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YH】余楚_林殊归》-第1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临近梧州的姑苏州虽说是紧临着梧州,但又不同于梧州,如果说梧州称之为江南还有些牵强,那姑苏州说是江南就完全没有任何异议。

      此刻,在姑苏境内的某个乡下,行走在田间地头的老人,因为腿瘸的原因,走的不算快,偶尔碰见耕作的农人,老人都会与他们扯两句农家家常。

      当听说老人还没有吃饭的时候,热情的农人立马招呼家里的女人给老人拿口吃的,等农人把老人拉到家门口的光景,一大碗热腾腾的饭菜就已经端出来了。

      老人也不矫情,放下拐杖,坐在门槛上就吃上了,在一旁的农人夫妇一边与老人闲谈一边喂着鸡鸭。

      当朴实的农家汉子问到老人的腿是怎么瘸的时候,完全没注意到旁边的媳妇狠狠的瞪了他好几眼。

      老人也没什么忌讳,只说是当兵的时候被北匈人砍的,这时候,汉子看向老人的眼光就不一样了。而他媳妇,自然而然的到灶房把早上蒸的馒头一股脑的拿了袋子装起来,拿给老人。

      老人诧异的看了看这对夫妇,想要推辞,农人夫妇却是坚决不要。

      其实在老百姓心中,只有两类人是他们真心佩服的。一类是教人求真的读书先生。

      另一类就是于国有功的沙场老卒。

      当汉子问老人想往哪里去的时候,老人只是说去见老朋友。

      吃饱喝足了的老人再度杵拐前行,而他们身后的那对夫妇只是默默看着。

      末了,汉子轻轻说道:“我年初说去参军你咋不让我去?”

      而他那个一辈子不懂什么大道理的媳妇委屈道:“我不是怕你死了么,你死了谁来养你儿子。”

      汉子看了看自己媳妇的肚子,摸了摸脑袋,扛了农具又返回田间。

      他媳妇只是这样看着,什么都没说。

      总觉得状态不对。前面写的不好。有书友说我人物刻画的不好,我看见了,我努力写,这谢谢书友的意见。

      求收藏,求票。

      (本章完)

      .

      第13章 江南江北

      作为大楚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从大楚疆域来看,楚江刚好将大楚一分为二。南北相隔。

      而作为农业上来说,此江以北,楚人多种小麦,而以南,则以水稻为主。

      大楚南北划分的区别也就是这条河南北的区别,而大楚的风俗、民情也就由这条河流的南北来划分开。

      北人向来看不起南人,认为南人多了些女人般的阴柔,少了点男人的阳刚。

      南人则对北人的看法不屑一顾,觉得北地汉子太过凶悍,有失圣贤之教。

      不过就算南北两方再怎样争论,在庙堂大人物眼中不过就是小孩子过家家罢了。

      在天机阁布的当世十大高手中,南北双方大致持平。

      而在朝廷敕封的四位军侯,十二位王侯中,至少有三分之二都是北人。

      有趣的是,朝中正三品以上的文官,则是几乎全是南人。

      所以就有了文南武北的说法,

      ……

      ……

      站在船头的叶如晦依然是一身棉衣,不过头上还多了一顶毡帽。

      在到达青山郡之后,他向云姝打听好渡口的位置后,就离开了。

      一路上被云姝折磨的够呛的叶如晦直接就拒绝了云姝让他去她家里做客的想法。

      到现在,叶如晦对于自己遇到的第一个江湖女侠。还是一脸无奈。

      在同路的一天一夜中。大到国事,小到她买了几份胭脂她都与叶如晦有过深入的交流。

      而对于叶如晦来讲,他实在不明白为了她关心的事情有这么多。

      所以在和她分开后,他破天荒的有种放松的感觉。

      此刻的他正聚精会神的听着撑船的大爷给他讲这南北之间的差异。

      这些都是他没听过的,虽然这些东西他的老师肯定知道,不过以他老师的性格,会给他讲这么无聊的东西么?

      所以一切都得学。

      叶如晦看了看在船尾一个人读着《蒙》的小男孩,叶如晦叹了口气。

      当时在渡口的时候,船不止一艘,叶如晦当时已经上了一个中年男人的船。

      那时候男子看了看叶如晦,对他说,让他能不能去乘那个大爷的船。

      叶如晦当时笑着说,怎么,那大爷是你亲戚?

      男子笑了笑,说要是论辈分,自己还得真叫他一声二大爷,不过自己和他还真没关系。

      只是老人的儿媳妇前些年因为嫌弃他儿子穷,于是就一走了之了。

      而老人的儿子因为一时想不开,直接就跳进这河里去了,老人一个人带着小孙子相依为命,我家里有婆娘管着,自己也没银子,只是把客人都推给老人。

      叶如晦听到这里就已经下船,转身上了老人那略显破旧的船。

      不然此时也没有叶如晦教孩子读书的事了,

      孩子没上过学堂,只在村里的私塾门口听过两天,私塾的教书先生对此没有什么看法,反倒是那些孩子一脸嫌弃的样子让这个孩子誓再也不去私塾,不过那个老师也算是个好人。拿了本《蒙》给这个孩子。

      不能听课的孩子就只有陪着他爷爷在船上看书了,不过就算是最简单的启蒙读物《蒙》,这个孩子也还有许多字不认识。

      在这个小孩看来,能够读完这本书的,就是顶厉害的读书人了。

      所以当叶如晦把这本书从头到尾都读一篇的时候,这个孩子就觉得此刻现在面前大哥哥就是最厉害的读书人了。

      其实说是读,叶如晦根本连书都没有看便一字一句的全部背下来了。

      知道那个小孩叫小虎的叶如晦低着头,望着他,轻轻道:“小虎,你为什么要读书呢?”

