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中华异史》-第2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就在林清华准备出击的时候,一个新的情报传来,使他不得不改变了作战计划。

      情报是由派往湖广一带的细作传来的,左梦庚于白旺撤离荆襄一带后,立即占领了这里,并不断向这里派兵,而且几乎全是精锐部队,现在襄阳一带已成了一个大兵营,屯驻了不下十万人,几乎占左良玉兵力的一半,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部队中,约有三万人装备了从南京运来的新式燧发枪,使得左军的战斗力已今非夕比。这些军队正虎视耽耽的注视着豫南的一举一动,并且正缓缓向北推进。

      形势微妙,林清华只得改变作战计划,他把八、九、十三个师留下,与民兵一同保卫后方安全,同时派人向大顺军请求援兵。

      高夫人这些天一直愁眉不展,因为军中的粮草又紧张了,虽然可以向林清华购买粮食,但这终究不是办法,闯王留下的那些银子虽不少,但军队开支颇大,又无饷银来源,若不再想办法,肯定坐吃山空。正苦恼间,忽闻林清华派使者来,于是命人将来使带入。

      这名使者高夫人是见过的,但她想不起名字,便问道:“来使好生眼熟,可是威毅侯的亲兵?”

      使者笑了笑,说道:“在下虽是威毅侯的部属,但却非是亲兵。在下洪熙官,曾随威毅侯拜见过皇太后,是以才会觉得眼熟。”

      高夫人说道:“原来如此。不知使者前来所为何事?”

      洪熙官道:“此处说话不方便,小人带来一封威毅侯的亲笔信,皇太后一看便知。”说完便将信递给了身边的女兵。

      高夫人接过信,看了看,屏退左右,说道:“威毅侯想让我军出兵相助,但我军粮草不足,恐难相助。”

      洪熙官笑着道:“威毅侯也深知贵军难处,因此在小人离开时曾让小人向皇太后保证,若是粮草到手,一定将其中的三成给贵军,以表我军诚意。”

      高夫人想了想,道:“三成太少,我军粮草难以维持到年底,六成如何?”

      洪熙官道:“三成半。”

      “五成五!”

      “四成!”

      “五成!”

      洪熙官想了想,道:“四成五!不能再多了。”

      高夫人道:“好吧,请来使回去告诉威毅侯,就说本宫已同意派兵了,什么时候出兵,就知会一声,我军定然相助!”

      听到洪熙官带回来的消息,林清华很高兴,他本来给洪熙官的底线是五五分成的,现在剩了半成,虽然不多,但也不错了。

      协议达成后的第三天,得知西安的麦子已开始押送,林清华就率领着七万大军出发了,而大顺军也如约派出了由高一功率领的三万人,两军在西平寨北五十里处汇合,一共十万人马,旌旗飘扬,士气如虹,浩浩荡荡向着豫北开去。

      第二章 血色朝阳 第二十七节

      清河南巡抚罗绣锦站在高大的开封城墙上,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攻城明军,回头对自己的副将说道:“若是城破,你就带着夫人和犬子逃跑,不要管我。”

      副将道:“大人不要泄气,末将一定将大人全家顺利救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人到山西去,领兵回来报仇就是了!”

      罗绣锦摇头叹道:“想突围出城实在是难呐!哎,本官真是后悔,不该向那岳托派出援兵的,不就是一点粮食吗?现在城中只剩下不足一万兵,怎能挡得住明军的攻势呢?”

      副将道:“此事怪不得大人,大人身为大清征粮主官,怎能坐视不理?况且若是岳托押运的粮草有失,大人也脱不了干系呢!”

      罗绣锦道:“本官要是让岳托直接把粮食送到北京就好了,也免得担这么大的责任。”

      副将道:“摄政王的命令就是将两处粮草合为一体,然后一起运到北京,大人要是抗命的话,只怕性命难保。”

      罗绣锦想想也是,反正横竖自己都得死,看来只能怨命了!他举起袖子,擦了擦眼泪,说道:“想我罗某苦读诗书多年,深受圣人教化,却不料死于此地,真是痛何如哉!”

