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三国大航海》-第3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哦。”诸葛亮笑了,连忙解释道:“公休确实与我同宗,他比我小一岁,是我的从弟,只是失败已经十多年,我一直不知道他的下落。校尉又是从哪儿听说的?他现在可好?”

        孙绍一脑门的黑线,我哪知道啊。他掩饰的一笑:“我也是听人说起,具体的情况并不太清楚,真是不好意思。”

        “呵呵呵,无妨,既然知道他在曹操属下,我以后再派人去打听就是了。”诸葛亮也不介意,提起茶壶给孙绍倒了一杯茶,“校尉,今日请校尉到寒舍一叙,说实在的,有些企图。”

        孙绍笑了笑:“是想问新酒的事吧?”

        “正是。”诸葛亮也笑了,“我十分好奇校尉是如何做出这酒的,希望校尉能指点一番。”

        孙绍打量着他,喝了两口茶,脸上笑意盈盈的,却不说话,过了好一会才说道:“将军如此盛情相邀,照理说,我是应该坦诚相告的。不过,嘿嘿嘿,将军,这可是我的谋生之路,你总不能断了我的生路吧?”

        诸葛亮有些尴尬,他本来以为,把孙绍请到府上来,又这么诚意的请教,孙绍多少也要说两句,哪怕关窍之处含糊带过,他也可以理解,却没想到孙绍如此不给面子,直截了当的拒绝了他,一个字也不肯露。一时之间,他倒不好说什么,反过来还得抱歉的说道:“如此,倒是亮冒昧了。”

        孙绍脸皮厚,他一点不好意思的感觉也没有,心安理得的喝着茶,想了想又道:“新酒的法子,我是不能说,一来这不仅是我的谋生之路,同时还是我姑姑的生存之道。左将军娶了新人忘了旧人,既不给我姑姑休书让她再嫁,又不给一点生活费,我姑姑只能指着这酒坊生活,我如果告诉你,岂不是看着她活活饿死?于心何忍啊。”

        诸葛亮苦笑一声,心里却是火大。要不是碍着面子,他恨不得把孙绍一脚踢出去。孙尚香会饿死?她现在也没把酒卖到成都来啊。孙绍这么说明着是指责刘备做事不地道,没有给孙尚香一个交待就又娶了吴夫人,说到底,这是孙家和刘家的家事,他也不怎么好置评。可是孙绍居然拿这个当理由,还这么理由气壮的,实在让他很不高兴。

        “校尉言重了。”

        “哈哈哈……当然了,这个只是说笑,我想将军也不会相信的。”孙绍哈哈一笑,好象恶作剧得逞似的,十分开心:“但是我却有一个一点也不玩笑的话,想必将军一定能谅解。有所谓,天机不可泄漏,否则必有飞来横祸。将军,你可信么?”

        诸葛亮心中一动,刚才的怒气不翼而飞。孙绍的这句话越发的坐实了他的猜想,那座酒坊里有秘密。他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茶,心有同感的点点头:“校尉这么说,我也能理解,既然如此,那亮就不敢追问了。”

        孙绍嘴角一挑,有些得意的看着吃了瘪的诸葛亮,接着又说道:“然,承蒙将军相邀,我却很想和将军说说这新酒以外的事情,比如……这道。”

        “道?”诸葛亮眼神一闪:“何道?”

        “天之道。”

        “天之道?”诸葛亮瞟了孙绍一眼,有些不以为然。他对孙绍的情况虽然并不太清楚,但是并不代表他一无所知。孙绍是个武夫,一身的好武艺,可是学问却一般,和关羽论春秋,他只能说前两卷,后面的都没学问,也就是关羽那个半吊子才看得上他。他今天居然敢来和自己谈天道,还这么一本正经的,岂不是自讨没趣?他心里不屑,脸上却不露出一丝异样,欠身说道:“亮洗耳恭听校尉高见。”

        “哈哈哈……”孙绍又没心没肺的笑了:“将军,儒法道墨兵,不知道将军心仪哪一家?”

        诸葛亮略一沉思:“当然是圣人所传的儒了。”

        “言不对心,言不对心。”孙绍大模大样的指着诸葛亮,一副老前辈指点小后生的模样,“将军没有诚意啊。”

        “校尉何出此言。”诸葛亮微笑着反问道。

        孙绍摆弄着手中的茶杯,慢条斯理的说道:“绍也不才,闻说将军隐居隆中之时,自称管乐。可有此事?”

