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中华异史》-第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众人等了片刻,那门“吱”的一声又打开了,从里面窜出一人,那人跑到林清华跟前,“噗”的跪下,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道:“侯爷,您终回来了,下官以为再也见不到您了,下官远远的看见您的船着火,本想去救您,但想起您吩咐下官一定要将圣旨送到宁南侯手上,所以下官才继续西行,终于在昨天到了武昌,下官不辱使命,已将圣旨送到,现在正在侯府与宁南侯一起写奏章,向皇上奏明事情的经过,并向皇上为您讨谥号呢。现在您活着回来了,那这奏章就不用写了,这谥号也不用讨了。”此人正是东厂指挥副使马得林。

      林清华听完,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说道:“好啦,起来吧,我又没死,号什么丧?你也不调查清楚,就向皇上要谥号,要是谥号封下来,而我又没死,那怎么办?难道还要我【创建和谐家园】不成?”正欲继续训斥时,门后又走出两人,一人正是罗参将,另一人身穿朝服,头戴乌纱帽,脚蹬皂靴,约摸五十多岁的样子,向着林清华笑着拱手说道:“久闻威毅侯英勇果敢、少年英才,今日一见果然不错,威毅侯不仅以急智保住了圣旨,而且杀败了水寇,全身而退,令左某自叹不如啊!”

      林清华心想:这就是左良玉吧。忙谦让道:“哪里哪里,宁南侯坐镇湖广,实乃朝廷左膀右臂,国之栋梁,林某好生佩服,今后还望宁南侯多多提携。”

      左良玉本来听到林清华的“死讯”后很不高兴,毕竟这是他的地盘,朝廷大员在他的地盘的上遇害身亡,这可不是小事,虽然自己拥有二十万军队,但若是有人借机找茬,联络清议大臣与江北四镇共同讨伐自己的话,倒真不容易挺过去。正为此而头痛时,忽闻手下来报,说是林清华没死,此刻正在府前,怎不喜出望外?当下换了官服出门相迎。

      左良玉吩咐罗参将将部下带回军营后,拉着林清华的手说道:“威毅侯脱险归来,当真可喜可贺,老夫打算明日午时在黄鹤楼摆宴,一来为威毅侯接风,二来为威毅侯压惊,不知威毅侯意下如何?”

      林清华说道:“侯爷美意,在下怎敢不从?不知侯爷有无多余的鞋子,若有便请侯爷赐在下一双,在下的脚都快肿了。”

      左良玉这才注意到林清华的光脚,哑然失笑道:“这个容易,老夫还有几双没穿过的官靴,威毅侯挑一双便是了,不过老夫的脚比较大,威毅侯只好将就了。”

      林清华道:“多谢宁南侯。不过在下还有一事,不知宁南侯安排在下在哪里住宿?”

      左良玉道:“本来武昌城中有一很大的驿站的,但前年被贼寇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现下只有委屈威毅侯住在客栈了,不过老夫一定让人找最好的客栈,让威毅侯住得舒服。”

      于是林清华很快便领着手下住进了武昌城内最大的“福来客栈”,由于他们人太多,客栈不得不将几间单人房临时改成了多人房。林清华还包下了整个后院,吩咐伙计在后院挂上几十个大灯笼,并准备十桌酒席。

      林清华看着满桌的酒菜,对着不停对自己点头哈腰的赵掌柜说道:“这里没你的事了,忙你的去吧。”赵掌柜满脸堆笑的说道:“二位侯爷如此看得起小的,实在让小的受宠若惊,侯爷住进小店,更使得小店蓬荜生辉,小的不知哪世修来的福气,遇见了这么多贵人。侯爷若还想吃什么山珍海味,尽管吩咐,小的一定尽力让侯爷满意。侯爷慢用,侯爷慢用,小的下去了。”

      待赵掌柜走后,林清华端起酒杯,站起来说道:“今天的酒席只招待有缘人,在座的诸位与我林某人都是有缘人,若非有缘,咱们就不会相聚,诸位冒死将我救出,实在是我的救命恩人,废话我也不多说了,今天就想让大家吃好喝好。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诸位如今跟了我,那么就要听我的号令,与我一条心,咱们有酒同喝,有肉同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无异议,那么诸位吃完了酒就在客栈住下,今后我们就是兄弟;若不愿跟我,那么吃完酒后,我送他盘缠五十两,请他另谋高就,诸位意下如何?”