      被问到为什么要读书的小孩子脸涨得很红,他小声说道:“爷爷说。只有读了书以后才不用没有饭吃。”

      叶如晦若有所思,这表面强盛的大楚其实也不如想的那么光鲜。

      看着一脸认真的小虎,叶如晦什么都说不出来,想要告诉他残酷的现实,又怕他承受不住。

      他只有轻轻说道:“那小虎,以后读完书,就去参加朝试,然后做大官,让更多的人有饭吃,你说好不好。”

      激动的小虎狠狠点了点头。

      在小孩子的心里,只要是有人支持他的做法,哪怕是口头支持,也值得他欢呼雀跃了。

      叶如晦这次什么都没说,只是摸了摸这个孩子的头,就像当年他的老师一样。

      天下总是读书人多一点好。

      小虎仰着头,望着这个素味平生的大哥哥,低声问道:“哥哥应该是读了好多书了。”

      叶如晦看着江面,摇摇头,“这世上书这么多,我也只是读了几本而已。”

      “倒是小虎,你得多读几本书。”

      在船中撑竿的老人看着这一大一小和谐的场景,老人微微一笑。

      在他看来。儿媳妇走了不是什么大事,儿子跳河他也觉得天没有塌下来。

      反倒是小孙子想读书却上不起学堂这件事。才让老人愁的每天晚上睡不着觉。

      逆流而上的小船在江水中走的异常缓慢,撑竿的老人已经是满头大汗,叶如晦看到这幅场景,仿佛有些感伤。

      想了想,叶如晦拿出一锭银子放在老人手上,老人反倒有些不知所措,老人轻轻提醒道:“够了够了,太多了。”

      叶如晦微微一笑,轻轻道:“多的就给小虎交两年学费好了,也交不了多久。”

      然后叶如晦转身看着小虎,他把头上的毡帽取下来戴在他头上。蹲下身轻轻说道:“我的老师告诉我,有刀枪的天下,要是没有读书人,那算个什么事?”

      然后叶如晦看着远方,仿佛正在想他那位一生成迷的老师,他轻轻说道:“老师还说,读书人自己吹嘘自己有多么多么了不起,都是废话。而以老师看来,这个天下没有读书人还真不行。”

      因为船是逆流而上,所以叶如晦才有这么多的时间与小虎闲谈。

      说完这些,船也到了岸边,叶如晦踏上岸,朝爷孙两人挥了挥手,独自向前走去。

      这里离帝都,仍有千里。

      而再度返程的老人没注意到自己孙子轻轻拿手擦了擦眼睛。

      拿木炭在船上写下了属于他自己的梦想。

      昨天确实有事耽误了,今天尽量多写,补上昨天的。

      还是求收藏,求票。

      (本章完)

      .

      第14章 谁说有泪不轻弹

      就在叶如晦赶往帝都的时候,此时帝都却是风云暗涌,宰辅大人提出的新政再度被三省中书令否决,本来卧病在床的门下省中书令孙右任竟然是再度是不顾重病又出现在朝堂上。

      再傻的人都闻到朝堂之上的硝烟味,一些人摇摆不定的官员此时更是不知道如何站位。

      至于军方,仍是一如既往的不站队,对双方之间的争论仍然是不予理睬。

      这日早朝后,从午门出来的宰辅大人一脸阴沉,身后的文武百官竟无一人敢与之同行。

      本来宰辅大人就是出了名的不结党,刚才宰辅大人提出的新政又被三省否决,想必此时心情肯定是十分不爽。倒也没人敢上去与他交谈。

      孙右任老爷子正好就在宰辅大人身后,看到这幅场景,老爷子在身后冲着宰辅大人的背影做了个鬼脸。那副表情被后面的官员看到。

      只觉得一个字,贱。

      不过是没哪个敢说出来了,至于想笑,自己憋着。当众取笑孙老爷子,是不想在陵安城混了?

      心情极为不佳的宰辅大人,走的异常之快,在数十息之后就已经把身后的百官远远的甩在身后。

      ……

      ……

      出了正和门,就是长安街,而宰辅大人的宅子就在街尾。

      原本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是没有宰辅大人什么事的,按照宰辅大人的俸禄,想要在这个地方买上一座宅子,基本上也要二十年以后才行了。已经古稀的宰辅大人,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都成问题。

      不过,这座宅子是皇帝陛下亲自赏赐的,也就省了宰辅大人的事。

      走到一半的宰辅大人是有些累了,他站在街旁,看着来往的行人,和贩卖小吃的小贩。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13:17:15