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中华异史》-第1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林清华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说明了自己这边的情况,并希望朝廷派出镇虏军和平虏军这两支新军,以豫南为据点反攻中原,同时林清华还给陈唯一写了封密信,在信中叮嘱了几件事,随后派洪熙官和方世玉将奏章与密信送往南京。

      接下来林清华就开始考虑更新寨中的装备了。西平寨虽然由陈潜夫经营了数年,但寨中仍以冷兵器为主,只有不到两百杆火绳枪,而且弹药也很缺乏。虽从清军那里夺来了十万斤火药,但林清华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尤其让他不满意的是炮弹,由于要赶路,而且炮弹多是实心弹,因此路上扔了不少,而剩下的也全部是实心弹,林清华决定制造爆破弹。

      这个时代其实是有爆破弹的,西方就曾广泛装备,用于野战。这种爆破弹其实就是一个空心的圆球,里边装上火药,然后将装火药的小孔用塞子塞上,塞子上插一根导火索,根据射程的远近调节导火索的长短,发射之前点燃导火索,然后将其射出,当弹上的导火索燃尽后就会爆炸,由于装的是黑色火药,因而爆炸力并不强,通常只有几个破片,心理效果大于实际效果。

      林清华对这种爆破弹进行了改进,他按照现代迫击炮炮弹的形状设计了一种爆破弹,这种炮弹为长圆柱形,尾部有八片相同形状的尾翼,头部椭圆,发火方式仍然为点燃式,为了防止拍击地面压灭导火索,头部顶端特意设计成内凹形。由于弹体较长,装的火药就比较多,因而威力比圆球形炮弹更大,而尾翼则保证了它的精度。

      寨子中的铁匠根据林清华的图纸,用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做出了几个样弹,经过试射,效果还不错,威力和精度都可以接受,但是射程不能让人满意,这是由于炮膛不光滑,而且炮膛与炮弹之间有缝隙,使得发射时漏气造成的,但目前的工艺也只能做到这样了。

      另外林清华还做出了木柄手榴弹,也是用导火索点火,专门用于守城。

      在更新装备的同时,林清华也没忘记加强部队的训练。寨子中的这些部队除了马满原的骑兵还有些战斗力外,其他的都是一些乌合之众,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只是凭借着一股勇气作战,一但失利,则很可能瞬间崩溃。林清华按照镇虏军的编制和训练方法训练他们,主要是加强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精神,另外专门训练了一支两千人的炮兵部队。

      林清华也没有忘记经济的重要性,他从寨民口中得知,李自成的军队到这里后曾经宣布三年免征赋税,但众人只高兴了不几天,陈潜夫率领的人马就来了,他不仅命令寨民照常纳税,还强迫青壮年服兵役和劳役,并和刘洪起一起将本属于寨民的土地据为己有,使寨民全都变成了他们的佃户。

      林清华知道,现在的河南一带土地并不缺,因为常年战乱,人口死亡流散很多,因此他慷慨的宣布每一位寨民都可分到土地,家中无人当兵的每户可分三十亩土地,有一人当兵的每户分土地五十亩,有两人当兵的分一百亩,以此类推。对于赋税,林清华认为还是应该收的,要不靠什养兵呢?不过他将税率适当降低,为十五税一,而且只有这一个土地税,没有其它的苛捐杂税,至于商业税,由于寨子中和附近没什么商业,因此暂时不征,但他还是鼓励人们经商。

      由于现在春耕已过,正是农闲季节,寨民无事可做,一些好事之徒便开始惹事生非,林清华根据现代法律结合当时的现实制定出了一部法律,为了不与大明律发生冲突,他将其命名为《西平寨寨规》,把它公布出来,要寨民遵守,对于触犯了此规的人,若是不严重,则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以轻微的鞭挞,对于严重的犯罪,则召开寨民大会,予以公审,寨民大会由两百人组成,每过一个月改选三分之一,公审时若有一百五十人认为被告有罪,那么被告罪名即成立,根据寨规由一名推选出的法官定罪量刑,最高可判【创建和谐家园】,但需寨主批准,而且【创建和谐家园】的执行方式只有绞刑一种。通过几名罪犯的现身说法,寨民很快就得到了教育,林清华想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培养寨民们的参政意识,并将这种参政意识带入其它的社会生活中去。除了用法律来规范寨民的行为外,林清华还将寨民组织起来从事劳动,以免他们无所事事,而目前最好的劳动莫过于修筑防御工事了。林清华在寨子的东南西北四角各修建了一个大型炮台,炮台距寨子都是一百丈,为梯形土台,每个炮台高十丈,顶部平台为边长二十五丈的正方形,上置四门五千斤大炮,底下四周挖有一丈深、两丈宽的壕沟,炮台的中间挖一个竖井,用木板挡土,充当弹药库,顶部平台盖一间半埋式木板房,平时驻兵五十人,战时视情况增加驻兵。