        “有。”诸葛亮略一思索,便点头应了。刚才他就是因为孙绍这么说,才请孙绍到府上来一叙的,虽然他觉得孙绍知道这件事有些怪异,但是兄长在江东,孙绍偶尔听说,也不奇怪。

        “将军心灵手巧,善于机关之术,可有此事?”孙绍又追问道。

        诸葛亮眉头微微一皱,犹豫了片刻,又点了点头:“有。”

        “将军入益州,掌左将军府事,以商韩之法治蜀,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吧?”

        诸葛亮嘴角略微歪了歪,皮笑肉不笑的点了点头。

        “那……将军又治何经啊?”

        诸葛亮不以为然的一笑:“亮读书唯求大概,不循章句,不专治一经。”

        “那就是没治经了。”孙绍一拍大腿:“管仲,杂家也,乐毅,兵家也,商韩,法家也,机关之术,墨家也,将军通此数家,唯独不治一经,又如何能说独心仪于圣人之道?将军言不由心,难道是想诳我么?”

      第九十三章 一滴水中的智慧

        诸葛亮一声不吭,端起茶杯慢慢的呷着,过了一会儿,脸上才慢慢的浮起别有意思的笑容:“想不到校尉对亮这么了解啊。”

        孙绍也不谦虚:“我对将军的了解,恐怕比将军对我的了解要深得多。”他顿了顿,没等诸葛亮说话,又慨然叹道:“因为我觉得,左将军帐下虽然人才济济,可是唯有将军有经天纬地之才。绍对将军仰慕已久,故而不怕交浅言深,欣然与将军同车。只可惜啊,将军却言不由衷,对我多方防备,实在令人沮丧。”

        诸葛亮听了,心里十分受用,脸上却不露声色的笑道:“校尉言重了,亮何曾防备校尉。如果真的防备校尉,又怎么敢冒昧的请校尉来寒舍一叙。刚才只是随口一说,还请校尉不要放在心上。”

        孙绍摆摆手:“将军莫要多心,你这么做,我也能理解。这样吧,我们今天不谈时政,不谈人事,只谈天道,免得有闲言碎语的,于将军不利。”

        诸葛亮无可奈何,明知孙绍这是拿话挡他,却又不好推辞,只得点头称是:“就依校尉。”

        “我们说说墨家吧。”孙绍端起茶杯,倒了一些茶水在手掌心,然后竖起手掌,让茶手沿着手指缓缓流下,茶水在指尖慢慢凝成一个水滴,晃晃悠悠的,却不落下。“将军,易云‘天道广大,无所不包’。西方有贤人亦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自来是人远道,道不远人。将军可曾想过,这一滴水中,亦有道否?”

        诸葛亮微微的皱了皱眉,孙绍说的话他大部分都懂,那个什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的虽然没听过,可是他也能理解,但是说这一滴水中亦有道,是不是太玄虚了些?他是个务实的人,不喜欢这些太玄虚的东西,如果孙绍要和他谈这些,他可没有兴趣。他看着孙绍,很淡漠的说道:“敢请教。”

        “来,你来看。”孙绍招了招手,示意诸葛亮过去一点。

        诸葛亮越发的不快,可是却不好推辞,只好凑了过去,敷衍的看了一眼,当然什么也没看出来。孙绍见他心不在焉的,又笑了笑,小心的将手指挪到他的眼前,然后神秘的笑道:“请将军通过此水滴看这景物,可与平时有所不同。”

        诸葛亮见他说得郑重,倒有些摸不着底了,他按照孙绍所说,专心的透过水滴看了一下,却见水滴中光怪陆离,并没有什么东西。正在此时,孙绍另一只手缓缓的靠近了水滴,两根手指拈了一根头发:“将军请透过这水滴看这头发。”

        诸葛亮闻言细看,一看之下,顿时吃了一惊,水滴后面的头发明显看起来要粗得多。

        见诸葛亮露出惊愕之色,孙绍笑了,手指甩了甩,将茶水甩落,又扔了头发,重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这才高深莫测的看着诸葛亮:“将军可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诸葛亮愣了一会,摇了摇头,拱手施礼,神态恭敬了不少:“请教。”

        孙绍却没有直接说答案,又接着说道:“将军在军中呆过,想必知道军中取火用的琉璃珠吧?”

