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三国小兵之霸途》-第11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不要小看了一个母亲的护犊子的决心和护犊子的时候所爆发出来的能量。她和皇上的一举一动虽然都受到宫内宦官的监控,但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又岂能容忍得了儿子在这些宦官的控制之下朝不保夕呢?她是一介平民的出生也不假,但是并不是说她就很愚味像村妇那样无知。实际上,她小小年纪就入了当时的河间刘府,在府上一直都陪着刘宏的生父刘苌,自小就陪着刘苌读书识字,偶尔也陪着读一些历史典据,四书五经的也有一定涉及。后来因为家道中落,刘苌也被迫要放下汉室宗亲的身份,钻营商道赚钱养家,董氏自然也会陪着刘苌时不时商议一些经商之道。

      实际上,董太后却是一个有学识,又懂得经营钻研之道的女人。否则,要是一般的女人,进入宫廷之后,又没有一点外力的扶助,还能在皇宫里安然生存至今?没有一定的隐忍功夫,没有一定的周旋技巧及手腕,她恐怕早就被宦官弄死了。

      对于董太后来说,这辈子最痛恨的人应该就是宫里的宦官了,所以,一切可以另到这些宦官不高兴吃亏的事,她都会非常非常的留意。和宦官过不去的人,在她的眼内。那就是自己的朋友,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

      她在皇宫里十多年了,自然在暗中培养了个别的心腹(如后来的董承),她让心腹密切注意着刘易的动向。而刘易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就已经让董太后对这刘易另眼相看了。再加上,刘易去巨鹿振灾,她又送出密信,让自己娘家派人前去盯着刘易。把刘易的一切都及时的向她转达汇报。

      这就是阳安公主疑惑董太后为什么会对刘易那么熟悉的原因。

      董太后此时走到阳安公主的面前,把阳安公主拉了起来,然后附身上阳安公主的耳边道:“这刘易是个风流情种,却又重情重义,据我所知,你的两个皇妹和他应该都有关系。”

      “啊?什么?”阳安公主骇然的退了一步,事实她的心里早有点怀疑益阳公主和刘易的关系,可是,这些话从太后的口中说出来,并且是非常肯定的说出来。那就尤其让阳安公主感到震惊。

      “呵,这有什么好惊讶的?我看,万年那丫头也看上这小子了,等时机来临,就干脆把万年嫁给他算了。”

      “啊?这、这怎么行?既然刘易已经和两个皇妹那、那么不清不楚了,又岂能让万年……”今天和董太后说话,还真的让阳安公主震惊的死去活来。

      “哼,这有什么?这些在皇室当中都是很正常的啊,有时候,哪怕是兄妹叔嫂也常有的事。”董太后却不以为意的道:“如果……如果还不能把这家伙拉到我们这边来的话。就算是你,也有必要……献身。”

      “我?……”

      阳安公主还真的有点受不了这董太后的思维及话语,她感到自己的头都晕乎乎的了。益阳公主和刘易,那没有什么可说的。她的夫君早已经不在了,大汉习俗之中,守寡之妇是可以再嫁的,哪怕是汉廷皇宫之中,也曾有个一个守寡皇太后再嫁给一个民间平民的先例。而长社公主和刘易,虽然不该。但也说得过去,因为长社公主和耿家的那驸马根本就不对路,事情再发展到如今,她们之间的关系早已经名存实亡,对于长社公主来说,他和耿家的关系,早已经不是她和别人相好的阻滞。

      可是……董太后竟然说自己也献身?这、这也太荒诞不经了吧?自己虽然已经和夫君不太合,也有两三年没有和他恩爱了。当然,阳安公主也觉得和自己的驸马是难以说得上什么的恩爱,可是毕竟两个人都一起生过了孩子啊。如今关系还在,这叫自己如何去决断呢?

      董太后似乎没有看到阳安公主的为难,而是有点恨声的道:“相比于大汉江山,相比于汉室刘家的存亡振兴,你还有什么不可以放弃的?你还有什么可以顾忌的?只要他看得上你,你就不能拒绝!明白老身的意思么?”