      就在第三座大炮台刚刚完成的时候,洪熙官和方世玉回来了,他们带来了皇帝的旨意,与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直留在南京的莫不计。皇帝的圣旨里先对林清华大加褒奖,说了一大堆骈四俪六的话,听得林清华如坠云里雾里,好不容易才把这些废话听完,对于林清华的请求,皇帝并未全部答应,只说徐州一带兵力空虚,不能抽出多余的部队前来豫南,要林清华就地招募义勇,但皇帝答应让正在休整的镇虏军前来相助,最后还任命林清华为豫鲁督师,要他不忘朝廷重托,早日光复中原等等。

      莫不计念完圣旨,说道:“侯爷的奏章到了朝堂之上,引起诸多大臣的争论,史阁部和一些东林大臣认为在豫南设立一处军镇可以减轻淮扬一线的压力,因而极力赞同,主张把镇虏军与平虏军都派过来,由侯爷统一指挥。但‘四镇’主将和宁南侯左良玉并不同意,他们借口徐州吃紧,硬要将镇虏军与平虏军留下,特别是左良玉,他本来带了十万人马到江南,听到侯爷已在豫南驻扎,立即让他的儿子左梦庚带领全部人马连夜返回湖广,显然是怕侯爷抢了他的地盘,朝中大臣对他的做法颇为不满,他先是装做看不见,后来就干脆称病不朝了。‘四镇’之中,高杰一派已不成气候,剩下的三镇正忙着争夺地盘,看到新军的战斗力很强,就都想将其据为己有,互不相让,为了防止‘四镇’坐大,皇帝一面下圣旨将平虏军编入御林军,由他亲自掌管,一面将镇虏军派来豫南,既是应了侯爷的请求,也可防止其落入‘四镇’之手。这样一来,虽然‘四镇’对朝廷不满,但由于其互相牵制,所以也不敢怎么样。我们几人先走了几日,镇虏军现在正在路上,可能还需十天半个月才能到。”

      等莫不计说完,洪熙官接口道:“本来我们是想打算将二位夫人一起接来的,但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我们走之前,朝廷下令,所有在外的镇将都不能带家眷,只能留在南京,连‘四镇’也把家眷送进了南京,看来他们是怕有人造反呐。二位夫人为了不让侯爷担心,特地写了封信,托我带来,要侯爷放心,说家中一切都好,不要记挂。虽然如此,但我还是不放心,我在侯府周围买了几处民居,留下十几个武艺高强的弟兄,若是势头不对,就立即将二位夫人抢出南京,送到这里。”说完便从怀里拿出了一封信,交给林清华。

      林清华看完信,只得叹了口气,看来朝廷是把二女当做人质了,不由得在心里暗暗诅咒那个出馊主意的人。

      林清华又向莫不计询问了些朝廷最近的动向,莫不计立即拿出一个小本子递给林清华,林清华接过一看,不由暗自叫绝,原来莫不计将林清华离开后朝廷每一天所发生的事都仔细的记在了本子上,林清华一边看着,一边赞叹着,连夸莫不计是个好师爷,把自己交代的任务完成的很好。

      莫不计立即打蛇随棍上,说道:“既然侯爷都夸我,那就说明我很称职,不如加我点月俸吧,最近我手头挺紧的。”

      林清华笑骂道:“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真是让我无话可说。好吧,就把你的月俸加一倍,不过有个条件。”

      莫不计忙问:“什么条件?”

      林清华道:“你立即返回南京,继续注意朝廷的一举一动,随时向我禀报。”

      莫不计立即苦着脸道:“侯爷饶了我吧,那些大臣的嘴脸我已经看够了,表面仁义道德,骨子里多是男盗女娼,再和他们这么耗下去,我恐怕就要疯了。你还是让我跟着你,也好体验一下上马打天下,下马做文章的征战生活吧!这月俸我不加了,只要同意跟着你,哪怕减一半也成啊!”

      方世玉笑道:“怎么,在南京的时候你三天两头闹着要加月俸,现在又装起圣人来了?月俸减一半,只怕养不起你那秦淮河畔的红姑娘吧?”