      底下众人先是沉默了片刻,随后远处一人站起来,扯着嗓子喊道:“我早就看出来侯爷是个好人,和我以前见过的大官不同,从来没有瞧不起我们,把咱们当兄弟,跟着侯爷干,咱们有奔头,以后咱们就跟定侯爷了,大伙儿说是不是?!”众人听后齐声称是,都说跟侯爷干比当水寇和回家种田好上万倍,愿意跟侯爷干一番事业。

      林清华听后很满意,下令开席,于是酒席便在一片闹哄哄中开始了。众人在家时大多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当水寇后虽然也能吃上酒肉,但那水寨厨子做的酒肉哪能和这百年老店做的相比?众人早已看得口水直流,待林清华下令开席后,立时人人争先恐后,狼吞虎咽,真真正正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觥筹交错之下,不一会儿便喝的酩酊大醉。

      第一章 历史转折点 第十五节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因其建在武昌的黄鹤山之上,因而得名“黄鹤楼”,后来黄鹤山改名蛇山,但这“黄鹤楼”的名称却延续了下来。岁月沧桑,自从建成以来,黄鹤楼便历经劫难,或毁于兵灾,或毁于【创建和谐家园】,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名气也越来越大,被文人骚客赞为“千古名胜,天下绝景”,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林清华站在黄鹤楼下,望着眼前的这座黄鹤楼,心中大为失望。他原本以为这古代的黄鹤楼应该比后世重建的黄鹤楼更加高大、更加雄伟才对,哪知眼前的这座黄鹤楼只有三层,不仅比后世的矮了许多,而且颜色也暗淡了许多,就象是几十年没有修葺过一样。

      林清华疑惑的问站在身边的左良玉:“这就是那个有名的黄鹤楼吗?怎么这么矮呀?而且颜色也不好看。”

      左良玉说道:“威毅侯有所不知,这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妙处,此楼刚盖时其主人也是很有深意的,此楼上下三层,计高九丈二尺,再加上最上面的铜顶七尺,正好九丈九尺,暗合‘九九大吉’之意。至于这颜色么,本来还是很光鲜的,红柱金瓦,很是气派,但那张献忠匪寇打进武昌后,其部下也不知道从哪儿听说这楼顶的瓦片中有金子,于是便将瓦片全部揭了下来,一片一片打的粉碎,金子虽未找到,却将这千古名楼毁的一塌糊涂,待那张贼逃窜之后,此楼的主人才敢叫人前来修葺,但兵荒马乱的买不到黄瓦,只得用寻常灰瓦代替,因而看起来十分的别扭。从此以后,此楼渐渐冷清下来,书生才子到此楼就再也写不出脍炙人口的诗赋了。”

      林清华点点头,说道:“原来如此,怪不得这么难看,以后等天下太平了一定要好好修修,最好扒了重建,盖他九层、十八层,以后大家吟诗作赋就不怕没地方了。”

      左良玉看了看林清华,说道:“威毅侯,咱们在这儿也站了半天了,不如现在就上楼吧,免得诸位大人等地心急。”

      林清华收敛心思,随着左良玉上了顶楼。

      顶楼诺大的地方却只放了一张圆桌,桌旁围坐着四个人,与左林二人不同,此四人均身着便装,见到二人上楼,四人纷纷起身相迎。

      左良玉笑着说道:“来,来,来,老夫给大家引见一下。这位便是声望日隆的威毅侯了,威毅侯年轻有为,他日前途必不可【创建和谐家园】。”林清华赶忙谦让。

      左良玉继续说道:“这位是湖北巡抚何腾蛟,字云从,天启朝的举人。”

