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2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刘表应的很干脆,道:“好,既是忠贞义士,又是荆楚县校尉,那便草拟调令,卓他从章陵来襄阳城,反正眼下南阳郡在袁术手中,让那文聘待在章陵县,也无有用武之地,时间长了,若被袁术招降,反为不美……此人若回襄阳,便归于汝之麾下吧。”

        “诺。”

        听了刘表的话,刘琦的眼睛微微眯起,当中闪过一丝光芒。

        只因适才他听到刘表提起了南阳郡。

        南阳郡……大汉朝第一郡,人口最多的郡!

        同时又是南郡的北大门,己方早晚要从袁术手中拿回来!

        拿回来后,只要将南阳郡独立于荆州现有的领地之外,不让南郡宗族插手其军政,那荆州势力筹码的天平,便会由宗族倾斜到刘氏这边。

        届时荆州便可完全由刘氏说了算了。

        “父亲,大概就是这几人了。”

        刘表挥了挥手,道:“好……为父累了,且先去歇着,汝向为父推荐的这些人,为父皆用……不过那个满宠当用以何职,为父还要好好思量一下,汝且先想办法召他们前来便是了。”

        刘琦闻言不由苦笑。

        你想的倒还挺美!别人尚还好说,满宠能不能来,真就得看天意了。

        ……

        次日,刘琦代刘表拟书信,并置办礼品,分别向李典,文聘,满宠三人递召任之书。

        而刘表也置书将山阳刘氏的族中俊才召到了荆州。

        另有黄祖相助刘表平定江夏郡有功,被引为江夏郡守,替刘表坐镇江夏。

        而与黄祖一同协助刘表的江夏苏氏中的苏飞,则被引为江夏都尉。

        之所以说是‘引’,而不是‘任’,乃是因为大郡郡守皆需雒阳诏封,刘表可以引荐上奏疏请朝廷任他们郡守与郡都尉之职,但朝廷批不批就不好说了。

      ¡¡¡¡°üÀ¨²Ì裵ÄÄÏ¿¤¶¼Î¾ÒàÊÇÈç´Ë¡£

        归根结底,都不算是名正言顺。

        ……

        荆州本土,又陆续有向朗,王威,韩玄等人被望族推荐于刘表,刘表再对各人言行品性才华各做考量之后,加以善用。

        可在所有的新任荆州官吏中,唯有一个人是刘表亲自走访,请其出山相助的。

        这个人可以说是荆州此番人事调动中最耀眼的存在,就是南阳人宋忠。

        刘琦明白刘表为何这么看重宋忠。

        宋忠乃是当世大儒,与郑玄齐名,有《周易》注十卷,《太玄经》九卷,《法言注》十三卷。

        北郑玄,南宋忠,一南一北为当世所知。

        刘表若要在荆州大兴官学,非得有这样的大儒坐镇不可。

        既然要办学校,总得有个知名的校长或是教授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吧?

        宋忠就是刘表实现梦想的基石,很简单的道理。

        而刘琦邀请的几名人才,也终于在一段时间后陆续来到了南郡。

        先是章陵校尉文聘接受了刺史调令,从章陵县率领一千七百名县兵赶到了襄阳。

        早在宜城除宗贼之前,刘琦就在荆州军户宗卷上得知了文聘的存在。

        不过刘琦当时因为身份关系而没有用他。

        刘琦接见了文聘。

        在与文聘的沟通中,刘琦知晓了此前他也曾饱受南郡宗氏排挤,一直也没有进入到荆州的军事中枢。

        当得知刘琦斩杀五十五名宗贼首领之后,文聘当场便表现出了敬佩之意。

        文聘是个心有大志的人,刘琦与他相谈甚深,发现盛名之下确无虚士。

        文聘心有城府,虽不善言辞,但为人方正,处事沉稳,在性格上是可以托付大事的人。

        谈到军事方面,刘琦觉得如果以黄忠做下比较,黄忠就是团烈火,文聘就如静水,他虽然比不了黄忠那般能冲锋陷阵,但论起守御之术,刘琦觉得他比黄忠要强。

        随后,刘琦带文聘去见了刘表。

        但刘表眼下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和宋忠商议兴办官学上,因此对于文聘这样的县级校尉只是草草接见了一下,任命文聘在刘琦麾下做别部司马,便草草了事。

        文聘原先是章陵校尉,若调任军司马其实属于降职,但他并不在意。

        主要刘琦目下是襄阳校尉,若是平调,文聘岂不是要抢刘琦的位置?