      莫不计怒道:“去,去,去!你懂个啥?那是为了应酬那些官员,要知道那些家伙可都是大耗子,可贪着呢!不过话有说回来,小琴姑娘的小曲儿唱的真不错呢!”说完便眯着眼睛哼哼咭咭的回味起来。

      莫不计哼完小曲,发现三人均用古怪的眼神瞪着自己,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说道:“我好不容易来这里,还没看看这里的风景,就把我赶回去,这太说不过去了吧?再说了,若是探听朝廷的动向也用不着我呀,比如那祁管家就很不错嘛,而且现在南京城里气氛有些紧张,我胆子小,不敢留在那里。”

      林清华笑着拍拍莫不计的肩膀,说道:“这件事情非你不可,你通晓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典章制度、风土人情``````你还知书达理、慧眼识英雄``````总之,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派你去那是重视你、提拔你、锻炼你,你要抓住机会呀!另外,你可不要小看了这笔杆子的威力,有些时候笔杆子比枪杆子都厉害!去吧,去吧!我把你的月俸加到五百两,也让你在那秦淮河边、风月场里好好风光风光。”

      一大段慷慨激昂、声情并貌的说辞将莫不计熏得晕晕乎乎,他感觉自己仿佛已成为了天下最聪明的师爷、最受重视的师爷、最幸福的师爷。也许是话打动了他,也许是五百两的月俸银子打动了他,莫不计一拍胸脯,说道:“侯爷的事就是我的事,就算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辞!我立即动身返回南京,为侯爷分忧!”说完转身便走。

      林清华连忙拉住他,说道:“也不用这么着急吧,再怎么说也要休息一晚,明天再走吧。”

      当晚林清华便在寨子中摆宴,既是为莫不计接风洗尘,也是为他饯行。莫不计有些兴奋过头,在马满原这个大酒鬼的劝酒下,他竟然喝光了一整坛陈年高粱酒,林清华看的直乍舌,暗叫自己看走了眼。但这样一来,莫不计第二天一直睡到日上三杆才起来,匆匆吃了点饭,便在天地会天贵堂全体部属的陪同下返回南京,林清华之所以派遣天贵堂去南京,一是为了保护莫不计,二则是为了天地会在南方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章 血色朝阳 第十节

      莫不计走后的第十一天,陈唯一率领着镇虏军,在几名天地会弟兄的引导下浩浩荡荡的抵达西平寨。林清【创建和谐家园】讯立即出寨迎接,当他见到陈唯一时却有些吃惊,他发现陈唯一居然是被人用担架抬来的,而且看起来非常的虚弱,浑身裹满了绷带,还有几处伤口在渗血,处于半昏迷状态。

      林清华急忙询问陈唯一身边的四大金刚:“这是怎么回事?陈将军怎么会受伤?”

      四大金刚中个头最大的刘赫答道:“回侯爷,本来出南京时陈爷好好的,一点伤也没有,但我们乘船到了武昌,准备由此上岸,那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却假惺惺的前来讨好,说要宴请镇虏军的将领,为我们接风洗尘。幸亏莫师爷离开南京之前曾叮嘱过陈爷,说左良玉没安好心,要我们到湖广时一定要小心从事。有了莫师爷的嘱咐,我们自然是不会去赴宴的,陈爷只说军情紧急,耽误不得,当即回了他。那小子当时脸色就变了,只是没有当场发作,口中却说些‘可惜,可惜’之类的话。离开武昌城之后,我们也知道这是是非之地,因此加快了行军速度,但走了不到一百里,那左梦庚就亲率近十万大军从后追了上来,二话不说就直冲中军大帐,幸而我军训练有素,很快就组织好了防御,奋力抵挡左军,陈爷更是身先士卒。那左军纯粹是一群乌合之众,就是骑兵稍微精良一点,两军战了不到两个回合,左军步兵就溃散了,但那左梦庚还不死心,亲率骑兵冲击中军。几阵排枪下来,左军骑兵就死掉了一多半,而那左梦庚的一只耳朵也被陈爷一枪打烂了,他这才落荒而逃,不过我军也伤亡了好几百人,陈爷也被几支流矢所伤。”说完他向身后指了指。

      林清华这才注意到,在陈唯一的担架后边还有上百个担架,这些担架上无不躺满了镇虏军的伤员,有些人的伤势还很重。“看来和左良玉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林清华摇了摇头,随后他看了看陈唯一的伤口,发现已开始化脓,而其他的伤员中也有不少人的伤口化脓了。根据自己的经验,林清华知道洪熙官的师父智海【创建和谐家园】对于伤口化脓的治疗很有一套,于是他就命天地会的弟兄领着这些受伤的战士和陈唯一到少林寺疗伤。

      镇虏军经过数月的休整扩充,人数已恢复到了两万人,而且除了大炮之外,武器装备也重新补充过了。由于西平寨已不能再容纳这么多的部队,因此林清华命镇虏军暂时驻扎在寨外,同时修筑简易的防御工事。

      等镇虏军将大营扎好,林清华叫来了刘赫,问道:“我给陈将军写了封信,嘱咐他去办件事,可曾办妥?”