      “明白,阳安知道要怎么做……”阳安公主听董太后有点声色俱厉的样子了,心里不禁一慌,马上想到这董太后说得也有道理啊,自己不就是一心的想着要振兴汉室的么?如果刘易真的可以带给自己助力,那么自己委身于他又如何?想及这,她竟然觉得有点心安,点头答应了董太后。

      “嘿嘿,每个人都有他的弱点,这刘易的弱点就是太过于重情义,你们姐妹三人都是他的人了,再加上万年这丫头,皇上已经封他为太子太傅了,已经是刘辩、刘协两人的师父,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这话倒过来说,这辩儿及协儿也等于是他的半子了。如果真的发生什么事,我想刘易这小子肯定会第一时间来保护着你们……嗯,对,再让皇上认了他作义弟,让他入了刘氏宗亲族谱,那就更加万无一失了。”董太后似乎在对着阳安公主来说,但又像是自言自语的样子,一边说着,一边走回床榻上,慢慢的躺了下去,似要休息了,就好像真的万无一失了的样子很安心的合上眼睛。

      “这、这刘易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阳安公主见太后想休憩了,想告退,却又忍不住多问一句。

      董太后两眼一睁,闪过一道寒光,道:“这是你最后一次怀疑他的能力!老身不希望你再有下一次,也是老身最后一次向你解惑,他敢在皇宫前挫败视我们汉廷如无物的匈奴左贤王,敢在宫廷之上痛打十常侍,这就证明他有胆色!他在巨鹿郡,凭着一些饥肠辘辘,衣食皆无的盈弱百姓便可全歼黄巾贼的两千骑兵,击退几万进侵巨鹿郡的黄巾大军,这就证明他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他敢单抢匹马,从公孙瓒的手中救回一个女子,为了同伙引开追兵,独自一人面对几千骑兵,并能从这几千骑兵的追击当中脱身,这就证明他有情有义还有运气。另外,塞外十多万乌桓族的骑兵犯境,也是刘易的计策,才击退了这些贼兵。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还不能力挽我们大汉江山于即倒,还不能保住我们汉家宗室的血脉,那么,我们大汉就只能到此而至,灭亡消逝……”

      董太后说完,对阳安挥了挥手道:“好了,你出去吧,若不信,你可去向长社公主打听打听,或许她知道多一些其中的详情。”

      阳安公主听得心潮起伏,默默退出了太后寝宫。(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七章 未雨绸缪

      如果说董太后就是一个溺水者,那么刘易就是她在绝望中所能够抓得到的那一根草。

      并且,董太后已经不是才刚落水的,而是一落便是十多年了。

      在这里,并不是说这董太后就是慧眼如炬,一眼就看到了刘易或许能够力挽狂澜,能够看出刘易非池中物;也不是说她老谋深算、精于算计。而她没有选择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小兵刘易身上,她如今把宝全押在刘易的身上,那也是被绝望所逼出来的做法。

      或许,董太后的确有一定的隐忍功夫,也有一定的识见精明,但是绝对没有精明到一切都算无遗策,能够像一只老狐狸那般从一开始就看看到刘易的能力,就准备着算计着刘易的好处。她只是在没有办法之下,在危如累卵的形势之中,突然看到的一丝救命曙光,再通过多方面的暗中调查,才会确定刘易的能量,进而把刘易作为一个关键的人物,才会想着不惜一切都要把刘易拉拢过来,希望刘易可以挽救处于频临灭亡的汉室,最不济,她也希望刘易可以保住她所珍惜的人,像几个公主以及她的两个孙儿刘辩、刘协,以此来保存一点皇室刘家的血脉。

      呵呵,刘易现在还真的一点都不知道,不知道他竟然会被董太后当作是救命稻草来看待。也更加不知道在深宫之中竟然会有一个老妇能够把他的动向以及他的性格性情了解得那么的清楚。如果刘易知道了的话,怕是在受宠若惊的同时,也会感到遍体生寒。

      不过还好,董太后对刘易的关注只是他捉住蹇硕、讹诈张让之后的事。而且,董太后派出的心腹,也并不能时时刻刻的都盯着刘易,在刘易身上所发生的事,也并不是什么事都让董太后派出的暗探能够探访得知道的。

      比如,刘易和皇后何婉的事,这董太后就不得而知。呵呵。如果连这件事都让董太后知道了的话,恐怕她就不会说刘易是一个风流多情的情种了,而是会直接说刘易就是好色下流。进而就会怀疑刘易的品性,从而也不会把宝全押在刘易的身上了。

      刘易从皇宫出来后已经是午后。

      和在皇宫大门前等得不太耐烦的典韦、文丑及众亲卫汇合后。刘易也没有心思马上就去找邹玉或者去郎中张府找张芍解决张钧的问题。刘易此时还在消化今天在皇宫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于是便和他们先回【创建和谐家园】医馆。

