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第1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李将军太客气了,这只是我为朋友做的一个举手之劳罢了。”

        “那怎么好意思呢,不知您还打算在中国待多久,如果有什么事情一定来找我,别的不敢说在这一亩三分地我还是有点面子的。”

        “本来我这次环球旅行只是为了好玩,没有什么商业打算,不过这个目的在我遇到将军之后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都有哪些变化呢?”

        “我现在对中国的铁路和矿山很感兴趣。”

        “嗯,其实我和你一样,我对美国的铁路和矿山也很感兴趣。”

        亨利愣了一下,“啊,对,我听说将军在美国有不少产业。”

        “您对中国的铁路矿山的兴趣,为什么会因为我而产生呢?这个思维跳跃似乎有点大。”

        “将军,您知道,我的家族在美国的生意经营得很不错,发展的也很快,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我们现在还没有必要到中国来。可是我要说您就是这个特殊的原因。”

        “愿闻其详。”

        “其实我在香港就听说过将军的大名,他们说您是打开中国之门的钥匙,前几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我从未见过那个中国人像您这样有逻辑,而且您还是中国的国防部副部长,相信如果能与您合作一定会非常愉快。”

        “打开中国之门的钥匙,这个称号倒有点意思,既然我是中国之匙,你知道中国之锁是谁吗?”

        “还有一位中国之锁?这我倒没听说过,是一位能和您比肩的人物吗?”

        “和我差不多吧,将来你会见到他的。现在的中国对于西方是冒险家的天堂,我也的确非常希望来中国的多一些像你们这样有实力的商人。”

        “中国太遥远了,我们对你们了解得很少,而且要想吸引正当商人前来必须有一个正常的商业氛围。”

        “这些我知道,我会努力的。”

        “那么我也会尽力的替您做宣传介绍。”

        还没等上海的事情完全办妥李富贵就急急忙忙的把收尾工作丢给别人,自己赶回了淮阴,扩军的计划实在是不能再拖了,苏北这边还好说,只是在增加两个军团,可是计划在安徽要征召五个军团的,现在已经大大落后于计划了,在地图上扫了一眼李富贵决定把自己的行辕设在凤阳府,不时有首歌这么唱吗,凤阳是个好地方,前朝太祖的龙兴之地,听说那里比较穷,这样的地方一个控制不好老百姓就会造反,不过反过来说这样的地方民风彪悍,如果利用的好那必会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老百姓穷也有穷的好处,穷则思变,包产到户不就是从凤阳开始的吗。

        刚进了凤阳地界知府王抚才就带着首县的主要官员迎了出来,看着黑压压跪了一地这真的让李富贵有点受宠若惊,以前那些官员可没这么恭敬啊,看来自己还是没有习惯戴红顶子。等到把这些人请起来落座寒暄的时候,李富贵才发现这些人看自己的眼神都有点怪怪的,讲话都不喜欢看着自己,偶尔瞄一眼马上又把头低下去,奇怪了难道安徽的官员都比较害羞,转回头李富贵就让卫兵小宋去从侧面了解一下这些家伙究竟有什么问题,如果一个两个还可以解释为性取向有问题,可全都这样就无法理解了。钦差大人的卫兵自然是个人巴解的对象,小宋没费什么事就打探了出来,当天晚上就让李富贵得到了答案,原来那些官员对李富贵是即崇敬又害怕,所以才会露出那么一种神态。之所以会崇敬李富贵是因为和北京的那些丝毫不懂兵事的老爷们不大一样,这里的官员大都遭受过兵火的摧残,去年林凤祥从这一带过的时候,这些家伙可是被打怕了,几乎是一眨眼工夫就陷落了好几个州府,被抓到的官员可是成片成片的杀,直到长毛去远了他们才敢回来,而同样的一支长毛一到这位李大人面前竟然三两下就干掉了,这里早就在流传李富贵长得如何如何得谣言了,其光怪陆离可能仅次于南京,今天一看虽然大人长得比较普通,可是军队确实威风,一下子就被镇住了。自从去年北伐军过去以后,朝廷并没有追究这些地方官的失土之责,倒不是朝廷不想追究,而是安徽的江淮之间这块地方在那些大员们看来已经算是弃守之地,如果惩治了这些官员倒没什么,可就怕找不着人来接任,所以干脆由他们戴罪立功,起码在太平军杀来之前还可以做做样子,这些家伙既然有这样一种尴尬的身份见了李富贵这样一种半钦差的身份又怎么会不害怕。