      刘赫答道:“回侯爷,此事陈爷一吩咐下来,我们就开始准备了,到大军离开南京的前几天已全部办妥,所有的人均已随大军一起前来,为了此事南京城里还闹腾了几天,说是什么出了狐狸大仙了,搞的沸沸扬扬。”

      林清华苦笑着道:“怎么样?那些人都愿意吗?”

      刘赫道:“大多数人都是自愿的,一听说侯爷给他们的工钱比朝廷多的多,二话不说就带着家人悄悄搬进了军营,不过侯爷在信【创建和谐家园】意提到的那几个会铸炮的人就有些麻烦了,也不知是由于害怕朝廷还是怎么着,都不敢来,陈爷苦劝几天都不管用,最后陈爷急了,派了几个人在半夜把他们的全家都绑入了军营,随着大军一起开来了。”

      林清华道:“怎么?绑票啊?这个陈唯一呀,让我怎么说他好呢?那股江湖习气还是改不掉,看来等他回来我得好好说说他。”说到这里,林清华话头一转,问道:“那些人都安置好了吗?”

      刘赫道:“都安置好了,全部都在中军大营。”

      林清华道:“怎么能安置在军中呢?他们又不是军人,况且他们还有家人呢!这样吧,把他们都接进寨中,腾些房出来,让他们也住在寨子中。走,你带路,我去看看他们。”

      林清华随着刘赫来到镇虏军中军大营,在大营的西南角看见一片营地,营地中撑起数百顶帐篷,一些帐篷伸出的烟囱正升起袅袅炊烟,有的帐篷外则有些小孩在嘻嘻哈哈的打闹。

      刘赫问道:“侯爷若是需要匠户,只管向朝廷要就是了,何必饶这么大个圈呢?”

      林清华说道:“我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朝廷对匠户控制极严,尤其是做火器的,更是紧紧的攥在手心里,北方陷落后,很多匠户被清军掳去,朝廷也就越发看重,根本不容他人染指,我若是提出要一批会做火器的匠户,恐怕朝廷就有人要怀疑我要造反了,再说了,虽然朝廷很重视匠户的手艺,但却不重视匠户的待遇,把他们当猪狗来使唤,说打就打,说杀就杀,因此我决定先下手,保护住一批人才,免得白白浪费在那群昏官手里。对了,南京城里还有多少会做火器的匠户?不会耽误南京的火器制作吧?”

      刘赫答道:“侯爷放心,南京城里的匠户是分为三班的,每三个月轮换一班,我们弄来的只是其中一班,南京还剩下两班,不会耽误火器制作的。”

      随着镇虏军来到西平寨的匠户共有三百多户,他们大多都是火器匠人,少数是木匠和其他手艺人。由于明朝匠户的待遇极低,因此他们大多数仅能混个温饱,听说林清华在招募工匠,待遇好,每月工钱是五两银子,虽然明朝对私逃匠户的惩罚极为严酷,但为了家人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他们也只有奋力一博了,因而举家迁来。但当他们到达此地后,发现居然要和军队住在一起,很多人的心中隐隐起了些不满,此刻正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小声嘀咕着。

      刘赫高喊一声:“大明威毅侯林大人巡视匠户营!众匠户快快前来参拜林大人!”

      林清华想阻止他,但已来不及了,众匠户听到刘赫的喊声,纷纷聚拢过来,全部跪倒在林清华的身前,不一会儿,林清华的身前就跪满了黑压压的一大片。

      林清华大声说道:“大家不必多礼,快快请起,快快请起!”说完就把跪在身边的几个人一个一个的拉了起来。其他的匠户听见林清华的话,又看见前边已有人站了起来,也就跟着站了起来。

      待众人全部站起,林清华环视了一下四周,看见不远处有一辆两轮马车,便叫跟着自己的几名士兵将那马车拉了过来,又找了条长凳,将马车的另一头支了起来,然后他跳上马车,对着底下的众人高声说道:“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我叫林清华,朝廷虽然封我为威毅侯,但我还是和大家一样的人,并不是高人一等,以后大家见了我就不要再下跪了,人生天地间,最可贵的是尊严!古代的圣人说过‘上天不仁,以万物为驺狗;国君不仁,以百姓为驺狗’,人本来就应该是平等的,有些坏人却故意定下一些破规矩,要百姓见了官就跪,这个规矩不好,从今天开始,这个规矩就得改了,以后在西平寨,不管是谁,见到这里的官时都不必下跪!谁要是敢强迫你们下跪,你们就来告诉我,由我来教训他!”

      看到底下众人那迷茫甚至有些恐惧的眼神,林清华在心里叹了口气,“看来只能以后慢慢的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了。”林清华心中想着。

      看到底下的人有些心不在焉,林清华言归正传,说道:“大家来这里就是因为我向大家保证每个月给大家五两银子的工钱,大家放心,我绝不会失言,而且如果有人干的好的话,我还会重重的奖赏他!我还可以向大家保证,如果你们在此地干满了一年,我就解除你们的匠户身份,那时你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绝不阻拦!”