        而刘琦若要统领文聘,只能委屈文聘降职而用。

        但对文聘来讲,在荆州刺史和公子麾下直接做事,与在下属县城当校尉,完全是两个概念,翌日的发展也不可同日而语。

        且刘表未降文聘秩俸,这降下的职务,日后随着刘氏在荆州逐渐稳定,早晚都能替他找回来,在这一点上文聘还是颇有信心的。

        随后,刘琦引文聘与黄忠、刘磐等人相见,大家一同切磋军事要务与练兵之法。

        在讨论的过程中,文聘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练兵心得,其法颇有古之名将之风,如士卒无食,他亦不食,士卒不休息了,他不睡觉,练兵克苦,身先士卒,不讲排场等诸如此类的,深得黄忠赞赏。

        而后,刘琦麾下的兵马,就全交付由黄忠和文聘这两名军司马操练。

        ……

        文聘到了襄阳不久,便又有人持路引来了南郡境内,来者便是现居住在乘风的李典。

        约一年前,刘琦和李典在山阳巨野相识,二人一个是管理县城治安的总指挥,一个是社会大哥,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彼此间还夹杂着利益纠葛,因此使得二人的友情在这一年时间里变的愈发深厚。

        不论古今,成年人深厚的友情大都建立在利益的交汇上。

        “伯瑜!”

        李典见了刘琦,上前一把攥住刘琦的手,关切道:“当日贤弟悄悄辞去县尉之职,离开巨野,如何也不派人告知为兄?当真是不顾一载相知之情!伯瑜莫非信不过我李典?”

        刘琦大笑了一会,方道:“兄长与吾之情,琦如何能够忘却?只是琦来荆楚所办之事凶险,若是告知兄长,恐连累了你,如今大局已定,刘琦特置书请兄长一起来荆楚干些大事,不知兄长可愿相助否?”

      第三十九章 昔日故友

        李典随其从父李乾,能够在乘风招募数千食客,这就说明他身上有着一些不同于常人的优点和魅力。

        这其中之一,便是李典为人极讲义气。

        而刘琦,碰巧就是值得李典讲义气的人。

        不得不说,刘琦这一年来,在李典身上花了不少心思,身为官吏,他对李典的态度与其他同僚完全不同,他是真心想结交李典,为此也付出了很多。

        李典是重义之人,虽人在江湖,但行事却谦卑儒雅,与刘琦算脾气相投,这一年多相处下来,两人的关系可谓极其深厚。

        刘琦辞官离开巨野县,对李典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打击。

        毕竟这么惯着他的官吏,今后可能不太好找了。

        直到刘琦传书至乘风后,李典立刻马不停蹄的赶来与刘琦相会。

        李典至后,刘琦在舍内置酒,为李典接风洗尘。

        二人一边饮酒,一边诉说近日之事。

        听说了刘琦在荆州的经历,李典不由责怪刘琦处置这般危险的事不找他来。

        “伯瑜,不是为兄埋怨,你我当初在巨野,虽身份有别,但汝从不以官职压我,更是倾心折结与我相交,某早视汝为挚友,可汝到荆州做此凶险之事,如何却不招呼我?难道李某还会怕事不成?”

        刘琦摇了摇头,道:“兄长误会我了,来荆州是我一人的主意,贤兄是重义之人,若是我来荆楚,必将相随,我岂能陷贤兄与我一同入险恶之地,故而在事定之后,方才告知,还请海涵。”

        李典心下不悦,但也知道刘琦是一片好心,又不轻不重的说了两句后,便转移开话题:“伯瑜如今,在荆州所任何职?”