      “这位是湖广总督袁继咸,字季通,号临侯,天启朝的进士。”

      “这位是湖广巡按御史黄澍黄大人。”

      “这位便是犬子,名梦庚,现下正在我的军中历练,他执意要见一见威毅侯,老夫拗不过他,就只好让他也一起来了。”左良玉说完,一边捋着胡子,一边用赞许的目光看着自己的爱儿。

      林清华一边听一边抱拳行礼,口中不停得说着:“久仰,久仰,一路上遇见这么多大名鼎鼎的人,小子真是三生有幸。”众人也是抱拳回礼,口称“不敢”。

      待介绍到左梦庚时,林清华仔细看了看,只见此人油头粉面、细皮嫩肉,哪像在军队中“历练”过的样子?林清华心中暗暗想道:一看就知道是个纨绔子弟,不是个好人,难怪后来投降了满清,还做了什么“旗主”,这小汉奸当得倒挺美的。

      想虽这么想,话却不能这么说,于是林清华说道:“左公子精明能干,他日必不辜负宁南侯的苦心栽培,定当青史留名。”

      左良玉听完哈哈大笑,说道:“威毅侯言重了,什么青史留名,他只要能像老夫一样做个总兵,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谁知那左梦庚却说道:“父亲也忒没志气,今次若不是父亲首先发难,那太子怎能坐上皇位?凭这功绩父亲就算是封王也不为过。”

      左良玉没等他说完便打断了他的话,喝道:“混帐话!跟你说过多少边了,不要随便指谪朝廷的朝政,尤其不要说圣上的不是,你就是不往心里去!老夫真后悔今天让你来,尽给我在同僚面前丢人现眼,还不快把你那臭嘴闭上!”

      左梦庚还欲辩解,众人忙把他劝住,谁知他的脾气还真倔,说地烦了,招呼也不打就“噌,噌,噌”的跑下楼了。

      众人手忙脚乱的把气的发抖的左良玉扶到椅子上,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解,黄澍说道:“宁南侯不必往心里去,今天在座的都不是外人,此话不会传到朝廷上去的。”说完用眼睛顶着林清华看,林清华识趣的说道:“是啊,是啊,大家都不是外人,只要我们不说,没人知道。”

      缓过气来的左良玉说道:“诸位不知道啊,老夫有意扶植此子,希望他能有一番作为,因此将他送入军中。前几日老夫去军中巡视,听军中几位参将说他表现不错,因而老夫这几天很高兴,谁知今天就让老夫下不了台,真是气死我也!”

      林清华心想:你的这个儿子在历史上确实干了些事情,不过那是当汉奸以后了,虽然他的名气没有吴三桂那么大,但也算是史书上的名人了,只是不知道他的所做所为与你培养他的初衷是否相悖。现在就把你气成这样,要是你知道他当了汉奸,不知会不会把你气得从坟墓里跳出来?咦,奇怪,按史书上的记载,你应该快不久于人事了,几个月后你将吐血而亡,你现在应该病怏怏的才对呀,但我看你除了有点发抖之外,实在是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呀,莫非你是被你儿子气死的?恩,有可能,有可能。

      受此突发事件的影响,酒席上的气氛并不热闹,酒过三巡之后,众人的话匣子才慢慢打开。袁继咸首先开口问朝廷最近的大事,林清华不得不一一道来,从遇见太子到逼宫夺位,从皇帝大封功臣到朝堂上的辩论,将这些事情大致的说了出来,众人一直留在武昌一带,对这些事情不十分清楚,因而听起来很新鲜。

      讲完这些事情,林清华忽然改口问道:“这次我奉旨招安李自成,本打算走水路,没曾想却遇上了水寇,真是凶险之极,诸位大人长驻湖广,不知从哪里走安全些?”