      林清华此话一落,立刻在人群中引起一阵骚动,站在前面的人议论纷纷,而后面站的远听得不十分清楚的人则向前面的人打听着,一时之间喧哗声响彻整个营地。明朝匠户的身份是终身的,而且世袭,不得私自改业,违者将受严惩。而林清华的这番话就像是在众人的耳边撞钟一样,震得众人耳朵“嗡嗡”直响,均以难以置信的眼光望着林清华。

      一位六十多岁的工匠站在林清华身前不远处,他在身边几个匠户的怂恿下,用颤巍巍的声音问林清华:“敢问大人,你刚才说的是真的吗?老朽耳背,大人能再说一遍吗?”

      林清华笑了笑,大声说道:“好!我就再说一遍!刚才我说‘如果你们在此地干满了一年,我就解除你们的匠户身份,那时你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绝不阻拦’!这绝不是骗你们,我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听到林清华的话,众人先是沉默了片刻,接着便发出欢呼声,不知是谁带了个头跪下,于是众人又齐唰唰跪下,口中高呼:“青天大老爷!大恩人!”

      林清华急忙让众人起身,接着说道:“大家不必如此,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好了现在大家就收拾一下随身的物品,跟我进寨,我给大家准备些房子,大家就住在寨子里吧。”

      由于一下又涌进寨子一千多人,寨子中的房屋顿见紧张,好在匠户中不乏泥瓦匠和木匠,寨中众人齐心协力,十几天之后数十栋住宅楼就拔地而起。这些楼都是按林清华的图纸建造的,每栋楼都是三层,为土木结构,完全仿照中国南部客家人的“土楼”而建,坚固耐用,节省土地。看到这些楼建成之后比较坚固,林清华立即命工匠为驻扎寨外的镇虏军建造此楼,为了增强防御力,这些“军楼”的外墙均加厚了一倍有余,足以抵挡小型火炮的轰击。

      为了完成这些“军楼”的建设,林清华几乎砍光了这一带所有的大树,望着那些光秃秃的树桩,林清华感到不安,他一边命人到处植树种草,一边向所有的寨民宣讲水土保持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编成了书,广为发放,同时让寨内义学中的学童熟记。这义学是林清华几天前刚办的,寨子中原是有几个教书先生的,但由于战乱,教书先生举家迁往别处,为了寻找教书先生,林清华派人特地到南边重金礼聘,但人家一听说是在豫南,就都不肯来,后来还是刘赫带人将几个落第秀才与他们的家人一起抓来,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了安抚这几个秀才,林清华又是赔礼又是道歉,只差下跪了,为了表示诚意,林清华还将秀才们的家宅作价买下,并为他们在寨中单独起了几个宅院。这几个秀才看到林清华这么客气,甚至已有些低三下四,他们才勉强答应留下,当他们发现此处碉堡林立、雄兵数万之后,觉得此处甚是安全,甚至比原来的家中更安全,这才安下心来,老老实实的在寨子中当起教书先生来。

      “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听到义学中那稚嫩的读书声,站在义学旁边的林清华心中感慨万千,他已在心中暗暗下定了决心,今后一定要让这不收钱的义学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决不搞什么“产业化”,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读书的权利和机会,因为林清华知道,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摆脱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凡是能够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国家,其国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法就是普遍的义务教育,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实现本民族的腾飞,才能将本民族的文化变为强势文化,只有强势文化才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持自己的特色,而民族的强势文化不灭,则民族才能保持兴盛。

      洪熙官打断了林清华的思绪,说道:“侯爷在这战乱之地仍不忘兴办义学,真是让人佩服。”

      林清华说道:“我堂堂中华泱泱数千年的历史,为何扬眉吐气的时候少,窝囊受气的时候多?汉唐两朝虽曾辉煌一时,八方来朝,但也就持续了短短的数十年,然后迅速衰落,再也不复当年之盛,这是为何?‘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土木之变’,还有那宦官乱政,外戚跋扈,等等等等,这样的事层出不穷,这又是为何?”

      洪熙官闻言低头沉思,方世玉却说道:“难道是因为没有兴办义学的缘故?”