        诸葛亮抚着胡须想了想,略有所悟:“校尉是说,这和琉璃珠生火的道理一样?”

        琉璃珠就是指玻璃珠,不过三国时的玻璃生产技术还不过关,不如后世的玻璃这么纯净,通常都会带一些颜色,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气孔。仅管如此,这些琉璃珠也是难得之物,除了用来作饰物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用来聚光生火,如果有合适的琉璃珠,效果还马虎说得过去。

        诸葛亮在军中呆过一段时间,对这种琉璃珠并不陌生,他也思考过其中的道理,但是并无所得,现在看到这个水珠,他突然之间就想到了琉璃珠,隐隐的觉得自己抓住了什么,却又不甚分明。

        “虽不中,亦不远矣。”孙绍斜着眼睛,似笑非笑的看着沉思的诸葛亮,又说道:“将军既然通晓墨家的机关术,想必也知道有这么一段话,‘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还有这么一段话,‘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诸葛亮想了想,有些兴奋的点头:“不错,是有这两句。”

        “这两句中,讲出了一半道理。”孙绍笑着说道。

        “一半道理?”诸葛亮真的有些糊涂了,他读过墨经,当然知道那两句话的意思,但是这两句话和眼前这个水滴能够将头发变粗有什么关系?又和琉璃珠能够聚光生火有什么关系?他看着神态自若的孙绍,忽然之间充满了好奇心,这个少年是真的知道其中的道理,还是在故弄玄虚?

        “对。”孙绍提起案上的茶壶,将杯子里面的水加满,然后从头上拔下发簪,斜放在茶水中,“将军,这发簪可有什么变化?”

        “似若折断。”诸葛亮已经被他给吸引住了,喃喃说道。

        “嗯,这便是另一半道理。”孙绍哈哈一笑,重新别好发簪,然后将茶水泼掉,笑盈盈的看着诸葛亮,却不说话。诸葛亮等了半天,见他不吭声,有些沉不住气了,只好躬身施礼,沉声道:“请校尉指点。”

        孙绍十分得意,看着这个被后世的文人形容得多智近乎妖的当世智者在自己面前拜倒,这种感觉和把绝代佳人抱在怀里戏弄一样的爽啊。老子玩权谋玩不过你们,可这些却是我的长项啊。你不是聪明吗?解释一个给我听听。

        诸葛亮解释不出来,只好诚恳的向孙绍请教。

        孙绍一抬手,撸起袖子,露出大半截手臂,很快意的叫道:“取纸笔来。”

        诸葛亮也顾不上问要纸笔干什么,连忙起身入室,起身刚走了两步,他的夫人黄月英却捧着笔墨走了出来,诸葛亮顺手接过,回身放在孙绍的面前,这才想起来介绍。一抬头,却见孙绍已经避席施礼:“敢问,可是将军夫人?”

        黄月英连忙施礼:“孔明正是臣妾拙夫,闻校尉解说天道,臣妾见猎心喜,一时失态,还请校尉见谅。”

        “久闻夫人巾帼不让须眉,今日得见,实在是快慰平生。能与夫人论说天道,诚绍之幸也。”

        诸葛亮这时才从求知的争切中回过味来,见夫人已经和孙绍见了礼了,也不好多说什么,好在孙绍并不见怪,他和黄月英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奇。

        孙绍握笔在手,有些为难的看了一眼竹简,这竹简又细又长,写字没问题,但是画图就不行了。他抬头看了一眼诸葛亮,诸葛亮还没反应过来,黄月英却立刻知道了他的意思,反身入室,取了一块帛来摊在孙绍面前。

      第九十四章 给诸葛亮上一课

        孙绍一笑,也不客气,迅速的在帛上划了个草图,然后推到诸葛亮夫妇的面前:“将军,夫人,你们看,这条线表示水与虚空的交界之处,这条线表示光线。光线是直线前进的道理,墨经上已经说过,二位精通机关之术,想必是能理解的。”

        诸葛亮夫妇不约而同的点头,这一点他们确实都能理解。

        “光在经过这个面的时候,会发生改变。”孙绍对他们的理解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着说道:“光在经过不同物质的界面时,就会改变方向,这就是水中的发簪看起来象是折断的原因。这个道理和光线直线前进一结合,便是水珠能够使头发看起来更粗的道理。”

        这个对诸葛亮和黄月英来说有点难度了。他们看看孙绍,又互相看看,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光会发生折射虽然匪夷所思,但是毕竟亲眼所见,勉强还能接受,可是水珠能使头发变得更粗,却不是仅凭想象就可以理解的。