      左良玉答道:“老夫虽拥兵十余万,但那李闯军也十分强捍,如今官军所能控制的不过是武昌附近的几个州县而已,从这里出发,向汉水上游走,不出三天就会进入李闯的地盘。虽然水上有水寇,但比起地上多如牛毛的土匪来,还是水路安全些,威毅侯不如继续走水路吧,老夫为你准备船,这几天你就四处散散心,待上路时老夫定会派水军护送侯爷一段。”

      林清华说道:“那就多谢宁南侯美意,他日功成之日定少不了宁南侯的功劳。”

      说完这些之后,众人便再无话说,叫来两个歌妓唱了几个小曲儿后,便散席了。

      林清华回到客栈,发现部下都不在,向酒保打听,才知道原来众人吃完饭后都去城里最大的茶馆——四方茶馆听说书去了。

      林清华今天喝的酒并不多,但他还是有些晕晕的,想着自己左右无事,不如也去听听说书,来到这个时代后,什么娱乐也没有,都快闷出鸟来了。于是他换了便装,向酒保问明了路,一个人溜溜哒哒的来到四方茶馆。

      这四方茶馆果然像它的名字一样四四方方,而且格外的高大,比周围的民居高出一截。林清华付了两文“进门儿钱”,走进去一看,原来有两层,底下一层的听众均是短衣打扮,皮肤黝黑,一看便知是卖力气吃饭的;上面一层的听众锦衣罗衫,肉白皮嫩,有的还带着妻妾,应该就是豪华包厢了。

      看见自己的部下全挤在底下那一层,林清华便也挤了过去,由于他穿着长衫,一路上众人均对他投来好奇的目光。

      满头大汗的林清华好不容易挤到洪熙官身后,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听啥呢?听得这么认真?”

      洪熙官回头见是林清华,告了个罪后说道:“讲得是一个姑娘和一个公子在梦中相会,后来姑娘思念公子过度而死,再后来公子挖开坟头救活了姑娘,再后来他们私定终身,再后来他们的家长反对,再后来``````”

      “好了,好了,好了,别‘再后来’了,”林清华听不下去了,打断了他的话,“我已经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了,他说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又叫《还魂记》,将的是俗套的不能再俗套的爱情故事,无聊的很。”

      “是啊,是啊,确实很无聊。”洪熙官很高兴林清华与他想得一样,“若不是担心世玉惹事,我恐怕早就回去了。对了,今天的酒喝的还可以吗?”

      林清华答道:“无聊,比听说书还无聊,一个个虚情假意的,哪有和弟兄们一起喝酒痛快?哎,世玉呢?怎么不见他的人?”

      洪熙官向前面一指,说道:“那不,在那儿坐着呢,听得津津有味。”

      林清华顺着手指望去,只见第一排居中的一条长凳上坐着五个人,最边上的一个瘦高个不是方世玉是谁?此时他的头正随着说书先生那抑扬顿挫的声音晃来晃去,显然已沉迷其中。

      洪熙官见状,便挤过去,把方世玉一把抓住,横拖倒拽的带到林清华身边。待他站定后,对着他数落道:“男儿大丈夫当持三尺剑行走江湖,立一番不世之功,怎可天天将那儿女情长放在心上?”

      方世玉挠了挠头,说道:“洪哥,我这不是闲得着急吗,若是有事做,我怎会坐这儿听说书?不过话又说回来,这说书先生说得还真不错,比我家乡的好听多了,家乡那位就只会说《水浒》。”

      众人说得兴起,一时忘了场合,声音不免有些大,惹得其他听众纷纷投来不满的目光,而那说书先生似乎也注意到了这帮人,于是停止了说书,将右手拿着的折扇递到左手,然后右手拿起桌上的惊堂木,“啪”的猛拍一下。

      这一拍不打紧,不仅林清华他们停止了说话,而且将楼上几个正在打盹儿的公子哥从梦中惊醒。那说书先生不紧不慢的说道:“几位大侠若想闯荡江湖,不如现在就到外面闯去,这里是听说书的地方,莫要打搅了大家的雅兴。”底下听众嘻嘻哈哈的笑了起来,几个脾气不好的也开口骂了起来,楼上的公子哥更是抓起桌上的水果仍了下来。