      林清华笑了笑,说道:“没这么简单。想想那些曾经辉煌的朝代,哪一个能摆脱灭亡的命运?汉武大帝武功赫赫,但到了灵帝、献帝时,汉朝天子就像是玩偶一般,被几个权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唐太宗何其厉害,扫平群雄,西征突厥,被尊为‘天可汗’,但其后代何其窝囊,昭宗被宦官像狗一样关起来,顺宗、宪宗、敬宗文宗均为宦官所杀,到了最后,延续了数百年的江山竟被一个青皮出身的朱温夺去,真是可叹可悲可怜又可笑。其实这些朝代都是一样的,他们的兴盛全是靠几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而好皇帝一死,就立刻衰落,苟延残喘,直到一个所谓的新的真命天子的出现,历史就在这样一个怪圈中循环往复。在个圈中,百姓唯一能做的,就是祈求上天,让自己能生活在盛世,‘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这是千千万万生活在乱世中的百姓用血泪写下的警言,他们无不希望出现很多的清官、好官,让他们能摆脱痛苦。百姓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能有口饭吃,有几件暖和的衣服穿,他们就很满足了,不会去挺而走险,会规规矩矩的做一个顺民。百姓希望能多些青天大老爷,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一个包青天就让百姓感动了几百年,传诵了几百年,可是这样的青天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很多,每朝每代都有,越是乱世,这样的人越能显出光芒,祖逖、王安石、岳飞、文天祥、于谦,他们无不是胸怀天下的英雄豪杰,都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他们的结局无不是凄惨无比,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是臣子,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想把他们怎样就能怎样,说到底还是皇帝决定着臣子的生死、王朝的兴衰。”

      林清华歇了歇,继续说道:“就拿这大明朝来说吧,虽然明成祖北征蒙古,南下西洋,好似开创了一代盛世,但他却将太祖不许太监干政的规定抛之脑后,因为他是皇帝嘛,皇帝金口玉言,说咋办就咋办,将朝中大事交给太监办理,开了太监干政之先例,到了英宗时,那大太监王振一手遮天,终于酿成‘土木之变’,堂堂大明天子居然落入瓦喇之手,幸亏出了个于谦,才保住了大明江山,可于谦这个大功臣最后却被以谋逆罪诛杀,从此奸佞当道,民不聊生。到了嘉靖时,那嘉靖皇帝却不理朝政,只一心炼丹,书写青词,以求长生,而那奸臣严嵩投其所好,进献青词,当上了首辅,最终酿成倭寇巨患。幸而此时又出了几个忠臣良将,戚继光、余大猷组建新军,经过数年苦战,终将倭寇逐走,但此时的大明已是千窗百孔,风雨飘摇,眼看就要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时,上天又赐给大明一个人才,那就是太岳先生张居正。他整顿吏治,使官场因循苟且之风一扫而光;巩固边防,使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守辽东,与蒙古互市,使得边境安宁,蛮夷震服;更重要的是他实行了‘一条鞭法’,使得百姓与朝廷都大得其利,一时之间大明竟有中兴之相。但他一死,整个官场就又糜烂不堪,而且几年之后,他的学生万历皇帝就下旨抄了他的家,还差点将他掘墓鞭尸,而原因却是因为皇帝觉得张居正没有给他面子,不仅的的儿子倒了霉,就连他提拔的人也跟着倒了霉,不过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皇帝留给了张居正老母十顷田地以养老。好一个‘宽宏大量’的万历皇帝,为了让他的宠妃高兴,竟然一次就赏给他的皇子良田数万顷,却丝毫没有想到天下还有多少百姓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正是他即位的这些年,种下了百姓揭杆而起的火种,而那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也正一步一步的蚕食着大明的国土。说来也真是起怪,这无能的万历皇帝居然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也把百姓祸害了死十八年,难道真应了那句话‘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个祸害死就死了吧,但他居然还留下一个不争气的儿子,这个儿子即位不到三十天,就因为酒色过度,死在了女人肚皮上。之后大明又出了个‘木匠天子’,这位熹宗皇帝别的本事没有,木匠活到是不错,若是能早生一千几百年,恐怕与鲁班有得一比。木匠的活不少,但朝廷的奏章也很多,怎么办?委托给亲信吧,亲信是谁呢?魏忠贤魏公公是也。着为魏太监别的事没做,就是一心杀人,杀谁呢?杀东林党。凡是与东林党沾边的都不放过,连在辽东抵抗努尔哈赤的熊庭弼也不放过。这死太监直到崇祯皇帝即位才【创建和谐家园】掉,崇祯皇帝虽然是所有明朝皇帝中最勤快的,一心想中兴大明,但此时的大明已是积重难反,只是拖日子而已,苦撑了十几年后,终于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说到这里,林清华停了下来,静静的听了会儿义学中的读书声,闭着眼睛在心里默默的跟着孩子们的声音念起三字经来。洪熙官等了一会,见林清华并无继续说下去的意思,但他很想知道谜底,因此小声说道:“侯爷就别卖关子了,快说吧,为什么会这样?”