        听到这个报告让李富贵喜出望外,这样的话那这块地方不是三不管了吗,好像太平军一直对皖北也没有什么兴趣,这些家伙目光还是太短浅,只看到那些富庶的地方。自己要想在这块地方扎下根首先还是要争取民心,这个时候就能看出地方穷的好处了,穷人比较好拉拢,随便给他们点骨头应该就可以了。实在没想到这里的官员居然会这么怕自己,看在他们这么识相的份上就拉拢他们一下吧,如果能结成同盟也不错,应该能为自己带来不小的帮助。

      第八十九章

        在向凤阳城行进的路上李富贵证实了自己以前的两个观点,第一、这里的确民风彪悍,按说苏北人也不算差了,不过和这里一比又大大不如了,大军行进的路上李富贵居然看到了两次械斗,这种事以前可是没遇到过,官兵过去弹压的时候他们也不肯把手里的家伙放下,隐隐有些与官军对峙的感觉,看到在钦差大人面前出丑,王抚才心里是焦急万分,可是偏偏没有什么好办法,这种村与村之间的械斗官府最好不要插手,否则一个不好就激成民变,到那时可就难以收拾了。李富贵第一次给了知府大人面子没有插手这件事,而是站在一边看着王抚才在那里东跑西颠的做调解工作,像这种事情道理根本讲不同,看到两边的代表把几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全都翻出来李富贵就觉得好笑。第二次李富贵可就不客气了,让手下人稍微布置了一下就把两边的代表都抓了起来,看着汹涌而起的民愤警卫营立刻向天来了一阵排枪,然后特种兵大队长宇文起亲自带人如狼似虎的冲入人群又抓了几个带头的,一下就把这些人给镇住了。这时李富贵才站出来安抚他们一下:“兄弟我并不是要抓各位乡老,只是你们两族之间的仇怨结得太复杂,我想大概一时半会讲不明白,所以才请各位随我回府衙一趟,大家坐下来慢慢讲,你们看如何。”

        张三材在张家虽然辈分不是最大,不过有些家财又读过两年书,一向很有威望,刚才一说要派人见官他就很自然的称为代表之一,见到老府台之后还没讲两句就突然被抓了起来,这个时候仔细一看说话的这位大人的官府,心中不觉一惊,虽然看不懂是什么官可是品级可能比知府要大个好几级,而且周围这些当兵的好像也是这位大人手下,好汉不吃眼前亏啊,既然这个官老爷给了自己这帮人一个台阶下,那还等什么,于是他急忙说道:“如此甚好,还请青天大老爷为我们做主啊。”一边说一边向自己人使眼色。王家的人反应就慢了许多,族长王大泉正在奇怪张家人怎么一下都服了软,突然之间总算是明白了过来,如果自己这边再不低头马上就会被当作暴民给办了,这可是几千官兵还有火枪。明白了这个道理王大泉一边在心里咒骂张家人狡猾,一边摆出自己最谦恭的姿态向这个年轻的大人道歉。

        另一个被李富贵自己证实了的观点就是这个地方确实是穷,尤其这段时间还算得上是青黄不接,路上不断的有逃荒的老百姓,看着这些饥民,李富贵不觉感到一丝疑惑,在这里为什么对农民盘剥得这么厉害,算起来农民的负担主要有三块:地主、本地财政、中央财政,前两项应该不算太大,因为这两天来李富贵在这一带没有发现什么那种非常奢华的大地主,在李富贵看来这些人根本算不得地主,他们连脱离生产都做不到,这说明他们并没有从农民那里盘剥到多少东西,至于地方财政,虽然这些官员都【创建和谐家园】,可是毕竟数量少,向较于当年每个县有几十个乡,每个乡里面几百号人,这个凤阳府的官员实在是少得可怜,而且通过和这些家伙聊天李富贵得知,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过那是在富庶的地区,向凤阳这里的收入远没有这么多,而且有一种说法叫“越仕越贫”,就是说出来做官很有可能越做越穷,主要因为做官虽然入项不少,可花销也很大,如果再摊上个几年候补,那就得过一过苦日子了。不过在李富贵的印象里,北京那边好像也没有多少钱,摊到每个县就应该更少了,真是奇怪了,这钱究竟都到哪里去了?

