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瑞和有些不好意思:“嗯,就我一个。”
两人之间就没话说了,明勇三两口将包子全吃完了,靠在树上打了个嗝。瑞和突然听他开口了:“咱们这活儿说难也不难,就是管事要求高,每一只竹筐都要做得最好,一些三脚猫功夫的人做不来。我刚进厂的时候,最惨的时候一天只能做两个筐,上午一个下午一个,做不好的管事都不要,做了拆拆了扎,拆多两次连竹片也坏了,得重新去削竹片。”
这件事瑞和听说过,听说就因为这样严格,厂里的东西卖得很好,听说这些年总是卖面包碗到国外呢,可大大长脸了。
“我听说你们那一队是新工人里面做得最好的,竹筐都是你在扎?这很好,有一门好手艺能吃一辈子,以后你混得好了我脸上也有光呢。”明勇拍拍瑞和的肩膀,将最后一个包子塞给他,“吃吧,等你拿到工资就对自己好一点,胃是最不能欺负的,你欺负它一天,后半辈子它都得报复你。我去老乡家要点井水来喝,你看着点车。”
瑞和想不到明勇竟然先鼓励了他一番,最后还给了他一个包子。他十分感动,慢慢地将包子吃掉。包子是包菜馅的还带着一点温,他吃完之后站起来迎向明勇,明勇打了五个竹筒井水,给了一筒给瑞和:“虽然天热可也不要急哄哄地喝,稍微含一含。”
他将其他竹筒挂在竹筐上:“这都是经验,以后如果临时要出门,你就自己带上。”
瑞和感激地点头:“我明白了。”
等其他工人都相继回来,三辆牛车继续走,他们将竹筐送到市里的竹器厂总厂之后又原地休息了一下,明勇说:“要去逛就去逛,五点的时候【创建和谐家园】回家,如果错过了就自己走回去吧。”
“好耶!”
看着其他工人散去,瑞和也跟着一起往外走,他们的牛车停在接收厂子里不怕被偷。
走出门之后,瑞和有些束手束脚的,四处打量一番之后才跟着明勇走的方向去。
市里真热闹!人们穿的衣服也和上美村人穿的有些差别,看着好像好一些,街道也是水泥铺的比较好走,更让吸引瑞和目光的还要数那些店铺,一家连一家看得瑞和目不转睛。来这里几个月,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称得上繁荣的场景。
只他不敢进去。他跟着明勇一直走一直走,直到见明勇走进一栋大楼,那大楼有两层,外面挂着长长的招牌,招牌底色是大红色的,字体是白色的,中间映着金灿灿的五角形,看起来很是气派。
“那上面写的是金丰路百货大楼。”系统460开口了。
瑞和忙记下来,盯着那七个字手指在大腿上划啊划,“叮铃铃——”旁边出入的人非常多,又一辆自行车从他身边飞过,瑞和便不敢再堵在门口,拉拉衣摆,小心地走进去。
一进去他的眼睛都不够瞧了,一排排的玻璃柜子横着,一列列的木头货架贴墙竖着,不管是柜子还是货架通通装满了东西,后面站着穿着体面又干净的伙计。衣服、锅碗瓢盆、糕点、钟表闹钟、鞋子……多!太多了!比村里的供销社的东西多得多。
墙壁上还贴着许多画,有的是农民举着锄头刨地的,有的是在看书的,也有好几个小孩捧着花笑得一脸灿烂的。上上下下,瑞和的视线被挤占得严严实实,他几乎把身体转了一整圈,然后又是一圈,眼睛都不够看了。
“哎呀。”他不小心撞上了一个年轻女人,女人轻声叫起来,这让瑞和回神赶紧道歉。
“没关系,你小心点看路。”年轻女人笑了笑往另一条路走去。瑞和的视线也跟过去,就见女人在一个柜台前说:“给我把一条手帕,粉红色映荷花的那种。”
“嘿小山!”
瑞和转头,明勇正惊讶地看着他:“你也来百货大楼了?”见瑞和一脸迷茫的样子,明勇大步走过来拉住他:“跟我走别堵在这里。你怎么也来了?想买什么?”