      林清华睁开眼睛,说道:“因为政治体制不好。”

      洪熙官道:“政治体制?何谓‘政治体制’?”

      林清华道:“政治体制嘛,简单来讲,就是皇位的继承,朝廷中各种官职的设立。”

      洪熙官道:“我还是不明白,侯爷讲清楚点。”

      林清华向前踱了几步,转过身子问道:“二位可曾听说过尧舜禅让的故事?”

      洪熙官道:“听说过,古时的圣君尧年老体衰,将君位让给了有才能的舜,不过这与侯爷的话有什么联系呢?”

      林清华道:“当然有联系。上古时的王位继承是以才能而非血缘,这就能保证有才能的人当权,防止了昏君当道的现象,免得他们‘占着茅坑不拉屎’。而后世的皇位继承则是以血缘为依据,老皇帝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再由儿子传给孙子,再由孙子传给曾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就导致了‘家天下’的局面,只要是皇帝的儿孙,哪怕他就是个【创建和谐家园】,也能当上皇帝,比如西晋的晋惠帝,那就是一个特大号的【创建和谐家园】呀!就算不是【创建和谐家园】,那也会出现昏君当道的局面,比如本朝的‘道君皇帝’、‘木匠天子’,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这些家伙不物正业,专搞歪门邪道,既累了国家,也苦了百姓,到头来搞的【创建和谐家园】人怨,‘一夫呼而百夫起’,各地起义不断,白白的便宜了异族,真是我中华的悲哀。”

      洪熙官闻言,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说道:“确是如此,历朝历代昏君远远多于明君。侯爷说了这么大一段话,该不回是想恢复古制搞禅让吧?”

      林清华点点头,说道:“我正是此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体的稳固,才能保证百姓不用再过颠沛流离的日子,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设想的政体的首脑是由百姓选出来的,而且还有任期的限制,比如说任期十年,或任期十五年等等,不过此制需要一个前提。”

      洪熙官与方世玉同时问道:“什么前提?”

      林清华道:“就是提高百姓的文化,简单的说,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识字,都懂得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选出自己的政体首脑,而不会被小恩小贿所收买。”

      洪熙官道:“照侯爷这么说,那这恐怕要等到很多年以后了。”

      林清华无奈的点点头,说道:“是啊!这些需要一步一步的慢慢来,欲速则不达,毕竟这世袭制已施行了几千年,要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我迫不及待的就立了这所义学,希望能在我有生之年看到那一天。”

      三人长嘘短叹了好一阵,感慨着人生的苦短,直到一名镇虏军士兵前来禀报。

      来人向三人行了个军礼,说道:“禀侯爷,今早派出去的探马带回消息,一支来历不明的军队在寨子西南五十里处驻扎,动机不明。”

      第二章 血色朝阳 第十一节

      听到这个消息,林清华与洪方二人对望了一眼,说道:“立即传令下去,所有在寨子外干活的寨民全部回到寨中,各军做好战斗准备,命令镇虏军的团以上军官马上到寨中议事厅【创建和谐家园】!同时再多派些探马,前去仔细查探!”

      一刻钟之后,镇虏军的所有团以上军官已全部在议事厅外【创建和谐家园】完毕。林清华听到外面的口令声,走出议事厅,看到众人已排好了队,他就先行了个军礼,而众军官也在刘赫“立正!敬礼!”的口令声中齐唰唰的举起手回礼。

      林清华带领众人进入厅中,随后把刚刚得到的消息说了出来。众人听后议论纷纷,刘赫道:“肯定是左梦庚那小子,这小子还没死心,又来讨打了!”军官之中多数人表示赞同,纷纷要求林清华下令主动进攻,打他个措手不及。洪熙官沉思片刻,说道:“现在是敌是友还不知道,我看还是等探马带回详细消息再说吧。不过小心一些是必要的,应该让所有人拿起武器,以防万一。”

      正在众人胡乱猜测时,门口的卫兵来报,说有一名自称细作的人要见林清华。

      卫兵将来人带入厅中,那人一身的小贩打扮,挑着根扁担,满身的尘土,显然是赶了很远的路。那人见到林清华,二话不说,就从扁担中抽出一张纸条递给林清华。

      林清华不认识来人,但纸条上的暗记他却是认得的,这些暗记是林清华与天地会各堂的香主联络时用的,只有林清华与各香主知道,而且三十六个香主的暗记各不相同。林清华吩咐卫兵将来人带下好好休息,然后才仔细看起那张纸条。

      只见纸条上写道:属下天速堂香主风应广叩首,清军一部约十万人马由克勤郡王岳托率领,从陕北南下,近日已抵达西安近郊,与顺军交战数次,双放互有损伤,但清军已渐占上风,估计几天之后就会进围西安,属下曾派人从潼关出关送信,但为关外的清军所阻,且听回来的弟兄说,围关的清军也正蠢蠢欲动,似有夺关之意,属下只得另派人绕道从武关出关,日夜兼程前来报信,如今西安城中人心惶惶,李自成正【创建和谐家园】城中人马,并令外地顺军火速驰援,但其同时又将皇宫中的金银细软打包装车,既像是要战,又像是要跑,形势实是万分危急,何去何从,还望总舵主早做决断。大明中兴元年四月十八。

      林清华抬头问道:“今天几号了?”