        到了府衙李富贵先让人打扫出十几间牢房,然后把张王两家的代表挑选身体素质差不多的一个配一个的关到双人间里,好吃好喝的招待着,还把军中的洋医派去以防万一(李富贵觉得这倒是个推广西医的好办法),他还亲自叮嘱牢头一定要做好这些人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闹情绪,觉得钦差大人是在针对他们,实在是大人刚来,忙得没空,所以先要委屈各位几天。

        正如李富贵所料,这些人刚关进去就开始发生肢体冲突,看到狱卒完全不加干涉,立刻升级为打斗,从他们的打斗中李富贵发现仅仅按照身体条件来区分可能不太合理,这些人里有一些明显练过,这样这间牢房里就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第二天狱卒们按照个人武力的高低又重新排列了房间,军医汤姆也开始为那些挂了彩的家伙治疗。这时昨天那些在战斗中表现过极大勇气的人们无一不漏出惊恐的表情,一般都需要四五个狱卒费劲全力地把他们压住,这里面甚至包括了一个骨折的,这让在一旁偷看的李富贵非常吃惊,李富贵当年曾经有一次脱臼的经历,当时半边身子都痛得不敢动,可是这个家伙竟然能用力挥动他那只受了伤的胳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三天里李富贵除了有时候偷偷去看一下这些人外,基本上在忙着军队的驻扎,雷霆军团以营为单位分散到周围的县和乡里面,为即将到来的征兵做准备。有了以往征兵练兵的经验,这一次李富贵打算多招一些人,反正目前富贵军的饷银有朝廷给,发放的还算及时充足,所以宁可让人等枪,不能让枪等人。在这么大一片地区征召几万人应该没什么问题,首先因为李富贵这次得民心工程开了个好头,李富贵去看那些孤寡老人的时候总是用这么一句话开头:“老乡们,我给你们送粮食来了”,其次富贵军军营中飘出的那阵阵肉香,对周围那些饿的眼睛发绿的人们有着无比的诱惑。

      第九十章

        在体察民情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李富贵,如何解决贫穷的问题,在来之前李富贵对于这里的贫困没有足够的准备,认为可以通过救济来缓解。现在一看救济并不可行,救济应该是应对灾害的办法,而像这样的贫困救济起不了什么作用。当年人们是怎么做的?要钱不如要政策,好像是这么说的。这事恐怕得和本地的父母官商量一下,当李富贵找到王抚才的时候,王抚才也正要问李富贵关着张王两家人不放究竟是为什么,已经有不少人到他这里来说情了。

        “那些人?等他们打够了我自然会放他们出来,不着急。我来这里是想与大人商量一下我军的一些打算。”

        “大人有什么尽管吩咐。”

        “是这样的,我看到本地的老百姓过的可是非常的清苦啊,不知知府大人对此可有良策?”

        “唉,大人有所不知,凤阳这个地方自古就是穷,不是说是年到有九年荒嘛,要说办法嘛,也就是清徭减赋,鼓励农桑……”

        李富贵耐着性子等他说完,这些书生只会背一些书本上的条条,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相较之下开妓院的管仲实在是值得人钦佩,“大人高见哪,现在我既然领兵驻扎于此,自当为大人分忧,不然民众贫苦日久一旦受恶人挑唆激起民变,我与大人都有大大的不便。”

        奇怪了,这个李富贵讲话不算很粗鲁啊,这和传言中的不大一样,听他这样说话不太像是没读过书的,“如此一来,下官替凤阳百姓感谢大人了。不知大人有什么好办法。”

        “王大人应该知道,我这次来是为了招募军队,总数大约有几万人,这些军队今年的衣食住行我都打算从凤阳本地采购,尤其是军装,富贵军的军装采购量相当大。”