      副将安慰他道:“大人莫要悲伤,末将已将城中精壮全部点上城墙,只要能坚守个五六日,就能等来援军,到那时,我们里应外合,一举将那明军消灭!况且城中粮草充足,不怕明军围城!”

      罗绣锦道:“前去送信的人突围出去了吗?”

      副将道:“末将以重金募得敢死之士一百三十五人,一起划小船从东、北两门突围,虽经多次冲杀,,但仍未能突围出去,不过,大人尽管放心,当山西、直隶的驻军听到明军围城的消息后,他们一定会赶来救援的!”

      当城上的两人在为命运担忧的时候,林清华却在开封城的南门外亲自指挥士兵们开炮轰击城门。这次镇虏军一共带来了五十门五千斤重炮,全部由林清华率领的四万人使用。虽然已经轰击了个时辰,但还未将城门轰开,一个原因是由于大炮的精度不高,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爆破弹内装的是普通黑火药,而非烈性炸药,因而威力不大。

      开封城上本来是有几十门大炮的,但明军一开始就集中火力轰击这些炮位,将其全部击毁,因而现在的开封城只有挨打的份,毫无还手之力,守城的士兵和丁壮就只有缩在城楼里躲避炮火。

      “加把劲呐!再打准点!要是你们能在两个时辰内将南门轰开,我就一人发你们一个银豹勋章!”林清华边向士兵递着炮弹,边向他们喊道。

      听到这话,炮兵们发出一阵欢呼,那银豹勋章象征着巨大的荣誉,他们早就渴望得到了,而现在得到了许诺,他们哪有不拼死表现之理?

      林清华看到炮火打的更准更猛了,他得意的笑笑,走到洪熙官身边,说道:“怎样?陈将军那里有新消息传来吗?”

      洪熙官道:“报信的人刚走,陈将军他们已经与清军脱离接触了,只是紧紧跟在清军的后边,而清军自从援军到达后,实力虽然大增,但担心粮草有失,因而只是掩护运粮部队,而不敢与我军交战,陈将军正把他们赶到预定地点。”

      林清华点点头,道:“我原来担心他们那六万人打清军援军较吃力,看来我是多虑了!”

      洪熙官道:“他们中有我军最精锐的掷弹兵第一师,自然是实力强大,况且那三万大顺军也都是精良部队,他们的战斗力与清军不相上下。”

      正在此时,炮兵们发出一阵欢呼声,高叫着:“打开了!打开了!城门打开了!”

      林清华寻声望去,果见开封城的南门大开,而且城门垛也塌了一半,城上的人正慌慌忙忙的把沙袋和砖头扔下去,试图把城门堵上。林清华命令道:“不要停!继续射击!向着城门上的人开火!”

      很快十几发爆破弹飞了过去,将城上的人打的血肉横飞,哭爹喊娘,在炮火的持续不断的轰击下,再也没有人敢向南门靠近。林清华吩咐炮兵将一半大炮对准城墙上的守兵轰击,剩下的继续轰击城门附近的敌人。同时命令早已列好队的步兵向前推进,一直到快接近护城河时才停下来。

      罗绣锦得知南门已被轰破,惊得昏死过去,等他转醒后,连忙下令堵城,但这一企图在猛烈的炮火下很快失败。他在副将的扶持下摇摇晃晃的站起来,望着那些已抵达护城河边的明军士兵。

      这些士兵穿的军服和戴的帽子很奇怪,与一般的明军不同,只有他们举着的旗帜方能表示他们是大明的军队。罗绣锦道:“这是哪里来的明军?怎么这副打扮?”

      副将道:“从他们的军服和旗帜上的那个‘林’字来看,他们应该就是镇虏军了!想不到他们居然恢复的这么快,而且有这么多人,看来这个林清华不简单!”

      此时罗绣锦忽然发现有什么地方不对,想了想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明军的炮火停止射击了,四周已安静了下来,气氛显得有些古怪。罗绣锦道:“他们怎么不打了?”不待副将回答,他也知道答案了,因为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他从没见过的景象:所有推进到南门护城河边的约一万明军纷纷抬出来一些奇怪的筏子,并把它们全部投入护城河中,随后他们都爬上了小筏子,每个筏子上坐六人,两人划桨,四人举枪瞄准城头。

      副将也看到了,由于他是山西一带黄河岸边的人,因此他一眼就认出了这种小筏子,他高声喊道:“羊皮筏子!”