      洪熙官道:“二十五号,怎么,发生什么事了?”

      林清华算算日子,猜测现在恐怕清军已到了西安城下,他隐约觉得西南边的那支军队可能与李自成有关。

      仿佛是要验证林清华的猜测一样,一名派去刺探的探马来报:“禀侯爷,属下已探明,那支军队是李自成的顺军,约八万人,帅旗之上写了个‘白’字,他们只是在那里扎营,似乎对我方并无恶意。”

      林清华让探马退下,向着厅中众人说道:“刚才我得到消息,清军已逼近西安,李自成正四处召集人马,这支顺军可能就是救援西安的,从探马的禀报来看,极有可能是白旺的人马。”

      听到这里,众人松了口气,毕竟自己的人马不多,而且新兵几占一半,真要打起来,就算赢了,也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林清华吩咐众军官各回军营,解除警戒,但要多派探马游骑,发现情况立刻来报。随后他便带领一千骑兵亲自前往顺军大营。

      这支顺军正是白旺的人马,共有八万人,本来他奉李自成之命驻守湖广荆襄地区一带。李自成上北京时左良玉带兵来攻,李自成派绵侯袁宗第带领四万顺军精锐前来援,使得顺军在湖广一带的人马达到了十余万,成功的击退了左良玉,后来李自成败退回西安,袁宗第也率本部兵马北撤,只留下白旺一人独自留守荆襄地区。在林清华成功说服大明与大顺联合抗清之前,左良玉见荆襄地区空虚,就又发动了几次进攻,将顺军的地盘一点一点的向北压去,待双方议和成功,左良玉迫于朝廷的压力不再大规模进攻,但仍时不时的搞些小动作,弄的白旺头疼不已。正感到厌烦时,白旺忽然接到李自成的军令,李自成命令他迅速率领全部人马北上勤王,从围攻潼关的清军背后夹击清军。于是他立即收拾部队,离开了那个让他头疼的地方。

      白旺率领军队来到豫南,忽然听探马来报,说前方数十里处碉堡林立,戒备森严,有一支大军正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白旺得报后不敢马虎,一边令部下扎营,一边令探马再去查探。就在他等候探马消息时,忽听手下亲兵来报,说有一支骑兵向着大营飞奔而来。

      白旺闻报大吃一惊,对于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他是很清楚的,连左良玉的步兵都对付不了,怎么能与骑兵对抗呢?“难道是清军骑兵?”白旺寻思着,但转念一想,又觉不大可能,此时的清军骑兵应该都在潼关一带才对。但形势已不容他多想,他急忙下令各军准备战斗,自己也在亲兵的帮助下穿戴上盔甲,走到大营的辕门口,眼睛直勾勾的望着数里外的骑兵纵队。

      看着那些队形整齐的骑兵,白旺有些失落,也有些后悔,他想起了自己曾经也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部队,那就是由马满原率领的骑兵队。他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能挡住李自成的命令,害得马满原率队出走,白白损失了一支精锐。虽然马满原走后,他也曾试图再组建一支骑兵队,但未能成功,除了士兵和战马的素质不高外,缺乏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也是重要的原因,以至于在与左良玉军队的对抗中处于下风。

      林清华骑着一匹白马跑在队伍的前面,这匹白马是刘洪起留在寨子中的,是他的三匹好马之一,虽然比不上清军中的良驹,但却是林清华骑过的最好、最快的马,林清华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白影”。

      林清华回头望着自己的这支骑兵部队,心中满是欣慰。这支骑兵是林清华重新组建的,他把镇虏军中的三千名骑兵与马满原手下的两千名骑兵混编到一起,单独组建了一个骑兵师,由马满原任师长。马满原开始时一再推脱,说自己不愿投降明朝,林清华苦口婆心的劝说,说马满原只是他的师长,并不是明朝的师长,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带领自己的部下离开。见到林清华这样说,马满原赶紧表示自己绝没有走的意思,只不过他对明朝非常痛恨。林清华只得继续说服他,甚至向他透漏了一点自己的抱负,这才说动马满原出任师长之职。马满原不愧是骑兵天才,几天的工夫就把两股力量顺利的合为一股,使得镇虏军有了一支真正的骑兵部队。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15: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