        听了这话王抚才把嘴巴张开半天才反应过来,“大人,这,这,凤阳本身就穷,若是大人的几万军队的衣食住行都从凤阳出,那又如何负担的起。”其实如果李富贵一来就直接要粮要饷多半他不敢推托,毕竟李富贵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恶名,可是刚才大家正在谈论如何富民,他才顺着刚才的思路出声辩驳起来了。

        “王大人误会了,我并不是说要从凤阳征集这些物资,而是说按照市价从凤阳买。”

        “原来如此,不过凤阳的东西本来就少,如果都被大人买去了,留给百姓的自然就少了,而且物价必然上升,下官认为此举似有不妥之处。”

        这帮儒生简直就是猪脑子,李富贵在心里大骂,自己好心好意向他采购他居然还不领情,你买多了我剩的就少了,这是什么逻辑嘛,你是卖主呀。看着李富贵皱起的眉头王抚才心中一惊,糟糕,自己好好的怎么顶撞起上官来了,于是急忙话锋一转,“不过大人能花钱购买物资,已是旷古少有的仁举了,卑职自当率阖府上下尽力保证大人的需要。”

        “嗯,这是一件,另外呢我还想与大人一起搞一些基础建设,比如说修桥铺路,兴修水利等等,这事规模比较大还请大人想想办法筹一些钱粮出来。”

        好家伙,这位李大人说话怎么都是反的,不是说要富民吗,这怎么又加起徭役、捐税来了,不过这回王抚才没敢顶撞李富贵,要知道这两年安徽的官是真不好当啊,一年多的时间就死了三个巡抚,搞得朝廷到现在都派不出新任的巡抚,自己这么一个小小的知府那是说完就完,这个李大人只要在朝中稍微给自己捣一下乱,那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就算他什么都不做,这南面有长毛北边有捻子,自己这块的老百姓饿得都跟狼似的,只要一个小小的闪失那自己的人头就可能保不住,“大人知道凤阳是个穷地方,不过大人请放宽心下关一定尽力筹集,关于钱的事情大人为何不找藩台商量一下。”

        “对啊,藩台是管钱的啊,安徽的藩台现在在什么地方?”

        “自从副台大人殉国以来,藩库就颍州府,藩台章大人也就在颍州。”章立忠可是有了名的铁公鸡,不知这位李大人有什么办法从他那里弄到钱。

        “好极了,我马上派一营人去提钱,本地的府库王大人不要吝啬,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藩库的钱是说提就提的吗,还派一营人去,那不简直就是去抢,看来这回真是秀才遇到兵了,唉,不过这个世道还真离不开这样的人。

        李富贵对于如何向地方官要钱很有心得,一句话就是借,当然什么时候还就不知道了,不借,那就来横的,这两招一直很好使,这次是向藩台要钱难度应该比以往要大,李富贵把二团的杨天求找来,这家伙是个有名的愣头青,不过打仗也是真狠。

        “天求啊,给你个任务。”

        “保证完成任务。”

        “很好,你带我的信到颍州去,从藩库里弄一笔银子回来。”

        “是。”

        “不过呢,藩台和我并没有隶属关系,我又不认识他,没什么交情,所以我怕他会不给。”

        “他敢。”

        “好样的,他不是不认识咱们吗,咱们就让他认识认识,你去以后,先不要说要钱的事,你找点由头在阜阳闹些事出来,只要不弄出人命就不用怕,他们和你也没有隶属关系,只能向我抱怨,然后你再去要钱,不给就接着闹,懂了吗?”

        “明白。”

        “好,你带上你们营的人马明天就出发。”

        “是。”

      第九十一章

        接下来的几天李富贵一忙居然把关在大牢里的那些家伙给忘了,等到他再次想起这些人的时候已经快过了一个礼拜了,当李富贵亲自去放他们的时候,牢房里已经看不到动武的场景了,两个人没日没夜的关在一起就算有再大的仇打了这么多天也应该厌烦了。李富贵几乎是一个一个地把他们扶出牢房的,让这些直肠子的家伙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接下来李富贵又大摆宴席为给位父老压惊,酒桌上李富贵首先站起来向张王两家的代表致歉,“兄弟我初来贵地,人生地不熟的,本来想为你们两家调解一下夙仇,冤家宜解不宜结嘛,可是没想到下面的人误会了我的意思,而我又实在太忙,竟让各位受了委屈,李某实在是深感惭愧,来,我先自罚三杯。”