      眼见几个橘子向着林清华飞来,洪熙官和方世玉双双抢出,伸出双手在空中挥舞了几下,几个橘子便被两人攥在手中。见到两人露了这么一手,楼下的听众中倒有不少人喝起彩来。

      方世玉得意的剥开橘子递给林清华,见林清华不要,便自顾自的大嚼起来。林清华趁着酒劲,指着楼上的人便骂了起来:“你们这群吃人饭不干人事儿的王八蛋!值此国难当头之际,尔等还是醉生梦死,丝毫不知大祸已临头了。”说完便挤到说书先生的身边,夺过惊堂木,“啪啪啪”连拍三声,然后朗生说道:“如今大明内忧外患,内有流寇作乱,外有【创建和谐家园】侵扰,尔等不思进取,只顾享乐,跟猪有啥区别?别看你们今天锦衣玉食,等到【创建和谐家园】南下之时,便是尔等国破家亡之日!到那时,只怕尔等便要当牛做马、剃头结辫了。”

      林清华说完便用眼扫了一眼众人,除了自己的部下叫好之外,满场的听众之中只有几个满脸横肉、一看便是屠夫之类的人跟着起哄,其他的人无不目瞪口呆的望着自己,就像是看见了一个怪物一般,气氛远不如自己想象中的热烈。

      林清华叹了口气,寻思道;看来这个时代的人还远未形成“国家”的概念,心中只有皇帝,而无国家、民族,只要能吃饱、穿暖,无论谁当皇帝都一样,所谓“三四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便是这种心态最好的注脚了。

      正想着,一个破锣般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哪儿来的野小子?敢在爷爷的地方闹事!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弟兄们,给我把他赶将出去!”林清华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矮胖的男人站在身后,穿着件无袖短褂,敞着怀,左手端着个紫砂茶壶,右手攥着两个铁蛋,正瞪着两只三角眼,他身后则站着九条大汉,均是满脸的煞气。

      看到主公有难,洪熙官和方世玉带着众人一涌而上,对着来人怒目而视。看到一场火并即将发生,众听众无不大骇,纷纷向后退去,生怕遭了池鱼之殃,一时之间,长凳倒地的声音和脑袋相碰所发出的“嘭嘭”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那胖子见对方的人比自己多上好几倍,不由心中怯了,说话的声音不免小了许多:“你``````你们想干啥?莫不是想打劫?你们也不好好打听打听,我是什么人?这武昌城的守备可是我七姑妈的表外甥,你们可要好好掂量掂量。”说完后退几步,站到了手下的身后。

      方世玉笑道:“也不知是谁该掂量掂量,你也不去打听打听,我们是干嘛的?我们的这位公子可是当今``````”

      “好了,不要说了,我们走吧。”林清华也不想惹事,他只是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林清华领着众人走出茶馆,身后传来那胖子得意的叫声:“也不称称自己几斤几两,就敢到我这儿闹事!有本事别走啊,看看守备大人能不能将你们抓去当苦力?!哈哈哈``````”那胖子得意的大笑起来,但很快笑声就停住了,他只觉得口中多了一物,忙手忙脚乱的掏出,仔细一看,却是一张橘子皮,这才知道对方中有高手,于是灰溜溜的退了下去。但那些刚才还惊慌失措的听客们不干了,眼看一场好戏还没开演便散场了,均是心有不甘,纷纷向着林清华他们喊到:“回来!回来!打一场!打一场!”但那伙人偏偏不上路,眼看着越走越远,当下人人只得收拾起情怀,扶起长凳,等着继续听说书。等众人坐好之后,这才发现那说书先生早已不知去向,只剩下一张空荡荡的太师椅,还有那几案之上乌黑发亮的惊堂木,于是茶馆中又热闹起来。

      林清华在众部下前面落寞的走着,也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情,一言不发的想着心思。这时又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公子留步!”林清华觉得这声音耳熟,回头一望,正是那说书先生。

      说书先生两步并作一步赶上来,向着林清华深深一楫,说道:“公子方才所言如醍醐灌顶,一言惊醒梦中人,让莫某汗颜不已。若公子不弃,莫不计愿跟随公子闯荡江湖,干一番事业!”