      细想,在朝堂上痛打十常侍,当时爽是爽了,但刘易也知道从现在开始。和张让等十常侍的冲突就完全公开化。以这些宦官眦睚必报的性格,刘易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就如此善罢干休,必然会随时都给自己一个狂风骤雨般的致命攻击,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从暗处跳出来狠狠的咬自己一口。

      所以,刘易不得不防着他们,尽早做好一切的防备。和自己有关系的,在洛阳的人,都要让他们作出提防,免得会遭了这些宦官的毒手。

      当然,要防的。还有更加韬光隐晦的袁家,袁家的家主司徒袁隗从朝堂上退了下来之后,袁家就隐藏得更深了,刘易估计,袁家肯定也知道自己回到了洛阳的消息了,也不知道他们何时会对自己发难,又是以什么的方式对自己发难。

      明刀明枪的刘易可不怕,就怕暗箭难防。

      刘易可不会以为自己受封为太子太傅在洛阳里就会水涨船高,就真的权势大增。其实,这个太子太傅。现在除了一个虚名之外,刘易似乎还真的没有得到一点什么实质性的好处,相反,更把刘易推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风口浪尖上。

      对于这一点。刘易他自己的心里也多少能够想得明白。

      皇宫之内,真正掌权的是宦官,这个真的不是什么的秘密。从先帝驾崩之后,宦官所发起的铲除了窦太后的事件当中,事实就已经摆在明面上,谁都知道皇宫的禁军掌握在宦官的手里。禁军都要听从这些宦官的调动,这就是宦官掌控皇宫的最好铁证。皇宫内的人,特别是那些禁军,在关键的时刻,肯定就只会听从十常侍的调令。

      这点,从张钧当初听了刘备之言,到皇上的面前为义军打抱不平,却被赶出朝堂之事就可证实。

      这张钧奏斩十常侍,就算皇上不同意,估计也不会做出如此激烈的动作,会命殿前侍卫把张钧打出去,估计肯定是十常侍的意思,连皇上刘宏也只能睁眼看着而没权阻止。

      张钧并没有和刘易详细说过当时他被赶出朝堂的过程,但从张钧还念念不忘要去晋见皇上,还时时刻刻的想着清君侧,想进宫去死谏的事上就可窥其端倪。如果真的是刘宏如此绝情,不分清红皂白的就把他赶走,怕张钧就只会伤心死心,不会再想着为这个皇帝效命了。

      而刘易的估计的确没错,今天在朝堂之上,如果刘宏真的会顺着刘易的意见,真的流露出想借此来降罪给十常侍他们的话,他们就必会再像驱赶张钧时那样,叫来殿前御卫,把刘易赶出去。

      这些宦官,他们掌控着皇宫里的禁军,可随意决定皇宫内任何人的生死,包括皇上在内。但有一点,他们在表面上,却要做出皇上始终都是他们主子的假象,做出臣是臣,君是君的假象。因为他们谁都明白,他们虽可以决定皇上的生死,但是这个傀儡皇上却也可以决定他们的生死、决定着他们目前安逸生活是否还能继续下去的关键。

      在表面上,他们如果表现出对皇上有太多的不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欺君犯上。那么就有可能遭受到文武百官的指责攻击。要知道,除了宦官一党,还有权臣一党,还有外戚一党。而这些宦官真正的权势在皇宫之内,出了皇宫就不是他们所能够掌握的,如若做得太出格,完全不顾天君的颜面,那么就会激起民愤,万一权臣及外戚,不顾一切的发动兵变。调动大军包围了皇宫,那么可能就会要让他一锅熟。特别是,万一逼得皇上狗急跳墙,与他们拼一个鱼死网破。那么,他们这些宦官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头。

      说白了,他们之所以能够权倾天下,也得要这个皇上的配合,也需要这个皇上继续愿意做他们的傀儡。如果皇上没有了。而他们又没能在短时间之内捧出一个可以令群臣顺服的皇帝,那么,他们的日子也就走到了头。所以说,他们虽然掌握着皇宫里的一切,但表面上,还得要顾及一下皇上的颜面,他们和皇上是相辅想成的,哪怕皇上只是他们的傀儡,但没有皇上,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因此。十常侍他们在做梦也想不到刘易敢在朝堂之上、当着皇上及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出手打他们的情况之下,没有一下子便做出过于激烈的动作,没有马上向禁军发出把刘易赶出朝堂或者击杀了刘易的命令。当然,如果他们能够事先想到,怕早就会先下手为强了。