        这番话让在座的所有人面面相觑,看看个人身上的纱布,这伤受得还真是冤枉,不过人家那么大个官来摆酒道歉难道自己还有什么好说的吗,更何况这伤也不是人家打的啊,要恨也该恨坐在自己旁边这个家伙,不过这些天自己也没让这家伙好受。

        “好,既然大家已经原谅李某了,那我就再厚一回脸皮,把这个和事佬当下去,来大家把酒都端起来,相逢一笑泯恩仇,怎么样?张老,您这还是在怪我啊,您老就看在富贵年纪小,不懂事,原谅我这一回好不好。”

        话说到这个份上可就不容谁不端杯子了,何况这些天他们天天打架,也觉得这样挺无聊的,现在钦差大人给了这么大一个面子正好顺坡下驴。第二天,他们带着天大的面子回到自家的祠堂向族人们宣布由于钦差大人铁面无私、主持公道,所以在两家的争斗中自己这一方终于获得了胜利,而且钦差大臣还慈悲为怀劝我们放过对方,所以以后就不再打冤家了,看着这些人发出和解的笑容李富贵不觉想起了韦大人的一句话“这个?杀够了,不杀了”,在他看来这还真是个解决争端的好办法,“其实啊,好多事情都是管坏的,阿以为什么几十年总是打个不休,还不就是因为老是被管着几次中东战争都没让他们打痛快了,法德就算是打痛快了,你看人家现在好的跟什么似的。”

        就在外面招兵进行的红红火火的时候,李富贵却开始思考其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这个问题早在苏北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抽时间考虑了,外语短训班不能算是长久之计,虽然那里为李富贵培养了不少人,可是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只能充当底层办事的人员,而且就这现在也已经很难保证了,主要因为生源发生了困难,除了开始骗来的那一批后来就很难再招到新生了,这也是李富贵的新教育计划无法在苏北实行的原因,那里的老百姓也算得上是一朝被蛇咬了,李富贵推算等到第一批毕业学员衣锦还乡的时候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好转。

        这一次在皖北的教育计划要比上一次要完善的多,李富贵打算亲自编写高级教材,包括数、理、化,和世界形势、地理、历史六门科目,再加上外语,启蒙读物用什么到随便,想来不但不能教四书五经连文言文都不能用,那就只好拿小说做教材了,不知道三国演义怎么样,配合上简化字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吧。

        设想归设想,真正尝试了一下李富贵就知道这个工作的艰巨性了,别人出题考你是一回事,把自己所学全部默写下来绝对是另一回事,也亏的当年李富贵理科学得还算扎实,大的定理好像还没有弄错,不过也就那么干巴巴的几条,实在是不能成书。文科除了外语不用李富贵烦神其他那三门科目可就更没谱了,以李富贵的英语水平要想成本的翻译外国著作不亚于痴人说梦,可是靠记忆自己写不出多少不说还很可能是错的,一不小心还会把未来发生的事情写上。

        巨大的困难几乎让李富贵放弃这个计划,知道他突然灵机一动,口述怎么样,找六个人来记录,一人记一本,自己站在中间天马行空的乱想,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先把知识点记下来最后再整理,可以把军医汤姆也拉来,他怎么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又不远万里的跑到中国来,多少应该对那些知识有所了解吧,自己可以一边和他聊天一边向记录员口述。

        就在这时陆归延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对常用的几千个汉字的简化已经初步完成,这让李富贵喜出望外,这一下正好印教材配合新学校开张,可是当李富贵把那些简化字拿过来一看几乎立即昏倒,为什么这上面的字自己倒有一大半不认识,呆坐半晌李富贵发现陆归延还在旁边等着听他的评价呢,“阿陆啊,你先回去,我要静一静。”

        陆归延奇怪的看了李富贵一眼,不过没说什么就退了出去。李富贵的脑子里激素的盘旋着这么一个问题:从这些字的结构来看他们的确是把繁体字削减了一些笔画而来的,可为什么自己这个看着简体字长大的人居然会不认识这些字,怎么可能简化字比繁体字更难认呢。当然繁体字自己也不是都能认得,还需要联系上下文连蒙带猜,可是也不至于一大半都不认识啊。经过一番冷静的推理李富贵竟然最终证明了这样造出的简化字对他自己来说的确要比繁体字难认这样一个让人无比沮丧的结果。