“我看看,也没来过。”
明勇笑了:“走吧跟我来,一会儿我们一起回去。”
于是瑞和跟着明勇到了一处柜台,柜台里都是盒盒瓶瓶罐罐,鼻尖是浓郁的香气。“穗香说要买头油,这大夏天的擦什么头发啊,多油腻呐!唉。”
营业员笑眯眯地:“这是桂花头油,洗完头发抹一抹,头发又黑亮又保湿,味道也很香呢。一瓶八毛钱,要不要?”
明勇咬牙:“给我来一瓶。”
瑞和站在旁边稀奇地看着柜台里的的东西,觉得这跟那些小丫鬟从后门卖货郎手里买的胭脂很像,原来这里的女孩子也要打扮的。
¡°×ß°É£¬ÎÒÃÇÉÏÄDZ߿´¿´£¬ÎÒ»¹ÒªÂòÁ½¸ö´øÏ²×ÖµÄÌ´ɸ××Ó¡£¡±
瑞和点点头,跟着明勇往其他柜台去,一个小时逛下来他简直大开眼界,等回村的时候一路上还在回味。明勇笑了:“第一次来都是这样,我第一次进百货大楼的时候连眼睛都不知道往哪里放呢,等习惯了就好了。”
“嗯。”
牛车慢慢往前走,橙红色的斜阳挂在远处天际,瑞和拿手遮眼半眯着看过去,好像那霞光也通过他的眼睛穿进心田,在他心中涂抹出艳丽的色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第11章 11 穿越1972
一九七二年春节快到了。
瑞和来这里已经半年,进竹器厂也有四个半月时间,在完成年前最后一批大订单之后,虽然才是月中可春节将至,工厂决定先把这半个月的工钱加上过年钱一起发了。瑞和到财务办公室领到当月的工资和过年钱,总共领了二十二块四毛钱。走出财务办公室的时候,他在一众排队的工友间第一眼就看到了卢培音。不过他只是视线掠过去,径直往外走。
竹器厂里的工人几乎都挤在财会室门口等着领工钱了,别的地方都十分安静,瑞和走出工厂之后在大门口的榕树下挥手招呼李大水:“走吧!”
李大水将草根吐掉跳起来,“领好了?”
“嗯。”
两人肩并肩往家走。之前工厂招聘的时候李大水的名字被管事记了下来,等到年前接到最后一批大订单,而厂里切竹片的工人有一个手受伤一个脚受伤,那时候管事才将李大水叫来充当临时工,只做砍竹子和切竹片的工作,赶工了半个多月,今天和工人们一起领工资。
李大水在路上喜滋滋地说:“八块钱呢!回去我妈肯定很高兴。我还问了管事的,他说我做得好,等年后厂里开工让我还来,如果三个月都做得好就给我转正。”
“那太好啦,秀娥婶子一定高兴。”瑞和很为他高兴,如果不是李大水他还进不了厂,见李大水进不来他还很抱歉呢,现在能一起赚钱他心里非常开心,“那年后开工我们一起上班一起下班。”
“嗯!”李大水点头。“对了,你让我帮忙打听的事情我已经打听出来了,现在咱们村宅基地一分地大概三十多块钱,我妈说请村里人来建房子不贵,包三餐,一天一人给八毛钱就行,不过材料要两三百块钱呢。你真要买地建房子啊?你的工钱不是都给你哥了吗?哪里来的钱买地?”
瑞和谢过他:“帮我谢过秀娥婶。我已经决定了,过年后就分家,分家后再攒钱买地。”
“你哥能同意?”
