为卫王以前的恶名,而吓坏这个有能力有抱负的小吏,因为自己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
这就好比像你一个普通人在后世,忽然看到的你一个政府主席,亲切面对社会上普通科员一样的情形,主席不经意放个屁也会吓死人的。刘继兴不由出言安慰了他几句,不外乎是说自己确实是相当欣赏他的才华,这次出行完全出于无意的巡视而已等等。
一脸不信又感觉真实情形在自己面前的魏慎,心里忐忑不安的看着刘继兴那满眼真诚,只感觉自己后背发凉浑身湿透了。他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干了什么,偏偏又糊糊涂涂的坐在了王瑜给他搬过来的矮凳子上,刘继兴喜欢这种凳子,哪怕只是农家自己拼镶的简单木板。
看着刘继兴就泰然自若的坐在一条木板凳子上,魏慎都忽略了平时在刘继兴身边一个太监的地位,都比自己家最大的那个官大的道理。何况此刻是现在身居高位,又是宫里夫人的王瑜给自己搬凳子坐。
他完全已经不会看身旁别人的眼神,只会对着微笑的刘继兴堆着笑脸。实际上他这笑实在比哭还难看,他不住耸动面部表情想让自己看起来显得真诚。他看刘继兴一直双目微笑的看着自己,也许在刘继兴的眼神的鼓励和有力的双手把扶着下,魏慎平复心情,许久后沸腾的心里才稍微安定了下来。
两个人对坐在民房简单朴实的堂上,魏慎的【创建和谐家园】稍稍只沾了一点点凳子,一干人都静静的随立一旁。王瑜、萧玥却站在刘继兴身后,那个威武的布衣精壮大汉却站在门口没有进来。刘继兴没有给魏慎说另外的人是谁,魏慎自然也不敢问,只是对着谁都点头含着笑而已。
刘继兴看魏慎渐渐平复下来心情,心里对魏慎的心态转变之快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这一年来自己见的这种官员,看到自己后紧张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早就对这种情况见惯了,便又问了他对水利方面的一些见解。
魏慎这边虽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但是毕竟是大家族出来的子弟,虽然自己身上还没有大功名,但是专业的自幼家学渊源也受过良好的教育,所表达的又是自己的专长,想到刚刚在路上看到的,灵活的总结运用了起来,一番见地自然也头头是道。
刘继兴看他理清思绪说出来的一些想法,竟然和后世一些成功的水利枢纽管理运用模式一般。心里又是好奇又是惊讶,不由含蓄的试探说出后世的一些经验,果然对魏慎的启发更大更多,一时间自然是和他聊出来了道道。
两个人在一起一聊就是差不多一个时辰,边上不时刘继兴还有穿插问几个农家一些问题,魏慎受益感慨良多,可以看出来刘继兴的亲民完全是实处。说到最后刘继兴更关心了魏慎自己的事情,知道他是这次国子监学子的受益者,更忍不住便问他以后志向如何。
如果开始不知道还好说,现在被刘继兴考核了一番后,如果魏慎还不明白那以后就没必要出来混了。虽然还没有在金殿上受过圣恩殿试,但是这个无疑和殿试没有区别,也更亲切更实际。
但是对于殿试这种大场面,家族里那些长辈还是有些嘱咐的。刘继兴虽然还不是皇帝,现在内幕人已经互相告诉,这半年来大汉国的一切国事,完全都是这个太子在做主,皇帝刘晟根本就没有插手了。刘继兴这和皇帝有什么区别,这和进士金殿提名殿试有什么区别!
魏慎这一刻霎时间明白了什么,既然刘继兴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别的便不敢在刘继兴这个太子面前胡言乱语了,只说自己希望可以这次在东莞好好学习和掌握自己的政务,做出一些可以惠民和有利于大汉的成绩,然后再回兴王府参加最终的科考,希望可以入仕后好好为国家效力为万民某福!
两个人这边慢慢聊着,刘继兴绝口不提别的国事,只和魏慎聊一些这些岭南的风土人情,以及水利和各种农作物对岭南的影响。刘继兴本来就想改变交州占城稻在岭南的普及,先前就托人在闽国和交州分别引进了种子,这次更是在这边第二季的实验了,所以这些农家都很熟悉刘继兴,更没有想到刘继兴会是大汉国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