        其实这个道理说白了也并不复杂,由于李富贵偷了懒两套简化字互相没有发生影响,他们都是有繁体字演变来的,也就是说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像繁体字,可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之间就必须相像,他们之间完全有可能出现没有一笔相同的情况,这时的李富贵恨不得拿头去撞桌子,本来以为可以为自己带来很多方便的,可现在如果推广的话自己就必须认得三套字体。

      第九十二章

        在李富贵的这所实验学校的计划中简体字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可是现在他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教材一旦编好就需要用简体字来刊印,在这之前还需要制作活字,所以如果再拖延下去很可能会扯新校的后腿,唯今之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把所学的简化字都默写下来,可是对于这件事李富贵还有些犹豫,印象里好像当年简化字弄得比较仓促结果有了不少副作用,不过自己用的感觉还不错的啊。自己之所以开始没有去干预汉字的简化也是希望两种字体能够更自然的过渡,可是没想到会有这种结果,不如自己把简化字默写出来,让他们加以讨论,在简体字的基础上加以繁化,这样自己应该不会不认得吧。不过这样一来时间肯定就不够用了,可也没什么办法,可以先尝试小范围的使用,自己可以小心一点但汉字必须简化,或许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人们并不觉得繁体字有多不好用,因为繁体字最大的问题书写困难已经基本上被解决了,在用电脑录入时繁体与简体并无不同,可是在这个满世界都是文盲的时代繁体、毛笔还有文言绝对给普及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这个小挫折让李富贵对于兴办教育有了一种不太好的预感,这事很可能会很难。

        默写倒是很轻松,李富贵照着几千个繁体字把简化字标注在旁边,当然鹅毛笔用起来有点费事,不过李富贵是在没有胆量去动毛笔,在李富贵的印象里中国曾将流行过一种沾笔,那东西好像就是用两个铁片做出来的,应该不难做吧,将来可以作为学校的书写工具。

        陆归延接过李富贵编出的繁简字体对照表后,看了一眼立刻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这些字都是你写的?”

        “是啊,怎么了?”

        “不简单啊,你这套简化包含了许多字体的变化,能把这些融合到一套字体中,我还真没看出来你还真有一套,你不是不会写字吗,不会使你在我面前都装傻吧,你可要小心噢,有人老是装傻,最后就变成真傻了。”

        “哪里,我那有在你面前装傻,我是不大会写字,不过对各种文字还是有一点研究的,也没你说得那么厉害啦。”

        “还真是奇怪,连字都不会写,还去研究什么文字。唉,不对啊,这些简化字难道不是你写的吗,我看写得还不错,不可能是今天才动笔的人写的,你老老实实告诉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好吧,我就说实话吧,小时候,我们村子住着一个半仙,他说我将来一定会干大事,又说我不需要学会写字,因为将来我会创造一种新的字体,我只要会写这种新的字体就可以了,所以我就学了这种字体。”

        “我才会相信你这套鬼话,不过你不想告诉我就算了,本来各人就是有各人的秘密,你这招半仙用得不错,不过应该直接用神仙,以后不妨常来来。”

        给自己披上一层神秘主义的外衣,这主意确实不错,要说这心理暗示、宣扬世界末日、以及那些骗术自己前两年可从电视上学了不少,有些还是学校组织观看的,其实当年自己要是没去当二鬼子,做个神棍也不错,恐怕洪秀全和杨秀清加一块也不如自己。虽然现在自己还缺少一些经验,不过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规模一大不由他们不信。见鬼,自己刚才不还在思考如何教育人民吗,怎么一转眼就想着建立起邪教来了,好像有点不太对头。靠愚民的手段登上高位,这不是正和自己的初衷相反吗,自己原来不是认为如果可以打开民智,把中国人带入现代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吗。不过目标是一定的,可是道路可以是曲折的嘛,只要不太过分,小小的愚他们一下应该也可以考虑吧。

        就在李富贵想心思的这一会,陆归延已经把这些字大致的扫了一遍,“既然是半仙教你的,那我们就直接用这套字体就好了,你还让我们研究什么?”