        孙绍见他们不理解,又在帛上画了一个扁圆形,然后画了两条线:“琉璃珠之所以能聚火,就是因为光在透过琉璃珠前后,两次改变了方向,原本不相干的光线聚集成一点,所以能生火。而水珠和琉璃珠类似,但是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光线发生了变化,但是眼睛却不能感觉到,所以会产生错误的感觉,以为自己看到了一个更大的物事。”

        孙绍一边说一边画,好一通说,他尽量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不时的还要解释一下,脑门上都快出汗了,诸葛亮才点了点头:“这么说,似乎有些道理。”

        孙绍很气馁,我嗓子都快冒烟了,你却只是似乎有些道理?他失望的看着还在琢磨的诸葛亮,又看看含笑不语的黄月英,暗自叹了一声,黄月英看起来比诸葛亮还要聪明一些,她已经理解了,但是顾着丈夫的面子,却一直不吭声。好媳妇啊。

        诸葛亮捻着胡须,目不转睛的看着孙绍:“要是照校尉说的这个道理,光在经过两个不同的物体时都会转弯,那么水和油也不相同,难道也会发生变化不成?”

        孙绍一愣,随即大为感慨,这个学生太聪明了,举一反三啊。他胸有成竹的笑了笑:“将军为什么不当场一试?”

        试验的结果让诸葛亮目瞪口呆,心悦诚服。正确的理论不仅仅是能解释现有的事物,还能用来推测未知的事物,得到又一次验证。眼前这个结果,明确完误的证明了孙绍所说的道理虽然离奇,却是正确的。

        如果说孙绍开始要和诸葛亮谈天道时,诸葛亮还有些敷衍的意思,那么现在他已经不再抱有这种想法了,他觉得至少在某些问题上,孙绍的确有过人的见识。

        “闻君一语,令人茅塞大开。”诸葛亮轻轻的拍着大腿感慨道,眼睛还盯着那个看起来折成三段的竹箸不放。

        “哪里,哪里。些许小道,何足挂齿。”孙绍谦虚还了一礼,又诚恳的说道:“绍生也幸,仰先父遗荫,承叔父照顾,衣食无忧,才可以静观天地,略有所得,将军公务繁忙,却有这样的造诣,实在令绍汗颜。贤夫妻悟性过人,虽粗衣蔬食,却能坐而论道,亦人生一快也。”

        诸葛亮看了一眼黄月英一眼,心有灵犀的笑了。孙绍说得虽然不尽然,但是他们互相欣赏,却是一点也不差的。

        经此一试,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诸葛亮夫妇对机关术的研究非孙绍能比,但是孙绍在理论上的认识高度,也非他们能及,而且和葛衡那样的技术能手呆在一起那么久,孙绍多少对机关术还有一些了解的,同样的东西,他理解得要比诸葛亮夫妇深得多,偶一语及,便让他们惊为天人,叹服不已。

        诸葛亮学问好,但是他对世人所崇尚的经学并不推崇,在读经这个问题上,他和孙绍有相近之处。除了平生几个好友,他并不被大部分人能认同,就连刘备在内,只是认为在他政事上比较勤勉,在计算之术上有过人之处,但并不认为他是如何的出类拔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和死去的庞统相比,可能还不如庞统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他重视技术,在别人看来是沉迷于小道,却忘了圣人的教诲,而他对那些动辄圣人如何如何的儒生——比如许靖也是十分反感,虽然不会表现在脸上,但也是很少交结。今天难得遇到一个和他在技术上有共同语言的孙绍,他顿生知音之感。两人相谈甚欢,直到诸葛均提着酒肉回来,他们才意犹未尽的打住了话头。

        同样听得入神的黄月英这才发现午时已到,可是自己的午饭却还没有准备,连忙告了罪,赶到厨房去安排。孙绍也不介意,有一搭没一搭的和诸葛亮扯着闲话。

        诸葛亮感慨不已,他自幼聪明过人,不屑于做一个读死书的人,而是以经世致用的心理去读书,他从书里得到的东西,远远超过普通人。虽然说书上得来的东西和实际还有一些距离,但是他的距离要近得多,所以他能很快的熟悉了政务,以最短的时间成为一个优秀的内政人才,朝着他出将入相、功比管乐的目标迈进了一步。他觉得自己是脚踏实际的,不是儒家经典里那样虚无缥缈的道,他觉得自己领悟到的道,是超人一等的。