“我同意就行啦,只要我跟大队里说一声,把我的户口迁出来重新立户就行。”
距离上次说要分家,到现在也有四个多月了,期间张大山夫妻不再提分家的事情,私底下瑞和还是打听过的。好在这个年代、在这个村子,分家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甚至也不需要找族中长辈让他们同意。只要和村干部说清楚,将自己的名字迁出来重新立一个户口就可以,连手续费都不用交呢。打听到这一点时瑞和松了一口气。
至于分家时家里财物的划分,那就自己私底下商议了。现在住的房子是原主父母留下来的土屋,一共三间,还有一个小院子。原身父母去世之后那间屋子就成了厨房,张大山把院子里的灶台挪了进去,剩下的两间房仍然一兄弟一间。
房子已经很破,说值钱肯定不值钱,瑞和从张小山记忆中得知,以后的地是非常值钱的,当年原身分家时只分走了五百块钱,里面有两百块据张大山说是原主这些年打工给家里的钱,剩下的三百块是分房子的钱。那时候,张家的房子早就推翻重建过,是结结实实的红砖瓦房,砖瓦间有张小山洒下的汗水。
张大山拿出三百块说要买张小山那个房间以后给孩子结婚住,那时候张大山的长子才十三岁,说结婚还早着呢,而张小山已经三十岁即将结婚了的。当时张小山虽然不愿意,可他的脾气好,未婚妻的性子和他一模一样,甚至更加柔顺。两人都不是会和人争执的性格,分家已经是张小山鼓起勇气才能说出的话了。
于是他就拿着五百块钱分家离开。那时候是一九八六年,不管是地价还是房价都比七十年代高了许多,张小山只能勉强买了一间老旧破的土屋,好不容易攒到钱翻建,钱刚用完小儿子就生病了……
想到这里瑞和又问李大水:“上次婶子说的那间老房子现在户主还卖吗?”老祠堂那边有人想卖房子,是老四合院里的一间厢房,要价一百八十五块。
李大水摇摇头:“不知道,你想买吗?”
“买不起啊。”那么老,买了其实住起来也不比他现在住的强多少。
买不起。建不起。
瑞和只好接受继续和张大山夫妻同住一个屋檐下这个现实,打算分家不离家,钱财粮食分开。
分家的事情势在必行,张大山将两人的三个姐姐都请回来相劝,这还是瑞和第一次见到原身的三个姐姐。
三个姐姐已经成家,都嫁到了其他公社,平时也没有时间回来,只是瑞和心意已决,姐姐们疼大弟,也疼爱最小的弟弟,因此劝一劝见他不听,只说就算分家也能自己养活自己,她们也就不再多说。
张大山夫妻不同意也没办法,只要瑞和无赖一点工钱不上交却每顿在家吃饭,他们就受不了。不过瑞和不想做得那么难看,还好张大山看到他心意已决之后也妥协了,于是在腊月二十四那天说好分家的事宜,请来族里的长辈做一个见证。
首先是房子。不知道是不是现在还没有孩子,亦或是土屋破破烂的关系,张大山对瑞和提出要分自己居住的那间土屋和分厨房那间屋子的一半并没有异议。三间土屋是连在一起的,瑞和住的是最右边那间。院子他也占二分之一,水井共用。
至于家里的粮食,他要十一月底生产队发的属于他那一份,还没过期的票证也要分三分之一出来给他。村里发粮食一般都是两季稻收割之后,因为他是第二季稻种好之后才进厂的,所以张田生那里还记着他两个多月的工分,虽然不多也分了一些粮食,加上基本口粮一百零八斤。瑞和分到一百三十一斤粮食,其他零碎的杂粮张大山没提他也就没要。
其实,虽然瑞和进厂,可前四个月的工钱加全勤奖金总共一百七十一块两毛,他每个月都给张大山八成,算“公中的”,钱足够对方去买粮食了。不过瑞和看见张大山还是和乡里人买了红薯,这样下来肯定剩下更多的钱。他估计那些工钱里至少还有一百块钱剩下。张大山只给了他二十块,他也没说什么。
为了让分家顺利一些,瑞和早就做好这样的准备,并不在意。
之后是家里的自留地。张家的自留地有一分五厘,瑞和分了七厘。最后院子里养的一群鸡,瑞和分了五只。
那些小件的他只拿了自己用的那副碗筷,其他的如油盐、家里唯一的铁锅、扫把等等全部都给张大山,这样就算分完了。
瑞和的诸多让步让张大山分家的不情愿淡了很多,分家的过程很顺利,过年前就将分家的事情报给他们生产队的队长张田生。张田生说好:“过年后生产大队上班我就帮你们报上去。”这真不是难办的事,无非是重新登记个名字。
分家就这么尘埃落定了。因为瑞和这个月的工钱没有给家里,张大嫂就和张大山说过年就分开过了,被张大山训了两句:“分家了小山还是我弟弟,怎么能让他自己过年?就按我说的去买东西做年夜饭!”分家的时候,叔伯们都说小弟是厚道人,吃亏是福。这样的话对他来说难道是好话?他厚着脸皮拿了大数,过年正好好好地让小山过来一起过年,让其他人看到他身为长兄对分家的弟弟照顾有加才对。这婆娘!没点眼色!