        “也不是这么说啦,那个半仙有点疯疯癫癫的,他说的话我也不是很相信,你还是把这套字体拿下去找几个有学问的人研究一下,看看有那些不合适的地方需要更改。”

        相对于让李富贵头疼的教育问题,军事上倒是很顺利,看到这征兵处的一片繁荣景象,李富贵大笔一挥,把征兵人数从两万多人一下提到了四万人,多出来的名额被李富贵全部划归到了一个全新的兵种中去:工兵,李富贵算是想明白了,既然是皇帝出饷银,那干吗跟他客气,说起来工兵可是个好东西,将来用得着他们的地方多着呢。

        而李富贵的富民措施这时也遇到了一些阻力,这年头抱有和王抚才相同观点的人还真不少,比如说这禁杀耕牛就让李富贵不理解,如果人家愿意把牛杀了来吃,那就证明宰杀这头牛创造了比用它耕种更大的利益,牛这东西又不是不可再生资源,投资周期也不是特别长,究竟是杀还是用应当很容易形成平衡,用得着官府那么费心吗。考虑到这里老百姓的脑筋好像不太灵活性格又保守,李富贵只好先从来料加工做起,正儿八经的农户只要能找到保人就可以向富贵军提出申请,把布料和样品领回去,做成军装交回来后领取报酬,本来李富贵看不起这种糊纸盒式的运作模式,他希望那些地主看到有利可图站出来投资被服作坊,可是那些家伙的热情一直不高,始终处于等待观望状态,李富贵不得已才采用了这个办法,不过他也承认这种运作方式对农民来说的确是最保险的一种。

      第九十三章

        与在战争岁月那紧张充实的日子不同,当李富贵再次回头总结自己的这段时光的时候发现时间就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溜过去了,回想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事情,方正只记得每天都很忙,这一忙就忙到了初夏。这期间苏皖局势异乎寻常的平静,南京一直没有什么动静,李富贵则在淮河两岸修起了炮楼,尽管李富贵几次修改了防御基地的设计图纸,可这东西怎么看都象鬼子的玩意,先是一圈壕沟,壕沟后面留有一段空地可以用来布设铁丝网和地雷,然后有一圈矮墙把基地围了起来,里面有营房、操场和一两座塔楼,李富贵每次看到这塔楼就会有一肚子气,如果用石头把它修成古堡式的那造价实在太高,而用红砖砌起来的塔楼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苏皖以外不断的有曾国藩的消息传来,最近的一次是说他吃了败仗气得跳江,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家伙水性比较好,不然为什么每次跳江都淹不死。对于两湖的战局李富贵认为还是静观其变得最好,目前各方的目光都被两湖吸引正是自己加紧建设的好时机,目前来料加工已经被推广到好几个行业中,虽然这种工业仍以家庭作坊为绝对主力,不过毕竟形成了一种做工有利可图的认识,一些铁匠通过李富贵提供的手工机床可以生产出精度相当不错的小零件了,中国人的手还是非常巧的。李富贵一直在尝试把远东集团的一些利润较少的部门功能外包出去,这样既可以集中精力开拓新领域又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工商业发展,可惜符合规范的商家还是太少,只好慢慢来。

        朝廷的封赏在一议再议之下终于定了下来,李富贵被封为子爵,这让李富贵印证了陆归延当年对自己说的那段话,看来自己的官是坐到头了,上面封赏是没有多大指望了,弄那么一大堆虚衔,就算做到公爵又怎么样,将来的地位必须靠自己用实力来争取了。

        这天李富贵的行辕来了一位客人,递进来的拜帖把李富贵吓了一跳,“李鸿章”,他来拜自己,真实有趣,这个大汉奸来拜自己这个小汉奸。不过要按自己的经历来看,说李鸿章是汉奸也有点不公平,起码他是个敢做事、能做事的人,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李富贵怎么也想不到这年头这样的人会这么难找,也不奇怪,这年头敢做事的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就算自己来自未来对于把中国带出黑暗也不过五成的把握,而对于生活在这片黑暗当中的人那真的需要那头去撞,在这么小的成功机会下,做当然不如说来得轻松自在。