      后来待刘易动手后,他们就迟了,因为影响已经做成,同时也给刘易的气势所吓倒,一时没能及时的作出反应。不过,也幸好他们的软弱。被刘易的【创建和谐家园】气势一吓,他们就没敢轻举妄动,要不然,如果他们当真的敢叫殿前御卫进来。刘易的结果就先不说,怕他们就早已经血溅十步,马上就得到解脱,以后恐怕也不会他们宫廷斩杀何进大将军的故事了。

      当时也幸好有刘协那小子跑出来闹了一下,被刘协跑出来舒解了一下当场的紧张气氛。这些宦官才没有马上下手,没有命令殿前御卫进朝堂来把刘易赶出去。否则。不要以为刘易真的不敢杀了他们,事情若真的到了那个地步,这些宦官不肯示弱,要硬和刘易对着干的话,刘易还真的会恶向胆边生,还真的会暴起先杀了他们再说。

      当然,现在说这些狠话也没有用,毕竟事情还没有向那个方向发展,如果没有必要,刘易暂时还不会采取那种过于极端的手段。毕竟,刘易现在的事业才刚刚起步,远没能掌控一切的时候,杀了张让这一众宦官,怕就会真的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蝴蝶翅膀一扇之下,今后的历史走向将会如何刘易也再不能预测。这等于要刘易放弃了自己先知先觉的优点而去闯一个未知的世界。在这能人辈出的三国时代里,刘易真不知道自己的今后会如何。

      之前刘易就已经想到这点,在自己的实力还没有真正强到可以改变一切的时候,不会随意的改变历史走向。

      现在,刘易要考虑的是,自己将要如何面对有可能接踵而至的危机。

      被封为太子太傅,那就等于要经常出入皇宫去给刘辩、刘协两个小子作启蒙教育。而皇宫却是完全在宦官的掌控之下,出入皇宫,这本身就有点像送羊入虎口的意味。

      这些宦官,他们敢得发动宫廷政变是有过前科的,未来还发生堂堂的一个大将军何进都要在皇宫里被斩杀的事故。刘易可不想成为大将军何进的前车之鉴,所以,出入皇宫要特别的小心。可惜,像典韦、文丑他们不能随自己进入皇宫,要不然,有这些一代凶将护着,也不用太过担心。

      另外,袁家的动向也要特别的留意,不能再像上次在长街那样被他们伏击了。上次自己及时察觉到不对劲,及时做出了些准备,才可有惊无险的从他们的围杀当中逃生,如果再有一次,刘易也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么幸运。

      除了这个,刘易还要综合起来考虑,因为上次黑夜长街的伏击,是袁家和张让不约而同的一起动手的,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会不会再次联手来对付自己。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他们真的不顾一切,调动兵马直接对自己的住处来一次袭击,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不说自己是否可以安然无恙,如果别的人遭受到不测,那也是刘易极大的损失。

      刘易不是坐以待毙的人,想通了这点之后。刘易马上就让黄正和武阳,让他们把守在家里的义兵都沉下去,密切的注意着洛阳城里的一举一动,特别是要留意皇宫禁军以及袁家的一举一动。

      黄正和武阳及原来留守【创建和谐家园】医馆的义兵,他们的实力连三流的武将都远远算不上,只能算是一些彪悍百战之兵。但是他们却是和刘易从涿郡涿县一起出来的义兵。跟刘易及黄正、武阳混得久了,都非常精通一些三教九流的东西。而且,他们也早就在洛阳城内的那些黑暗势力,如一些无赖团伙、鸡鸣狗盗社会懒散的团伙打成一片。这些都是社会最低层的一些势力团伙。是后世帮会或【创建和谐家园】的雏形。

      刘易当初一早就已经让黄正、武阳等人混迹在他们之中探听过情报,和那些人,也早就已经混得斯熟了。当初刘易搞那个拍卖怀春美酒的宣传上,也是靠这些人在短时间之内把消息传遍整个洛阳城的。当初一夜之间就张贴在洛阳城到处的都是的怀春美酒的拍卖布告,也是靠这些人帮忙弄的。