        刘琦笑了笑,道:“现为襄阳校尉。”

        李典点了点头,刘表乃是荆州刺史,刘琦身为其长子,他被封为襄阳校尉,为刘表统管治所兵马,正在情理之中。

        “伯瑜与刘使君,平定了南郡和江夏两郡,坐拥三十一县二十万户,下辖人丁百万,正是大展拳脚之时,若能再安定荆南四郡,收以为臂助,则君父子二人久后必成大汉南境之主,可谓国之柱子石。”

        刘琦闻言,心下暗叹李典会说话。

        这些古人说话就是含蓄……还国之柱石?

        这年头的镇外牧守,被称为柱石的哪个不是祸害?说的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正因眼下乃吾父子奋起之时,故请曼成兄来荆州,与琦共谋大事。”

        李典爽朗笑道:“凭你我之交情,你当了襄阳校尉,就算是不找我,我还要自来找你呢!”

        说罢,李典举起桌案上的青铜酒爵,冲着刘琦道:“典在此为伯瑜相贺!”

        “多谢曼成兄!”刘琦亦是举起酒爵。

        二人饮罢,却见李典将酒爵向着桌案上一放,道:“实不相瞒,我与叔父聚拢数千食客屯于乘风,一则为保家业,二则也是看着世道纷乱,有心投奔明主干一番大事,只是一直未得良机,如今贤弟既已成了大事,我自当返回乘风,说服叔父,引麾下食客来襄阳相投,随伯瑜建功立业。”

        “曼成兄放心,刘琦必不相负。”

        李典又喝了一口酒,问道:“伯瑜,使君下一步,可是要荡平荆南?”

        刘琦道:“我本意也是扫灭桂阳张羡,荡平荆南,全取四郡以巩固后方,但后与严君商议,眼下有襄阳宗族之长张方在手,张羡也未必敢动,不妨先以恩威抚慰,令荆州自定,然后我出师北上,替汉室办一件大事,彰显声名!”

        “北上?”李典诧异道:“伯瑜要做何大事?”

        刘琦随将自己和刘表商议的,联合刘焉和刘虞,结汉室之盟,北上督董卓与袁绍,履护君之责的主意详述了一遍。

        李典听了这话,张口结舌,半晌居然说不出话来。

        其实他对天下之势倒也算是颇为了解,目下知晓刘氏父子已经安定荆州北部两郡,按照李典的想法,下一步刘氏父子要么保境安民,要么收服荆南,哪怕是北上找袁术把南阳郡夺回来他都想到了。

        但李典万万没想到的,竟是刘氏父子居然打起了‘护君’的算筹。

        这事听起来蛮荒谬的,但若是成功,则天下将出现继以董卓与关东诸郡牧守之外的第三方势力。

        以‘护君’为名的汉室宗亲联盟。

        偏偏这个联盟的目地与底线似乎很含糊,不是‘清君侧’,也不是‘救驾’,而是‘护君’!

        护君……说白了,就是你董卓和中原牧守交战是你们的事,天子在何人之手,也无所谓,但若是因为你们彼此交锋,而令天子有什么闪失,那就不行了,你们两方在征战过程中,谁敢让天子有任何陷入危机的可能,我就出兵救驾!

        但按照常理来说,天子无论是在董卓或是关东牧守手中,都不会有性命之危。

        所以这个宗亲联盟根本就不会跟任何一方产生实质性的军事摩擦。

        说实话,李典打心眼里觉得这个‘护君’的名义挺不要脸的。

        这个联盟占着汉室宗亲的大义,却又不帮任何一方,纯粹就是出来收割的声望,收揽人心。

        而且无论是董卓还是袁氏,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都要对这些宗亲进行拉拢。

        而拉拢,自然得有实质性的好处……明明就是搅屎棍子,还偏偏能得各方恩惠。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14: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