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3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觉得仅从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情报,还不足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先回蓟县,还是北上支援吾父?”

        “公子,我觉得咱们应该先回蓟县。主公身边尚有三万人马可用,加之还有魏攸和程绪等人辅助,短时之内不会出现危险。公子一旦回去,则蓟县人心稳定;蓟县人心稳定,则广阳稳定;广阳人心稳定,则幽州各郡无事。”

        刘和想想也是,老爹如果真的遇到了什么麻烦和危险,自己身边这三千人马也不顶事,还不如回蓟县整顿兵马,筹备粮草,做好后援。

        “嗯,既然如此,我们便抓紧时间往蓟县赶!传我号令,呃……那个……鲜于都尉,这命令怎么下来着?”刘和小声问道。

        鲜于辅:“……”。

        正当刘和支支吾吾之际,远处忽然有探马赶过来报告:“启禀公子,卑职方才发现有两骑从南边迅速接近,似是朝着我军而来!”

        “只有两骑么?”刘和问道。

        “可以确定,只有两骑。”

        “要是有架望远镜就好了……估计应该是他俩赶上来了,索性便在原地等上半个时辰。”

        刘和嘴里自言自语,说些旁人听不太懂的话。

        “额,这样吧,传我命令,大军原地休整半个时辰,待到大家彻底恢复体力之后,继续行进!”

        鲜于辅看看只有半罐子水还喜欢晃荡的大公子,有些捉急的拍了拍自己脑门:“我的大公子呀,这抢权也不是这么抢的呀!我又没说不听你的指挥,有什么想法直接告诉我不就结了?干嘛非要在兄弟们面前现眼哩?”

        半个时辰过后,李严和赵云终于赶到了刘和面前。

        “草民赵云见过公子!”

        再度相见之后,赵云纳头便拜,向刘和郑重行礼。

        “呵呵,子龙这么说可就不对了,怎可自称草民!你是我用一个安平国换回来的国士,试问天下间哪有这么贵重的草民?”

        虽然心头狂喜,但是刘和在见到赵云时,还是表现的稳重了几分,说话也是拿捏着分寸,既不像对待屈蒙、鲜于银那般随意,又不像对待邓海、陈贵那般粗鲁。当然了,该有的随和、亲切、诙谐,刘和也做到了。

        不稳重不行啊,刘和年纪比赵云还小几岁,这要是再没有个正经,今后如何以主公的身份命令赵云呢?

        李严似乎理解刘和的心思,也在一旁帮腔说道:“公子说的对,子龙你如今虽然尚未领受军职,但以公子对你的器重,只怕出手就得给一个校尉的职务!”

        一旁的鲜于辅听了李严这话,有些心酸,心想:“人家现在也就是个骑兵都尉,这个帅得不像样的小伙一来,公子便要让他做校尉么?他做了校尉,【创建和谐家园】啥?”

      第六十四章 考校

        鲜于辅现在开始担忧起自己的地位了,因为他发现公子在信都“犯二”时用安平国换回来的这个名叫赵云的年轻人,绝对不简单。

        这个年轻人目光锐利,马上动作标准规范,身手矫健灵活,话语虽然不多,却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气势。当他不声不响地跟随在公子身侧时,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自然和贴切,彷佛公子的身边天生就该有这么一个强力的守护者存在。

        而在赵云到来之前,公子身侧右后方的那个位置,是属于鲜于辅的……

        现在,公子骑马走在当中,李严和赵云一左一右伴随两侧,俩人似乎有意的让出了一个马头的距离,这样既能显出公子尊贵的身份,又不会让公子觉得距离疏远。

        李严刚才开玩笑说公子怎么也要给赵云一个校尉的职务,以现在的情形看来,还真有可能。

        鲜于辅是骑兵都尉,职位并不低,可若是刘和将赵云一步到位地提拔成为校尉,只怕刘虞麾下将领没有一个会服气的。

        只因为这校尉和都尉,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可其中的区别实在有点大。

        汉代的校尉,跟后世军队中的校官、尉官两类军衔级别完全不同。后世军中的尉官一般有三阶,分为少尉、中尉和上尉,对应的职位分别是排长、连长和副营长;校官一般有三到四阶,分为少校、中校、上校和大校(西方军中称准将),对应的职位分别是营长、团长、旅长和师长,也有极少数军衔为大校的军官,担任了副军级别的职务。