      没错,这些就是林清华根据黄河上的那种羊皮筏子改良的一种简易竹筏。每个筏子由十五张羊皮吹成的皮鼓提供浮力,可一次装载六人,皮鼓可任意吹气放气,并且能与竹架子分离,而竹架子也可以拆开,从而使其携带十分方便。由于其非常的轻巧,当两人分别划动一支小桨时仍能以较快的速度前进,而且羊皮较多,有多余的浮力,即使三张羊皮被同时打烂,也不会沉。这一次林清华一下子就带来了一千个这种羊皮筏子,使得部队具有了初步的两栖能力。

      看着那些筏子越来越近,罗绣锦喊道:“你们还楞着干什么?还不快给我打!”

      随着他的声音,那些把脑袋缩到城垛后边的士兵和丁壮们纷纷探出头来,用手中的弓箭和火铳胡乱射击,流矢和【创建和谐家园】不停的落到筏子的周围。

      筏子上的镇虏军士兵纷纷开火还击,在他们准确而密集的弹雨下,城头不时有人坠下,落在城下的草地上,血顺着地势弯弯曲曲的流入护城河里。很快镇虏军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伤亡,还有几个筏子被城上的火铳击沉。

      镇虏军的攻势是凶猛的,很快就有近两千人登岸,他们来不及重新装填子弹,而是在筏子上的战友们火力的掩护下飞快的从南门突入城中,与守兵展开肉搏,而那些靠岸的筏子又全部返回,接应下一批过河的士兵。

      城中留守的清军多是汉军,战斗力低下,意志薄弱,在刚才的炮轰中,他们中的多数人就已濒临崩溃,此时更是乱成一片,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镇虏军,他们实在是不堪一击,不到一刻钟,南门便已完全落入镇虏军的掌握,随后跟进的镇虏军后续部队迅速扩大战果,将清军的残余部队一步步的压向城中心。

      林清华见南门已得手,于是下令身后的三千名工兵立即动手,修复被清军破坏的南门桥梁。这桥是木桥,本是开封城与城外的交通要道,但当清军见明军来攻时,就把其与其他三个城门外的桥一起烧掉,虽暂时阻挡了明军的攻城脚步,但同时也切断了自己的退路。

      此时清军大部分人斗志已失,纷纷跪下投降,而那些不识事务的顽固份子很快便被肃清。

      从攻破南门,到占领巡抚衙门,总共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当罗绣锦和他的副将被搜捕的明军抓住时,林清华已在巡抚衙门里处理政务了。

      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罗绣锦,林清华淡淡的问道:“你可愿意投降?”

      罗绣锦吱吱呜呜的说道:“小人、小人愿降!望大人饶了小人一条狗命!”

      林清华道:“好!既然你愿投降,那么你就给我写一封信。”

      罗绣锦道:“小人愿写!小人愿写!不知大人想给谁写信?”

      林清华笑道:“我要你给岳托写信,催促他快速向开封移动,就说你刚刚率兵打退了明军的一次小规模进攻,那些明军吃了败仗后就向西撤退了,看样子似要与攻击岳托的明军汇合,你要他多加小心,记住!不要妄想耍花招,否则你会死的很难看!”说完重重的一拍桌子。

      狗蛋心情愉快的骑在马上,双手紧紧的抓住缰绳,向着开封城奔去。一边奔跑着,一边回味着这几个月的军旅生涯,“嘿嘿!侯爷果然没骗我,这当兵确实比当寨子的勇丁强,不仅吃得好、穿的整齐,而且每个月还有银子拿,虽然不多,但也够用了!”狗蛋想到这里,忽然他的脸又红了起来,他想起了同班战友对他童子之身的嘲笑,他狠狠的吐了口吐沫,寻思道:“岂有此理!老子攒银子关你们什么事?一个个不学好!”想到这里,他又不自觉的想起了翠香楼的样子,自己没进去过,但却给班长在门外站过岗,不过,要不是自己打瞌睡忘了时候,班长和自己就不会挨那二十军棍了,而班长也就不会丢掉官帽子了。