        可是今天他面对着孙绍,却发现自己的信心有些动摇。

        一滴水中,居然还蕴含着这么多的道理,居然和琉璃珠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居然和墨经上的两句话有些如此奇妙的联系。他自认思维精微,可是也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校尉见识过人,亮自愧不如。”诸葛亮举起酒杯,笑道:“请以薄酒一杯,谢校尉点拨。”

        孙绍连忙谦虚了几句:“岂敢岂敢。贤夫妇智慧过人,如果将军不是为俗务所扰,又岂有我置喙的机会?将军有理政之才,又有务实之心,假以时日,功德不可【创建和谐家园】,必将留名青史,光彪千秋。如果孙绍有幸,得附将军骥尾,为后人所知,岂不快哉?”

        诸葛亮摇着头笑了,孙绍说的话正说他的心窝,脸上却不能太过直白,连忙谦虚了几句,又似乎很遗憾的说道:“校尉如此年轻,就有了这样的成就,以后又岂是我敢望项背的?我当附校尉骥尾才对。”

        “哈哈哈……”孙绍大笑,举杯道:“我们这么说,是不是有些肉麻了?来,将军请满饮此杯。”

        诸葛亮见孙绍避而不答,滴水不漏,有些遗憾,只得放弃了刺探孙绍心思的打算,转而又谈起治学之道。当然了,他们说的治学,可不是治经学,而是他们现在正在谈的自然之道。诸葛亮总觉得孙绍看问题的深度有些可疑。大汉不是没有出过精通自然之道的大学者,比如张衡,比如王充,他们在自然之道上都有过人的见识。可是他们成名的时候是多大?而孙绍才多大?就算他从孩提时代就开始研究这些,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啊。

        “其实也简单。”孙绍轻轻的放下酒杯,若有所思,仿佛正在斟酌用什么字眼来表达。

        诸葛亮下意识的屏住了呼吸,他感觉到,孙绍接下来说的每一个字,都将让他受益非浅。

        孙绍很深沉的看着有几分紧张的诸葛亮,一字一句的说道:“静能生慧。”

      第九十五章 关心则乱

        孙权放下书简,伸出两根手指揉捏着有些酸痛的眉心,另一只手轻轻的敲着桌面,单调的声音在大帐内显得特别清晰。军师张昭、车骑将军长史孙邵等人都静静的看着孙权,他们只知道这是前往益州提亲的使者张承发回来的急信,但里面讲什么,他们却不太清楚,只能看着孙权,希望从他的脸上看出些信息。

        “刘备愿意联姻,但是他不想和我子联姻,要和奉先联姻。”孙权一提到孙绍这字,就忍不住看了张昭一眼,张昭面色平静,恍若未见。左司马顾雍眉头皱了一下,也没有说话,中司马诸葛瑾欲言又止,连连摇头。右司马滕耽却站了起来,拱手道:“至尊,臣以为不妥。”

        “哦,为何?”孙权不动声色的问道。

        “至尊提亲是为公子登,如今左将军却欲与校尉联姻,与礼不合。再者,校尉是公族,与外国大将联姻,这……似乎有所不妥。”

        孙权眼神一闪,随即又看向其他人。张昭咳嗽了一声,出言反驳道:“老臣以为不然。”

        “张公请讲。”

        “至尊是为公子登提亲,但是公子登年幼,关羽拒婚也是实情,左将军为联姻成功计,转而欲与校尉联姻,这也是有道理的。校尉与关羽之女年纪相当,关羽想必不会反对。至于校尉的公族身份……”张昭抬起头看着孙权,目光炯炯:“公族之中与敌国联姻的,校尉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又有何不妥?”

        滕耽有些不高兴,他觉得张昭极力促成这桩婚姻,是不愿意他儿子第一次出使就任务失败。可是他又不敢反驳,张昭是出了名的资历深,脾气大,而且他说的也在理——只是他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孙绍这个公族的特殊性。

        孙权也不生气,又询问了其他人的意见,孙邵无可无不可,两面不得罪,诸葛瑾从大局出发,赞同联姻,可是他又怕孙权有其他想法,也只能吞吞吐吐的没有明确意见。只有顾雍一直没有说话,孙权看了一会,直接点将:“顾公有什么看法?”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18: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