        在古代,所谓的“校”,指的是军事编制单位,而“尉”,则指的是军官。“校”、“尉”两字合在一起,便是部队长的意思。战国末期出现校尉这个军职,在秦朝时为中级军官,到了汉朝时则越提越高,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

        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设置了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八校尉”的官秩皆为比二千石,其下还有属官丞和司马。

        八校尉统领的军队皆是从地方或少数民族中选募来的常备兵。

        其中,中垒校尉本为中尉的属官,武帝时从中尉下分出而升为校尉,掌管北军垒门内外;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专掌位于长安西南郊上林苑的苑门屯兵;长水校尉掌长安西北郊的宣曲胡骑;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

        到了东汉时期,将中垒校尉省去,又将胡骑营并入长水营,虎贲营并入射声营,于是只剩下五校尉。所谓的“五营”、“五校”,即指五校尉所属的军队。

        灵帝时期,曾经特设西园八校尉,取代之前的五军校尉,掌管京师附近的兵权。

        其中,上军校尉由小黄门蹇硕担任,中军校尉由虎贲中郎将袁绍担任,下军校尉由原来五校尉当中的屯骑校尉鲍鸿担任,典军校尉由当时的议郎曹操担任,助军左校尉由赵融担任,助军右校尉由冯芳担任,左校尉由谏议大夫夏牟担任,右校尉由淳于琼担任。

        由上看见,此时的校尉,从权力和职务上而言,是与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同级的,属于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说完了校尉,再来看都尉。

        都尉也是秦汉时期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秦楚、楚汉之际,都尉一职则开始频繁出现。《史记》中曾有所记载:“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有汉以来,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景帝时将郡尉更名为都尉,之后又先后出现了部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水衡都尉,奉车都尉,驸马都尉等等,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都尉当中,官阶品秩最高的可比二千石,而其他如部都尉、关都尉等,品秩只是在二百石到六百石之间。

        到了东汉之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中兴建武六年取消了内地各郡(国)的都试,裁撤了都尉一职,由本郡太守兼掌兵权,而只在边郡继续保持都尉及属国都尉。

        黄巾乱起之后,因为情况极端,所以各郡相继恢复了都尉之职,然后便是各地诸侯混战,有的继续沿用都尉的官职,有的则取消都尉的官职,用其他职务掌握兵权。

        比如,曹操现在立足于东郡,忙着向外扩张,头上顶着的便是骁骑校尉的官职,郡中的太守和都尉都被他取消。

        刘虞担任幽州牧以来,麾下兵马的编制和序列十分混乱,其中直接隶属于他的只有骑兵都尉和步兵都尉两部兵马,所以鲜于辅相当于是部都尉的级别。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李严口中提到的校尉,相当于是后世中央警卫团副团长这个级别,而鲜于辅的这个都尉则类似于后世地级市警备区副司令员。

        中央警卫团团长可以晋升上将军衔,平时至少也得是中将担任,所以警卫团副团长怎么也得是个少将。

        地级警备区司令员军衔为大校,级别正师,所以副司令员也就是个大校副师的级别。

        赵云在公孙瓒军中的职务不过是个军侯,充其量也就相当于一个副营长,结果李严一张口就要帮他在刘和这边弄个少将的职务,你让勤勤恳恳为刘虞打工多年,目前还是副师级别的鲜于辅同志心里怎么想?

        而且,还有一层比较隐晦,不便于明说的原因,也让鲜于辅对校尉这个说法十分敏感。

        校尉是护卫天子的高级武官统领,都尉是属于地方的军事统领,若是某一天赵云受封为屯骑校尉或者越骑校尉这样的职务,那么他守卫的天子是谁?