张大嫂气哄哄地出门,正好和瑞和来了个对脸,然后一瞪眼头一转,脚下不停地出门了。
瑞和一脸莫名,进屋后将自己刚采购的东西放好。能自己当家、自己花钱的感觉很好,瑞和早有计划,先用火油证买了油来点油灯,这样他的屋子晚上就有光了。又新买了一个心念已久的搪瓷缸子,这样以后就能喝水啦。最要紧的是他买了纸和铅笔。
他小心地将本子打开,握笔姿势调整了好多次,然后趴在床边小心地勾划,一笔一划地写出徐瑞和三个字。“写得可以吗?”
脑中有声音告诉他:“很好很规范。”
瑞和便开心地露出笑容,手指慢慢去抚摸这三个字。之后他把本子和笔都收起来,继续整理刚采购来的东西。
这次去采购,他还买了三斤棉花十二尺布、白砂糖盐食油、一个煮饭用的陶罐一只热水瓶等等生活用品,今天出去一趟零零总总这花了十一块七毛三,没办法要把家撑起来许多东西都要买。这次分家,瑞和拿到属于自己的布票,怕过期没用今天一并用掉买了十二尺棉布,花了足足六块钱。
将晒好的就被子收进屋后,瑞和盘腿坐在床上将同样晒过的芯子塞进去,之后细细地将被子拍了好几遍。
这套被子已经很旧了,入冬时瑞和翻了出来,拆了一件更旧的夏衣去补被单,在上面多贴了五块补丁才补好。难看是难看,可是现在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一年一人才有一丈二尺布票,成年人只能做一身长衣长裤,剩下的再做个背心或者是短裤就没了。布票珍贵。连衣服都补丁着穿,在家里盖的被子就更不用讲究了。
把被子叠好放在床头后,瑞和将今天刚买的十二尺布拎起来看,布是普通的灰色棉布,摸起来还挺软的,不过他不会做衣服,现在也舍不得做新衣服。他还在长高,现在做了明年就不能穿了。同样将布收起来,瑞和从床上下来去整理其他零碎的物件。
忙活到最后,他双手叉腰环视一圈自己的屋子,眼睛盛满了愉悦。
中午他自己煮饭,这两天他在李大水的帮助下将厨房隔开,彻底分为两间。封掉原先的半扇门后再在自己这一屋和厨房之间打了一个新的门,之后又起了一个灶新台,做出分家就分彻底的举动。新买来的陶罐洗过之后放在灶眼上开始煮粥。现在铁锅还是比较贵,他没敢买。他边看火边洗红薯,将红薯剁成块之后再加到陶罐里。等红薯粥做好,他加了平平一勺白砂糖下去,只这样就让他觉得这顿饭香甜了许多。
吃过午饭他也没闲着,他和李大水约好去钓鱼。
第12章 12 穿越1972
李大水是坐不住的性子,瑞和刚把碗刷好他就来了,招呼着赶紧走。瑞和便抓起昨晚编的两个篓子匆匆锁上门跟着他出门去了。李大水提着家里的桶,一见篓子就吃惊地问:“你连这个都会编啦?”
“是啊,也不难。”竹器厂虽然主要承接市里总厂的竹筐和面包碗两种产品,可其他的也零星做着,瑞和抽空学,学了这几个月也就学会了。
李大水羡慕坏了:“我怎么就是学不会呢。能不能借我一个?”