      狗蛋又摸了摸自己光光的脑门,想道:“军队中什么都好,就是这纪律太苛刻,太不讲情面。而且还要像侯爷说的那样,‘一切行动听指挥’,这也没什么,军官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吧,但这一回不同了,就因为自己听侯爷的指挥,所以自己的脑门被剃光了,而且还在脑袋后面扎了个什么‘金钱鼠尾’的辫子,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就像那猪尾巴一样!而且还要穿上这一身清兵的军服,怎么看怎么像个【创建和谐家园】!”不过让他感到安慰的是,侯爷曾答应他,办成了此事就给他发一个“银豹勋章”,想着自己胸前挂着勋章走在战友们面前的样子,狗蛋笑了起来。

      狗蛋原以为此次任务很难,谁知那【创建和谐家园】的头,那个叫什么岳托的,实在是好蒙,把信和腰牌给他看看,他居然就相信了,“真是个笨蛋!”狗蛋自言自语道。

      林清华在城里等候狗蛋的消息,想起给狗蛋剃头时的情景,他就想笑,“剃个光头有什么好哭的?本侯的头发也不长嘛!”林清华边想边摸了摸头发。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后,一直是留着短发,因为这样既方便又凉快,每当别人问起,他就以此乃他海外家乡的习俗来敷衍。在他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加上刻意的鼓励,镇虏军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留起了短发,由于只是短发而非光头,所以倒也没有人说他们剃发投敌。

      进入开封城后,林清华立即以威毅侯的名义打开一座粮仓,向开封城中的百姓放粮,收买民心。当然,为了防止破城的消息走漏,这几天开封城一直四门紧闭,禁止人们出城。

      林清华来到南门,经过一天一夜的抢修,城门已修好了,几乎看不出有破坏过的痕迹。负责修理的是工兵,在林清华制定的训练计划下,他们已成为了一支初通多种工兵技术的部队,已不再是往日的那个只会挖地道的“地老鼠”部队了。

      看到林清华前来,工兵一团团长向他行了个军礼,说道:“禀报侯爷,城门已全部修好!请侯爷过目!”林清华道:“很好,你们干的很快。对了,地雷埋的怎么样了?”

      一团长道:“报告,那是二团和三团的任务,他们还在干,估计到天黑以前就能完成!”

      天黑后,不仅地雷的埋设完成了,而且狗蛋也回来了。看到狗蛋完成了任务,林清华高兴的在他胸前别上了一个“银豹勋章”,并把他提升为班长。随后便招来几个师长,商量下一步的计划。

      “啪”的一声,岳托举起鞭子狠狠的抽在一名汉军士兵的脑门上,骂道:“【创建和谐家园】!怎么走这么慢?就不怕后边的追兵吗?”那名士兵虽然皮开肉绽,但却捂着脑袋不敢吭声,低着脑袋加快了速度,但他身边的所有汉军士兵对岳托的仇恨却更深了。

      岳托望着眼前的数万汉军士兵,暗自着急。此次他率领着一万八旗骑兵和三万汉军士兵押运粮草,谁知半路遇上了镇虏军和大顺军的联合部队,虽然在随后赶来的五万步兵的支援下,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自己也损失惨重,现在他的兵力已不足七万人,而且身后的那些追兵依然紧紧跟在三十里后,似乎想把他追垮。

      “该死的南蛮子!等我到了开封城再和你们计较,要不是急着把粮食安全运到城中,我岂能容你们追赶?”岳托想道,“不过开封城里来的消息,说有股明军攻打开封,被罗绣锦打退了。嘿嘿,想不到这罗绣锦还会打仗,以前我还以为他只会拍马屁呢!”