        虽然年初刘虞严词拒绝了袁绍和韩馥的提议,并没有真的登基称帝,可刘虞帐下的这些文武官员心里未尝就没有拥立刘虞的念头。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万一猪油蒙心的董卓哪天不开心,一刀下去,把那位被他囚禁在长安的小皇帝“咔嚓”了,这当皇帝的重任还不得落到刘虞的头上?

        董胖子可是真能干出来这种事,小皇帝刘协的哥哥,也就是太子刘辩,在灵帝死后登基,没出几个月,不就被董卓一杯毒酒下去弄死了么?

        真到了那一天,刘虞接手皇帝这个充满危险的职业,作为嫡长子的刘和,岂不是未来的皇帝?

        李严说这话时是真的在开玩笑,还是有所暗示?若是公子心里真有这个想法,他让赵云来做校尉,似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前面开路的鲜于辅,有些心情复杂地转头看看身后不远处的那三个年轻人,心里已经彻底凌乱了。

        鲜于辅在前方心事重重的领路,刘和却是全然不知,此时他正在跟赵云谈论着关于骑兵方面的一些话题。

        “我个人觉得骑兵还是应该走精兵路线,不应该一味的贪多求大。比如吾父这次南下,虽然带了五万骑兵,看上去声势极为骇人,可实际上却是一盘散沙,不仅相互之间无法有效的协同,而且因为战马对于草料方面要求很高,所以对于整支部队的后勤供应压力很大,很难在一个地方久呆下去。”

        刘和的前世只是一个二流大学的师范生,不是科班出身的军事专家,他此时只能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一些对于骑兵建设方面的看法。

        赵云听了之后,没有马上接话,而是认真的思考起来。

        虽然公子看似在和自己闲聊,可赵云可不敢这么认为,他把见面之后的这第一次谈话,当成了刘和对自己的考校。

        经过一番认真思考,赵云开口说道:“公子,卑职觉得太傅大人也有他的道理。塞外的鲜卑人、乌桓人不分老幼,人人皆能骑马射箭,对付这些游牧部落,只凭少量的精锐骑兵,虽然可以取得速度和力量方面的优势,但却无法全面防御和遏制他们的袭扰侵掠。”

        “公孙将军麾下白马义从便是一支十分精锐的轻骑部队,鲜卑人和乌桓人只要见到白马义从的旗帜,便会逃得远远的,可是这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旦白马义从离开,他们还会聚拢起来,继续进犯我们。”

        “当然,我对于公子走精兵路线的想法完全赞同。在边疆地带,骑兵需要保持一定数量上的优势,但也不是一味的就要扩大人数,而是应该有所取舍和选择。”

        “哦,如何取舍和选择?”刘和流露出很感兴趣的表情。

        “卑职以为,幽州的骑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人数保持在五千人左右,全部由汉家士兵组成,配备最优良的战马和最上等的兵器皮甲,作为核心力量,直接听令于太傅大人。”

        “第二部分的骑兵数保持在一万五千人左右,分为左中右三部,依次驻守于代郡、上谷郡和涿郡。这一万五千人要以【创建和谐家园】为主,同时吸纳部分拥护和支持官府的乌桓人、南匈奴人和少量鲜卑人加入进来。他们的粮草军饷由各郡承担,战事危急时,可以集结起来成为一支大军,战事平稳时,则驻守各郡维持本郡安定。”

        “第三部分的骑兵人数不限,主要由靠近长城外侧的乌桓人和鲜卑人组成,他们不可进入长城以内,只能在长城以外活动。对于这个部分,可以每年向他们支付一些盐铁和粮食作为报酬,要求他们一起对抗更北面鲜卑大部族的来犯。”

        “嗯,子龙的这个设想很有见地,可以尝试。不过我觉得还可以再细化一下,比如将第一层次的五千人马分为轻骑兵和具装甲骑两营,其中轻骑人数保持在三千,重骑人数保持在两千,遇到战事时,轻重配合,效果更佳。”

        “公子的想法是好的,只是组建重骑兵的代价十分高昂,一名重骑兵的花销大概可抵三到五名轻骑兵,而一名轻骑兵的花销又可抵八到十名步兵,这么算下来,养一名重骑兵的代价,可以养二十五到五十名步兵。重骑兵的花费如此高昂,实际作战中作用发挥却是有限,若是组建重骑兵,是否划算?”