      所以。现在刘易又让黄正、武阳等人再混入他们之中,如此,就可以准确的把握住洛阳城内的许多小道消息。

      事实上,在刘易不惜花血本的情况之下,黄正、武阳其实也等于把这些鸡鸣狗盗的团伙整合了起来,那些人,平时都等于把黄正、武阳当成是头头来看了,因为,他们跟着黄正、武阳,肯定少不了一口好吃的。最后拿到的钱也会有不少,跟着黄正、武阳办事,要比他们去搞什么的敲诈勒索、偷呃拐骗所赚到的钱更多了。

      除了让黄正、武阳他们撒了出去之外,刘易又让文丑去洛阳驿站把那护粮队的两百士兵给调了过来。

      反正,刘易的这个【创建和谐家园】医馆也早就挂上牌匾,作为振灾粮官的办公行府了,让两百士兵过来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当然,刘易所在的这一座宅院是安置不下两百士兵这么多的,只好又从皇上所赏赐的银两当中拿些钱出来,在附近又卖下了相连的几座宅院。再请泥水工匠来把这些宅院打通连成一片。

      这样一来,振灾粮官府终于有了一点像样的规模了。

      两百护粮官兵,和刘易去了一趟巨鹿,他们又跟着颜良来来【创建和谐家园】的押运过几次粮食。又参加过伏歼张燕两千骑兵及阻击几万黄巾军出山的战斗,后来又在小狼谷经过一次大战。所以,这些士兵都是见过血的老兵了,尽管可能还不及当初刘易从涿郡涿县出来的那些义兵那么的凶悍,但相比起一般的官兵来说,他们的精气都要好得多了。举止行动当中,自然间就流露出一种铁血的风范。

      上过战场杀过人的人的确是与众有点不同的,一个眼神,都可以让人感到有点锐气煞气。

      不过,当时从洛阳一起押运粮食出去的两百护粮官兵,其实经过这几场战斗之后,他们的伤亡人数几乎在一半左右,战死的有几十人,另外有几十人伤残了的,给予一定的抚恤让他们回家去了。没家可归的,生活不能自理的,也都留在大泽坡,和以前的那批伤残义兵一起,被集中安置在一起生活。

      现在的两百人,其实有大半人是从另外的那几百人押运粮食的青壮当中挑选补充进来的,他们也同样是经历过几次的战斗,所以,二百人的护粮官兵,其战斗力是不容小视的。

      但刘易觉得,光是两百护粮官兵怕是还不够。当初黑夜长街伏击自己的袁家及张让的人,就已经有大大几百人,如果他们要再次发难的话,必然会出动更多的人来。所以,刘易想了想,决定动用当初和护粮官兵一起招募的交由黄忠躲在西山皇陵训练的那两百人。

      严格来说,由黄忠所训练的这两百人,是真正的死士,就不知道黄忠训练得如何了,也是时候让他们出山了。

      黄忠之子黄叙,他的病也好了,在【创建和谐家园】医馆呆不住,也跑进了西山皇陵,随那两百死士一起训练。顺便也把他叫回来,看看他的身体还有没有问题,也看看他的武艺有没有长进。

      这两百死士,以家丁护院的身份进驻振灾粮官府,这样,就不会授人以柄了。那些豪富之家,官宦之家,哪一座府落里没有养着三几百家丁护院的?刘易现在怎么说都是振灾粮官,都是太子太傅了,又有着不菲的身家,哪怕是再多招三几百家丁护院哪双如何?

      如此,有了四百兵士坐镇,刘易倒也不怕宦官及袁家明来袭击了。

      呵呵,有着黄忠父子,有着典韦、文丑在此,再加上刘易这个一爆发起来就遇神杀神,遇佛拭佛的家伙。张让等十常侍及袁家若敢来袭击,必会叫他们吃不到兜着走!(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PS:  最近拼命的码字,发现越写越顺了。估计很快就会进入第二卷的情节。小色有信心,后面写一定会比前面的好。

      不过,不管是收藏还是订阅,都有点差强人意。

      看到的朋友,还请收藏一个,有能力的朋友,觉得值得一看的朋友,不妨订阅一个。再不行的话,就请订阅一下上架的第一章,好让小色有一个盼头,。感激不尽!拜托了。

      第三百四十八章 王越的感悟

      权势权势,权力势力,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便称不上是真正的权势。

      皇帝是一个帝国拥有最高权势的人,他就代表着权势,他的一句话,便可定天下千千万万人的生死荣辱。正常来说,他站在金字塔的最顶端,俯视天下苍生,高高在上。

      不过,金字塔可是架起来的,站在金字塔最顶端的人,的确有着无上的权力。可是,如果他的势力不够强大的时候,那么就没法行驶他的权力,他得到的只是表面上的虚幻权力。

      权力在前,势力在后,没有势力的支撑,那么权力就没有办法得到体现。有时候,刘易觉得,没有权力没有太大的关系,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势力。而势力,是实力的体现,有了实力,又何尝不会有权力呢?所以,窃以为,想要有权,那就必须要先有势。