      经过几天的快速行军,开封城已隐隐在望,岳托心里稍微松了口气,但他不敢懈怠,继续催促部下加快速度。就在前军抵达开封城下的时候,却发现城门紧闭,四座桥也只剩下了一座,而且其上的吊桥也是升起的。

      岳托催马走到南门桥上,向着守门的士兵喊话,命令他们将门打开,但那守兵却说罗绣锦有命令,未得他的命令不能开门,请岳托在门外等候。

      不多时,罗绣锦和副将登上了城门,罗绣锦望着岳托,又望了望身边的副将,说道:“原来果然是王爷到了,请王爷稍候,下官马上令部下给王爷开门。”说完便令部下将城门打开,并将吊桥放下。

      当吊桥降下一半时,开封城的东南方忽然一声炮响,一支打着明军旗号的骑兵部队出现了。岳托见状,急令运粮部队进城,而他则亲率一万骑兵和三万步兵前去迎战。

      见到岳托前来,那支明军却停了下来,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在五里外等着清军。岳托觉得奇怪,他让骑兵停了下来,等候步兵跟上,并向四周望了望,但这里一马平川,根本不可能埋伏下什么伏兵。待步兵跟上后,岳托令其排成横阵,紧紧跟在骑兵之后,而他则率领骑兵向着明军缓缓前进。

      当离明军不到一里时,岳托将手中大刀一挥,整个骑兵部队立即开始了冲刺,企图一举将那支明军击溃。那支明军见清军冲过来,这才不慌不忙的转身向后退了一百丈,全部跳下马来,举起了枪,其中还有几个人跑到了旁边蹲下。

      这种战法实在是太奇怪了,但岳托已来不及多想,因为他的骑兵队离那支明军已不到三百丈了。正当岳托以为胜利在望时,他忽然觉得下面的土地开始震动,接着从他的左边传来一阵连续不断的轰隆声,他转头望去,看见他左翼的骑兵全部飞上了天,他们脚下的土地则不断的喷出火焰和烟雾,而且火焰与烟雾还在不断的向他和他的右翼移动过来。

      “这是什么?莫非是``````”不等岳托想出答案,他和他的战马就一起飞上了天,而且全都碎成了几块,接着他剩下的骑兵也全部飞了起来。

      这就是林清华让工兵埋下的地雷阵,而且是他亲自设计的连环雷。这些地雷每个重四十五斤,内装粒状黑火药三十斤,在雷的四周中间位置各有一个小传火孔,可用铜制传火管连接,传火管内装的是速燃黑火药,可保证迅速将火头从这头传到另一头。将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地雷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死亡陷阱。为了万无一失,林清华设的这个雷场长两里,宽两百丈,上面用浮土覆盖,其击发机构是绳拉燧发式,绳子从数十根长长的连接起来的竹管中穿出,延伸到一百丈外,为了确保可靠发火,准备了三套发火装置,那几名跳下马后蹲下的士兵就是操作手,随着军官的一声令下,他们几人同时拉动绳子,启动了这个死亡陷阱,在短短的眨眼之间,就全部葬送了岳托的一万骑兵。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跟在岳托后面的步兵相顾骇然,他们眼睁睁看着那些骑兵被抛起来,变成几块后又掉下来,他们先是楞了一下,接着便发了疯似的向后跑。当他们跑回城边时,才发现城门又关上了。

      就在岳托领着骑兵向明军发动冲锋时,开封城里也热闹起来。护送粮草进城的清军进城以后,发现街道两边的所有房屋均是大门紧闭,街上也无一个行人,正当他们纳闷时,身后的吊桥又升了起来,接着街道两边房顶上出现了很多人,都用火铳瞄准着他们。顿时进城的清军人人张大了嘴,难以置信的楞在那里。

      就在众人惶惶不安时,就听见了城外传来的轰隆声,而那些房顶的士兵纷纷喝道:“跪下投降!降者免死!”接着便听到了几阵枪响,一些试图反抗的同袍被毙于街道之上。众人见此情景,只得抛下兵器,跪下投降。

      林清华吩咐士兵将降兵全部赶到城西北,并清理街道上的尸体和血迹,再次伏身于街道两边的房顶上,等候着城外可能退回的清兵。

      城外的三万清军步兵随后逃了回来,但街道上的血迹还未清理完毕,待一切就绪后,林清华又照葫芦画瓢,将那三万清军放进了城。但这支清军中有五千名由西安来的八旗步兵,他们拒绝投降,而且很快发动了进攻。但反抗是徒劳的,受降变成了屠杀,街道上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当枪声停下来后,三万清军只剩下了不到一万人。