      林清华盯着他,只见此人小眼睛、大鼻子、薄嘴唇,一撮小胡子不浓不淡的挂在鼻子下面,面孔白净,跟李岩有得一拼,只是他的眼睛就没有李岩的那股正气了,两只眼睛似乎透着邪光,怎么看怎么像江湖骗子。于是问道:“你说书说得好好的,干吗要跟我闯荡江湖?闯荡江湖可不是容易的事啊,风餐露宿不说,还时时有生命危险,你细皮嫩肉的,吃得了这份苦吗?还有,你会功夫吗?如果不会,你有别的本事吗?”

      莫不计回道:“鄙人身子骨虽然单薄点,但还经得起风霜,鄙人一人从绍兴一路辗转来到武昌,一路上也不知遇到多少凶险,但都被鄙人的如簧之舌轻易对付过去了,自然用不着蛮力。好勇斗狠那是武人的勾当,为君子所不取,君子所善者不是一人敌、十人敌,而是那万人敌、千万人敌!汉刘邦不过是一亭长而已,却得萧何之助而鼎定天下,而那楚霸王项羽虽勇捍过人,但不听手下谋士之言,最终落得乌江自刎。不知公子愿作刘邦还是愿作项羽?”说完打开折扇怡然自得的摇了起来。

      林清华奇道:“想不到你还挺能说,该不会是说书练出来的吧。”

      莫不计说道:“若不是因盘缠被那土匪抢光,我也不会在此说书,本来我是想说《大明英烈》的,不料众人却不爱听,茶馆掌柜恼我,我才不得不改说这《还魂记》。”

      林清华道:“不过你这《还魂记》讲得可不地道,我怎么听着像《金瓶梅》呢?”

      莫不计道:“原来公子也知道这《金瓶梅》,这可是一部奇书哇,我若非将二者结合起来,只怕听者不会如此众多,若听者少了,我的月俸也就少了,我也就没这么出名了。”

      林清华道:“你这是传播腐朽文化,毒害青少年,不过你到了我这里后,可不许你再讲这些乌七八糟的书!”

      莫不计见林清华将他收下,大喜过望,说道:“请主公放心,今后我定当用心助你,这些书我再也不说了,对于底下的人,我只给他们写写家书,讲讲英烈传。”

      林清华说道:“这才象话嘛,只要你好好的干,我不会亏待你。”林清华之所以收下莫不计,与其说是被他的话打动,倒不如说是他想找个写家书、写奏折的师爷。林清华对繁体字可不感冒,前些日子最让他头疼的就要算写奏折了,有不好明问,只好拿来《三字经》、《论语》等书一个字一个字的对照,往往一个不长的奏折要写几个时辰,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尽让别的大臣笑话,这下好了,师爷自己送上门来了,焉有不收之理?

      莫不计不识时务的打断了林清华的“沉思”,说道:“既然已收下了鄙人,还请主公预支一个月的俸禄,以解我燃眉之急。”

      林清华道:“你倒稀奇,还没干活就要薪水,说罢,你要多少?”

      莫不计道:“不多,不多,一月百两足矣。”

      林清华道:“你抢劫啊?你在茶馆多少银子一个月?”

      莫不计道:“茶馆掌柜乃俗人,俗人的价自是比不上贵人的价,百两已是少了,以后若是主公飞黄腾达了,这月俸自然也要水涨船高,银子多了我就能安心办事,也免得【创建和谐家园】受贿,坏了主公的大事。”

      林清华道:“咦,这【创建和谐家园】的道理你也懂?不过我身边没带多的银子,只有二十几两,你先拿去用吧。”说完便将银子掏出递了过去。”