      刘易很清楚,当今的皇上刘宏,他就是那种被架在金字塔顶端,没有势力支撑,只得到那种虚幻权力的人。他的话,或许可以定天下千千万万人的生死,但他因为没有势,所以,他自己却又受制于人,他的生死自由,也只能受掌控了那个势的人来定夺。这样的皇帝,活着还真的憋屈,如果是刘易,刘易宁愿不要这样的权力,也要自己能掌控自己的生死自由。

      毫无疑问,张让等一众宦官,就是在某个特定范围之内,掌握了决定金字塔最顶端那人生死自由的势的那些人。他们掌握了那个势力,再架空了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人,利用势,便得到了真正的权。用这个时代的人的眼光来看,张让等一众宦官,他们才是真正掌握了大汉权势的人。

      并且,他们也的确把这种权势运用得淋漓尽致,天衣无缝。被他们利用这个权势所霍取的利益数不胜数,被他们利用这个权势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袁氏一家。四世三公,若以名来算,袁家的权力,可谓是除了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个人之外。无人能及。同样,他们家也一样掌握了一定的势力,所以,才会被世人所忌惮,也算是一个真正有权有势的家族。

      何进。作为手掌天下兵马的大将军,其势力可谓已经达到了一个他所能达到的一个巅峰,自然,因为如此,权力自然就有了。

      与众等等,一个一个的朝臣权官,他们都分别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或势。

      如果是一般的人,抑或是单纯是此时代的人而不是穿越而来的刘易,恐怕任何一个人得罪了张让,开罪了袁家。他们自己可能怕都要怕死了。又或者,在顷刻之间,就会被如此的宠然大物一下子碾压而亡。

      然而,刘易绝对不是一个懦弱害怕权势的人,就算他不是穿越而来,没有那后世的识见,他也绝对不会甘心受到这些所谓权势人物的迫害,他绝对会奋而挺起反抗到底。

      更何况,刘易可是一个多了两千多年识见的人?刘易很清楚,不管怎么样。特别是在这将乱未乱的乱世三国时代,想更好的活下去,那么就必须要有势。

      然而,别人的权或势。都是处在这个政权中心的权势,是这个政权中心的真正之势。这些,刘易却不大可能去掌控,去掌握,更加不太可能去争取,或者从他们的手里去抢夺。因此。刘易的势,就只能够另辟蹊径,要脱胎于这个政权中心的框架之中,如此,刘易才有可能真正的得到势。

      换句话说,刘易要自己创造出自己的势,一个和这个政权中心所有的势都没有关系,却又可以和这个政权中心的势力抗衡的势力,也就是刘易要自己建立自己的势力。

      实际上,在冥冥之中,刘易就是这样做了。

      现在所谓的振灾粮官府,就是刘易自己的势力所在。

      有了几个一流超一流的武将,以及几百精悍的士兵,刘易就有了势力,也就有了在这洛阳生存下去的实力。

      如今的刘易,已经非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不再是当日那个像个愣头小子无权无势的小兵刘易了。

      由于刘易有了自己的势,所以他又有了一定的权。有了太子太傅的这个虚名,那就等于有了某种权力,而这种本来只是如虚名一般虚幻的权力,在刘易有了势力的支撑之下,那就变成了可以正常行驶的权力了。

      现在,刘易反而有点希望张让或袁家,可是在这个时候来招惹自己,因为,只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挫败他们的迫害,那就可以向世人展现自己的势力,让洛阳城内,所有的人都看到,自己有了足可以和张让、袁家叫板的实力。现在,也不再是当初那个被他们压迫着要打要杀的刘易了。

      当展现出自己的势力之后,那么,自己以这个太子太傅的名义,在洛阳说话,谁还敢小看?谁还敢得罪?若要命令他们,谁又敢抗令?

      呵呵,刘易决定把实力摆出在明面上了,就看张让及袁绍兄弟会不会来触这个霉头吧。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8 15: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