        原本脑子里面还在想象着重骑兵横扫一切战场兵种的刘和,被赵云这么一盆冷水浇下来,顿时清醒了不少,意识到自己实在是有些想当然了。

        汉族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重骑兵辉煌的时代,其中尤以隋朝的具装甲骑为最。当时罗艺统率着五千具装甲骑,人马皆披重甲,再辅以轻骑兵,其势锐不可挡,简直是战场之上的“推土机”。

        然而,这五千具装甲骑却是大隋倾全国之力,用时许多年才积攒出来,而具装甲骑所需要的明光铠、马槊、骑士、马匹、重甲等等,都是非常耗费时日和钱粮,说白了就是用金山银山往坑里面填,一点一点堆出来的!

        刘虞目前只占据了幽州的三分之一,能养活现在这么多的骑兵,已经是个奇迹,哪里还有余力再弄什么重骑兵?

        养一名重骑兵相当于养五十名步兵,养两千重骑兵的代价等同十万步兵,刘和这是想要逆天么?

      第六十五章 北地之危

        如果刘虞知道那个不让自己省心的儿子正在为老爹积极筹划组建一支横扫天下的骑兵,他肯定会觉得非常欣慰,甚至是非常的期待!

        因为,刘虞现在迫切需要一支战力强横、忠诚可靠的骑兵部队。

        南下真定的半个多月时间,已经让刘虞充分感受到了自己带来的这支队伍是多么的不靠谱,要纪律没纪律,要战力没战力,除了人数看上去众多一些,声势浩大一些,其他的简直是不值一哂。而且,正因为南下的人马众多,不仅给后勤供应造成了很【创建和谐家园】烦,也给沿途的百姓造成了很多的麻烦。

        说麻烦,这还是轻的。实际上,刘虞知道有的部队很不像话,简直可以用祸害来形容了。譬如阎柔带来的两万人,若是继续待在冀州,或许就会干出一些更加不堪的事情,甚至是成为流寇匪军都有可能。

        刘虞麾下部队如此的不堪,却是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

        前些年,在刘虞尚未出任幽州牧之前,张纯和张举与乌桓人相互结盟,然后一起叛乱,率军进攻到蓟县之下,烧毁城郭,掳掠百姓,杀死了当时的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叛乱的部队一度达到了十余万,屯驻在肥如一带。

        张举自称“天子”,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他们传书到各州郡,说要代汉而立。张纯又派乌桓峭王等五万部队进入青、冀二州,攻破了清河、平原等数郡,杀害了许多的百姓和官吏。

        次年,朝廷派出当时担任宗正的刘虞领幽州牧之职,前来平定二张的叛乱。

        刘虞到达幽州之后,精简部队,广泛施行仁政,派遣使者告诉乌桓峭王和丘力居等人,朝廷对于他们此前的行为将宽大处理,可以免除他们犯下的罪责,但是他们今后不可以再支持张举和张纯二人,乌桓各部鉴于刘虞的声望和信誉,接受了安抚,解除了与二张的结盟。

        成功分化了二张与乌桓人的关系之后,刘虞立即在幽州各地悬赏和通缉张举、张纯二人。张举、张纯见事不可为,便逃命到了塞外,随他们一起造反的部众则是投降或逃散。后来,张纯被他豢养的门客王政杀害,首级被送到了刘虞这里。刘虞立下大功,汉灵帝便派使者前来升刘虞为太尉,封为容丘侯。

        刘虞是个仁慈宽厚的人,他接收了七万多张纯和张举的降兵之后,并没有像皇甫嵩对付造反黄巾“蛾贼”那样全部坑杀,然后在幽州堆出一座“京观”出来,而是将这支参差不齐的队伍就地安置,其中老弱一些的尽数分给土地,转兵为民,剩下的三万青壮则转为幽州常备兵中的一部分。

        这次刘虞南下所率的三万士卒,其中便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当初追随张纯和张举造反的乱军改造而成,至于阎柔带来的两万部队,则就更加复杂。