        意识到自己愣了很长时间,李富贵急忙叫门房快请。李鸿章刚迈入李富贵的签押房就急忙跪了下去,“李鸿章给侍郎大人请安。”奇怪的是上面没有动静,他迷惑的抬起头来发现侍郎大人呆呆得看着自己,原来李富贵一看到李鸿章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说洋务运动可以算是他的功绩的话,而几次卖国条约的签订的罪责也不能全落到李鸿章身上,那甲午战争的失败他应该负主要责任了吧。和以前只知纸上谈兵的自己不同,这时候的李富贵对军事的领悟已经趋于成熟了,关于甲午海战的失败,历代有多种解释,炮弹装沙说在李富贵看来实在有点太过儿戏了,就李富贵的经验来看这是恐怕不太可能,如果真出了这事李富贵也敢说这是我们自己人干的,好像还有一个炮弹不合说与炮弹不够说,不知道这又能怪到谁,出了这事难道还能怪别人吗,军费是被拿去修了颐和园,不过不至于连炮弹都配不齐吧。至于说日本舰队比我们先进,李富贵并不认同,日本的军舰是比我们的新,但日本人走了弯路,大炮巨舰才是当时正确的方向,而高射速、高航速不过是陪衬,至于那固定在舰体上的巨炮简直可以当作笑话。事实是,当时日本作为一个海洋国家重要战略目标都暴露在北洋水师的舰炮之下,他们还有补给线路需要保护,如果攻守易位,我方应该占有一定的战略优势,而这种优势丧失的责任完全得由李鸿章来背,毕竟他是这支军队的负责人。

        唉,就像足球一样,我承认如果连人员一起综合考量的话我们的确实力不如人家,可也没谁说实力不及就一场都不能胜啊。李鸿章在下边很尴尬的看着李富贵,起来也不是不起来也不是,自己来之前作过多种预想,可实在没想到李富贵在自己下跪的时候露出了中风的征兆。用力的咳嗽了两声把李富贵从遥远的甲午硝烟中拉回到了现实。

        “咦,大人趴在那里做什么,快请起来。”

        看着从地上爬起来的李鸿章,李富贵突然想到如果把他杀了怎么样,现在兵荒马乱的,随即就把这个念头从脑子里赶了出去,不管怎么说,面前这个人还是算得上这个时代中国难得的人才,就像你不能因为贝多芬会变成聋子就不让他学音乐一样,什么样的制度培养什么样的人,既然知道李鸿章有潜力那么不如提供给他一个更好的制度。

        李富贵一边和李鸿章寒暄一边想着:如果把他派到国外去会怎么样呢,从历史上看李鸿章有了解西方的愿望,可是重臣的身份使他留于表面,无法真正去领会西方思想的精髓。

        “原来大人一直在庐州一代兴办团练,富贵一直不知,否则早应该亲近亲近。”

        “少荃一直想来拜会大人,只是军务繁忙,发匪又太过猖獗,实在是脱不开身。”

        “不知老兄对办团练一事有何心得,说出来教教我这个老粗啊。”

        “少荃安敢在大人面前弄斧,这次前来一路上看到大人的兵强马壮,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嗯,长毛嘛,交给我们这些武夫就可以了,李大人是翰林院的编修,听说那可都是文曲星下凡,应该做些有大学问的事。”

      第九十四章

        李鸿章并不像那些普通的读书人一样看不起李富贵,正如他所说李富贵训练出来的军队让他吃惊,自己也办团练,知道这有多不容易,事实上自己那几千人到现在还是乱糟糟的,连个阵势都排不好,打仗就凭着一股狠劲,一窝蜂的往上一拥。这种战法实在与兵法不符,可是自己又一直找不到什么好办法,可是自己进城后看到的几个巡逻队就不说别的,单说那整齐划一的步伐就能给人极大的震撼。可是听到这位李大人说自己是个书生不宜领兵还是让李鸿章觉得不痛快,实际上李鸿章早已确定投笔从戎才使自己飞黄腾达的必经之路,当然他没有把这种不快表露在脸上,在他看来若是能依附于富贵军应该比投靠曾国藩强,这个李富贵没学问,不过好像对有学问的人还是蛮看重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1 13: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