      莫不计一把抢过银子,转身就跑,边跑边喊:“主公,有事派人去城东丽春院找我,我不会去别处的!”一溜烟就跑的无影无踪,只撇下了呆若木鸡的林清华与众部下。

      第一章 历史转折点 第十六节

      一支不大的船队顺着汉江逆流而上,每艘船上均插着帅旗,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左”字。林清华站在自己的官船上,欣赏着汉江两岸的风光,大概因为这里是明军与顺军交战前线的缘故,一路上很少看到人烟,连逃难的人也看不到,只有江岸边的芦苇随风起伏,间或一两只不知名的小鸟从中飞出,才让人感到一丝生气。

      林清华正自出神时,洪熙官来报:“侯爷,牛将军带着水师调头回去了,他捎来话,说前面不远就是李自成的地盘了,还望侯爷自求多福。”

      “啊,这么快就溜了?”林清华说道,他本来就对这“护送”不抱希望,当他第一眼看到这支所谓的“护送”船队时,就有这种感觉了。这支船队美其名曰“战船队”,其实就是把几艘大一点儿的渔船改装了一下,在船舷两边凿了几个炮眼儿,架了几门小炮,平时用来装点门面,吓吓老百姓还可以,若是遇上真正的战船,只怕只有喂鱼的份儿。

      林清华叹道:“走就走吧,早走早清静,前几天那些兵痞老缠着莫不计讲歪书,烦也烦死了。对了,莫不计现在在干嘛?莫不是又在说书吧?”

      洪熙官笑道:“可不是嘛!这家伙这几天精神头可好了,与几天前我把他从妓院中拖出来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脸色也红润了许多,这不,正在舱里给弟兄们讲《大明英烈传》呢。”

      林清华笑着摇摇头,看来此人是立志做西门庆那样的人了,不过几天的相出,林清华看出莫不计还真是个人才,不仅熟知天文地理、各地风俗,而且熟知典章制度、法律条文,脑子也特别的活,一点就通,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家从曾祖父起就是师爷世家了,他此次出门主要是想长长见识,想实践一下“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的道理。

      林清华对洪熙官说道:“走,咱们也去听听。”说完便走进船舱。

      莫不计正坐在小椅子上,面前摆了张小方桌,方桌上放着个铜镇纸,权且充当惊堂木,林清华的部下则均盘腿坐在甲板上。莫不计正讲到朱元璋的义子沐英率军平定云南,明军正用火箭对付蒙古军的战象部队,他讲的口沫横飞,底下众人则听的如痴如醉,丝毫未察觉到林清华进来了。

      后来还是莫不计首先看见了林清华,他忙起身行礼,听众们这才回过神来,也纷纷站起来行礼。由于林清华最反感别人给他下跪,因此众人行得都是拱手礼。

      林清华也拱了拱手,算做回礼,说道:“没事,大家继续吧,不要拘束,莫先生,请继续。”说完他也盘腿坐了下来。

      莫不计有些激动的坐下,自从知道了林清华的真实身份后,他便暗自庆幸自己傍了棵大树,常常梦里都会笑醒,更为难得的是这位主子平易近人,颇有书上写的刘玄德礼贤下士的遗风,看来自己这一步是走对了,以后自己升官发财不在话下,说不定自己还能成为再世诸葛亮呢。想到这里,他的脸又红光满面起来,说书的声音不免也大了几分。

      林清华只听了一会儿,便觉得这古代的说书先生可要比后世的说书先生高明多了,声音抑扬顿挫,与其说是说书,不如说是唱书,特别是书中的人物因情节需要而唱歌时,说书先生就会真的唱起来,这不是插科打诨的唱,而是真正的用心去唱,真的把自己融入了书中,由于现在讲得是《大明英烈传》,因而许多歌曲都是古时的军旅歌曲,歌中充满了铁血阳刚之气,直听得众人热血沸腾,不由自主的跟着哼了起来。

      众人哼得兴起,丝毫也没注意到船已停了下来。这时一个舵手奔进来说道:“禀侯爷,江面被堵,船过不去了。”

      众人停下哼唱,望向来人。林清华站起来道:“江面被堵?什么东西能将江面堵上?走,出去看看。”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