      清点俘虏后,林清华意外的发现这次竟然抓住了七百名真正的八旗兵,这些人中只有几个人会说汉语,其他的就只能说满语了。对于怎么处置这些八旗兵,军官们分成两派,多数人主张全部杀掉,少数人主张割了他们的辫子,把他们放回去,以羞辱八旗兵。最后林清华既没有杀他们,也没有放他们,而是把他们押送到汝宁城,到那里的盐井服苦役。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收编俘虏了,一共了三万多人,其中有两万三千人愿意留下跟随林清华,剩下的数千人则被遣散,而且按老规矩每人二十斤干粮做路费。

      开封城是镇虏军武力收复的第一座大城市,林清华立即写了份奏章,派数名亲兵送回南京,与他们一起到南京的还有那被俘的罗绣锦。

      本来林清华只是想夺取一些粮草的,但没想到豫北的清军兵力如此空虚,让他轻易攻取了开封,正当他考虑是否将驻地移到开封时,西平寨传来消息,左梦庚的部队已经开到了离西平寨不到一百里的地方,并做出了一副攻击的架势。

      第二章 血色朝阳 第二十八节

      林清华得到消息后,立即带领五万人与大顺军一同南返,留下陈唯一率领两万镇虏军和新收编的部队防守开封,并将大炮也留下了。

      回到西平寨,林清华正要派人去打探左军的动向,朝廷派来的敕使却来了。

      来的这个敕使正是在南京挨过林清华金锏的小高太监,他站在跪下接旨的林清华面前,趾高气扬的宣旨。在这份圣旨中,皇帝严厉申斥了林清华私设公堂的举动,命其在接旨后的十天内将大陪审团和法庭撤消,并在当地恢复明朝的传统官职,朝廷还将派人前来接任空缺的官职。

      林清华听完圣旨,心中一凉,但也只能叩头领旨谢恩了。小高太监宣完旨,又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明黄封套的信,递给林清华,说道:“威毅侯,这里面是皇上的密旨,请威毅侯回去好好看看,咱家就不多说什么了,侯爷看后知道该怎么办。咱家这就回去复命了,侯爷就不必送了!”说完便在数百名禁军的护送下,向南京而去。

      林清华站在那里楞了半天,“看来有人想牵制自己呀!”他寻思道,“怎么办呢?就这么放弃吗?”经过与洪熙官和方世玉一夜的商谈,林清华决定先将这些事情放一放,等到时机成熟在说。

      第二天,林清华就派洪熙官前往汝宁解散大陪审团和【创建和谐家园】,并将其全部卷宗运回西平寨,妥善收藏。洪熙官带回来的消息更让林清华失望,因为那些大陪审团的成员们一听解散的消息,立即欢呼雀跃,好象是放下了一个巨大的负担似的。“看来民主法制的路还很漫长啊!”林清华想道,“以后一定要先慢慢培养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时机成熟了再说,这些事情欲速则不达呀!”

      想通了这一层,林清华顿时觉得心里轻松多了,不过他还是有些烦恼,这都是因为皇帝给他的密旨。在密旨中,皇帝命他协助左良玉的部队,趁大顺军疲惫之时,一举将其消灭,以解除朝廷的后顾之忧。

      虽然李自成是林清华设计除掉的,但那毕竟是秘密行动,外人不知道,也就没人说他破坏盟约,背信弃义。这一次就不同了,不过好在是“协助”,只要自己不亲自动手,这个黑锅就由左良玉和朝廷来背吧!但林清华想不通的是,朝廷为何突然改变了主意,难道朝廷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既然知道了左军不是来打自己的,那么戒备也就可以解除了,不过必要的防范还是需要的,第三师和第九师被派到了西平寨西南三十里处,负责监视左军,并做出一副“协助”左军进攻大顺军的架势。

      收到密旨后的第五天,左军的使者前来拜见林清华,并带来了左良玉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左良玉严厉斥责了自己儿子的挑衅行为,并向林清华和镇虏军致歉,希望双方继续精诚合作,共保大明江山。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1 03: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