¡°ßö¸øÄ㣬±¾À´¾Í¸øÄã×¼±¸ÁËÒ»¸ö¡£¡±
“好哥们!”
他们今天要去抓鱼的地方不远,就在流经村子的一条河流里。这条河也没名字,流出上美村后途径两个村子,最后会流入诺庞江。溪水非常清澈,家里没打井的人家平时都在里头打水,下游天天有人在洗菜洗衣服等。
他们两人找了个人较少地方开始钓鱼,头顶林荫遮阳并不热,这还是瑞和到这个世界后第一次钓鱼,觉得非常新鲜。钓到太阳西下,瑞和得了三尾非洲鲫,李大水钓了四尾,其中有一条有两斤重。两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回到家后瑞和打井水把鱼养起来,时常换水养到大年三十。因为张大山说要一起吃年夜饭,瑞和想了想不好驳他的面子,就答应下来,还特地问张大山买了什么东西。
今年家里有钱财进项,年夜饭准备得比往年充足得多。张大嫂在村里养猪的人家那里买了两斤五花肉,炼油之后做了红烧。宰了自家养的一只鸡,还到同村人家买了一只鸭,全部杀掉拔毛煮熟,用八角茴香加酱油焖得非常香。还买了白果莲子芡实做甜汤,芋头和红薯做返沙双色。
在张小山的记忆里,年夜饭从未这么丰盛。去年也就杀了自家养的一只鸡、炒了两个菜,同样上河里抓鱼做了个鱼汤,挖自留地种的芋头做甜汤。就这样都已经是极致努力才能整治出来的菜色了。
既然鸡鸭猪肉都有了,瑞和就没有买。他将两条鱼送到张大山那边去做“年年有余”,自己也去采购一番,买了豆腐、腐竹、春菜、黑芝麻、花生等。
豆腐炖鱼汤、春菜炒腐竹。至于黑芝麻和花生是拿来做饺子的。
当地人在节日菜式上喜甜,取期盼生活甜甜蜜蜜的意思。不过糖要糖票,平时也不可能常用,如返沙芋头红薯,费油费糖,平时根本舍不得做。瑞和将家里刚买的糖全部拿过来帮忙包饺子。
对了,这里的过年饺子也是甜馅儿的。将花生剁碎之后和白砂糖、黑芝麻混在一起,擀好饺子皮之后包好去油炸,外表炸得金黄焦脆之后捞起来,稍微晾一晾咬一口,外皮香脆,里面的馅儿口感丰富,白砂糖混着黑芝麻和花生碎被炸过之后焦香极了,甜滋滋香喷喷,瑞和只尝了一个就被迷住。
“好吃!”他立刻又夹了一个,张大嫂赶他:“再晾一晾!小心嘴里长泡!”本来她是不高兴的,但见小叔子有眼色没有空手来,那点不满就散了。年夜饭整治得更好,说出去她也有面子呐!出去看看别人家,现在还炸糖饺子的人家有多少?费油和糖,她嫁进张家五年,就吃过一次炸糖饺子。
“知道了。”
从下午三点开始忙活,到六点多的时候年夜饭就几乎都做好了。八个菜,甜荤都有,闻着味儿瑞和的肚子咕咕叫个不停,来这里大半年了还真没见过这么好的菜式,平时他实在馋得受不了了,也只是偷偷舀半勺白砂糖泡水喝。
“来喝一杯!”张大山举杯,“咱们家今年过得更好了,小山也长大了,就算分家也是一家人,可不能生分了,明年一起发大财!过好日子!新年好!”
“新年好!”
“新年好!”
瑞和抿了一口,桑葚酒入口他只觉得冲,眉眼都挤成一团,咽下去后只觉得喉咙和满嘴都是奇怪的味道。张大山哈哈大笑:“你长大了,要学会喝酒才行,这是桑葚酒,还不算正经的酒呢!”
“嗯。”瑞和不好意思地应下来。
“好了吃吃吃,都动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