        阎柔本为广阳人,老家就在蓟县以西三十里外,他年轻时被南下入寇的乌桓人掳去做了俘虏,后来鲜卑人来打乌桓人,又把他从乌桓掳到了鲜卑部落。

        若是换了别人,被这么掳来掳去的几回,恐怕早就丢了性命,可阎柔却是一个异类,非但没有吃多少苦头,反倒成了鲜卑人和乌桓人的朋友,得到了两族的信任与亲近。

        前面说过,原护乌桓校尉箕稠在二张造反期间被杀,后来朝廷便重新任命了一位名叫刑举的校尉上任,结果又被鲜卑人所杀,而鲜卑人杀刑举的目的竟然是要替阎柔谋取这个位置!

        然而,鲜卑人低估了大汉朝廷对待异民族的态度和决心,就算当时的灵帝荒淫无道,朝廷对于北方各族的压制也日渐式微,但连续两任的护乌桓校尉被杀,也让朝廷十分震怒,于是朝廷提升了当时在讨伐张纯、张举过程中立下功劳的降虏校尉公孙瓒为护乌桓校尉,接着又擢升其为中郎将。

        公孙瓒在对待鲜卑人和乌桓人的态度上,与刘虞有着根本不同。刘虞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塞外的游牧民族,而公孙瓒则主张以牙还牙,坚决进行反击和剿杀。鲜卑人和乌桓人在公孙瓒这里吃了许多苦头,他们转而更加拥护刘虞,同时也积极扶持阎柔作为代言人,平时负责与幽州各郡的官吏打交道。

        阎柔虽为【创建和谐家园】,但他却是为乌桓人和部分鲜卑人的利益着想,当初鲜于辅头脑发热,自告奋勇地去请他出兵支援刘虞南下,正中了阎柔的下怀,于是阎柔立即纠集了两万骑兵,尾随着刘虞一同南下冀州。

        阎柔之所以要带兵随刘虞南下,第一是可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乌桓人和鲜卑人心目的地位,他可以对乌桓人和鲜卑人这么说:“看看,我在刘虞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吧?他要出兵南下对付公孙瓒,都不忘记约我同去!”

        第二,阎柔可以帮助乌丸人和鲜卑人来一次风光合法的大搜刮,不仅可以从幽州和冀州获得大量的粮草军资,还能在幽州和冀州两地展示自己的“肌肉”。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阎柔想借助此次行动,进一步逼迫刘虞,让刘虞上奏朝廷表自己为护乌桓校尉。阎柔很清楚自己在【创建和谐家园】、乌桓人和鲜卑人之间无可替代的作用,只要得了这个职务,哪怕是朝廷今后一文钱的军饷都不给自己发放,他也有把握在边塞内外扩大势力,割据一方。

        阎柔虽然算计深沉,但刘虞却也不笨。刘虞永远都不会告诉阎柔,其实当初暗中向朝廷举荐公孙瓒升任护乌桓校尉的那人,正是他自己。世人只知道他心底仁慈宽厚,一向以怀柔的政策对待乌桓人和鲜卑人,却不知道他同样希望自己手中能有一把足够锋利的刀,可以震慑乌桓人和鲜卑人。

        纵观刘虞的生平经历,他显然不是一位合格的军事家,但他却是一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永远都是服务于政治的,很多时候,玩政治的杀人根本不需用刀。比如刘虞当年杀张纯和张举时,就没怎么动武,只是采取了一些分化离间的手段,就可以轻松奏效。

        没有谁比刘虞更加清楚塞外游牧民族“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有怨”的劣根性,对付这些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说白了,就得恩威并重。

        自刘虞主政幽州以来,因为所有的仇恨都被猛人公孙瓒给拉走了,他便成了鲜卑人和乌桓人心目中的“救世主”,这些年来塞外的乌桓人和鲜卑人从未越过长城南下,使得曾经遭饱受张纯、张举叛乱之苦的幽州,迎来了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特别是在黄巾大乱之后,幽州几乎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反倒是收留了许多从南方逃难而来的百姓,隐约之间竟然有些太平安稳的景象。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05: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